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膜窦影像学表现

合集下载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1.颅骨平片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

颅板分内板、外板和板障。

内、外板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密度较低。

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

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呈锯齿形透亮影。

颅缝内可有缝间骨。

侧位上可显示蝶鞍的形态、大小及结构。

其正常前后径平均11.5mm,深径平均9.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后前位上,内耳道显示在眼眶内,两侧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

生理性钙化主要有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和脉络膜丛等部位钙化。

生理性钙化的移位仅对颅内占位病变起提示作用。

2.脑DSA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极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等;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等。

这些分支血管多相互重叠,结合正侧位造影片容易辨认。

正常脑动脉走行迂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

3.脑CT(1)颅骨及空腔: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低密度。

(2)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尾状核头部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体部沿丘脑和侧脑室体部之间向后下走行。

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

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呈楔形,自内而外分为苍白球和壳核。

苍白球可钙化,呈高密度。

豆状核外侧近岛叶皮层下的带状灰质为屏状核。

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内囊,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

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外囊。

(3)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为均匀水样低密度。

双侧侧脑室对称,分为体部、三角部和前角、后角、下角。

(4)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完整版PPT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完整版PPT

颅底骨的CT表现:按典型结构的层面来显示,观察时仍可能有少许差异。 (毗耳线-40—50MM)前段显示牙槽弓的影像。 2 硬腭与上颌窦下部层面(毗耳线-30—40MM)前段为硬腭,中段为上颌窦,后段显示颈椎。 翼突外侧为颞下窝,并见一游离的下颌骨冠突尖。 颅盖最低层面显示蝶骨嵴,岩骨嵴,眶板(额内嵴及岩骨嵴间)。 颅盖最低层面显示蝶骨嵴,岩骨嵴,眶板(额内嵴及岩骨嵴间)。 主要为蝶骨,两侧出现颧骨,中段中央显示犁骨,两侧为咽腔,及翼突根。 蝶骨大翼下部外侧为颞下窝。 两侧显示下颌支,后段显示寰齿关节。 蝶骨大翼下部外侧为颞下窝。 此层面中段有人字形的翼突影。 另外寰椎横突前方有游离的小点状茎突影。 蝶骨大翼下部外侧为颞下窝。 (毗耳线-40—50MM)前段显示牙槽弓的影像。 后段是枕骨大孔的最低位结构。 本层面上颌窦面积最大。 翼突外侧为颞下窝,并见一游离的下颌骨冠突尖。 CT采用骨窗观察:骨像。 1 上颌窦中部和上颌颈层面(毗耳线-10—20MM)。 此层面中段有人字形的翼突影。 约位毗耳线上20-30MM,蝶平面后缘与两侧前床突之间各显一小切迹,量视神经管后端的部位。 颅中窝呈三角形,前方小部分是蝶骨大翼,后方大部分是颞骨鳞部,二者间有颞鳞缝。
鼻中隔两侧出现平行排列的中鼻甲,中鼻甲呈 长条状游离影,中鼻甲与鼻外侧壁间显示中鼻 道。主要为蝶骨,两侧出现颧骨,中段中央显 示犁骨,两侧为咽腔,及翼突根。
翼腭窝。颞5 颅底外面层面(毗耳线010MM)。
下窝。中颅窝底显示卵圆孔各棘孔。蝶骨大翼 下部外侧为颞下窝。显示下颌关节头。
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其后缘切迹颈静脉 窝。。
1 眶板和鞍背层面。约位毗耳线上2030MM,蝶平面后缘与两侧前床突之间 各显一小切迹,量视神经管后端的部位。 该平面视神经管在前床突内侧,眶上裂 在外侧。

头皮和颅骨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影像PPT

头皮和颅骨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影像PPT

头皮和颅骨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影像PPT前言前言:头皮和颅骨的病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能够遇到,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经常会被忽视,并且在被发现时,由于其非特异性和对病变的不熟悉,会产生巨大的诊断难题。

放射科医生应该对头皮和颅骨的病变掌握,包括:解剖变异、先天性、创伤性、炎症、肿瘤和其他病变头皮和颅骨的正常解剖头皮由五层组成:皮肤;致密结缔组织;帽状腱膜腱膜;疏松结缔组织;骨膜红线:皮肤;淡红:皮下组织;蓝线:帽状腱膜+骨膜正常的颅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变异变异:某些解剖变异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病变,比如:扩大的顶骨孔和其他类似颅骨孔、缝间骨、蛛网膜囊肿颗粒;乳突导静脉;颅骨弥漫性增厚;颅骨过度气化A:双侧顶骨孔;B:单侧顶骨孔;C:单侧枕骨孔;D:扩大的盲孔;E-F:缝间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缝间骨A-C:乳突导静脉:通过乳突导静脉将硬脑膜的静脉窦与颅骨外部的静脉连接起来;D:颅骨弥漫性增厚;E:额窦过度气化;F-G:枕骨过度气化;H:颞骨过度气化颅缝过早闭合A:矢状缝过早闭合,前后生长继续,形成一个狭长的颅脑;B-C:人字缝过早闭合,颅脑呈三角形D-F:冠状缝过早闭合,注意双测顶骨继续增长;E-F:矢状缝、冠状缝和人字缝过早闭合,典型的塔状颅脑小头畸形A-B: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的新生儿颅脑尺寸缩小软骨发育不全软骨发育不全:矢状位T1WI 显示相对较大的颅顶和较小的颅底;前额鼻梁凹陷,枕骨大孔狭窄(黄色箭头)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特征是大脑和/或脑膜组织通过颅骨和硬脑膜的先天性缺陷突出,通常位于中线或中线附近,并伴有可触及的肿块,在枕部位置更常见(75% 的病例),CT 有助于评估骨缺损的大小和边界,MRI 是评估脑膨出内内容物的最佳成像方式多种脑膜/脑膜脑膨出顶突闭锁顶突闭锁:它们是由脑膜和残留纤维组织等组成的良性畸形病变,通常位于中线,被皮肤覆盖。

MRI 是能够很好的观察内容物,静脉血管造影 MRI 可能显示偶然的原始镰状静脉持续存在,以及静脉窦的其他异常矢状位 T1WI 和矢状位 T1WI MIP 增强显示顶部皮下结节(绿箭头),增强与上矢状窦相通,与永存镰状窦共存(红箭头)枕骨孔样缺损,增强与窦汇沟通顶部皮下脑脊液信号,与永存镰状窦共存颅骨膜血窦颅骨膜血窦:由颅内和颅外静脉引流之间通过异常交通组成。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一:正常颅脑表现(一)X线平片头颅平片常规投照后前位和侧位。

1.头颅的大小与形状与生长发育有关2.颅脑骨质密度与结构成人颅骨分为内板、外板和板障。

内外板为密质骨,X线平片上为线状致密影;板障位于中间,为细颗粒状低密度影。

通常,额顶部、枕粗隆部颅板较厚,以外板最明显,而颞骨和枕骨鳞部以及额骨垂直部则较薄。

3.颅缝与囟门在颅骨发育中,于膜性基质上分为额骨、顶骨、颞骨、枕骨多个化骨核,各化骨核之间的间隙小者为缝,大者为囟。

新生儿有六个囟门,居顶骨四角,在顶骨中线者分别称为前后囟门,在两侧下外方者称为前、后外侧囟门。

囟门在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清楚的透明区,而颅缝则显示为透明线影。

在后前位片上,可见矢状缝位于颅骨中线,人字缝由其后方向两下外侧走行;颞鳞缝呈短线状,由外上斜向内下;冠状缝在此位置显示不清。

在侧位片上,冠状缝和人字缝呈上下方向走行。

有时在人字缝顶端,枕骨与顶骨可出现轻度重叠或分离,勿误认为骨折。

颅缝在颅外板多呈锯齿状,内板较平直。

新生儿的颅缝宽约1mm,不同颅缝开始闭合的时间不同,闭合速度因人而异。

闭合后的颅缝边缘硬化为正常表现,但在儿童颅缝周围出现硬化多为提前闭合征象。

4.颅壁压迹1.脑回压迹:脑回压迫颅骨内板,使局部骨质变薄,显示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

在囟门闭合前后,脑组织发育较快,脑回压迹较为显著;成人压迹浅,数目少。

2.脑膜中动脉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迫颅骨内板,显示为条状透亮影。

压迹起于颅中窝,走行较直,易与线性骨折相混淆。

3.蛛网膜颗粒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迫颅骨内板显示为边缘锐利且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多分布于额、顶骨矢状窦的两旁,直径常为0.5—1.0cm,但有时可达数厘米。

大的压迹需要跟颅骨破坏相鉴别。

4.板障静脉压迹:板障静脉为颅骨板障内的营养静脉,其压迹呈粗细不等的树枝状,走行方向不一,可跨越颅缝,多见于颅骨。

5.导静脉压迹:导静脉贯穿于颅骨,沟通颅内外血流。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中脑上部层面
中脑前方为一对大脑脚,脚间池分开左右大脑脚;视束在视交叉后与大脑脚前散开; 导水管穿过中脑;背侧是中脑顶盖(四叠体板),四叠体板从背侧看为两排突起, 上面一对为上丘,下面一对为下丘;中脑前方为脚间池,两侧为环池,后方为四叠 体池。
1-额叶,2-颞叶,3-大脑脚 , 4-下丘,5-枕叶 , 6-外侧裂,7-视交叉 ,8-视 束,9-环池 ,10-四叠体池
侧脑室中部层面
此层面见侧脑室的额角、三角部;基底节的组成与CT相应层面相似,但 结构显示更清晰;外侧裂前是额叶,包括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外 侧裂后是颞叶,包括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再后是枕叶,前纵裂两 侧是额上回和扣带回,后纵裂两侧是枕叶。 1-额叶, 2-尾状核头部,3-内囊前肢, 4-内囊膝部,5-豆状核, 6-内囊后肢,7-外 囊 , 8-岛叶,9-脑, 10-颞叶,11-枕叶 , 12-前纵裂,13-侧脑室额角 ,14-透明 隔,15-外侧裂 , 16-三脑室,17侧脑室三角部,18-大脑内静脉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的应用解剖
(一)颅骨:颅顶骨和颅底骨 (二)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 和延髓 (三)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四)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 室 (五)脑的血管:脑动脉系统、脑静脉
延髓层面
脑干从下到上分别是延髓、桥脑和中脑,通过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中脚(桥臂)、和小脑上脚(结合臂)与小脑相连。延髓的前 部为椎体束和橄榄核,前方是椎动脉。 1-延髓,2-小脑半球,3-枕大池 ,4-鼻甲,5-鼻中隔,6-上颌 窦,7-鼻咽顶后壁,8-枕骨髁突,9-斜坡,10-乳突,11-椎动脉
侧脑室上部层面
半球的外侧面从前到后是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与顶下小叶 的角回,内侧从前到后是额上回、扣带回、胼胝体、扣带回峡、顶叶的楔 前回、顶枕裂、枕叶的楔回;尾状核体部和尾部紧贴侧 4-胼胝体膝部,5-尾状核体部, 6-侧脑室体部,7 -胼胝体压部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其他非血管成分。现认为是错构瘤,即衬 有内皮的血管异常增生 ❖ 好发于青少年,额颞骨多见,起源于板障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2例颅骨骨膜窦的诊断和治疗

2例颅骨骨膜窦的诊断和治疗
者 无 任 何 症 状 , 偶 有 头 昏 、 微 头 痛 , 因 头 部 皮 下 包 块 就 或 轻 常
医 。 当肿 物增 大 时 , 部 可有 膨 胀 感 。一 般 在 头 皮 上 可 见 一 可 局
fo tlrgo : aerp r[ ] NerlIda 20 , 9 rna e i acs eot J . uo n i, 0 1 4 n
复发 。
颅 骨 骨 膜 窦 ( iu ecai 较 为 罕 见 , 发 生 在 颅 骨 膜 Sn sp rrni ) 是 上 或 骨 膜 下 的 无 肌 层 静 脉 血 管 组 成 的血 管 团 , 血 管 团借 许 多 该 粗 细 不 等 的 板 障 静 脉 、 血 管 与 颅 内大 静 脉 窦 ( 要 是 上 矢 状 导 主
lgcl n t lp too i l o s eain [ ] JN uo o i dei 0 ah l c n i rt sJ . e r~ aa o g ac d o
s r 1 9 7 ( ): 6 . u g, 9 2, 7 3 4 9
A m a o T , na ur ,M o ika T ,e 1 n I m aT ro t a .A c e o r u as f t a ~
mai s u ei a i J . oS iki e a 2 0 ,0 2 : t i spr rni ] N hn e G k ,0 2 3 ( ) c n e [
2 . 17
I e a N , a a a a h . c a e o r u tc sn s p r k d W k b y s iS A h s ft a ma i i u e i ~
闭 交 通 静 脉 , 处 理 血 管 团 , 减 少 术 中 出 血 。本 文 术 中 发 现 再 以

颅骨病变的分类和影像表现

颅骨病变的分类和影像表现
化纤维瘤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颅骨骨
化纤维瘤
• 影像学表现: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颅骨骨
CT:膨胀性骨质破坏,多数为密度不均的多房性囊性肿块化,纤少数维为瘤致
密骨化性团块,边缘骨壳形成。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 网状纤维性分隔及骨性分隔。
A.男性,46岁。右侧额骨板障内见骨质膨胀性破坏,其内密度不均匀,中心 呈磨玻璃样改变,周围可见不规则低密区,病灶未跨越颅缝。B.右侧颞骨骨质膨胀性 破坏,以外板破坏明显,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片状钙化
一 良性继发性颅骨肿瘤 板障内上皮
样及皮样瘤
• 青壮年,颅骨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主要位于中线周围,以 额骨顶骨多见,源于异位的外胚叶组织。
• CT表现为病灶区板障局限性增宽,内外板膨出、菲薄或消 失,缺损骨边缘清楚。病灶常有完整的包膜,CT值高低不 等,可为脂肪密度至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CT 值常在-70—120HU之间
• 恶性
• 成骨细胞瘤(成骨肉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等
• 良性
• 脑膜瘤,颈静脉球瘤等
• 恶性
• 骨髓瘤、转移癌等
继发性颅骨肿瘤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 骨瘤是成骨性良性肿瘤,占骨良性肿瘤的8%。颅多见骨于骨膜瘤内
化骨的骨骼,以11-3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颅骨 外板; • 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可分为致密型和疏松型
• 好发于青年人,病程缓慢,但生长活跃,疼痛和肿 块是最常见的主诉。
• X线多见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X 线及CT 检查以
病灶外围可见薄壳样钙化为特征。
右侧额骨肉瘤
病史:男性,30岁。右额部包块逐渐性长大伴疼痛2月 入院。 查体:右额部包块2.5cmx2.0cmx2.0cm,质中,界欠 清/固定,表面皮肤未见破损。

额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额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额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额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⒈引言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额窦的解剖结构以及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额窦是人体颅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了解额窦的解剖特征和影像学特点对于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⒉解剖学特征
⑴骨骼结构
额窦位于额骨内,双侧额窦相对位置对称。

通过颞角进入眶周,与眼窝相连,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⑵血液供应
额窦主要由额骨穿孔静脉供血,通过眶上上静脉汇入前支静脉窦。

⑶粘膜覆盖
额窦内衬黏膜与鼻腔相通,其中含有纤毛上皮细胞。

⒊影像学表现
⑴ X线摄影
在 X 光摄影中,额窦通常显示为较黑色区域,图片清晰,可用于初步判断额窦的大小和形态。

⑵ CT 扫描
CT 扫描是评估额窦的最常用的方法,能够提供额窦的精确解剖结构和密度的信息,以及额窦是否存在病变的征象。

⑶ MRI扫描
MRI扫描能够提供额窦的更加详细的解剖结构,包括软组织结构的显示,以及额窦周围组织的病变。

⒋附件
请参见附件,其中包含了额窦的解剖图和影像学表现图。

⒌法律名词及注释
⑴额窦:人体颅骨中的一个部分,位于额骨内部,与眼窝相连。

⑵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一种通过使用影像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状态的医学专业。

⑶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 X 射线扫描来具有高分辨率的体内断层图像。

⑷ MRI扫描: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辐射的无线电波来人体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儿童颅骨膜血窦的影像学诊断_周莺

儿童颅骨膜血窦的影像学诊断_周莺

作者单位:200127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放射科小儿放射学儿童颅骨膜血窦的影像学诊断周 莺,李玉华,朱 铭【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膜血窦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儿童颅骨膜血窦的临床资料和CT 、M RI 表现。

结果 颅骨膜血窦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为随颅内压改变而变化的头皮肿块。

病变位于颅顶部4例,额部2例,颞部1例,枕部1例。

CT 表现为颅板外头皮下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

骨窗及三维成像可显示颅骨的孔状缺损。

MRI 表现为头皮下肿块,T 1WI 为等信号,T 2WI 为高信号。

并清晰显示异常连接静脉。

结论 儿童颅骨膜血窦具有典型的CT 、MRI 表现,结合患者特征性临床表现,对该病能作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 血管,畸形 颅骨膜,血窦 诊断,影像学 儿童Imaging Diagnosis of Sinus Pericranii in C hildrenZHOU Ying ,LI Yuhua ,ZHU M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inhua Hospital ,Shanghai Children 's Medical Center ,Shanghai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7,P .R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evaluate CT or M RI in the diagnosis of s inus pericranii in Children .Materials and Methods Clinical materials and CT or /and M RI imaging data of 8patients with sinus pericranii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 of the sinus pericranii was soft mass in the scalp ,it was responded in the size to the change of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CT showed the scalp soft tissue mass over the region of the sinuses ,after contrast it was obviously en -hanced ,and was often associated with an underlying bon y defect of the calvaria .Mass was s hown as isointense in T 1WI ,hyperin -tense in T 2WI with abnormal junction vein .Conclusio n The sinus pericranii has t ypical imagin g manifes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features ,correct diagnosis can be made .【Key words 】 Vessel Abnormalities Pericranii ,sinus Diagnosis ,imagings Children 颅骨膜血窦是一种发生率很低的血管畸形。

颅骨骨膜血窦

颅骨骨膜血窦

患者男性,1岁零8个月,自出生起,其母亲自述患儿无前囟,其顶部见一软组织肿块影,质软,压之无痛,可感觉到
血管的博动,哭闹时此肿块增大。

做三维重建,可见顶部管状低密度影与顶部软组织影相通连。

CT诊断:
“颅骨膜血窦”。

颅骨膜血窦是紧贴颅骨外板的扩张静脉,它们穿过颅骨的导静脉与硬膜窦相交通。

病因不清。

临床为头皮中软的膨隆性肿块,通常位于中线,以额部为主,肿块随颅内压力改变而改变其大小(特征)。

CT平扫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以额顶部多见。

增强时在矢状窦的对比剂通过颅骨缺损弥散至囊腔内,呈不均匀强化。

冠扫比横断扫容易鉴别它。

需与脑膜膨出、矢状窦上方的血管瘤鉴别。

Aimee双语小讲堂第八讲:颅周窦(颅骨骨膜窦)

Aimee双语小讲堂第八讲:颅周窦(颅骨骨膜窦)

Aimee双语小讲堂第八讲:颅周窦(颅骨骨膜窦)Aimee 上海某医院Five-month-old female with abnormal tuft of hair and palpable mass.History: Five-month-old girl with abnormal tuft of hair and palpable mass.病史:5月龄女婴,可见局部头发生长异常,可触及包块。

Findings: There is a small, oval-shaped flow-void within the mid-anterior parietal /pə'raɪətl/ scalp. This lesion communicates with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and an adjacent dilated scalp vein, thus creating an abnorm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venous systems. Within this midline lesion, there is a small, oval-shaped, CSF-containing lesion, which likely represents a small meningocele /məˈnɪŋɡəˌsil/.影像学表现:前中顶部皮下可见小圆形流空影,和上矢状窦以及邻近的扩张头皮静脉相通,继而颅内外静脉系统形成异常交通。

该中线病灶内部可见小圆形脑脊液信号,考虑为脑脊膜膨出。

Differential Diagnosis: Lytic lesion in the skull of a child鉴别诊断:儿童颅骨液性病灶· Congenital anomaly (e.g., Sinus pericrania) 先天畸形(颅周窦/颅骨骨膜窦)· Eosinophilic granuloma嗜酸性肉芽肿· Fibrous Dysplasia 纤维发育不良· Hemangioma 血肿· Infection感染· Metastases 转移Diagnosis: Sinus Pericrania诊断:颅周窦(颅骨骨膜窦)DiscussionSinus pericrania is a rar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 congenital or acquired epicranial blood-filled nodule of the scalp that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an intracranial dural sinus through dilated diploic veins of the skull. Simply put, it connects the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venous systems. Sinus pericrania usually present in the pediatric age group as a focal swelling on the scalp. They are felt to be predominantly congenital in origin. Sinus pericrania are mostly located near the midline. The frontal region is most commonly involved, followed by the parietal and the occipital region (as in our case). It is soft and mobile and may be mistaken for a lipoma or subcutaneous cyst. Treatment is usually surgical.颅周窦非常罕见,属于先天或后天颅骨表面头皮的含血结节,通过扩张的颅骨板障静脉与上矢状窦连通。

颅骨骨膜窦健康教育

颅骨骨膜窦健康教育
提供心理支持
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压力,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如倾听、安 慰、提供信息等。
解答疑问
解答患者关于疾病和治疗方案的疑问,帮助他们消除疑虑和担忧。
教育培训计划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颅骨 骨膜窦的基本知识、成 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 。
生活方式教育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如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 间等。
症状监测
指导患者监测自己的病情变化,如头痛、发热、 出血等症状,及时就医。
06 颅骨骨膜窦的健 康教育宣传与普 及
宣传渠道与策略
宣传渠道
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社交网络、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 台。
宣传策略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以案例分析、科普讲座、 互动问答等形式进行宣传。
家庭护理与急救措施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急救措施
在紧急情况下,如出现头痛、出血等症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拨打急救 电话或前往医院就诊。
05 颅骨骨膜窦患者 的心理支持与教 育
心理支持方案
建立信任关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确保他们在接受健康教育时感到安 心和舒适。
预防并发症
及早发现和治疗颅骨骨膜窦可以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 热量、刺激性的食物。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和控 制颅骨骨膜窦。
良好的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预防颅骨骨膜窦的发 生。

颅骨额部骨膜窦CT与MRI表现

颅骨额部骨膜窦CT与MRI表现

颅骨额部骨膜窦CT与MRI表现CTandMRIfindingsoffrontalperiostealsinusofskulll常晓华1ꎬ罗应斌2ꎬ史天亮2ꎬ朱㊀剑21.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放射科㊀河南㊀许昌㊀461000ꎻ2.贵州省铜仁市人民医院放射科㊀贵州㊀铜仁㊀5543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发生在额部颅骨骨膜窦的CT㊁MRI表现ꎬ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ꎮ方法㊀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颅骨额部骨膜窦9例ꎬ病灶均位于额部中线区ꎮ结果㊀9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MRI检查ꎬ9例患者额部均有可复性包块ꎬ触及质地软ꎬ无明显边界ꎻCT及MRI平扫示额骨内外均见软组织肿块ꎬCT骨窗示颅骨呈针孔样或筛孔样改变ꎬ边界清楚㊁锐利ꎻMRI平扫示病灶内出血信号ꎬ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ꎬ颅骨内外病灶相连ꎬ相邻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ꎮ结论㊀颅骨内外相连占位病变㊁颅骨呈针孔样或筛孔样骨质缺损以及病灶明显强化对颅骨骨膜窦诊断具有一定特征性ꎮʌ关键词ɔ㊀颅骨骨膜窦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9.4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08 ̄1509 ̄03㊀㊀颅骨骨膜窦(sinuspericraniiꎬSP)属一种血管性病变ꎬ可归类于血管畸形ꎬ在临床上少见ꎮ现将我院收治的9例颅骨骨膜窦患者进行影像分析ꎬ现总结分析如下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搜集2013年1月~2018年6月总共收治的颅骨骨膜窦患者9例ꎬ其中ꎬ男性5例ꎬ女性4例ꎬ年龄2~18岁ꎬ平均年龄(8.4ʃ5.4)岁ꎮ病灶均位于额部中线区ꎮ临床症状均为额部可复性包块ꎬ仰卧位时包块逐渐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小或者消失ꎬ站立或俯卧时又渐之增大ꎬ病程最长达10余年ꎬ均无外伤史ꎬ其中1例2岁患儿出生后就发现额部小肿块ꎬ质地软ꎬ考虑产伤致头皮下血肿ꎬ3例患者有间歇性疼痛ꎬ其余无明显不适ꎻ术前临床诊断为脑膜膨出㊁脑膜脑膨出4例ꎬ额部包块5例ꎻCT诊断嗜酸性肉芽肿2例ꎬ富血供良性占位5例ꎬ颅骨骨膜窦2例ꎮ1.2㊀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Emotion16)ꎬ常规头颅CT平扫ꎬ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30kVꎬ管电流210mAsꎬ层厚5 0mmꎬ扫描时间17.21sꎬ旋转时间0.6sꎮ脑窗用80HU的窗宽㊁35HU的窗位进行观察ꎬ骨窗用1500HU的窗宽ꎬ450HU的窗位进行观察ꎻ采用MPR图像后处理及颅骨三维重建ꎮ其中ꎬ6作者简介:常晓华(1981 ̄)ꎬ女ꎬ河南许昌人ꎬ学士学位ꎬ主治医师ꎬ主要从事神经㊁头颈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罗应斌㊀主任医师㊀E ̄mail:439842475@qq.com例采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ꎬ设备采用飞利浦Achieva1 5TMRI成像扫描仪ꎬ应用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NV16ꎬMRI受检患者先行MRI平扫常规序列ꎬ包括横断T1WI㊁T2WI㊁DWI㊁FLAIR㊁矢状T2WI及T1WI增强检查ꎬ扫描参数为:T1WI层厚6mmꎬTR190msꎬTE4.76msꎬFOV230mmˑ230mmꎬNEX1ꎻT2WI层厚6mmꎬTR3000msꎬTE100msꎬFOV230mmˑ230mmꎬNEX1ꎻFlair层厚6mmꎬTR8000msꎬTE89msꎬFOV230mmˑ230mmꎬNEX1ꎻSWI层厚2mmꎬTR49msꎬFOV230mmˑ230mmꎬNEX1ꎻMRV层厚1.24mmꎬTR55msꎬTE10.3msꎬFOV230mmˑ230mmꎬNEX1ꎮ2㊀结果㊀㊀9例病灶均位于额部ꎬCT表现:额部软组织肿块9例ꎬCT值48~57HUꎬ均有相邻颅骨骨质异常改变ꎬ边界清楚ꎬ以变簿㊁缺损为主ꎬ本组病例局限性颅骨缺损5例ꎬ额骨针孔样㊁筛孔样征象4例(图1~4)ꎻ颅骨内板下低密度影6例ꎬCT值15~20HUꎬ相邻额叶轻度受压7例ꎬ密度均未见明显异常ꎮMRI表现:额部颅骨外软组织肿块9例ꎬ边界清楚ꎬT1WI呈等信号ꎬ内见条片状高信号(图5)ꎬT2WI呈明显高信号ꎬ内见条片状低信号(图6)ꎬ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ꎻFLAIR序列呈高信号ꎬ内见条片状低信号(图7)ꎻ颅内额部见团块状异常信号8例ꎬT1WI呈等低信号ꎬT2WI呈高信号(比脑脊液信号高)ꎬT2FLAIR呈低信号ꎻSWI示病灶内见条片状低信号9例(图8)ꎻT1WI增强示额骨内外病灶均呈明显均9051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8期㊀JMedImagingVol.30No.82020图1~4㊀头颅CT平扫ꎮ图1脑窗示额部软组织肿块ꎬ密度增高ꎬ相邻颅骨变簿ꎬ颅骨内板下见片状低密度影ꎮ图2骨窗示额骨中线右侧骨质结构呈细线状ꎬ边界清楚ꎮ图3颅骨三维成像示额骨中线区呈针孔样改变ꎮ图4颅骨三维成像示颅骨中线右侧呈筛孔样改变匀性强化ꎬ颅骨内外病灶相连ꎬ颅内病灶与上矢状窦相通(图9ꎬ10)ꎻMRV示病额部畸形血管团并粗大引流静脉9例(图11)ꎮ3㊀讨论㊀㊀颅骨骨膜窦(SP)在临床上实属罕见ꎬ国内外几乎都以个案的形式报道ꎬ我们通过5年半时间总结两家医院搜集的SP病例共9例ꎮ本病其实早在1845年Hecker首次报道发生在前额部双球形静脉曲张畸形血管团[1]ꎬ而颅骨骨膜窦这一病名是在1850年Stromeyer提出的ꎬ是指这种血管畸形的本质是发生在骨膜下的血性囊肿ꎬ通过颅骨板的静脉与颅内硬膜窦交通的病变[2]ꎮ本组病例MRV显示畸形血管团并粗大引流静脉ꎬ与上矢状窦交通ꎬ较难与硬膜膜动静瘘鉴别ꎬ文献报道[3]ꎬ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好发于静脉窦附近ꎬ但研究表明ꎬDAVF是静脉窦与其周围动脉之间的异常交通ꎮ迄今为止ꎬ吴亚军等[4]报道ꎬ认为SP主要有3种:先天性㊁自发性和创伤性ꎬ我们把后两者归类为后天性或获得性ꎬ本组病例考虑先天性SP1例ꎬ后天性SP8例ꎬ但没有创伤性SP病例ꎮ又有文献报道ꎬSP常与颅脑其他的先天性疾病共存ꎬ如脑发育性静脉异常㊁静脉血管瘤㊁海绵状血管瘤㊁希 ̄林综合征㊁颅面成骨不全症㊁颅缝早闭等ꎬ因此先天性发病机制被大多数人接受ꎬ胚胎晚期静脉发育阶段静脉内一过性的高压可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ꎮ本组病例没有发现所述的颅脑先天性疾病ꎬ我们考虑的先天性SP1例ꎬ在病例分析时有争议ꎬ认为2岁患儿出生时发现额部肿块ꎬ当时考虑产伤致头皮下血肿ꎬ分析为额部损伤后SPꎬ理应归类为后天获得性ꎮ无论是哪一类型SPꎬ均好发于婴幼儿和青年ꎬ20岁以前占半数ꎬ无性别差异[5]ꎬ本组病例在2~18岁之间ꎮ文献报道[6]ꎬ对SP的诊断可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1)头颅X线检查ꎬ可发现颅骨局限性变簿或者呈蜂窝状ꎬ这需要切线位投照ꎬ但病灶显示不满意ꎻ2)头颅CT检查ꎬ结合脑窗㊁骨窗㊁MPR及颅骨三维成像观察ꎬ可观察病灶与颅骨的关系以及颅骨局部的异常表现ꎻ3)头颅MRI检查:可观察到病灶与颅内静脉窦的关系ꎬMRA及MRV可显示动脉及静脉ꎻ4)全脑血管造影(DSA):可在静脉期观察到颅骨外病灶的异常表现ꎻ5)局部穿刺造影:可显示骨膜与颅内静脉系统的关系ꎬ有助确诊ꎻ另处还提出超声对本病的检查ꎮ而X线对本病的检出敏感性太低ꎬ全脑血管造影属微创介入检查ꎬ风险高ꎬ费用高ꎬ穿刺检查也属创伤性的检查ꎬ并且有可能出现出血的并发症ꎬ不易被患者接受ꎮ我们认为ꎬ结合CT㊁MRI几乎对SP能实现外科术前的明确诊断ꎮ其CT表现:额部软组织肿块ꎬ颅骨变簿呈局限性缺损或呈针孔样㊁筛孔样表现ꎬ相邻脑组织未见异常ꎻMRI表现:额部软组织肿块ꎬT1WI见病灶内高信号(出血)ꎬT2WI呈高信号ꎬ与脑脊液信号相似或更高ꎬ内见低信号(出血)ꎬSWI可鉴别ꎬ增强扫描颅骨内外病灶呈明显强化ꎬ提示病灶富血供ꎬMRV可见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征象ꎮ当没有行CT检查并颅骨筛孔较大ꎬ直接MRI检查时ꎬ可能会误认为颅内脑外占位ꎬT2WI高信号内见流空信号ꎬ需与血管瘤型脑膜瘤鉴别ꎬ后者又有报道[7]ꎬMRI表现具有一定特性ꎬ其信号特征呈长T1长T2信号ꎬ瘤周水肿显著ꎬ瘤内富含微血管ꎬ肿瘤明显强化并脑膜尾征ꎬ肿瘤区DWI及ADC值增高ꎬ对诊断0151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8期㊀JMedImagingVol.30No.82020图5~11㊀头颅MRIꎮ图5T1WI示额骨内外均见团块状低信号ꎬ颅外病灶内见条片状高信号ꎮ图6T2WI示额骨内外病灶呈明显高信号ꎬ比脑脊液信号高ꎬ颅外病灶内条片状低信号ꎬ对应图1考虑出血ꎮ图7FLAIR序列示颅外病灶呈高信号ꎬ内见条状低信号ꎬ颅内病灶呈混杂信号ꎮ图8SWI示病灶内条片状低信号(支持出血)ꎮ图9ꎬ10T1WI增强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ꎬ矢状位示颅内外病灶相连ꎬ颅内病灶与上矢状窦相通ꎮ图11MRV示额部畸形血管团ꎬ见一粗大引流静脉有帮助ꎮ在疾病的鉴别上ꎬ临床病史长ꎬ可复性包块ꎬ往往会考虑脑膜脑膨出ꎬCT或MRI均可完全鉴别ꎻ嗜酸性肉芽肿ꎬCT鉴别较难ꎬ局限性颅骨骨质破坏(扭扣征)是其典型表现ꎬ与临床可复性包块不符ꎬ增强及MRV可鉴别ꎮ我们搜集的SP病例ꎬ主要是总结CT㊁MRI典型征象ꎬ提高对本病的认识ꎬ通过上述病例影像学特点结合相关文献资料ꎬ采用CT及MRI诊断SP具有特征性ꎬ值得推广ꎮ参考文献:[1]BollerAꎬAllutAGꎬPrietoAꎬetal.Sinuspericranii:radiologi ̄calandetiolopatholigicalconsiderations[J].Neurosurgꎬ1992ꎬ77(3):469 ̄472.[2]杨玉明ꎬ崔壮ꎬ王作伟ꎬ等.成人颅骨骨膜窦13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ꎬ2017ꎬ97(27):2124 ̄2127. [3]陈昌盛ꎬ孟宪平ꎬ顾娅婷ꎬ等.硬脑膜动静脉瘘MSCTA诊断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8ꎬ28(12):1971 ̄1973. [4]吴亚军ꎬ李朝辉ꎬ房向阳ꎬ等.颅骨骨膜窦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ꎬ2010ꎬ15(3):160 ̄162. [5]黎开谷ꎬ梁平ꎬ李应良ꎬ等.儿童颅骨骨膜窦12例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11ꎬ33(15):1629 ̄1632. [6]王作伟ꎬ王长春ꎬ杨玉明ꎬ等.成人颅骨骨膜窦的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ꎬ2014ꎬ19(2):65 ̄67. [7]胡苗苗ꎬ吕璐璐ꎬ李梅ꎬ等.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特征[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7ꎬ27(12):2265 ̄2268.(收稿日期:2019 ̄05 ̄05)1151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8期㊀JMedImagingVol.30No.82020。

外科学指导:颅骨骨膜窦辅助检查

外科学指导:颅骨骨膜窦辅助检查

X线检查,有的可见局部颅骨外板密度稍低和几个大小不等的骨孔。

颈动脉造影的静脉期有时能显示出病变,而通过病变部位直接穿刺造影则能清楚地显示出病变的全貌及引流静脉。

头颅CT显示病变呈略高密度影,局部颅骨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缺损,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的增强效应,近似于颅内静脉窦的增强效果,但有时也由于引流静脉的狭窄或血栓的形成,而使增强反应不大。

磁共振扫描见病变区为混杂信号影。

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由许多毛细血管和扩张的无肌层的静脉组成。

颅骨骨膜窦的科普知识

颅骨骨膜窦的科普知识
颅骨骨膜窦能够吸收外界冲击,保护大脑免 受伤害。
这对于防止头部受伤至关重要。
颅骨骨膜窦的疾病有哪些?
颅骨骨膜窦的疾病有哪些? 窦炎
颅骨骨膜窦可能会发生炎症,称为窦炎,表现为 头痛、发热等症状。
通常需要药物治疗,有时需要手术干预。
颅骨骨膜窦的疾病有哪些? 血栓
窦内血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颅内高压 和脑水肿。
如何维护颅骨骨膜窦的健康?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 。
尤其是有家族史或相关症状的人群。
如何维护颅骨骨膜窦的健康?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头痛、视力模糊、神经系统异常等 症状,应及时就医。
这些可能是颅骨骨膜窦疾病的警示信号。
颅骨骨膜窦的研究前景如何?
颅骨骨膜窦的研究前景如何? 基础研究
这些窦腔可以帮助减轻颅骨的重量,并提供血液 循环的通道。
什么是颅骨骨膜窦? 组成
颅骨骨膜窦由骨膜、窦腔和周围的软组织构成。
骨膜是包裹骨头的结缔组织,而窦腔则充满了血 液和其他体液。
什么是颅骨骨膜窦? 功能
颅骨骨膜窦在减轻颅骨重量、保护大脑和维持颅 内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还与淋巴系统相关,帮助清除脑部的废物。
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颅骨骨膜窦的疾病有哪些? 肿瘤
虽然较为少见,但某些肿瘤可能会在颅骨骨膜窦 内形成。
这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治疗。
如何维护颅骨骨膜窦的健康?
如何维护颅骨骨膜窦的健康?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 颅骨骨膜窦的健康。
避免高风险的头部活动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
目前关于颅骨骨膜窦的基础研究仍在进行,科学 家们希望深入了解其生理和病理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骨骨膜窦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总结颅骨骨膜窦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报道SP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讨论。

结果SP好发于婴幼
儿和青年,常因头部皮下包块就诊,包块多见于中线附近。

血管造影可见颅骨膜
上或颅骨膜下的血管团通过许多粗细不等的板障静脉、导血管与颅内大静脉窦相
沟通。

镜下可见无肌层血管结构,少部分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

结论当头皮下有可压缩性的软性肿物,大小随颅内压力变化而改变,触诊发现肿物下方有颅骨缺损,此时应考虑SP的诊断,并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证实。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
决美观问题及预防自然破裂或者创伤引起大出血和空气栓塞。

关键词:颅骨骨膜窦;海绵状血管瘤;诊治
病例资料
男,16岁,患者家属带诉患者于2011年起,患者家属发现其平躺、低头示左额部出现
一约1cm×1cm包块,站立后消失,当时未在意。

此后患者家属发现其头部包块较前明显增大。

于2015年1月12日前往我院就诊。

查体:头部包块约2cm×3cm,质软。

影像表现
1、X线平片:左侧额区皮下高密度影(白箭头所示),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2、脑血管CTA显示:左额部头皮下包块,俯卧位时突出明显,增强扫描后,延迟期包块内可见强化的血管影,邻近骨质局部凹陷。

3、DSA:包块区置入标志物,经颈内动脉造影,动脉期包块无显影。

手术所见:取左额部弧形切口,长约1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上头皮夹止血,沿帽
状腱膜分离,可见两个暗红色蔓状血管瘤,大小约2×3cm及1×1cm,质软,有波动感,边界
清晰。

双极电凝止血,将海绵状血管瘤小心分离后将其完整切除,送病理,电凝给予充分止血。

此时发现蔓状血管瘤将颅骨侵蚀,在颅骨上形成一约2×2cm压迹,可见有一粗大血管自
颅骨上一约0.3cm骨孔中穿出,将血管瘤与颅内沟通。

讨论:颅骨骨膜窦(Sinus percranii),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畸形。

是发生在颅骨膜上或骨
膜下的无肌层静脉血管组成的血管团,特征性地表现为局部骨膜膨起成囊状,多呈球形、半
球形以及哑铃形,且囊内含丰富的静脉血,通过扩张的板障静脉与硬脑膜窦相交通(主要是
上矢状窦,有时也可为横窦)。

1845年,Hecker首次报道了发生在前额部双球形的静脉曲张畸形血管团;1850年,Stromeyer详细描述了这种静脉血管畸形,指出这种畸形的本质是一
个骨膜下血性囊肿,通过颅骨板的静脉与颅内硬膜窦交通,提出以“Sinus pericranii”命名,即
颅骨骨膜窦[1、2]。

颅骨骨膜窦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多种观点,早期认为:由于头皮内缺少肌
层的囊性静脉血管团或静脉血管瘤的存在,其与颅骨外膜粘附过于紧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板障静脉长入,从而形成与颅内静脉窦的直接交通。

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3种:先天性、外伤性和自发性,有人把后两者称为获得性。

颅骨骨膜窦好发于婴幼儿,且
与许多先天性疾病共存。

因此,目前先天性发病机制已经为大多数人接受。

外伤因素在成人
获得性发病因素中占重要地位。

因此,认为发病可能与外力挫伤颅骨表面的引流静脉有关。

另外,呕吐、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长期便秘等一系列慢性应急因素,也可能导致颅骨骨膜
表面的静脉撕裂,最终在颅骨骨膜下形成一个与颅内交通的血囊,这种发生机制能够解释成
人无外伤史的自发起病,已得到部分学者的肯定。

颅骨骨膜窦罕见,多发生于青少年且好发
于额、顶部。

其症状特点为,当低头和咳嗽时肿块增大,当平卧或起立时又可缩小或消失,
且压迫颈静脉时肿块亦可肿大。

X线表现:可见颅骨有圆形、边缘整齐的骨密度减低区,周围有骨硬化带。

本病例颅骨
变化不明显。

常规CT示:颅骨外软组织肿块,颅骨外板虫蚀样改变。

增强扫描见静脉窦明
显扩张。

三维CT可显示肿块下方微小骨孔。

本病例头颅CT骨床可见局部骨质变薄并凹陷,
无明显虫蚀样改变。

MRI示病灶T1加权像呈蜂窝状等信号或低信号改变,可见流空效应;T2加权像可见高信号或等信号改变。

本病例Flair序列清晰显示,硬脑膜表面至少有两根血管与
肿物相通。

行颈外、颈内动脉选择性造影时,动脉期畸形血管无显影,颈内动脉造影静脉期
可见颅骨外畸形静脉湖,通过扩张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窦相通,主要为上矢状窦。

横窦局
部直接穿刺造影能充分显示颅骨骨膜窦与颅内静脉系统的关系,有助于确诊。

包块局部穿刺
造影,肿物内注入76%泛影葡胺10ml后摄片示:可见包块余矢状窦同时显影,显影时间短,并有局部湖样扩张及枯树枝状改变,但属于创伤检查。

本例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手术记录,笔者认为颅骨骨膜窦诊断明确。

本病应与
头皮的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后者病灶不与颅内相通,CT三维重建不能显示颅骨骨孔,并结
合临床病灶大小不随体位变化,可资鉴别。

其他需鉴别诊断的还有头皮动静脉畸形、脑膜脑
膨出、嗜酸性肉芽肿、表皮样囊肿等。

回顾本例利用影像检查技术,尤其是CT、MRI的正确
诊断,可以明确骨膜窦与颅内静脉窦血管交通情况,并指导临床治疗[3、4]。

治疗上对于无症状的小的SP可不处理,有报道部分SP能够自行性减小,甚至自愈。


疗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美观问题及预防自然破裂或者创伤引起大出血和空气栓塞;极少部分病
人因为头痛和局部症状要求治疗。

[2、3、4]。

参考文献:
[1] Desai K Bhayani R,Goel A,etal. Sinus pericranii in frontal region:acase report
[J].Neurol Indin,2001,59:305-307
[2] 吴亚军李朝晖房向阳刘德华郭新。

颅骨骨膜窦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国临床神经外科杂
志2010年3月第15卷第3期
[3] 范金玉,肖喜刚,纪凤颖,马志文。

颅骨骨膜窦1例,黑龙江医学,2009,33:第9期。

[4] 张克宁1,贾进正1,王清涛2,韩慧敏2,窦伟涛,等。

颅骨骨膜窦1例,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