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 《古代寓言二则》期中文言文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 文学常识。

韩非(约前280-前233),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成为法。

买履.者( ) 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市罢.(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 有涉.江者( ) 遽 契其舟( )( ) 吾剑之所从坠( ) 不亦惑乎(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文意理解。

⑴、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语言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⑵、《郑人买履》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它讽刺了怎样的人?⑶、《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⑷、《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⑸、《郑人买履》以对话形式结尾,有什么好处?⑹、请在《古代寓言二则》一文中选出两个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处。

心胸狭隘顾虑重重的人,视野是短浅的,总喜欢用_________ _的方式去判断事物的发展,用____ ___ __的思路去解决生活的需要。

这种人的梦想之所以只能是梦想而无法实现,因为他的每个阶段的梦想,将来回头再看都是不现实的妄想。

这就是无所建树之人一生要付出的代价。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⑴、解释加点词语:之:百兽而食之.: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求百兽而食之.: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⑵、这则我们熟知的寓言叫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⑶、“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三个带“走”字的成语。

《古代寓言二则》《狼》复习课件

《古代寓言二则》《狼》复习课件
代指剑 助词,不译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郑人买履》围绕“尺码”展开: 量尺码—忘尺码—取尺码—话尺码
《刻舟求剑》围绕“求剑”展开: 为求剑“契其舟”—为求剑“入水求之”
在郑人买履和楚人求剑的故事中, 你觉得郑人和楚人“可笑”之处体现 在哪里呢?请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说。
《郑人买履》寓意:深刻揭示出固执、迂
腐、因循守旧的可笑,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 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寓意:说明不懂的随着情势的
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 期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能从这两则寓言中获得 如此深刻的道理?
短小凝练的语言表达,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激起无穷阅读兴趣; 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让人不觉置身其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屠夫正想走,转过去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将要从暗道 进去来攻击屠夫的背后。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 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 死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 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
方欲行: 正
一狼洞其中: 打洞
意图,打算。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从暗道。来。
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 睡觉。
盖以诱敌: 原来。
狼亦黠矣:
狡猾。
而顷刻两毙: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作假,欺骗。多少。
止增笑耳: 同“只”,只。 罢了。

七年级语文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苏教版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一、文章内容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1、先自度其足(duó)2、吾忘持度(dù)3、遂不得履(suì)(lǚ)4、宁信度(nìng )5、遽契其舟(jù)(qì)四、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五、一词多义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七、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汇总

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汇总

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汇总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注意下列红色字体读音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作者介绍: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

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战国末期背景: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人们常说的“百家争鸣”主要发生在这个时期。

二、课文学习《郑人买履》1.解释词语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在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2.翻译课文郑国有个人想买一双鞋,他不知道自己脚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绳依自己脚的大小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

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铺,这才想起忘了带尺码。

店主是个有经验的人,一见他要买鞋便当即拿出一双,要他试穿,可他却说:“不行不行,我忘了带尺码,怎能买鞋?我得回去取!”回家一看,尺码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绳,又返身往集市赶,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铺子也关了门,他十分气恼,连连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误了买鞋。

路人笑问:“你是给谁买鞋呀?”“我自己。

”“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非要去取尺码呢?”那人摇头说:“那怎么行呀,我的脚怎么会有尺码那么准确呢?”3.《郑》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连鞋子也没买到。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3、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4、解释词语:“次”:路途中的停宿。

“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5、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二、《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整体赏析(课本):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周代国名。

履,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

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1.字音遽.( ) 契.( ) 涉.( ) 惑.( )履.(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其足 2.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履:鞋。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

遽:立即。

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吾剑之所从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自舟中坠于水从取消句子独立性4.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三、重点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基础梳理】1.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______同______,________(2)反归取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答案:(1)坐“座”座位(2)反“返”返回2.一词多义答案:(1)量长短/量好的尺码(2)从/自己3.古今异义(1)至之市,而忘操.之古义:________ 今义:指抓在手里(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古义:________ 今义:指达到,通常侧重结果答案:(1)拿,携带(2)到,等到4.文言虚词答案:(1)代词,指剑/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动词,到……去/代词,指鞋子(2)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那,那个/他/他的(3)表转折/表顺承5.用“/”为下面句子标出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一个想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初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学期《寓言两则》复习精编课件

初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学期《寓言两则》复习精编课件
复习提纲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文学常识 注音停顿 重点词汇 难句翻译 内容理解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
客共同编写而成。
文学 常识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内容多为 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 相传是战国时道家人物,郑国人。
5. 其人舍然大喜。
那个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
主 旨 启 示 内容 理解
《穿井得一人》: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 传闻要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 讹。凡事要以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
《杞人忧天》: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不必 要或无根据的事情而忧虑担心。“杞人 忧天”这个成语用来批评和讽刺那些害 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重点 实词
9. 只使:纵使,即使。 3.国人道之:国人,居住在国 都里的人。道,讲述。 10.中伤:伤害。
4.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11.舍然:消除疑虑 的样子。舍,同 5.亡处亡气:亡,无,没有。 “释”,解除、消除。
6.因往晓之:晓,告知,开导。
A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说、知道。)

重点 实词
内容 理解
《杞人忧天》: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 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 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C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 穿 井 得 一 人 》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 一个人在外面(做这件事)。
2.有闻而传之者曰。
有听说并传播这件事的人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

《刻舟求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吾忘持度 ( )③反归取之( ) ④遂不得履 ( )⑤遽契其舟( ) ⑥不亦惑乎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①反归取之( ) ②至之市 ( )③何不试之以足( ) ④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至之市,而忘操之。

5、用文中语句回答,郑人买不到履的原因是什么呢?6、《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7、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二)二、《幼时记趣》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作者是清代作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寓言二则》文言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寓言二则》文言知识梳理

2019-2020学年七上期末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卷姓名成绩(四)《狼》一、重点实词、虚词:1、归:回家2、缀: 紧跟3、甚:很4、从:跟从5、复:又6、至:到7、并:一起8、驱:追赶9、窘:为难10、恐:担心11、丘:小山 12、苫蔽:覆盖13、弛: 卸下 14、眈眈相向(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向:朝向)15、少时:一会儿16、瞑:眼睛闭上 17、暇:悠闲 18、暴:突然 19、悟:明白20、寐:睡觉 21、黠:狡猾 22、顷刻:片刻二、通假字1、止露尻尾(止:同“只”,仅仅)2、止增笑耳(止:同“只”,仅仅)三、古今异义(解释古义)1、屠大窘(大:很)2、顾野有麦场(顾:看)3、眈眈相向(向:朝向)4、一狼径去(去:离开)5、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6、止增笑耳(笑:笑料耳:罢了)四、一词多义1、以:投以骨(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非淡泊无以明志(用来)盖以诱敌(来)可以为师矣(凭借)以刀劈狼首(用)2、止:止露尻尾(同“只”,仅仅)一狼得骨止(停下)止增笑耳(止:同“只”,仅仅)3、之:复投之(代“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不翻译,结构助词)久之(音节助词)又数刀毙之(代“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4、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但是)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是)而顷刻两毙(但是)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学而不思则罔(但是)曲肱而枕之(表修饰)博学而笃志(表并列)5、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前)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6、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像)求闻之若此(像)未若柳絮因风起(如)不若无闻(如)7、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8、其: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场主积薪其中(代:“麦场”)屠乃奔倚其下( 代“柴草堆” )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屠夫”)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的柴草)10、乃: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 ) 乃悟前狼假寐(才)11、前:狼不敢前(上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12、相:眈眈相向(一方对另一方)鹬蚌相争(互相)相委而去(表动作偏指的一方)13、意:意暇甚(神态)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14、若:未若柳絮因风起(如)若屈伸呼吸(你)15、毙:又数刀毙之(砍死)而顷刻两毙(被杀死)16、方:方欲行(正)方缚以带(才)17、盖:盖以诱敌(原来是)18、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诚信)信不诬哉(确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9、为:竟忘其为狼(是)阳为亲昵(作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20、然:然野心不过遁逸耳(然而)其人舍然大喜(……的样子)五、词类活用(注明用法并解释)1、担中肉尽(尽:形作动,卖完)2、其一犬坐于前(犬:名作状,像狗一样)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作状,从通道)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动作名,诡诈手段)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名作动,有多少)六、特殊句式(注明是哪种句式并翻译)1、屠惧,投以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复习古诗、文言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复习古诗、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复习一、诗词复习要点1.王湾《次北固山下》(1)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

参考:用大小映衬的手法。

小景(顺风而来的白帆)与大景(开阔平静的江面)互相映衬,精妙传神。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句。

参考:这两句中用“生”“入”二字用拟人化手法。

将“海日”“江春”人格化,而寓有生机。

生动地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3)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或思乡念亲)(4)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参考: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一片白帆顺风而来。

(5)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参考: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经来到。

(6)赏析“潮平两岸阔”中“阔”。

参考:①“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动,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淼;②“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杜牧《赤壁》(1)这首诗是怀古咏史之作,它题咏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参考: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也暗指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了。

3.苏轼《浣溪沙》(1)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幽静、充满自然生机、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3)赏析下阕。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古代寓言二则常常是重点学习内容。

这两则寓言分别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以及《蚊子和狮子》,它们不仅充满趣味,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先来看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这则寓言出自《伊索寓言》,作者是古希腊的伊索。

故事的主人公是赫尔墨斯,他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

赫尔墨斯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寓意十分深刻。

它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赫尔墨斯自认为地位很高,应该受到人们的尊崇,却没想到自己在人们心中毫无价值。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只看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不注重自身的品德和实际的作为,是不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的。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这则寓言运用了巧妙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通过对赫尔墨斯的心理活动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他自高自大、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比如他在询问雕像价格时的“笑”,就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得意和自负。

再说说《蚊子和狮子》。

同样出自《伊索寓言》。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只蚊子向狮子发起挑战,蚊子在狮子脸上乱咬一通,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非常得意,却不小心被蜘蛛网粘住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再强大的人也会有弱点,再弱小的人也有自己的长处。

但在取得胜利后,不能骄傲自满,否则可能会遭遇失败。

蚊子战胜狮子,依靠的是它的灵活和聪明,但它因为骄傲而忽视了潜在的危险,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则寓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蚊子与狮子的力量对比悬殊,蚊子弱小而狮子强大,但结果却是蚊子战胜了狮子。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5 寓言二则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5 寓言二则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5 寓言二则(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5 寓言二则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5 寓言二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2)国人道之: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3)身亡所寄:无,没有(4)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5)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6)只使坠:纵使,即使(7)充塞四虚:四方(8)若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2.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3.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见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及其家穿井:代词,指“丁氏”奈何忧其坏:代词,指“大地”其人曰:代词,那宋之丁氏:助词,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闻之于宋君: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日月星宿:名词,太阳终日在地上行止:名词,每天4.古今异义(1)因往晓之古义:于是,就今义:原因(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3)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果(4)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二、重点句子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3.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你)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那个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三、内容理解《穿井得一人》:讲述了宋国有个人因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一定要详查其真相,不要轻信盲从的道理。《杞人忧天》:通过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耐心解释,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或为没必要的事情忧虑和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庸人自扰、患得患失的人。四、类文提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中语文-《古代寓言二则》考点

初中语文-《古代寓言二则》考点

初中语文-《古代寓言二则》考点(一)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二)一词多义度先自度其足(量长短)吾忘持度/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置郑人有且置履者(备办,这里当购买讲)而置之其坐(放)市至之市(集市)市(集市)罢(集市)之置之其坐: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至之市:动词,到去而忘操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反归取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是吾剑之所从坠: 助词,无实在意义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指剑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然后、就,或不译至之市,而忘操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却(三)古今异义行古义:走。

例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含义:可以,有时也可以作行走讲。

(四)特殊句式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试之以足(介宾短语后置,以足试之)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信自,相信自己)楚人有欲涉江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渡江的楚国人)(五)出自本文的成语:(1)郑人买履: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履,革履,就是鞋子。

讽刺了那些盲目教条、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2)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该寓言本意是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六)课文解析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则寓言有何有何寓意与现实意义?《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2、朗读课文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郑人怎样的心情与神情?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怎样的语气?发现自己忘持度时,郑人内心会充满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会表现出执迷不悟的神气;路人问话会流露出疑惑之情。

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能力拓展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 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 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划线句子 2、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
《塞翁失马》选 自 , 是 时淮南王 召集 其门客集体编著的。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 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内容思考 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 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 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
2、出自《塞翁失马》的成 语 及其含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 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 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 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智:认为···聪明 塞上:长城一带 筑:修补 盗:盗贼 暮:晚上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 堕:摔下来 折:摔断 髀:大腿 跛:瘸腿
古代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我的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课文 翻译。 2、概括寓意。
这里是意动用法
《韩非子》
“以„为聪明” 或“认为„聪明
韩非(约前280—前 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 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著 有《韩非子》一书。《智子疑邻》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智子疑邻》作者 , (时期) 国人, 著名 , 的代表人物。 他著有 一书。 本文选自 。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暮而果大 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七年级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提纲七年级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提纲文言文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一个大题,分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

本文将从文学常识、课文理解这两方面着重谈一谈。

一、文学常识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相关的文体知识等。

作家,要了解他(她)的姓名、朝代、历史地位等;作品,不仅要知道课文的篇名,还应了解其出处,尤其是一些重要著作,如《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这些内容要记忆准确,千万不能张冠李戴。

一些古代常见的文体,如“说”、“记”、“表”等,也要基本了解。

每篇课文的注释1基本包含了上述内容。

二、课文理解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做这些工作:概括自然段和大段的段意、结合背景把握人物思想精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或寓意、从中可获的启示等)、抓住篇章和段落的中心句或对表现中心及人物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了解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等。

以最近刚学过的《小石潭记》为例,可通过梳理以上内容,简单列出下表:1.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的概貌。

内容要点:地处荒僻水声悦耳石潭奇特植物茂盛重点句:“如鸣佩环,心乐之”思想情感:陶醉于自然美景。

2.潭中游鱼内容要点:潭水清澈游鱼活泼以鱼写水动静结合重点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思想情感:陶醉于自然美景,暂时忘却烦恼忧伤。

3.溪流曲折蜿蜒。

4.小石潭凄清的环境氛围及感受。

重点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思想情感:情景交融,抒发久谪远荒的凄苦忧伤。

5.交代同游者。

补叙同游者姓名,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做是文章的附文。

《小石潭记》中心思想:记叙游小石潭的经过,含蓄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之情。

梳理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复习,不必死记硬背,动手动脑之后,成竹大半在胸。

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习课内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文言词汇、掌握解释句意的方法,具备现代文阅读的一般能力,就一定能轻松应对。

七年级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列举文言文的两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文言文字音规律1.去声变调规律在文言文中,多数音节的声调受到前一个音节的影响,这就是迁移调。

其中,当前一个音节为入声(以p,t,k,`结尾的音节)时,该音节读作去声调(又称入声调),其他情况均读作阴平调(即第一声)。

例如:「往事还烟微茫」中,“茶”字和“那”字读作去声调,“还”字和“微”字读作阴平调。

2.韵母变化规律在文言文中,韵母发生变化的情况比较多,同时也比较复杂。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平、声、上」三声中,a, o, e 韵母可以交替使用。

例如:「谁能书阁下,白首徇朝阳。

」中,“书”字和“白”字的音节中,a 韵母和o 韵母可以交替使用。

(2)「上声韵母a,e,o,u」变化规律比较复杂。

其中,a 韵母大多变为“i”,e 韵母大多变为“ie”或“ei”,o 韵母大多变为“ou”,u 韵母则大多变为“ü”。

例如:「望古今往事,盼桃花旧貌。

」中,“望”字和“桃”字的音节中,a 韵母变为“o”,o 韵母变为“au”。

(3)在有些情况下,韵母发生变化可以达到节约篇幅或增加文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常羡人间琢磨客,不知天上宫阙。

」中,“宫”字和“阙”字的音节中,i 韵母和ü韵母可以交替使用。

这样做可以达到韵律的平衡和节约篇幅的目的。

二、文言文的典型修辞手法典型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饰语和表达方式。

下面将列举几种典型修辞手法。

1.比喻手法比喻是将事物“像…一样”或“似乎…一样”地陈述,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或表达强烈的感情。

在文言文中,比喻常常采用类比和隐喻的方式表达。

例如:「春蚓秋蛇、霜蟾夜鹤」,这里用动物来比喻时间的经过,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变幻无常的含义。

2.排比手法排比是为了强调重复表达。

在文言文中,排比常常借助并列、对偶等方式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一、文章内容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1、先自度其足(duó)2、吾忘持度(dù)3、遂不得履(suì)(lǚ)4、宁信度( nìng )5、遽契其舟(jù)(qì)四、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五、一词多义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七、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

”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九、开放性试题1、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

请你再列举一些!*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2、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1.写汉字。

自duó()其足 nìng()信 zhuì()于水 jù qì()其舟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句子。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

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②席上啖菱()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时记趣》一、文章内容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文学常识1、选自《浮生六记》。

2、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

三、通假字1、以土砾凸者为邱邱通丘,土山四、重点词语解释1、余忆童稚时余:我稚:幼小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3、见藐小之物藐:小4、必细察其纹理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5、私拟作群鹤舞空拟:比6、昂首观之之:代指“群鹤舞空”现象7、项为之强强:这里是僵硬的意思。

8、又留蚊于素帐中素帐:白色的蚊帐9、果如鹤唳云端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10、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11、于土墙凹凸处凹凸:高低不平 12、花台小草丛杂处丛杂:多而杂乱13、常蹲其身其:自己 14、凹者为壑壑:山沟15、拔山倒树而来拔:移,搬开 16、盖一癞虾蟆也盖:原来是五、重点语句翻译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物外之趣)。

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给下面的字注音藐()唳()砾壑()庞()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3、《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

本文围绕“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4、“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5、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6、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7、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句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砾()壑()怡()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观之正浓:盖一癞蛤蟆:鞭数十:(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度宁坠遽契2.《韩非子》战国法《吕氏春秋》吕不韦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

《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

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

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1.miǎo lì lì hè pang2.眼力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暗地里精神游历搬,移开3.①《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②记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4.螳螂蛇5、觇审视视6、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7、螳螂捕蛇8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9、(1)lì hè yí páng (2)一样高程度深原来鞭打(3)“以丛为林,……凹者为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4)观察的仔细(5)庞然大物癞蛤蟆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