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题临安邸教案设计-文档资料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2.语言建构与应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朗读、背诵能力,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3.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寓意,锻炼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题临安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意,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背景的介绍,我感觉可能还需要更加深入一些。学生们对于诗人林升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
在讲解诗歌重点难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举的例子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可能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在创作练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仿写一首以“题某地”为主题的古诗词,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是否有过被美景陶醉,仿佛穿越时空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有密切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临安、邸、西湖、暖风、醉、游人”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南宋历史背景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题临安邸》就是其中一首。
请大家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是什么意思?2.指名读课题,解释课题。
3.介绍南宋历史背景:南宋时期,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却只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
诗人林升在此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4.提出学习任务: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多种方式理解重点词语:邸、西湖、暖风、醉、游人等。
5.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6.质疑探究:读到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或感想?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通过交流讨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讽刺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教案标题:题临安邸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临安邸,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意义和建筑特色等方面的知识;2. 掌握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描写和想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临安邸的感受和想象;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请学生们看一段介绍临安邸的短片,并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们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临安邸的地理位置、历史意义和建筑特色等相关知识,可以结合图片或地图进行说明和解读。
3. 听读课文:播放一段以临安邸为题材的文章音频,让学生们跟着听,并在听完后开展讨论,分享对临安邸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指导:以描写和想象为主题,引导学生们进行写作。
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例如:在你的脑海中,你如何想象临安邸的建筑风格?你认为临安邸的历史意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想亲自参观临安邸吗?等等。
5. 个人写作实践: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撰写一篇关于临安邸的文章。
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6. 作品分享: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
可以让部分学生上台朗读,或在班级内进行小组交流。
鼓励同学们互相欣赏和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7. 总结提升:给学生们一些时间来自我评价自己的写作作品,并提出自己的反思和改进意见。
教师可以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和指导,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8. 扩展拓展:引导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物,例如故宫、长城等,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1. 了解临安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 运用描写和想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临安邸的感受和想象;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们亲自参观临安邸,进一步感受和了解这座建筑的魅力;2. 制作海报或展板,展示临安邸的相关知识和学生们的写作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临安邸;3. 组织学生们参与相关的艺术创作活动,例如绘画、书法等,以表达对临安邸的喜爱和敬意。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讽刺等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南宋时期临安城繁华景象的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南宋历史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林升的生平事迹。
(2)详细讲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现实情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节奏。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等词句。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对比和讽刺手法,如临安城的繁华与北方失地的荒凉形成对比,“游人”的醉生梦死与国家的危亡形成对比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怎样的意义。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临安邸教案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临安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临安邸的热爱和关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临安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临安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堂教案、教具、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临安邸的照片、视频等,唤起学生对临安邸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临安邸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什么地位和影响?”2. 梳理知识(10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临安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分析临安邸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安邸的建筑、文物等,并让学生观察,分析临安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临安邸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对后来的建筑有哪些影响?临安邸的文化内涵对后来的文学、艺术有哪些启示?”4. 分组研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每个小组做报告,让全班学生进行评论和评价。
5. 整合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传承和保护临安邸的文化遗产?” “我们有什么责任和义务?”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临安邸的文章,表达自己对临安邸的理解和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案围绕临安邸展开,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分组研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辨和创新能力,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希望下次能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1.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举例:《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学生需要理解寒山寺钟声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唤起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故事或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难点内容。
四、教学流程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如“题”、“邸”、“泊”、“洲”等,并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义。
-领悟古诗的意境和审美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悟。
-学会古诗的吟诵技巧,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举例:《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
3.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情感,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吟诵、背诵和解读古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诗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题临安邸》、《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古诗是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表达诗人的情感。古诗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1.多媒体出示具有西湖景物特征的几幅图片,仔细观察,放飞思想,看了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哪个地方?2.是呀,俗语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杭州也就成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叫——《饮湖上初晴后雨》谁来给大家背背?(生背古诗)可见杭州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啊。
游人来到这里,很容易陶醉其间,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和杭州美景有关的古诗,看看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怀呢?3.板书课题,认识生字“邸”,解释字义,组词理解熟记。
解题。
4.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把诗句写在了旅馆的墙壁上呢?我们来学习古诗。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1.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诗。
2.指读诗句,检查学习效果。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可以进行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2)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指导“熏”的书写)(3)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出诗句。
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4)出示资料,了解宋朝历史。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大家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现在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的感觉和刚才读的时候的感觉一样吗?练读,指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三、对比解读,了解诗情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2.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宋朝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指生背诵)我们已经知道陆游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生:收复失地,祖国统一。
3.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在做什么?请大家再读读诗句,从诗句中找有关句子来回答。
学生找句子,反复读。
理解“游人”。
4.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相机板书:愤怒揭露警告5. 把你的这种感情朗读出来。
《题临安邸》课文教案
《题临安邸》课文教案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了解《题临安邸》的背景及作者杨万里;2.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加深对自然美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对临安邸园景色的描绘;2.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题临安邸》的全诗,向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临安邸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与理解1.组织学生阅读整首《题临安邸》,并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对园景的描写,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3.分组讨论诗中的词句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感知自然美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活动,到附近的公园、湖泊等自然场所,观察自然景色,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回到教室,学生展示自己记录的感受和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文学鉴赏实践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题临安邸》中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2.设计文学鉴赏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进行鉴赏和解读,并撰写鉴赏文章。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户外实地活动中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短文,题目为《自然之美》。
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题临安邸》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本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户外实地活动中,学生积极观察、感知,提高了对自然美的理解。
同时,通过文学鉴赏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和鉴赏古诗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解释。
古诗题临安邸教案
古诗题临安邸教案教案标题:古诗题临安邸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林则徐创作的《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题临安邸》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古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题临安邸》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材料: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图片、地图等。
3. 学生练习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资源,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是谁?为什么?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题临安邸》。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分组讨论:诗中的“临安邸”指的是什么地方?林则徐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三、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临安邸》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体裁、韵律和格律等。
2.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解释其作用。
四、诗歌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题临安邸》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 学生仿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仿写一首以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家乡为题材的古诗。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仿写的古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了解更多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古迹,如古代诗人的故居或题材相关的景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题临安邸》这首古诗,培养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对诗歌的构成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作者及背景知识。
o理解诗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
o学会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o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o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掌握《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和诗歌特色。
o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
o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o研读《题临安邸》原文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林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o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等内容。
o收集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o预习《题临安邸》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o收集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诗歌鉴赏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o教师展示一幅南宋临安城(今杭州)的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南宋历史的兴趣。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展示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吗?有没有了解过南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2.新课讲解(15分钟)o教师简要介绍南宋的历史背景和《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o朗读《题临安邸》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o逐句讲解诗歌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o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深入探究(15分钟)o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如:“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和‘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o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题临安邸》教案(通用5篇)
《题临安邸》教案(通用5篇)《题临安邸》篇1《题临安邸》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讽喻诗,诗人的讽刺、谩骂不着痕迹。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题临安邸》教案一、播放《示儿》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三、出示《题临安邸》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3、听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
《题临安邸》课文教案
《题临安邸》课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题临安邸》一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通过对诗句的解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题临安邸》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题临安邸》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进而引入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与《题临安邸》风格相近的古诗,分析其艺术特色,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诗句改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 作者:林升3. 诗意:向往美好生活,批判时弊4. 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手法巧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题临安邸》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案示例:诗句中的“山外青山”和“楼外楼”描绘了一幅层次分明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课后反思: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鉴赏古诗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题临安邸》,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题临安邸 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教案标题:题临安邸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文化背景,理解《题临安邸》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诗歌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题临安邸》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题临安邸》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临安的风景和文化。
3. 小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展示临安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临安有了解吗?你们想知道临安有什么特色吗?2. 介绍文化背景(10分钟)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宋代的文化背景,如临安作为南宋的都城,以及南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繁荣等。
让学生对宋代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诗歌(15分钟)分发《题临安邸》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诗歌。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例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临安的感受的?4. 讨论与分享(15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题临安邸》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诗歌。
5. 创作活动(2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题临安邸》的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示,如让他们以自己熟悉的地方或城市为题材,表达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情感和感受。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自己独特的作品。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作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对于每个作品,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论和欣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化,可以组织参观临安或其他与宋代文化相关的地方,增加学生的实地体验。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宋代的文学作品,如苏轼、杨万里等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南宋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提问学生对南宋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描绘了临安城繁华的景象,同时也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的不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指的是那些达官贵人;“醉”字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沉迷和麻木;“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是对统治者忘记国耻、苟且偷安的强烈谴责。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五)朗读感悟1、学生带着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强调要读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3、分组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
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爱国?(七)课堂小结1、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教案:课题: 临安邸教学目标:1. 了解临安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学习临安邸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3. 探讨临安邸对中国建筑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临安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a. 介绍临安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皇家宫殿。
b. 讲解临安邸曾经作为宋朝临安军事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
c. 强调临安邸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2. 临安邸的建筑特点和风格:a. 分析临安邸建筑的整体布局和构造特点。
b. 描述临安邸建筑的屋顶、门窗和装饰特色。
c. 解释临安邸的园林景观和水系规划。
3. 临安邸对中国建筑史的影响:a. 探讨临安邸对后世宫殿建筑的影响和借鉴。
b. 分析临安邸对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
c. 总结临安邸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步骤:1. 导入:以图片、视频或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临安邸。
2. 呈现:通过PPT或板书展示临安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3.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临安邸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临安邸对中国建筑史的影响展开讨论。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临安邸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6. 拓展: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了解更多有关临安邸的知识。
7. 辅助活动:组织参观当地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学生对临安邸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展示临安邸的PPT。
2. 与临安邸相关的书籍或资料。
3. 访问当地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发言和思考,评估他们对临安邸的理解和认识。
2. 书面作业:布置与临安邸相关的小组或个人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 课堂组织: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 教学语言: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以便学生易于理解。
3. 视觉辅助: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增强学生对临安邸的感性认知。
高中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高中语文《题临安邸》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题临安邸》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练习翻译和创作,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题临安邸》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作者在临安任职时的心情和感受。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2.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翻译和创作练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题临安邸》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临安的印象和了解,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3.2 课文讲解分句讲解课文,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评估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的答题准确性和思路清晰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题临安邸教案一
《题临安邸》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题临安邸》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古诗词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3. 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题临安邸》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古诗词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3. 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导入课程内容,并介绍《题临安邸》的背景和作者。
2. 播放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题临安邸》,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第二步:学词汇1. 教授诗词中的常用词汇,如蜜月、碧落黄泉、芳草、风景、生命等。
2. 讲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辅以例句进行讲解。
第三步:学句式1. 教授诗词中的常用句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等。
2. 讲解相关句式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并辅以例句进行讲解。
第四步:分析意境1. 分析《题临安邸》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如抒情、写景、比喻、拟人、排比等。
第五步:学写作1. 针对《题临安邸》的题材和风格特点,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2. 引导学生选择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辅以中文诗歌创作规范进行写作。
第六步:巩固提高1. 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让学生相互欣赏和点评。
2. 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现进行评价,提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和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理解《题临安邸》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是否掌握诗词中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3. 学生是否能够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诗歌创作和表现展示。
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方法。
2. 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3. 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和满意度。
题临安邸诵读教案
题临安邸诵读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次诵读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准确朗读《题临安邸》这首诗的内容;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1. 《题临安邸》的原文和翻译;2. 课堂投影仪或者黑板;3. 学生诵读练习材料;4. 学生朗读评价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或者投影仪上展示《题临安邸》的原文和翻译。
2. 教师简要介绍杨万里这位明代文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步骤二:诵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示范诵读《题临安邸》,并解释诗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2. 学生跟读教师的诵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学生分组朗读《题临安邸》,并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步骤三:朗读技巧训练(30分钟)1. 教师介绍朗读的基本技巧,如语速、停顿、声音的起伏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赋予反馈和建议。
3.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匡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步骤四:朗读评价(20分钟)1. 教师发放学生朗读评价表,学生根据表格中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2. 学生根据评价表的反馈,进行二次朗读练习,力求改进自己的朗读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杨万里的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 学生对《题临安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诵读练习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题临安邸》这首诗,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预,课堂氛围活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生词和句子结构的解释需要更加简明扼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题临安邸》教案-word
《题临安邸》教案《题临安邸》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一起来学习下!《题临安邸》教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11课《古诗二首》中的内容。
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
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案设计
一、背景介绍,情境导入
1.你们了解宋朝的历史吗?
2.出示北宋的地图。
北宋的首都在汴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看一看北宋的疆域。
3.但在公元1126年,金人攻入汴州,不仅俘辱了北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而且侵占了北宋的大片国土。
宋高宗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现在的杭州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二、学习《题临安邸》
1.有这样一位诗人叫林升,他看到这样的情景,愤怒之中便在旅店的墙上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你觉得你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地点是哪里?(杭州西湖)你还记得有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难怪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让我们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句也描绘了西湖的美景?
“山外青山”说明山——多,“楼外楼”说明楼阁——多。
山上树木葱茏,楼上雕梁画栋,青山、高楼重重叠叠,互相
掩映,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指名朗读。
3.这些重重叠叠、雕梁画栋的楼阁都是什么人在享用?(达官贵人)
这些达官贵人真会享乐,把楼阁建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干什么呢?“西湖歌舞几时休”
4.谁来读一读后两句。
这里的游人是一般的普通游客吗?
这里的醉是“陶醉”吗?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板书:醉】
5.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具具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体内。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6.在这帮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
大家看到了什么?(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
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只知吃喝玩乐窝囊废的
手中。
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三、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这些皇族亲信、达官贵人都在西湖边歌舞升平、寻欢作乐,而哪些受奴役的大宋的百姓,他们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再通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去了解。
出示。
2.自读;指读。
3.理解疏通诗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三万里河”说明黄河之——长。
(2)“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一仞大约有七八尺,“岳”就是山的意思。
“五千仞岳”说明山之——高。
(3)这样的大好河山,作为每一个大宋的子民都引以为豪。
然而,这山已不是大宋的,这河也不是大宋的,都已被那金人所占领。
(4)指名朗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里的“胡尘”,指的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
(2)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说。
)
(3)哀声遍野,生灵涂炭。
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
(4)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两句诗吧!
(5)国破家亡,山河依旧,如今,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山脉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
黄河向大海悲泣,山川向苍天哭诉。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6)“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老百姓,盼呀!盼呀!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7)不知又一个多少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回来了没有?补充陆游《示儿》,自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
(8)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是什么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那些南宋王朝的达官贵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再读《题临安邸》四、小练笔
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
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感受一定是复杂的。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金兵铁马,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五、情感升华
沉沦的是无能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破碎的是大好河山,受苦的是遗民百姓,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
河山”的豪言壮语。
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播放《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