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供血不足及心功能受损。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衰弱、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所致。

中医诊断心衰时,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施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配方等。

一、药物治疗:
1.补气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等,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心脏供血量。

2.活血化瘀药物:包括桃仁、红花等,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促进血液循环。

3.利水消肿药物:包括茯苓、车前子等,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4.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等,可以减轻心脏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脏功能。

二、针灸疗法:
1.舌尖灸:针灸舌尖,可达到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效果。

2.心包经穴位针灸:通过刺激心包经相关穴位,以调节心脏功能。

3.神阙穴针灸:刺激神阙穴可以调整心脏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助于提高心脏泵血能力。

三、中药配方:
1.复方丹参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2.通心络胶囊:含有丹参、川芎、水蛭等中药,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保护心脏功能。

3.莲子心血康胶囊:主要成分为莲子心、石菖蒲等,可补气养血,改
善心脏功能。

以上是心衰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会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根
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应遵守医生
的指导,定期复诊,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I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

4.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住院患者临床常见证型: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 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它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第一篇: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心衰病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1、中医病名:心衰病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

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一、概述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中医病名:心衰病;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 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中医辨证分型】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

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坐位,必要时吸氧,心电、血压和指端血氧饱和度监测。

(2)针对病因和诱因的治疗。

(3)纠正心衰的药物治疗。

(4)心衰的非药物治疗。

(5)其他伴随疾病和合并症的治疗,如心律失常、肾病、呼吸系统疾病、贫血、睡眠呼吸障碍、甲状腺疾病等。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摘要】慢性心衰生存期低于恶性肿瘤患者,西医治疗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临床疗效,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在临床中推广,故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很有必要。

【关键词】方案;慢性心衰;加重期;临床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1-022011年度,本科共收治心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129例,按照本科“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共纳入94例,根据“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治疗。

因心衰方案于2010年3月始施行,故方案有较为扎实的临床基础。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共纳入病案94例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9.4岁,最大年龄92岁,最小年龄40岁。

因纳入病例中,平均年龄较大,故心衰原因较为明确,扩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占97.9%,有二例未找到明确病因。

心衰急性加重均为感染诱发。

1.2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术语》)【1】(内容略)。

1.3 西医诊断参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ningham)【2】(内容略)。

1.4 病例纳入标准非休克型,无昏迷,心率大于50次/分钟,无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非先心病,非恶病质,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1.5 排除标准并发严重高血压,SBP>180mmHg,DBP>110mmHg.并发严重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室颤等。

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本人拒服中药汤剂等。

1.6 治疗方法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本方案以“水瘀互结证”为基本证候,再根据临床表现辨属气虚、阳虚等、阴虚,以固定方剂为核心,随虚证而加减(具体药物略),配合中药外治法等。

1.7 西医治疗按《2007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治疗。

1.8 观察指标方案的临床疗效以水肿、喘息、上腹部不适明显缓解时间等。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医内科学》(六版)(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5月)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年)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临床常见证候:心血瘀阻心阳不振水饮凌心(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CT、心电监测、B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NP(NT-proBNP)、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2013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2013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2013年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适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此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方便实用,正常EF值大于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电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Ⅰ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Ⅰ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到限制,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侯诊断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VIP专享】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

【VIP专享】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急诊的中医诊疗方案心衰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症。

心衰指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

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心力衰竭。

【病因病机】心衰是因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高原胸痹或风眩等病,病程日久,或过度劳累,损伤心气,阳气虚衰,搏血或运血无力,气虚血瘀,心脉不畅等引起。

或突发心动悸,本已虚弱之心气无力以应,而诱发或加剧心衰。

心阳不足,经气不利,血行不畅,水气内停,泛滥肌肤,凌心射肺,则发为心悸、喘促、水肿等症,而为心衰。

[中医诊断方法]1、问诊以心悸,喘促,水肿为主证。

轻者,劳累后心悸,气短;重者,动则喘促,心悸澹澹而动,水肿尿少,甚则静息亦喘,倚息不得卧,心中澹澹大动,尿少水肿加重。

多伴咯血,脘腹胀痛,恶心纳呆等。

既往多有卒心痛、痰饮、水肿、肺胀、风旋病史。

2、闻诊气息短促,语音前轻后重,甚至喉中痰鸣,心脏听诊多可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律失常,两肺可闻及湿罗音。

3.望诊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甚则昏厥谵妄,汗出或大汗淋漓,口唇、爪甲青紫,咯痰呈粉红,泡沫状,舌淡或紫黯,舌系带络脉粗紫,苔薄白或白腻、黄腻。

水肿轻者,足附浮肿;重者,四肢、躯干水肿;甚者,胸水腹水。

胸部X线示:心脏扩大,肺间质水肿、胸水等。

颈动脉搏动图示:射血期前时间(PEP)增大,左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

中心静脉压或肺楔压升高,心指数降低。

4.切诊切虚里多动而应手,鼓动疾数,胁下痞块,肢末欠温或四肢湿冷,脉见数、促、结、代、雀啄、、釜沸、屋漏等。

【诊断要点】1、病程迁延缓慢,具有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常于劳作、或夜间平卧时、或有其他疾病时诱发或加重。

2、平时有心悸,气促,胸闷等症,发作时诸症加重,端坐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甚或有腹水,少尿,腹胀纳差,咳吐痰涎或咯血。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

(二)诊断依据。

1.根据《ACC/AHA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修订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欧洲急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疗指南》(2016修订版)。

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性心力衰竭诊断主要依据:①LVEF≤40%;②有心力衰竭典型症状如气短、乏力、夜间咳嗽、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踝部水肿;以及典型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第三心音奔马律,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以及双下肢水肿等;③NT-proBNP或BNP升高。

LVEF保留性心力衰竭诊断主要依据:①LVEF≥50%,且左心室不大;②有典型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③有相关结构性心脏病存在的证据(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和(或)舒张功能不全;④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心瓣膜病,并可排除心包疾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浸润性)心肌病等;⑤NT-proBNP或BNP升高。

LVEF中间范围心力衰竭:LVEF40~50%。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临床常见证候:(1)气虚血瘀证(2)气阴两虚血瘀证(3)阳气亏虚血瘀证(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力衰竭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且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生化全项(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凝血功能、CRP、NT-proBNP/BNP、肌钙蛋白T/I、心肌酶谱、动脉血气分析、甲功三项、尿蛋白/肌酐比值;(3)胸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心脏超声。

2018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8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10 心血管科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10 心血管科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1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II 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 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心电监测、B 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 BNP(NT-proBNP)、肌钙蛋白 T (TNT)或肌钙蛋白 I(TNI)、心肌酶、肝肾功 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 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 6 分钟步行试验、24 小时动 态心电图、B 超(肝、胆、脾、胰、肾等)、血气分析、甲状腺功能、地高辛血 药浓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虚血瘀证: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2)气阴两虚血瘀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3)阳气亏虚血瘀证: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泡洗技术 (2)灸法治疗 (3)穴位贴敷治疗 4.饮食疗法 5.运动康复 6.西药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胸闷、气喘、心悸、水肿等症状有所改善。
2
2.生命体征稳定。 3.胸片显示肺水肿、肺淤血征象明显改善或正常。 4.心功能转为 I 级。 5.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 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严重感染、心电图或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有恶性心律失常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证候诊断
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卧高。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人参、黄芪、茯苓、白术、桂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葶苈子、甘草、大枣等。

中成药:补心气口服液、诺迪康胶囊等。

可选用益气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如益气复脉注射液等。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黄精、玉竹、桃仁、红花、柴胡、当归、川芎、赤芍、车前子、冬瓜皮等。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滋心阴口服液、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可应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推荐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红参、制附子、茯苓、白术、桂枝、丹参、檀香、赤芍、益母草、炒葶苈子、砂仁、大腹皮、大枣、车前子、泽泻、猪苓等。

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心宝丸、芪苈强心胶囊等。

可选用补阳、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如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推荐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

阳虚较甚,选右归丸合生脉散(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片、制附子、肉桂、红参、麦冬、五味子);阴虚较甚,选左归丸合生脉散(生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片、山药、猪苓、茯苓、泽泻、生晒参、麦冬、五味子)。

中成药:济生肾气丸、芪苈强心胶囊等。

可选用补阳、养阴类中药注射剂,如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推荐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熟附子、白术、白芍、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葶苈子、炙甘草、地龙、桃仁、煅龙骨、煅牡蛎等。

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等。

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等。

2.阳虚喘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

人参、炮附子、煅龙牡、干姜、桃仁、红花、紫石英、炙甘草等。

中成药: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等。

3.痰浊壅肺证
治法:宣肺化痰,蠲饮平喘。

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

炙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开金锁、款冬花、地龙、葶苈子、车前子、桃仁、杏仁、炙枇杷叶、制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等。

(二)心衰综合康复疗法
适应症:心衰病稳定期。

流程:心脏评估——康复前教育(热身活动)——康复运动——情志疗法、饮食疗法等(根据病情酌情选用)。

方法:(1)心脏评估和康复前教育:要对病人作各种应有的检查,而且定期复查。

这包括:①分级运动试验测定;②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进行心脏评估。

病情必须稳定,无休息时的心绞痛、失代偿性心衰,或影响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

严格按照Vera Bitter方法进行,观察运动前后6min内步行距离,制定运动方案。

(2)康复运动(参考中国康复程序中心衰部分)运动类型:最普通的是走步。

病人要熟悉某些客观和主观运动强度指标:如脉搏测定、自感劳累分级法等的运用。

采用步行训练,最初1周内进行步行训练,运动宜采取间歇形式,开始5~10min,每运动2~3min休息1min,运动时间可以按一两分钟的长度逐渐增加至6min以上。

运动应为低水平的,靶心率比立位休息心率多10~20次/min,开始几天,
不超过休息心率5~10次/min。

在病情稳定、功能贮量增加以后,运动强度可逐渐增加。

治疗过程中每周评价病人的一般情况,调整治疗计划,不能耐受者退出。

CHF患者安全而有效的目标心率的计算方法为:(负荷试验中的最大心率-静息心率)×0.6(或0.8)+静息脉率。

服用血管扩张剂和运动时间应尽量错开,以避免血压下降等危险。

运动的热身和恢复时间:应该延长,因为心功能减退,运动反应较慢。

作为运动强度指标,因为心衰病人运动心率反应欠佳,比较容易产生劳累性低血压,故进行血压、自感劳累强度、心电图监测更为重要。

这时运动的自感劳累强度应为12~14级。

(3)情志疗法、饮食疗法康复教育中实施。

应用指导:
(1)运动处方的制定特别强调个体化原则。

(2)在考虑采用运动训练之前应该进行详尽的心肺功能和药物治疗的评定。

(3)活动时应强调循序渐进、动静结合、量力而行,不可引起不适或症状加重,禁忌剧烈运动,并要有恰当的准备和结束活动。

(4)治疗时应有恰当的医学监护,出现疲劳、心悸、呼吸困难以及其它症状时应暂停活动,查明原因。

严格掌握运动治疗的适应症,特别注意排除不稳定的心脏患者。

(5)心功能Ⅳ级者,体力活动应予限制,过多的体力活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加剧病情。

此期的重点以静为主,以动为辅。

病情稳定后立即开始被动运动,活动肩、肘、膝关节,每次5~10min,1~2次/d,不应有疲劳感。

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在床上伸展四肢,再缓慢下床,在床边、室内漫步;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逐渐缓慢增加活动量;病情好转后,可到室外活动。

如活动不引起胸闷、气喘,则表明活动的适度。

要以轻体力、小活动量、长期坚持为原则。

(三)足浴疗法
适应症:心衰病稳定期。

标准操作方法:
药物组成,制附子、桂枝、红花、鸡血藤、芒硝。

可用市售足浴
理疗盆,加入足疗药,洗按足部,足反射区电动按摩,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足浴疗法是药物与物理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足部的经穴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的运行有很好的作用,可减少末梢血管阻力,增加心搏出量,从而改善血运状态。

应用指导:
水温宜在40~50℃;浸泡几分钟后,再在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50~60℃。

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渗出性皮肤病应禁用浸浴疗法。

(四)基础治疗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五)护理
1.起居:居室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防寒保暖。

气候转冷时注意须加强室内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衰。

保证病人夜间睡眠充足,避免病人过度劳累,如果病人心衰较重,高枕或半卧位姿势睡眠。

病情缓解医生允许后,病人可在陪同下进行适度下床活动,如小范围散步,以促进身心健康;康复活动宜适量、适度。

2.饮食:注意营养,对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少于5克。

注意日常饮食以低热量、清淡易消化为主,并摄入充足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少食多餐。

虚者可进食大枣、莲子、百合等补益之品。

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3.情志:平时多向患者讲解,避免紧张、恐惧、激动、过度思虑等。

保持平和心态。

三、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I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

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