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维纳与科尔伯格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人物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人物汇总1. 皮亚杰(Jean Piaget): 他是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儿童的思维是通过适应环境中的刺激不断发展的。
2.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他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关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冲突和无意识意向。
3.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他是德国哲学家,提出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正面对人类存在的真实性和有限性是重要的。
4. 巴赫金(Lev Vygotsky): 他是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5. 斯金纳(B.F.Skinner):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6. 马斯洛(Abraham Maslow):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7. 罗杰斯(Carl Rogers):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积极和有助于成长的环境中能够实现自我实现。
8. 包尔斯(Jerome Bruner):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新的知识与理解。
9. 康德(Immanuel Kant): 他是德国哲学家,强调理性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理论。
10. 赫康(Erik Erikson):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身份认同和个人发展。
11. 约翰·迪维(John Dewey): 他是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基于个体实践和经验。
12. 皮亚杰(Alfred Adler): 他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心理学理论,重视个体的社会意识和目标导向的行为。
教育学心理学名人
教育学名人1.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2.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3.现代心理学之父 : 比维斯4.心理学之父 : 桑代克5.中国现代心理学之父”的王国维6.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柏拉图7.外铄论--荀子、华生 洛克8.遗传: 高尔顿 霍尔 董仲舒9.环境: 华生 洛克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632年《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生活本位论 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验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 现代教育代表,主张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起源说教师成长4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八阶段---- 职前教育;引导;能力建立;热心成长;生涯挫折;稳定与停滞;生涯低落;生涯退出阶段预备生涯-- 专家生涯;退缩生涯;更新生涯; 退出生涯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教育学人物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保罗、朗格朗:法国教育家、“终身教育”提出者、1970年《终身教育引论》
德克乐利、蒙台梭利:“新教育运动”
杜威:现代主义倡导者(代表)、思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实用主义教学论”
孔子:儒家文化、《论语》、主张:有教无类、忠孝、仁爱、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志、学、思、习、行”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理论,活的教育学
费斯勒:环境对教师的发展,个人环境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
福勒和布朗: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伯利纳:教师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
内发论代表
孟子: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认得本能是最基本的本能,遗忘的动机学说
威尔逊:“基因复制”决定人的行为的本质能力
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外铄轮代表
荀子:性恶论代表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勒图尔诺:生物起源说代表(沛西.能也是其代表)
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认为人性本善
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之父
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教育论》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现代教育之父(奠基者)、统觉理论
马卡连柯:平行管理、《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新传统教学论
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著作
教育学人物汇总
人物汇总利拓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说孟禄(美):心理起源说米丁斯基:劳动起源说凯洛夫:劳动起源说,《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孟子学生乐克正:《学记》孔子:《论语》孟子:性善论、内发论墨翟:墨家代表人(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引导)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社会本位论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发展、分阶段教育、《论灵魂》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培根:创立时期观点——科学归纳法,首次提出教育要独立夸美纽斯:创立时期观点,教育学之父、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 康德:《教育论》、首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卢梭:《爱弥儿》、自然发展、个人本位论洛克:创立时期观点(《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外铄论裴斯泰洛齐:自然发展、个人本位论赫尔巴特:教育学创立阶段观点、社会本位论、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学创立阶段、教育无目的论、课程分类(经验课程)、课程理论(学生中心主义(经验主义)(活动中心)课程论)克伯屈:经验课程怀特海:综合课程斯宾塞:教育学创立阶段、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马卡连柯:教育学发展阶段、教学原则——集体教育、个人教育、平行教育、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课堂管理(平行管理)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教学与发展》,高难度、高速度、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布鲁纳:《教学过程》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科中心(结构中心)课程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说)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各类著作,不做太多要求布鲁姆:掌握、目标,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弗洛伊德:内发论,遗忘原因——动机说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威尔逊:基因复制——内发论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机制——内发论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内发论高尔登:“优生学”——内发论荀子:性恶论、外铄论华生:《行为主义》“一打婴儿”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行为主义创始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泛化)、恐惧形成实验〔婴儿对兔子的恐惧〕孔德:社会本位论涂尔干:社会本位论罗杰斯:个人本位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人物
教育心理学人物
教育心理学人物是指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做出卓越贡献,被广泛认可的学者、专家或实践者。
以下是几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人物: 1.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以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而著名,提出了感知、运动、思维等方面的阶段理论。
2. 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对心理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
3. 巴杜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止是智商,还包括语言、音乐、空间等多个方面。
4.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行为塑造和操作条件反射等理论,对教育心理学中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影响。
5.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照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层次逐渐提升。
这些教育心理学人物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 1 -。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十大人物(三)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考点狂背版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十大人物(三)【维纳】1、个人简介伯纳德·维纳,美国心理学家,归因动机理论的奠基人。
1963年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63-1965任明尼苏达大学助教,1965年至今任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曾先后到纽约大学城研究中心、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做过访问教授。
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卓越研究贡献奖,1994年获美国教育研究会出版奖。
1991年获得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攻芬兰特库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历任《认知与情绪》、《教育心理学》、《人格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研究杂志》、《动机与情绪》、《人格与社会心理评论》、《心理探询》、《社会行为与人格》等杂志顾问编辑。
曾发表论著10余部,学术论文150余篇。
2、主要著作《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是伯纳德·维纳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于1986年出版。
3、主要理论观点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教育基础知识人物
利拓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说孟禄(美):心理起源说米丁斯基:劳动起源说凯洛夫:劳动起源说,《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孟子学生乐克正:《学记》孔子:《论语》孟子:性善论、内发论墨翟:墨家代表人(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引导)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社会本位论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发展、分阶段教育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培根:创立时期观点——科学归纳法,首次提出教育要独立夸美纽斯:创立时期观点,教育学之父、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康德:《教育论》、首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卢梭:《爱弥儿》、自然发展、个人本位论洛克:创立时期观点(《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外铄论裴斯泰洛齐:自然发展、个人本位论赫尔巴特:教育学创立阶段观点、社会本位论、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学创立阶段、教育无目的论、课程分类(经验课程)、课程理论(学生中心主义(经验主义)(活动中心)课程论)克伯屈:经验课程、设计教学法怀特海:综合课程斯宾塞:教育学创立阶段、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马卡连柯:教育学发展阶段、教学原则——集体教育、个人教育、平行教育、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课堂管理(平行管理)彼得德鲁克:课堂管理目标管理模式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教学与发展》,高难度、高速度、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布鲁纳:《教学过程》(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学科中心(结构中心)课程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说)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各类著作,不做太多要求布鲁姆:掌握、目标,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弗洛伊德:内发论,遗忘原因——动机说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威尔逊:基因复制——内发论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机制——内发论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内发论高尔登:“优生学”——内发论荀子:性恶论、外铄论、道德一词首次提出华生:“一打婴儿”——外铄论(行为主义创始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泛化)孔德:社会本位论涂尔干:社会本位论罗杰斯:个人本位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福禄贝尔:个人本位论、幼儿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中心课程论奈勒:存在主义课程论多尔:存在主义课程论泰勒:课程评价之父——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原理斯克里文: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皮亚杰:德育模式——认知模式,建构主义发展观,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德育模式——认知模式,道德发展阶段论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支架式教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艾拉斯莫斯:第一次提出班级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第一本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说(迁移理论)房东岳译、小原又一著《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潘菽:《教育心理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巴普洛夫:遗忘衰退说、气质类型说、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动机理论(强化)奥苏贝尔:遗忘同化说(积极遗忘),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成就动机理论,现代迁移理论劳伦兹:关键期(印刻效应)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吉尔福特:智力三维度结构论(内容5,操作5,产品6,共150种)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7种基本智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瑟斯顿:群因素论(7种基本智力)卡特尔: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8阶段)斯金纳: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动机分类(强化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苛勒: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关系转化说(迁移理论)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加涅:信息加工论,学习分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加里培林:心智技能5阶段(我国三阶段)安德森:心智技能3阶段(认知、联结、自动化),知识分类(陈述、程序)维纳:归因理论沃尔夫:形式训练说贾德:经验类化说(概括说)罗森塔尔: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人物和理论的对应大全
教育心理学的人物和理论的对应大全有很多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的人物和理论的对应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海南教师招聘考试网对此进行了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忙!一、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二、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7、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八、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九、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10、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1一、布卢姆——掌握学习。
布鲁纳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历年考题中都会涉及到。
1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13、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程序性教学1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1五、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吃香蕉的实验1六、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17、奥苏伯尔——成心义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1八、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九、行为主义学习论――强化20、马斯洛――需要层次论2一、维纳――动机的归因理论2二、阿特金森――成绩动机理论23、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24、桑代克、伍德沃斯――一路要素说2五、贾德――经验类化说—-水下击靶实验2六、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化说—-小鸡吃米实验27、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论2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九、加里培林――心智技术形成阶段论,这是对心智技术最先进行的系统研究。
30、安德森――心智技术形成的三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3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十个人物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十个人物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著作:《教育心理学》《动物智慧》等。
观点: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2.相同要素说(学习迁移理论)2.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著作《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思维与语言》等。
观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两种工具的理论(2)两种心理机能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3.“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的两层含义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里有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3.布卢姆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掌握学习》等。
观点:1.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2.掌握学习4.奥苏贝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
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等。
观点(1)遗忘理论(同化说)(2)学习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学习的分类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按学习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以学习(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作原则、先行组织者)(5)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的知识更容易迁移)5.皮亚杰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
著作1.1930年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在这本书中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2.皮亚杰的晚年代表作是《结构主义》和《发生认识论》。
观点(1)建构主义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适应、平衡)(2)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道德发展阶段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PS:教育学—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代表人物6.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理论姓名国籍主要理论及观点廖世承中国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章志光中国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李吉林中国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桑代克美国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学习: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试误成功条件: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3.教育心理学体系(现代教育心理学)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4. 学习迁移理论之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即学习上的迁移是相同联结的转移。
伍德沃斯:共同成分说,即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则发生迁移,学习也就更容易。
以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为基础。
只有当学习情景和迁移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
即材料相似性是决定迁移的条件5.现代教育测验之父6.智力水平越高,迁移越大。
7.问题解决理论之试误说,又称联结说——(猫“迷箱”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联结的建立是通过尝试错误完成的。
贾德美国1.学习迁移理论之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水下击靶”实验他认为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概括就等于迁移,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对迁移作用很大。
沃尔夫德国1.学习迁移理论之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他把迁移的实质理解为新的官能经训练而发展,认为促进迁移的条件与学习内容无大关系而偏重于形式。
韦特海默苛勒德国1.学习理论之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取香蕉实验):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突然察觉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最新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1.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
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保罗·朗格朗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关键。
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6.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7.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首次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
著作《政治学》脑的作用不过是使血液冷却。
他的著作《论灵魂》的著作。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9.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10.夸美纽斯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
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
11.洛克(英1632—1704)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教育心理学名人
教育心理学名人1.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从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基础上的。
“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过程。
提出的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过律)。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共同要素说)。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家主持的智力与智力测量研究2.廖世承 1924年,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陆钦斯(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实验说明(定势)具有双重作用。
3.裴斯泰洛齐 18世纪末到19世纪,瑞士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4.琼·魏维斯 1531年,西方学者,曾使用了“教育心理学”这一名词,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教育心理学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后,到19世纪末,才得以独立。
5.乌申斯基 1869年《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总结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6.卡普捷列夫 1877年,俄国教育家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书。
8.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是心理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
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所谓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9. 劳伦兹提出发展关键期4.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
教育学心里学代表人物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二)教育无目的论三)“学校即社会”(四)教学论(五)道德教育论(六)儿童中心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详细论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胎教以及学前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劳动起源论。
赫尔巴特: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
他所设计的启发式教学法,是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心灵,严格地配合着人类思考的基本原则。
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三、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四、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弗洛伊德:皮亚杰: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基本观点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
科尔伯格: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布鲁纳: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把教育目标分类,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教育心理学人名、著作、理论
教育心理学人名、著作、理论心理学人名、理论、专著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1、1903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教育心理学鼻祖。
2、1913-1914年,《教育心理大纲》P93、教育心理学三部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4、“尝试—错误说” (小猫“迷箱”试验) 基本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强调“做中学” P345、共同要素说: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才能产生迁移。
迁移是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要素。
P7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1、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
P102、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有些信息不想记起,或太可怕,太痛苦)。
P101布鲁纳(美国 ):1、60年代初的课改运动。
P102、1994年总结教育心理学成果:表现在四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3、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学习观:1实质2三过程;教学观:1教学目的2教学四原则 P45廖世承:1、从西方引进《教育心理学》P122、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1、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 P162、2岁,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皮亚杰 (瑞士瑞士心理学家):,1、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的依据。
P16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四阶段,感知运动(0-2)、前运算(2-7)、具体运算(7-11) 和形式运算(11-15)3、维果斯基(前苏联):1、两种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2、最近发展区(两种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P19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P19鲍母宁: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最不成熟)、民主型(最成熟)P22威特金(美国): 场独立与场依存 . P25吉尔福德(美国): 辐合型和发散型的认知方式,P25 比纳和西蒙(法国人):1905年,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P26 。
教育心理学总结——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人的发展,更大的我的形成,是一个和外在世界不断交往,并且在自己之内不断形成一系列的判断标准的过程。
这些标准影响了我们处理很多问题的态度。
一的法则里讲到的自由意志,是这个发展的根,爱与光是这个发展的保证。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获得的一些对发展过程的认识。
一般称为心理发展的层级理论。
皮亚杰、科尔伯特、马斯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层级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国外著名教育⼼理学家亚⾥⼠多德,《论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
动物的灵魂:智育。
理性的灵魂:德育桑代克,美国⼼理学家,动物⼼理学的开创者,⼼理学联结主义的建⽴者和教育⼼理学体系的创始⼈。
他提出了⼀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1912年当选为美国⼼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
(试误说,⽤笼⼦⾥的猫吃鱼的试验,猫乱踩踏板吃到鱼到踩踏板形成熟练化的动作,得出结论:学习就是尝试改正错误的过程。
准备律指出学习动机的作⽤,外⾯放的鱼与饿了三天的猫。
)艾宾浩斯,德国⼼理学家,他的记忆研究开拓了⾼级⼼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领域。
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作为后来的记忆研究开辟了道路。
(⽤数量关系研究⼼理学,他的⼀切研究都是⾃⼰⼀个⼈完成的,哪怕是研究对象也是⾃⼰。
他没有学⽣,因为没有⼼理学基础,后来还被⼤学开除了)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理学家、⼼理学家。
1904年因消化腺⽣理学研究⽽荣获诺贝尔⽣理学奖。
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了⾼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后⼜提出第⼆信号系统的概念,⽤来说明⼈类的语⾔功能。
(他承认⾃⼰是⼀个⽣理学家,不愿承认⾃⼰是⼀个⼼理学家,他认为⼼理学家不科学。
)华⽣,美国⼼理学家,⾏为主义⼼理学的创始⼈。
他认为⼼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是⾏为,⼼理学的研究⽅法必须抛弃“内省法”,⽽代之以⾃然科学常⽤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华⽣在使⼼理学客观化⽅⾯发挥了巨⼤的作⽤。
1915年当选为美国⼼理学会主席。
(华⽣曾经是杜威的学⽣与陶⾏知是师兄弟,出⽣在⼀个贫穷的家庭,⼩时候很调⽪,在教会学校毕业。
成名后在霍普⾦斯⼤学任教,后来由于丑闻被⼤学和学术界开除了,最后他从商⼜成为了⼀位亿万富翁。
他是⼀个最早⽤媒体做⼴告的⼈。
在20世纪100位⼼理学家中名列第17位,他认为学习就是外在的刺激导致的条件反射结果)斯⾦纳,美国⾏为主义⼼理学家,新⾏为主义的代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教育心理学常见人物记忆口诀
教育心理学常见人物记忆口诀引言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对于了解学习、发展和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了解一些常见的人物对于我们掌握知识点和理论框架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常见人物的记忆口诀,通过这些人物的名字,我们能够更好地记忆相关的理论和概念。
正文内容:一、行为主义派1.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狗的实验2.沃森:环境决定人的发展,白鼠实验3.斯金纳:强化和惩罚,提出操作条件反射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注重潜意识,性格理论5.嘉宾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性二、认知派1.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象运算期2.奥斯特里: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研究,工作记忆理论3.白洛赫:术语“近转型”和“远转型”,表示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4.碧克:发展性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儿童认知和大脑发展的关系5.维格斯基:社会文化理论,注重社会交往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三、发展心理学家1.艾瑞森:个人身份的理论,面孔的三个层次:社会,自我和个人2.克里根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提出道德理念的三个层次:前常规型、常规型和后常规型3.科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将发展分为社会人际阶段和个人自我阶段4.网德伯格: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的理论,注重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5.潘卡泰:学习理论,注重正性心理学和幸福感的研究与应用四、社会文化心理学家1.伯奇克:社会认知理论,关注社会情境对认知加工的影响2.网德拉汀:跨文化心理学,比较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心理差异3.霍夫施泰德:心流理论,个体在高度投入活动时的心理状态4.米希尔:权威与顺从实验,揭示个体在权威面前对行为的顺从心理5.达金斯:认知失调理论,指人的行为和态度出现不一致时的心理不适应五、情绪和动机心理学家1.詹姆斯:情感理论,提出“身体先有反应,心理后有感受”的观点2.林德曼:CNS理论,将情绪分为两个维度:愉悦-不愉悦和唤醒-镇定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4.弗鲁德:激励理论,注重个体驱动力的来源和特点5.巴德:内驱动理论,认为个体在满足内在驱动力的情况下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成长总结:教育心理学常见人物记忆口诀能帮助我们记住教育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汇总
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汇总----a1bba96c-6eb3-11ec-af0b-7cb59b590d7d一、冯特:(加)1879,莱比锡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桑代克:1.心理学成为西方第一门教育学科,1903年以心理学命名2、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遗忘痕迹衰退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痕迹会自动消失;4、学习理论的尝试―错误说三、奥苏珀:1、遗忘的同化说: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a积极遗忘:高级观念代替低级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b消极遗忘:在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出现的以原有的观念代替表明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答:有意义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存在的适当概念之间建立非人类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b: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c: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愿望或倾向;第二,学习者必须在其认知结构中拥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地使这种潜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相互作用;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使新知识获得实践意义,即心理意义。
汇总:奥苏伯尔认为,只有同时满足了上述两方面的条件,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新学习的材料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潜在意义,最终使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接受性学习的本质是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同化过程,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 . 高级组织者技术:定义:高级组织者是在学习任务本身之前呈现的指导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维纳与科尔伯格
维纳
1、个人简介
伯纳德·维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归因动机理论的奠基人。
1963年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63-1965任明尼苏达大学助教,1965年至今任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曾先后到纽约大学城研究中心、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做过访问教授。
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卓越研究贡献奖,1994年获美国教育研究会出版奖。
1991年获得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攻芬兰特库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历任《认知与情绪》、《教育心理学》、《人格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研究杂志》、《动机与情绪》、《人格与社会心理评论》、《心理探询》、《社会行为与人格》等杂志顾问编辑。
曾发表论著10余部,学术论文150余篇。
2、主要著作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是伯纳德·维纳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于1986年出版
3、主要理论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
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科尔伯格
1、个人简介
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是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在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教
育实践方面具有创造性贡献。
1945年,二次大战接近尾声。
中学毕业的科尔伯格亲眼见到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还曾经被关在集中营中。
这一段经历对他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使他从历史上的血腥屠杀中认识到人类需要道德教育,需要对道德教育进行指导的哲学。
1948年科尔伯格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位。
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 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
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
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 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 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
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
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
2、主要理论观点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汉斯偷药,来进行道德的研究。
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其具体内容如下: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
阶段3 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阶段4 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 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阶段6 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的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大家可以关注华图教师网/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了解最新的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试培训等相关资讯。
微信号:htjiaoshi 微博搜索:教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