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人教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3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
2. 教学内容的讲解:分别讲解衣、食、住、行的变迁,以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生活变化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社会生活是如何变迁的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简短介绍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国内外影响: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在国际和国内方面的影响,如科技进步、全球化等。
(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探讨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如数字化、智能化等,以及这些趋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用性拓展:
(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原因及影响等核心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研究法:教师选取具体的社会生活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提纲
九上社会第一单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列强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L.原因(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参与对世界的瓜分能2,表现(1)美国:19世纪末,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拉丁美洲的波多黎各、亚洲的非律宾,把古巴变成自己的户国同时作为迟到者”的美国也匆忙加入列强在中国的争夺。
(2)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展开激烈争夺。
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俄国,后来又吞并了朝鲜(3)德国:走上对外扩张之路①原因: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②表现:提出“要为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3.结果: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强进行了疯狂的争夺。
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L.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竟赛引人注目。
德国统治者认为“国的未来在海上“,向海上强国英国发起挑战,并很快成为第二海军强国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有巨大杀伤力的新式式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加了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何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国同盟,核心是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2.影响:两大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K12学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生活中的变化]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2)结合图7-44、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表演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单元复习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
1.战争过程
1914.6.28— 萨拉热窝事件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23年9月—
马恩河战役(德国—英法)
1923年年初—
凡尔登战役(德国—法国)
1923年—— 美国、中国、巴西等国对德宣战
❶苏俄退出战争
1923年——
❷奥匈帝国投降
❸德国投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2
兴中会 1894年
中国第
美国夏威 夷檀香山
孙中山
一种革 命团队
标语:振兴中华 宗旨:
驱除鞑虏,恢复中 国,创建和众政府
同盟会 1923年
全国性旳 日本东京 孙中山 统一旳革
命组织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建民国, 平均地权
②活动 ▪宣传革命思想——《民报》 ▪发动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
时间:1923年4月 地点:广州 人物:黄兴 成果:失败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旳情况下,任何维护清王朝统 治旳改良道路都是行不通旳!!!
只有经过革命建立新旳政体,才有可能挽救民族危机!!!
武昌起义与
中华民国旳创建
WUCHANGQIYIYU ZHONGHUAMINGUODECHUANGJIAN
一、武昌起义
1.导火线: 保路运动 ①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 ②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
②复辟帝制
❶时间:1923年1月1日 ❷国号:中华帝国 ❸年号:洪宪
③护国运动
❶发动地点: 云南—昆明 ❷领导者: 蔡锷 ❸目旳: 反对洪宪帝制,维护中华民国
一、北洋政府3
④成果:❶1923年3月22日—
❷1923年6月6日—
被迫撤消帝制 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四、本册教材的具体修改如下:
1、对高度浓缩的内容适当展开和补充,有的甚至重写。 2、增加了一些地理内容 。 3、增加了一些学生活动。 4、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史内容的联系。 5、进一步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6、适当补充了一些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7、增加了一些图片,主要是地图和照片。
五、知识体系
六、从村落到城市 问题:设想一下假如你生活在一万年前,生产工具进步了,农 业出现了,你还愿意过居无定所,四处采集的日子吗? 教师在这里可以和学生展开讨论,预计可能会出现几种答案。 然后对课文进行讲述。并梳理线索: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建造房屋,开始定居——形成村落 (文明的前奏)——城市的出现(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 本课知识点: 最早的城市: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北非、西亚。 文明时代的标志:农业、金属器、城市、国家等新事物的出现 文明的发祥地:北纬20°—40°之间的农耕地带。 提示:P5《亚、非、欧古代各大文明发源地》图非常重要,要求 学生一定要会读图、填图。后面课文的学习会多次用到此图。
约20万年前,人类从猿人向现代人过渡。 约5万年前,人类祖先的体制形态已于我们没有差别, 人种形成,三大人种都由猿人脱胎而来。 科学观点:人类有共同的祖先 建议:这一框教师要利用好课文插图和《知识窗》,将森 林古猿、能人、现代人、人种的概念、特征讲清楚。可结 合中国史中的元谋人、北京人讲解,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课 文p3《公元1500年世界人种的大致分布图》掌握世界三 大人种的名称及分布的位置。《活动区》的内容可放在课 下完成。
示“古埃及农业图”、“古埃及收割图”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出问题: 假如你是图中的收割者,请你向我们讲述一下你们是 如何利用尼罗河发展农业的? 课件示希罗多德对古埃及农业生产的描述语, 过渡: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公元前4000年中 期,埃及文明诞生了。 问题:埃及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吗?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打开埃及之门” 板书:打开埃及之门 公元前6世纪埃及文明开始衰落 商坡良成功破译罗塞塔碑上的象形文字 埃及建立世界史上最早的统一国家:前3100年 过渡:埃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金字塔,由金字塔到法老 到古埃及的社会结构。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孙中山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张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内容与影响。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1.1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1.1.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具体内容包括:1. 20世纪初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
2. 20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如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英国和法国的相对衰落。
3. 20世纪初世界文化的繁荣,如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以及科学革命的推动。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 时间观念: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建立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实证分析能力。
3.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理解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能在时空框架下描述和解释这些历史事件。
4. 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5. 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爱国情怀,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方面建立了基本的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观念和时空观念。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史料实证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史料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时空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缺乏深入的理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史料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
在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对于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他们可能知道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但可能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知识点填空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题人:浙江省乐清市清江镇中学陈瑞班级姓名学号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在一系列新的和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②③。
(写国名)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它成为仅次于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1)原因:在和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国。
(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论调盛行;高涨。
2、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事件。
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宣战。
(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
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
(3)规模扩大:战争开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演变成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4)主要战场和战线:以为主战场,形成了三条战线。
(5)主要战役:①战役,1914年9月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体现战争的惨烈。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容与影响。
3.了解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与失误。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2019年9月1日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2)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三、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混战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
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2.新通信方式的出现:邮政、电报、电话二、头脑中的变化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看电影、读报纸受到人们喜爱。
2.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自由、民主、平等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表现:①改称呼:不再称呼“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②青年争取婚姻自由;③妇女地位提高:妇女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第二单元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
(完整)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填空,推荐文档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题人:浙江省乐清市清江镇中学陈瑞班级姓名学号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在一系列新的和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②③。
(写国名)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它成为仅次于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1)原因:在和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国。
(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论调盛行;高涨。
2、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事件。
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宣战。
(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
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
(3)规模扩大:战争开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演变成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4)主要战场和战线:以为主战场,形成了三条战线。
(5)主要战役:①战役,1914年9月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体现战争的惨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旧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某某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某某”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某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某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注意论由史出。
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
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读图思考,回答问题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体”的认识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X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读表生容易得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
初三历史与社会背诵资料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doc
初三历史与社会背诵资料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些后期的资木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参与对世界的瓜分(即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图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形成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在第二次丁•业革命的推动下,帝国主义Z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德国走上扩张之路的具体原因:在后起的资木主义国家中,徳国渴槊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槊最为强烈,20世纪初徳国仅次于英国的笫二号资本主义强国;20世纪初,徳国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4、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时间:20世纪初。
5、欧洲列强军备赛目的: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6、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一一徳(核心)、奥、意;三国协约一一英(核心)、法、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具体原因:(1)由于帝国主义国家Z间矛盾尖锐,欧洲出现了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徳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军事集团Z间的相互敌对和竞争,频频引发国际危机。
(2)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3、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4、列强争夺的焦点:巴尔干地区(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1、大战的爆发:1911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宜战,徳、俄、法、英迅即卷入战争。
2、主战场及主要战线: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东线、南线和西线三条战线,西线和东线是大战的主要战场。
3、具体过程:(1)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时间战役或重大事件影响(结果)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徳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 -1916 年)凡尔登战役(徳军首次使用毒气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也是一战的转折点)、索姆河战役、俄军夏季攻势、日徳兰海战战略主攻权转移到协约国第三阶段(1917—1918 年)美国对徳作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徳国国内发生起义;11月,徳国投降。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14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生活中的变化]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2)结合图7-44、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表演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填空(K12教育文档)
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填空(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填空(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填空(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题人:浙江省乐清市清江镇中学陈瑞班级姓名学号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 ,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和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②③ .(写国名) 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它成为仅次于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1)原因:在和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竞赛引人注目.(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国.(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作业设计 人教版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A.X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某某的消息,他悲愤万分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D.X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参加科举考试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某某某某,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
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4. 如图是清末某某某某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交通下具从根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某某,他的生活中可能有()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④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某某的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可以坐火车到某某③用电报和某某的朋友联系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这一现象说明()A.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10.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A.X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B.X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参加科举考试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D.1913年的某某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11.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12.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①坐轮船出国留学②陪朋友看电影③在家看电视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3. 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学期(初三上册)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课件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瓜分世界的列强有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 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俄国。英国占 有的殖民地最多。
说一说非洲在短期内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原因。
随着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列强加紧 了对外扩张,而在当时,亚洲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美国不许 欧洲列强染指南美,故非洲自然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第二次 工业革命带来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为列强瓜分非洲提供了技术 保障;西方国家的探险家此时已基本完成对非洲内陆地区的地 理探险活动,为殖民者进一步深入非洲提供了可能;非洲拥有 丰富的自然资源;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进一步提高了非洲的战略 地位,也便利了列强的入侵。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原因:开始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相继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原因: ①在后起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德国重新瓜 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②的愿20世纪初,德国比英国和法国抢 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 “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 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 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 说
这段演说暴露了德国怎样的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
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
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生活中的变化]
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
(2)结合图7-44、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表演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再次感受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传入
指导学生读图7-47、7-48阅读教材内容,围绕读报和看电影进行设疑,让学生进行探究这种文化生活“新”在哪里?(“新”在内容上,要从当时报纸上反映的新的社会思潮、社会变化等方面入手。
)
3.社会习俗改变
(1)男人剪辫子、女人缠足是近代社会风俗改变的典型。
应突出强调其在社会习俗的改革中具有的与清政府决裂的革命性意义。
(2)回归现在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
让学生谈谈:“你认为周围哪些社会习俗属于陋习?它们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人们放弃陋习?”
[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
让学生对比,“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2.民主观念的影响
(1)学生两个人一组通过对话来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态度,同时让学生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
前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后者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
让学生看阅读卡,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3.妇女地位提高
(1)妇女地位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让学生看图7-51,问学生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
(2)探讨妇女缠足问题。
让学生对周围最年长的妇女和自己的母亲分别进行一个调查采访,了解妇女缠足的过程,从而体会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
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这个问题的课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