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稳定性2
原创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界干扰因素的 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注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就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
(3)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缸框架 缸底部的铺垫
注入水
放入动植物 密封生态缸
标准:100cmX70cmX50cm
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 沙土层厚5~10cm
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
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 沙土上移植仙人掌(或仙人球) 花土上移植蕨类植物和杂草 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
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表现: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同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 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组成成分越少,营 养结构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弱。自我调节能力 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经食物链流动时只能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的营养级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2.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 10%,若草固定的能量相同,则下面哪一条途径中鹰获得的能量最多?( )A.B.C.草→昆虫→青蛙→蛇→鹰D.草→昆虫→食虫鸟→鹰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参考下图所示的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要考虑到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B.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C.模型中的“能量输入”就是指捕食者的捕食D.模型中的“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4.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5.(2022山东泰安模拟)生态果园与传统果园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果园中生物的种类,例如利用果树下光照强度弱、空气湿度高、风速低等环境条件,在两行果树间种植喜湿、喜温、喜半阴的草菇(一种食用菌),或种植草,还可以向果园中引入鸡、鸭等动物,甚至可以在果园中养殖蚯蚓,以此提高果园的稳定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能输入到果树—草菇园的途径是果树和草菇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果园中养殖鸡、鸭时,鸡、鸭粪便中的能量可以被果树利用C.果树种植过程需要治虫,目的是使能量多级利用D.果树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6.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将呈“J”形7.(2022广东六校联考)下图为能量流经生产者的过程图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或a、b、c、d、e之和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包括在d中C.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e/b)×100%D.图中c的能量若为负值,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正在衰退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二生物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
负反馈调节
发生偏离
回到原方向
调节稳态(“改邪归正”)
原方向
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正反馈调节
发生偏离
更加偏离
掠夺式开发后的黄土高原
破坏稳态(错上加错) 正反馈调节: 具有破坏性。
原方向
实战训练
1.(2022·江苏·高考真题)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 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态状时为0.36AA、 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 推测合理的是( )
问题4: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称为什么?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2.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的 原因 稳定性
自我调节 能力
基础
负反馈调节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合作探究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73-75,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完成问题。
1.联系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组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分析在成 熟阶段,生产—消费—分解过程的正常进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什么影响?
2.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总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呈现怎样的关系? 这说明了什么?
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
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
水质变差
实战训练
原创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地衣是主要的生产者)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还能恢复原状吗? 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 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
思考:为什么要建造农田防护林?
(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19
(5)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O2的产生量小 于消耗量
20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 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弱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难以恢复。
资料: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 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 常的功能。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旧人教 必修2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旧人教必修2实习原理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小生态瓶。
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供选择的材料用具浮萍、满江红、黑藻、生有杂草的土块、螺蛳、蜗牛、蚯蚓、小鱼。
河水(或井水、晾晒后的自来水)、洗净的沙、凡士林(或腊)、广口瓶。
方法步骤根据目的要求和实习原理,设计这项实习的方法步骤,并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法步骤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一次。
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就应当停止观察。
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册》有关这项实习的记录表中。
结论分析实习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将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讨论1.按照同样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制作的小生态瓶,它们的稳定性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2.哪位同学设计并制作的小生态瓶稳定性最高?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制作小生态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典例导法【例1】应用所给条件,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目的要求: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使小型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
材料用具:螺蛳、小虾(或小鱼)、浮萍、金鱼藻(或苦草)、澄清池水、烧瓶(250毫升)、橡皮塞、漏斗、镊子、细纱、滤纸、凡士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目的要求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设计实验的科学能力。
实验过程设计如下:1.用热水充分洗净烧瓶及瓶塞。
2.将细纱反复漂洗,除去杂质,然后均匀铺入瓶底,厚约0.5厘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数学模型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正常范围的的大小 (y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 弱 ;反之越__强__)
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x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 弱 ;反之越__强__)
TS: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 弱 ;反之越_强___)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注意特例: 对于环境条 件极其恶劣的生态系统, 如北极苔原、荒漠生态 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练习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一定强
√C.海洋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很多,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1.概念: 生态系统的 结构 和 功能 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特征有哪些?
这些生态系 统哪个处于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课本P73-74
2. 生态平衡的特征: (1)结构平衡: 生态系统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平衡: 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 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4)适当增加某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自
我调节能力( √ ) (5)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应实行封育,不能再利用(× )
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大本P66
1.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本P74-75
3.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维持原状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
1.如图表明的是物种 A 与物种 B 的关系,则物种 A 与物种 B 之 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 A 传递给 B B.信息只能由 B 传递给 A C.A 与 B 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 与 B 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C [本题易错选 A 项,原因是误认为信息是单向传递的。由题 图可知,物种 A 与物种 B 之间属于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 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孔雀开屏是一种物理信息 C.在草原上,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 食的化学信息 D.蝙蝠对目标“回声定位”发出声波是一种行为信息
A [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B 错误;在草原上,草原返青 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物理信息,C 错误;蝙蝠 对目标“回声定位”发出声波是一种物理信息,D 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举 例说出 生态系 统 生命观念—通与联系,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
信息的传递对生命 科学思维—根据信息传递的特点判断信息类
活动的正常进行、生 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D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 于生物,A 错误;植物可以通过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传递信息,B 错 误;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 错误;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正确。]
5.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 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 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 放出挥发性的物质 X,X 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到了苏 州。看到水乡人家上游淘米 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 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 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
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 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邋遢不 堪,于是他立即下令严禁商贾平民在 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法令,虎丘 一带数十家染坊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 州远郊,从此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 持清澈?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当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
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
化及外界的干扰,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自我调节能力
动态平衡
不同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一样吗?
1906年以前,美国西部的凯巴森林松杉葱郁,生活着黑尾鹿 和多种肉食性动物,食肉动物以鹿为食。黑尾鹿的数量保持在 4000头左右。为了保护鹿群,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开 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恶狼。狼在凯 巴森林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 育,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人类保护鹿群的愿望实现了!
“引狼入室”
1995年美国政府从加 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 在凯巴森林中,森林中 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态
系
统 的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稳
定
自然因素
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人为因素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C )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但是,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损坏 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 和疾病的困境。 1925年后鹿的数量不断减少,到1942年,凯巴 森林中鹿降落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 剧走向衰败。
_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 6 687.5 kg,计算公式是(12+18)/12×2 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 1.07×1011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 3.272×1010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 2×1011 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 1.64%(计算公式为η=1.397 2×1011/8.5×1012)。
典型例题例1(2004年陕西、内蒙卷)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b+d B.a>b+d C.a<b+d D.a<c+d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即流经该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总能量是a,数值是最大的。
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除小部分能量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被初级消费者同化。
能量依次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下去。
本题正确答案是B。
目标检测1.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有3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2.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若虎鲸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A、1kgB、10kgC、125kgD、1000kg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对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特征的描述: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4.某池塘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大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 b、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A、a>b,b=cB、a=b+cC、a>b+cD、a<b+c5. 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篇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网络。
它包括各种生物体,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非生物要素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外界干扰或内部变化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和恢复,并保持其关键生态过程和功能。
它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干扰,而不会引起过大的变化或崩溃。
然而,如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它可能无法正确响应干扰,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功能退化和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相对比例。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多,其稳定性越高。
这是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互补和相互依赖关系,它们能够一起合作或相互依赖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某些物种受到威胁或消失时,其他物种可能会填补空缺,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对其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意味着有更多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途径,使得生态系统更具弹性和稳定性。
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存在能够维持能量和物质的平衡,并保持各个物种之间的相对稳定。
此外,各种生态过程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量积累等也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适应了一定的环境条件,它们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取决于这些环境因子。
如果环境因子发生剧烈变化,生物体可能无法适应并遭受损害,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总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通过保持物种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我们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地球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4.2生态系统的稳态(2)
4.2生态系统的稳态(2)学案编号:18编制:秦磊审核:张统省【学习目标】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B)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自学质疑】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什么?2、结合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分析以下问题:(1)碳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5)尝试用文字和箭头构建碳循环的模式图:3、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4、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特点范围联系①物质是能量流动的____________;②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____;③二者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矫正反馈】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A.化能自养生物B.动物和微生物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和动物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值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5.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的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7.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的过程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8.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就其根源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燃料中的碳D.生物环境中的碳10.如图为碳循环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循环实质上是物质在圈与圈之间转移。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二)
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题号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1.绿色植物被称为“空气净化器”,这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A .吸收氧气,产生有机物B .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C .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D .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2.我国每年要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相当于要砍伐600万棵成年大树。
专家估计,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是其木材价值的9倍。
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B .绿色植物能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C .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量D .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3.下图表示某植物叶片所处的状态,由此可知该叶片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A .仅有光合作用B .仅有呼吸作用C .仅有蒸腾作用D .以上三者都有4.当你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
这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哪些作用提高了空气的质量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 .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C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D .茂盛的林木遮挡了强烈的阳光5.人们在清晨刚进入种植蔬菜的密闭温室大棚内,会感到气闷。
主要原因是A. 蔬菜的呼吸作用使温度降低B. 蔬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C. 蔬菜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D. 人体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6.炎热夏季的中午,阳光过强导致部分气孔关闭,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原因是A 、多余的水分无法散失B 、水分无法运输C 、吸收不到氧气D 、吸收不到二氧化碳7.右图为探究光合作用某一产物的实验装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此实验在有光或无光下都可进行B .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C. 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氧气D. 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有机物8.下右图为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其实验目的是A .验证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 验证氧气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 C .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黑色塑料袋① ②③D .验证二氧化碳是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9.下列对绿色植物生理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B. 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C.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10.右图中的①、②、③表示李树生活中进行的部分生理过程,X 表示③过程散失的某种气体。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前导学
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前导学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生态平衡(1)概念: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特征:✓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
✓功能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____机制,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_________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使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生态系统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 抵抗力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规律: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________,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A.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调节
B.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
D. 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
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A项错误。有些生态系统如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 力稳定性都较低,B 项错误。“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 力稳定性,C 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 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 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 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D 项正确。 【答案】 D
思考 讨论
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桉树林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林。大面积种植桉树林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广泛关 注。例如,结构单一的同龄纯林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差;人工桉树林林下植被稀少,出 现水土流失等问题;有的桉树林里鸟类绝迹。研究发现,在某地人工桉树林中,乔木层 桉树占绝对优势;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则与桉树密度有关:桉树密度为750株 /hm2时,灌木层有17个物种,草本层物种也较丰富;桉树密度高达10 00株/hm2时,灌木 层和草本层物种均减少。
3. 部分措施如下: (1)适当引人其他树种,培育异龄混交林; (2)控制栽种密度,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 (3)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如间伐; (4)适当补充肥料。
探究-实践
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 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
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2、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物质循环与能 量流动的渠道多。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 到原状的能力。
特点: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缸框架 缸底部的铺垫
注入水
标准:100cm X 70cm X 50cm
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 沙土层厚5~10cm
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
放入动植物 密封生态缸
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 沙土上移植仙人掌(或仙人球) 花土上移植蕨类植物和杂草 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
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 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 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
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 作用力,它们相互作 用,共同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 3. 二者之间与营养结构 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抵抗力 稳定性 稳 定 性
恢复力 稳定性
3、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最低( B ) A、温带草原 B、北极冻原
C、热带雨林 D、北方针叶林
4、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 是( C ) A、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缺水干旱
C、自动调节能力
D、食物被破坏
5、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自身 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 解很快消除污染,这是由于生态系统 具有( A ) A、抵抗力稳定性
来源: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 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 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教材分析】教材先介绍生态平衡,说明反馈调节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解释了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并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哪些因素影响,最后介绍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了解信息传递,又学习过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相关概念,可以迁移分析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原因。
【教学目标】1.概述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生命观念)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命观念)4.通过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生命观念、科学探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教学准备】1.复习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
2.收集“生物圈2号实验”背景介绍。
3.熟悉制作生态缸的习惯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复习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思考“生物圈2号”为什么刚开始能够维持稳定,但最后又以失败告终?学生活动: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单元情境背景“生物圈2号实验”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师活动:理解生态平衡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引发思考问题: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如果气候条件没有剧烈变化,也并没有过多的人类活动干扰,此地未来还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吗?为什么?观察曲线图,在成熟阶段,群落的总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呈现怎样的趋势?这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组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分析在成熟阶段,生产—消费—分解过程的正常进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回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浙江生物(选考)专题训练20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2) 含解析
专题训练20—2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2)一、选择题【必考集训】1。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A.化石燃料的燃烧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生产者的光合作用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生态系统常常趋向稳态的方向发展B。
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实现稳态的基础C.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D。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
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B。
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D。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能量伴随着物质而循环流动B。
消费者的粪便所含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C。
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5。
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 kJ/(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Pg Pn RA15。
92.813.1B870.7369。
4501.3C0.90。
30.6D 141。
61。
979.1E211.520.1191。
4A.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五个Pg之和B。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B→E→D→A→CC。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5。
7%D。
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被分解者分解掉了6。
下图表示反馈调节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与图示模型不符的是()A.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B.甲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乙表示种内斗争加剧C。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过程[自读教材·夯基础]1.能量流动的含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2.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输入⎩⎪⎨⎪⎧来源:太阳能过程: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2)过程图解: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及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别是指哪一部分?提示: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结合教材P94图56思考:(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等过程。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的转化方式为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6.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会有哪些去向?提示: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指其流向分解者的那部分能量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3.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会因散失而减少,它主要是指哪个生理过程?以什么形式散失?提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跟随名师·解疑难]1.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由上图分析可知:(1)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能量流动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3.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教学难点】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自制生态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某一未受污染的水域的图片。
提问:如果污水大量排入这片水域,还能保持稳定性吗?【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少量污水,通过河流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自净,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
如果河里的污染物过多,河流无法自净,河流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结合对应的图片)二、讲授新课(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教师】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学生】聆听、体会。
【教师】大家根据课前调查的资料,说一说,哪些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总结。
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台风等(结合图片)。
展示地震前后的九寨沟风景区的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教师】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人为因素包括乱砍滥伐、超载放牧、大量捕杀、不合理引种等(结合图片)。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3页到84页“外来物种入侵”相关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1.减少干扰;2.合理利用;3.保护其多样性。
提出问题:有没有办法恢复凯巴森林的原有生态面貌?【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介绍“引狼入室”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
微 生 物
鼠 草
1.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 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 图解,回答问题。 太阳能 ①图中D表示______。
②能量在逐级递减中,传递率按20%计算,若狐获得 1.6 的能量是8千焦,传递给狼的能量为______千焦。 分解者 呼吸 ③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__作用被消耗,通过B___ 利用,而B又通过C____被消耗。 呼吸作用
右图反映的是某区域生物之间 的关系,据图回答:
1)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该图中还 鸟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缺少________. 4 2)该图中具有__条食物链 3)画出消耗能量最多的及贮存能 量最多的食物链各一条。 草→虫→鸟→蛇→鹰 ___________、 草→鼠→鹰 ___________。 虫
鹰
减少 土地荒漠化,导致生物种类_____,生态系统 自动调节能力 的______________减弱,生态系统的稳定 失去平衡 降低 性_________,生态系统容易_________
在以植物→美洲兔→猞猁为食物链的生 态系统中,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曲 线如下图
例:在以植物→美洲兔→猞猁为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美洲 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这个生态系统所 出现的状态是 [ D ] A.永不平衡 B.永远平衡 C.短暂动态平衡 D.较长时间的动态平衡 (2)猞猁被大量被捕杀后,美洲兔的数量变化曲线会出现 [ A ] A.先上升后下降 B.先下降后上升 C.不断上升 D.不受影响 (3)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B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估计 (5)图中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 自动调节 定程度的_________能力,如果向某一生态系统内部引入或引出 整个生态系统 一个或几个物种,受影响的将是__________。
2.在南极科考中,科学家发现,南极的企鹅体内竟 然有杀虫剂DDT,这一地区从来没有施洒过农药,那 么,DDT是哪里来的呢?
农田中大量使用DDT,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后,导 致水生生物中毒,远在南极的企鹅也难幸免
1、该生态系统稳定性高还是低? 温 2、狐全死了后,该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吗? 带
草 原 把狐全部杀死 生 态 系 统 的 食 物 网 简 越多 复杂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生物种类______ 图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 强 高 生态平衡 性就越_____,就越容易达到__________。
讨论
• 该生态系统的生物 种类多吗? •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 结构如何? • 假如地衣大面积死 亡,将产生什么结 果? • 该生态系统的自动 调节能力如何?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下图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比较, 哪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为什么? 生物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 力越强,稳定性也越高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 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具有比较稳定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 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
把鼠全部杀死,会恢复到原来状况吗?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生物种类越少, 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稳定性也就越低. 生态系统容易失去平衡
黄土高原过去 不仅有茂密的森 林,还有茂密的 草原。但是,经 过几百年的掠夺 式开发,盲目砍 伐森林和滥垦草 原,结果植被破 坏殆尽,引起水 土流失,因而成 为一片荒山秃岭。
青 山 绿 水
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 穷 山 恶 水
人类对地球 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
土地沙漠化
藏羚羊的呼唤
垃圾成灾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自然致灾因子类别
大气圈致灾闪子 水圈致灾因子 生物圈致灾因子 岩石圈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
干早,台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干热风,雷电
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
作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虫害,鼠害,毒草
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流沙、沉陷、地 裂缝、海啸
2001年我国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发生数 风暴潮 赤潮 海上巨 浪 合计 6次 77次 329天 265 401 死亡、 经济损 失踪(人) 失(亿元) 136 87.0 10.0 3.1 100.1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包括: A、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石 油海洋的过度开发造成植被破坏。 B、对某些动物的过度围猎造成食物链破坏。 (2)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指: 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生活废水、 汽车排放尾气而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
(3)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a)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b)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c)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植物 增加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 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 相对稳定性。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 木,森林的结构功能 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 草原不至于破坏。
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 是能维持相对稳定,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 种相对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的特征:
.问题探究.
3、右图所示,是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模拟池塘 生态系统制作的一个封闭生态瓶,请根据图回答: 有阳光 1) 这个生态瓶应放在___的地方,这样可以使金鱼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放出氧气 藻、绿萍__________________ 。 食物 2)在这个生态瓶中,金鱼藻,绿萍为虾等提供__和 氧气 二氧化碳 ___;虾等为绿萍等提供____,所以二者能共存。 3) 使金鱼藻、绿萍、虾和螺蛳 能长期生存,生态瓶中还必须有的 分解者 一种生物成分是____。 4)生态瓶放置在明亮的窗台上,那 < 么生态瓶中早晨时水溶液的PH_____ 7(<、>或=)
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 流动目的:
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小麦、鼠和细菌等 生物。假设气侯条件较好,小麦大量增加, 鼠 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鼠数量增加 鼠数量 下降 鼠吃大 鼠吃少量 鼠因饥饿 鼠食物 量植物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 植物 死亡 增加 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的稳定 植物 减少
(建立环境污染监测机构,贯彻“以防为主,防治 结合”的方针。)
1.1998年,我国的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给 我们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经济损失,大灾过 后,党和政府通下决心,宣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实施 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植被和防治洪涝灾害有什么关 系吗?
植被破坏,引起水土严重流失,气候变化 异常,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何者抵抗破坏能力 强? 何者受破坏后容易恢复?
抵抗力强 恢复力弱
抵抗力弱 恢复力强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
生态因素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 作用,人为因素可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北京频繁出现沙尘暴是因为内蒙古地区的 降水 草原 ______等植被遭破坏,以及_____减少等原因.
1、措施: A、自然保护 (1)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
(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B、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治
(1)特点:频率不高,分布有局限性和特定性。 (2)、措施: 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造水库、改善 周围的生态系统。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
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 2004年08月13日
四川丹巴发生特大是灾情最严重的水卡子村损毁严重的民房。
中国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