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理解句段作用(2014)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理解题考点阐释散文语言含蓄,意蕴丰富,写法多样。
一如修辞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锤炼和组合,散文独特的写法可以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处理,可以是引用诗句、典故等手法的运用。
这些写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分析散文的写法作用是鉴赏散文的重点。
设问方式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8.文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改为“……”,为何?9.文章第×段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10.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巧妙之处?解题方略分析句段作用“4角度”1.内容方面(理解能力)内容方面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作用,即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
如:人、物、景——特点事——交到时间、地点、人物、关键事件情、理——阐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了主旨2.结构方面(文本特征)即内容与上下文、前后文、乃至全文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定位,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1)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描写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③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为抒情做铺垫……)(3)结尾: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使文章委婉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
考点七理解段落作用答题模板
课内得法
•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乐,可是没 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鲁迅《孔乙己》
(结构上),这句话在小说的情节中起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说明他是一 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反应出当时社 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答题模板
自然环境描写(句)段。交代故事产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从……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渲 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 性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句)段。交代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 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 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议论抒情(句)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 点明……主旨。
答题模板
过渡(句)段。内容上,推动情节发展。结构 上,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课内得法
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 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 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 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 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 莲们!… ---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⑳“查玛呢?”我问道。 (21)“去苏木(镇)里了,她让你不要再找她了……”那家 的女主人便不再言语,给我盛了一碗酸奶。 (22)我准备回家时,公牛犊横在了门口,它腿上的血已凝固。 (23)“哞,哞……” 为什么要伤害这小东西呢?至今我都觉得在那次决斗中,两头公 牛犊都受了伤。我从我的衣带上撕下一条布,为公牛犊包扎。 走出她的家门,我心痛至极。 (24)哦,我公牛犊般鲁莽单纯的17岁哟!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结构复习(三)分析句段作用
第二章节·解题指导
② 结
内容层面
尾 句
结构层面
段
表达效果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关联教材:《荷塘月色》结尾什么作用?
①结构方面:照应前文章开头,首尾呼应 ②内容与表达方面:以静制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 的极不平静。心里不平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 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深化主旨。
第二章节·解题指导
③ 内容层面 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凸现主旨;强化情感 中
间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句
段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关联教材:《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删去 12段?议论有必要,不能删去。原因如下: ①通过本段,作者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要文化气 息,与“故都”题旨暗合,并且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从行文章法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同时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位置:结尾部分。类型:引入故事
2、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明确思维方向。
最后一段具有议论性质,那么就要分析引用林徽因的故事证明了什么;再结合这一 故事处于文末这样的特殊位置,分析其在表现主旨上的作用。
3、组织语言表达,熟悉答题模式。
参考“结尾句段作用”“引用故事作用”,主要从内容主旨、表达效果思考,并结合 文本分析。
(2016浙江卷何家槐《母亲》)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 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高考语文《词句段含义作用》专题复习(学生版)
重要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知识梳理】一、理解词句段的含义:辨别词语和句子类型结构分析——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呼应句;修辞分析——修辞句;主旨分析——含蓄句、文眼句;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综合分析理解意义。
二、理解词句段的作用:辨别设问目的,“作用”的变式有“理解、分析、赏析”,考虑形象性作用(词语运用的修辞及其他表达技巧),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
三、理解标题的作用:注重结合标题含义、标题特点、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
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
许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有的标题奠定了感情基调,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线索,是行文思路的表现。
【常见设问】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词语)的含义。
2、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分析感悟】分析近十年的高考真题,涉及词、句、段落以及标题的含义与作用的题出现频率比较高,设问角度多样。
有的直接宽泛地设问:“什么含义”“什么深刻蕴含”“什么作用”“什么效果”等,有的小角度设问:从情感角度、从情节角度、从谋篇布局角度、比较的角度等怎么样。
同学们可试着比较其异同,说说自己的感悟,明确复习及答题方向,规范答案。
【典例回顾】●小说[高考典题1](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①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
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②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
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试题中常常涉及对句段作用的分析,分析句段作用是理解和解答试题的基础。
下面是对句段作用及相关知识点的总结,供参考:一、引出主题/概括全文1. 引出主题句段: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一般是引出主题的句子,它可以概括全文的主题或观点。
- 特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往往是对文本主题的总结或者陈述,为后续内容提供了线索。
- 作用:为读者提供了对作者观点或主题的直接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
- 注意:一般情况下,引出主题的句段出现在文章开头,但也可能出现在文章中间或结尾。
2. 概括全文句段:在文章结尾处出现,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文中要表达的主题或观点。
- 特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 作用:使全文更加凝练有力,增加了文章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 注意:在分析句段作用时,如果遇到概括全文的句段,需要注意总结句的特点和作用。
二、铺垫/承上启下1. 铺垫句段: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段落之间,用来引入话题或者背景知识,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 特点: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前一段的最后,起到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作用。
- 作用:引起读者的兴趣,创造情境,为后续内容的交代和表述提供了背景和铺垫。
2. 承上启下句段:在文章的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前后段落,使内容连贯流畅。
- 特点:一般出现在两个段落之间,链接前后文,使文章更加有条理。
- 作用:起到过渡作用,使文章内容连接紧密,避免出现内容割裂的情况,增加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 注意:承上启下句段通常具有过渡性质的词语,如:接着、然而、由此可见等。
三、阐述/举例/论证1. 阐述句段:用来详细说明某个观点、主题或者观点的句段。
- 特点:一般紧跟在引出主题句段或者承上启下句段之后,对前文进行进一步展开。
- 作用:用事实、数据、论据等来支持观点,使文章更加严谨和具有说服力。
2. 举例句段:通过举例子来说明某个观点或者主题的句段。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句段作用(真题汇编)
专题10分析散文句段作用★段落作用★◆解题思路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中间段: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句子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表达作用+读者作用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情感,与全文内容、主旨有何关联。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结构上: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在文中: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点题、照应、升华主题反复出现的句段:突出主旨,强化感情;交代线索,前后呼应;运用反复,一唱三叹。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句段作用分析题(50张PPT)
答题思路
逐段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 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如有线索的话,可 围绕线索进行概括。
答题模式
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或:(1)开头…… (2)中间……(3)结尾……
第二类 局部考查 ——着眼于某个句段
2月返校考
20.联系上下文,分析第四段中划线句的作用。(4分) 21.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第一类:整体考查 ——着眼于全篇
2012全国大纲卷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12重庆卷 1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 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2012全国大纲卷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以收听朗读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 实则精心;2.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 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3.以明确鲁迅文章 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二)此考点一直是考查的热点和重点。
最近选做的十套2012年其他省份高考散文 阅读题中有6套9题考到此考点
浙江卷
2012 《母亲的中药铺》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 何用意?(3分)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 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5分)
链接高考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 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 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 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 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 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 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02理解句段的作用_阅读答题的十个技巧_二_
分 冉 墉 祥 斗 渗 争 令 毋 介 留 公 杂 津 争 塞 冷 垂 拳 褚 窿 研 资 带 谷 彭 电 邵 补 今 毋 热
正经严肃的议论之上吗 又怎么可以 废止呢 ” 责 问的人 又说 “谭子是 个农夫罢了 , 做 这个没 关系 。您 , 是
带 而 咨 踢 于 洛 蚕 备
怎样的生活 , 要特别思考 “清疫 ” “悲 苦” “ 瘦弱 ” “双膝跪地 ” 等词语表现
出来的杜甫的形象帐氛 二是杜甫的这
受了断足之刑的人 不穿鞋 , 世人不会
废止 穿鞋 。大概 有不用的 , 也 自然会 有使 用的 。那么这部书又怎么能就扔
给秦 始皇 烧掉 呢
个形象体现了 诗人怎样 的品格 三是
【 参考答案 】
① 体 现 出杜 甫生活处境的艰 难 , 到处漂泊 、居无定所 、 生活贫困,
孔子的门徒 , 动静言行都是人们的榜 样 也以此为珍 贵吗 ” 我说 “果真 像您说的 , 那么杀鸡焉用牛刀 , 不是 出自孑子 的口中吗 那个谭子 , 只不
过 是 说 笑话 的受 影响 者 , 如 果 向昆仑 山寻 找黄 河 的源 流 , 不能说 不 是 自 孔
拨 点 该 阅 考 高
从 紧靠着的五层楼公窝里迁过来的 。 少掉了 好几株花 , 多了几裸 不开花
的树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 , 在绿草如菌的时节, 她常常弯着
身歌 或者坐在地上拔 除杂草 , 在午饭前后她有 时逗 着包弟玩 。 答案 ①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 、地点 , 揭示了 作品的时代背景 ,
臂垂下来 , 双膝跪倒 ”这个形象的作用。
回答 这 个问题可 以从 三个角度 分 析 一是 塑像 的这 种状 态 体 现 了 杜甫
葵 怡 示 弧 补 夺
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1. 引言在高考语文中,分析句段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了解句段作用对于理解阅读材料、把握文章结构以及准确回答试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高考语文中常见的句段作用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 说明作用在文章中,句段可以用来说明问题、阐述观点、分析论证等。
通过分析句段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路。
常见的说明作用有以下几种:2.1 问题引出有些句段是用来引出文章中要探讨或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一篇作文中,作者可能会在某个句段提出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详细展开这个问题的分析。
2.2 观点阐述句段也可以用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可能会通过几个句段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关的论证。
这些句段起到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
2.3 分析论证在一篇说明文或文章的论证部分,句段可以用来分析问题或进行逻辑推理。
这些句段往往包含数据、案例或逻辑关系的揭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推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3. 转折作用除了说明作用,句段还可以用来转折。
转折句段在文章中起到衔接前后信息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和连贯。
常见的转折作用有以下几种:3.1 反面观点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可能会在某个句段中提出对自己观点的质疑或反面观点,以展示对问题的全面思考。
这种转折的目的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读者感觉到作者的思考严谨,并进一步加强对自己观点的认同。
3.2 存在矛盾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可能会在某个句段中指出自己观点与之前提到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矛盾或对立关系。
这种转折的目的是让读者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并提醒读者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权衡,从而对文章内容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3.3 引发思考某些句段可能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或引入一种不确定性的情境,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这种转折使读者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提高了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必备知识:理解词义、句意及句段作用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必备知识:理解词义、句意及句段作用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意、分析语句作用。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意、分析语句作用。
题型一:理解词义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如《囚绿记》中的“绿”象征新生与希望;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常见提问方式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解题思路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
就具体思路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文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可以理解为和故乡的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的主题之所在。
第三部分专题二考点一 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考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学生用书P173]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高考作品结构题从其内容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整体考查,即从总体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线索、组材等;二是局部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型——句段结构分析题。
除此以外,还有直接与综合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要求分析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技巧放在一起综合考查。
另外,分析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题也会涉及作品结构,应予以关注。
题型一把握结构思路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具体命题形式为结构思路和线索,本题型重点复习结构思路,线索在重难特训中突破。
一、结构安排结构安排关系类型子类型具体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名称名称解释艺术效果鉴赏方法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接显示中心,“一开始就走向目的地”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说明开头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开头好处卒章显志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说明结尾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结尾好处过渡衔接层次段落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语或句子①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②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引出过渡文句,说明承上启下情况,分析作用好处题文照应文章题目与正文的照应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指出点扣题目之文句,分析反复点扣的作用、好处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找出首尾呼应文句,分析其作用、好处温馨提示 结构技巧思维方式1.文章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句段作用题解题方略
主标题:句段作用题解题方略副标题:掌握解题方略,才能获得高分!要点词:命题形式,解题方略难度: 4重要程度: 5内容: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要点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要旨、感情和看法态度上的作用。
拥有特别作用的句段常常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要点句子或段落,构造上有特别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裕特点的句子或段落。
句段作用是文章考察的要点和热门。
一、命题形式:此类题的高考常有发问方式:(1)×××句 ( 段 )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利处、成效、目的、意图、妙处等 )?(2)×××句( 段 ) 在全文构造上有什么作用?二、解题方略:解答句段作用题“3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审题要关注三点:①句段地点;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示意性语言。
此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抽象地问有何作用( 妙处 ) 或为何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构造、表达等多角度回答。
如只问构造上的作用。
则只要从构造上作答。
如[ 例二 ] 就是综合问。
此外,注意题干的示意性。
如2009 年全国卷Ⅱ《岳桦》第14 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绘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过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该题干示意了一个信息:插入。
由此自然理解“插入”起到“增补或解说”的作用。
第二步,阅读句段自己,抓住地点考虑在整体掌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仔细阅读所给句段自己,经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陈说对象是什么、如何陈说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
此外,还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最后,还要考虑句段在文中的地点,由于地点不一样,作用就不一样。
所以,需要掌握处在不同地点的句段的作用:( 一 ) 首句或首段的作用1.假如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常常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许表达与要旨有关的某种感情 ( 确立感情基调 ) 。
2.假如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 句) 段的作用就是开启( 引出 ) 下文,或与下文形成比较,或为下文作铺垫。
高考现代文词、句、段含义与作用的表达
高考现代文词、句、段含义与作用的表达一、高考主要考点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
4、理解与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解析如何理解与表达。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
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现 代文阅读中,“好处”“作用题” 极为常见也是很重要的题型,一 直深受命题人的青睐。我们应该 在备考中熟悉和掌握此种题型的 答题策略,有效地提高现代文阅 读水平和分数。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衬托作用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 题、照应前文
阅 读 《 柴 禾 》
[问题]第3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在 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 作用: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 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 铺垫。
阅 读 《 马 裤 先 生 》
[问题]: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 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怪异、想要趋新却 又不伦不类的市井人物形象;②为后文 即将发生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
探讨二:
放在文章中间的句子或段落 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附一: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 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 文章主旨。 景物的特点:清逸、静谧、和平、 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 沉闷等。
阅 读 《 荷 叶 》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 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 节时间等。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
——理解句段在文中作用
回顾经典 寻找规律 把握方向
2012江苏卷《邮差先生》:“这个小城的天气多
好!”分析结尾这句话含义和作用。(6分) 2012全国卷《听朗诵》:请结合全文,分析开头 和结尾的精巧构思。(6分) 2012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第6段画线句的 作用是什么? 2012广东卷《荷叶》:文章开头描写宏村对秋景 有什么作用?(4分) 2012安徽卷《往事》:“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 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 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设题角度: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某一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有 什么好处? 文章开头为什么写××? 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或某一段删去,好 不好?为什么? ……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 用回答。
探讨三:
放在文章结尾的句子或段落 在文章中的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大致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 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暗示主题、发人深思
阅 读 《 遥 远 的 炊 烟 》
[问题]: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最后
一段的作用。
[答案]: ①抒写长久不见炊烟的遗憾,表达作 者对炊烟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深化 了主旨。 ②照应文章标题,呼应开头。
(一)句段的作用:
(1)标题:揭示主旨、线索作用。 (2)开头: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对象, 提出问题,提出观点,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 置悬念。 (3)过渡句:承上启下,衔接连贯,巧妙转换。 (4)结尾:呼应开头,照应标题,总结全文, 深化主旨,拓展延伸,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解 决问题。 (5)段首句:开启下文,引出对象,总领全段, 总领后文,提出问题,提出观点。 (6)段尾句:得出结论,强调观点,总结全段。
阅 读 《 想 飞 》
谈谈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 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躲 着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 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附二: 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真实感强,便于直接 议论和抒情。在小说中,“我”是全文事件 的见证人,常有线索的作用。 第二人称“你”:给人以亲切感,兼有 拟人意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营造了一 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第三人称“他”(她):视野开阔,便 于描写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更理性、更客观。
备考建议: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 ①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 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 表达情感。 ②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 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 下文、结尾的关系。
探讨一:
放在文章开头的句子或段落在 文章中的作用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