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特质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特质范文

中国文化特质范文

中国文化特质范文中国文化的特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以下是一些中国文化特质的简要介绍:1.厚重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国家,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文化特质经历了各种变革和发展,但仍然贯穿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2.尊重家庭价值观念:中国文化非常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家庭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和支持系统,被视为人们最亲近的社会单位。

3.爱国主义情怀:中国文化中广泛流传着一种深深热爱国家的情怀。

中国人普遍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发展,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4.尊重社会和谐:中国文化倡导和平与团结,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注重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往往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5.文化自豪感:中国人对于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风景等有着很高的评价和认同感。

这种文化自豪感常常表现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6.崇尚劳动价值观念: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

劳动被视为实现自身价值、贡献社会和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

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中国人刻苦耐劳、勤劳务实的工作态度上。

7.尊重长者和传统道德观念:中国文化强调尊重长者和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年长者在中国社会中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他们的话语和建议受到普遍尊重。

传统道德观念如诚信、诚实、谦虚等也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

8.面子观念:中国文化中有着面子观念的强调,即尽量保持自己或他人的尊严和面子。

人们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和社会评价,避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尴尬和失面子的情况。

9.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中国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个人的利益往往会被舍弃以追求集体的利益,团队合作被视为实现共同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10.尊重自然和环境: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尊重,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孔子的“天人合一”和道教的“天人合道”都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界的崇敬和尊重。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文化特质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民族性格。

以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质。

一、孝敬尊老在中国文化中,孝敬尊老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和亲属之间的关系。

尊敬父母和尊老爱幼是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平衡劳动关系和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相兼的是,老人和智者都可以在社会上发挥更多的作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受到尊重并可以被传承。

二、礼仪安排中国的礼仪体系,是在长期历史和文化沉淀中形成的。

中国人对于礼仪非常重视,包括行为、言语、服装和其他方面。

对于年长者和上级也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在与别人交往时,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也会遵守社会准则。

三、爱国主义在中国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一种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喜欢自己的国家,尤其骄傲于其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爱国主义对于国家建设和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最高层面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宏观层面,也表现在日常生活和思想中。

四、敬虔的信仰中国人很注重信仰,通常都有着宗教信仰或者传统信仰。

虔诚的信仰可以给人们以信心和物质帮助。

信仰能够形成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發展。

五、重视集体中国人很注重集体,富有集体意识。

在团体中,人们可以彼此帮助,互相支持和互相关心。

集体可以使个人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六、尊重教育中国社会对教育非常重视,家庭和政府都会投资很多时间和资金在教育上。

中国人希望自己及后代能够接受优质教育,达到更高的人生价值,并为国家和其他人服务。

以上六个方面的文化特质并不是全部,但是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这些特质将持续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生活。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华文化的特质有五,分别是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和延绵坚韧。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文化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墨子这批伟大的人物,为之后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调。

特别是孔子的儒家思想。

自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自此确定了他在中国的文化地位。

虽然南北朝和唐朝的有段时期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但是宋朝之后,儒家又一次焕发出了生机。

在古代中国,每一个读书人要学习的就是经学。

所谓经学,就是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儒家的影响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了西方。

最近韩国的萨德时间很受我们中国人的关注。

说起韩国,我们想到的就是韩剧,韩国化妆品。

其实韩国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有一种很深的前后辈观念,后辈见到前辈得问好鞠躬。

韩国是一个非常讲究爱国心的国家,他们同我们一样,遭受过日本的侵略。

朝鲜半岛以前一直是中国附属国,直到清朝。

儒家的思想想来崇尚以和为贵,萨德的部署虽然有利于朝鲜半岛的安全(韩美的说法),但是这就意味这中国将暴露在美国的监控范围下,这显然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我觉得韩国也应该想到这一点,中国文化有中庸协和的特点,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国家,韩国自然也应该懂得这一道理吧。

要有君子之风,要内外兼顾,要尚调和,主平衡。

中华文明的五个独特特质

中华文明的五个独特特质

中华文明的五个独特特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之一,其五个独特的特质如下:
1. 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夏朝。

中华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哲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2. 多元融合: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吸收了周边文明的精华,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这些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3. 注重和谐:中华文明注重社会和谐,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佛教的“慈悲”等。

4. 独立自主:中华文明一直强调独立自主,尊重自己的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时期都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文化创新,如唐代的开放和包容、宋代的理学、明代的科学创新等。

5. 智慧创新: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创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在现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人工智能、5G 技术、新能源汽车等。

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多元融合、注重和谐、独立自主和智慧创新这五个独特的特质,这些特质在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它包括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道德、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的是“中正之道”,即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平衡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稳重,不会过于偏激或盲目。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献,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中正”、“礼仪”,这些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强调的是“道”的概念,即追求自然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不要过于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最好的效果。

道家文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特质,它强调的是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自信和自豪。

中国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它具有中庸之道、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文化自信等特质。

这些特质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献,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孟子的仁政说
仁政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进一步研究怎样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他 认为一个理想社会就是一个仁政的社会。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统治 阶级横征暴敛;在政治方面则是一种道德政治的理想,也叫做“王 道”,与之相对立的暴力政治则被称为“霸道”。他倡导“以德服人” 的王道,力劝诸侯“以德王天下”,着眼于争取民心。
儒家学说
宋明理学 朱熹与福建学派
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福建学派以伦理观为核心,融儒、道、释 为一体,给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致, 形成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实现了对儒家的“有功于圣门, 又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朱氏一生著述甚丰,并大多保存。主要有《四书集注》、《大学章 句》、《中庸或问》、《论语精义》、《孟子要义》等,合称《朱子 大全》。他的语录被黎清德编为《朱子语录》140卷。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初创
孟子的仁政说
荀子的隆礼重法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初创
孔子的“仁”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几乎包含了一 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孝与德也包括在仁之中。在孔子 看来,仁是礼的精神支柱;就个人修养而言,恭、宽、 信、敏、惠等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上看, 孝悌(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孝 悌”也作“孝弟”)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上看, 忠恕是为仁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主张按周 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学说
两汉儒学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在第三次应诏对汉武帝的策问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学说的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 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借鉴韩非思想,极力宣扬君权神授, 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理论道德披上神秘外衣,建构了一个 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

简要概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简要概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简要概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民族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质。

2. 历史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 传承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4. 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和信仰,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5. 地域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6. 完整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文化形态。

7. 创新性: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简述中华文明的特质

简述中华文明的特质

简述中华文明的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半温带块状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宪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

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性格。

一、人文传统
中华文化有一种独特的“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人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即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就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因此,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在于将个体融入类群。

二、伦理中心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规范个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

三、尊君重民
“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都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四、中庸协和
虽然中国文化里也存在着颇不中庸的走极端的倾向,但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这种中庸之道尽显中国式智慧。

五、绵延坚韧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对独立而又复杂的地理环境,使民族分布与文化分流出现了天然的地域界限,为中国文化形成主流凸现与多元互补特征创造了自然条件。

伴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大一统”历史进程,国家政权虽累有更迭,或间有盛衰,但民族间的融合从未中断,在民族的迁徙、聚合和战争冲突中,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高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绵延不断地向前发展。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没有中断,世代相传。

其他三个,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侵略,已中断甚至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产物,并不像西方崇尚对外扩张。

这一特定区域和人类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或者大清帝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力和包容性的表现。

各文化间融合互补,长期共存,数千年的发展中,各地域、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为核心,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2、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

与西方社会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国家治理上,家族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

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注重孝道。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

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

与西方倡导的个人享受和拜金主义不同,中国人以家庭、家族為重,重視孝友睦淵仁恤,重視敦親睦鄰,重視整個宗族、社區並進一步講求忠君愛國。

歷史上的理想人格典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天祥、谭嗣同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特质和独特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
1. 历史悠久: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深深植根于这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之中。

中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为基础,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

2.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体现在家庭观念、孝道、尊师重道、礼仪等方面。

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至今仍然得到保留和尊重。

3. 礼仪文化:中国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和公共场合中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注重面子和形象,以及遵守社会规范。

例如,面子文化在中国非常重要,人们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4. 家庭观念: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重父母和长辈,并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5. 中华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而综合的体系,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中国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6. 孔孟之道: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学思想强
调仁爱、礼义、忠诚、谦虚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只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中国文化非常复杂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点和特质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1.何谓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什么?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2.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人文传统敬鬼神而远之重人性,人生,人世二、伦理中心产生于氏族社会,在文明社会中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高度重视伦常规范、道德教化三、尊君重民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四、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五、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性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3.试述夏商周三代天命观(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异同)“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尊神重鬼的风尚在甲骨卜辞中得到明确的反映祭祀范围广(祖先神、自然崇拜、鬼),祭祀频繁周人祭祖佑民,敬天保民周人以德为本,德配天命周人以“蕞尔小邦”一举灭掉“大邑商”,政权的转变,带来文化的变革。

德是周人得到天命,得到人民拥护的理由,是周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理据朝代更替中意识到命运无常,对鬼神世界保持一种审慎、疏离的态度,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政权存亡的重要因素4.宗法制度及其实质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的认识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会展分院酒店111张琦2011年12月7日【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有贵和尚中、崇尚自然、人文主义、重人伦道德四方面。

“和”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这四种特质都是和谐精神的体现。

从中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并且一直用宽容的胸襟去对待别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和谐经历了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般中国文化的博大境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灭的灵魂,使这个民族充满了灵气、生机与活力。

而这传承不绝的中国文化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弥坚,牢牢地凝固在一个大家庭中。

文化是民族的脉愫,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中国文化,伴随着波澜起伏的中国历史长河,不断吸纳营养,创新再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内蕴深厚的语言文字,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浩繁精到的典章制度,独具特色的科技工艺,睿智深奥的哲学宗教,它集中了中华民族伟大和智慧,它由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融会,最终整合而成,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浩瀚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厚重坚实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它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正是这些精神,民族发展才具有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第六讲: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

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对中国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的学者,较早者当属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

1918年,年仅25岁的梁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讲师,后升为教授。

28岁,梁发表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此后,梁毕生都坚持儒学复兴救中国、救世界的主张,被称为“当代的大儒”、“最后的儒者”。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这本著作中,梁提出中国文化有14个特征:(1)广土众民;(2)诺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有伟大的力量,但无法指明;(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重要且根深蒂固;(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缺乏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精神;(10)道德统括文化,道德气氛特重;(11)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无兵的文化;(13)孝的文化;(14)隐士与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这是对中国文化特征一次比较全面的审视。

此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像我们的教材把中国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

本人综合各方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有6大特征:伦理中心、人文传统、多元一统、延绵韧性、重政轻艺、整体直觉。

下面我将一一讲述。

一、伦理中心(一)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点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国家和民族以宗教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系统却避免了全社会的宗教化。

但在古代和中世纪,尚不可能产生科学体系以取代宗教。

在中国,曾经长期充当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伦理道德学说。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什么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6、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主要种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优质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优质课件

(一)中国文化的特质
1.人文传统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 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这使中 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 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 重的人文色彩。
“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中国文化三大精神—— 天、地、人三才之道:
• “天”的精神——自强不息 • “地”的精神——厚德载物 • “人”的精神——为群体的利益而奋斗
人是什么。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集中体
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西方 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开来, 他们认为人同自然除了与欲望有关的 方面以外,没有什么相同之处,自然 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利用而已。而东 方人则十分注重整体性与和谐性,他 们强调自然界的统一,强调顺应宇宙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主张人与自然的 和谐。
在此后数千年间,诸文明民族创造的 文化,生灭消长,此起彼伏。
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仑文化于两千年前 趋于黯淡;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被来自中亚的亚利安人扫灭; 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 光芒万丈的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 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毁灭殆尽,…… 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中国文化,却于坎坷跌宕中延绵
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 是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权利、个人 的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 和义务。
个人本位主义在西方近代不仅是人们处理
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非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中国古代,家族本位主义则被引伸发展 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本位主义。
在当代,我们不能也不必要把个人本 位主义引进来,但西方那种重视个人权利、 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的传统仍值得我们 借鉴。我们应当把这种传统与中国家庭本 位主义中重视个人职责和义务的传统结合 起来,形成新的社会本位主义,用以调节 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

中华文化特质范文

中华文化特质范文

中华文化特质范文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质。

下面将从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艺术美学和社会制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特质。

其次,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体系十分丰富。

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的品德,尊重传统的家庭伦理和道德信仰。

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孝道、忠诚、仁爱、谦虚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伦理指导了中国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中华文化在艺术美学方面也有显著的特质。

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自然与人文为主题,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方式。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一笔一划的变化和韵律感。

音乐中的古琴、笛子等乐器强调音调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舞蹈注重身体的柔韧和姿态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人对舞蹈和形体的独特追求。

最后,中华文化的社会制度也有其独特特质。

中国实行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强调正义、道义和人伦关系。

中国有自己的礼乐制度、科举制度和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这些制度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传统的家庭制度中,尊重长辈、崇尚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此外,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农民哲学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艺术美学和社会制度等特质。

这些特质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辉煌历史。

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的集合,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化特质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国人民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

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

文化就是花样。

中华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化。

要有原则的应变,不能没有原则的乱变。

大恩不言谢。

西方人是神把人创造出来,我们是人把神创造出来。

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是最可怜的。

中华文化就是要人像一个人。

中华文化本身没有错误,是我们理解错了,把它扭曲了,我们做错了。

从容中道。

智慧是会永远流传下去的,知识、技术是三五年一变。

智慧是会遗传的,知识是不会遗传的。

科学要合乎自然。

科学如果不合乎自然,它对人类的祸害是无穷的。

人类未来要走的路,就是用《易经》的智慧来指导现代的科技。

持经达变。

道理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

我们是依理办法,西方人是依法办理。

我们最讨厌的就是离经叛道(离谱)。

轻重,本末,先后。

一切一切都没有道德重要。

不可不变,不可乱变。

天底下的游戏只有下象棋是没有输赢的。

中华文化有两大支柱:艺术和道德。

全世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才有不同的文化。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天下一家,世界大同。

大同小异,求同存异。

入境问俗。

一切一切都是自然孕育而成的。

一阴一阳就产生宇宙万物,0101就构成浩瀚无穷的网际网络。

爱好和平是今后人类生存的一个大道。

中华文化的根本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天地人合一。

中国人只有一门学问,就是道学。

天理和良心合一就叫天人合一。

中华文化的中心:1.顺应自然。

2.自我修炼,提高品德修养。

《易经》是自然(天理)加伦理(良心)。

人有道德,老天才会保佑你。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天助己助者)上天有好生之德。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人最要紧的就是观念要清楚,观念一清楚,你什么烦恼都没有。

观念不清楚,烦恼一大堆。

道是把器包括在内的。

人的第一个修养就是虚怀若谷。

道不同,不相为谋。

滥好人是孔子最讨厌的乡愿。

内方外圆。

大方无隅,大方即圆。

一个人没有原则,就不可能是君子。

凡是有棱有角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不好。

道器要合一。

不争之争。

一切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西方人群社会最小的单位是个人,中国人群社会最小的单位是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中国文化的特质
伦理中心 人文传统 多元一统 延绵韧性 重政轻艺 整体直觉
伦理中心
•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 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点 •表现: 1.以道德修养水准作为评价人物事件的标准。 2.“治道”特别注重道德感化 3.文学:强调“教化”的功能 4.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 5.教育:德育统驭智育 6.价值观:“贵义贱利” •影响: 1.具有双重意义 2.中国文化德力分离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
秀的作品鼓舞人。
政化贵文 文辞为功
圣人修身贵文
教育:德育统驭智育
江泽民:思想政治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文传统
• 内涵:以人为中心,文化的宗教色彩比较淡薄。 • 表现: 1.普遍信奉的“天”介于自然神与人格神之间。 2.中国人对宗教似信非信,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 3.政教分离,教权从属于政权。 4.文化人较少成为纯粹的宗教徒,无神论发达。 • 影响: 1.入世思想构成社会的主导心理,避免了全民族的宗 教迷狂。 2.古代科技文化发达。 3.民间宗教、邪教此伏彼起。
整体直觉
• 内涵:朴素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 表现: 1.思维方式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 2.以理论学的“所当然”取代哲学的“所以然”,忽 视理论体系的建立 3.重顿悟,轻实证,重质轻量 4.对事物的联系采取直链式类推的解释方式,循环论 的思维方式 • 影响: 1.对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含混而不完备,实证数学 与数学语言没有得到发展 2.学科分类长期粗疏 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概念往往是多义的、非确定 的
伦理的中心
恩格思:“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 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
梁漱溟
以道德修养水准作为评价人物事 件的标准
司马迁:“德胜才为君子, 才
胜德为小人。”
“治道”特别注重道德感化
唐太宗品评大臣一曰德行,二Βιβλιοθήκη 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
五曰书翰
文学:强调“教化”功能
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 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重顿悟,轻实证,重质轻量
古希腊人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便是从 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的。
亚里士多德更广泛采纳了同时代的数 学成就。这种注重数学的传统无疑成为近 代思维方式的先导。
以人为中心,文化的宗教色彩比较淡薄
古希腊人确信:现世之上,有一
个以奥林匹斯为中心的神的世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
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子不语怪、力、乱、神”
多元一统
• 内涵:中国文化由多重因素、多种成分 构成,均以“尊君重民,中庸协和”为 宗旨。 • 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相反相成 1.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 2.雅文化和俗文化 3.隐文化和显文化 4.庙堂文化和山林文化
• 儒家文化的结构 1.刚健自强的人生观 2.“义以为上”的价值观 3.重视现世,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 讲“来世”,不追求死后的“极乐世界” 4.修身为本,为政以德 5.天人合一 • 影响: 1.中国文化极富凝聚力、包容力、常在常新, 代有高峰 2.精华和糟粕并存
延绵韧性
• 内涵:顽强的再生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 影响: 1.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都很大 2.留下了或引以为自豪或引以为可耻的遗产
朴素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 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五 行学说、阴阳学说都是从 系统观点来研究人体和疾 病,充满了辩证法。
忽视理论体系的建立
中国古代学术著作,多以“语 录体”出现。《论语》、《孟子》 等先秦诸子书,二程的《遗书》、 《粹言》,朱熹的《语类》等,多 是片金断玉的辍合。这类著作构成 了中国文化典藉的主体,表明中国 学者大都不以构筑论理性的体系为 职志,而专事记载偶感所得和片段 考查的结论。
重政轻艺
• 内涵: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 • 表现: 1.文化依附于政治、效力于政治 2.中国古代的政治学说、国家学说发达具体 3.忽视自然哲学和科学技术 • 影响: 1.养成中国民众一种顺民的文化意识 2.科学技术在古代中国没有独立地位
忽视自然哲学和科学技术
《本草纲目》比西方林奈的
《自然系统》早二百年,明神 宗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 便束 之高阁。 祖冲之,比西方早??年推算 出圆周率,然而只能在草野民 间自生自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