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重症感染的真凶?
MODS
组织低灌注
组织缺氧
无氧代谢 酸中毒
血流再分布
再灌注损伤
细胞功能障碍
MODS
缺血再灌注导致的MODS 缺血再灌注导致的MODS
二次打击学说 二次打击学说(Two一hit一theory)与瀑布 二次打击学说(Two一hit一theory)与瀑布 效应:严重创伤、烧伤、严重感染、 效应:严重创伤、烧伤、严重感染、大 手术、休克、失血后再灌注、 手术、休克、失血后再灌注、大量输血 等均可构成第一次打击, 等均可构成第一次打击,使机体免疫细 胞处于被激活状态, 胞处于被激活状态,如出现感染等第二 次打击,即使程度并不严重, 次打击,即使程度并不严重,也可引起 失控的过度炎症反应, 失控的过度炎症反应,并释放大量细胞 因子和炎症介质,再激活补体、 因子和炎症介质,再激活补体、凝血和 纤溶系统,产生瀑布效应, 纤溶系统,产生瀑布效应,形成恶性循 引发MODS。 环,引发MODS。
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和细菌/ 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和细菌/毒素移位
肠道遭受缺血与再灌流打击后能造成肠道局部炎 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放大全身炎症反应, 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放大全身炎症反应, 引发SIRS。 引发SIRS。 肠道持续低灌流、慢性炎症和废用致使肠道运动、 肠道持续低灌流、慢性炎症和废用致使肠道运动、 吸收及免疫功能丧失,不仅难以耐受肠道进食, 吸收及免疫功能丧失,不仅难以耐受肠道进食, 造成全身营养不良, 造成全身营养不良,而且造成肠道大量细菌增殖 及毒素产生, 及毒素产生,引起肠粘膜局部炎症反应和肠粘膜 通透性增加,在胃肠道局部及全身免疫功能抑制 通透性增加, 的条件下, 的条件下,通过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引起全身性感 染或脓毒症,引起MODS。 染或脓毒症,引起MODS。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治策略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治策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文章来源:王兴勇发布时间:2009-11-16 返回首页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在芝加哥联合召开的研讨会上提出的新概念。
SIRS是指机体在各种严重感染、创伤、烧伤、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感染与非感染等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的统称。
是近10年来对于感染-炎症-危重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深入研究后提出的新概念。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1400人死于脓毒症,脓毒症的病死率约为20%。
在美国,脓毒症和继而发生MODS每年仅有75万人,其中超过22.5万人因此而死亡,欧洲每年有15万人死于脓毒症,我国估计每年患者超过300万,死亡超过100万。
自抗生素应用以来,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曾大幅度降低,但最近30年,脓毒症的发病率及因脓毒症死亡的绝对数字呈上升趋势,有报告1979-1999年脓毒症发病率提高300%,脓毒症仍然是ICU中死亡的主要原因。
国外报道在儿科ICU中SIRS发生率为19.2%-61.8%,病死率高达7%。
国内上海儿童医院报告其发生率为82.9%。
一、SIRS的发病机制1、SIRS的实质是机体过多释放炎症介质。
从细胞、分子水平对严重感染和非感染强烈刺激引发的体内系列变化研究表明,SIRS实质是机体过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使许多生理生化及免疫通路被激活,引起炎症免疫失控和免疫紊乱。
其发生和发展决定于:①刺激的大小;②机体反应的强弱。
2、SIRS是机体对各种刺激失控反应:机体在启动炎症反应的同时,抗炎症反应也同时发生。
正常炎症反应可防止组织损伤扩大,促进组织修复,对人体有益,但过度炎症反应对人体有害。
从炎症反应、SIRS 到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体内发生的5种炎症免疫反应为:1)局部炎症反应(local response):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程度对等,仅形成局部反应。
从肾脏角度认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从肾脏角度认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1991 年美国胸科医生学会与危重感染急救医学在芝加哥联合召开的 讨论会上进一步确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概念[1]。
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刺激宿主触发炎症过度反应的结果,这些因素 刺激宿主免疫系统, 释放体液和细胞因子, 对血管张力和渗透性产生影响, 导致微循环障碍、休克或器官衰竭,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是的必经之路,而是的必然发展结果。
细胞因子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重要介质[2] 在和败血症以及继发组织损伤时,释放一些不能控制的细胞因子进入 循环,引起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广泛的组织损伤,导致内脏器官的炎症反 应。
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起信息分子作用,发出不同的细胞反应信号, 引起细胞和体液反应。
从单核细胞、吞噬细胞和其它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后,通过与初始信号 传递受体结合生成第二信息, 引起细胞间信号效应, 包括重要酶的磷酸化, 影响细胞行为基因产物的表达或失活。
细胞因子显示十分广泛的特性,包括能启动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系统活 化,调节受体结合能力。
特别在和器官障碍的发生机制上,细胞因子的特殊作用是多方面的,因为细胞因子显示出基因多态性和多效性。
有趣的是,也伴有释放相反作用的炎症分子、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 体、-1 受体拮抗物-1 和-10,参与调节细胞因子释放与促炎症因子和抗炎 症分子的平衡,可能对炎症反应的严重性起决定性作用。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败血症的发生机制 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是宿主对感染刺激过度反应的结果,尽管体内防御 机制对机体是有益的,能中和侵入的微生物,清除损伤的细胞和修复破坏 组织,但过度的活化可能是有害的。
近来研究表明,的关键步骤是感染损伤如内毒素、外毒素、革兰阳性 +细菌细胞壁成分、 病毒和真菌; 以及非感染性损伤细胞碎片、补体成分、 免疫复合物等都可以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些重要的介质,如激肽、 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氧自由基和其它介质,它们能影响血管张力和渗 透性,引起微循环障碍,最后导致休克和器官衰竭。
《免疫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抵御并逆转自身免疫性疾病》札记
《免疫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抵御并逆转自身免疫性疾病》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普遍性与危害 (3)1.2 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3)1.3 阅读本书的目的与意义 (4)二、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 (5)2.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6)2.1.1 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 (8)2.1.2 免疫细胞 (9)2.1.3 免疫分子 (10)2.2 免疫应答的过程与调节 (11)2.2.1 免疫识别与抗原呈递 (12)2.2.2 免疫细胞激活与信号传导 (13)2.2.3 免疫应答的调控与终止 (13)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15)3.1 免疫耐受的破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启动 (16)3.1.1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忽视与耐受 (16)3.1.2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对免疫耐受的影响 (18)3.2 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和自身免疫损伤 (19)3.2.1 T细胞与B细胞的异常活化 (20)3.2.2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作用 (22)3.2.3 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 (23)四、免疫革命的战略举措 (24)4.1 重塑免疫耐受 (25)4.1.1 调整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识别与应答 (27)4.1.2 利用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进行干预 (28)4.2 激活自我修复机制 (29)4.2.1 促进T细胞与B细胞的平衡与调节 (31)4.2.2 增强免疫细胞的清除功能与组织修复能力 (32)4.3 生活方式的调整与健康管理 (34)4.3.1 健康饮食与营养补充 (35)4.3.2 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 (36)4.3.3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37)五、结论与展望 (39)5.1 免疫革命的重要性与挑战 (40)5.2 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41)5.3 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应对策略 (43)一、内容简述《免疫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抵御并逆转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本深入探讨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书籍。
血液净化技术救治严重脓毒症——专家讲课笔记整理
血液净化技术救治严重脓毒症——专家讲课笔记整理去年3月17日,湖南省危重症专家学术讲座邀请到了湖南省危重症学会主任委员艾宇航教授授课,她讲的题目是《血液净化技术救治脓毒症》,以下是她的几点核心观点:1、严重感染或脓毒症是重症医学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
国际拯救脓毒症运动的开展已经为严重脓毒症的诊治提供了可遵循的指南,但是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
近年来,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从肾脏功能替代发展到非肾脏疾病干预,并在严重脓毒症救治中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2、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严重脓毒症即是脓毒症伴发器官功能障碍、低灌注或低血压。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机体炎症介质(包括TNF、IL-6、IL-8、血小板趋化因子、心肌抑制因子等“瀑布式释放”;在SIRS发生的同时,机体防御体系释放抗炎因子(包括IL-10、IL-4、IL-13、IL-1受体抗体等等),出现抗炎反应;如抗炎反应过度,机体出现免疫抑制状态,即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症(CARS),出现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致炎反应和抗炎反应交替发生,可导致更严重的混合型严重反应综合症(MARS)。
机体的致炎反应与抗炎反应总是倾向于维持动态平衡而使机体达到免疫平衡。
而致炎和抗炎反应的平衡破坏,即可导致脓毒症发展为MODS以及死亡。
可见调节炎症平衡、降低致炎-抗炎反应强度是治疗脓毒症的可行办法。
1989年Barzilay等提出了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在脓毒症并发MODS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严重脓毒症的一种重要手段。
3、连续性血液净化干预脓毒症的模式选择:用于脓毒症治疗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模式有多种。
包括血液滤过CVVHF、血液透析滤过CVVHDF,血浆滤过吸附CPFA,血液灌流、双重血浆滤过、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等等。
由于炎症介质主要是中大分子,如TNF分子量约54000Da,无法通过滤过膜,而主要靠吸附清除,IL-6分子量26000Da,有研究发现,做血液滤过治疗后,IL-6浓度无明显下降,而在CPFA治疗模式中,则下降较为明显,对于CPFA治疗模式,结合了血液滤过和血浆吸附功能,可同时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尤其通过树脂的吸附作用,可以更好清除LPS 和TNF-a等炎性介质。
什么是炎症?为什么要抗炎?怎么做呢?
什么是炎症?为什么要抗炎?怎么做呢?炎症[yán zhèng]炎症(inflammation):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中文名:炎症外文名:inflammation炎症是如何“拖”成癌症的?提醒:身体3处发炎,请及时采取治疗内脏有炎症的,5个地方一按就痛!要是你也有,抓紧检查下吧医生呼吁:要重视这3种“炎症”,不然可能会得“癌症”!到底什么是炎症?为什么要抗炎?怎么做呢?引发癌症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竟是由炎症引起,让人意想不到健康科普:炎症是癌症的根源,身体若有这3种炎症,不要拖炎症反复发作怎么办?炎症是什么?听听专家讲解,原来是这样丨健康大问诊炎症发展成癌,其实并不远!遇到这3种炎症,别拖抓紧治肺结节有到无?无到有?不用害怕,让医生带你一探究竟!导航炎症原因炎症的局部表现炎症在全身反应炎症分类1、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
局部血管扩张,血液缓慢,血浆及中性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内,渗出主要是以静脉为中心,但像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渗出仅仅用血管内外的压差和胶体渗透压的压差是不能予以说明的,能够增强血管透性的物质的作用受到重视。
这种物质主要有:(1)组织胺、5-羟色胺等胺类物质可导致炎症刺激后所出现的即时反应。
(2)以舒缓激肽(bradykinin)、赖氨酰舒缓激肽(kallidin)、甲硫氨酰-赖氨酰-舒缓激肽(methio-nyl-lysyl-bradykinin)为代表的多肽类。
其共同的特征是可使血管透性亢进、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促进白细胞游走。
最新日达仙在严重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主题讲座课件
脓毒症患者同时 存在过度炎症和 免疫抑制
日达仙®具有多效 性免疫调节作用
日达仙®有效治疗 脓毒症,改善患 者结局
严重脓毒症
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随器 官功能障碍,并威胁生命。
严重脓毒症是ICU患者最常 见的死亡原因
严重脓毒症是宿主免疫系 统和病原体的激烈对抗
促炎与抗炎机制之间的平 衡决定患者结局
Hotchkiss RS, et al. Nat Rev Immunol. 2013;13(12):862-74. .
脓毒症患者同时存在过度炎症和免疫抑制
患者早期死亡多由于无法控制的炎症反应;后期死亡则因持续性的免疫功 能抑制,无法清除病原体,以及继发感染的发生。
免疫治疗改善脓毒症患者生存
脓毒症起始 代偿机制 免 疫 功 能 ( 任 意 单 位 )
恢复=存活 未恢复=死亡/院内感染/病毒重新激活
免疫恢复 灰色区域 免疫衰竭
• 免疫功能状态直接关系 到脓毒症患者的生存。
• 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免 疫治疗改善患者免疫功 能。
时间(天)
免疫调节治疗
1. Hotchkiss RS,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2013;13(3):260-8. 2. Hotchkiss RS, et al. Nat Rev Immunol. 2013;13(12):862-74.
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
增强巨噬细胞活性
促进DCs 的活化
调节辅助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增加细胞毒性T细胞(CTL/CD8+)的
水平
通过NK细胞、CD4+Th1细 胞和CD8+细胞毒T细胞的共 同作用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肿瘤细胞
代谢性炎症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代谢性炎症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黎汝楣【摘要】Metabolic inflammation is a chronic,low-grade inflammatory stage which is elicited by overloading of nutrition and engry.Metabolic inflammatory syndrome (MIS) is a series of metabolic diseases,in which macroph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including obesity,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nd atherosclerosis.This review explored the role of macrophag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IS and related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代谢性炎症是一种由营养和能量过剩所促发的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代谢性炎症综合征(metabolic inflammatory syndrome,MIS)则是一组由巨噬细胞所主导的代谢性炎症性疾病,含肥胖、脂肪肝、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本文将重点阐述巨噬细胞在M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抗炎药物.【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44)003【总页数】5页(P380-384)【关键词】代谢性炎症;代谢性炎症综合征;巨噬细胞;抗炎治疗【作者】黎汝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复旦大学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代谢性炎症是营养和能量过剩所促发的一系列由传统炎性分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所介导的慢性炎症状态[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以及出现核左移 或核右移等异常表现,有助于判断是否存 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炎症指标
组织损伤标志物
如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炎 症指标的升高,也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的诊断依据之一。
如心肌酶、肝酶等组织损伤标志物的升高 ,提示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受损。
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目 录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概述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因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并发症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一种由感染、 创伤、烧伤等多种病因引发的全身性 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
SIRS可导致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 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和 细胞成分渗出,加重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心率加快
SIRS患者的心率通常会加快, 有时可能伴有心律不齐。
血压下降
SIRS患者的血压可能会下降, 甚至出现休克。
体温升高或降低
SIRS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升高或 降低,但以体温升高更为常见 。
烧伤
大面积烧伤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创伤
严重创伤如车祸、跌落等也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免疫系统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可引发全身炎症 反应综合征。
免疫缺陷
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 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名词解释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名词解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全身性炎症反应引起的综合疾病。
其特征是全身炎症反应对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广泛影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炎症反应,可以引起全身受害,甚至严重病变。
这种炎症反应可以触发炎性间质病变,从而影响全身的器官功能,导致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引起慢性疾病。
SIRS出现在许多疾病的病史,如感染,外伤,器官损伤和炎症性疾病,甚至在某些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中,如心脏病,肝病和肾病。
SIRS的特征表现有四个,它们分别是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心率升高和呼吸率升高。
建立诊断的基本标准是在连续24小时内,体温超过38摄氏度,白细胞低于4000或高于12000,心率超过90次/分钟,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钟。
SIRS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完全是与触发炎症反应有关的代谢改变。
临床上,炎症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机制,用于保护人体免受感染,损伤和器官功能损失。
但是,当炎症反应发生在不同器官和组织系统中时,其结果将是病理性的,可能会威胁人体的生命安全。
SIRS还可以引起全身损伤,这种损伤包括血液系统,如改变血液流变学,可以导致血液凝固,血小板减少,介素的升高,细胞间的损伤;因此,患者可能出现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液感染等状况。
SIRS的治疗一般通过采用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和激素治疗等来控制病情和降低全身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同时,抗炎药物也可以缓解病情,减少炎症反应对全身的危害,如抗炎药物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凝血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介素的表达,从而缓解患者的病情。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一种有害的综合疾病,当发病时会对人体器官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造成死亡。
干细胞缓解炎症反应的原理
干细胞缓解炎症反应的原理
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组织受损或感染等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或持久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
研究表明,干细胞具有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泌抗炎因子: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抗炎因子,如IL-10、TGF-β等,这些因子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2. 调节免疫系统:干细胞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
3. 促进修复和再生:干细胞能够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速受损组织的恢复,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干细胞通过多种机制缓解炎症反应,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脓毒症诊疗的新挑战——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
脓毒症诊疗的新挑战——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李维勤【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7(30)7【摘要】"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指南的提出,显著降低了脓毒症患者早期病死率,结果确实让人欣慰.然而脓毒症患者的远期预后不容乐观,患者3年内死亡率、精神/生理功能和经济负担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成为脓毒症治疗新的挑战,当前已明确影响脓毒症远期结局的主要问题为"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文中从PICS概念的提出、发生机制、治疗策略等方面展开系统综述,为脓毒症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The early mortality of sepsis patients has been largely decreased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However, the poor long-term prognosis, high 3-year mortality, impaired mental and physical functions, and tremendous financial burden constitute a new challenge to the treatment of sepsis.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 is known to be a definite factor affecting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sepsis.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oncept,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PICS,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epsis.【总页数】5页(P673-677)【作者】李维勤【作者单位】210002 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2【相关文献】1.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ICU中非脓毒症患者的常见现象 [J], 贺能英;严启滔;郭振辉2.脓毒症患者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吴媛; 王小闯; 侯彦丽; 张明; 党双锁3.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的新进展 [J], 李盼;马莉4.脓毒症患者继发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J], 杨蓉;王鹏;屈文静5.脓毒症相关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韩雪妹(综述);王日兴(审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秘杀手——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诊治新进展
隐秘杀手——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诊治新进展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新兴药物燃起希望的星星之火,给临床治疗带来信心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是一种风湿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有潜在的致命风险。
针对MAS这样的隐秘杀手,我们特邀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田新平教授为我们介绍MAS目前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MAS是一种风湿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有潜在的致命风险。
MAS 属于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目前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认识,主要包括细胞溶解功能缺陷、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风暴等[1]。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是MAS最多见的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成人斯蒂尔病(ASOD)也是常见原因[2]。
MAS占继发性HLH的10%-15%,其中sJIA-MAS发病率约10%-40%,AOSD-MAS的发病率也达到约15%[1,3-4]。
由于MAS症状隐匿、对疾病认识程度不平衡、早期识别困难,MAS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目前认知。
面对逐年增多的患者,MAS这一存在潜在致命性的疾病备受大家的关注[1]。
诊断标准的与时俱进临床上MAS诊断主要参照HLH-2004诊断标准,但该诊断标准不适用于MAS的早期诊断,如该标准里的脾肿大、高铁蛋白血症也是活动期sJIA的常见表现,无法作为原发病活动与继发MAS的鉴别标准。
此外,sJIA患者活动期常伴随白细胞、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的升高,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中血细胞减少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时,MAS往往已发展到后期,此时的治疗难度明显增加[1]。
2005年由Ravelli等制定了MAS在sJIA的初步诊断指南,此后于2014年进一步确立sJIA-MAS的分类标准。
2016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国际儿童风湿病试验组织(PRINTO)发布了sJIA-MAS新分类标准。
2009年Parodi等制定了JSLE-MAS的诊断指南,但此诊断方法并未得到广泛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笔谈】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重症感
染的真凶?
作者:陈辉杨毅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重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一直是重症医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年来,虽然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有明显下降,但仍然高达20%~
30%[1,2]。
研究表明,重症感染仅有9%的患者死于感染发生的14 d 内,而更多的患者在感染后期死亡。
因此,探讨重症感染后期病死率高的原因十分重要。
早期过度炎症反应和后期持续性免疫抑制是导致重症感染预后不良的元凶[3],然而研究显示,重症感染患者后期仍存在持续炎症反应及高分解代谢,共同作用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及反复发生院内感染,最终导致预后不良。
因此有学者提出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catabolism syndrome,PICS)的概念[4],旨在更好理解重症感染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PICS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PICS是感染、烧伤、创伤等多种因素导
致的以住院时间长、持续的炎症反应、免疫抑
制、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
征。
研究显示,PICS发生率高达43.1%,与
非PICS患者比,PICS患者继发肺炎增多,发
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增高,机械通气时
间、ICU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也显著增高。
目前,PICS的诊断包括下述几方面[4]:
(1)ICU住院天数>10 d;(2)持续的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CRP)>1 500 μg/L,视黄醇结合
蛋白<100 μg/L;(3)免疫抑制:淋巴细胞计
数<800/mm3;(4)分解代谢:血清白蛋白<30 mg/L,肌酐/身高指数<80%,住院期间体重下降>10%或BMI<18 kg/m2。
这些指标虽然不是反映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和蛋白代谢的最佳指标,但它们具有代表性,且在ICU中容易获得。
随着重症医学及实验检测技术的发展,对炎症反应和免疫状态的直接测量成为可能,如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单核细胞的HLA–DR和Th1、Th2进行直接检测,PICS的诊断将变得更加客观准确。
二、重症感染发生PICS的机制
重症患者发生PICS后,病死率明显增高。
因此,了解PICS的发生机制将为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PICS与持续性炎症反应:
PICS是指重症患者在疾病后期,由于早期过度的炎症反应被后期抗炎反应所终止,从而进入持续的免疫抑制和炎症反应共存的状态,但炎症反应较早期减弱。
持续性炎症反应主要以炎性介质水平升高为主要特点,包括血清CRP、IL–6、TNFα等[5];临床上可出现发热或心动过速等表现。
持续的炎症反应是重症患者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控制PICS的持续性炎症反应对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
2.PICS与免疫抑制:
PICS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细菌感染和隐匿病毒的激活,检查可发现单核细胞HLA–DR水平下降、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及白
细胞吞噬作用下降等免疫抑制表现[6]。
免疫抑制与患者基础免疫力低下及感染本身引起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紊乱有关。
重症感染患者后期出现的巨噬细胞功能障碍、T淋巴细胞减少及抑制性细胞群包括调节性T细胞和骨髓源性抑制细胞增多,使得患者进入'免疫麻痹'状态[6],极易继发二重感染,增加病死率。
此外,感染相关的免疫抑制还与表观遗传学的调节相关,通过抑制促炎基因的表达,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活化,从而抑制机体免疫力。
因此,纠正重症患者后期的免疫抑制可能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3.PICS与高分解代谢:
持续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将导致细胞因子失衡及大量应激性激素的释放,引起高分解代谢,包括大量能量消耗、应激性高血糖和肌肉蛋白质分解。
临床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和肌肉丢失、营养不良。
持续炎症反应导致肌肉蛋白质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可能的机制包括:葡萄糖转运蛋白4功能障碍导致肌纤维糖供给障碍;E3泛素连接酶TRIM、MuR1、肌肉萎缩相关基因–1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早期活化和表达上调均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分解,尤其是肌肉丢失和功能障碍。
Puthucheary等[7]对63例重症患者(50%的患者合并全身感染)骨骼肌丢失情况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发现,股直肌横截面积在患者入住ICU后1周内即可减小。
而临床也发现,长时间滞留ICU的患者,膈肌厚度和活动度均出现明显下降。
4.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及蛋白质高代谢间的相互作用:
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及蛋白质高代谢在PICS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影响重症感染患者的结局。
持续炎症反应一方面促进Ⅰ型IFN释放,导致炎症小体合成减少,淋巴细胞数目降低,PD–L1和抑炎因子IL–10表达增加;另一方面,炎症通过神经–炎症反射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和CD4+T分泌的乙酰胆碱增多,乙酰胆碱通过与巨噬细胞α7胆碱能受体结合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6],二者共同导致持续性的免疫抑制,易继发细菌感染和隐匿病毒的激活,促进机体持续的炎症反应,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蛋白质的高代谢状态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减少加重免疫抑制;同时肌肉蛋白质的高代谢导致患者膈肌功能障碍,需要呼吸机支持增多,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风险,并导致撤机困难。
重症感染导致的PICS使患者长期处于持续的炎症反应、后期的免疫抑制及高分解代谢,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导致患者反复发生院内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
因此,纠正重症感染PICS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三、重症感染患者PICS的治疗策略
PICS是一个'复杂的临床过程',如何纠正这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早期识别PICS;其次,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
病理生理改变;最后针对PICS的病理生理变化给予特异性的靶向治疗。
目前通过阻断全身感染所致促炎反应的临床研究均以失败告终,尚缺乏针对炎症反应的特异性治疗。
通过逆转T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障碍恢复免疫功能的治疗似乎是可行的,研究表明,应用获得性免疫激动剂治疗免疫抑制比阻断炎症反应更有效[8]。
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GM–CSF具有潜在的免疫激动作用,通过提高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吞噬功能来增强宿主抗感染的能力。
Meisel等[9]的研究发现,全身感染患者使用GM–CSF后,患者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mHLA–DR表达增加,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28 d病死率下降。
2.胸腺肽α1:
胸腺肽α1能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抗原递呈功能,进而活化T、B淋巴细胞而促进免疫反应。
ETASS研究发现,严重感染患者经胸腺肽α1治疗后HLA–DR水平在第3天、第7天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且28 d病死率与生理盐水组比呈降低趋势。
表明,胸腺肽α1可调节重症感染患者的免疫反应,甚至改善预后。
3.γ球蛋白:
重症感染患者血浆γ球蛋白水平低下。
De Backer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显示,感染性
休克患者入院时血浆γ球蛋白水平下降,以
IgG(≤650 g/L)和IgM(≤40 g/L)降低最为显著,
且不会随着感染性休克的纠正而逆转。
低免疫
球蛋白血症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目前
2012年拯救脓毒症运动(SSC)指南并未推荐感
染性休克患者常规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
因此
是否使用γ球蛋白取决于患者的基础免疫状态、
基础免疫球蛋白水平等。
4.其他免疫治疗:
目前已发现,程序化死亡受体1抑制剂、
IL–7、IL–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甘露糖结
合凝集素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由于样本量
小或正处于试验阶段,仍需进一步观察。
5.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改善营养状态:
目前有关全身感染患者营养支持的研究多
集中在感染早期,对PICS应如何进行营养支
持的文献报道较少。
荷兰的一项研究提示,富
含脂肪、蛋白质肠内营养组的重症感染患者血
TNF、IL–6、IL–1水平较对照显著降低,能抑
制机体早期的炎症反应[10]。
有关PICS患者的
营养支持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PICS是对重症感染患者后期病理生理改变提出的新概念,目前研究甚少,但这一现象在临床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不容忽视,PICS的诊断目前尚不完善,治疗仍是目前一大难题,因此还需尽快加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