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3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近日,我教授了一节关于《诗两首》的课程。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们能够对这两篇诗有深入的理解。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的见解。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了解这两首诗的背景。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作者郭沫若和余光中都是著名的中国诗人。
郭沫若的《我爱这土地》描绘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新中国的赞美,而余光中的《乡愁》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接下来,我们要让学生们对这两首诗的语言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使用了一些教学工具,例如词语表,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诗句的含义。
我们还对这些诗句进行了解析,解释了其中的一些文化、语言和历史上的背景。
例如,在《我爱这土地》中,“孕育着革命的理想”这句话,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内革命思想的孕育和发展;而《乡愁》中的“家在海角天涯处”则是指中国南方离海较远地区的居民。
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们通过诗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对这些诗句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解释,并展示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这些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们让学生们双人或小组合作来创作有关于自己情感世界的诗歌。
学生们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写自己的诗句,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语言和意义。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1) 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 理解这两首诗歌的意思和写作风格; (3) 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4) 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创作自己的诗句。
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们对这两篇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相信他们在下一次学习诗歌时会更加有信心和兴趣通过本次诗歌教学,我们让学生们领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了解到这两首诗歌背后的深刻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
(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二.不同形式的朗读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
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
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 教案
1诗两首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难点)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师:它本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为带上了诗人主观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
那么在文学上他就称之为 “意象”,
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
3
师:那么这种通过具体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的写
法叫什么呢?
生:象征
师:我们在高尔基的海燕中曾经学到过这种写作手法,
那么诗人所借助的这几个意象有
教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诗人艾青写于
1938 年的《我爱这土地》 。(屏显:标题作
者)聆听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1
二、认识作者 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 (屏显) 他在 1933 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 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 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 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 青的季节, “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 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之后“艾青” 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 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诗选》 。他以前是学画画的,后来被捕了,在 狱中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与闻一多、郭沫若齐名。 三、出示目标 师:认识了作者,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屏显)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初读感知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敲门砖” 。首先,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一环节:初读感知(屏显: 整首诗) 我爱这土地 假如 / 我是一只鸟,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我爱这土地
教师
寄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教学
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教学
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
难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5.揭示全来自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课文简析《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蒙受日寇铁蹄的踩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期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桎梏的歌手而写诗”。
这首诗中包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诵的时候认真体会。
同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和“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教学假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普遍传诵的名篇,是第六册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同窗充沛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大体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式,培育同窗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三的同学而言,掌握课文的大意并非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
但是,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同学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为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进程,主要以同学活动为主,通过量样的朗读训练,让同学自身在阅读进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感受、观点,引导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同学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讨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和意义,提高同学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落实“课程规范”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偏向做出自身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示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进程与方式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育爱国情结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述对象的象征意义。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掌握诗歌的欣赏方法。
(3)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
2. 诗歌的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欣赏方法。
学生表示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创作,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七、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诗歌,扩大学生的诗歌视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参加学校的诗歌比赛或发表在学校的文学社团。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九、学生反馈:学生通过填写问卷或口头反馈的方式,向教师提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的第一课时。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通过描绘土地、河流、风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诗意,对学生感悟诗歌魅力、培养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组合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此外,学生对艾青诗人的了解相对较少,课堂上可以适当介绍其背景和创作风格,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组合,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
2.原因:学生对象征手法和意象组合的理解相对薄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情感丰富,学生难以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读诗歌: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土地、河流、风等。
4.讨论诗情:分组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总结诗人的爱国情怀。
5.品味语言:教师挑选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6.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诗歌意境。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感受艾青的诗歌风格。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课堂讨论(1)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
(3)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
5.实践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诗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朗诵。
(2)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仿写。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1.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在课堂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一、诗歌内容解析1.诗歌主题: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诗歌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表现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土地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土地的呼唤。
3.诗歌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
二、诗歌鉴赏1.象征意义: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家乡,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实际上是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2.审美价值: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真挚情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三、实践活动1.朗诵诗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诗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朗诵。
2.仿写诗歌: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仿写。
本节课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我爱这土地》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案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是哪儿吗?”2. 提问:“你们喜欢自己的祖国吗?为什么?”3. 点播《我爱这土地》的音频,在听完之后,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学习(15分钟)1. 形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我爱这土地》的诗歌文本,让学生阅读诗歌,并标注自己认为有趣、有意义的词句。
2. 整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三、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由谁创作的?创作的目的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2. 向学生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欣赏(10分钟)1. 听音乐欣赏《我爱这土地》的音频,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音乐中使用的乐器和旋律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如何与诗歌相配。
五、创作(15分钟)1. 提供主题:“我爱这土地”,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形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最后,学生代表小组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
六、总结(10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堂课,你们对《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以及对祖国有了什么新的理解?教案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世界地图、《我爱这土地》音频、《我爱这土地》诗歌文本、创作用纸笔。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咏唱故国诗情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诗使人聪慧”,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自主学习1、教师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关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3、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或学生及时给予评价。
5、学生配乐齐读诗歌。
四、精讲点拨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只鸟歌唱了哪些东西呢?他们各象征了什么?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教案标题:《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珍惜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会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复印件。
3. 音乐播放器和相关音频资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的美景和人民的努力,引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向往。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爱这片土地?我们对土地有哪些感情?呈现(10分钟):1. 分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解释生词和难点。
讲解(15分钟):1. 分段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意图。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朗读(10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组或个别让学生朗读诗歌,纠正发音和语调。
欣赏(10分钟):1. 播放相关音频资源,让学生听诗歌的演唱或朗读,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所描述的美景和人民的努力,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表达(15分钟):1. 分组或个别让学生朗读诗歌,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和土地的感情。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总结(5分钟):1. 回顾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2.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强调对祖国和土地的珍惜和热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增强对土地的感知和情感连接。
初三语文教案-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 精品
我爱这土地第一课时课型:教读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和体会诗歌的特点;2.体会并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3.背诵并默写诗文。
重点:诵读诗文,领会主旨。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以一只鸟自居。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教具:投影仪,朗读带,课件板书设计: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第一部分(1):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我爱这土地我是一只鸟歌唱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第二部分(2):我眼里常含泪水——激动的情状我眼里常含泪水我深爱这土地—挚爱自己的祖国我爱自己的祖国教学过程:课前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
2.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层次。
一、导语(兼及思想教育):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阴、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于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她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
其实,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爱这土地》,看看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感情是何等的深沉!板书课题、作者二、导读课文1.学生初读课文。
2.尝试朗读课文。
3.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师生合作,以各种形式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紧扣课题“土地”初析全诗。
2.师生互动(1)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全诗,(教师通过课件作朗读提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教师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
(3)在朗诵诗歌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简说]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是:爱国主义。
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作于1938年11月17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土地、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这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2.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聆听呼唤,读出情感课前观看图片,播放歌曲《祖国之恋》:1、从刚才的歌曲中,你听出歌者心底怎样的呼唤?(对祖国的热爱)是的,故国、故乡、故土,与我们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向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恋歌。
2、作者及作品简介3、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着怎样的爱?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深沉”、“炽热”、“真挚”、“执着”等词)4、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学情预估: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教师可适当补充:悲壮的时代氛围触动了诗人艾青的情绪,于是在《我爱这土地》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说明: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对祖国的爱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请注意,在这里,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而我们都知道,鸟儿鸣唱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珠圆玉润的。
由“嘶哑”这个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啼血的杜鹃,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这忧患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的执著的爱。
)朗读这两句(注意重音位置),体味诗人的忧患诗情和执著的爱。
2.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
《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库存”里搜索一下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相关诗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
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播放朗读录音)。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3.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同桌交流后明确(多媒体出示关键词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诗人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中最有难度的环节,学生说的大多比较零碎,教师可以通过板书进行整理、提升。
)土地 …… 饱受蹂躏的国土喉咙嘶哑的鸟 河流 …… 满腔郁结的悲愤歌唱 风 …… 不屈不挠的反抗“我” 黎明 …… 独立自由的曙光好,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所以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指定几名学生朗读,作简要点评)(说明:教学时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也可以用“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这个说法,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学情预估:学生会各抒己见,教师提供艾青的创作谈:“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
”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一种悲壮而凄绝的爱,是一种高贵而纯洁的爱。
)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探讨:“死”、“连羽毛也”“土地”这些词也是重点强调的,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读重音,否则就显生硬了。
那么该怎样处理呢?讨论后明确:我们可以这样: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压低、拉长,同样达到了强调的效果。
而且,轻重缓急处理不同,诗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教师范读,同学跟读、体会,语调要深情、殷切。
2.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
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
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学情预估: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
教师补充: “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那么,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涌动着的激情呢?学生试读,揣摩,交流:要像歌唱家那样,在隔开一行,作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吸够气,蓄足势,最终唱出最高的一个音符。
(范读、齐读)3.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方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对称、押韵等;但更主要的是内在的节奏,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
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
(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抗争炽烈悲愤憧憬忧患执著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通过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表现出来。
处理好停顿,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
同学们交流朗读节奏的划分,明确后开始诵读,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切磋。
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是诗情的秩序。
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读出韵味。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1、阅读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并与课文作比较2、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学情预估: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冰雪并没有封锁住母亲美丽的容颜,但历史不会忘记那刺骨寒冷的岁月……;当神舟再度飞天,中华续写辉煌的时刻……)(说明: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小结: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背景音乐《我爱这土地》响起,师生齐诵诗歌,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