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
浮力在初中物理的知识框架
浮力在初中物理的知识框架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在初中物理学中,浮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当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会受到由液体所施加的一种垂直向上的力,我们称之为浮力。
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压力不均匀导致的,其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浮力是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对于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和平衡非常重要。
浮力的概念最早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所提出,并被他总结为阿基米德定律。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当一个物体完全或部分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挤液体的重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浮力的定义、原理和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将介绍浮力的定义,即液体对物体施加的垂直向上的力。
然后,我们将探讨浮力的原理,即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最后,我们将介绍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包括浮力公式和计算方法。
通过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和平衡。
此外,浮力也有许多实际应用,例如船只的浮力支撑、潜水设备、气球的漂浮等。
因此,理解和掌握浮力的知识对于初中物理学习和实际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浮力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注:为了文章的完整性及连贯性,您可能需要编辑一下上述内容的语句。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部分主要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概览,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全文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浮力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性,并引发读者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即指出了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目的部分说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浮力在初中物理中的知识框架,以及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了浮力的定义和原理以及浮力的计算方法两个小节。
浮力的定义和原理部分会对浮力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基本原理。
浮力的计算方法部分会介绍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包括浸没物体的原理和公式。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图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图Chapter 1: Mechanical nMeasurement of Length and TimeMechanical nn of nRelative Nature of n and Restn: The。
of distance to time is called speedMeasurement of TimeBasic Tool: XXXn: The change in n of an object is called XXXReference point: Assumed to be an immobile objectMain unit of length: meter (m)。
other units: kilometer (km)。
decimeter (dm)。
centimeter (cm)。
millimeter (mm)Measurement of LengthBasic Tool: RulerMain unit of time: second (s)。
other units: hour (h)。
minute (min)XXXMain unit: meter/second (m/s)Units:Common unit: XXX (km/h)XXX: v = s/tn SpeedMeasurement of Average SpeedVariable n: The n in which the speed changes is called variable n。
and the speed is XXXUniform Linear n: The n in which an object moves at a constant speed along a straight lineExperimental Principle: v = s/tExperimental XXX: Ruler。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流传1.声音的产生与流传A.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委宛的鸟鸣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弦乐器 ( 二胡、京胡、琵琶、提琴等 ) 的发声是靠弦的振动,管乐器 ( 笛、箫、黑管、号等 ) 的发声是靠管中的空气振动,打击乐器 ( 锣、鼓等 ) 的发声是靠锣面和鼓膜的振动.B. 声音的流传声的流传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够传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平和体中流传,但不能够够在真空中传声。
播.固体 >液体>气体(例外:软木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s。
C.声波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可将不能够见的声波与可见的水波进行类比,以理解声波.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流传时,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问的波向四周流传,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便听到了声音.发声停止是指声源停止向外界传达声波,而已经传达出去的声波仍可连续流传.如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人们在看到闪电后几秒钟才听到雷声,此时声源处的振动早已停止了.声波在流传的过程中,若碰到山崖、墙壁、高大建筑物等阻截物,就会被阻截物的表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若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划分开来,此时阻截物到听者的距离最少为 17m。
在房子里讲话比在荒原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房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0.1s 最后回声和原声混杂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修建剧场、礼堂、音乐厅都要考虑回声,省得影响音响奏效.声音的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回声利用:利用回声能够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流传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生声音到碰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作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 v,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
利用回声现象制成的回声测深仪、水声定向器、超声探伤仪等广泛应用于矿床勘探、资料探伤、水深测量、鱼群探测等方面.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在流传的过程中若碰到多个反射面,就可以发生多次的反射.如夏天的雷声,有时隆隆地连续几秒钟以上,就是声波在云层、山岳和地面间多次反射造成的;再如古建筑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以及江西弋阳境内的名胜“回声谷”等等都是属于多次反射的回声.人在室内讲话比在荒原讲话听起来要响亮,而且当讲话声停止今后,声音并没有马上消失,依旧有余音回荡,就是由于声音在物体表面连续多次反射的多次回声交混在一起形成的,称为交混反应,简称混响,这种混响能够连续一段时间.从声源发声停止,到声音减弱到听不到的一段时间,称为混响时间.若是剧场的混响时间太长,经常使声音不清楚,音色污浊、发闷,形成嗡嗡不断的噪声;若是剧场的混响时间很短,就会使原来委宛圆润的声音变得干涩无力、僵直,一般剧场的混响时间以l .5 S 左右为宜.两列声波在某种物质中流传时相遇如振幅增大,响度就增大,这种现象在声学上叫做声音的共鸣.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乐器在制造时都充分考虑了这一原理.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也能吸取声波,特别是软的多孔的资料吸取声波的奏效更好.播音室内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取声波的资料来减少杂音的搅乱.D.声能声音拥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声波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能逐渐减小,若想法使声波向某一方向流传,则声能就集中,声波就能传得远些,医用听诊器、广播喇叭之所以制成那种形状,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E.声速(1)定义声音每秒流传的距离叫做声速.(2)决定要素①声速与流传声音的介质有关.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340 米/秒.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流传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真空中的声速为零.(在水中约 1500m/s,在铁中约 5200m/s)②声速还与流传声音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流传时,声速不变,频率、音调不变,但振幅减小、响度减弱.频率不同样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能流传的距离不同样,频率越小,能流传的距离越远.当一个乐队慢慢地从很远的地方向你走来时,你先听到的是音调低沉的鼓声,今后才听到音调较高的喇叭声、笛声、铃声,就是这个道理,其原因是频率越大的声波,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介质吸获得越多.1、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初中物理分类专题复习资料(人教版)Word版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资料本资料可用于冲刺复习,切记多多复习!专题一初中物理公式专题二初中物理常数、常用单位换算专题三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专题四常用估算量专题五常见隐含条件专题六考场应该技巧专题一初中物理公式专题二初中物理常数、常用单位换算二、常用单位换算专题三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专题四常用估算量1.电流:计算器100μA 灯0.2A 电冰箱 1A 空调 5A2.电功率:计算器 0.5mW 电灯60W 电冰箱 100W 空调 1000W 洗衣机 500W 电热水器1000W3.质量:硬币 6g 中学生 50Kg 鸡蛋50g4.密度:人 1×10 3 k g / m 3 空气 1.29 kg/m3 冰0.9×10 3kg/m3 ρ金属 >ρ水 >ρ油5.体积:教室180 m 3 人0.05 m 36.面积:人单只脚底面积250 cm 2,7.压强: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 4Pa;大气压强10 5Pa8.速度:人步行1.1m/s 自行车 5m/s 小汽车40m/s9.长度:头发直径和纸的厚度70μm 成年人腿长1m 课桌椅1m 教室长10m宽6m高3m10.力:2个鸡蛋的重力 1N专题五常见隐含条件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6.轻小、轻质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8.实像:倒立的像(小孔成像、投影仪、照像机),光线相交,实线9.虚像:正立的像(平面镜、放大镜、凹透镜),光线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虚线10.物距大于像距:照像机的成像原理11.升高到:物体的末温12.升高:物体温度变化量13.白气:液化现象;看得见是小液滴,水蒸气是肉眼看不见的14.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15.正常工作: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16.串联:电流相等;选择公式P = I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7.并联:电压相等;选择公式P = U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8.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断路(有电压处断路)19.灯部分亮,电流表有示数:电路短路(无电压处短路)20.家庭电路用电器都不工作:保险丝烧断,短路或总功率过大专题六容易被理解错误的知识点1.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方法:(1)选:选择合适的刻度尺,看: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2)放: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3)看:视线要与尺面垂直;(4)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4、时间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5、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误差是小强!7、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8、三种特殊的长度测量法:(1)测多算少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2)化曲为直,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如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第2节运动的描述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看所选择的参照物(被选定做标准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就不同,所以说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②相同时间比路程③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2vtst s v 3、速度单位换算:1m/s=3。
6km/h 1km/h=1/3.6m/s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框架文字版完整版
知识框架力学第7章力第一节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力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符号N。
2.力的作用效果一,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叫运动状态不变。
3.力的3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2节弹力1,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挤压。
3,弹簧测力计会读数。
第3节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G表示。
2,重力的大小: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第8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
静止的物体之所以会动起来,是受到了动力。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4,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只能说具有,不能说“受到或者惯性力”)第2节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口诀:静止或匀速→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口诀:等大反向,同物共线。
3,二力平衡的应用:十字架第3节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作用点:整个接触面上,等效到一个点上,该点可以取在接触面上,也可以取在重心上。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大小(探究题,控制变量法)。
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接触面所受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口诀:静止时摩擦力=推力(f=F)匀速滑动时,f=F,加速减速f不变第9单元压强第一节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学知识点
初中电学知识总复习提纲一、电荷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叫正电荷。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 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叫负电荷。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或者带电多少。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单位:库仑(C )。
7、元电荷(e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e =1.6×10-19C8、异种电荷接触在一起要相互抵消。
9、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拓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路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在电源的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经用电器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4.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有电源 ②电路闭合6.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水溶液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7.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应背知识点热和能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6.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也称比热)。
(物理意义就类似这样回答)。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0.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kg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11.热量的计算:(1)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即末温。
(2)Q放=cm(t0-t)=cm△t降(3)Q吸=Q放(也叫热平衡方程。
如果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全部被低温物体吸收,在不计热损失时才能使用)1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复习(填空题).docx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有“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毫米( mm)”、“微米(μ m)”、“纳米( nm)”它们之间的关系为:31km=10m;1m=10dm;1dm=10cm;1cm=10mm; 1mm=μm;1μm=nm。
(2) 长度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 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选、放、看、读、记、算。
①“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④“读”要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单位。
⑥“算”多次测量取值。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2)时间的测量工具:、时钟等。
(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
3.误差(1)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1) 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
(3)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最全面(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聚会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 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88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 米/ 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 米/ 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精讲+练习(word版)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精讲+练习(word版) 第十三章内能第1 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点深度解析1、常见的物质由大量的极其微小的分子、原子组成。
解析:分子大小为:10-10m;尘埃、雾霾、烟雾、病毒、细胞等不属于分子。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 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解析:扩散现象:①气体(香味、空气与二氧化氮)②液体(墨水与水融合、水与硫酸铜融合)③固体(铅块与金块、煤炭堆积的墙角变黑)③扩散现象研究的是分子。
3、扩散现象说明:(1)分子间有间隙。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原因、原理)。
解析: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少(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力;分子间距越小,作用力越强;分子间距大,作用力越小,气体分子间距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忽略不计。
解析:①拉伸物体时表现为引力(也存在斥力);压缩物体时表现为斥力(也存在引力)。
② 2 块铅柱接触面打磨光滑融合一起,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液体难压缩,证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③“破镜”难“重圆”、空气容易被压缩的原因:分子间距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太小。
金题运用1.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B.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D.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2.下列现象中 , 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C )A. 走进花园闻到花香B. 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C. 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D. 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3.“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 D )A. 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 玻璃表面太光滑C. 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D. 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4.下列现象中 , 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 B ) A.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B. 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C. 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D. 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5.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 )A. 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B. 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隔大C. 水加糖变甜——分子不停地运动D. 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有斥力7.欣欣同学总结了很多生活中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C )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B.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图
单位:基本工具:刻度尺基本工具:停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运动的快慢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主单位:米/秒(m/s)公式:tsv=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用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tsv=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长度的主单位:米(m),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时间的主单位:秒(s),其他单位:小时(h)、分钟(min)运动的描述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参照物: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条件: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较慢、气体最慢)声音的传播特点(1)需要介质(2)真空不能传播(4)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5)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音色又叫做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噪声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KHz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波声音的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例如B超检查身体、回声定位等声音能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第三章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单位:摄氏度(℃)温度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测量工具:温度计(4)读数时,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再读数,且视线应与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相平(2)使用前,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方法(1)使用前要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3)测温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熔化需要吸热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事例:自然界中冰熔化成水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事例:自然界中水结成冰,冰川、冰雹的形成凝固需要放热晶体和非晶体常见晶体有海波、冰、萘、和各种金属熔化、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晶体同一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有蜡、松香、玻璃和沥青等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汽化蒸发过程要吸热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沸腾沸腾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的沸腾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液化过程要放热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事例:雾、露、墙壁“出汗”、“白气”等现象都属于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温压缩体积升华过程要吸热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事例:北方的冬天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事例:冰花、雾凇、雪、霜等自然现象都属于凝华凝华过程要放热第四章 光现象光的色散 色散: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事例:雨后彩虹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作用:紫外线验钞机和紫外线消毒灯 看不见的光线光现象 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光的传播 事例: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直等 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 光的反射现象:光遇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规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类型 镜面反射:反射面光滑时,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应用 改变光路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所成的像是虚像光的折射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线垂直射入时不发生折射事例: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变浅”、海市蜃楼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及其应用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光心: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透镜的几个名称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焦点(F):与光主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透镜的种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心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沿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应用:近视镜凸透镜成像规律②2F是放大的实像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1)几个特殊点①F点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③物体越靠近F点,像越大,像距越大②当f<u<2f时,应用有: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为ν>2f(2)成像规律①当u>2f时,应用有: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为f<ν<2f③当u<f时,应用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眼睛和眼镜眼睛的结构矫正:戴凹透镜近视眼起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的前后距过长矫正:戴凸透镜远视眼起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的前后距过短眼镜的读数=f100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七章 力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符号G 表示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状的特性叫做弹性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效果 单位:牛顿(N ) 力 力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测量单位:弹簧测力计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弹力 塑性: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关系式为G=mg ,其中g=9.8N/kg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叫做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第八章 运动和力运动和力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的惯性 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 惯性及惯性定律 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同一物体 二力平衡 意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减少摩擦力的最有效方法: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使接触面彼此脱离增大摩擦力的常用方法:增大压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第九章 压强压强 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用符号p 表示 减少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少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第十八章 电功率 笔记-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电功一、电能1、电能的来源2、电能的利用: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消耗了多少电能就得到了多少其他形式的能。
3、电能的单位(1) 国际单位: 焦耳, 符号: J (2)常用单位: 千瓦时(又叫度), 符号: kW·h(3)换算关系: 11kW⋅ℎ=1×10³W×3600s=3.6×10⁶J二、电能的计算1、电能的计量工具—电能表,也叫电度表,是计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多少的仪器。
2、电能表的读数:如:读作:2 8 1 8 7 2818.7kW·h (注意:最后一个数字是小数部分)3、电能表上所标参数的含义(1)“220V”——该电能表的适用电压是 220V。
(2)“10(20)A”—该电能表标定电流是 10A, 额定最大电流为20A。
(3)“50Hz”—该电能表必须接到频率是 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4)“3000r/(kW·h)”—每消耗1kW·h的电能,这个电能表的转盘要转过3000转。
4、电能表的计算(1)计算电能:方法一:示数差法,W=月末示数-月初示数= kW·h 1kW·h=3.6×10⁶J方法二:公式法,W=nN=rr/kW⋅ℎ=¯kW⋅ℎn—转数(r) N—转速或参数(r/(kW·h))(2)计算电功率:P=Wt =kW⋅ℎ=¯kW P—电功率(kW) W—电能(kW·h) t—时间(h) 1kW=1000W(3)电路允许通过最大总电功率:P=UI U为220V,I取最大电流,如:10(20)A,I=20A,则P=UI=220V×20A=4400W5、节能的意义(1)1kW·h的作用: a、洗衣机工作约2.7hb、电车行驶约0.85kmc、灌溉农田约330m²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解读课件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 落实习题功能的措施——设计科学的习题编写程序
①对节后题的编写,先制订《习题规划表》,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确定题目总量,设计每个题目 大致内容。
②采用三种方式完成习题初稿的编写: 现有题目中(包括原教材)有符合《习题规划表》要求的,沿用。 没有有符合《习题规划表》要求的,但有相关素材的题目,改编。 没有有符合《习题规划表》要求的,也没有相关素材题目,原创。 制订《习题规划表》,实现系统“建构、培养”功能的重要保证。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2、体现学科育人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重视知识建构及其与情境的关联,促进物理观念形成 密度的引入及其探究性实验,突出了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完成了概念的正确建构。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视 角观察周围事物,把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进行关联,促进物理观念的形成
认识科学本质,强调态度责任 通过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应用,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对人类认识深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实验中培养学 生求真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设置专门栏目强化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目录
第一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结构比对 第二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整体重要变化 第三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变化要点解读 第四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教学安排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笔记
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方法:(1)选:选择合适的刻度尺,看: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2)放: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3)看:视线要与尺面垂直;(4)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4、时间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5、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
误差是小强!7、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8、三种特殊的长度测量法:(1)测多算少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2)化曲为直,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如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第2节运动的描述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是绝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看所选择的参照物(被选定做标准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就不同,所以说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②相同时间比路程③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2、速度公式与单位:s3、速度单位换算:4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人教版】最新教材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Word版,104页)
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分子间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熟练掌握探究分子运动的方法。
3.以极度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1. 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
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
(均选填“引力”、“斥力”)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3.1—2)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梳理:1.运动的快慢 (1)速度①速度的公式:tsv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②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 m/s=3.6 km/h 。
③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tsv =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2.长度(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 (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②单位换算:1 km=103m , 1 m=10 dm=102cm=103mm=106μm=109nm . 3.时间(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1 h=60 min ,1 min=60 s 。
(2)测量工具是钟表。
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合1224 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4.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梳理:1.运动的快慢(1)速度①速度的公式: v s,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t②速度的主单位为米 /秒 (m/s),常用单位为千米 /时 (km/h), 1 m/s=3.6 km/h。
③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v s进行计算,只要知道t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2.长度(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 :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m),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 (km) ,比米小的有分米 (dm)、厘米 (cm)、毫米 (mm)、微米 (μm)、纳米 (nm)等.②单位换算: 1 km=103m, 1 m=10 dm=102cm=103mm=106μm=109nm.3.时间(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s),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 (h)、分 (min) 。
1 h=60 min,1 min=60 s。
(2)测量工具是钟表。
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第二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 v 固>v 液 > v 气,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合 1224 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0 m/s.4.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 1 s 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Hz) 。
5.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7.人们用分贝 (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dB。
8.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梳理:1.摄氏温度温度的常用单位,符号℃,读作“摄氏度”。
(1)0℃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2)100℃的规定: 1 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3)1℃的规定:把0℃到 100℃分成 100 等份,每一份为 1℃.2.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要放出热量。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1)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5.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常见的升华现象:①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②固态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汽;③放在衣服里的樟脑球不见了;④用久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6.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
常见的凝华现象:①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的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②冰花的形成。
第四章光现象知识梳理:1.光的直线传播(1)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实例及应用①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3)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 c= 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2/3.2.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面镜①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物大小相等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5.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0o。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梳理:1.凹透镜又名发散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F 分虚实, 2f 分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3.眼睛和眼镜(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知识梳理:1.质量(1)质量的国际单位是 kg ,测量质量通常用天平。
2.密度(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的公式: P=m,国际单位是: kg/m 3。
V第七章 力力:1、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弹力 :1)、原因: 施力物的弹性形变。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 弹性形变。
3)、大小: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4)、方向 : 垂直于接触面和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5)、作用点:物体的接触点。
重力 :1、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而产生, 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施力物: 地球3、受力物: 本身4、大小:G = mg 重力5、方向:6、作用点: A 、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部分,为方便可以认为集中在某一点7、测量:用弹簧测力计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梳理: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解释:“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 (任何运动 )的物体将以力消失时的速度沿力消失时的方向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
2.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合力为零。
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就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平衡力” 的两个力的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知识梳理:1.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
(2)公式和单位压强公式为 p= F,其中 F 表示压力,单位为牛 (N) ;S 表示受力面积,单位为平S方米 (m 2); p 表示压强,单位为牛 / 平方米 (N/m 2),这个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2.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公式为 p=ρgh ,其中 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为千克 /立方米 (kg/m 3);g 为常数,一般取 9.8 N/kg ;h 表示液体深度, 即自由液面到所求液体压强处的距离,单位为米 (m); p 表示压强,单位为帕斯卡 (Pa).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容器的横截面积 (粗细 )等因素无关。
3.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变化①大气压与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是不均匀的。
②大气压与沸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高 原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 100℃,所以烧饭要用高压锅。
③大气压与天气有关,一般情况是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气压比夏天高。
4.液体 (气体 )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5.浮力(1)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可由以下方法求 (测)得: 示重法 (两次测量法 ): F 浮 =G 物 —F 示 ; 阿基米德原理: F 浮=G 排 = ρ液 gV 排;二力平衡法 (悬浮、漂浮时 ):F 浮 =G 排;浮力产生的原因: F 浮 = F 向上 —F 向下 ; 6、阿基米德原理①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 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它同样适用于气体。
②表达式: F 浮 =G 排= ρ液 gV 排 。
7、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物重及整个物体密度的关系 (浸没时 )是:当 F 浮 < G 物 时,下沉,这时 ρ物<ρ液 ;当 F 浮 > G 物 时,上浮,这时 ρ物 >ρ液;当 F 浮=G 物 时,悬浮,这时 ρ物=ρ液 ,V 排 =V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