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11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2019/11/9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17
四、评价与影响
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的幼儿家庭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论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体现了打 破封建教育旧传统,探索幼儿教育新方法的创新精神。
侣,游戏是幸福童年的手段,游戏是促进幼儿才能发展的智力活动,游戏是生活的预备,父母
要领导和参与游戏等,在游戏理论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2019/11/9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15
三、论母育学校的教育
4.劳动教育和语言发展
① 鄙视懒惰,主张从小培养劳动习惯,逐年提高劳动技能 a) 3岁前,学会倒水,移动东西,折叠、展开、卷起、戳穿相关物体 b) 4-6岁从事手工劳动,用粉笔、炭黑,画线、写字母、涂鸦等
他在论述幼儿教育问题时,广泛吸取了当时教育思想发展的有益 成果,还在当时科学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上,以及个人对儿童生 理及心理发展科学认识水平上,论证幼儿教育的各种要求,试图 把幼儿教育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不可否认,《母育学校》通篇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些论述 片面或绝对化。这些都是由历史条件和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尽 管如此,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阐述的幼儿教育理论,不失 为世界教育史上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遗留产。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9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原则
1.高度肯定教育在社会和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改良社会的手段
第十一章,教学目标
幻灯片1第11章教学目标Chapter 11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幻灯片2问题讨论:●什么是教学目标?它有什么作用?●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布鲁姆等人对教学目标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认知领域六个层次目标的关系?●如何理解情意领域五个层次目标的关系?●如何理解技能领域六个层次目标的关系?●为什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化?●你认为学校到底应该为了什么而教学?●(Teaching for what?)幻灯片3Teaching for What?Teaching for Life (为了生存而教)Teaching for Skills (为了技能而教)Teaching for Knowledge (为了知识而教)Teaching for Experience (为了经验而教)Teaching for Transfer (为了迁移而教)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为了理解而教)Teaching for Meaning (为了意义而教)Teaching for Development (为了发展而教)幻灯片4一、教学目标的定义与作用(一)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获得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are statements, which communicate in behavioural terms the expected perfomance of the students at the end of instruction.https:///objectives-builder/ (PPT with video)幻灯片5S o m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f r o m w e b s i t e●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describe the skills, knowledge, abilities or attitudes thatstudents should possess or demonstrate after they complete the teaching ortraining.●The starting point for designing a course of study should include these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s determine the intended outcomes of the training.●Good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describe an observable performance, one that canbe observed and measured by an instructor or manager.幻灯片6●Measurable Performance -- A good learning objective describes ameasurable performanc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should ask students to perform a task that is observable and measurable. Thus, objectives should:·Include a verb that describes a student performance that can be observed·Include a list of criteria to be used to measure student performance●The verb in a learning objective plays a key role in determiningwhether the objective is measurable or observable.幻灯片7●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may also be called performanceobjectives, behavioral objectives, or simply objectives. All of these terms are used interchangeably. Objectivesare specific, outcome based, measurable, and describe the learner's behavior after instruction. So what does that mean? Let's take a closer look.幻灯片8●Objectives are very specific. This means that they should describeprecisely what the learner is expected to do.. . .outcome based ●Objectives are outcome based. This means that the objective is goingto state what the learner should be able to do after the instruction is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how the instruction happens is not considered in an objective.. . .measurable●Objectives are measurable. This means that objectives shoulddescribe learning outcomes that can be measured; objectives should be seen or heard.. . .describe student behavior●Objectives describe student behaviors. This means that objectivesshould relate what the student should be able to do after the instruction.幻灯片9S o m e T e r m s●Aim●Goal●Objective●Purpose●Target●Outcome●End●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se conceptions ?●幻灯片10(二)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设计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
这就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的实际与提升。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体悟与发现,尤其是进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团体——学习者共同体的智能优势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
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学程设计。
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
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学生的认知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新《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
新《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原则1. 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2.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3. 巩固性原则: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巩固,防止遗忘。
4. 差异化原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一、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与要求。
2. 教科书:以教科书为主导,整合各类教材资源。
3. 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丰富语文素养。
二、教学资源1. 教材资源: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等。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与信息。
3. 人力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2. 讨论法: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手段1. 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教案等。
2.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投影仪等。
3. 教学辅助工具:学习软件、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一、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
2. 终结性评价: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
3. 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能力。
二、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作业反馈: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3. 课外交流:与家长、学生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长。
第五章:教学组织与管理一、教学组织2. 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3. 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十一章__教学组织形式
.
5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 沿革
(二)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
·时代背景:
中世纪末期,在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逐 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 对象,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自然科学的 内容,进而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以提高 效率,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
25
三、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
式
2.分层递进教学 焦点:针对集体教学和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关系 而展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基本假设: 1.学生层次具有可行性。可以将其区分为不同层次或
类型。 2.学生层次具有可变性。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
层次“递进”。 3.学生层次具有多样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分层标
机学习。
.
27
四、现代个别化教学制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程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是指教师将计算机用作媒体,为学生提 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 交互作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
28
四、现代个别化教学制
(三)凯勒式教学制
20世纪70、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凯勒提出的“个别教学制”,主要适用于大学 和中学教学。它强调学生按各自的需求和速度 学习教材,教师运用预测性的测验,检查学生 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
怎么办?如果任其自然,这个样子怎么能走进文本,产生同 情、愤恨?如果马上制止,让学生转入教师的预设,可是可 以的,但被你牵着走,效果肯定不好。对!我何不顺着学生 的兴趣走,只要巧妙引导,也能上出精彩来。
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模拟这些声音,看谁学得最好,然 后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学生兴趣盎然。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最新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搜集利用信息
健康
校长(%) 74 46 19 17 15 3 3 3 2
1
教师(%) 62 33 17 12
11 8 3 4 4 3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10
第一,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诸 方面的选项目标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是 校长与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目 标,选择该项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 相比之下,认为学生“公德”与“政治信念” 较好的人数只有20%左右。至于健康、劳动 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认为在学生 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仅约10%。
13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14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15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 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 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 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 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 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 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第六章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一节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主要指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除了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学校设施等其他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若干种类型。
按照开放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从范围上,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
校内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等,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主要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一切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同时也是实施者与评价者;教学条件与学校管理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社会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背景,也是构建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依赖的基本条件。
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主要有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等。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一)一般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的基本途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材料、机遇、知识、技能和素质;二是研究考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三是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四是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五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全面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精编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提倡实用主义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pdf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1291)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 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
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
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
一、科学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二、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
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三、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理论家普遍把学习看做是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刺激所作出的行为上的被动反应,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公式,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因此称为“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第三,有机体的任何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课程目标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课程内容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课程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四)测量评价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三、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一)积极方面:提出了程序教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消极方面:第一,过分强调模仿和练习第二,客观性测验只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
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级技能(如篇章的阅读理解、对诗歌的鉴赏、写作等)是不适当的。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
目录绪论 (5)一、名词解释 (5)1、课程 (5)2、教学 (5)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5)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5)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5)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 (6)一、名词解释 (6)1、语文 (6)2、工具性 (6)3、人文性 (6)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6)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7)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7)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 (7)一、名词解释。
(7)1、课程目标 (7)2、语文课程目标 (8)3、语文素养 (8)二、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8)三、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8)第三章语文课程目标 (9)一、名词解释。
(9)1、语文教学大纲 (9)2、语文课程标准 (9)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9)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9)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 (10)一、名词解释。
(10)1、语文课程内容 (10)2、语文知识 (10)3、语文能力 (10)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10)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1)第五章语文教材的编制 (11)一、名词解释。
(11)1、语文教材 (11)2、分编型语文教材 (12)3、合编型语文教材 (12)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12)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13)第六章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14)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14)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15)第七章语文课程资源 (16)一、名词解释 (16)1、课程资源 (16)2、地方课程 (16)3、校本课程 (16)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6)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17)第八章识字写字教学 (17)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如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是中国现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引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权威性与意义意义。
重要的是,我们在理解并消化这部新编时需要结合各校历史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自己特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标准建构,凸显自身优势,以实现特色鲜明的语文课程教学。
在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新编的意义,制定好体系化的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构建新教材,规范新教学行为,实施新教学模式,更新课堂气氛,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
方法:
要想合理有效地使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我们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增强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受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并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检验和考核。
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有针对性地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具有文化思维的素质,教育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山会海的知识,并协助他们识别和理解中国优秀文化。
总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对于指导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每个学校的实施方案都需要结合本校学生潜力和特色进行拓展与创新,形成自定义特色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标准。
此外,在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并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
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
这就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的实际与提升。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体悟与发现,尤其是进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团体——学习者共同体的智能优势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
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学程设计。
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
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学生的认知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
第二,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重要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水平,其一是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二是学习者可能具备的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与空间即为最近发展
区。
维果斯基进一步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
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校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学习者在自己的团队里相互交流心得与发现,共同分享快乐和资源,在合作中探究、进步。
因此,学习者共同体不仅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极具价值的伴生性智能资源,也是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高度重视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所在的群体。
最后,要加以强调的是,对学习者已有学习策略的了解。
这一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学习者的策略意识、策略数量、策略应用水平等。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
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它圭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
这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本技能。
其次,了解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
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度。
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
教师对自己的分析、了解包括知识结构、思维优势、生活积累、教学风格、表
述特点、师生关系等内容,这些都是最终确保教学设计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
针对目前教师的实际,特别提出以下两点:
第一,教学效能感。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对自己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主观预期和体认。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有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中等强度的教学效能感才是最有利于教学实施的。
第二,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及其相关内容的感悟、体验与沉醉。
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从策略角度对知识的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含策略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
(二)对策略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过程展开型还是问题解决型,都要强化师生的策略意识。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包括识字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记忆策略等一系列策略。
第二,教掌设计时,要尽可能联系教学情境,把策略运用的内部思维过程,借助相关的媒介外化出来,以便于学习者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内化,为后续的自觉应用提供支持。
第三,注意总结、归纳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善于发现、收集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丰富策略包的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