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布芬预防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分析

合集下载

预防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的护理

预防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的护理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5 376发。

常规治疗属于标准化流程,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医疗用药、住院生活的简单帮助,不具有各个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帮助,然而护理干预是医学界较为新的一种护理方法[5],目前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护理干预是一种较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特殊的病情给予特定的护理帮助。

护理人员需要跟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从而对患者病情有深入认识,然后根据患者住院生活环境以及医疗用药方面进行对症护理,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通过从依从性、GAS评分和BRM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良好的影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钟彩华,张素平,李彩玲.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1):180-182.[2] 夏荷秀,金玲珠,卢菊清.托吡酯联合整体护理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3,25(04):204-205. [3] 赵伟.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09):71-72.[4] 王淑荣.整体护理对躁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601.[5] 徐记芳.综合护理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观察[J].现代企业教育,2014,17(24):553.·临床监护·预防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的护理曾志梅,戴倩(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摘要:目的为了预防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形成,提高科室护理人员PICC导管维护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方法理论学习血栓形成因素,临床培训PICC导管维护技术。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 PICC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尽管它为患者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静脉通路,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PICC置管后极易引发静脉血栓。

本文对 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相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以提高我国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认知与重视,预防并减少 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综述;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PICCPICC是指置管人员经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的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处,可以为需要中长期持续静脉输液及用药的患者提供极大的方便[1]。

由于PICC置管操作简单,使用时间较长,可以安全地输注化疗药物,从而缩短病患的在院时间等,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可长期安全使用的输液路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患者重复穿刺置管带来的疼痛感及其经济负担,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2-3]。

但是,PICC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因此,本文现将PICC在临床应用中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血流缓慢、静脉管壁结构改变和血液成分变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血栓形成的原因为:不是最佳选择血管,肿瘤高凝状态,卧床患者血流缓慢,导管异位导致长期刺激血管内壁。

血栓形成据文献报道,一些危重患者在PICC置管后有很高的发生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4%(4.6/1000 置管日)[4]。

Chopra等[5]报道,PICC置管引起的静脉血栓在危重患者身上的发生率(13%~91%)高于在癌症患者身上的发生率(6%~67%)。

周晔等[6]研究发现,血栓在置管后 2~3 d 发生率很高,PICC 相关性血栓与继发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71.88%和63.64%。

吲哚布芬在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吲哚布芬在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吲哚布芬在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入组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的患者,分别给予口服吲哚布芬和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比两者在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从而为吲哚布芬在临床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和用药参考。

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总计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

试验组:吲哚布芬片组(40例);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40例)。

所有患者入组后行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全项、尿常规及D-二聚体);下肢静脉超声证实下肢深静脉通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

试验组(40例),术后12小时给与口服吲哚布芬片抗凝7天,1片口服,每日2次。

对照组(40例),术后12小时给与低分子肝素抗凝7天,6400iu皮下注射,每日2次。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嘱托患者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

术后15天,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肢静脉超声、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全项、尿常规及D-二聚体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

以观察吲哚布芬片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1.两组患者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术后15天复查超声,试验组中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中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gt;0.05)患者术后15天复查D-二聚体与术前相应检查无明显差异(P&gt;0.05)。

2.试验组中2例患者出现皮下淤血,对照组中9例患者出现皮下淤血,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lt;0.05);试验组中4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gt;0.05)。

两组术后复查凝血常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gt;0.05)。

结论:1.吲哚布芬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护理对策发布时间:2022-10-11T06:47:36.890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4期作者:许晶[导读]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于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许晶普洱市人民医院妇女儿童院区新生儿科云南普洱 665000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于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化疗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组30例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腋下血流速度与DVT形成率。

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腋下最大血流速度、平均静脉血液流速较对照组高(P<0.01)。

研究组DVT形成率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在置管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可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并提高其自护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周穿刺;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护理引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置管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有创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外周静脉,自上臂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进入,依次通过腋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将导管送入右心房。

该操作需要一定的经验、技能,注意术后护理维护以延长保留时间,提高临床使用率。

对此,临床针对置管的使用问题也应施以护理干预,在护理中落实PICC标准护理理念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

本文对我院接受治疗且行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12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化疗患者60例。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行化疗治疗者;成功实施PICC置管,且预计导管使用时间>3个月;所有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认知能力,并已签署与本次研究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分析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

分析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

分析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发表时间:2019-10-24T11:05:56.6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作者:饶德文黄清[导读] 目的:探究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临床效果。

湖北省崇阳康福医院血液透析科湖北崇阳 437500 【摘要】目的:探究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临床效果。

方法:本院血液透析室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血液透析患者36例。

入院后患者予电脑随机表法分组。

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配合阿司匹林预防血栓,观察组予吲哚布芬,对比两组内瘘口通畅率和内瘘口血流量差异。

结果:观察组内瘘口通畅率、内瘘口血流量分别为94.44%、(410.01±53.05)mL/min,较对照组77.78%、(381.01±65.03)mL/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予吲哚布芬预防血栓生成具良好效果。

【关键词】吲哚布芬;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前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经血液透析替代肾脏功能完成血液滤过[1]。

建立、维持足够功能的血管通路,保证透析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是血液透析关键。

该血管通路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可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但术后易并发血栓等病症影响透析。

临床多予吲哚布芬、阿司匹林预防。

为探究两种用药预防效果差异本文现做如下实验对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血液透析中心2017年1月-12月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者36例。

所有患者经电脑随机表法分组。

对照组(n=18)男10例,女8例,疾病类型:原发性慢性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4例,多囊肾1例;观察组(n=18)男9例,女9例,疾病类型:原发性慢性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5例,多囊肾1例。

组间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李蓉梅袁玲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其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

在肿瘤科的化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许多PICC置管护理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相关的内容,但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报道还很少。

我科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共置管544例,材料选择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Groshong PICC导管151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60cm; 美国ARROW公司PICC穿刺包393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55cm。

观察到3例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1.1.一般资料,病历1:男,48岁,转移性肝癌。

伴多发性骨、脑转移。

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

化疗方案为OLF方案,1个疗程,置管后六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上臂肌肉酸胀、紫绀、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2:女,42岁,乳腺癌。

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肘正中静脉。

化疗5个疗程,前4个疗程FAC方案,第5个疗程NP方案。

置管后152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肱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3:男,53岁,肺癌。

入院第三天行PICC置管准备化疗,选择左肘正中静脉。

置管后三天,未进行化疗,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腋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及护理方法1.2.1.治疗(一)一般治疗1、抬高患肢2、患侧肢体适当的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收缩(二)药物治疗1、溶栓(1)尿激酶:主要针对凝血酶,对发病在3~5天内的新鲜血栓效果较好。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通过2例PICC置管后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病例,经积极正确救治,患者痊愈出院,研究探讨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如何减少及及早发现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以及一旦发生后的治疗及护理对策,以确保PICC 留置的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使其发挥最大价值,更好为临床服务。

近年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目前已成为癌症患者化疗、静脉高营养治疗、危重患者抢救等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但也会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形成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加以维护,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下面就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原因;护理对策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4 例置管病例中,2 例发生静脉血栓,例1,男,32岁。

食道癌术后,于2013.4.6行PIC置管,严格按操作规程完成,经左上肢贵要静脉,置入长度为52cm,常规行X线摄片,提示导管头端位于第7胸椎左缘,7天后出现左上臂肿胀,测臂围较前增加3cm,左上肢血管行B超提示左上肢肱静脉血栓形成。

例2,女,49岁。

左乳腺癌术后,于2013.8.9行PICC置管,评估血管后选择右侧头静脉,置入长度为49cm,行X线摄片提示导管位置在第6胸椎右缘,一个月后出现右上臂及肩胛处疼痛伴肢体肿胀,血管B超检查提示腋静脉及肱静脉血栓形成。

1.2 原因分析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 个方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迟缓(1)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导管有关。

如穿刺及维护操作不规范可损伤血管内膜,同时留置的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血栓形成。

吲哚布芬与拜阿司匹林在预防PICC 相关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分析

吲哚布芬与拜阿司匹林在预防PICC 相关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分析

相比,吲哚布芬出血风险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7,P=0.036)。结论 吲哚布芬用于预防 PICC 相关深静脉血
栓形成的效果与拜阿司匹林相似,但出血发生率更低。因此,吲哚布芬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关键词:吲哚布芬;拜阿司匹林;PICC;深静脉血栓;抗凝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9.09.039
月—2018 年 10 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 86 例接受 PICC 置管的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44 例)和对照组
(42 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片,研究组给予口服吲哚布芬片。比较两组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水平、PICC 拔管率
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血栓发生率为 4.55%(2/44),对照组为 14.29%(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7,P=
0.1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中 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5±0.6)mg/L 和(2.4±0.7)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2,
P=0.239)。研究组拔管率为 9.09%(4/44),对照组为 9.52%(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5)。与拜阿司匹林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nursing analysis of indobufen versus aspirin in the prevention of PICC-relat⁃
ed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PICC catheterizat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2017 to October,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44 cases)and control group(4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oral aspirin tablets,and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oral indobufen tablets. The plasma levels of D-dimer,PICC extubation rate and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hrombosis rate was 4.55%(2/44)in the study group and 14.29%(6/42)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2.417,P= 0.12). The plasma D-dimer level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2.5±0.6)mg/L and(2.4±0.7)mg/L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t=0.712,P=0.239). The extubation rate was 9.09%(4/44)in the study group and 9.52%(4/ 42)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0.005, P=0.945). Compared with aspirin, the risk of bleeding of indobufe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397,P=0.036).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indobufen on the prevention of PICC-related deep vein thrombosis is similar to that of aspirin,but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 is lower. Therefore,indobufen is a viable alternative.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7-06-09T13:35:17.5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作者:春宁娟[导读] 尽快发现,急速处理,还要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最大化的减轻患者病痛,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宝鸡市岐山县医院胸外肿瘤外科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722400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机械刺激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医院PICC置管病患100例分成两组进行观察,实验组和常规组,一组采取相关预防和护理对策,另一组正常治疗。

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患病概率降低,已病者因处理及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不仅能减少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还可以抑制患者由于血栓性静脉炎带来的病痛。

关键词:PICC置管;血栓性静脉炎;预防及护理引言:PICC技术是新引进的一种静脉输液技术,是静脉输液技术的总称,其主要是将管由外部的静脉穿刺进内部,然后留置在上腔静脉中,对于肿瘤病人的化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此技术操作工艺并不复杂,危险系数很低,操作一次就可以留置很长时间,对保护静脉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凡事都有两面性,PICC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是却伴随着很多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血栓性静脉炎就是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目前护理过程中的难点,科学合理的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

一、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PICC置管后引发的静脉炎有很多种,主要有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过敏性静脉炎,以及感染或受到药物刺激产生的静脉炎等。

1、机械性静脉炎:此种症状发病前的空窗期比较短,一般在PICC置管后三天以内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导管直径及材料的选择不合适,一般如果穿刺部位在活动的关节处,如果导管的材质过硬,且管径不合适,加之病患每次活动都会给血管造成压力和摩擦力,反复作用后,血管的内膜就会被磨损,有炎症,最后促使了机械性静脉炎的产生。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论文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论文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摘要: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肿瘤病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输注化疗药物,使血管严重损伤,而沿着血管走向,形成一条条黑色的疤痕,而且长久的多次穿刺.更加大了血管的穿刺难度,同时化疗药物的特殊刺激性,使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以防穿刺点的渗漏,造成皮肤和肌肉血管的溃烂坏死,也避免了反复对病人穿刺,picc管安全、可靠,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但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62-0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操作简单,危险性低,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5 d~1年)需要的静脉输液患者[1],其并发症发生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效果。

1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1.1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①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征及上腔静脉系统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

②患者血小板(plt)>300×109 pl时,尽量避免行picc置管。

1.2减少行picc置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损伤:①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其管径粗,静脉瓣少。

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

资料显示,picc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头静脉占57%,贵要静脉占14%。

②娴熟、过硬的置管技术,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及粗暴送管所致血管内膜损伤。

1.3选择血管时,尽量选择较粗、直、充盈好的血管,可减轻导管在血管中产生的涡流作用,避免血栓形成;穿刺前应用肝素盐水完全浸泡并预冲洗导管,现已证明肝素能被血管内皮吸附,促进血液流动性,预防血栓形成[2];穿刺时应尽可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对血管内皮产生损伤。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近年来,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尤其是微血栓的形成,给造成很大负担,所以预防PICC 置管术后微血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1.血栓形成的原因1946年,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方面:(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内膜损伤;(3)静脉血流迟缓。

2.血栓形成的预防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首先,在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放松心情,防止由于患者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为防止一状况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局麻下操作,减轻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增加置管的成功率。

(2)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在穿刺及送导管时,要使患者上肢尽量外展和身体呈90°,导管头到达患者肩部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90°,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避免误入颈静脉。

而其要求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给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防止血栓形成。

(4)PICC置管后应指导患者:a注意冬季保暖,插管侧肢体不要过度活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但可以加强插管侧手部活动,促进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

b加强对插管患者的巡视,提醒患者避免压迫插管侧肢体。

c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在血管外科,可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分析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分析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分析作者:叶小梅楚丽娟何双花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6期【摘要】目的: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进入我院的进行过PICC置管术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1]。

目前,PICC置管术在我国发达城市比较十分普遍,技术已经十分成熟[2]。

由于PICC置管术可能引发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其中的静脉血栓如果未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护理,大部分会演变成为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介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在完成PICC置管术之后,加强护理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进入我院的进行过PICC置管术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男性33例,女性42例,年龄在19-76岁之间,平均年龄(41.3±2.18)岁,其中使用肿瘤化疗药物患者23例,肠外营养输入22例,抢救危重病人30例。

实验组75例,男性32例,女性43例,年龄23-79岁之间,平均年龄(42.1±2.12)岁,使用肿瘤化疗药物患者25例,肠外营养输入20例,抢救危重病人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①更换敷料、保持清洁,每7天一次,如果出现敷料松动的情况应该立即更换;②更换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每7天更换一次;③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在治疗间歇期每7天一次。

吲哚布芬应用于PCI术后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吲哚布芬应用于PCI术后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吲哚布芬应用于PCI术后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温继梨崔晓迎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摘要:目的:探讨吲哚布芬对PCI术后患者的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防疗效。

方法:对入选的64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和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

6个月后行冠脉造影,对两组患者的再狭窄率进行比较,对两组间的临床安全性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PCI术后6个月的冠脉再狭窄率相当(P>0.05),两组间比较临床安全性,观察组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结论: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疗效相当,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安全性。

关键词:吲哚布芬氯吡格雷冠状动脉再狭窄中图分类号:R543.3 文献标识码:B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indobufen on PCI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restenosis.Wen jili Cui xiaoyingEmergency Center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indobufen on PCI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restenosis.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PCI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 group ( n = 32) and control group ( n = 32). The pati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given anti-platelet indobufen and clopidogrel ,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for 6 months. After 6 months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don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estenosis rat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safety.Results: After 6 months, coronary restenosis rate ( P > 0.05) were similar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linical safety, the safety of experi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coronary artery restenosis were similar in patients between Indobufen、Clopidogrel and Aspirin、Clopidogrel, but the Indobufen and Clopidogrel was more safe.Key words: Indobufen Clopidogrel Coronary artery restenosis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广泛应用,冠心病患者闭塞的血管得到及时开通,既减少了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又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预效果分析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预效果分析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预效果分析目的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例。

实验组患者应用专业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一般性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加强专业性的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

标签: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效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尤其在肿瘤化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的为需要长期输液患者提供静脉通道,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同时,由此引发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1]。

本文旨在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特选取我院的36例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分组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例。

实验组男2例,女4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7.89±11.63)岁。

对照组男1例,女5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38.96±11.5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实验组患者应用专业性的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1)置管前评估。

置管前详细了解和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及其它一般情况,充分的了解PICC禁忌症,严格按照规范,提高穿刺成功率;目前临床上常通过超声引导PICC穿刺,这种方式能非常清楚的观察到血管的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组织损伤,置管过程中能够避开分支静脉、静脉瓣,从而对各种可能有的障碍和狭窄及时评估,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2)置管后护理。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策略分析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策略分析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策略分析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优质的护理干预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25例。

试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常规组患者则给予一般的护理。

观察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结论:实施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更有效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优质护理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可以给予患者长期的静脉治疗,时间约为5 d ~1年。

PICC避免了因频繁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且导管不易脱。

化疗的患者避免了因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并发症且保留的时间长,部分患者的PICC管道可留置1年时间。

虽然PICC穿刺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在穿刺过程中可能因个体差异原因造成局部神经炎症、动脉损伤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置管时送管及抽拔导丝困难。

置管期间如操作或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出血、导管移位、静脉炎等情况[1]。

因此正确有效地护理尤为重要,本研究就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优质护理干预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25例。

患者家属均同意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纳入标准: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者;需要输入化疗药物等刺激性药物者;家庭静脉输液者。

排除标准:外周血管不明显者;有静脉血栓史或者外伤史者;神志不清不能配合者;对本材料过敏者。

对比两组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表1)。

1.2方法常规组给予患者一般护理,及时更换辅料防止感染,定时更换肝素帽、冲洗导管,保证管道的畅通防止逆行性感染。

试验组给予优质的临床护理干预,准备好PICC穿刺包及弹力绷带,皮尺、止血带等,操作前向患者充分解释其配合要点及操作流程,请患者配合取相应体位,严格无菌操作,从患者入院至出院全程给予优质护理:(1)置管前评估:评估患者的静脉血管情况及患者的皮肤情况。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分析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分析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分析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

方法:取我院PICC置管患者72例,随机分研究组(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6例,评估两组临床指标(导管留置时间、血栓消失时间与治疗总时间)、静脉血栓形成率与干预有效率。

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血栓形成率低,护理有效率高,P<0.05。

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避免形成静脉血栓,缩短治疗总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要点【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231-02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指的是以患者经外周静脉为基点实施穿刺置入,确保导管尖端能达到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导管,但穿刺过程中导管对患者血管内膜可能造成直接损伤,导致导管附壁有血凝块形成,使得最终的治疗效果欠佳,因此置管后切实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1]。

为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72例,研究组(n=36):男25例,女11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02±6.65)岁;患病时间1~16个月,平均(8.25±0.74)个月;对照组(n=36):男23例,女13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6.37±6.72)岁;患病时间1~15个月,平均(8.13±0.62)个月。

各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置管后做好饮食护理或心理干预等措施。

研究组以对照组为基点实施护理干预:(1)置管前:整体评估患者血管与身体情况,无禁忌症后开展规范性操作置管,以超声技术为基点合理开展PICC穿刺,密切观察患者血管状态,避免造成组织受损,同时在置管的过程中需主动与患者沟通,尽量将分支静脉与静脉瓣回避,避免发生并发症。

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患者89例进行研究,患者均行PICC置管。

医护人员使用院方自拟的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并结合资料分析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经过本研究分析,KPS评分、D-二聚体水平、是否有吸烟史等因素对患者PICC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是否发生影响明显。

结论:护理人员注意监测PICC置换术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并发的概率。

【关键词】PICC置管术;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PICC置管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等优点。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PICC置管技术在我国已经全面发展成熟,普遍应用于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

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的现状,比较和分析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详细见以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20年4月到2021年7月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0~57岁,平均(40.24±3.11)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护理人员在经过专业培训之后,在经过患者本人的同意下,将本院拟定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在手术之后发放给患者,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之下填写。

患者所填写部分为问卷①部分,医护人员要将KPS评分、BMI指数、D-二聚体水平告诉患者。

在患者填写完成之后,由护理人员回收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的其他部分拿给患者的主治医师填写。

1.3评价标准采用KPS评价患者的功能状态,采用BMI指数评价患者的肥胖体质。

1.4统计学分析利用 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09-28T13:43:49.99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作者:鲁芮彤王娜杨晓会[导读] 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施护,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促进病情恢复,改善预后。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650021【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对预防静脉血栓的干预作用。

方法: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的PICC置管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n=41)。

甲组实行护理干预,乙组实行常规护理。

分析2组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甲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44%,比乙组的17.07%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

甲组的住院时间为(17.38±2.01)d,比乙组的(23.02±3.15)d短,P<0.05。

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施护,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促进病情恢复,改善预后。

【关键词】护理干预;住院时间;静脉血栓;PICC置管现阶段,PICC在我国临床上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1],具有疼痛轻、留置时间长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备受临床医师的青睐,但患者在置管期间比较容易发生静脉血栓,从而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据有关调查报道显示,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在1-4%的范围之内,并且,血栓的形成时间大概在置管后的15d[2]。

为此,临床需要通过对患者施以全面、有效的护理,减少其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本文旨在研究PICC置管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干预作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的PICC置管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甲、乙两组(n=41)。

甲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为20-75岁,平均(47.1±5.6)岁;患病时间为1-16个月,平均(5.8±0.9)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吲哚布芬预防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分析作者:苏彬凤郑建清来源:《中外医疗》2019年第01期[摘要]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预防PICC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护理分析。

方法方便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接受PICC置管的13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67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吲哚布芬片。

比较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及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置管前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为(2.9±0.7)mg/L,置管后为(3.0±0.6)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8,P>0.05)。

研究组前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为(3.0±0.5)mg/L,置管后为(2.5±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7,P[关键词] 吲哚布芬;PICC;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中图分类号] R472;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1(a)-0151-03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风险少、创伤小、置管方便、留置时间较长、置管后护理简单等优点,适合需要长期静脉给药的患者,尤其适合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1-2]。

血栓形成和静脉炎是PICC 置管后最重要的并发症,既影响PICC留置时间,也给患者肢体功能造成影响[2-3]。

置管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往往会升高,是反应血栓形成风险的重要实验室指标[4]。

吲哚布芬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药物不良反应小等特点[5-6]。

该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接收70例患者使用吲哚布芬用于预防PICC 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选择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137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组后研究组70例,对照组67例)。

研究组中,男42 例,女28例,年龄22 ~68岁,平均( 47. 2 ±7. 6)岁,其中肿瘤患者53例,非肿瘤患者17例。

对照组中,男47 例,女20例,年龄23 ~67岁,平均( 47. 7 ±7. 9)岁,其中肿瘤患者50例,非肿瘤患者17例。

两组资料具有对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既往无PICC穿刺史,无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史,无发生血栓疾病史,PICC置管前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使用。

1.2; 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由有经验的PICC置管护士在专门操作室内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PICC置管术。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PICC 导管维护。

研究组除给予常规PICC 导管维护外,还给予吲哚布芬片200 mg 口服,1次/d。

所有PICC 置管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各进行一次D-二聚体检测。

常规护理方法:所有患者PICC置管前,均给予PICC置管护理教育,了解患者的病史、有无血栓病史等,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嘱咐患者避免置管侧上肢暴力拖拽及剧烈活动。

做好输液管理,定期检查PICC管道并每周给予置管换药处理。

嘱咐患者发现肢体肿胀时,及时返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2 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置管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异;研究组记录口服吲哚布芬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血栓形成需经彩超证实。

1.4; 统计方法运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n(%)]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2; 结果2.1; 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血栓形成研究組血栓发生率为2.86%(2/70),低于对照组的11.94% (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6;P =0.041)。

2.2; D-二聚体水平研究组和对照组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置管前后D二聚体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置管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置管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3; 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总体而言患者耐受性良好。

3; 讨论PICC可以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对静脉血管的破坏,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中[7]。

血栓形成是PICC 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与穿刺插管导致的血管机械性损伤、药物的化学刺激、肿瘤患者血流缓慢及患者的特殊血液高凝体质有关。

两项荟萃分析显示,PICC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0%~19.8%[7- 8]。

本组病例发生率为11.94%。

研究报道显示,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深静脉血栓[9]。

因此,积极预防血栓形成,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10]。

D-二聚体是一个反映特异性的纤溶过程的血浆标记物,是动态监测并反映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指标。

此外,D-二聚体也是反映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指标。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特殊的高凝体质,其血浆D-二聚体较正常人明显增高。

肿瘤病人使用PICC置管,发现静脉血栓风险明显升高。

有研究报道,初次行PICC 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 3%,而多次行PICC 后,血栓发生率可高达达38%[11]。

该文对照组的资料显示,PICC置管后未给予药物预防时,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且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刘昕等人研究发现,如果患者PICC置管术后,未给予药物预防, 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且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因此动态监测D-二聚体具有重要意义。

吲哚布芬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该药物可逆性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烷素A2(TXA2)的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的聚集。

体内外研究证实,吲哚布芬能有效降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其抗血小板的作用不差于阿司匹林,并且不良反应少于阿司匹林[5-6]。

目前吲哚布芬能否预防PICC 置管后的静脉炎及静脉血栓鲜见报道。

谢娟等人[12]利用吲哚布芬预防血栓形成,研究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吲哚布芬组及阿司匹林组,结果显示,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 P综上所述,该研究证明吲哚布芬能有效降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对预防PICC 置管后的静脉血栓有良好的作用,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朱丽群,庄若,曹松梅,等. 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 2017,52(10):1179-1185.[2]; 刘芬,侯惠如. 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诊疗研究进展[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2): 182-184.[3]; 郑月. 浅论肿瘤PICC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护理策略[J]. 实用肿瘤杂志, 2017, 32(1): 92-95.[4]; 刘昕,冯正富,朱玉爱,等. 阿司匹林对PICC置管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及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5, 22(8): 45-48.[5]; 陈晓燕.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临床合理用藥杂志,2017,10(28): 152-153.[6]; 张栩,孙兆林.辛贝-吲哚布芬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30(10): 12-14.[7]; 王朋朋,应燕萍,黄惠桥,等.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26): 3259-3266.[8]; 于瑞,陈利芬.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6,16(6):738-743.[9]; Luo L, Jing X M, Wang G R,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in Oncology Pati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Doppler Sonography[J].J Ultrasound Med, 2016, 35(8): 1759-1763.[10] Wilson J D, Guardiola J H, Simonak B, et al. Does Hyperglycemia Affect Risk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J]. J Infus Nurs, 2018, 41(3): 176-179.[11]; Xing L, Adhikari V P, Liu H, et al.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PICC-relate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Asia Pac J Clin Oncol,2012, 8(3): e12-16.[12]; 谢娟,李正胜,卢晶晶,等.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2(5): 607-610.[13]; 吴昊,毕齐. 吲哚布芬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9): 773-776.(收稿日期:2018-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