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科学情境 注重探究引导
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兴趣
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兴趣生物科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结构、功能等的科学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和功能,认识不同的生物种类,以及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激发初中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爱,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
1. 创设情境: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将生物科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讲解人体的呼吸系统时,可以以登山、长跑等运动为例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会呼吸加快。
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2. 实践探究:生物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例如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比较不同器官的形态特征等,让学生动手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生物实验技能。
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挑战,激发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3. 多媒体辅助: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生物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生物实例、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动物行为等内容。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好奇心。
4. 探索性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探索性学习。
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观察调查,选择一个场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5. 学科交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度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理、化学等,展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全局观,加深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研究兴趣。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计一道实验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科学原理的运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上,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通过直观的展示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多媒体资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实物展示: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带上一些实物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深入理解和探究。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带一棵小苗子到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生长变化。
4. 启发性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问,增加科学课堂的趣味性。
5. 探究式学习: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6. 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游戏化教学:可以将科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游戏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科学课堂的效果。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方法。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师是一个充满探究和启迪的角色,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产生兴趣,探究科学知识,这是小学科学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发现周围环境中的科学现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情景。
下面以一些小学生常见的情境为例进行说明。
1、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小学科学教育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
组织学生去田野、山林等各种自然环境进行科学考察,发现和观察各种动植物的特征、生长规律和繁殖情况。
这样的情境可以带给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的印象力和深度。
2、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中常见的形式。
在实验中,小学生可以自行操作、观察和记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流程,同时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验探究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比如模拟构建童话中的场景,设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3、科技展示科技展示是一种展示学生所学科学知识,创造科技性产品的情境。
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和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体验科学成就带来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探究小学科学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探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1、引导问题探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在科学实验中,小学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他们探究问题背后的原理。
在野外考察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发放任务单、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2、交流合作探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是探究的一种方法。
科技展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不同的小组,相互交流和学习。
科技展示中,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馈交流,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他人的设计思路和作品。
3、案例研究探究案例研究法是一种能够全面、深入了解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小学科学教育。
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的科学探究
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园老师在科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探索习惯。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的科学探究。
一、创设合适的环境和情境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环境和情境来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
例如,布置具有科学实验室氛围的角落,放置一些可供幼儿观察和实验的材料和工具,如放大镜、温度计、磁铁等。
同时,老师可以选择有趣的主题或情境,让幼儿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的乐趣,例如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探索生活中的奥秘等。
二、提出引导性问题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时,老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观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释;也可以是闭合性的,引导幼儿进行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资源幼儿园老师应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资源,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这些材料可以是实验用的器材和化学试剂,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自然物品。
通过提供这些材料,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实验和观察,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扩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视野。
四、组织合作与分享幼儿园老师可以组织幼儿之间的合作与分享,促进他们在科学探究中的互动和合作。
例如,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一个科学实验或观察任务;还可以定期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成果展示,让他们向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心得。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既能够从其他幼儿的经验中学习,也能够提高自己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五、注重观察和记录幼儿园老师应该注重幼儿的观察和记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如何引导幼儿探索科学世界
如何引导幼儿探索科学世界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科学探索,幼儿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幼儿探索科学世界成为了每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幼儿探索科学世界。
1. 创设丰富的科学环境创设丰富的科学环境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各种实验器材、模型、图书和图片,营造出一个充满科学氛围的环境。
同时,可以利用户外空间进行一些自然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奥秘。
2. 提供多样化的科学活动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如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观察昆虫、种植植物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观察和记录观察是科学探索的基础,而记录则是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帮助他们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可以逐渐培养起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5. 鼓励尝试和失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尝试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勇于尝试新方法,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只有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法,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6. 培养科学态度除了培养科学知识和技能外,培养科学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家的劳动成果,培养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结语通过以上几点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探索科学世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每位幼儿都能在科学探索中茁壮成长,成为未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小学生学习科学
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小学生学习科学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经验。
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学习科学,我们需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科学的乐趣与魅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现实应用。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工厂或者自然生态环境,让他们亲眼目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展览或科技创新大赛,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科学项目,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创设真实的科学实验环境。
例如,在课堂上设置实验台,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例如,通过给学生一个空水杯和一些小纸片,让他们思考如何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漏斗,引导他们发现科学原理并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技能,还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植物种植、动物饲养、环境保护等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科学调查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和统计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加深对科学规律的认识。
除了以上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游戏和科学实验室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科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同时,可以建立一个小型的科学实验室,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的科学情境。
比如,在自然角摆放各种植物,让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或者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提供简单的实验材料,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2.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引发幼儿的兴趣。
例如,讲述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二、提供材料,引导操作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如:积木、拼图、磁铁、放大镜等,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提问引导,启发思考1.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如:“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2.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给予解答或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四、合作探究,共享成果1.鼓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如:分组进行实验、共同完成一个科学项目等。
2.让幼儿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分享和交流,共享探究成果。
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成果展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注重评价,持续激励1.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如:“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
2.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幼儿持续参与科学活动。
如:颁发“小小科学家”奖状、给予小红花等。
六、家园共育,携手成长1.加强家园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2.鼓励家长参与科学活动,如:亲子实验、家庭科学项目等,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运用有效的策略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儿童科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从事儿童科学教育的教师,我有幸见证了孩子们在科学探索中的成长与进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
以下是我对儿童科学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学习知识的动力。
在科学教育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乐趣,从而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实验等形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提问,培养好奇心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并耐心解答。
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好奇心。
二、注重实践,培养动手能力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
1. 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实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教学,孩子们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验设计,确保实验安全、有效。
2. 课外实践,拓展科学视野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馆、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拓宽孩子们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探究,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
1. 引导发现,培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自主寻找答案。
通过探究,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思维。
2. 评价激励,激发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进步,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需要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探究依赖于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探究区域,为幼儿提供专门的科学实验桌和观察器材,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触摸、操作和观察。
另外,老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科学实验道具,比如放大镜、显微镜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因此设计富有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非常重要。
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适合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比较不同物体的浮沉特性等。
在活动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三、倡导探索和发现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是让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
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和鼓励,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坚持探索。
同时,老师也要允许幼儿犯错误,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改进。
四、引导幼儿总结和归纳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要引导幼儿总结和归纳所得的结果和经验。
幼儿可以通过绘画、口头表达等方式,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表达出来,进一步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与家长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的两个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老师可以定期与家长交流幼儿的科学探究情况,分享幼儿的成果和经验,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科学学习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六、持续提供科学学习机会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提供机会和支持。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科学学科教学中的经验。
自从担任科学教师以来,我始终秉持着对科学教育的热爱和敬业精神,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下面,我就自己在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几点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1. 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让学生亲身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解《地球与宇宙》一课时,我制作了地球仪、太阳系模型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及宇宙知识。
3.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科学乐趣。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电与磁》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路,体验电流、磁场等现象。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
例如,在讲解《动物与环境》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变化》一课时,我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类型?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实验、探究等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三、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推理、预测等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下面是一些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1. 创设具体的情境: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在幼儿园的操场上进行种植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植物的成长过程;在幼儿园的实验室中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2. 注重观察与记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物体的特征、性质、变化等,并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事物用绘画、摄影、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幼儿对细节的关注和记录的习惯。
3. 激发问题意识: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当幼儿们正在观察一朵盛开的花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花的颜色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等不同的颜色呢?”这样可以激发幼儿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需求。
4. 引导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提出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等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
5. 提供适当的材料和工具:教师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工具。
可以提供放大镜、测量工具、实验器材等,帮助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
6. 鼓励合作与分享: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分享。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组成小组,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并及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7. 引导反思和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从经验中提取知识,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分享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分享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分享一些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二、培养观察力1. 创设情境在幼儿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课堂上模拟小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2. 引导观察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提出问题。
可以通过提问、展示、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幼儿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三、培养探究精神1.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水能变成冰?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究。
2. 提供资源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的资源,比如实验器材、图书、图片等,让幼儿通过实践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四、培养合作意识1. 小组合作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2. 分工合作在一些科学实验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幼儿负责观察,有的幼儿负责记录,有的幼儿负责总结。
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五、结语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的分享,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促进幼儿在科学领域的综合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本文所分享的策略能够对广大幼儿园教师有所启发,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
六、注重实践探索1. 创设实验环境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合理布置实验环境,为幼儿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
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时,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小物体,让他们亲自进行实验。
2. 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在进行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中班科学活动营造情景的方法
中班科学活动中,营造情景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与科学主题相关的有趣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入科学探索的情
境。
2. 实物展示:将相关的科学物品或实验器材带到教室,让孩子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接触,激发他们的好奇
心。
3. 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科学家、探险家等角色,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等方式,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4. 科学实验: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亲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5.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科学情境,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知识。
6. 互动游戏:设计科学主题的互动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7. 参观访问:组织孩子参观科学馆、博物馆等场所,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拓展视野。
8. 小组讨论:鼓励孩子分组讨论科学话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9. 设置悬念:在科学活动中适时设置悬念,引导孩子猜想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10. 联系生活: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
用能力。
以上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和孩子的兴趣特点灵活选择和应用,以营造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情境。
科学教与学的经验做法
科学教与学的经验做法以下是关于科学教与学的一些经验做法:1. 强调实践: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和研究。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解决问题和探索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和案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引入有趣的实验、影片、图片等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为了帮助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如让学生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发现科学背后的规律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4. 引导学生提问:科学教育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方法来解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疑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5. 运用多种教学法: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法,如讨论、合作学习、研究项目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参与。
6. 培养科学文化:除了传授科学知识,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文化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历史、科学伦理和科学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正确认识。
7. 注重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判断、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科学实践能力。
8.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和科学研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科学竞赛和科学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总之,科学教与学的经验做法包括强调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运用多种教学法、培养科学文化、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和科学研究等。
这些经验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基于深度学习的“三注重”课堂教学实践——以“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为例
物理·名师论道基于深度学习的“三注重”课堂教学实践——以“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为例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焦健生[摘 要]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实施后,物理教师应结合深度学习理念,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学习三注重”,即注重情感体验、注重探究学习、注重自主创新,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 “教学三注重”的方法,即注重情境创设、注重思维过程、注重活学活用。
这两种方式的 “三注重”,让物理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三注重;情感体验;情境创设;探究学习[中图分类号] G 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9-0041-03近几年,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实施者是教师,受益者是学生,着力点是体验和思维,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了实现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2017年版物理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它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境创设,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通过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形成物理观念,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学论证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我校物理组主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如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深度学习理念,在优化以往教学方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的新教法,总结出“教与学三注重”的教学方法。
一、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与学三注重”内涵深度学习理念的宗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深度学习?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月霞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并能获得健康成长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内心体验,注重从情境中建构知识,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学科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并使知识结构化和体系化,最终能够学以致用,在应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至关重要。
探究精神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呢?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究精神的源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新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提出有趣的问题或者展示新奇的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授物理课中的浮力知识时,可以先提出“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能在水面上漂浮,而一块小小的铁块却会沉入水底?”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想要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
比如,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掉落?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通过对这些常见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探究的情境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合探究的情境。
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问题,从而更容易进入探究的状态。
比如,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探究化学反应的原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实际的问题情境,如购物时的折扣计算、建筑设计中的图形测量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的应用。
另外,利用多媒体资源也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
通过播放视频、动画、图片等,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三、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实践和探索。
教师不能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领悟。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问题。
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如小课题研究、实验设计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究。
创设科学情境 注重探究引导
教学经纬 HNXE K ZOGUL 《 l
创设科 学情境 注重探 究引导
浙 江 台州, 江 区三 甲 中学 (10 4 罗昌 志 市椒 3 8 1)
根据初 中生的身 心特 点 , 设 问题情 境 , 创 满足 学 生 的探 索求 知欲 , 发 和保 持 学 习兴 趣 , 成 自学 能 激 形 力 和探究精 神 , 当成 为初 中阶段 教学 的主 要任 务. 应 探究性学 习强调 将学生引导到 问题情境 中去 , 促使 他 们去发 现问题 , 自主探究 , 自主解决 问题 , 这既符合 初 中生的身心发 展 特 点 , 也是 初 中阶段 学 生 的学 习 目 标. 开展 自然科学 的探究 教学 , 要教 师更 新教 育观 需 念, 全面提高 自身素 质 , 选择科学 的探究课 题和 内容 , 研究教 学的策略 、 序及 其具 体环 节 的实施 , 程 充分 发 挥教师 的主导作 用 , 真正 落实 学 生的主 体地位 , 为学 生学会学 习 、 学会生 存 、 学会 合作 及终 身发 展奠定 基
本 文根 据以上模 式就初 中科 学课 堂探 究教 学 中 如何“ 引导” 在激发学生 探究兴趣 、 , 探究 能力 、 注意 问 题三个方 面谈 点想法. 充分利 用“ 引导” 提高 学生探 究乐趣 , 就初 中科学课堂 探究 教学来 说 , 者认 为 : 里 笔 这 所说 的 “ 引导 ” 其 “ 有 吸 引 和引 申两 层 含 义 ; , 引” 其 “ ” 导 有诱导 、 启导 、 导三 方面 内容. 就是 说 , 指 也 通过 “ 引导” 来诱发学 生 的学习 兴趣 , 发学 习动 机 , 之 激 使 “ 乐究 ” 启发 、 导学生 掌握有效 的探究 方法使之 “ ; 指 善 究” 培养提 高学 生的能力素质 , 之“ ; 使 好究 ” . 1创设情境 , . 布疑设 问 , 引发学生 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 表明 : 现问题是思维活动 中最重要 发 的环节. 没有问题 的思维 是肤 浅的 、 动的 , 被 当个 体感 到需要 问个 “ 为什么” “ 、是什么” “ 、 怎么办” , 时 思维才 算真正 的发 动. 以我们 教师要 尽 可能创 设 情境 , 所 把 学生引导到 问题 的情境 中去 , 把学生引入渴求 知识 的 境界. 例如 , 影响 蔗糖在 水 中溶解 快慢 的 因素” 在“ 的 教学 中 , 笔者先创设 了这样 一个 情境 : 明在配制 不 小 同溶质质量 分 数 的蔗 糖 溶液 , 发现 蔗 糖 固体 溶 于水 时 , 同情 况下完全溶 解所 用 的时 间不 同. 小 明的 不 从 发现 中, 我们可 以研究什 么问题 ?每个小组在探究 实 验报告单 中书写要 探究 的 问题 , 全班 讨论 后 , 选定 探 究蔗糖在水 中溶解快 慢的影响 因素 , 然后学生对 问题 进行猜想. 学生总共 列 出九个 因素 : 拌 、 搅 温度 、 的 水 质量 、 的质量 、 质量与水质量 的比值 、 的 蔗糖 蔗糖 蔗糖 颗粒大小 、 先放糖还是先 放水 的操作顺序 、 杂质 、 溶液 的酸碱 性. 生每 4人一 组 , 择一 个猜 想 , 出假 学 选 作 设 , 设计 出实验进行验证. 再 、 2 精选素材 , . 出现疑惑 , 诱发学生探究兴 趣 科学学科 的特点为我 们怎 样 “ ” 引 上提供 了丰 富 的素材 , 教师要精心选择 , 合理安排把握 , 最大 限度 的 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 激发学 生参 与 欲望 , 以达到事 半 功倍 的效果. 例如 , 笔者在“ 液” 血 一节 的新课 中, 了 做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一、创设有趣的探究情境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探究主题,如植物生长、动物世界、自然现象等。
2.利用多媒体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创设互动性强的环境。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二、引导幼儿观察和提问1.教会幼儿观察方法。
教师应教授幼儿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等,帮助他们形成有序的观察习惯。
2.鼓励幼儿提问。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引导幼儿分析问题。
教师应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帮助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提供适当的探究工具和方法1.提供多样的探究工具。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探究需求,提供适当的探究工具,如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2.教授探究方法。
教师应教授幼儿基本的探究方法,如实验、调查、观察等,帮助他们掌握探究的基本技能。
四、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1.肯定幼儿的进步。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倾听幼儿的心声。
教师应倾听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营造宽松的氛围。
教师应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五、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活动1.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2.评价与激励相结合。
教师应将评价与激励相结合,让幼儿在评价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通过创设有趣的探究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和提问、提供适当的探究工具和方法、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以及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究中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引言本文旨在对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学生的反馈,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以下优点:1. 创设情境: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真实的科学实践环境,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
2. 注重探究: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引导思考:我们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4. 多媒体辅助: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步骤,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效果。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内容过多:有时我们在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过于繁杂,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研究压力,影响了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2. 缺乏足够的练:在教学中,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机会,导致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
3. 个别学生关注度不高:对于一些研究困难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需要更多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以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反思和改进为了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改进策略:1. 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将更加注重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避免内容过多而导致研究压力过大。
2. 增加练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提供更多的练题和实践任务,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3. 个性化教学:对于研究困难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将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一对一辅导或小组合作研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研究兴趣。
结论通过对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优点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教学建议
科学教学建议一、引言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科学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科学教学建议。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1. 创设情境:通过提供有趣的实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现象。
2. 引导提问: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注重实践操作1. 实验探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建议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2. 观察和记录: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他们观察力和记录能力,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四、培养科学思维1. 分析和推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问题的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系统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提高对科学事物的综合理解。
五、多媒体辅助1. 图片和视频: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直观地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 互联网资源: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阅读科学相关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科学视野。
六、启发性问题1. 提出启发性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七、关注科学伦理和价值观1. 科学伦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伦理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科学与社会: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引导他们思考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责任。
八、趣味化教学1. 游戏化教学:引入游戏元素,设计科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演示和模型:使用科学演示和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原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科学情境注重探究引导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
开展自然科学的探究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选择科学的探究课题和内容,研究教学的策略、程序及其具体环节的实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引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引导”谈点想法。
一、充分利用引导,提高学生探究乐趣
就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来说,笔者认为所谓引导,其“引”有吸引和引申两层含义;其“导”有诱导、启导、指导三方面内容。
也就是说,通过引导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之“乐究”;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使之“好究”。
1. 创设情境,布疑设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的发动。
所以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把学生引入渴求知识的境界。
例如,在“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教学中,笔者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在配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发现蔗糖固体溶于水时,不同情况下完全溶解所用的时间不同。
从小明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每个小组在探究实验报告单中书写要探究的问题,全班讨论后,选定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
学生总共列出九个因素:搅拌、温度、水的质量、蔗糖的质量、蔗糖质量与水质量的比值、蔗糖的颗粒大小、先放糖还是先放水的操作顺序、杂质、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每4人一组,选择一个猜想,作出假设,再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
2. 精选素材,出现疑惑,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科学学科的特点为我们怎样“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血液”一节的教学中,做了些教学策略上的探讨,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问题:“平时割破手会流血,心里就会感觉有点紧张,如果大量失血,就会危及生命,为什么血液如此重要?”这一设问不仅引起学生对“血液”的探究欲望,而且明白了本节课要讲的是关于“血液”的知识,其重点是血液的功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寻求答案。
接着出示两支装着血液的试管(一支是加入抗凝剂未分层的血液,另一支是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让学生观察判别。
鉴于学生对血液的理解,学生只能识出一支是血液,然后教师道明两支都是。
为什么都是血液会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被一连串的问题所吸引,强烈希望追寻答案,这样教师便顺理成章地引入“血液的组成”这部分内容。
通过学生对两支试管中血液的比较和对分层血液的观察,知道血液的成分不都是红色的,而是分出了三层不同颜色的成分: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红色的是红细胞。
当讲到“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块凝固的血块,问学生:“血块里面的颜色与表面的颜色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随之,将血块切开,演示血块里面的颜色(呈暗红色)和表面的颜色(呈鲜红色),再引导:“血块里面和外面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学生从事实中受到启发就可把氧和血液的颜色联系起来,再讨论其成因,推论出这是由血红蛋白的特性所决定的,并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及区别。
整堂课中,随着知识点的转移,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
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结果重点变得深刻,难点变得易懂,教学效果比原来大有提高。
3. 评价反馈,多给肯定,激发成就感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要从过去只重结果的方式上转变过来。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式”教学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活动并获取情感和体验,特别强调学生人人参与。
所以,我们应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特别要注意多采取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全体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氛围。
二、合理运用引导,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 “引”“导”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开始,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引”“导”结合,才能增加学生观察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下列现象:(1)观察不同时间水的温度及水中气泡的变化;(2)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撤掉酒精灯,观察水的状态;(3)继续加热,仔细观察水沸腾时的状态及温度变化。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描述出沸腾过程的一些特性:在液面和内部同时发生,十分剧烈,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等。
又如,在“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的教学中,让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材料实例和随堂小实验信息列在黑板上,用火炉煮饭、搓手、利用热水袋取暖、打气筒发热、用煤烧铁钉、弯折金属丝等,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黑板上的诸多实例进行相互讨论,对温度升高的实例进行分类。
第一类如用火炉煮饭、利用热水袋取暖等,第二类如搓手、弯折金属丝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类实例的实质,第一类:加热,第二类:做功。
2. 捕捉引导的高效时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验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不应是消极的观看和注视,而应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教师应善于利用从实验、观察和测定中获得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进,从而实现由事物外部属性到内部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例如在氨气喷泉实验中,学生看到烧杯里的水沿导管剧烈地喷进倒立的烧瓶里,紫色的石蕊溶液变蓝。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结构理论分析,为什么能形成喷泉?指示剂为什么会变色?学生的思维紧紧伴随着观察到的现象活动起来,并努力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有选择地用来指导分析,渴望尽快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获得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