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2)知道氧气的性质。
认识碳、铁、蜡烛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认识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具准备】氧气(四瓶)、木条、木炭、细铁丝、蜡烛、细沙、燃烧匙、火柴。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
导入二:氧气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
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同学们从图片上可以了解到氧气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而我们也知道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那么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推进新课[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请学生观察并阅读书上P77页的活动天地,然后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分析]改变条件氧气→液氧→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讲解]要想证明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氧气,就还必须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学生阅读书上P78页的实验步骤,安排学生完成该实验)现象:1.发出白光,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标题: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氧气的性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氧气的特性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幻灯片、氧气气球、实验设备。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以往学习过的有关氧气的知识,帮助他们温习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2. 通过展示氧气气球或向学生展示一段火焰燃烧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解及实验操作(20分钟)1. 讲解氧气的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分子式为O2,是一种强烈的氧化剂。
2. 实验操作:现场展示一组实验,即将烧杯中的铁丝点燃后放入氧气中,观察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3. 请学生进行一组相关实验,比如将火柴放进瓶中,然后将瓶内的氧气放进一只火焰的生物蜡烛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
4. 解析实验结果:通过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即氧气可以促进燃烧。
三、练习及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场合会用到氧气?2. 学生发表观点: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观点,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讨论。
3. 教师点评: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氧气的实际应用。
四、巩固及小结(10分钟)1. 设计有关氧气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汇总学生的回答,总结学生所学的氧气性质和实际应用。
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
五、课堂延伸活动(5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在什么环境下容易造成氧气危险,如何正确应对。
2.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盲目模仿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氧气的性质,同时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增加了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九年级化学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1新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记住空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2.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木炭、蜡烛、铁丝等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情感目标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思想。
教材分析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
教.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把氧气加压降温后可以先变成淡蓝色液体,再降温可变成淡蓝色固体。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可以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供给呼吸:如急救病人、潜水呼吸等;)支持燃烧:(即助燃性)如:火箭的助燃剂等。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把氧气加压降温后可以先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再降温可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现有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它是氧气?请你叙述实验步骤、现个人二次教学过程简要叙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答: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木条熄灭的是氮气。
<二>观察演示木炭、硫粉、铁丝、蜡烛等物质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完成下表:物质名称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文字表达式木炭(黑色)燃烧发红,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教案标题: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3. 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板书。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氢过氧化物、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导管、试管、点燃棒等。
3. 学生实验用具:试管、试管架、点燃棒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教学板书呈现氧气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探究氧气的制备方法:1. 通过幻灯片或教学板书介绍氧气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制备和物理制备。
2. 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氧气的制备方法,并与全班分享。
实验演示:1. 展示化学制备氧气的实验过程。
a. 准备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加入适量的氢过氧化物。
c. 用导管将气体导入另一个试管中。
d. 用点燃棒点燃试管中的气体。
e. 观察试管中的现象,并解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应用探究:1. 通过幻灯片或教学板书介绍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与全班分享。
小结与评价: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2.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鼓励他们对氧气的学习和应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反应。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氧气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注:教案中的实验操作应在实验室或教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优秀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吗?氧气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氧气是呼吸的必需品,可以支持燃烧等。
2.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1)引导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氧气的气味。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教师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3.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1)实验一:木条燃烧①提出问题:木条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更明亮。
(2)实验二:铁丝燃烧①提出问题: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黑色固体。
(3)教师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
(2)教师点评、补充。
5.拓展延伸(1)提问:氧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2)学生回答:氧气用于呼吸、炼钢、焊接等。
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四、教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氧气化学性质时,部分学生对于氧化反应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在第一章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础上,本课侧重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介绍木炭、蜡烛及铁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以及氧气的用途。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红磷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重点做木炭、蜡烛、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氧气能与身边很多物质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氧气的活泼程度;教材的重点放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反应现象及对比物质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进而引出物质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与物质间的接触面积(浓度)有关的事实。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会中乐”。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体积分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知道木炭、蜡烛、铁丝等常见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3)能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物质间的反应。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1)做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注意事项。
九年级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范文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3.能够运用氧气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
2.教学难点:氧气性质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是什么吗?它在自然界中有哪些重要作用?2.学生回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氧气的发现史和物理性质。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氧气是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的,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三、课堂讲解1.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2.举例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铁在氧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四、课堂实验1.实验一: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a.准备实验器材:铁丝、氧气、酒精灯、镊子、集气瓶。
b.实验步骤:将铁丝一端弯成小钩,蘸上少量硫黄粉,用酒精灯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中的氧气里。
c.实验现象: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黑色固体。
d.实验结论:铁在氧气中燃烧氧化铁。
2.实验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a.准备实验器材:木炭、氧气、酒精灯、镊子、集气瓶。
b.实验步骤:将木炭放入集气瓶中,用酒精灯点燃,迅速将集气瓶倒置。
c.实验现象:木炭剧烈燃烧,火焰明亮,二氧化碳气体。
d.实验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
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提问:氧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课堂讲解1.讲解氧气的应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氧化反应等。
2.举例说明氧气的应用:医疗氧气、炼钢氧气、火箭燃料等。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三: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a.准备实验器材:氧气、二氧化碳、集气瓶、澄清石灰水。
b.实验步骤:将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注入两个集气瓶中,将澄清石灰水滴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
c.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
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设计框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
2、教学难点:学生实验
五.教学反思
1、学习过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投入程度,考察他们是否能认真细致地完成木炭、铁丝、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否能认真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出现意外现象或未能成功时,能否主动的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法(或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出解决方法),进一步完成实验。
2、学习结果评价
注意学生是否认识到氧气能和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是否能准确地描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是否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与用途。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氧气化学性质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其活泼性、氧化性的表现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包括氧气的制取、收集和性质实验的正确操作。
为突破这一重难点,设想通过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其活泼性和氧化性。
4.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态度和辩证思维,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氧气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其活泼性、氧化性等特性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火烧云的形成与氧气有关,氧气是火焰燃烧的必需品。
2.教学过渡:从火烧云的例子,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性质活泼的氧气,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活泼性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和化学性质(活泼性、氧化性等),并举例说明氧气在不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能力,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氧气性质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深入认识氧气的活泼性。同时,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不足,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氧气性质的基础上,提高化学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可以放给学生看)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回答】靠腮呼吸。
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2.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3.理解氧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4.能够进行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内容1. 氧气的性质和特点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它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元素,能与大多数元素形成化合物。
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促进燃烧和氧化反应。
2. 氧气的制备方法氧气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2.1 分解过氧化氢法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
2.2 热分解氯酸钾法将氯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气。
2.3 液态空气分馏法将空气液化后,通过分馏的方式分离出氧气。
3. 氧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氧气是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它参与了人体的呼吸过程,促进了食物的燃烧和能量的释放。
同时,氧气还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氧气的实验操作4.1 燃烧实验将一根点燃的木条放入一个瓶子中,然后将瓶子倒置在水中,观察水的上升和木条的燃烧情况。
可以发现,木条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同时氧气也促进了燃烧反应的进行。
4.2 燃烧反应速率实验将一定量的铁粉和氧气混合在一起,然后点燃铁粉,观察燃烧反应的速率。
可以发现,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反应的速率也越快。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过程中,重点介绍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进行燃烧实验和燃烧反应速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氧气的活泼性质;在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就氧气的应用和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采用问答、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
通过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掌握情况;通过实验操作,检查学生对氧气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通过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氧气应用和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讲授、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氧气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化学实验器材,预防事故发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大气污染、氧气Biblioteka 源开发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性质活泼的氧”为主题,围绕氧气的性质、制备、用途等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氧气相关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其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人才奠定基础。
3.引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性质活泼的氧,介绍氧气的基本性质和它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氧气的性质: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2.氧气的制备:介绍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等,并解释反应原理。
3.氧气的应用:讲解氧气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火焰燃烧、金属氧化等。
c.分析氧气在火焰燃烧、金属氧化等过程中的作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选做题:
a.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氧气的氧化性或助燃性,并说明实验原理。
b.查阅资料,了解氧气在工业生产、医疗救治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小短文。
3.创新实践题: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过渡: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球上的动植物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生活也离不开氧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自然界中氧气的循环【指导阅读】氧气的产生途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氧气的消耗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人类的生产活动;学生思考氧气的产生途径、消耗途径;二、认识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过渡:氧气如此重要,那氧气的性质如何呢?出示一瓶氧气氧气的物理性质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2、氧气不易溶于水;3、氧气的三态变化:气态氧→淡蓝色的液态氧→淡蓝色雪花状固态氧观察集气瓶中的氧气,思考氧气的色、味、态。
思考:氧气的三态变化是什么变化?(已有颜色改变)2、氧气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1)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提问】有两个集气瓶分别装有氧气和空气,如何鉴别?(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用带火星的木条现象: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观察现象,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形成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讨论结(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5)硫在氧气中燃烧【提问】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一、氧化反应固体,熔化后溅落瓶底;结论:铁丝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现象:蜡烛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出现水珠,产生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文字表达式: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讨论】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相比,哪个更旺?2、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吗?归纳: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能燃烧;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举例说明:人呼吸、燃烧……论,写出文字表达式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平底铺一层沙子或放少量水?思考,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并观察现象,分析讨论,从而写出文字表达式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讨论实验注意点(1)放有可燃物的燃烧匙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原因是:如果速度过快,集气瓶上面的氧气受热逸出瓶外,使可燃物燃烧不充分;(2)铁丝绕成螺旋状;原因是:增大受热面积,使铁丝持续燃烧;(3)预先在集气瓶中放些水或细沙;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生成物炸裂瓶底;。
九年级化学上册: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课时讨论,________交流讨论:氧气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氧气的用途。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流造成试管破裂)。
谐音记忆为:茶④排、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
均匀连续配套练习九年级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煤气爆炸 B.纸张燃烧 C.水果榨汁 D.菜刀生锈2.我们熟悉的物质里属于纯净物的是()A.汽水 B.酒精 C.食醋 D.碘酒3.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有关物质用途正确的是()A.氮气用作电光源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臭C.烧碱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氧气用作火箭燃料4.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能结成冰,俗称“热冰”,如图为其模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冰”中的水分子是无规则的排列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运动停止了D.常温常压下“热冰”是固体5.加油站应张贴的标志是()A.B.C.D.6.我国研制的闪烁晶体材料BixGe3O12,被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锗(Ge)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4价,则x的值为()A.4 B.3 C.2 D.17.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D.消除可燃物8.测得某些食品的近似pH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奶和玉米粥均属碱性食品 B.西红柿的酸性比苹果强C.柠檬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苹果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用少量液体B.过滤C.闻气味D.稀释浓硫酸10.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钠离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D.在化学变化中镁元素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其离子符号是Mg2﹣11.对下列事实解释正确的是()A.点燃所有可燃性气体前都应先验纯﹣﹣防止气体不纯点燃时爆炸B.空气能被压缩﹣﹣分子的体积变小C.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质量都增加﹣﹣都发生了变质D.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镁原子少﹣﹣钠原子比镁原子更容易得到电子12.猕猴桃肉肥汁多,清香鲜美,甜酸宜人,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可强化免疫系统,促进伤口愈合和对铁质的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维生素C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B.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维生素C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D.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是3:4:31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则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40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1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A.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B.给水通直流电可以产生氢气和氧气,则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D.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所以水属于氧化物15.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碳酸钠.各取少量于4支试管中,分别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先被鉴别出来的两种物质是()A.盐酸和氯化钠 B.盐酸和氢氧化钠C.盐酸和碳酸钠 D.碳酸钠和氯化钠16.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量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28分)17.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改造世界.(1)为了全民健康,卫生部推广使用强化加铁酱油,这里的“铁”指的是(填“单质”、“元素”、“原子”).(2)下列说法正确缺的是(填序号)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B.石油的综合利用措施主要有石油的气化、焦化和液化C.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不可再生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3)我们常用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清洁精具有作用.18.水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1)如图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气.(2)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物质的是(填序号)A.吸附B.沉淀C.过滤D.蒸馏(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B.白糖C.味精D.植物油(4)下列关于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使其软化B.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水是纯水C.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固体杂质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9.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1)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酸是;(2)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盐;(3)常被称为“火碱”的物质是;(4)厨房中一种调味品是.20.请根据下列表述回答问题:已知A、B、C、D均含有两种元素.固体A中加入液体B,能放出大量热.固体C中加入液体D,有气泡产生,爱气体能供呼吸,充分反应后过滤,只得到液体B和固体C.(1)A跟B反应的生成物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或用于建筑材料等,则A的化学式为.(2)C跟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在上述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21.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实验室制取CO2时,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的试剂名称是;不能用来收集CO2等装置是.(2)如图E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3)可以使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原因是.22.下面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学习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进行多角度探究的实录:(1)探究实验中的能量变化.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4%的稀盐酸逐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在实验过程中,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你认为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若向氢氧化钠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温度也逐渐升高,但不能证明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认为原因是.(2)探究反应过程中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用滴加2方式反应时,溶液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根据曲线图判断,该反应是将(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滴入另一种更溶液中.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若在此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显色.(3)讨论关于实验中的细节和意外情况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有气泡出现,你认为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探究物质反应实质从微观角度分析稀盐酸和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23.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把10g石灰石固体样品进行高温煅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完全反应后,冷却、称量,残留固体质量7.8g.计算:(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1)固体质量减少了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是生成的(填具体物质名称或化学式)的质量.(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期末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煤气爆炸 B.纸张燃烧 C.水果榨汁 D.菜刀生锈【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煤气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水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2.我们熟悉的物质里属于纯净物的是()A.汽水 B.酒精 C.食醋 D.碘酒【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析】汽水、食醋、碘酒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酒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解答】解:A、汽水中含有水、碳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酒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C、食醋中含有水和醋酸,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3.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有关物质用途正确的是()A.氮气用作电光源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臭C.烧碱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氧气用作火箭燃料【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用途.【解答】解:A、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错误;B、活性炭有吸附性,用于冰箱除臭,正确;C、烧碱是强碱,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错误;D、氧气用作火箭助燃剂,错误;故选B4.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能结成冰,俗称“热冰”,如图为其模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冰”中的水分子是无规则的排列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运动停止了D.常温常压下“热冰”是固体【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析】根据水变成冰的过程考虑,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所以原子个数也不变.【解答】解:A、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固体是有序排列的,分子运动的范围比较小,液态的水分子运动的范围大呈无序状,故A说法错误;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隔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C、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固体是有序排列的,分子运动的范围比较小,液态的水分子运动的范围大呈无序状,故C说法错误;D、根据题干中: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所以常温常压下“热冰”是固体.故D正确.故选D.5.加油站应张贴的标志是()A.B.C.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分析】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并结合加油站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要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不适合在加油站使用,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适合在加油站使用,故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不适合在加油站使用,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不适合在加油站使用,故选项错误.故选:B.6.我国研制的闪烁晶体材料BixGe3O12,被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锗(Ge)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4价,则x的值为()A.4 B.3 C.2 D.1【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Bi x Ge3O1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铋(Bi)、锗(Ge)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4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3)×x+(+4)×3+(﹣2)×12=0,则x=4.故选:A.7.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D.消除可燃物【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判断.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①消除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降温到着火点以下.【解答】解:A、吹灭蜡烛时没有隔绝空气.故错误;B、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故错误;C、用嘴吹灭蜡烛,使然着的烛心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故正确.D、用嘴吹灭蜡烛时,可燃物并没有消除.故错误;故选C.8.测得某些食品的近似pH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奶和玉米粥均属碱性食品 B.西红柿的酸性比苹果强C.柠檬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苹果【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同时要明确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胃酸内含有盐酸显强酸性,胃酸过多的病人要少食用酸性食品.【解答】解:A、牛奶的pH小于7,显酸性;玉米粥的pH大于7,显碱性.错误;B、西红柿的pH小于苹果的pH,所以西红柿的酸性比苹果弱.错误;C、柠檬汁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错误;D、因为苹果的pH小于7,显酸性,所以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苹果.正确.故选D.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用少量液体B.过滤C.闻气味D.稀释浓硫酸【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10.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钠离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D.在化学变化中镁元素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其离子符号是Mg2﹣【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析】A、依据元素周期数与原子结构的特点分析即可;B、依据钠离子的结构分析即可;C、从二、三周期的原子结构分析即可;D、依据镁的原子结构结合离子测写法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由图示及所学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故说法错误;B、钠原子核外由11个电子,其最外层是1个电子,钠离子是失掉该电子而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微粒,此时核外共10个电子分为两层电子,故说法错误.C、由图示可知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故说法正确;D、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掉这2个电子而变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符号为Mg2+,故说法错误.故选C.11.对下列事实解释正确的是()A.点燃所有可燃性气体前都应先验纯﹣﹣防止气体不纯点燃时爆炸B.空气能被压缩﹣﹣分子的体积变小C.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质量都增加﹣﹣都发生了变质D.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镁原子少﹣﹣钠原子比镁原子更容易得到电子【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A、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容易发生爆炸考虑;B、空气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间隔变小;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D、根据电子得失情况进行分析.【解答】解:A、点燃可燃性气体容易发生爆炸,在爆炸极限内就发生爆炸,点燃前要验纯,故A正确;B、空气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不是分子体积变小,故B错;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未发生化学变化,故C错;D、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镁原子少,因此钠原子比镁原子更容易失去电子,故D错.故选A.12.猕猴桃肉肥汁多,清香鲜美,甜酸宜人,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可强化免疫系统,促进伤口愈合和对铁质的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维生素C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B.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维生素C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D.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是3:4:3【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分析】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B、根据维生素C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维生素C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B、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C、维生素C是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D、维生素C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则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40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物质的微观构成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及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乙炔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C2H2+5O24CO2+2H2O,由方程式可知:A、该反应是乙炔和氧气发生了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A说法不合理;B、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2×2+1×2)×2]:(16×2×5)=13:40.故B说法合理;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故C说法合理;D、反应前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D说法合理.故选A.1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A.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B.给水通直流电可以产生氢气和氧气,则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D.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所以水属于氧化物【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的概念.【分析】按照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再通过举出反例的方法来验证观点是否正确.【解答】解: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比如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错误;B、给水通直流电可以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是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错误;D、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所以水属于氧化物,正确;故选D.15.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碳酸钠.各取少量于4支试管中,分别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先被鉴别出来的两种物质是()A.盐酸和氯化钠 B.盐酸和氢氧化钠C.盐酸和碳酸钠 D.碳酸钠和氯化钠【考点】酸、碱、盐的鉴别.【分析】根据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碳酸钠四种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碱性,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碳酸钠四种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碱性,各取少量于4支试管中,分别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显示红色、紫色、蓝色、蓝色,则显红色的是盐酸,显紫色的是氯化钠溶液,显蓝色的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故先被鉴别出来的两种物质是盐酸和氯化钠.故选:A.16.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量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分析】A、根据溶液属于混合物考虑;B、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考虑;C、根据饱和溶液的特点考虑;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故A错;B、搅拌只能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不能改变溶解量,故B错;C、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某一溶质来说的,可以溶解其它溶质,故C错;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28分)17.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改造世界.(1)为了全民健康,卫生部推广使用强化加铁酱油,这里的“铁”指的是元素(填“单质”、“元素”、“原子”).(2)下列说法正确缺的是AC(填序号)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B.石油的综合利用措施主要有石油的气化、焦化和液化C.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不可再生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3)我们常用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清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元素的概念;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分析】(1)加铁酱油中的铁指的是铁元素.(2)A.根据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分析;B.石油的综合利用方法有分馏和裂化;C.根据能源的现状、能量的获取进行分析;D.根据人类利用的能量进行分析.(3)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进行解答.【解答】解:(1)卫生部推广使用强化加铁酱油.这里的“铁”指的是元素.故答案为:元素.(2)A.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石油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都是碳氢化合物,故A正确;B.煤的综合利用方法有气化、焦化和液化,石油的综合利用方法有分馏和裂化;故B错误;C.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不可再生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我们要节约能源,故C正确;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完全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化学反应而获得的,故D错误;故选:AC.(3)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原理是在洗洁精的作用下,油污以极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浊液从而除去.其中的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故答案为:(1)元素;(2)AC;(3)乳化.18.水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1)如图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2)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物质的是D(填序号)A.吸附B.沉淀C.过滤D.蒸馏(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一般性了解两套装置的区
别。
学习重点: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问题情景]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
烧?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
情况又是怎样呢?
[实验演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
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
[实验演示]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整理] 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35页表格中。
[教师讲解] 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
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师生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Pa;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
2)——→四氧化三铁(Fe
3
O
4
)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
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
2)
点燃
——→氧化镁(MgO)
(4)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
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5)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结论:
(1
(2
(3
一、
二、师生互动:
[教师讲解] 对于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获得通常从用物理的方法和化学的方法去思考。
[教师设疑] 1.用物理的方法去获得氧气,那么原料物质有何特征?
2.用化学的方法去获得氧气,那么原料物质在组成上有何特征?
[学生交流]
[师生整理] 1.用物理的方法去获得氧气,那么原料物质中有氧气这种物质。
2.用化学的方法去获得氧气,那么原料物质在组成上含有氧元素。
[学生讨论] 用空气可以来制取氧气。
[学生阅读] 课本内容:如何用空气制得氧气?
[板书]
1.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素叶绿光照
葡萄糖 + 氧气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b. 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空气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
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 实验步骤:
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a).
c).
本节小结练习与实践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铁丝 B.空气 C.氧化铝 D.红磷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新鲜空气 B.二氧化碳 C.矿泉水 D.澄清的石灰水
3、在装有空气的某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且不引入其它气体,可使用的可
燃物是()
A.硫磺 B.红磷 C.铁丝 D.木炭
4、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要放少许细沙或水的原因是()
(A)使反应更激烈(B)使现象更明显
(C)防止集气瓶底炸裂(D)防止火星四射
5、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B)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C)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6、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
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A.氧气、氮气、空气 B.氮气、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氮气 D.氮气、空气、氧气
7、标准状况下,某气体的密度是0.09g/L(空气的密度是1.29g/L),该气体难溶于水,在实验室
收集该气体()
A、只能用排水法
B、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C、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D、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8.在实验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A.用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用点燃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D.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9.下列变化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二、填空题
1、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气体物质,请将该物质写在题后空格内:
(1)酥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慢慢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
(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
(3)植物在空气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
(4)空气还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镁条是银白色固体,镁的密度是1.7g/cm3,熔点是648.8℃,镁具有
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粉末——氧化镁固体。
镁还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上述叙述中:
属于镁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镁的化学性质的是
可判断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3、有A、B、C、D四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很旺,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
将燃着的火柴伸入到D的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且D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推断:(填化学式)
A是 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设计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② __③
④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 (2)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__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3)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主要有下列操作:A往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用酒精灯给试管均匀预热;E 熄灭酒精灯;F 将导管移出水面;G用外焰正对药品进行加热;H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4)请改正图中的错误,用文字叙述
①②
③④
(5)将上述实验装置的错误改正后,该同学仍收集到一瓶淡红色的氧气,你认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同时用红磷和木炭,按下图装置进行空气成分的测定,结果一样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