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与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比较分析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的不断壮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作为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也成为了学术界和监管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与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System)旨在通过对金融系统整体状况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它不同于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更加注重从整体角度把握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和相关变化趋势,以及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
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其资产负债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运行影响巨大。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路径研究影响路径研究是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过程。
其核心是要明确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和渠道,为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决策参考和风险管理建议。
1.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以应对各类风险的冲击。
商业银行在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往往会选择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
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为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做出贡献。
2.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
商业银行将会加大对各类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完善地把握风险,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风险暴露,从而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框架下,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降低风险暴露。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论文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MPA)作为中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旨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市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达标情况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央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上市银行达标情况的数据分析,探讨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影响和作用。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央行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稳定金融系统的制度和结构以及金融机构的行为,以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偿付能力的核心指标,是央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根据央行的要求,上市银行需要达到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以确保其在面临不利经济情况时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
数据显示,自央行推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以来,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整体风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负债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流动性管理是指银行对自身资金流动性进行监控和管理,以确保在面临资金缺口时能够及时调控。
负债管理则是指银行通过控制负债结构来降低金融风险和提升偿付能力。
数据显示,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要求明显提高,上市银行普遍加强了对流动性的管理,并增加了长期稳定的负债投入,从而提升了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
除了单一指标的达标情况,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综合风险管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综合风险管理是指银行综合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类型,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综合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上市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
宏观审慎评估调研报告
宏观审慎评估调研报告宏观审慎评估是一种由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工具,旨在评估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和资本充足度,以确保金融稳定。
本文将从背景、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对宏观审慎评估进行调研,并提出对宏观审慎评估的看法。
首先,宏观审慎评估在金融危机之后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衍生风险,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金融稳定的重要性。
因此,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国家普遍引入了宏观审慎评估机制。
其次,宏观审慎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金融体系中潜在的风险,并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与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宏观审慎评估不仅关注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更重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
通过宏观审慎评估,监管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和预期性风险,从而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第三,宏观审慎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面,它通过评估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能力、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等因素来评价其风险水平。
定量方面,它使用各种模型和指标来度量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度和流动性等关键指标。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最后,宏观审慎评估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它提升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自律能力,能够引导金融机构更加科学合理地运作。
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合理配置资本和风险,优化其业务结构和运营模式,提升其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宏观审慎评估还能够增强市场信心,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总体而言,宏观审慎评估作为一种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工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宏观审慎评估,监管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金融体系中的潜在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同时,它也能引导金融机构更加自觉地履行风险管理和监管要求,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自律能力。
但是,对于宏观审慎评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评估指标、如何平衡监管与市场自由等。
我国银行业监管目前采取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现状
我国银行业监管目前采取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审慎评估(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MPA是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制定的一种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对银行体系的宏观审慎评估,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
MPA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覆盖率、流动性风险等指标。
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防范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
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以确保其有足够的资本来应对风险。
资产质量监管: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贷款和投资组合进行监管,要求银行对不良贷款进行及时核销和储备,以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
流动性监管: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监管,要求银行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压力。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银行业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宏观审慎边际指导系数等,来引导银行业的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业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以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和金融风险的防范。
这些措施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业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并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比较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比较研究王珊(中国人民银行吴忠市中心支行,宁夏吴忠751100)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分析三者在政策内涵和指标体系方面的异同,并从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发展角度分析三者的重点内容及影响,同时结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监管评级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8(9)-0046-04一、MPA、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概述(一)MPA、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含义1.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是人民银行于2016年推出的旨在进一步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货币政策,是在原合意贷款管理和准备金动态调整基础上,以逆周期调节为核心、依系统重要性程度差别考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指标评估体系。
MPA通过16个指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业务以及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按季进行评估,视结果对金融机构实施激励约束机制。
2.存款保险风险评级是人民银行于2016年推出的旨在科学、合理评价投保机构风险状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主要对投保机构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本状况、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盈利能力、信息系统、金融生态环境9大模块进行评级。
依托存款保险风险评级,人民银行对投保机构实施存款保险保费差别费率制度。
3.监管评级是指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表现形态和内在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全面科学审慎的评估和判断,是监管当局制定监管政策要求和釆取监管措施手段的重要参考。
我国监管评级以《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为核心,是在借鉴国际通行的骆驼评级法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队伍的实际情况,确立的“CAMELS+I”的监管评级体系,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信息科技风险(I)7个单项要素进行评级。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是指对中国金融系统中宏观风险进行监测、预测和控制的研究。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种新理念,目的是保护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1.宏观金融稳定指标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明确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通过研究和建立一系列宏观金融稳定指标,包括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度、风险资本占比、银行体系净利润等指标,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和监测。
2.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评估现行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政策进行经验和定量分析,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的内容包括政策的影响、政策的副作用以及政策实施的难点等。
3.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预警,建立防范机制。
研究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监测指标等,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预警和防范风险的工具。
4.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
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保持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平衡。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演化进行调整。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需要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共同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保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才能有效应对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作者:薛妮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10期摘要: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行业不断创新及发展,促使金融大环境同样发生相应的改变,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已无法规避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面临着监管主体相互对立导致运行效率低、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和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文章从构建明确的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框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问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法律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愈加关注金融监管问题,为了规范行业体系,2017~2018年,我国先后设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和银保监会两大监管组织。
这两者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监管体系的初步建成。
中国人民银行为我国央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位于首位,对我国各金融机构进行宏观监管,在央行的管控下,能有效地化解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从而保障行业顺利运行。
因此,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银保监会应与中国人民银行相互协作,推动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共享,在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基础下,形成共赢的合作局面,最终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业。
一、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金融行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
金融体系的革新有助于增强金融业生命力的同时,同样不可避免会面临一系列风险。
金融行业体系的宏观改革具体表现在各项服务与职能的创新。
宏观审慎监管要着眼于对金融行业整体系统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防范,如此不仅有助于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同样有助于整个金融行业体系往规范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革新的趋势来看,微观审慎监管虽然可避免单个金融机构倒闭的问题,但无法规避整个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系统性的问题及风险。
微观审慎监管只注重对单个金融机构倒闭问题进行防范,而忽视了金融机构倒闭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研究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
130139 银行管理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一、引言20xx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将20xx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从20xx年1季度开始试评估。
二、 MPA概述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大项共15个指标来?范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行为,引导商业银行进行资产配置,促进银行转型发展。
七大项指标中资本和杠杆、定价行为为“一票否决项”,这两项只要任意一项达不到60分,则该行MPA考核为C档;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资产质量情况、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五项指标中有两项及以上达不到60分,被考核机构落入C档。
人民银行对考核为C档的银行执行约束性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正常情况下浮10%),对A档执行奖励性利率(上浮10%),对B档保持正常利率。
MPA评估体系指标及达标B档的简要标准见表1。
三、 MPA与银监会监管评级的比较银监会金融监管评级(微观审慎监管),是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来监督银行经营个体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盈利状况、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指标来保持个体机构的经营稳健。
而人民银行MPA是通过事前引导、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来规范银行经营行为,以资本要求为核心来防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总量风险。
MPA与银监会监管评级主要的不同为:1. MPA通过提高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控制广义信贷增速。
MPA除了对广义信贷增速有要求外,还通过提高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控制广义信贷增速。
MPA对资本充足率主要是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远高于银监会监管评级二级行标准。
银监会二级行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其中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
总资本要求与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额同比例增加。
2. 广义信贷增速的实际控制目标等于目标GDP与CPI 增速之和,再加上逆周期调整速度。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市场在其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工作。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指以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为目标,通过监管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率和估值方法、自身流动性和杠杆率等核心指标和监管措施,实现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监管。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监管框架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框架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五大监管机构构成。
各监管机构负责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监管工作,共同形成了全面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框架。
2、监管目标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通过制定相关监管政策、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力度,保障金融体系整体的安全与稳定。
3、监管工具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采取多种监管工具,包括资本充足率要求、超额储备金要求、风险准备金要求等,以保障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和稳定性。
二、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存在不同层级监管的问题。
由于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范围存在交叉和重叠,导致了监管中的漏洞和盲区,影响了对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把控。
2、监管法律法规的完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导致了监管工作的不够规范和有序。
3、监管手段的单一性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主要以量化指标为依据,但这些指标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金融市场的风险情况,导致监管手段的单一性。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1、强化跨领域监管今后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强化跨领域监管的力度,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
未来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多样化的监管手段,不仅要依靠定量指标来进行监管判断,还需要引入定性指标和市场监测工具,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金融市场的风险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监管政策和应对措施。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金融机构稳健性评估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13 1 F2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6 0 2 1 ) 8— 0 2— 10 0 7 (0 2 0 0 6 9
一
、
引言
融机构稳健性开展现场评估 , 更好地将金融机构稳健性评估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由此诱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 各国政府在当前政策安排中强化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地位, 加
财 政 金 融
宏观 审慎 视 角 下 的金 融机 国培 沈 理 明
[ 内容提 要] 美国次贷 危机 的爆 发 以及 由此诱发 的全球 性金 融危机 , 充分暴 露 出 当前世界 各 国在
监测和评 估金 融机 构风 险 中存在 不足 , 强宏观 审慎 管理 , 护金 融体 系的稳 定成 为 危机 之后 世界 各 加 维 国的共识 , 国的 “ 我 十二 五” 划也提 出了构建 逆周 期 的 宏观 审慎 管理 制度框 架 , 规 因此 , 极探 索符合 积
宏观 审慎要 求 的金融机 构稳健 性评 估措施 显得 尤其 重要 。本 文在 金 融机 构稳 健 性 非现 场监 测评 估 的
基础 上 , 从宏观 审慎 管理 的 内在要 求 出发 , 索金 融机 构稳健 性 现 场评估 的步骤 、 法 , 探 方 以及 评估 结 果 的 运用形 式 , 并就进 一 步提 升金 融机 构稳健 性评估 水平提 出了对策 建议 。
融稳 定 评 估 频 率 等 相 挂 钩 。
持经济发展 , 促使其依法合规经营, 维
对于评 估结果较差 、 潜在风险 突出的金融机构 , 可建 议银行 间市场 交易商协会对其发 债
3
护金融稳定。( ) 2 金融机构风险信息
中国银行业风险综合评估与宏观审慎监管
201 2.2
经 济 发 展 与 改 量
中 国银 行 业 风 险综 合 评 估 与 宏观 审, 监 管 I 真
董 小君
( 国家 行 政 学 院 ,北 京 10 8 ) 0 0 9
[ 摘 要 ] 本 文 从 资产 质 量 、不 良贷 款 拨 备 覆 盖 率 、 资 本 充 足 率 、 资 本 利 润 率 和 资 产 利 润 率 5个 核
[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 “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研究”(00 X 5 14 21G SB 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董小君,女 ,安徽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 研部教授 .
・
41 ・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1 2 2.
经 济 发 展 与 改 量
2 .盈利水平显著提 高。这主要从两个核心指标
1 .未来5 年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贷款将达
4 一5 % %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主要 有三种渠道 : 一是由中央代为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二 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三是银行贷款。央
止 21 年 6 01 月的 1. %。 1 家银行 21 年6 22 0 31 01 月末核 行报告披露的, 截止 2 1 年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接近 00
心 指 标 对 中 国银 行 业 风 险 进 行 综 合 评 估 ,发 现 从 微 观 审慎 指 标 看 ,银 行 金 融 机 构 运 行 非 常 稳 定 ,但 这 并
不 意味 着银 行 系统 不 存 在 风 险 。 可 以说 , 中 国银 行 风 险被 微 观 稳 定 运 行 所 掩 盖 ,潜 在 的 宏 观 系统 性 风 险
《宏观审慎评估(MPA)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分析》
《宏观审慎评估(MPA)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系统性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宏观审慎评估(MPA)作为一种新的监管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对MPA的评估体系、运作机制及其在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的效果进行分析。
二、宏观审慎评估(MPA)的评估体系与运作机制1. 评估体系宏观审慎评估(MPA)是一种综合性的监管工具,主要从资本、信贷、流动性、利率等多个方面对银行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体系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部分,通过设定一系列指标,对银行的业务行为和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2. 运作机制MPA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对银行进行定期评估;二是根据评估结果,对银行进行分类监管;三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约束,促使银行改善风险管理,降低系统性风险。
三、MPA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分析1. 抑制银行信用风险MPA通过设立信贷指标,对银行的信贷规模和结构进行监管,有效抑制了银行信用风险的积累。
在MPA的引导下,银行更加注重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2. 提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MPA通过设立流动性指标,对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促使银行更加关注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流动性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
在市场波动较大时,银行能够及时调整流动性策略,降低因流动性问题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3. 引导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MPA通过设定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引导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这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产风险暴露,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在MPA的引导下,银行更加注重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发展。
4. 强化市场约束机制MPA不仅依靠政策引导,还强调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
通过公开评估结果和信息披露,增强市场对银行的监督作用。
这有助于提高银行的透明度,促使银行更加注重风险管理,降低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业务的影响探析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业务的影响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业务的影响进行探析。
在首先介绍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概念,然后阐述了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以及本研究的目的。
接着在分别讨论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风险管理、资本充足性、信贷政策、盈利能力以及业务战略的影响。
最后在总结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业务的整体影响,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做出了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业务的影响,为银行业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资本充足性、信贷政策、盈利能力、业务战略、整体影响、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概念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Framework,MAF)是一种为监管者提供评估和监测银行体系全面风险状况的工具。
它涵盖了对银行业整体风险的评估,包括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监管银行业务。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对银行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能够帮助监管者更好地制定监管政策和措施,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它不仅包括监测银行业务的风险水平,还能够评估银行业务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影响,为监管者提供更全面的风险监测工具。
1.2 银行业务的重要性银行业务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存储、信贷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等多种功能。
银行业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银行业务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地调动资金,平衡流动性和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银行业务在保障个人和企业资金安全、促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方面,还体现在为社会经济提供基础性服务、促进资源配置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等多个层面。
浅析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基层央行的实践运用
浅析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基层央行的实践运用近年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基层央行的实践运用备受关注。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由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制定的一种以风险为中心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旨在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基层央行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执行者,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该体系是当前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一个全面的金融监管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旨在全面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它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监测手段。
它强调了金融机构的合规意识和内部控制,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的合规体系和内控制度,确保其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
它还规定了金融机构需要向宏观审慎评估部门提交定期报告,并接受宏观审慎评估部门的监管和检查。
基层央行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执行者,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基层央行的实践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层央行要切实履行宏观审慎评估的职责,建立健全的宏观审慎评估部门和机制,全面负责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和监管工作。
基层央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查等方式,全面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基层央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加强宏观审慎评估的指导和辅导,帮助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的内部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基层央行要及时总结和分享宏观审慎评估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宏观审慎评估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在实践中,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基层央行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层央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中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监管技术能力。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展开探讨。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
接着在会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行简要介绍,探讨其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并展开路径分析。
随后将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影响因素。
最后在将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同时也会指出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商业银行、路径分析、实证研究、影响因素分析、政策建议、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引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
金融风险的不断涌现也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抵御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被引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工具,旨在评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风险暴露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护金融稳定。
对商业银行而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引入将对其经营活动和风险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深入分析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影响机制,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下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等关键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深入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为优化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是指一种政府或央行采取的对金融系统整体风险进行评估和调节的监管政策工具。
该体系旨在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由于银行系统的风险堆积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塌,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理论背景和实施路径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理论背景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复杂化,金融风险的传染性越来越明显。
面对如此复杂的金融市场,简单的监管方式已经无法保证金融体系中的稳定。
因此,出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国家或中央银行通过定期评估金融系统中的风险和监管政策的预警机制来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
与传统的微观监管相比,宏观监管的角度更加广阔,它不仅考虑到单个银行的财务状况,还要考虑到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和稳定性。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宏观监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路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监管政策工具,二是通过风险评估体系评估风险。
1.利用监管政策工具宏观审慎监管主要通过以下政策工具来实现:(1)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评估银行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宏观审慎监管会加强对不同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并对不合规的银行加以处罚;(2)运用信贷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还包括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通过提高或降低当前的基准利率,以调整经济形势,进而减轻潜在的金融风险;(3)审慎监管政策:央行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管来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
央行将建立审慎监管机制,避免银行的风险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过度的影响。
2.通过风险评估体系评估风险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还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分析来评估风险。
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市场碎片化、商业银行风险等数据。
根据分析结果,政府可以推出相应的宏观审慎政策,对着重部位进行调整和整顿。
1.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预警机制,它会对商业银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更加注重风险的管理。
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比较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比较研究王珊
【期刊名称】《西部金融》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分析三者在政策内涵和指标体系方面的异同,并从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发展角度分析三者的重点内容及影响,同时结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存款保险风险评级和监管评级提出思考和建议.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王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吴忠市中心支行,宁夏吴忠7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保险公司风险评级体系在监管中的作用 [J], 姜利琴;张益新
2.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比较研究 [J], 苏盈;吴永飞;杨晓光
3.内部风险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应用——基于A银行的内部风险评级研究 [J], 张微;张娜
4.银行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与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比较分析研究 [J], 单建军[1]
5.中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比较研究 [J], 黄德龙;吕飞;杨晓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宏观审慎评估(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是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宏观审慎政策来稳定金融系统的工具和方法。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引入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促使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框架、内控制度、风险评估和监控等。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宏观审慎评估的结果,及时发现并评估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银行业务的安全和稳定。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改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抵抗能力。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评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抵抗能力,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资本或降低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核心资本的积累,提高风险覆盖率,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抵抗能力。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管理。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资产负债匹配,合理配置资产和负债,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需要更加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和稳定性,避免资金的集中和流动问题。
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对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降低风险暴露和风险波动。
第四,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合规管理和信息披露。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合规管理,包括合规机构的建立、合规流程的完善、合规培训的开展等。
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水平,增强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任。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促使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要求商业银行改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抵抗能力;要求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合规管理和信息披露。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宏观审慎评估(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是一种监管工具,旨在防范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它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贷款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及时预警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来控制风险。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之一是强化了风险管理要求。
宏观审慎评估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定价、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宏观审慎评估要求其必须对贷款进行全面评估和分类,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保证贷款的质量和偿还能力。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之二是加强了资本监管要求。
宏观审慎评估要求金融机构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宏观审慎评估要求其确保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一定的水平,并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风险加权资产计算。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并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之四是增加了透明度和市场约束。
宏观审慎评估要求金融机构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定期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约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宏观审慎评估要求其及时、准确地披露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水平和贷款质量等重要指标,这样可以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市场对其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监督。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强化风险管理要求、加强资本监管要求、提高流动性管理要求和增加透明度和市场约束。
这些影响路径有助于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监管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探研 THEORY RESEARCH银行a s m级宏观审慎评估与央行金融机均评级比较分析研究■单建军/文》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有效开展银行监管和宏观调控,银行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先后实施了银行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和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本文通过梳理银行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和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的演变历程,分析比较三者的异同点,并结合我国当前金融监管改革的实际,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比较分析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监管部门的微观审慎监管、中央银 行的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制度共同构 成我国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
在当前我国金融综合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形势下,通过加强存款保险制度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共同提高我国金融安全网整体效能是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银行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先后针对金融机构推出了银行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简称M P A)和央行金融机构评级,通过对三者比较分析,将对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统筹协调金融监管资源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银行监管评级、M PA与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发展演变(一)银行监管评级发展演变1999年,人民银行针对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银行机构制定了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从中隐约可见C A M E LS评级体系的影子。
2000年,人民银行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C A M E LS评级体系,制订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评价内容由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和业务发展四个方面的12项定量指标构成,完全通过定量考核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考核评价,正式开始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
2004年,银行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价办法,并依据金融机构类型分别建立等23理论探研 THEORY RESEARCH若干个风险评价体系,银行监管评级指 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采用单项 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混合评价形式,注重银行内外部监管信息的收集,实施 差异化的分类监管。
2006年,银行监管 部门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队伍 的实际情况,首次将信息科技风险指标 纳入评级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内 容,统一整合各类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 法,颁发并实施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 内部指引》,标志着完全建立具有中国 特色的CAM ELS + I银行监管评级体系。
(二)M P A发展演变M P A不是一个全新的工具,而是对 我国整个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进一步完 善,是升级版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2011年,人民银行推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正式实施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m”,初步建立适 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差别准备金动 态调整机制“升级”为M PA,主要包括 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资产负债率、流 动性状况、存款定价行为、信贷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等七个方面,其目的是引导金融机构加 强自我约束和实施审慎经营,搭建宏观 审慎政策框架,加强与货币政策协调配 合,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人民银行逆周 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在混 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大背景下,M P A对 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避免监 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起,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范畴,并将“跨境融资风险”指标扩充为“跨境业务风险”,同时新增细化了有关分项指标,有效规范国内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并进行多维度引导,防范系统性风险。
2018年起,人民银行决定将同业存单纳入M P A考核,明确要求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必须将发行期限在一年以内同业存单作为同业负债,同业负债占比不得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并对其他未做要求的银行继续进行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
(三)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演变2010年,人民银行尝试对金融机构开展稳定性评估,开始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的实践探索。
2015年5月,《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有限赔付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制度,赋予人民银行对投保机构必要的信息收集与现场核查、早期纠正及风险处置等职权。
2016年起,人民银行对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存款保险评级,评级内容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本及其管理、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盈利能力、信息系统、金融生态等9大类,存款保险评级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投保机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发挥了差别费率对投保机构的市场约束和正向激励作用。
2018年,人民银行为履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职责,把M P A整合到存款保险评级指标体系中,将存款保险评级升级为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新增跨境融资业务、广义信贷与委托贷款等指标,同时将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和定价行为作为红线指标,对于未达到“及格线”的金融机构则明确评级结果不能高于7级。
银行监管评级、M PA和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比较分析(一)三者相同点1.评级对象均以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为主。
银行监管评级、M P A和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对象都包括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评价对象均为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其中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分别由银行监管部门、人民银行负责实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由银行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各省级分支机构实施。
但是,M P A和央行金融机构评级规定除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外,也对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开展央行评级,参照存款类金融机构设置评级指标,根据非银金融机构实际经营情况开展评级工作。
2 .评级方法采用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
银行监管评级包括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内控管理、盈利能力、流动性状况、市场风险、信息科技风险7个单项,各单项要素下设置若干定量、定性指标,共有定量、定性指标80项,其中定量指标20项,定性指标60项。
M P A主要从七大方面利用16项指标对24\\\\\\\\\\\\\\\\\\\\\\\\\\\\\\\^^^理论探研 THEORY RESEARCH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的引导,其 指标体系包括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资 产负债率、流动性状况、存款定价行为、信贷资产质最、跨境融资风险、货币信 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大要素,相关要素 下设置定域或者定性指标,其中定景指 标14项,定性指标4项。
央行金融机构 评级主要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产 管理、资本及其管理、流动性风险、市 场风险、盈利能力、信息系统、金融生 态等9大类,包括47项定量指标和160 项定性指标对金融机构风险状况进行综 合评价。
根据R家经济金融形势和人民 银行宏观调控需要,人民银行经常对央 行金融机构评级的指标构成、权重和相 关参数、评分方法等进行微调。
3 .评级遵循初审复审制度。
三者操 作流程均由信息收集、初评、复评、审 核构成。
初评人员负责收集评级对象基 础数据、信息,对数据、信息进行审核、汇总、筛选,并开展综合分析,进行初 评,给出评级意见,确定初步评级结果;复评人员或者部门在初评基础上对被评 级金融机构进行再评级,形成复评结果,提交上级或者平级主管审查确认;经主 管审查确认后的复评结果经集体讨论或 者专门机构审议,最终确定被评级金融 机构的评级结果。
相关评级结果在适当 范围内予以公布,同时报备银监会和人 民银行总行。
(二)三者不同点1 .目的不同。
银行监管评级是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合理分配监管资源;M P A基于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目的,对金融机构进行多维度引导;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是对金融机构风险进行的全面、科学、审慎的评估与判断,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核定存款保险差别费率以及其他央行职能的基础,通过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维护金融稳定,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的。
2.结果确定不同。
银行监管评级规定单要素评价结果由定量、定性而来,各要素得分按照要素权重加权汇总,并结合监管关注事项和日常监管掌握的资料,对评级得分进行审核调整,获得单家机构最终评级得分。
进而根据分级标准,以最终得分确定机构的银行监管评级等级和档次。
综合评级结果6个级别共分12个档次,即综合评级2-4级分别细分为A、B、C三个档次,监管等级为3级(含)的银行在部分业务发展上受到限制,对于银行监管评级为5级、6级的银行将实施重点监管。
M P A根据得分情况将金融机构分为A、13、C三个不同档次,如果七大类要素指标全部为优秀的机构为A档;如果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和利率定价行为中任意一大类不达标的机构直接定为C档;如果资产负债率、流动性状况、信贷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中任意两大类及以上达不到60分及格线的机构直接定为C档;A档、C档以外的机构则为B档机构。
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是基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和数据,通过数理模型和专业判断,采用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综合评价。
风险等级划分为11级,分别由数字1-10和D标识。
等级越高表明风险等级越高,对于评级结果为8级(含)以下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将严格限制其业务准入和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支持工具的使用,实施存款保险差别化费率管理。
3.评价周期不同。
银行监管评级是一年一次,当年对上年度机构风险状况开展评级;M P A和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通过持续评级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形成事前引导,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相关评级指标的按月监测,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预警,督导金融机构施行审慎经营,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
4.结果运用不同。
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将作为监管规划和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的主要依据,监管人员依据银行单项要素和综合监管评级结果,深入分析风险及其成因,合理调配监管资源,釆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对于评级结果差的银行加大非现场监管分析力度和现场检查的频次,对于评级严重不理想的机构25理论探研 THEORY RESEARCH将采取救助,甚至采取市场退出机制。
评级结果将釆取严格保密措施,严禁向 第三方披露,确有必要时,由银监会采 取适当方式披露。
对于M P A结果,人民银行将釆取不同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激励约束措施 是实施差别准备金利率,对A档机构实 施法定准备金利率上浮10%的奖励性利 率;对B档机构维持现有的法定准备金 利率;对C档机构实施法定准备金利率 下浮10%的惩罚性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