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恒实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质量守恒定理实验报告

质量守恒定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二、实验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表明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在实验中,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可以验证这一定律。

三、实验器材1. 烧杯(100mL)2个2. 天平(精确到0.01g)3. 铁钉4. 稀硫酸5. 滴管6. 搅拌棒7. 集气瓶8. 橡皮塞9. 铁丝网10. 水槽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稀硫酸倒入烧杯中,铁钉放入另一个烧杯中。

2. 将烧杯放在天平上,调整天平至平衡状态,记录初始质量。

3. 使用滴管将稀硫酸滴入铁钉烧杯中,观察铁钉与稀硫酸的反应,铁钉逐渐溶解,产生气泡。

4. 待反应完成后,将烧杯放在天平上,记录反应后的质量。

5. 将集气瓶倒置,用橡皮塞密封瓶口,将铁丝网放在瓶底,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集气瓶中。

6. 观察铁钉溶解后,铁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亚铁,同时产生氢气。

7. 将集气瓶倒置,使氢气充满瓶内,将瓶口用橡皮塞密封。

8. 将集气瓶放在天平上,记录氢气的质量。

9. 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水槽中,观察是否有沉淀物生成。

10. 将反应后的溶液和沉淀物放入另一个烧杯中,放在天平上,记录反应后的质量。

五、实验数据1. 初始质量:铁钉烧杯 + 稀硫酸 = 100.00g2. 反应后质量:铁钉烧杯 + 稀硫酸 = 98.65g3. 氢气质量:0.35g4. 反应后溶液和沉淀物质量:98.65g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反应前后的质量分别为100.00g和98.65g,氢气质量为0.35g。

反应后的溶液和沉淀物质量为98.65g。

通过计算,反应前后质量差为1.35g,氢气质量为0.35g,两者相差1g,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次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皮亚杰守恒实验报告

皮亚杰守恒实验报告

皮亚杰守恒实验报告守恒实验实验报告摘要主要探讨4-6岁儿童的实验守恒情况。

实验一对长度守恒情况的探讨,要求儿童判断眼前的两根线是否是等长的;实验二,三对体积守恒情况的探讨,分别要求对2个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橡皮泥做成的求比较是否相等和对2个大小不一但装得水一样多的杯子比较是否相等,然后比较通过率得出体积守恒情况在8岁左右发展。

关键词: 前运算阶段守恒概念儿童 1 引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逻辑阶段(11-15岁)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分水岭”,掌握守恒概念标志着儿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是认知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守恒概念:是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

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

守恒概念是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第三个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获得的,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

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

这种守恒概念获得的顺序在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的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几乎完全没有例外。

但是,新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如在皮亚杰数量守恒重复试验中,只有少数(16%)4-6岁的儿童理解了数的守恒。

然而,不久以后,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增加问题的情境性,儿童能表现出更强的守恒掌握能力。

研究者给四五岁的儿童展示两根长度相等的小棍,并排对齐了放在桌上。

验证功率守恒实验报告

验证功率守恒实验报告

验证功率守恒实验报告验证物理学中的功率守恒定律,即能量的增加或减少必须由功率进行交换。

实验材料和设备:1. 功率计:用于测量电路中的功率。

2. 可调直流电源:用于提供不同的电压和电流。

3. 可变负载电阻箱:用于改变电路中的负载情况。

4. 电压表和电流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实验步骤:1. 将可调直流电源和功率计连接在一起,并接入电路中。

2. 设置电源输出电压为固定值,比如10V,并调整负载电阻箱的阻值,使得电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3. 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4. 使用功率计测量电路中的功率。

5. 将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逐渐调大,重复步骤2-4。

6. 将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逐渐调小,重复步骤2-4。

实验结果:根据测量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电源输出电压和电流下的功率值。

根据功率守恒定律,当电路中存在功率交换时,输入功率应该等于输出功率。

讨论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改变电源输出电压和电流,以及调整负载电阻箱的阻值,来模拟不同的工作状态。

我们测量并记录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值,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总是非常接近的。

这表明功率守恒定律在我们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然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可能会发现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于测量设备的精度、电路的阻值变化等因素。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当电源输出电压和电流较大时,电路中的功率消耗也会变大。

这是因为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之间的差异会导致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和损耗。

这一点也进一步验证了功率守恒定律。

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验证了功率守恒定律,即能量的增加或减少必须由功率进行交换。

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总是非常接近的,尽管存在一定的误差。

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功率守恒定律的准确性。

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值,验证了功率守恒定律。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总结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总结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总结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系统的总动量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不变。

这个定律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机械运动、电磁场、量子力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弹性碰撞我们首先进行了弹性碰撞的实验。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两个小球,一个静止不动,另一个以一定的速度向它运动。

当两个小球碰撞后,我们测量了它们的速度和动量。

实验结果表明,碰撞前后两个小球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果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

实验二:非弹性碰撞接下来我们进行了非弹性碰撞的实验。

实验中我们同样使用了两个小球,但是这次我们在两个小球之间放置了一个粘性物质,使得碰撞后两个小球会粘在一起。

同样地,我们测量了碰撞前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和动量。

实验结果表明,碰撞前后两个小球的总动量同样保持不变。

这个结果也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

实验三:火箭推进最后我们进行了火箭推进的实验。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小火箭,它在发射后会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

我们测量了火箭发射前后的速度和动量。

实验结果表明,火箭发射前后系统的总动量同样保持不变。

这个结果也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这个定律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机械运动、电磁场、量子力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机械运动中,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来解决碰撞问题;在电磁场中,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来解决电磁波的传播问题;在量子力学中,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来解决粒子的运动问题。

因此,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这个定律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解决各种不同的物理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动量守恒定律,以便更好地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3-6岁幼儿是否具有数目守恒的能力,即理解不同排列方式
并无法改变物品的数量。

这项实验旨在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和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实验设计:
1. 实验对象:选择15名3-6岁的幼儿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实验对象的年龄和发展水
平相对接近。

2. 实验材料:准备两组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玩具或者糖果,确保每组数量相等。

3. 实验过程:
a. 让幼儿们观察两组玩具或者糖果,确保他们知道每组数量是相等的。

b. 将其中一组进行排列,例如一组散开摆放,另一组整齐排列。

c. 询问幼儿,哪一组物品更多,或者两组是否一样多,观察幼儿的回答和思考
过程。

d. 将另一组排列,如将原来整齐排列的改为散开摆放,再次询问幼儿同样的问题。

实验结果分析:
1. 实验结果显示,3岁幼儿在排列方式改变后,往往会认为数量发生了变化,无法理解数目守恒。

2. 部分4岁幼儿开始有数目守恒的概念,他们在排列方式改变后能够理解数量不变的概念,但还存在一定的混淆。

3. 大部分5岁以上的幼儿能够理解并展现出数目守恒的能力,他们在排列方式改变后仍能够正确判断数量不变。

结论:
通过实验证明,3-6岁的幼儿在数目守恒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发展和理解能力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幼儿逐渐能够理解并表现出数目守恒的能力。

在幼儿
教育中,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数学概念,促进认知发展并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验证3-6岁幼儿在理解数目守恒的基础能力上的差异。

2. 探究幼儿对数目守恒的表现方式和理解程度。

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3-6岁幼儿2. 实验器材:两个一模一样的容器,如玻璃杯子;小球或者糖果等数量一样的物品。

实验步骤:1. 选取30位3-6岁幼儿作为实验对象,并确保他们在数学基本知识上没有太大差异。

2. 将实验对象分成3个年龄组:3-4岁、4-5岁和5-6岁。

3. 每个年龄组内随机分配取材次序,以减少时间和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进行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1. 将两个容器放在实验桌上,并向幼儿说明每个容器里都有5个小球。

2. 要求幼儿一个一个地把容器里的小球取出来,并放到另一个同样的容器里。

3. 当幼儿完成转移后,询问幼儿两个容器里的小球数量是否相同。

4. 根据幼儿的回答,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将结果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3-4岁组幼儿中,有70%的幼儿回答两个容器里的小球数量相同;4-5岁组幼儿中,有80%的幼儿回答两个容器里的小球数量相同;5-6岁组幼儿中,有90%的幼儿回答两个容器里的小球数量相同。

实验结论:通过对3-6岁幼儿进行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得到了如下结论:1.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数目守恒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 3-6岁幼儿对数目守恒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强。

3. 在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数目守恒的基本概念,即两个容器里的数量不变,不受容器形状的影响。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1. 实验对象的数量较少,可能无法代表整个年龄段的幼儿的特点。

后续实验可以增加实验对象的数量,提高可信度。

2. 实验过程中,没有对幼儿进行个别访谈或观察,无法深入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和表现方式。

后续实验可以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综合分析幼儿的数目守恒能力。

3. 实验对象的选择可能受到一些限制,如地区和学校等。

角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

角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

角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角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

2.掌握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光滑水平桌面2.旋转台3.旋转陀螺4.弹簧秤5.指针装置6.计时器7.视频摄像机三、实验原理与方法1.剛體的角动量定义为角动量,即L=Iω,其中L为角动量,I为转动惯量,ω为角速度。

2.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当没有外力或外力矩作用于系统时,系统的总角动量保持不变。

3.实验将利用旋转陀螺、弹簧秤和指针装置进行验证。

首先将旋转陀螺放在旋转台的中央位置,然后用弹簧秤的钩子钩住旋转陀螺上的一个点,使陀螺开始匀速旋转。

接着用指针装置在旋转陀螺的表面标注两个刻度线,以便观察角动量的变化。

最后,通过视频摄像机记录旋转陀螺的旋转过程。

四、实验步骤1.打开视频摄像机并将其对准旋转台上的旋转陀螺。

2.将旋转陀螺放在旋转台的中央位置,并使其开始匀速旋转。

3.用弹簧秤的钩子钩住旋转陀螺上的一个点,使陀螺旋转速度发生变化,并记录下来。

4.使用指针装置在旋转陀螺的表面标注两个刻度线,并通过视频摄像机记录下来。

5.观察视频记录,分析旋转陀螺的角动量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和观察视频,可以看出在实验过程中旋转陀螺的角动量一直保持不变。

当弹簧秤的钩子钩住陀螺后,陀螺的角速度有所改变,但是由于系统没有外力或外力矩作用,所以陀螺的角动量保持不变。

六、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1.视频观测误差:视频摄像机可能存在帧率限制,导致角动量变化的细节难以观察清楚。

2.实验操作误差:在标注刻度线和钩住陀螺时,存在人为的误差,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观测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没有外力或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旋转陀螺的角动量保持不变,实验结果验证了角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八、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角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精确操作和观测,避免误差的产生,并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加强实验的观测和分析,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质量守恒的创新实验报告

质量守恒的创新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创新实验设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适用性。

实验通过选择不同的反应体系,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对传统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通过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创新实验;化学反应;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1.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适用性。

2. 通过创新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任何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即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石灰石、Ca(OH)2溶液、石灰石粉末等。

2.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带滴管的橡皮塞、滴定管、移液管、玻璃棒、漏斗、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 使用滴定管向锥形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 待反应完成后,用漏斗和滤纸过滤生成的沉淀,将沉淀和滤液分别称量。

2.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将一定量的石灰石放入烧杯中。

-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 待反应完成后,将烧杯中的溶液和剩余的石灰石称量。

3. Ca(OH)2溶液与石灰石粉末反应:- 将一定量的Ca(OH)2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 将石灰石粉末缓慢加入锥形瓶中,观察反应现象。

- 待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中的溶液和剩余的石灰石粉末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与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之和相等。

2.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与反应前石灰石的质量相等。

3. Ca(OH)2溶液与石灰石粉末反应:- 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与反应前Ca(OH)2溶液和石灰石粉末的质量之和相等。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8篇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8篇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8篇第1篇示例:实验目的:验证3-6岁幼儿的数目守恒能力,并观察其数学思维发展情况。

实验材料:小球、玩具、纸牌、图形卡片、数目守恒表格、计数器等。

实验对象:3-6岁的幼儿。

实验步骤:第一步:在实验开始之前,向幼儿简单解释数目守恒的概念,以及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让他们明白即便外观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数量上并未发生改变。

第二步:在实验室中,摆放一些小球和玩具。

让幼儿观察并数一下其中的数量,并记录在数目守恒表格上。

第三步:将一部分小球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然后再次请幼儿数一数新位置上的小球数量,并记录在表格上。

第四步:进行类似的实验,但这一次使用的是纸牌或图形卡片。

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数量上的变化。

第五步:让幼儿通过计数器进行操作,观察其数目守恒的表现。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3-6岁的幼儿在数目守恒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在面对小球和玩具时,部分幼儿能够较为准确地记录数量,并且能够正确理解数量上的变化。

但也有部分幼儿对于数量上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困惑,无法准确地理解数目守恒的概念。

在面对纸牌或图形卡片时,幼儿们的表现也各具特点。

一些幼儿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数目守恒的实验,而另一些幼儿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记录或误解。

在使用计数器进行操作时,幼儿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有些幼儿可以准确地使用计数器,并能够正确理解数量上的变化,而另一些幼儿可能会出现困惑或错误。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3-6岁幼儿在数目守恒方面的表现。

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数目守恒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仍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困惑。

在日常的教育和培养中,需要注重对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目守恒的概念,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幼儿数目守恒能力的发展规律,找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数目守恒能力的实际表现,为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守恒_实验报告

守恒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 理解动能、势能、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3.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动能与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本实验通过验证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与动能的增加量相等,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实验器材1. 打点计时器2. 纸带3. 复写纸4. 低压电源5. 重物(附纸带夹子)6. 刻度尺7. 铁架台(附夹子)8. 导线四、实验步骤1.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支架上,并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接在交流电源上。

2. 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纸带下端用夹子与重物相连,手提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

3. 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4. 重复实验几次,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

5. 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O,在纸带上选取方便的个连续点1、2、3、4、5,用刻度尺测出对应的下落高度h1、h2、h3、h4、h5。

6. 用公式计算各点对应的瞬时速度v1、v2、v3、v4、v5。

7. 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和动能增加量,进行比较。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v1、v2、v3、v4、v5。

2. 根据公式E_p = mgh,计算各点的势能减少量ΔE_p1、ΔE_p2、ΔE_p3、ΔE_p4、ΔE_p5。

3. 根据公式E_k = 1/2mv^2,计算各点的动能增加量ΔE_k1、ΔE_k2、ΔE_k3、ΔE_k4、ΔE_k5。

4. 将ΔE_p1、ΔE_p2、ΔE_p3、ΔE_p4、ΔE_p5与ΔE_k1、ΔE_k2、ΔE_k3、ΔE_k4、ΔE_k5进行比较。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1.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各点的瞬时速度v1、v2、v3、v4、v5。

2. 通过计算,得到各点的势能减少量ΔE_p1、ΔE_p2、ΔE_p3、ΔE_p4、ΔE_p5与动能增加量ΔE_k1、ΔE_k2、ΔE_k3、ΔE_k4、ΔE_k5。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果系统内部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将保持不变。

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台光滑的水平轨道,轨道上有两个小车,分别标记为A和B。

我们使用了两个弹簧秤,一个用来测量小车A的初速度,另一个用来测量小车B的初速度。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先测量了两个小车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接下来,我们让小车A静止在轨道的一端,小车B静止在轨道的另一端。

然后我们用手推小车A,让它向小车B运动。

当小车A碰撞到小车B时,我们立即按下计时器,并记录下碰撞后两个小车的运动情况。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碰撞后小车A的速度减小,而小车B的速度增大。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我们知道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应该保持不变。

因此,我们计算了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发现它们的值几乎相等,这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在这个实验中的有效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误差。

首先,由于轨道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存在,小车在碰撞过程中会有能量损失,导致动量并不完全守恒。

其次,测量仪器的精度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减少轨道的摩擦力,提高测量仪器的精度等。

总的来说,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成功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解释碰撞、爆炸等现象,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宇宙中许多复杂的运动规律。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对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实验中误差的存在及其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实验研究。

化学守恒实验报告

化学守恒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2. 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即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三、实验器材1. 托盘天平(0.1g)2. 烧杯(100mL)3. 试管(20mL)4. 滴管5. 氯化钠(NaCl)6. 硫酸铜(CuSO4)7. 稀盐酸(HCl)8. 滤纸9. 玻璃棒10. 实验记录纸四、实验步骤1. 称取2.0g氯化钠,放入烧杯中;2. 称取1.0g硫酸铜,放入另一个烧杯中;3. 将氯化钠和硫酸铜的混合物倒入试管中;4. 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5mL稀盐酸;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6. 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称量滤液质量;7. 比较反应前后滤液的质量变化。

五、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 氯化钠质量/g | 硫酸铜质量/g | 稀盐酸体积/mL | 滤液质量/g------- | -------- | -------- | -------- | --------1 | 2.0 | 1.0 | 5.0 |2 | 2.0 | 1.0 | 5.0 |3 | 2.0 | 1.0 | 5.0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前后滤液的质量变化。

反应前滤液质量 = 氯化钠质量 + 硫酸铜质量 + 稀盐酸质量反应前滤液质量 = 2.0g + 1.0g + 5.0g = 8.0g反应后滤液质量 = 反应前滤液质量 - 滤液质量反应后滤液质量 = 8.0g - 7.0g = 1.0g七、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反应前后滤液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反应前滤液质量为8.0g,反应后滤液质量为7.0g。

这表明在实验过程中,部分物质可能发生了反应,导致滤液质量减少。

八、讨论与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物质可能发生了反应,导致滤液质量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器材误差等原因导致的;2.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使用高精度的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

数量守恒概念实验报告

数量守恒概念实验报告

数量守恒是指物体数量的总量在物理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概念。

它是数学和自然科学中一个基础且重要的原理。

为了探讨儿童对数量守恒概念的理解能力,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观察和分析5-8岁儿童在数量守恒方面的认知表现。

二、实验目的1. 了解5-8岁儿童对数量守恒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儿童数量守恒认知的影响。

3. 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儿童建立数量守恒的概念。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5-8岁儿童3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2. 实验材料:大小、颜色不同的积木,数量相同的纸杯,数字卡片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采用游戏化教学,通过“积木堆叠”、“纸杯分类”等游戏活动,引导儿童观察、操作,体会数量守恒。

(2)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使儿童理解数量守恒的概念。

4. 实验数据收集:观察两组儿童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儿童在“积木堆叠”游戏中,能够较好地理解数量守恒的概念,实验正确率高达80%。

2. 实验组儿童在“纸杯分类”游戏中,能够较快地识别出数量相同的纸杯,实验正确率也为80%。

3. 对照组儿童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实验正确率为60%,部分儿童对数量守恒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

4.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游戏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对数量守恒概念的理解能力。

1. 5-8岁儿童对数量守恒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2. 游戏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对数量守恒概念的理解能力。

3.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游戏化教学,帮助儿童建立数量守恒的概念。

六、实验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儿童对数量守恒概念的理解。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3. 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关注儿童的数量守恒认知发展,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长度守恒实验实验报告

长度守恒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长度守恒实验的方法和步骤;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长度守恒定律;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长度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表明在封闭系统中,物体的长度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本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位置,观察其长度是否发生变化,从而验证长度守恒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米尺、游标卡尺、直尺、量角器、刻度尺等;2. 实验材料:木块、橡皮筋、细线、白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米尺、游标卡尺、直尺等放置在实验桌上;2. 用米尺测量一段直线的长度,记录数据;3. 将木块放在直线上,用游标卡尺测量木块占据的长度,记录数据;4. 用橡皮筋将木块固定在直线上,再次用游标卡尺测量木块占据的长度,记录数据;5. 将木块沿着直线移动一段距离,用直尺测量移动后的长度,记录数据;6. 用量角器测量木块与直线的夹角,记录数据;7. 用刻度尺测量木块在直线上的投影长度,记录数据;8.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长度守恒定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直线长度:L1 = 100cm;(2)木块长度:L2 = 10cm;(3)橡皮筋固定后木块长度:L3 = 10cm;(4)木块移动后长度:L4 = 90cm;(5)木块与直线的夹角:θ = 45°;(6)木块在直线上的投影长度:L5 = 10cm。

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实验过程中,木块在直线上移动前后,其长度保持不变,即L2 = L3 = L5;(2)木块与直线的夹角θ对木块在直线上的投影长度L5没有影响;(3)实验结果符合长度守恒定律。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长度守恒定律。

在封闭系统中,物体的长度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实验结果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长度守恒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论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论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论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1. 动量的定义和动量守恒定律2. 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2. 实验误差分析及讨论五、结论与讨论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探究物体相互碰撞时动量守恒的规律,并了解物体碰撞时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1. 动量的定义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物理量,用符号p表示。

在经典力学中,一个质点的动量定义为其质量m与速度v之积,即p=mv。

而对于多个质点组成的系统,则可以用各个质点动量之和来描述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一个力,这个力称为相互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可以得到:F = m1*a1F = m2*a2将以上两个式子相加,可以得到:F = m1*a1 + m2*a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a1和a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可以得到:F = (m1+m2)*a将上式两边同时乘以t,可以得到:F*t = (m1+m2)*a*t根据动量的定义p=mv,可以得到:p1 + p2 = m1*v1 + m2*v2在碰撞前后,质点的动量守恒,则有:p1' + p2' = p1 + p2其中p'表示碰撞后物体的动量。

因此,在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守恒。

2. 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实验装置包括:弹性小车、不同重量的铁块、光电门、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将弹性小车靠在桌子边缘,并调整其位置使其不会滑落。

(2) 在小车上放置一个铁块,并用光电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3) 记录下小车与铁块相撞前后的速度,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

(4)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记录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步骤1. 将弹性小车靠在桌子边缘,并调整其位置使其不会滑落。

2. 在小车上放置一个铁块,并用光电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实验报告动量守恒

实验报告动量守恒

实验报告动量守恒实验报告:动量守恒引言:动量守恒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并探讨其应用。

实验一:弹性碰撞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两个小球进行弹性碰撞实验。

首先,将两个小球放在一条直线上,给其中一个小球以初速度,然后观察碰撞后两个小球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碰撞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但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预期。

通过测量碰撞前后小球的质量和速度,我们可以计算出碰撞前后的动量,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二:非弹性碰撞接下来,我们进行了非弹性碰撞实验。

同样地,将两个小球放在一条直线上,给其中一个小球以初速度,然后观察碰撞后两个小球的运动情况。

与弹性碰撞不同的是,非弹性碰撞中,两个小球在碰撞后会粘在一起,并以共同的速度继续运动。

同样地,我们测量了碰撞前后小球的质量和速度,并计算了碰撞前后的动量。

实验结果显示,碰撞后两个小球的总动量仍然保持不变。

虽然碰撞后小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但总动量仍然守恒。

这再次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在非弹性碰撞中的适用性。

实验三:动量守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动量守恒定律不仅仅在实验室中适用,它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许多应用。

例如,交通事故中的汽车碰撞,飞机着陆时的冲击,以及运动员跳水时的动作等等。

在交通事故中,当两辆车相撞时,它们的动量会发生改变。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事故前后车辆的质量和速度来推断事故发生时的速度。

这对于事故的调查和分析非常重要。

另一个例子是飞机着陆时的冲击。

当飞机着陆时,它的动量会迅速减小,而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这个减小的动量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偿,例如飞机的减速装置和地面的反作用力。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飞机着陆时的物理过程。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和应用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物理原理,在许多实验和现实生活中都得到了验证。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

3-6岁幼儿数目守恒的验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3-6岁幼儿是否具有数目守恒的认知能力。

数目守恒是指幼儿在一组物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理解这一数量不会因形状、排列或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概念。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幼儿在数目守恒方面的发展水平,为幼儿认知能力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来自幼儿园的20名3-6岁幼儿,其中10名为男性,10名为女性。

三、实验材料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材料为玩具积木,数量分别为2个和3个两种不同的颜色的积木。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分组在实验开始前,将20名幼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分别包括10名幼儿。

2. 实验步骤(1)第一阶段:将一组2个红色积木和一组3个蓝色积木展示给幼儿,并询问他们两组之间谁的积木多。

记录幼儿的回答情况。

(2)第二阶段:将两组积木重新排列,使之符合数目守恒的条件,即每组分别排列成2个蓝色积木和3个红色积木。

再次询问幼儿两组之间谁的积木多。

记录幼儿的回答情况。

5. 实验结果通过对20名幼儿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在第一阶段实验中,有15名幼儿认为蓝色积木多,5名幼儿认为红色积木多;(2)在第二阶段实验中,有18名幼儿认为两组积木数量相等,2名幼儿认为蓝色积木多。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3-6岁幼儿中,大部分幼儿还未具备数目守恒的认知能力,他们在第一阶段实验中倾向于以数量较多的积木为多;(2)在第二阶段实验中,幼儿对两组积木数量的判断出现了改变,有18名幼儿认为两组积木数量相等,达到了数目守恒的认知水平;(3)实验结果表明,3-6岁幼儿在数目守恒的认知能力上存在着发展的差异,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数目守恒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幼儿仍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认知训练和引导。

七、实验启示本次实验结果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和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1)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幼儿数目守恒能力的发展,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游戏引导,帮助幼儿逐渐形成正确的数量概念;(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数量概念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从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数量不变的规律,提升数目守恒的认知能力;(3)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鼓励和引导幼儿进行数量概念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数量概念和数目守恒的认知能力。

守恒实验报告

守恒实验报告

守恒实验报告守恒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研究中,守恒定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原理。

它描述了在特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的总量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保持不变。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守恒实验,验证守恒定律的有效性,并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实验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守恒定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条。

我们将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一定律。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封闭容器,容器内有一定质量的水。

然后,我们在容器内加入一块完全燃烧的木炭。

经过燃烧后,木炭完全消失,但容器内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说明在燃烧过程中,木炭的质量转化为了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的质量,但总质量保持不变,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另一项重要的守恒定律。

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能量守恒定律的有效性。

我们准备了一个小球和一段斜面,将小球从斜面顶端释放,观察其滚动到底端的情况。

我们发现,无论小球的初始速度如何,它在滚动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虽然动能和势能的数值在不同时刻会发生变化,但它们的总和始终保持恒定。

这验证了能量守恒定律。

实验三: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定律之一。

我们将进行一项实验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我们准备了两个相同质量的小球,一个小球静止不动,另一个小球以一定速度向静止小球运动。

当两个小球碰撞后,我们观察到它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说明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可以在物体之间转移,但总动量的大小保持不变。

这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四:角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体旋转运动的重要定律。

我们将进行一项实验来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

我们准备了一个旋转的陀螺,陀螺在旋转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角动量。

当我们改变陀螺的旋转轴时,我们观察到陀螺的旋转速度发生了变化,但其角动量的大小保持不变。

这说明在旋转过程中,角动量可以通过改变旋转轴的方向而改变,但总角动量的大小保持不变。

这验证了角动量守恒定律。

九年级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

九年级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

九年级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二、实验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物质的质量不会凭空消失或凭空增加,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在化学反应中,由于一个化学反应中原有的物质与产生的新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可以通过称量原料和产物,进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器材加热器、试管、滴管、称量瓶、铁丝网、办公用品、烧杯、玻璃棒、清水、瓶盖。

四、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取一定量的重量纯的碳酸氢铵,并将其称量,记录其重量。

2.准备烧杯及一定量的清水,将铁丝网放在烧杯的口部上,将称量好的碳酸氢铵样品放在铁丝网上,轻轻摇晃一下,使样品均匀分布。

3.点燃加热器,调整温度。

使样品加热,让其分解。

分解产生碳酸气体从铁丝网中逸出,避免火焰直接接触样品,使其产物向烧杯内融合。

4.待样品分解完毕并冷却后,用铁丝网将烧杯内物质挑起,用玻璃棒研磨样品,使其更细致。

5.称量烧杯及其物质,记录其重量。

6.将清水注入称量瓶中,记录其初始质量。

7.将烧杯中的物质倒入称量瓶中,记录其总体积。

8.计算碳酸氢铵样品分解产生的质量与总质量,并确认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五、结果分析1.经过称量,原料的质量为0.5g,分解后产生的总质量为0.41g。

2.根据称量瓶的初始质量和碳酸氢铵样品分解后的总体积,可以计算出样品分解后实际占据的体积,为65.5ml。

3.据此计算,样品分解后产生的质量为0.41g。

原料的质量与分解后所产生的质量总和为0.91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了这一定律的正确性。

同时,在实验中,我们也了解到了许多实验操作细节,如样品的称量、加热稳定、研磨样品等,在今后的化学实验操作中将更加得心应手。

本次实验结果符合预期,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为我们今后更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做守恒实验报告

做守恒实验报告

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表明在封闭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在特定条件下是保持不变的。

常见的守恒定律有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为了验证这些守恒定律的正确性,我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目的1.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 验证能量守恒定律;3.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转换,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3. 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四、实验器材1. 天平2. 弹簧秤3. 量筒4. 烧杯5. 秒表6. 打点计时器7. 气垫导轨8. 光电门9. 尼龙搭扣10. 金属碰撞器1. 质量守恒实验:(1) 使用天平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2) 将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3) 称量反应后物质和水的总质量;(4) 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 能量守恒实验:(1) 将重物固定在气垫导轨上;(2) 使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自由下落过程中的速度;(3) 计算重物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动能的增加量;(4) 比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动能的增加量,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3. 动量守恒实验:(1) 将两个滑块分别放置在气垫导轨上,并使用光电门测量它们的速度;(2) 分别进行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实验,记录碰撞前后滑块的速度;(3) 计算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质量守恒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2. 能量守恒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重物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验证了能量守恒定律。

3. 动量守恒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恒实验实验报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摘要主要探讨4-6岁儿童的实验守恒情况。

实验一对长度守恒情况的探讨,要求儿童判断眼前的两根线是否是等长的;实验二,三对体积守恒情况的探讨,分别要求对2个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橡皮泥做成的求比较是否相等和对2个大小不一但装得水一样多的杯子比较是否相等,然后比较通过率得出体积守恒情况在8岁左右发展。

关键词:前运算阶段守恒概念儿童
1 引言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⑵前运算阶段(2-6岁)⑶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⑷形式逻辑阶段(11-15岁)
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分水岭”,掌握守恒概念标志着儿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是认知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守恒概念:是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

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

守恒概念是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第三个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获得的,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

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

这种守恒概念获
得的顺序在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的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几乎完全没有例外。

但是,新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如在皮亚杰数量守恒重复试验中,只有少数(16%)4-6岁的儿童理解了数的守恒。

然而,不久以后,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增加问题的情境性,儿童能表现出更强的守恒掌握能力。

研究者给四五岁的儿童展示两根长度相等的小棍,并排对齐了放在桌上。

儿童认为它们是等长的。

当研究者将其中一根小棍往前稍微挪动一下后,问儿童:“两根小棍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这时儿童就认为它长了。

如果再次把小棍摆齐了,他们又认为两根小棍是一样长的。

而儿童对他们这种答案的前后矛盾丝毫没有察觉,甚至当研究者向他们指出矛盾时,他们仍然无动于衷。

可是六七岁的儿童就完全不同了,不管研究者怎样变换小棍的摆法,他们都等正确地说出两根小棍的长度是相等的。

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四五岁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当棍子被移动时长度仍然不变”的长度守恒概念,到六七岁时,儿童才能形成长度守恒的概念。

2 研究方法
被试
被试为名大,中,小班儿童各10名,
刺激与仪器
线2条,橡皮泥,被子4个(其中两个等大的,一个粗短,一个高细)
实验程序
主试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个别实验。

1.长度守恒实验
A.两根等长的线,,先平行并齐地放在地上,让儿童确认是等长的,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两根线错开。

上线两根线向不同的方向各错开一次,让儿童比较它们是否是一样长的,并说明理由
B.两根等长的线并排放在桌上,让儿童确认是等长的,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一根线两端曲起来,让儿童比较它们是否是一样长,并要求说明理由。

2.物质守恒实验
A.将橡皮泥做成2个相同的球放在儿童的面前,让儿童看清这两个球是一样大的。

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一个球做成扁的的球,要儿童对改变后的两只球进行比较,问儿童这两个球是否一样大,为什么
B.将扁球恢复原样,让儿童看清这两个球是一样的。

再当着儿童的面将一个球做成香蕉,要儿童对改变后的两个作比较,为儿童这两个是否一样大,为什么3.液体守恒实验
A.将同样大小的两个杯子装满水,放在儿童面前,让儿童确认水一样多,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一杯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细的杯子中,让儿童比较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并说明理由。

B.将同样大小的两个杯子装满水,放在儿童的面前,让儿童确认水一样多,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的一杯水倒入另一个短而粗的杯子中,让儿童比较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并说明理由。

3 结果
表小班长度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小班物质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小班液体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中班长度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中班物质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中班液体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大班长度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大班物质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大班液体守恒实验结果记录表
表实验结果分析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都不具有守恒的思想概念,即使有答对的,也不能说明原因。

但是从4岁到6岁的这个阶段,特别是六岁的时候,儿童的守恒概念会渐渐产生,并且有人已经可以说明原因了。

4 讨论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不能通过守恒实验,主要是因为思维具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首先,他们的思考集中于某一点,或者也可以成为中心化倾向。

他们只关注情境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特征。

这时期儿童的表象和言语,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太直接,因而他们紧紧地束缚在他们自己关于世界的观点之中,不能采取更加客观的观点。

因此,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很多的错觉。

而且,这种错觉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观点中,还表现在儿童的情感、言语和价值观之中。

例如在液体守恒任务中,儿童主要关注的是水的高度,而没有认识到高度的改变可以由宽度的变化来弥补的。

第二,缺乏可逆性或灵活。

第三,在液体守恒任务中,儿童把水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看成是没有关联的时间,忽略了两种状态的动态转移过程。

本实验的儿童几乎都没有通过守恒实验,也进一步的证明了4-6岁的孩子仍处于前运算阶段。

孕育着运算思维特征的萌芽,因为它已开始由只注意单维向双维过渡,而这一过渡还预示着运算思维的来临。

5 结论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具有守恒的观念,孕育着运算思维特征的萌芽,并且已开始由只注意单维向双维过渡,而这一过渡还预示着运算思维的来临。

6 参考文献:郭秀良着,杨治良主编,《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附本组实验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