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诗(苏曼殊)
本事诗原文赏析
本事诗原文赏析本事诗原文赏析原文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苏曼殊 本事诗十首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
《本事诗十首》是苏曼殊的诗作,其内容如下:1.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
我亦艰难多病日,哪堪重听八云筝。
2.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3. 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朱弦底事为君绝,独倚高楼泪暗垂。
4.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5. 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诗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
6.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7. 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付与谁?
8. 愧向尊前说报恩,香残玦断梦无痕。
凄凉乞句鹦哥语,我是江南旧史君。
9. 春水难量旧恨盈,桃腮檀口坐吹笙。
华严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10. 乌舍飘零燕语孤,山桃零落水平芜。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飞。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出自清代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选二》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1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
本事诗十首·选二原文翻译及赏析_苏曼殊简介
>本事诗十首·选二朝代:清代
作者:苏曼殊
原文: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本事诗十首·选二赏析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 ...
作者介绍苏曼殊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view_3713.html
古诗大全古诗文网 KKD6BM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苏曼殊 古诗词
苏曼殊古诗词
以下是苏曼殊的古诗词: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恨不相逢未剃时——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
——近代·苏曼殊《樱花落》
·踏过樱花第几桥——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近代·苏曼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
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赏析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
“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
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
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扩展阅读:苏曼殊的简介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
《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解读
《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意思-赏析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意思|赏析作者:佚名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
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
岭南近代四家诗
岭南近代四家诗《岭南近代四家诗赏析一、原文:《本事诗十首·选二》(苏曼殊)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二、衍生注释:- “乌舍”:在古代印度神话中,乌舍是司晨的女神,这里可指代一位美丽的女子。
- “红叶索题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红叶题诗传情的典故,表示女子向男子传情表意。
- “钵”:和尚化缘所用的器具,苏曼殊是僧人,这里指代与自己的身份相关之物。
- “芒鞋破钵”:这描绘出苏曼殊自己当时行僧的形象,芒鞋是草鞋,象征着漂泊无依。
三、赏析:主题上,这两首诗体现出苏曼殊对爱情与身世的复杂感受。
从情感方面来看,充满了无奈和矛盾。
在第一首诗中,前两句描绘出女子的美丽动人,向自己表露情感,而后两句却发出“还卿一钵无情泪”,表明自己身为僧人不能回应爱情的无奈,情感从短暂的美好瞬间转为无尽的遗憾,其中“恨不相逢未剃时”可谓直抒胸臆。
第二首诗在一种惆怅的氛围中,借“春雨楼头尺八箫”营出一种寂寥的环境,“何时归看浙江潮”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则写出自己漂泊异国他乡的孤独以及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感慨。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如第一首中男女情感与身份的矛盾对比,以及用意象烘托氛围,像第二首中的“春雨楼头”“尺八箫”“樱花”等意象。
四、作者介绍:苏曼殊,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
他身世坎坷,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
他富有才情,既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又接触到西方的现代思想。
他削发为僧,却又情缘未了,其经历种种矛盾都体现在他的诗文中。
一方面在佛教的空寂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另一方面又被世俗的爱欲所牵绊,这种矛盾造就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五、运用片段:例一:同学们在讨论爱情与理想的冲突时,小明站起来讲:“就像苏曼殊诗里所写的‘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有时候理想就像那身上的僧衣,爱情来了时,却只能无奈地拒绝,这种冲突太让人心痛了。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着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一)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尖鸣。
我亦艰难多病日,那堪更听八云筝。
(二)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三)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朱弦休为佳人绝,孤愤酸情欲语谁?(四)慵妆高阁鸣筝坐,羞为他人工笑颦。
镇日欢场忙不了,万家歌舞一闲身。
(五)桃腮檀口坐吹笙,春水难量旧恨盈。
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
(六)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七)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书一卷,他年重检石榴裙。
(八)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九)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十)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我本负人今已矣,任他人作乐中筝。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本事诗十首·选二原文及赏析(最新)
本事诗十首·选二原文及赏析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形容鞋子破的诗句
形容鞋子破的诗句1.本事诗(苏曼殊)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2.定风波(苏轼)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游丰乐招提佛光三寺(白居易)竹鞋葵扇白绡巾,林野为家云是身。
山寺每游多寄宿,都城暂出即经旬。
汉容黄绮为逋客,尧放巢由作外臣。
昨日制书临郡县,不该愚谷醉乡人。
4.携(白居易)萧洒登山去,龙钟遇雨回。
磴危攀薜荔,石滑践莓苔。
袜污君相谑,鞋穿我自咍。
莫欺泥土脚,曾蹋玉阶来。
5.谐诗逸句(包贺)雾是山巾子,船为水靸鞋。
棹摇船掠鬓,风动水槌胸。
苦竹笋抽青橛子,石榴树挂小瓶儿。
6.红窗迥(曹豳)春闱期近也,望帝乡迢迢,犹在天际。
懊恨这一双脚底。
一日厮赶上五六十里。
争气。
扶持我去,转得官归,恁时赏你。
穿对朝靴,安排你在轿儿里。
更选个、宫样鞋,夜间伴你。
7.次韵张矩臣迪功见示建除体(陈与义)建德我故国,归哉遄我驱。
除道得欢伯,荆棘无复余。
满怀秋月色,未觉饥肠虚。
平林过西风,为我起笙竽。
定知张公子,能共寂寞娱。
执此以赠君,意重貂襜褕。
破帽与青鞋,耐久心亦舒。
危处要进步,安处勿停车。
成亏在道德,不在功利区。
收视以为期,问君此何如。
开尊且复饮,辞费道已迂。
闭口味更长,香断窗棂疏。
8.食虀(陈与义)君不见领军家有鞋一屋,相国藏椒八百斛。
士患饥寒求免患,痴儿已足忧不足。
但龙平生受鬼笑,无钱可使宜见渎。
但当与作谪仙诗,聊复使渠终夜哭。
诗中有味甜如蜜,佳处一哦三鼓腹。
空肠时作不平鸣,却恨忍饥犹未熟。
冰壶先生当立传,木奴鱼婢何足录。
颜生狡狯还可怜,晚食由来未忘肉。
9.题简斋(陈与义)我窗三尺余,可以阅晦明。
北省虽巨丽,无此风竹声。
不着散花女,而况使鬼兄。
世间多歧路,居士绳床平。
未知阮遥集,几屐了平生。
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
【导语】苏曼殊,中国近代⼀⼤奇才,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青年,他时⽽激昂,西装⾰履,慷慨陈辞,为⾰命⽽振臂⾼呼;时⽽颓唐,⾝披僧⾐,逃⾝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盾。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本事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钵⽆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楼头尺⼋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识,踏过樱花第⼏桥。
赏析 柳⽆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本歌伎百助枫⼦所写,但苏曼殊的⾝世特别,⼜投⾝佛门,⾃知⽣死⽆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诗就道出他内⼼的这种⽭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乌舍来⽐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其肌肤⼜如雪似⽟;“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深情,此处⽤“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诗⼈已经出家为僧了,⼼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的少⼥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的⽭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偏把泪说成是⽆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模仿唐⼈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说明他内⼼深处真爱百助,另⼀⽅⾯⼜蕴含了⽆限的⽆奈与哀婉。
第⼆⾸诗则寄寓了诗⼈的凄凉⾝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楼头尺⼋箫”⾸先创造了⼀种凄婉迷茫的⾬中境界:迷蒙细⾬中诗⼈倚靠在⽇本民居的⼩楼上,正听着百助⽤尺⼋箫吹奏着《春⾬》曲,竟引出诗⼈⽆尽的乡思。
“春⾬”既指现实中的春景⼜指箫声所吹曲名,⼀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命思潮。
“芒鞋破钵⽆⼈识”则点出诗⼈⾃⾝的僧家⾝份,⼜暗含有诗⼈的凄楚⾝世。
“踏过樱花第⼏桥!”则道出了⽣命的伤感和⼈⽣似梦的感谓。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本事诗》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本事诗》出自近代苏曼殊的《本事》乌舍凌波肌似,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第几桥!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本事诗·选二原文及赏析
本事诗·选二原文及赏析本事诗十首·选二原文及赏析原文: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本事 诗歌
本事诗歌本事诗十首·选二【作者】苏曼殊【朝代】清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本事诗十首·选二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赞美苏曼殊的诗词名句
以下是赞美苏曼殊的诗词名句:
1.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苏曼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2.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3.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4.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5. 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一》
6. 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
——苏曼殊《东居杂诗十九首》
7. 流萤明灭时,微雨燕双飞。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一》
8.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苏曼殊《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9.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
——苏曼殊《菩萨蛮·秋千院落重帘暮》
10. 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苏曼殊《渡江云·燕台春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事诗(苏曼殊)
乌舍凌波肌似,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第几桥!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
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
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和人生似梦的感谓。
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
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上述二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情僧和云游诗僧的形象。
读此二诗,这位才情横溢、浪漫奇幻、集亢奋与忧郁于一身的青年俊秀就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只可惜天不假俊杰以时间,苏曼殊只在人间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中辞世,他以绚烂的生命浇灌出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