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三)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 、 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 (1)层次增多 (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 )
(三)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 ) 试相结合, 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4)加强 ) 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 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 的教学、科研、 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 、 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
不难理解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动物界不存在教育活动? 1、为什么说动物界不存在教育活动? 小猫为什么不吃小老鼠?) (小猫为什么不吃小老鼠?)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 伴随着人类传递经验的需要产生的? 伴随着人类传递经验的需要产生的?
3、请对下列叙述进行评论: 当非洲南部狮子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 观察的时候,人们发现, 观察的时候,人们发现,非洲南部的狮子 为了避免由于距离判断不准致使猎物逃脱, 为了避免由于距离判断不准致使猎物逃脱, 往往会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 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猛扑。 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猛扑。经过反复 练习后,掌握了扑的技巧, 练习后,掌握了扑的技巧,就会把其他狮 子引来进行演示。在这个全过程中, 子引来进行演示。在这个全过程中,狮子 不断地吼叫、 交谈” 多亏了这种教育, 不断地吼叫、“交谈”。多亏了这种教育, 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 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 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
教育学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属性
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解: 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其“育人”的就是解决教育 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 的矛盾。就是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如果说,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那我们 就得承认,教育是无法支配的,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有规律可循的 和可以调节控制的活动的基础。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教育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P.Monroe ,1869-1947年)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 物起源说,因此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 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 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因 此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 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3、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 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个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4、长期性;一个个体的成长是长期的,教育的复杂性决定周期 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的规律,有其独特的特点;此 外教育还会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相比,有 自己的独特之处 7、民族性;教育都是在民族或国家中进行,都有自己的民族特 色,主要表现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民族的文化。 8、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统治者的教育,体现统治者的意 志要求制度等特点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 育 者 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 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 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 育中的成人学生。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和互动的纽带,是 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小学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小学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外烁论 (强制灌输)
儒家经典(崇尚 书本)
(三)教育的内涵
各种论述的共同点 是什么?
• 卢梭(法) “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 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 裴斯特洛齐(瑞士) “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 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
• 康德(德)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 (2)影响的结果 :“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 教育”
• (3)影响的方法:“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 因为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
指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 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起源 • 教育的概念 •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的起源 • 老猫教小猫捉老鼠是教育吗? • 小明看见妈妈在擦桌子,也拿块抹布擦桌子,这是教育吗? • 妈妈让小明拿块抹布按照她的样子擦桌子,这是教育吗?
(一)生物起源说
• 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 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 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动 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 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一)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二)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 基础知识 • 读、写、算、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 良好的学习习惯 • 各种思维能力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和“育”⼆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中。

“教”字意含有⼈在执鞭示范演⼘,督促着站在旁边的孩⼦学习;“育”字则如妇⼥养育孩⼦之形。

可⻅,我国古代象形字就赋予了“教育”⼀词“示范”“培育”之义。

⼀般认为,最早将“教”“育”⼆字合起来使⽤的是孟⼦。

(⼆)教育的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活,教育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个⼈格⼼灵的“唤醒”过程。

教育不但要把⼈隐藏的能⼒与⾃我的本质挖掘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的有规则的社会⽣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所在。

共性:教育是培养⼈的活动,是促进⼈身⼼健康发展的过程(直接和⾸要⽬的),教育活动是顺应⼈性、社会发展之需要的。

教育的定义⼴义:⼴义的教育泛指⼀切增进⼈的知识与技能及影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对⼈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的活动。

含义或特征①教育是⼈类特有的⼀种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以影响⼈的身⼼发展为直接⽬标的活动。

③教育是使⼈的身⼼向着“积极”的⽅向发展。

概念:①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以⼈为对象以促进⼈的发展为直接⽬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的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知识·技能·品德·性格·能⼒·兴趣·情感·意志·身体健康等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义教育中的概念,即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起到教育影响作⽤的⼈,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1.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3.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2006)4.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5.《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独立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7.教育学的四个派别:实验教育学(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哥),实用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亚、凯洛夫、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

8.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

9.接受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凸现教师专业化,这是区别于只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的重要标志。

10.“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对教育的理解。

11.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12.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13.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4.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5.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16.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五)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
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原问 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 具体知识,而是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如科 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 的性质。
第二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教育学的地位
教育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体系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师范生共同 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师范专业课程,为成 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 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 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 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 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
说说你的看法
“有人没有上过师范院校,却能成为一名 好教师。但是,很多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却 不一定称职。可见,教育学理论并不是成为 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领会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四)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 (五)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六)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
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 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 王友:“为你诚挚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 糖......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 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 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概述:一、概念1、广义:凡是教书+育人、三结合教育:社会、家庭、学校2、狭义: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3、古文记录:《孟子·尽心上》、“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受教育者(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措施(媒介)包括:教和学的方法、物质手段(教具、实验设备和仪器))三、教育本质属性育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质的规定性: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由教育本身职能决定);历史性:不同时期,性质、目的、内容不同;继承性:不同时期教育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产性:生产性活动;民族性:教育是在具体的国家或民族中进行的;思想、制度、内容上都具有民族性;民族特征(语言、文化等)。

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超前”“滞后”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体现阶级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宋】宗教、最古老的观点教育是由神所创造的,体现神的意志,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目的性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性)、社会发展功能(派生性)按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内容、场所、制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古代中国)夏朝:最早出现学校形态(萌芽)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学体系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心:礼乐)、分科教学的雏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稷下学宫:建于齐国;官家举办私家支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集讲学、著述、育才、资政为一体。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西方:education由拉丁语引出我国:《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上说: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4)三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教育者起主导因素。

四.教育的属性(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ps:动物界没有)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5.相对独立性2.历史性 6.生产性3.继承性 7.民族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教育功能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个体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等功能。

2.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功等。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1.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1.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2. 隐形功能:伴随显性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是相对的,显性功能一旦被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为显性功能。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
广义定义
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形成人的 品德的活动。
日常含义
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狭义定义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终身教育
教育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是终身性的。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育改革与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研究和实践,推动教 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 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全 面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 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 提供优秀人才。
定义
教育学理论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 育实践的系统化、概括性的认识,
它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指 导。
目的
教育学理论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 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构成要素
教育学理论由概念、范畴、原理和 规律等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理论 体系。
传统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 学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01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教育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是外在的,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了问题.教育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事实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教育规律是内在的.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中国孔子《论语》◆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性相近,习相远”——对人性的看法教育作用:个体和社会功能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为状态,启、发为行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其意;………)(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孟子◆性善伦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表现在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直观性原则知之不若行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墨家的教育思想墨子“兼爱”“非攻”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人的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重视说知)道家的教育思想“绝学”“愚民”“绝学无忧”“道法自然”培养目标:主张培养“上士”和“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有: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4.教育的形态:A、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教育(自身标准)。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运行的场所或空间)。

C、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运行时间)。

5.教育的起源: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

B、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

西能)。

C、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

D、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

6.教育发展过程及特征: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

教育特征: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标志。

教育特征: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民展。

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2、古代社会的教育 、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棍棒纪律 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 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 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2、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 3、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4、长善救失 学习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 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二、教育的本质特点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阅读与理解——学校教育的要素 学校教育的要素 阅读与理解
究竟学校教育中的什么让你这样刻骨铭心?是那 些严父慈母般诲人不倦的老师,还是那些“多愁善 感”“借半块橡皮”的同窗好友?是那些课堂里的朗 朗书声、野营路上滴哒号角,还是校园里悠扬的歌曲、 运动场上的激烈搏击?是逃学时的种种惴惴不安,还 是领奖状时的些许洋洋得意?可以说,都是!学校中 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人终生难忘。 也都不是!你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让你逐渐地长大, 逐渐地成熟,逐渐地懂事,逐渐地回忆起母校! 这些让你长大,让你成熟,让你懂事,让你回忆 的东西,就是教育学中要讲的“学校教育要素”。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现代学制建立简介
西方现代学制酝酿于18世纪,确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 西方现代学制酝酿于18世纪,确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 世纪的西欧, 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
的学术性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 的学术性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都同时得到 了发展,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包括大学、中学; 了发展,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包括大学、中学;另一轨 包括小学、职业学校。这两个系列不衔接也不相通。 包括小学、职业学校。这两个系列不衔接也不相通。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 育 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者 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和主体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方式方法 教育手段:
教 育 者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受教育者
二、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 教育方针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的系统, 教育方针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的系统,以及为保证 该机构的正常运行而确定的各种规章规范的总称。 该机构的正常运行而确定的各种规章规范的总称。其主体 是学校教育系统。 是学校教育系统。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古代教育 学校的出现: 学校的出现:
教育史学界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校: 约公元前2500 2500年 教育史学界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校: 约公元前2500年,埃及的宫廷学校 约公元前2000年的夏商 元前2000年的夏商, 我国学校的出现 :约公。 学记》:“古之教者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古之教者, 较完整的系统。《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立志乐道 自省自克 身体力行 改过迁善
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 的影响。
《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专
著)。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 一部教育专著。 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末年,是儒 家思孟学派撰写的,传说是孟子 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比外国最 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的 教育家昆体良(公元35—96年)写 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 三百多年。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 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 育专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 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综 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 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 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二)西方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出生于孔子死后十 年,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 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 的新阶段。苏格拉底一生的 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 从事公众教育。 在教育上,他和孔子一样实 行“有教无类”,以“问答 法”著称,又称为苏格拉底 产婆术。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教
何谓教育
加德纳: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 怎样一回事,教育者自己在其中可以起 到什么作用。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 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带来自信和 快乐。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 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沉淀于我们的气 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 主动还是被动?独立还是依赖?快乐还是忧郁? 开朗还是内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还是墨守 成规、因循守旧?兴趣广泛还是麻木不仁?积 极乐观还是消极厌世?精神充实还是内心空虚?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都不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 的,而是生活和教育赋予我们的。在以往的不 知不觉的生活境遇中我们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但不可否认,我们在接受生活和教育的过程中, 又不是绝对无能为力的,有许多场合、许多事 情都是可以选择的,比如说:心情,对同一件 事,我们可以选择喜欢还是厌恶,可以选择快 乐还是痛苦。

教育学 第一章(通识)

教育学 第一章(通识)

47
成绩分布
• 平时 30%(出勤、课堂参与、作业) • 期中 30% (作业) • 期末 40%(闭卷考试在第18周)
48
8
• 评价:第一次提出教育起源问题;但否认了人与 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 •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 评价: 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忽略了教育是有意识的文化、社会现象。
17
4. 信息社会的教育
1) 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生产性 4)教育的终身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8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历史发展
一.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的一门科学。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990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 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5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广义上是从事教育的人,狭义上主要指 “教师”。 学习者或受教育者:学生。教育活动就是学习者在 各种教育活动中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 才能、思想的过程。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 切“中介”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14
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 b) 体脑分工,出现了专职教师 c)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
15
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棍棒纪律 5)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在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 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1917年出版)。 在前苏联,马卡连柯(1888——1939)在集体主义教育、纪律 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都有论述。代表作《教育诗篇》(1925—— 1939年间发表)、《论共产主义教育》。提出“平行教育影响”原 则,并在流浪儿童与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前苏联,凯洛夫(1893——1978)主编了《教育学》(1939 年第一版,1948年修订完善版),系统总结了苏联20世纪20——30 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 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个部分。它被公认为世界上第 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 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王桂艳
课程安排
课程性质:必修课,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
课程时数:45学时
课程内容:1.教育学及其发展
2.教育基本原理 3.课程 4.教学论 课程实施:教师讲授+专题讨论

课程评价
考试成绩:百分制 考核方式:教考分离
上课出勤 +10分 上课发言 +10分 课堂小考 +20分 期末 以《教育学基础》为补充材料。
卢梭: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 儿》,提出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瑞士教育家。 提出自然主义原则;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教育家
洛克: 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 念和知识来自后天。 主张绅士教育,主要反映在《教育漫话》中
4.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方针 教育科学: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学科理论的 学科群。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是人们根据一定需要制定的。 辨析题: 1.教育学等同于教育科学。 2.教育学就是教育方针。

二、教育学的创立与发展 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倡导实科教育,在教育学研究上坚持了实证 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代表作是《教育论》,原名为《教育──智育、德 育和体育》,由4篇教育论文汇编而成,全书分 4 个题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 和“体育”。该书主要从理论上论证与宣传19世纪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对教育的 新要求,书中贯穿了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和资 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以致用 教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
2.我国春秋战国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著作,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等主张,反映了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重视;
(2)“尊师重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
4.孟子《孟子》。目的是培养大丈夫,要反求诸己。 5.荀子《荀子》。性恶论的代表,主张“化性起伪”。 5.颜之推《颜氏家训》 6.韩愈《师说》 7.朱熹《童蒙须知》
欧洲:前5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产婆术,也称问答法, 分为 讽刺、定义、助产术三个步骤,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提出“知识就是美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2. 柏拉图: 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构建培养 “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体系。 3.亚里士多德: 提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提出“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主 张。这些对于后世完满人格涵育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提出, 都具有启发性意义。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的独立
培根:英国哲学家在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 展的第一人,1632年《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走 上独立发展道路。
夸美纽斯的主要贡献: (1)自然主义原则:教育适应自然 (2)普及义务教育 (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 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4)提出“泛智”教育 (5)学校教育制度,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课堂中心” 、“ 教材中心”和
“教师中心” 。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赞誉



为( )(2013上) 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理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2.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2013下)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 洛克 D.康德 3.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的学者是()(2015下)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理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普通教育学》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课程与教学的 塞本原理》 D.《大教学论》 提出“教育就是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同时教育 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学 家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苏格拉底 D.舒尔茨

第一章
一、教育学概念 1.教育学:
教育学与教育概述
是研究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理解:

(1)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体系; (2)教育科学群中基础学科之一。
3.教育学的任务: 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 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丰富、发展教育理论 (2)解释、说明教育问题 (3)指导、改造教育实践 (4)提高、完善教师素质

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3)教学理论;他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 方法四个阶段。并据此提出教学的类型可以分为提示教学、分析教 学、综合教学三种。 (4)课程理论;主张根据儿童的多方面兴趣设立与之相应的课程 体系,均衡地考虑到所有类型的兴趣 (5)教学的教育性;强调教学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教育 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6)管理理论;管理是教学和教育的首要条件,但它仅仅是建立 外部条件和维持外部秩序 (7)统一而完整的多方面教育
1.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 究教育问题,总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 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2012上)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2.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 (2012下) A.克鲁普斯卡娅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凯洛夫 3.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 (2015上)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 斯宾塞 D.卢梭 4.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唯心论经验出发,认为教学过 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长过程的学者是( ) A.杜威 B.洛克 C.贝克 D.卢梭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斯宾塞:英国教育家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 他把人的活动分成五类,并依据活动的种类,确定了教学内 容:
一、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它要求了解解剖学、生理学及卫生学。 二、获得生活资料,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除了掌握读、写、算等基本 技巧外,还要掌握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 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外国语知识等。 三、种族保存(即教养子女)的活动。它要求研究生理学、心理学和教 育学,以便正确地实施对儿童的体育、智育和德育。 四、履行社会义务。需要研究历史,研究"自然的社会史",即社会发展的 现象。 五、满足兴趣爱好和感情的需要的休闲活动。
2.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康德: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 中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1806年《普通教 育学》一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
(1)建立了规范教育学; (2)提出教育目的理论;以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把道
杜威与克伯屈: 实用主义教育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代表 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儿 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三中心。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
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第二,教育即成长,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组织力 量保证儿童的成长,“与其之外无目的”; 第三,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课程 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 为中心; 第四,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 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校是一个雏形 的社会,学生在其中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 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五,主张“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教学过程 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 发展的差异性。
《易》、《春秋 》
(3)教育原则与方法:
主张“学而知之”,坚持“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
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 辞。”——朱熹)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约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把
梅伊曼与拉伊(德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