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在事业单位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 藏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包括五脏与六腑。
考点主要集中在脏腑的生理功能上。
包括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五脏与六腑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其功能特点, 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拿到高分。
一、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包括胆、胃、小肠、膀胱、三焦, 其中胆不但是六腑之一, 也是奇恒之府之一,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 功能似脏。
六腑形态特点是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
对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的对比鉴别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
二、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泌别清浊的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 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 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 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 则大便稀薄, 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 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 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 则大便便稀薄, 而小便短少, 也就是说, 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脏腑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下面将对五脏六腑系统进行归纳总结。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被认为是人体的统治者。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与神明,它的主要功能是掌管血液循环、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心藏神,精神活动与心脏有着密切关系。
心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肝脏肝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供应和排毒。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协调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平衡息息相关,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肝气的畅通。
三、脾脏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管理着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免疫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肺主气,具有呼吸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肺脏的功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所以要保持肺部的健康需要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
五、肾脏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掌管着人体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生殖功能。
肾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力和免疫力。
六、胆腑胆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和调节胆囊的排泄。
中医认为胆腑与情绪有着密切联系,胆气郁结时可导致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状。
七、胃腑胃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中医认为胃脉主病,胃与脾密切相关,胃的消化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
八、小肠和大肠小肠和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排泄。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将胃中的食物进行消化分解,将有用的物质吸收进血液,不需要的废物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五脏六腑作用

五脏六腑作用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指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心、肺、肝、脾、肾)和六个腑器(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的总称。
这些脏腑器官在人体内协同工作,完成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体健康。
心,位于胸腔中央,被肋骨所保护。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将氧与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
此外,心还有调节体温、代谢功能,以及保持人体免疫力等重要作用。
肺,位于胸腔两侧,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肺通过呼吸作用,将氧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保持血液正常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
此外,肺还具有加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水份代谢、防止病原入侵等作用。
肝,位于腹腔右上方,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
肝脏有促进新陈代谢、合成胆汁和分解毒素的功能,可以帮助排毒养颜,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肝还参与消化和吸收过程,分解和排除多余的毒素和废物。
脾,位于腹腔左上方,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主要功能是免疫调节和血液生成。
脾脏通过消化吸收过程中,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血液成分,调节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保持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挥。
肾,位于腰部两侧,是人体排泄器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肾脏主要负责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和废物,维持体内水平衡,并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此外,肾脏还具有产生激素、促进骨骼生长和维持血压平衡等功能。
胃,位于腹腔中上部,是人体消化器官之一。
胃腑的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并进行机械和化学消化过程,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以便身体吸收养分。
胃还会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进一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位于腹腔中下部,是人体最长的消化道器官。
小肠具有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通过肠壁上的细胞将营养物质吸收进血液,并转运至其他组织和器官供能。
此外,小肠还具有分泌肠液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维持正常的消化系统。
大肠,是盆腔中的消化道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大肠通过细菌的作用,将未被吸收的残渣物转化为形态和质地更为固态的粪便,最终通过直肠排出体外。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和六腑的概念。
这些脏腑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和六腑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二、五脏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是指中医中认为的人体内的五个重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它们分别对应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情绪等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的概念和功能。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被称为“君主”。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循环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情感紧密相关,过度的情感波动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 肝肝脏被称为“将军”,在中医中对应着脏腑的决策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和保证血液的正常供应。
肝也与情绪和情感有关,当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时,肝脏易受损。
3. 脾脾脏被视为人体的“后勤部”,其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
脾也与肌肉组织有关,对运动和体力的支持作用很大。
4. 肺肺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
在中医理论中,肺也与皮肤、毛发有密切联系。
肺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皮肤的变化来判断。
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基”,在中医中,肾脏是生命的基础和本源。
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水液代谢、生殖和排泄等。
肾也与骨髓和脑髓密切相关,对生长发育和智力有重要影响。
三、六腑的概念和功能六腑是指中医认为的人体内的六个重要器官,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将逐一介绍六腑的概念和功能。
1. 胆胆脏是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器官,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胆也在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过度愤怒或忧虑会对胆囊和胆汁的分泌产生不利影响。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食物的储存、分解和消化。
它也与情绪紧密联系,例如,饮食过度或过度思虑会导致胃功能紊乱。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第二个关键部位,主要负责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一直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和推崇。
中医强调人体内脏器官的健康与平衡,注重通过调理来维护和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而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1. 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主管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情绪活动。
养心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和压力过大,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2. 肺:中医将肺称为“皇后”,主管呼吸功能和气机运行。
保护肺部健康的方法包括避免烟草和污染物的吸入,注意呼吸道的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3. 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主管气血运行和情绪调节。
保护肝脏需适度运动,注意情绪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过量。
4. 脾:中医将脾称为“参谋”,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
保护脾脏需注意饮食卫生,否则易引发脾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5. 肾:中医将肾称为“元帅”,主管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
保护肾脏需保持适度的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和滥用药物。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调理方法中医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下面将针对每个器官系统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法。
1. 心:中医注重心的情绪调理,常用的方法包括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激动和焦虑,参与适度的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此外,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食物,如酸枣仁、佛手等。
2. 肺:中医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注意呼吸习惯,适当进行气功锻炼如太极、八段锦等,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
此外,经常食用一些具有滋润肺部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等,也有助于肺的健康。
3. 肝:中医调理肝脏的方法主要包括情绪调节和饮食调理。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五脏六腑分别负责人体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和六腑的作用。
一、五脏:1.心:中医学将心视为人体的主宰,主要功能是统治血脉循环、调节气血运行和主持神志活动。
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等症状。
2.肝:中医学将肝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的储藏和血液的通畅、濡养筋脉以及协调情绪。
肝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胸闷、胁痛、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3.脾:中医学将脾视为人体的后勤,主要功能是化生水谷精微、提炼气血津液以及运化水湿。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4.肺:中医学将肺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呼吸、气化和宣发的过程,调节气血运行和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
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呼吸困难、咳嗽、气短等症状。
5.肾:中医学将肾视为人体的根本,主要功能是储存先天之精、调节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能力、控制水液代谢。
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二、六腑:1.胆:中医学认为胆和肝是密切相关的,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助消化和排泄,还参与情绪调节。
胆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消化不良、情绪波动等症状。
2.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接受、储存和分解食物,还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化。
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3.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并将未消化的食物排出。
小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4.大肠: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
大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便秘、腹胀、肠道炎症等症状。
5.膀胱:膀胱是排尿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6.三焦: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指人体内部充满气机运行的空间。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人体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1. 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宰全身血液的循环。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全身组织和器官,同时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中医认为心脏与情感紧密相关,情绪的波动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负责吸入新鲜空气,释放二氧化碳。
通过肺脏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此外,中医认为肺脏与情感有紧密联系,如伤感、忧郁等负面情绪可通过肺脏受到影响。
3. 脾脏: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吸收和运输养分的功能密切相关。
它通过运行脾气补养水谷精微,提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
此外,脾脏还与免疫调节等方面有关。
4. 肝脏:肝脏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器官,有着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肝脏负责产生胆汁,帮助胃肠消化吸收,同时也是解毒和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
其次,肝脏储备和释放血液,对血液循环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肝脏还与情绪调节和保持情绪稳定有关。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要负责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同时,肾脏也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等功能有关。
肾脏能量的充足与否对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6. 胃和肠道: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负责储存、消化和吸收食物。
肠道则进一步分为小肠和大肠,主要负责养分吸收、水分吸收和废物排泄。
消化系统中的脏腑与食物消化、养分吸收和废物排出密切相关。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强调身心健康的平衡,提供了调养五脏六腑、促进健康的方法和理念。
中医五脏六腑讲解及调理方法详解

中医五脏六腑讲解及调理方法详解中医的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而六腑则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器官的中枢,与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密切相关。
下面详细讲解一下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调理方法。
1.心脏(心)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循环血液和控制血液的运行。
心脏有开窍于舌,所以通过舌象可以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适度的运动对心脏保健非常重要。
心脏疾病患者要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并保持定期复诊。
2.肺(肺)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呼吸,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并排出二氧化碳。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进行适度的呼吸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肺部健康。
均衡饮食,多吃一些对肺有益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有助于肺脏的保养。
3.肝(肝)肝主疏泄,主要功能是调整气血的运行。
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有利于肝脏的健康。
饮食调理方面,应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调理肝脏的食物,如苦瓜、柠檬、红枣等。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肝脏的保健。
4.脾(脾)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水谷精气、水液和血液。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是脾脏保养的关键。
避免过度饮食,不要过食生冷和油腻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脾脏调理的食物,如山药、白果、山楂等。
适当的运动也对脾脏保健有好处,如散步、晨跑等。
5.肾(肾)肾主藏精,将精液输送到生殖系统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疲劳和性生活不节制,有助于肾脏的保养。
饮食方面,应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和生冷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肾脏调理的食物,如黑豆、黑木耳、芝麻等。
适当的运动也对肾脏保健有好处,如太极拳、跳绳等。
6.六腑胆:胆下行于肝,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吸收和排泄废物。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压力过大和暴饮暴食,有助于胆腑的健康。
饮食方面,应避免过度食用脂肪和油腻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胆腑调理的食物,如荠菜、柿子等。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其中五脏六腑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模式的理论。
本文将按照中医的习惯,首先介绍五脏,接着介绍六腑,并对其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心、肝、脾、肺、肾。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个脏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
五脏之间密切相互联系,互为表里,通过一个相互协调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六腑是中医理论中与五脏对应的另一部分,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腑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胆主疏泄和排毒,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吸收,大肠主排泄,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和代谢。
六腑与五脏紧密合作,通过协调一系列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五脏六腑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它们通过经络系统和气血运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
中医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体内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重要作用。
例如,心与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共同维持了血液的循环和气的运行。
肝与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保证气血的运行平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两者相互协作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状况,中医师可以推断出人体内的疾病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总结一下,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和功能模式,通过相互制约和协作,维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理解五脏六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运作方式,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五脏(人体心,肝,脾,肺,肾)

五脏(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五志:怒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夏 长夏 秋冬 五气:风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舌 口 鼻 耳五脏与六腑】肠的化物。
利于肺的肃降。
2.肺与大肠: 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六腑,胆、小肠、 胃、 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 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 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的相互关系与平衡。
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五脏六腑的了解以及如何调理它们。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方法,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基础知识。
一、五脏六腑功能1. 心脏: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同时与情绪、记忆、激情和睡眠等方面有关。
调理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等。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同时也与皮肤和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肺脏主要功能是呼吸并控制气机。
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护好呼吸道、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氧气摄入量等。
3. 脾脏:脾脏是中医认为对消化和吸收有重要作用的器官。
调理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减少食用寒凉食物等。
4. 肝脏:肝脏是中医认为掌控情绪与气血畅通的重要器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以及避免过度饮酒等。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掌管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理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当的水平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补充水分以及避免熬夜等。
6. 胃和小肠:胃和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负责分解和吸收食物。
调理胃和小肠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以及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调理五脏六腑的重要方面。
适宜的饮食可以增加机体的营养摄入,同时也可以帮助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
对于不同的脏腑,需要遵循相应的饮食原则,例如,对于肝脏,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的蔬菜水果。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五脏六腑的传统方法之一。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当归、枸杞等。
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中医医师的建议。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
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的“五脏”指肝、心、脾、肺、肾。
五脏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此外,还有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五脏:1.肝:肝是藏血器,主要功能是制造和储存血液,同时也是调节情绪、存精制津、疏泄气机的重要器官。
肝阳虚则气机不利,久则疏泄失守,肝阴虚则肝血不足,久则瘀血内生。
2.心:心主血脉,其功能为调节血液循环、安定心神、掌管记忆、思维等活动。
心与血的互动相形,血只能由心出而不能自己行动,同时恒心不定则神志不明,情志外露,则反之亦然,因此心是“君主”。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本,其功能为司运化、运化饮食后的食物精华,将其转化为气血,以供全身备用。
同时,脾主肌肉,若脾虚疏则肌肉无力。
4.肺:肺主气息,“上焦”调节呼吸,使人呼吸暢顺。
肺精主官气,开窍于鼻,宣发清肃之气。
同时,肺脏内有“肝之别”的穴位,两者相通,肺气呼吸太过察则伤肝,察则通,通则无疾。
5.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包括藏精制津、生发髓骨、调节水液、控制生长发育等。
正常情况下肾脏的保养和功能的强化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六腑:1.胆:胆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吸收脂肪,帮助保护肝脏。
2.胃:胃为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消化机制使食物成为精华。
同时,胃中也有能够杀死细菌和消化各种食物的胃酸。
3.大肠:大肠主要作用是将食物残余、粪便等积存在大肠内,帮助排出体内废物。
4.小肠:小肠是人体内最长的器官,主要作用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并吸收到血液中,同时帮助排出体内废物和毒素。
5.膀胱:膀胱主要作用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6.三焦:三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中、下三者都是接受外来事物的通道,同时也是消化吸收机能的调节中心。
上焦调节喉部及心肺等器官,中焦主司脾胃于,下焦主司泌尿生殖,以及与肠的相互表里。
总结一下,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对五脏六腑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等生理变化。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的作用与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五脏六腑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五脏六腑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一、五脏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
它们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1. 心脏: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它具有统治血脉、主宰气机的功能。
心脏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运作,并通过血液的输送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心脏还与神志、记忆、思维等脑功能有密切的联系。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心火下移能够影响到肾水的运行,与肺相互合作保持呼吸畅通。
2. 肝脏: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之一,根据中医理论,肝脏是气血之源,储藏血液、调节气机、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
此外,在情绪调节和影响身体免疫功能上,肝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肝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可表现为肝木克脾土、肝木疏泄肺金、肝木生克于肾水。
3. 脾脏:脾脏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产生气血并输布给全身。
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还被视为将吸收的营养转化为气血形成的关键器官。
脾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脾统摄肉食、脾生成血、脾与肾阴阳合。
4. 肺脏:肺脏在中医理论中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吸纳空气,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肺脏在呼吸之外还具有调节水液代谢、保持正常的皮肤湿润等功能。
肺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肺金通脾土、肺气濡养肾水。
5. 肾脏:肾脏被视为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器官,肾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
肾脏主要负责水液代谢、排泄废物、调节酸碱平衡和矿物质的代谢等功能。
此外,肾脏还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等过程密切相关。
肾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肾水生肝木、肾水相克脾土。
二、六腑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六腑指的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每个腑器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五脏六腑工作原理

五脏六腑工作原理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以及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下面将分别介绍五脏六腑的工作原理。
心脏是人体的主要泵,它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氧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解毒器官,它能够分解和排泄体内的有害物质,同时合成和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脾脏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它能够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参与血液的生成和免疫功能。
肺脏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它能够吸入氧气,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它能够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同时调节体内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
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它能够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同时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吸收。
小肠是人体的主要吸收器官,它能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大肠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它能够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膀胱是人体的储尿器官,它能够储存尿液,同时通过控制排尿的时机将尿液排出体外。
胆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它能够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三焦是人体的重要气化器官,它能够将水液和精微的物质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五脏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中医药理论中的调理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也能够帮助五脏六腑恢复平衡,促进人体的健康。
五脏六腑的功能总结

五脏六腑的功能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们包括了心、肝、脾、肺、肾和胆经空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下面对这些功能进行总结。
心是五脏之首,主宰血脉的循环和调节,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血液循环:心主血脉,控制全身血液的运行和循环,保持身体的正常体温和血液的合理分布。
2. 统治心神:心与神明相关联,能影响和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
3. 控制呼吸:心与肺相互作用,控制呼吸运动,保证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气血:肝主疏泄,调节血液的储存和运行,保证气血畅通,维持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
2. 维持情绪平衡:肝的功能紧密关联着情绪的变化,任何情绪的波动都会影响肝脏的功能,长期情绪波动会导致肝气郁结,引起各种疾病。
3. 促进新陈代谢:肝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新陈代谢器官之一,能够合成和分解物质,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
脾位于胃的上方,是人体的中枢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主管消化吸收:脾主运化,能够将食物消化分解为养分,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2. 控制血液:脾主升清,能够促进血液的凝聚和循环,调节血液的质量和稳定性。
3. 维护肌肉组织:脾主肌肉,能够为全身的肌肉组织提供养分和能量,维护肌肉的正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主导呼吸:肺主呼吸,通过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实现人体的气体交换,保证身体内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2. 控制水液代谢:肺在呼吸的同时,也通过水分的蒸发和排出,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
3. 维护皮肤健康:肺主皮毛,与皮肤的健康和美丽密切相关,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皮肤问题的出现。
肾是五脏中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水液平衡:肾主水,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除,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保证机体和细胞的正常功能。
2. 控制生殖发育:肾主生长,肾的功能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与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功能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知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素问·五藏别论》曰:“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在中医学上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五脏的主要功能为藏精气。
01▶肝:肝位于人体右胁下,主要具有藏血、疏泄等功能。
1.藏血:古代著名医学家王冰曾经这样说过,“肝藏血,人动则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脏是一个藏血“宝地”,当人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如人体卧床休息时,人体需要的血液量较少,这样大量的血液就会进入肝脏中,肝脏就成为储备血液的仓库。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如进行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人体需要较多的能量和氧气,此时人体就需要较多的血液,于是,肝脏中储备的大量血液就会输出,以保证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由此可见,肝脏发挥着“聚血盆”和“血液量调节器”的双重功效。
2.疏泄:肝气具有疏展、柔和的功效。
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可以调畅脾胃的气机,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则很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异常、心情烦躁、易怒、失眠等不良症状的出现。
3.其他功能:由于肝有藏血、疏泻这两大功能,使得肝还具有了养筋、养目等功能。
02▶心:心位于胸中央偏左,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枢纽,主要具有推动血行、调节神志等功能。
1.推动血行:血液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的物质,血液是在脉中运行的,只有保证血液正常运行,才能及时而充分地为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营养,而心脏是推动血行的主要动力,如果心脏功能衰弱,血液的运行就会受阻,人体就会出现营养不良、面色苍白、脉搏较弱等不良症状。
2.调节神志:精、气藏于心,而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因此,心具有调节神志的功能。
如果心发生病变,则很有可能出现健忘、失眠、精神混乱等不良症状。
3.其他功能:心与汗液的分泌息息相关,汗液是津液在心的作用下化生的,最后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心内的气血与舌相通,正是在心的作用下,舌的各项生理功能才能保持正常,如果舌头出现舌尖发红、糜烂等异常,则有可能心功能出现异常。
03▶脾:脾位于中焦,主要具有运化、营养肌肉、统血等功能。
1.运化:脾主要对水谷进行运化。
首先,脾是胃的消化助手,它
能促进胃对食物的消化;另外,脾还对水谷所产生的营养物质进行吸收、运输。
水谷经过胃的消化后可转化为能够被脾吸收的营养物质,脾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后就会将其运输到肺,然后再通过脉运输到人体内的其他部位,为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
2.营养肌肉:水谷中的营养物质被脾吸收后,其中的一部分营养物质被输送到肌肉中,肌肉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这就为肌肉丰满、结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统血:脾能够运化水谷,而水谷是生化气血的根源,因此,脾能够统血,调节血液的运行,使得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从而有效避免血液外溢。
04▶肺:肺位于胸部中央,且高高在上。
比任何脏腑的位置都要高,具有主气、通调水道等功能。
1.主气:人体进行呼吸,即从自然界吸入新鲜的空气,呼出体内污浊的气体,都离不开肺。
正是在肺的作用下,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才能吐故纳新。
肺吸收的气体和水谷化成的精气能够在人体内合成为宗气,此种气一方面能够调节人体内各个组织的生理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调节人的呼吸、声音。
2.通调水道:肺能够调节水分在人体内的运行,使得水液运行通畅,从而有效促进水液的新陈代谢。
如果肺的功能出现异常,则容易
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问题。
3.其他功能:肺与鼻关系密切,鼻是肺气出入人体的通道,它的功能也会受到肺的影响。
如果肺功能正常,则呼吸顺畅,鼻的各项功能也比较正常;反之,鼻的功能易出现异常。
肺还能通过发挥通调水道的功效滋养体表的皮毛。
05▶肾:肾位于腰部,主要具有藏精、藏水等功能。
1.藏精:肾中所藏之精,主要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种,先天之精是生命的本源,由父母遗传,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功效;后天之精是由人体摄取的食物化生而成,能够为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
2.藏水:肾能够调节人体内的水分,它能温煦水液中的津液,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它还能够将体内多余的水输送到膀胱,并最终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3.其他功能:肾还具有滋养骨骼、促进大脑发育等功能。
六腑的生理功能
《素问·五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六腑指的是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的功能是传运水谷,具体功能如下:
一、胆
胆附着于肝,具有储存排泄胆汁、调节情志的功能。
1.储存排泄胆汁:胆能够储存胆汁,胆还能够把储存的胆汁排泄到小肠中去,而胆汁具有促进食物消化的功效,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
2.调节情志:胆还能够调节人的情志,如果胆功能出现异常,则人很容易出现惊恐、易怒、失眠、多梦等不良症状。
二、小肠
小肠位于腹腔中。
小肠的主要功能为促进食物的消化,食物进入胃中,经过胃的腐熟,随后就会进入小肠,小肠能够对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
小肠中消化的食物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水谷中的营养成分被脾吸收,进入人体各个部分,为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一部分为食物残渣和多余的水分,其中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化为粪便,多余的水分进入膀胱,化为尿。
若小肠功能发生紊乱,则很容易导致腹泻、营养不良等消化道功能障碍。
三、胃
胃位于横膈下,连接着食道和小肠,具有容纳食物、消化食物的功能。
食物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内,然后再经过食道进入胃内,因此,胃是容纳食物的天然容器,胃可对食物进行腐熟。
进入胃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兵分两路”、一部分进入小肠内,继续接受小肠的消化;而另一部分则在脾的运化作用下,被脾吸收,为人体提供能量。
如果胃功能出现异常,则人体会出现呕吐、恶心、胃脘痛等病症。
四、大肠
大肠位于小肠和肛门之间,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它能够把食物残渣变为粪便。
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已经没有营养价值,因此就会进入大肠中,大肠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垃圾箱——容纳食物残渣。
大肠首先将食物残渣中含有的水分吸收,将食物残渣变为大便,最后大便从肛门顺利排出。
如果大肠出现异常,则会出现腹泻、便秘等疾病。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与尿道相通,主要功能是将多余的水液、有害物质转化为尿。
人体内的水分以及许多有害物质在肾脏的作用下,进入膀胱转化为尿,最后再由尿道排出体外。
膀胱将多余的水液、有害物质转化为尿,离不开肾的大力协助,单靠膀胱“单打独斗”,此过程根本无法顺利进行。
若肾、膀胱功能发生紊乱,人体很容易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失禁等病症。
六、三焦
三焦不像其他脏腑一样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器官,它是诸多脏腑部分功能的概括。
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其中上焦包括心、肺,其主要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中焦包括脾、胃,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其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