公共空间的社会性建构——读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
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
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摘要:本文以汉口为案例,探讨了近代中国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
汉口在1912年至1949年间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公共娱乐空间成为了人们消遣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都市生活的真实面貌,并从中寻找关于都市文化的独特记忆。
关键词:都市生活、文化记忆、公共娱乐空间、大众文化、近代汉口一、引言近代汉口(今武汉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繁荣的都市,其都市生活和文化记忆对于理解当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非常重要。
公共娱乐空间作为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和传承大众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都市生活的记忆和情感。
通过对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汉口的都市文化及其影响。
二、汉口公共娱乐空间的特点公共娱乐空间是指供大众进行娱乐、消遣和社交交流的场所,包括剧场、电影院、舞厅、游乐园等。
近代汉口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工人、学生等大量人口,公共娱乐空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首先,剧场是近代汉口最重要的公共娱乐空间之一。
剧场演出形式多样,包括戏曲、话剧、舞剧等,吸引了大量观众。
在汉口,剧场不仅是观赏表演的场所,还是社交交往的场合。
观众们在剧场内外互相交流,分享他们对剧目的看法和感受,这也加深了都市生活的互动性。
其次,电影院在汉口的大众娱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业飞速发展,电影院成为了人们流连忘返的场所。
汉口的电影院不仅放映国内的电影,还引进了许多国外的电影作品,包括美国好莱坞的影片。
电影院的开放给了人们一个共同观看和讨论电影作品的平台,也促进了都市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再次,舞厅是近代汉口公共娱乐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厅不仅提供了音乐、跳舞等娱乐项目,也成为了人们展示时尚与风采的场所。
精致的西方中心主义——罗威廉汉口模式
另外关于汉 口 模 式在普适 性问题 ,即是 否可将此研究成果运用中
国所有地区,而且我们也注意到罗威廉本人在对在寻 求汉 口与西 方现代
以及 城市人 口 在组群和和行业之上更加复杂,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和不稳 定性。 弊 在第一部分之中详细 的论述了汉 口的人 口 和 空间特征 ,其实 我们可以看 出这个研究之中,更热衷于通过证明汉口存在社会起主要作 用的介于国家和私人之间的一个公共领 域的存在来反驳韦伯 , 通过证明 东西 方在现代早期的相似性并证明中国具备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中国 存在一个 “ 公共领域”的前提。可以说罗威廉对于汉 口之研究不只是一 个对于汉 口公共领域 的探索过程 , 更 是一个对于 韦伯范式的反思问题。
比较强调了; 中 突的建构和整合作用。 但是 ,如我们仔细读来 ,在本书之中其实的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
罗威廉无法完全推翻韦伯这种结论,如罗威廉所说 的,并没有为民众提 供一种身份界定和一种封 闭性范围的由众多异质性乒 斤 组成的集体活动 , 这种具有多中, 啪 集会场地 , 是 否只是只是韦伯所说的城市社团对于 自 身成员的一种控制。
阶级所发展出来的,风格独特的各种制度 ,要不是完全不存在于 中国 ,
就是典型的展现 出一种不同的面貌”” 而他在 姊 国的宗教>基本上 也是首先从货币制度 ,城市与行会 ,家产制国家与血缘关系和法律等几 个方面在社会结构之上论证 中国缺 乏发展资本主义 的社会学基础,然后 从士人阶层的特性以及儒教和道教的生活取 向来论证中国缺 乏一种资本
员的定位是一 官员只是处于同侪 中的一人的地位{ 对于韦伯命题的
推翻 ,自然也涉及到罗威廉到罗威廉的公共领域是否存在 问题。但显然
大众文化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以汉口中山公园为例分析
三、中山公园设计空间概述 中 山公 园 占地 3 . ̄ m ,其 中水上 面积 6 28 - z 万m ,绿地率 9 1%,景观 功能分 前、中、后三个区。
公 园从 连接城市步行 系统开始 ,整个 用地被分 成三部分
,
位 于武汉市解放大道 ,建 于民国时期 ,1 2 年 国民政府 97
伸 ;右侧 的大片的林荫绿地 ,几何分 割 ,树木密集 ,并 有人
工 假 山。
市干 道 ,公 园南 面是汉 口中心 区 ,有 贯穿 老武 汉 的 中山大 道、传统 的江 正街 商业老街 区、新兴的江汉路商业街 区 ,地
位 显著。此处是汉 口及武汉市 的经济 、生活 、文化 的中心 。
沿大路走过前 区到达 中区,中区被 一条东西 向水 系划为 成前后两部分 ,前 部分 由两个广 场 :胜 利广场 、和平广 场、
2 .区域环境 中 山公 园属城市公 园 ,公 园对 民众开放 的 ,市 民随意 可
一
3 — 7
应 的有一些休 闲空 间 ,还设有茶馆餐厅 等服务设施 。后 区的 空 间是 以大众娱 乐 ,大众消费为主 ,是一个消费娱乐空 间。
在 新的城市空 间处 于重构的 时代 之下 ,公共空 间的定义
文化 ,大众 文化 ,街头 公共 行为的交杂体 。
空间上 ,中山公 园处在 武汉三镇 内环 中心地 段 ,南面是
间与实际空 间现 象的比较 ,寻求 大众 文化 下城市公共 空间的
时代 特 征 。
解放 大道和高 架桥 ( 图1),是城 市交通 的主干线 ,街 道对 消费主义
面是武汉 市会展 中心 ,及市 民广场。会展 中心沿边是 几个大
地 处 典 型 城 市 中心 的公 共 空 间调 查 研 究 ,试 图通 过 对 设 计 空
《2024年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范文
《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篇一一、引言汉口,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市,其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12年至1949年,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不仅反映了都市的繁荣与变迁,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汉口公共娱乐空间的发展与大众文化的形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汉口都市生活图景。
二、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一)娱乐场所的多样性在近代汉口,公共娱乐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电影院、剧院、游乐场、茶馆等各类娱乐场所应运而生,满足了不同市民的娱乐需求。
这些娱乐场所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人们社交、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公共空间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从早期的茶馆、戏楼,到后来的电影院、游乐场,这些空间的演变不仅反映了都市的现代化进程,也体现了市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
三、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在近代汉口,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与传承的结果。
传统的地方戏曲、民间艺术与现代的电影、音乐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口文化。
(二)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大众文化的传播对汉口都市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电影、戏剧等媒介,人们得以了解国内外的新鲜事物,拓宽了视野,也丰富了生活。
同时,大众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汉口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得汉口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四、结论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反映了都市的繁荣与变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口的历史与文化,也可以为今天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文化传承,让城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也让城市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湖北新政前夕汉口的民间市政参与问题研究——兼论罗威廉的“19世纪汉口自治说”
关 键 词 : 北 新 政 前 夕 ;汉 口 ;民 间 市政 ;“ 9世 纪 汉 口 自治说 ” 湖 1 中 图分 类 号 :2 4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6 5 (0 1 0 -0 90 K 5. A 10 -1 2 2 1 ) 5 4 -7 0
所、 善堂 、 水龙局 。据 民国《 口县 志》 , 代 自顺 治 至 民 夏 载 清
国年 间 , 未详创设年代 的会馆和公所 5 6所 , 而有确 切创 设年
述 主要 是为 了说 明清政 府并非一个强势 的、 无所不管 的集权
政府 , 晚清社会 有不 少 自由发 展 自主的空 间。 【 这实 际上对
代 的或知道大致创设 时代 的达 1 3所 。在 有确 切创 设年 代 2
的会馆 、 所 中 , 设 于光 绪 十五年 ( 89年 ) 前 的达 8 公 创 18 之 O
罗威 廉 的观点进行 了修 正。杨念 群则 指出罗 威廉 的汉 口研 究并 未如他 自己所 预期 的那样摆脱西方 中心论 的束缚 。8
, 商 人 自治 全面取代 了政 府在 汉 口 “ , 并且 这种集体 自治 由经济 领域 向经
济 以外 的领域扩展 , 商人在非经济事务方面越来越多 地承担
起官方或半官方性 质的责 任 , 如说 消防 、 譬 道路 建设 、 安、 治
用 ?是否真 的如美 国学者 罗威廉 论述 的那样——1 纪 的 9世
汉 口实现 了实质上 的 自治 , 而表 明 1 从 9世纪 的 中国 已出现
福利 、 教育等。1 纪汉 口城市 社会 组织 发展 的结果是 汉 9世 口实现 了城市 自治—— “ 一个 实质层 面上 的 自治 已经 出现 ,
湖北新政前夕汉口官办市政论析——兼评罗威廉国家“间接领导作用”说
同 努 力 下 ,清 末 汉 口市 政 研 究 不 断 向 前 发 展 。 对 于 国家 ( 府 ) 与 社 会 ( 间 )在 清 末 尤 其 是 湖 官 民
北 新 政 以前 的 1 9世 纪 汉 口 市 政 发 展 乃 至 整 个 城
绅 的 合 作 联 系 在 一 起 。 王 笛 认 为 ,造 成 这 种 差 异
张 ,并 由此 引 起 了 汉 口市 政 管 理 、 城 市 社 会 控 制 模 式 的 变 化 . 即 :在 1 9世 纪 的 汉 口 , “ 方 政 地 府 放 弃 了大 部 分 地 方 活 动 的 主 动 权 ,将 他 们 交 给 地 方 社 会 自身 ” 国 家 在 市 政 管 理 、社 会 控 制 等 , 公 共 事 务 方 面 的 直 接 作 用 、主 动 作 用 不 断 衰 退 , 实 际 上 起 着 “ 接 领 导 作 用 ”,乃 至 于 “ 政 府 间 清 越 来 越 显 得 无 足 轻 重 了 ” 与 此 同 时 ,地 方 社 会 ;
的根 本 原 因在 于 .汉 口在 新 政 前 就 已 相 当 充 分 地 发 展 了 地 方 士 绅 起 主 导 作 用 的公 共 领 域 。② 笛 王 实 际上认 同了罗威 廉 的观点 。 与 王 笛 的 认 同 相 反 .魏 斐 德 与 夫 马 进 等 学 者 则 对 罗 威 廉 的 观 点 提 出 了质 疑 与 批 评 。美 国学 者 魏 斐 德 认 为 。按 照 罗 威 廉 的 说 法 .在 汉 口的 市 政 管 理 事 务 中几 乎 或 根 本 没 有 政 府 干 预 ,但 是 罗 威
廉 所 提 供 的 证 据 无 法 证 明 ,太 平 天 国 造 反 之 后 汉 口 的 商 人 团 体 实 际 上 真 的 从 官 府 那 里 接 管 了许 多
冲突、社区认同、地方精英在近代汉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冲突、社区认同、地方精英在近代汉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摘要】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是近代汉口城市共同体的形成。
着重分析了社区冲突和“本地认同感”在此运动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二是地方精英、官府在汉口公共领域活动中的作用。
罗威廉认为在公众事业上,国家的干预在减少,其作用在不断衰退;而城市精英等社会力量在城市社会问题处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对“中国社会是停滞”论断的反驳。
中国城市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朝着自治化方向的不断演变。
【关键词】汉口冲突本地认同社区共同体地方精英一、近代汉口城市共同体的形成纵观全书,社区冲突和“本地认同感”在汉口城市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该文中,罗威廉似乎经常提及汉口人和外来者这两个概念。
无形之中,易使人感受到汉口人与外来者相处并不十分融洽。
在汉口,那些区分是本地人还是外来者隐形的或明显的标准依旧存在,区别标准有族群性的,但更多的是以一个人是否有稳定的行业和他选择保人的能力来确定他是否算得上“汉口人”。
另外语言被视为最容易区分个人归属地的工具。
更奇特的是,汉口人还将外来者自动分类。
“汉口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谁是汉口人,谁不是。
汉口外来者逐渐分化出两种类型:一种是所谓的‘无赖’或流浪者,诸如难民或退伍兵勇;一种是‘痞棍’或黑社会成员。
”1前一种是汉口潜在的危险阶级,但却与那些异端者不同。
后者作为异端分子所造成的激进运动,似乎并没有导致汉口社会的离心,相反促进汉口社会更加团结,以抵抗外来威胁。
从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汉口人与外来者并非相处不快,只不过要看对象。
汉口土生居民和部分移居或旅居汉口者相比被视为异端分子者,更加亲密。
罗威廉进而指出五方杂处的汉口具有都市化特征,产生高水平的文化宽容;为此在前二者之间容易形成“本地认同感”。
“社会共识不仅要求承认儒家的社会等级和家庭观,坚守商业行为的道德底线和邻里亲善,也要非常关心‘民生’。
这种社会共识既建基于儒家社会和谐的理想,并得到精英出于自身利益的理解和认同。
复旦大学博士硕士生入学参考书目
复旦⼤学博⼠硕⼠⽣⼊学参考书⽬历史系博⼠⼊学考试参考书⽬(按报考研究⽅向选读)247史学理论:(1)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北京⼤学出版社(3)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4)海登?怀特《元史学》,译林出版社(5)乔伊斯?阿普尔⽐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6)何兆武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7)张⽂杰编《历史的话语》,⼴西师范⼤学出版社(8)⽥汝康、⾦重远编《现代西⽅史学流派⽂选》,上海⼈民出版社(9)刘北成、陈新编《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学出版社(10)陈新编《当代西⽅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复旦⼤学出版社(11)《史学理论研究》杂志389西⽅史学史:(1)张⼴智主著《西⽅史学史》(第⼆版),复旦⼤学出版社2004(2)张⼴智、张⼴勇《史学,⽂化中的⽂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20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4)Ernst Breisach,Historiography:Ancient,Medieval&Moder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245中国古代史:(1)钱穆《国史⼤纲》,商务印书馆(2)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民出版社(4)《剑桥中国史》中译各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豪《中西交通史(上、下)》,上海⼈民出版社2008 (6) 周予同主编、朱维铮修订《中国历史⽂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寿彝《中国通史》(多卷本),⼈民出版社1989年以后各年版(8)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民出版社(9)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民出版社(10)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民出版社(11)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民出版社(12)韩儒林《元朝史》(13)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14)蔡美标《中国通史》第五册(15)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16)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中国⼈民⼤学出版社2006(17)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18) 吴于廑等《世界史.古代史》,⾼等教育出版社(19)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外国传的东亚国家部分246中国近现代史:(1)虞和平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三册),江苏⼈民出版社2001(2)武⼒主编《中华⼈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下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84历史⽂献学:(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献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周予同主编、朱维铮修订《中国历史⽂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陈正宏、梁颖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4)邹振环《晚清西⽅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邹振环《西⽅传教⼠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黄苇等《⽅志学》,复旦⼤学出版社1993(8)巴兆祥《⽅志学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 385专门史:(1)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民出版社(2)朱维铮《⾳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3)朱维铮《求索真⽂明》,上海古籍出版社(4)朱维铮《⾛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学出版社(5)朱维铮《⾛出中世纪⼆集》,复旦⼤学出版社(6)葛兆光《禅宗与中国⽂化》,上海⼈民出版社(7)葛兆光《道教与中国⽂化》,上海⼈民出版社(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复旦⼤学出版社(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课堂讲录》,北京三联(10)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共四卷),⼈民出版社1980(11)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民出版社1990(12)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三卷),中国(两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93(13)汤⽤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14)⽅豪《中西交通史》(两册),岳麓书社重印本1992(15)郭湛波《近五⼗年中国思想史》,⼭东⼈民出版社重印本1997(16)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种》,复旦⼤学出版社1985(1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中华书局1984(18)柳诒徵《中国⽂化史》(两册),东⽅出版中⼼1996(19)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化史》(两册),北京⼤学出版社2008(20)张枏、王忍之编《⾟亥⾰命前⼗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0(21)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1-5卷),浙江⼈民出版社1985(22)张静庐编《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3)柯⽂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24)沟⼝雄三、索介然等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25)列⽂森著、郑⼤华等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6)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江苏⼈民出版社1995(27)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江苏⼈民出版社1989(28)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民出版社1993(29)谢⽴中等《⼆⼗世纪西⽅现代化理论⽂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30)⾦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复旦⼤学出版社2001(31)程美东《中国现代化思想史》,⾼等教育出版社2006(32)⾦冲及《⽑泽东传(1893-1949)》,中央⽂献出版社(33)逄先知、⾦冲及《⽑泽东传(1949-1976)》,中央⽂献出版社(34)熊⽉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民出版社1994(35)熊⽉之《上海通史》第1卷导论,上海⼈民出版社1999(36)唐振常《上海史》,上海⼈民出版社1989(37)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民出版社1990(38)《上海通史》第⼀卷总论,上海⼈民出版社1999386断代史:(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2)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78(3)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民出版社1977(4)《魏晋南北朝史纲》,⼈民出版社1985(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4(6)⽥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学出版社1989(7)韩昇《隋⽂帝传》,⼈民出版社1998(8)宫崎市定著、韩昇等译《九品官⼈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9)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正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0)⽩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中古时期·五代辽宋夏⾦时期”)上、下(分卷主编:陈振),上海⼈民出版社1999(11)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民出版社修订版2008(12)周予同主编、朱维铮修订《中国历史⽂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化史》,⼴西师范⼤学出版社2004(14)⽅豪《中西交通史(上、下)》,上海⼈民出版社2008(15)熊⽉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民出版社1994(16)邹振环《西⽅传教⼠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7)剑桥中国史系列?明代中国史(18)⽩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分册(19)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20)南炳⽂、汤纲《明史》(上下册),上海⼈民出版社1985 (21)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中国⼈民⼤学出版社2006 (2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 (23)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复旦⼤学出版社2003 (24)何炳棣《明初以降⼈⼝及其相关问题——1936—1953》,三联书店2000 387中国古代专门史:(1)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Thomas Barfield,The Perilous Froutier: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388中国近现代专门史:(1)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张宪⽂等《中华民国史》1-4卷,南京⼤学出版社2007(3)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柯⽂《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国中⼼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5)王国斌《转变的中国: 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民出版社1998(6)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3(7)罗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冯筱才《在商⾔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9)李飞等主编《中国⾦融通史》(第⼀、⼆、三、六卷),中国⾦融出版社2002-2003(10)戴建兵《⽩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中国⾦融史专刊(第⼀辑)》,复旦⼤学出版社2005(11)张徐乐《上海私营⾦融业研究(1949-1952)-中国⾦融史专刊(第⼆辑)》,复旦⼤学出版社2006(12)叶世昌等《中国古近代⾦融史》,复旦⼤学出版社2001(13)吴景平主编《上海⾦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上海财经⼤学出版社2002(14)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吴景平主编《上海⾦融中⼼地位的变迁〈中国⾦融史集刊第⼀辑〉》,复旦⼤学出版社2005(16)吴景平主编《近代上海⾦融组织研究〈中国⾦融史集刊第⼆辑〉》,复旦⼤学出版社2007(17)吴景平、李克渊主编《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融法制建设》,复旦⼤学出版社2008(18)⽯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民出版社(19)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民出版社(20)⾦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1)⾦光耀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学出版社(22)陈锋等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教育出版社2007(23)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4)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3卷,⼈民出版社1985—1993年(26)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第三卷),⼈民出版社1990、1993(27)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法论》,上海财经⼤学出版社2006(28)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民出版社1992、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29)⾏龙主编《近代⼭西社会研究——⾛向⽥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0)[美]黄宗智《华北的⼩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31)[美]黄宗智《长江三⾓洲⼩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32)[美]杜赞奇《⽂化、权⼒与国家》,江苏⼈民出版社1994(33)[美]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美]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译本),中华书局2001(35)[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汉⼝:⼀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译本),中国⼈民⼤学出版社2005(36)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民出版社1989(37)熊⽉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民国社会、当代社会),上海⼈民出版社1999(38)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思想会通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39)[法]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上海妓⼥——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0)[法]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性和现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1)[美]魏菲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2)[美]魏菲德《上海⽍⼟——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3)[⽇]⼩浜正⼦《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4)[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民出版社2003(45)[美]韩起澜《苏北⼈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6)[美]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常⽣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7)[美]顾德曼《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区域⽹络和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8)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权主义理论读本》,⼴西师范⼤学出版社2006(49)鲍晓兰主编《西⽅⼥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50)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民出版社2004(51)⾼彦颐著、李志⽣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化》,江苏⼈民出版社2005(52)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江苏⼈民出版社2005(53)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权思潮研究》,复旦⼤学出版社2005243世界断代史:(1)汉尼希、朱威烈主编《⼈类早期⽂明的“⽊乃伊”——古埃及⽂化求实》,浙江⼈民出版社1988(2)巴⾥·克姆普《解剖古埃及》,浙江⼈民出版社2000(3)拱⽟书《西亚考古史》,⽂物出版社2002(4)⾦寿福《法⽼——戴王冠的⼈间之神》,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5)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旦⼤学出版社2005(6)R·哈⾥斯《埃及的遗产》,上海⼈民出版社2006(7)玛丽.⽐尔德等《当代学术⼊门.古典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 基托《希腊⼈》,上海⼈民出版社?1998(9)吉本《罗马帝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本(10)魏特夫《东⽅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1)黄洋、晏绍祥《古希腊史研究⼊门》,北京⼤学出版社(12)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13)克⾥斯托夫·凯利《罗马帝国简史》,外语教研究出版社2008(14)晏绍祥《荷马社会研究》,上海三联2006(15)卡特利奇, P. (Cartledge, Paul)、郭⼩凌《剑桥插图古希腊史》,⼭东画报出版社2005 (16)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7) 莫姆森, (Mommsen, Theodor), 1817-1903、李稼年《罗马史》(3卷),商务印书馆1994(18)佩⾥·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民出版社2001(19)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商务版(20)布克哈特《意⼤利⽂艺复兴时期的⽂化》,商务版(2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版(22) (美)贝内特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第10版英⽂影印版,北京⼤学西学影印丛书),2007(23)⾦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上下册),复旦⼤学出版社2000(24)(美国)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25)(美国)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卷),北京⼤学出版社2007(26)吴于廑等主编《世界通史》(四,五,六卷),⼈民出版社2000(27)(美国)帕尔默主编《世界近现代史》(上中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28)德尼菲·加亚尔等《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29)陈乐民《欧洲⽂明⼗五讲》,北京⼤学出版社2004(30)内森·卢森堡等《西⽅致富之路》,⾹港三联书店1989(31)郭华榕等《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1999(32)基佐《欧洲⽂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33)吕⼀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34)钱乘旦、陈晓律《英国⽂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5)E. P.汤普森著、钱乘旦译《英国⼯⼈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36)⾼毅《法兰西风格:法国⼤⾰命政治⽂化》,浙江⼈民出版社1991(37)李⼯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学出版社1997(38)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6(39)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社会科学⽂献出版社1992(40)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会科学⽂献出版社1995(41)托克维尔《回忆录:1848年法国⾰命》,上海⼈民出版社2005244世界专门史:(1)[美]亚伯拉罕·海舍尔著,郭鹏、吴正选译,傅有德主编《觅⼈的上帝——犹太教哲学》,⼭东⼤学出版社2003(2) [美]⽶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吴晓群、姚蓓琴译《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 [以⾊列]埃利·巴尔纳维主编,刘精忠等译,黄民兴校注《世界犹太⼈历史:从〈创世记〉到⼆⼗⼀世纪》,中国⼈民⼤学出版社2007(4)王⽴新《古代以⾊列历史⽂献、历史框架、历史观念研究》,北京⼤学出版社2004(5)亚伯拉罕·柯恩著,盖逊译,傅有德校《⼤众塔⽊德》,⼭东⼤学出版社1998(6)朱威烈、⾦应忠编《’90中国犹太学研究总汇》,上海三联书店1992(7)冯玮《⽇本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本问题研究室译《⽇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9)五百旗头真主编、吴万虹译《战后⽇本外交史》(1945—200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0)升味准之辅著、董果良译《⽇本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97(11)丸⼭真男著、王中江译《⽇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12)有泽⼴巳主编、鲍显铭等译《⽇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龙江⼈民出版社1987(13)泰萨·莫⾥斯-铃⽊著、厉江译《⽇本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0 390中华⼈民共和国史:(1)逄先知、⾦冲及《⽑泽东传(1949-1976)》,中央⽂献出版社(2)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国防⼤学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27册历史系硕⼠⼊学考试参考书⽬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姜义华等主编《史学导论》,复旦⼤学出版社2003(2)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3)[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出版社1985(4)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5)张岂之《中国历史》,⾼等教育出版社2001(6)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学出版社2000(7)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0(8)[⽇]⼭根幸夫《中国史研究⼊门(增订本)》,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0(9)剑桥中国史系列(10)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六卷本),⾼等教育出版社(11)[美]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12) [英]汤因⽐《历史研究》(单卷本),上海⼈民出版社2000(13)[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4)[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5)[法]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 060104历史⽂献学:同060101(1)⾄(9)060105专门史:同060101(1)和(3)⾄(9)060106中国古代史:同060101(1)⾄(9)060107中国近现代史:同060101(1)⾄(9)060108世界史: 同060101(1)⾄(4)和(10)⾄(15)。
《2024年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范文
《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篇一一、引言自近代以来,汉口作为中国内陆的重要商业城市,其独特的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在1912年至1949年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经历了丰富而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时期汉口公共娱乐空间的分析,探究其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汉口公共娱乐空间的兴起与发展在近代汉口,公共娱乐空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茶馆、戏楼到后来的电影院、游乐园等,这些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人们社交、交流的重要平台。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公共娱乐空间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三、大众文化的形成与特点在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中,大众文化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大众文化以民间戏曲、电影、音乐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这些文化形式在公共娱乐空间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大众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四、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的相互关系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在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一方面,都市生活的繁荣为公共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公共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又丰富了都市生活的内涵,塑造了城市的文化记忆。
在这一过程中,汉口的文化传统、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五、结论通过对近代汉口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些公共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们记录了汉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同时,这些公共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城市的文化记忆。
智慧冷链物流平台设计建设方案
智慧冷链物流平台设计建设方案目录1 方案摘要 (1)2 领域现状 (3)2.1 领域现状描述 (3)2.1.1 某某的物流历史 (3)2.1.2 某某的物流现状 (5)2.2 领域发展趋势 (6)2.3 领域覆盖范围 (7)3 需求分析 (9)3.1 领域相关的信息化基础分析 (9)3.2 业务需求分析 (13)3.2.1 支撑的核心业务 (16)3.2.2 用户的组织结构 (18)3.2.3 关键的业务流程 (19)3.3 智慧点及实现的可行性 (23)3.3.1 领域的智慧点 (23)3.3.2 智慧点实现的可行性 (24)4 采用的技术标准 (26)5 领域建设方案 (29)5.1 建设目标 (29)5.2 建设内容 (29)5.3 总体架构 (33)5.4 基础设施平台设计 (33)5.4.1 感知层设计 (33)5.4.2 网络通信层设计 (50)5.5 应用支撑云平台设计 (53)5.5.1 数据基础设施 (53)5.5.2 数据交换与共享 (59)5.6 应用服务平台设计 (64)5.6.1 信息发布系统 (64)5.6.2 应用管理系统 (64)6 示范项目技术方案 (66)6.1 示范项目选择依据 (66)6.2 建设目标及内容 (68)6.3 总体架构设计 (72)6.3.1 系统总体功能 (72)6.3.2 系统逻辑架构 (76)6.3.3 系统软件架构 (76)6.3.4 系统硬件架构 (78)6.3.5 系统安全架构 (82)6.3.6 标准规范建设 (90)6.4 技术方案 (91)6.4.1物流信息发布与查询系统 (91)6.4.2物流交易与支付系统 (99)6.4.3货物追溯与管理系统 (112)6.4.4智慧仓储与配送管理系统 (121)6.4.5物流车辆监控与调度管理系统 (148)6.4.6冷链物流管理系统 (159)6.4.7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 (165)6.4.8快运快递管理系统 (172)6.5 项目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 (176)7 与现有信息系统的关系 (179)8 产业带动分析 (180)9 领域运行方案 (185)9.1 建设实施路线及预期效果 (185)9.1.1 实施路线 (185)9.2 领域融资方案 (189)9.3 领域实施方案 (194)9.3.1 项目组织管理 (194)9.3.2 计划管理方案 (195)9.3.3 安装调试方案 (196)9.3.4 系统培训方案 (196)9.3.5 安全保障方案 (196)9.3.6 文明施工方案 (197)9.3.7 成本控制计划 (197)9.3.8 质量保证方案 (198)9.3.9 实施风险控制 (199)9.4 领域运维方案 (201)9.4.1 运维服务目标、范围与期限 (201)9.4.2 运维服务内容 (202)9.4.3 运维服务方式 (208)9.4.4 运维服务流程 (208)10 领域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 (209)10.1 领域经费估算 (209)10.2 领域资金筹措 (209)11 风险分析及规避措施 (210)11.1 风险分析 (210)11.2 规避措施 (211)1方案摘要智慧物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现代信息和传感等技术,运用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与通讯,实现对货物仓储、配送等流程的有效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优化服务;二是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完善的配送网络,构建面向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体系;三是将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成果运用到物流系统。
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
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1912-1949)近代汉口(现今武汉市武昌区与江岸区的部分地区),作为当时的重要商业中心,不仅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与娱乐的焦点。
在1912至1949年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变革,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流行文化与人们的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公共娱乐场所在近代汉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酒楼、咖啡馆、茶馆等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些场所沿街而建,形式各异。
酒楼作为娱乐场所之一,不仅提供了饮食,还可以欣赏京剧、民歌等,成为了社交与娱乐的场所。
在这些场所,市民们可以聚集一堂,共同品味文化,感受时代变革带来的冲击。
另一个重要的公共娱乐空间是电影院。
20世纪20年代后期,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娱乐形式涌入汉口,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
电影院传播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包括国内外的剧情片、喜剧、动画片等。
人们走进影院,可以进入一个不同的世界,感受到电影的魅力。
电影也成为了市民们的文化记忆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回忆起来依然让人充满了怀旧之情。
此外,戏院也是当时汉口重要的公共娱乐空间。
京剧、豫剧、越剧等传统戏曲形式在这些场所上演,让观众欣赏到精彩的演出。
戏院不仅提供了艺术享受,也成为了社交的场所。
市民们可以在戏院里互相交流,分享剧目的感受,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共鸣。
随着汉口的现代化进程,交通运输工具成为了公共娱乐空间的一部分。
轮船、电车等交通工具成为了市民们外出娱乐的选择。
人们可以乘坐轮船或电车穿越江汉之间,欣赏两岸风景,感受到新时代的变革。
这些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的渊源紧密相连。
它们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人们的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市民们在这些场所中能够了解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追求艺术的享受与自身精神世界的满足。
总之,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联系紧密,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们的文化记忆。
这些公共娱乐场所不仅是消遣娱乐的场所,更承载了汉口市民们对于时代变迁的情感与回忆。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书目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阅读书目(一):海外名著(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向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2、*[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是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Fairbank John K.and Merle Goldman, China: A New History,Can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4、Jonathan D. 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0.5、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6、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9、*[美]孔飞力(Philip A. Kuhn):《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三)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10、[美]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徐秀丽、史建云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
1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1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报刊广告视野下的汉口公共活动空间——以《汉口新闻报》为主(1915-1938年)
11;I新视野EXPANDING HORIZONS►报刊广告视野下的汉口公共活动空间——以《汉口新闻报》为主(1915-1938年)□文/王亚欣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汉□新闻报》广告来构建汉□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活动空间。
《汉□新闻报》是近代汉□的一份重要报刊,每日广告版面众多,包含了众多有关社会生活的信息,能够反映汉□居民日常生活的趋势。
近代汉□的休闲方式告别了传统模式,向多元化与大众化发展。
汉□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有影戏院、剧院、茶馆、赛马场、饮冰室、惑店等。
关键词:《汉□新闻报》;汉口;公共活动空间汉口开埠以后,西方的各种影音娱乐开始流入汉口居民的生活。
1896年英国人在汉开辟跑马场,成立了经营彩票的“西商赛马会”;1903年,美商在汉口老跑马厅放映美国“精巧新奇影戏”;1906年,汉口商人组成华商赛马会;1907年,法商在花楼街开设“花楼影戏院”(又名“文明戏影院”)……随着各式新的娱乐休闲方式流入汉口,汉口居民的公告活a®所也发生了变化。
晚清以前,城市中的戏剧、曲艺等多为王府、官邸、豪门望族的私室中或会馆中演出的堂会戏,商业化和大众化的程度都较低。
民初以来,茶园从汉口后湖一带兴起,吸弓I了众多的民间艺人和戏班来演唱卖艺。
茶馆作为一种经营性的娱乐场所,也将大众休闲带入了商业化的公共空间中。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休闲方式进入汉口居民的生活中,新式茶社、电影院、新剧场等各类新式剧场,在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刺激下,迅速兴盛起来。
从1912年到1920年的8年间,汉口迅速出现了各类新式戏院和舞台15座,达到了新式剧场和舞台建设的f高潮。
20-30年代以来,兴建剧场的余风依然不减,在1921年到1937年的短短时间内,又新增正俗戏院、劝业场、德明戏院、模范村戏院、移园游戏场、万松园游戏场、共和大舞台、光明大戏院、乐园戏院、共舞台、世界大戏院、满春戏院、新舞台、新新游艺场、上海大戏院、凌霄游戏场、汉兴舞台、汉光游艺场、新汉大舞台、京汉舞台、天一戏院、三兴舞台、楚一戏院、东园、宁汉戏院、墉记大舞台、省立民众剧场等新式剧场27所,成为了汉口居民消遣的主要场所。
给学生讲解万里茶路的重大意义
给学生讲解万里茶路的重大意义一、万里茶路通过近两个世纪繁盛的大宗的茶叶贸易,使得中国向世界输出传统的农业文明的同时,欧洲国家也借助万里茶路向中国输入近代工业文明。
这不仅仅是茶叶贸易,还包括西方的金融制度、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和现代城市文明对中国内地的影响。
在万里茶路兴起之初,中国没有独立的资本主义大茶园和现代机器生产的大茶厂。
茶叶的种植、采摘与加工的承担者一头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农户,甚至没有大规模的茶园,大多数是农户在田头屋后种植的茶树林,另一头是以经营商业为主的茶栈茶行。
晋商从明末清初携带大量资金和种植及加工茶叶的技术到南方茶区投资,建设成片的茶园,敢为人先的开辟长江和汉江水系北上的水陆联运的运茶路线,使茶叶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金融资本的运作形成一条龙,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运作方式。
1861年,根据中俄两国签订的《北京条约》以及之后两国签订的《中俄陆路通商章程》,汉口茶市开放,大批外商涌入已经国际化的汉口茶市,它标志着茶叶贸易的商业资本已经从简单的流通领域开始走向工业资本主义。
一年四季奔忙在万里茶路上的商茶队,虽然是肩挑车推、江河木舟、骡马驼队,沿用的是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线路,但是它却是一条全新于丝绸之路的新型的国际商道。
与丝绸之路相比,万里茶路不仅仅是一条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之道,它在向欧洲输出中国农业文明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工业文明带入中国的腹地,加快了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进入现代化工业时代的进程。
而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的元素就是金融资本的运作、大机器生产和轮船火车现代交通工具。
地处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江交汇点的汉口,兴盛于明清,以商业贸易起始。
具有“九省通衢”的地域优势,在万里茶路的辉煌历史上汉口是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中国外输茶叶有65%是从汉口输出的,80%的输俄砖茶也是以汉口为起点的。
所以西方称汉口为“东方茶叶港”。
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汉口在贸易上的影响力远不止国内,到1861年汉口开埠后,汉口的国际贸易地位日益突出,已经从内陆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国际通商口岸。
《2024年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范文
《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篇一一、引言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也是记忆的载体。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记忆的生成地。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的叙事性建构,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等,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这些空间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场所,更是记忆的载体。
人们在这些空间中经历了无数的人生瞬间,如欢笑、悲伤、团聚、离别等,这些瞬间构成了人们的记忆,也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三、叙事性建构的要素叙事性建构是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关键。
它包括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要素。
时间赋予了记忆历史感和时代感;空间为记忆提供了发生的场所;人物则是记忆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和情感构成了记忆的核心;情节则是记忆的线索,将各个要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四、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的叙事性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在叙事性表现上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历史建筑和古迹等物质遗产,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
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也构成了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某个公园里举办的庆祝活动,或是在某个广场上举行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都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五、叙事性建构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城市公共空间的叙事性建构不仅关乎个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更关乎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叙事性建构,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也是社会凝聚力的体现,它让人们在这个空间中产生共鸣,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六、结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多个要素的叙事性建构。
这些记忆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反映,更是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生成和保护,让这些记忆成为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请您及时更Leabharlann 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 17961889) 》
前年在写《汉剧与汉派文化》一书过程中,朱老师特别推荐的美国学者罗威廉的几本书,当时只读过前两部。今天终于把 它买齐了,值得认真地读读。
1.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2.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3. 罗威廉《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4. 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停滞中的反思与西方中心观的规避--解读《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作者: 徐小雨[1]
作者机构: [1]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70-7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9期
主题词: 汉口;罗威廉;马克斯韦伯
摘要:�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作为罗威廉的代表作之一,在介绍十九世纪汉口商业经济方面,是一本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著作。
该书以汉口为切入点,展示了一幅关于十九世纪汉口商人、商业组织、城市制度的广阔图景,打破了史学界对"中华帝国"晚期城市发展停滞不前、缺乏自治的固化认识。
这是对马克斯·韦伯思想的突破与超越,也是对"西方中心观"的反思与规避。
罗威廉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
罗威廉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罗威廉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也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对抗争斗不休不止,在《武汉地方志》的记载中,“大水”几乎每三年就来拜访武汉一次,武汉市民也几乎成了看天的专家。
在有记忆的年份里,印象深刻的洪水多达数十次,1931年,大水在丹水池破堤而入,汉口在洪水下浸泡数月之久;1954年大水后武汉开始堤防建设;1998年,见惯了洪水的武汉人已经从容不迫,昔日的江滩成了市民的游泳池,小孩子趟着齐膝深的水去学校。
大水几乎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部分面貌——江汉平原从魏晋时代就开始修堤防,1635年,汉口立起了第一条长堤,正街形成了;1864年,地方政府又在长堤外的湖荡中修筑了汉口堡以挡来水,汉口面积增加了3倍;1905年,张之洞修建张公堤,真正赋予了汉口现代城市的形象;1958年时建成了东西湖围堤;1997年的武汉,沿江一带建好了防水墙,江堤种植了防浪林。
在距今10000年到2000年以前,长江出三峡、汉江出丹江口后,就在今江汉平原一带奔涌交汇。
当时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是荒无人烟的沼泽湿地,被称为“云梦大泽”。
史料记载,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大泽若干,总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区域一处江、河、湖完全沟通融合,水流进出自如的水域场所。
每年汛期,长江和汉水暴戾忽现,到处洪水漫流,整个云梦泽江湖不分,呈现出大片大片水天相连的状态。
同时,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也被带来,随着水流流速减缓,泥沙也就淤积了下来。
先淤出小的洲滩,再逐渐淤出大的洲滩,云梦泽不断被分割、解体和缩小,慢慢地形成江汉内陆三角洲。
洪水退去后的这些洲滩土沃草丰,人们在此围垦、修防,汉阳、武昌的雏形正是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可惜,明朝成化年间的那次洪水,没有人准确地记录它。
那是对武汉最友好、也最有价值的一次洪水——它塑造了汉口。
武昌和汉阳早就存在了,它们的军事价值被历代将领重视。
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娱乐空间里的社会冲突——以汉口民众乐园(1919-1949)为中心
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娱乐空间里的社会冲突——以汉口民众乐
园(1919-1949)为中心
胡俊修;阮晓莹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娱乐空间是动荡时期社会冲突的聚集之地.汉口民众乐园的历史表明,近代大众文娱中心既是城市病的蔓延地,鸦、雀、鸨的“三鸟”之害与偷、抢、杀的社会乱象浸淫其间;又是社会冲突的爆发场,贫富悬殊加深了平民的相对剥夺感,武人当道助长了军警的嚣张气焰;还是市民风貌的观察口,作为良好风范与作为社会美德的市民认同在此皆严重缺失.近代武汉政权更张频仍,社会规范失序,处于政治权威与伦理道德的双重失范之中,大众文化娱乐空间冲突频发,只是失范社会的一个缩影.
【总页数】5页(P191-195)
【作者】胡俊修;阮晓莹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
【相关文献】
1.民国地方政府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以汉口民众乐园为中心(1919-1949) [J], 胡俊修;钟爱平
2.近代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与都市社会——以汉口民众乐园(1919-1949)为例 [J], 胡俊修;钟爱平
3.近代中国都市文化娱乐空间的政治演出——以北伐战争时期的汉口民众乐园为例[J], 胡俊修;钟爱平
4.近代中国的城市、精英与公共领域——评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J], 胡悦晗
5.近代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聚散与城市发展 [J], 胡俊修;钟爱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Pe i d o n g
s p a c e . B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pu b l i c s p a c e o f t h e C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 c o nt e mp o r a r y i n t e pr r e t a t i o n o f r e l a t e d i s s u e s i n u r ba n p u b l i c s p a c e,t o e x p l o r e c o n t e mpo r a y r s o c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p u b l i c s p a c e i n u r b a n s p a c e p r o d u c t i o n .
不前 的 , 在经济发展 的促进下 , 汉 口在 商 业 、 个 人 身 份、 社 会结 构 、 社 会组织 等 方面都 发 生 了相 应 的变 化 ,
特别是 市 民社会 的兴起 和 阶层 分化 的出现 , 就 如 西方
好地理 解 现代 中 国社 会变 迁 , 也 有 助 于更 准确 地认 识 城市 在人 类历史 上 的作用 ¨ J 。
关键词 : 公共空间 ; 社会性 ; 空 间 生产 中 图分 类 号 : T U一 0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6 1 3 5 ( 2 0 1 5 ) 0 3— 0 0 2 0— 0 4
T h e S o c i a l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P u b l i c S p a c e:
( F a c u l t y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o n g q i n g 4 0 0 0 4 5 )
Ab s t r a c t : F o r Wi l l i a m T. Ro we Ha nKo w:Co mme r c e a n d S o c i e t v i n a Ch i n e s e Ci t y,1 79 6— 1 8 8 9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
Ke y wo r d s : Pu b l i c S p a c e; S o c i li a t y; P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 E- ma i l : 5 41 49 9 8 4 0@ q q . c o n
《 汉 口: 一 个 中 国城 市 的商 业 和 社 会 ( 1 7 9 6 — — 1 8 8 9 ) 》 一 书是 认识 中 国传 统城 市 发 展 的 一 部重 要 著
作 。就 如作 者罗 威廉 教授 在绪 论 中所 提到 的一样 , 在 全面效 法值 得怀 疑 的西 方模 式 、 进入 一 个 “ 泛 文化 的 城市 历史 ” 发展 阶 段 之前 , 中 国 城市 的本 土 化 发展 达 到最 高水 平 的地 方 。对 于 汉 口 的研 究不 仅 有 助 于更
l e a d s t o a d i s c u s s i o n a b o u t p u b l i c s p a c e ,a n d t h e n a n a l y s e s 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c o n t e n t a n d s o c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p u b l i c
李沛 东
( 重 庆 大 学建 筑 城 规 学 院 重庆 4 0 0 0 4 5 )
摘
要: 通过对罗威 廉《 汉 口: 一个 中国城市 的商业 和社会 ( 1 7 9 6 ——1 8 8 9 ) 》 的解读 , 引出了关 于公 共空问的讨论 , 进而
浅析 了公共空 间的界定 、 内涵和社会性 建构 。通 过对 中国传统 公共空 间的辨析 以及 当代 城市公 共空 间生 产 的中的相 关 问题解读 , 试图探寻当代城市空间生产中的公共空间的社会性建构。
教授运 用 中心地 理 论 的研究 方法 为学 术 界 带 来 了新
的视角 。在 此背 景下 , 罗威廉 教授 在 哥 伦 比亚 大学 做
博士论 文 的时候 开始 了对 汉 口的研 究 。经 过 大 量 资 料 的收集 、 处 理 及论 证 , 提 出 了关 于汉 口城 市 发 展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观点 : 在整个 晚 清帝 国 时期 , 社会 的 发展 并 不 是 停 滞
2 0 1 5年第 o 3期 总第 2 0 1 期
福
建
建
筑
No 03 ・201 5 Vo l・2 01
F u i i a u Ar c h i t e c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公 共 空 间 的社 会 性 建 构
读罗威廉《 汉口: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 1 7 9 6 ——1 8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