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docx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点,对于解题和理解物理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力的计算等内容。
1.运动的描述:(1)位置: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空间位置,通常用坐标表示。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直线距离,用Δx表示。
(3)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用v表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
(4)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a表示。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
2.力的作用:(1)力的定义:力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称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称为地球引力或重力,用Fg表示。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g=mg,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3)弹力:弹簧伸长或缩短时对物体的作用力,用Fe表示。
(4)摩擦力:物体表面接触时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表示物体静止和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用Fs和Fd表示。
3.力的计算:(1)力的合成:如果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
力的合成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两种方法。
(2)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平行于物体表面和垂直于物体表面的两个分力。
4.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也称为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都满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法则。
5.动力学:(1)质量: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的物质属性,用m表示。
(2) 动量:物体运动的属性,计算公式为p=mv,其中p是动量,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运动与力
一、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性质:相互作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同时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3、力作用的方式:接触或不接触。
(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1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表示方法: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矢量)
(五)、三种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重力: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力);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作用点使重心(物体几何中心)
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涉及的公式:v=s/t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能量守恒,前后联系)惯性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永远存在。
(四)、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共线
注意: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的区别(五)、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这个力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求合力的过程叫做二力合成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在运动过程中,物体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这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力的概念。
力是导致物体产生运动、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根据牛顿定律,力的作用会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物体的速度或者形状。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产生平动或者转动的运动形式。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产生加速度,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公式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对于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牛顿定律,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其他与力相关的重要概念,比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
而弹力是弹簧或其他弹性体受到挤压或拉伸时产生的力,摩擦力则是物体表面之间相互接触时的阻碍运动的力。
在物体的运动过程中,还会受到空气阻力、浮力等其他力的作用,这些力都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
因此,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力的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
除了力的作用外,还需要了解动量、能量等物理量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而能量则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物理量。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量和能量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规律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1)概念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被称作机械运动(2)自然界中除了机械运动,还有热运动等。
(3)对物体做的运动是否为机械运动的判断标准被研究物体与周围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2.参照物引入:A同学坐在向前行进的车里,看见路边的树木向后退;而站在路边的B同学,认为树未动(1)概念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选取参照物的原则和标准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参照物)是静止的②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③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我们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比如树、河岸作为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的绝对性(这里的“运动”,不一定指机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里的“运动”特指机械运动)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①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言,位置发生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②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言,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③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状况,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
补充:①相对静止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的②相对运动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同、或运动的方向不一致,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运动的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天空飘动的白云B.放在电炉上加热的水壶C.地球绕太阳公转D.流动的河水2.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A.静止的B.运动的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3.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A.月亮躲进云里B.太阳从东方升起C.列车中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只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可以做参照物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也可能是静止的5.一辆车沿河岸行驶,车上的人看到岸边的树向西运动,而河面上一艘船却在向东移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12章 运动和力》重点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第12章运动和力》重点知识点复习一、运动的描述: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作为标准的,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是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符号 v 表示。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单位是:米/秒, 1m/s= 3.6 km/h 。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m=10 dm =100 cm =1000mm=106μm=109nm。
使用刻度尺的规则:(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零刻线和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靠近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是准确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2、时间的测量的工具:钟表,单位换算: 1h=60min=3600s 。
3、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
四、力:力(F)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对它施加这种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指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运动和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应用:人向后用力划船,船却向前走,原因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5、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6、力的单位是N ,两个鸡蛋重为1N 。
初中生重约500 N。
7、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施力物体:地球。
求重力的公式是:G = mg ;8、g是固定比值,g= 9.8 N/㎏,意义是:地球上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 N 。
增大物体稳定性的方法:一是增大物体的支承面积;二是降低物体的重心位置。
9、摩擦有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摩擦力的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10、静摩擦力的特点:两个物体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有关。
11、滑动摩擦力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无关。
12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 )增大压力;( 2 )使接触面变粗糙些;( 3 )将滚动摩擦变成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变光滑;(3)加润滑油;(4)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1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4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所以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
同时,物体的运动不是靠力来维持的;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只由:质量决定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九年级运动和力知识点
九年级运动和力知识点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现象和实际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九年级运动和力的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1.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力:导致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3.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干扰,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该定律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F = ma,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四、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一个物体施加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力,必定会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其上。
五、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力,而动摩擦力则是使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力。
六、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同时也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
七、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天体间引力作用的定律。
该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八、弹力弹力是弹性体受力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物体的伸长量成正比。
九、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自身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个物体的惯性越大,它不受外力作用改变运动状态的能力就越强。
十、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是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力,而滚动摩擦则是物体在滚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总结:九年级运动和力知识点包括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弹力、惯性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体运动的原理,同时也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九年级物理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物理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在九年级的物理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十二章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这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单位是牛顿。
2. 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通过合力的概念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3.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方法为压力=力/面积。
第二章:机械能1. 动能与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功是力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率。
2.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的能量称为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第三章: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用来放大力或改变力的方向的简单机械,可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杠杆力的大小和方向。
2. 滑轮组:滑轮组可以改变施力方向和大小,可以用来减小力的大小或改变力的方向。
3. 斜面与斜坡:斜面和斜坡是用于减小力的作用力的大小的简单机械。
第四章:流体静力学1. 压强和压力: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压力是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
2. 水压机和液压机:液压机利用液体的性质来进行工作,可以放大力的大小。
3. 浮力和浮力原理: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称为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挤液体的重量。
第五章:热与温度1. 热量与温度:热量是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程度。
2. 热传递: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 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一种仪器,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第六章:传热和热量1. 热的传导:热的传导是指热在物体中传递的过程,可以通过热传导定律来计算传热速率。
2. 热对流:热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的过程,对流传热速率与流体运动速度有关。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第十二章__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简称。
2.机械运动在宇宙中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发生位置的变化,看似不动的房子、树木,都在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甚至整个银河系,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这就是物体运动的绝对性。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4.参照物既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但一般不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速度越小,物体运动得越。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km / h,1m/s = km / h 3.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
4.平均速度能够反映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只能对运动做粗略描述,平均速度= 。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m= dm= cm= mm= μm = nm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3.刻度尺读数的时候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h= min= s5.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不能被消除,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②;③6.错误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错误可以避免。
第四节力1.力是,提到力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一个是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静止的物体运动;②使运动的物体静止;③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4.力的三要素:、、。
物理九年级十二章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十二章知识点第一节: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在物理中,力是指能够改变物体状态(静止或运动)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其原来的状态,包括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力和物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定律。
它的数学表示为:F = ma,其中F是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等大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第二节:机械能与机械功1. 功的概念功是指力沿着物体的位移方向做功的能力。
功的单位是焦耳(J)。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动能和外力做功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示为:W = ΔK,其中W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ΔK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 功与机械能的转化当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动能的减少。
第三节:压强与浮力1.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垂直于该面积的力的大小。
压强的数学表示为:P = F/A,其中P是压强,F是作用力,A是力的作用面积。
2.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上升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第四节:热与温度1.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间能量的传递形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2. 热平衡与热传递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处于相同温度状态时不存在热量交换。
热传递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第五节:光的反射与折射1. 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反射定律表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折射的概念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物质传播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斯涅尔定律描述了光线在两种介质中的折射关系。
第六节:电流与电路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导线的数量。
(完整word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2)相对静止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4)单位:m/s km/h换算 1m/s=3.6km/h2.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变速运动(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v=s/t三、长度、时间及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4、刻度尺的使用: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涉及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下面是对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详细介绍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弹力等内容。
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1.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2.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形状的物理量。
3.质点: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考虑物体的位置和质量。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运动和力的基本规律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的作用-效果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平衡力: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
2.加速度:当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3.质量的影响:相同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
4.施力的物体受力反作用。
例如:走路时我们脚用力踩地面,地面也会反作用给我们相同大小的力。
5.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合力即可求解。
四、常见的力1.弹力:两个物体接触,彼此之间产生的力,它的方向与接触表面的法线方向成反方向。
符号为-F。
2.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向下。
符号为Fg=mg。
3.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引力:物体之间由于引力而产生的吸引力,在万有引力定律中阐述得更详细。
5.空气阻力:物体在气体中运动时由于空气对物体的阻力。
五、力的性质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作用力的作用物体不同,因此加速度也可能不同。
初三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__________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 。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但速度没甲快 ③__________。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__________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__________.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__________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 。
4、速度的定义是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_______ 常用单位有 ,其中________ 单位大。
换算:1m/s= km/h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知识总结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2、参照物:被选做标准(静止)的物体。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当做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判断物体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②选定参照物。
③根据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被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4、怎样判断参照物?①确定运动的物体。
②确定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运动。
③这个物体就是被选定的参照物。
二: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运动快慢的方式 1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ν=s/t 2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ν=t/s3、公式ν=s/t s=νt t=s/ν4、平均速度:v=s 总/t 总s 1 s 2 ν=2121t t s s ++(总路程/总时间) t 1 t 2s s ν=21212v v v v + (相同路程)ν1 ν2 t t ν=221v v + (相同时间) ν1 ν2三、1、时间单位:年 月 日 时(h ) 分(min) 秒(s) 旬 一刻钟测量工具:时钟 手表 停表 秒表 日晷 沙漏 一炷香2、长度单位:光年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埃 (À)测量工具:刻度尺 米尺 卷尺 米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3、误差:测量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减小。
减小误差方法: 1选用精密仪器 2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贴被测物体,并沿着所测直线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必须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且只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初三物理《运动和力知识归纳》复习归纳
四,力 1,力的作用效果 ,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 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 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 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 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 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 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 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 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 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3,时间的测量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 .时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 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 ),分 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 1h=60min 1min=60s 4,误差 ,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 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 进测量方法. 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 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九年级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知识点用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编一、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可以让所有物体都运动起来也可以让所有的物体都静止。
注意:动植物的生长不是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但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一般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注意: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3、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叫做静止;相对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叫做运动。
特别:若A ,B 相对静止,那么C 物体相对于A 或B ,C 的运动状态是相同的。
补充:同步卫星指的是和地球自转速度相同的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它是静止的。
三、 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相同时间比路程)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相同路程比时间)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2、速度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变形 ,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运动1.1m 注意:用上述公式求出来的是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的平均快慢,在运动的各个时刻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相等,瞬时速度可能不等。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运动的普遍性: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什么叫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3、什么是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式:v=s/t3、速度的单位:主单位: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5、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而言,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那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主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m )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 1dm=10cm1cm=10mm 1mm=1000um 1um=1000nm2、时间的国际单位:住单位:秒(s )常用单位:时(h) 分(min ) 毫秒(ms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3、误差与错误(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
产生原因:测量主体对估读值估读的不准确性;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测量方法等特点: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2)错误的产生: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数据时粗心。
特点: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方法:(1) 、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2)、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3)、改进测量方案可以减小误差。
四、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单位是牛顿(N)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运动和力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
运动和力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
运动和力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
牛顿因一颗苹果而有了成就,还是一颗苹果因为牛顿而出名了?二者结合成就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考查对于惯性的理解,惯性定律的应用,题目的形式为选择、填空等。
内容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能理解惯性定律即可。
【误区提醒】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3、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典型例题】
例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静止的。
B.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具有惯性,物体受力后,它的惯性就减小或消失了。
C.把铁锤的锤柄在地上碰几下,锤头便套紧了,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D.公共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人站不稳,这是由于人具有惯性的原因。
解析:A.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惯性大小与受力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C.锤头套紧不是利用锤柄的惯性,而是利用锤头具有惯性。
D.汽车上的人原来是与车一起运动的,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站不稳。
答案:AB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往往不同。
同一个物休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白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2、速度:⑴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⑵时间相同,路程长,运动快
⑶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快
⑷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lm/s=3.6km/ho 人步行速度约l」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通过的路程为1.1m.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平均速度:
及对应的时间)
常见速度:人步行速度1」m/s,自行车速度5m/s,人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
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乂10论人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中长跑测验中,小明跑1000m小红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
小红800m3分20秒4m/s
解:
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小明1000m4分10秒4ms
小红800m3分20秒4ms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测量之一,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亦、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
铅笔芯的直径皿、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迪1、墨水瓶高度
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卷数n,
用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己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目•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M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 / 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H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
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金滚迭(用己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
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鯉迭(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岀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儿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B、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平行于被测边,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E、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中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并异叫误差。
(1)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2)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2、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日畧、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条件:①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直线上,并作用在不同物体上)o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_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也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如:弹簧测力计(实验室常用)、握力计。
⑵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或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B、使用方法:看清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零;读数。
C、注意事项:不允许超过量程,使用前要轻拉几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探究实验:
⑴小车每次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时速
度相同。
⑵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
⑶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岀来的,不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凰住。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
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均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车。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
瓷? h力为0
受平禽力J勺谏i云
动)_ 运动状态不
变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
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运动快慢改变
址动方向改变
肚动状
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2、m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l 0~m 1 m=10dm ldm=10cm I cm=10mm
I m=10-pm 1 m= 10-nm 1 ym= 1 ()2 3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