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原创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创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生态平衡 就越容易被破坏;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 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 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平衡就越容易维持。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界干扰因素的 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注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就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
(3)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缸框架 缸底部的铺垫
注入水
放入动植物 密封生态缸
标准:100cmX70cmX50cm
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 沙土层厚5~10cm
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
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 沙土上移植仙人掌(或仙人球) 花土上移植蕨类植物和杂草 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
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表现: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同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 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组成成分越少,营 养结构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弱。自我调节能力 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讲义生态系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每个部件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是这个机器能够持续运转的关键。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比如说,一场暴雨过后,森林里的树木可能会被吹倒一些,但很快,新的树苗可能会生长出来,森林里的动物们依然能够找到食物和栖息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依然能够正常运转,这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而不被攻破。

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比如一片被火烧过的草原,在一段时间后又能重新长出茂盛的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就像是一个自动的调节器,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比如,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兔子的数量增加了,那么草就会被大量吃掉,草的数量就会减少。

而草的减少又会导致兔子的食物不足,从而使兔子的数量下降,最终让草和兔子的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会失去平衡,甚至崩溃。

比如,过度的放牧可能会导致草原的植被被破坏,土壤沙化,最终变成荒漠,无法恢复。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自然因素,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强大的力量可能会在瞬间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不过,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生态系统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来应对这些自然干扰。

然后是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

过度的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捕杀野生动物、排放污染物等行为,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39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C.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2.在一个由草、野兔、鹰组成的食物链中,由于某种原因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么在短时间内野兔的数量将发生的变化是A.先减少后增多B.减少C.增多D.无变化3.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甲、乙、丙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

下表是不同面积中不同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査面积),根据表中数据推断,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最弱的草原类型是A.甲B.乙C.丙D.不能确定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5.在一个含有鹿、狼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狼杀绝了,鹿的数量将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上升后又下降6.在草场上适当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

但是,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退化。

这说明A.草原上放牧越少越好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改变C.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7.在一个由草、兔、狼组成的食物链中,如果狼的数量大量减少,短时间内兔子的数量将A.缓慢上升B.保持相对稳定C.迅速上升D.先下降后上升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C.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9.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应将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彻底清除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只需要分解者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没有限度的D.蜜蜂吸取花蜜、采集花粉,有利于植物的繁殖10.下列对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C.自动调节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弱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B.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农作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D.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绝对稳定的1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C.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且稳定不变,自动调节能力强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1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热带雨林B.高山草甸C.戈壁沙漠D.北极苔原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14.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受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但这种能力是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有关,而且与外界干扰的强度和特征有关。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青海省2020年八年级下册生物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练习题C卷

青海省2020年八年级下册生物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练习题C卷

青海省2020年八年级下册生物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题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鹰占三、四两个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C.鹰体内的能量直接来自于食草籽的鸟、鼠和昆虫D.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最终来源是绿色植物2 . 有一些自养型的微生物如:蓝藻、硫细菌等它们也象植物一样,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这些自养型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选项都不对3 .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B.图示能量流动是从植物开始的C.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D.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阳光、空气等非生物成分4 . 在一相对封闭环境中,有一条食物链A→B→C→D,若C因某原因大量死亡,B数量变化可能是()A.B.C.D.5 . 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的食物网的生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D是最高营养级,有毒物质积累最多B.A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维持空气中碳-氧气平衡C.最长食物链A→C→E→D,这些生物的细胞中都有线粒体和叶绿体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归根结底是来自A固定的太阳能6 . 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热带雨林B.北方针叶林C.温带落叶林D.热带草原7 .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A.生产者和消费者B.消费者和分解者C.分解者D.消费者8 . 被子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关于生殖方面的下列叙述中最重要的是()A.传粉方式多种多样B.花粉管比裸子植物发达C.双受精完全脱离水的限制D.种子得到果实的保护和协助扩散9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动植物种类有关C.动植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小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关10 . 玉米田中有杂草,有玉米螟等害虫,还有以害虫为食的天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威胁的主要原因,它包括( ABC )
A.森林的超量砍伐 B.开垦草原
C.围湖造田
D.有计划地放牧
3.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 威胁,主要原因是( D ) A.末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 B.入侵之地生态污染严重 C.破坏入侵地的非生物因素 D.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4.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有效 的是( A ) A.增加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 B.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C.减少最高的消费者的数目 D.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白鳍豚(哺乳纲, 栖息于洞庭湖及长 江中下游,汛期水 位上升,结群游入 洞庭湖及附近繁殖, 水位下降回长江, 多在深层活动,晨 昏靠近浅水捕食鱼 类,濒临灭绝)
我国珍稀植物物种
福建柏
红桧
金钱松
陆均松
三尖杉
水杉
银杏
银杉
水松
苏铁
侧柏
珙桐
2、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的时间最长,图___丙___中的稳定性最差,原因是
___暗__处__植__物__不__能__进__行__光__合__作__用________________。
(2)在制作生态瓶时常放入少量尿素,其作用是
___为__植__物_提__供__氮__源__(_或__营__养__物__质__、__肥__料__)________。 (3)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 低,反之亦然。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的数 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 D )
2.天然森林中的马尾松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 林却常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从生态学上分 析,主要原因是( A ) A.人工马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 B.人工马尾林的适应性差 C.人工马尾林的抗虫害能力差 D.人工马尾林适应松毛虫繁殖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课件(初中科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课件(初中科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高。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如果只播种单一的马尾
松林,由于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弱,遇到虫害,会使成片的马尾松 死亡。因此,通常还要人工点播或补植其他多个树种,以提高树林的自动 调节能力。当然这会增加造林成本,另外与提高树种的成活率没有关系。
【答案】 C
【例 2】 如图 2.5-1 是一个草原生态系 统的食物网,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
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一定 时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我稳定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不同 的生态系统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不同,稳定性也存 在差异。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是 一个生态系统能在自然界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的内在因素。
据估计我国目前有 400 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有 50 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 界 100 个最危险的入侵物种。我国入侵物种造成的总体损失估计为每年数千亿元人民币。 如紫茎泽兰、水葫芦、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美国白蛾、非洲大 蜗牛等。
外来生物入侵是相互的,我国也有一些生物进入其他地区,成为别处的入侵物种。 比如葛藤,作为一种药材引入美国,然而到了美国后却大量滋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 重大影响。再比如青鱼,在中国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肉食性鱼类,然而不慎传到美国,已 成为美国渔业大害,当地政府甚至出价 100 美元一条悬赏捕捉青鱼。
【例 1】 某市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先用飞机进行马尾松林飞播,然后用 阔叶树种进行人工点播或补植,以形成针阔混交林。这样做对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的理解:①从发展阶段看:稳态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

②从生态系统的结构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数量比例相对稳定,食物链、食物网相对稳定。

③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从生态系统形成的过程看:稳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⑤从生态系统形成的本质看:稳态存在的关键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2.类型:2.1抵抗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如抗干扰。

规律: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特点: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找到破坏。

2.2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原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如河流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分解)。

规律: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3.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两者往往相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详解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稳定性出现的前提: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稳定性的表现: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循环(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和能量流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①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②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③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3)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①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②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多。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会到破坏。

3.(1)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的原因:①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②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③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②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③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发展以及走持的环境。

(2)怎样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②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美PPT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美PPT课件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植物
1
黑尾鹿
郊狼 美洲狮
美丽的 “凯巴森林”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 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 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3
4
5
6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可能生活着哪 些生物?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7
• 在其它的生态系统中有类似的调节过程吗?
10
能否将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的数量变化更直观地 表现出来?
植物
肉食动物 植食动物
11
思考
通过调节生态系统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草原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12
思考
❖ 不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一样吗? ❖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更强?
13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 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 简单,调节能力越弱。
❖ 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减小干扰 合理利用 保护其多样性 ……34
生物圈2号
35
36
作业
1、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 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 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 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 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调节能力越 弱。
7













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课件
应对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减缓全球变暖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其稳定性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跨学科合作
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加强跨 学科合作与交流。
数据采集与分析
提高生态系统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分析技术,为研究 提供有力支撑。
应对全球变化
研究生态系统如何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提出有效的保 护和管理策略。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采取措施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如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
推广可持续发展
通过教育和政策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产业,减少对生态系统 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互依存
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生态系统的稳定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需要人类活
动的合理参与。
共同目标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是 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反馈调节机制
01
反馈调节机制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物种数量的变化会通过反馈作用影响其他 物种数量的变化。
02
当某一物种数量增多时,其种群增长会受到其他物种的制约,如食物短缺、竞 争加剧等,导致种群数量降低;相反,当某一物种数量减少时,其种群减少会 受到其他物种的促进,如食物增加、竞争减弱等,导致种群数量增加。
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重视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可持续利用资源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
倡导绿色生活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协同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承受外部环境压力下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平衡,同时能够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首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

物种的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内物种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丰富度。

一个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应对环境变化,因为不同的物种在面对压力时具有不同的响应能力。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只有少数物种,并且这些物种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那么一旦某个物种发生灭绝或者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食物链的结构有关。

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依赖关系的一个模型,而食物网涉及到多个食物链的交错。

当生态系统中存在多个不同的食物链时,即使其中部分食物链发生破坏,其他食物链仍然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

此外,相互作用也可以是一些物种在资源竞争和捕食行为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第三,环境因素的稳定和可预测性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稳定的环境条件使得物种能够预测和适应环境变化。

如果环境条件经常变化或者变化过于剧烈,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可能无法适应而导致崩溃。

另外,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会对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栖息地丧失或者更新其他不稳定的环境因素。

还有人类活动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过度的采掘、过度捕捞和过度的土地利用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清理森林和湿地不仅减少了物种栖息地的数量,还破坏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此外,过度的农业化和化学品使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课件ppt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课件ppt

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 完善化。
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
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例
负反馈调节食物短缺草来自食草动物过度放牧
结果: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 或保持稳定。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 散射 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B)
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 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 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 存在 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 萍、金鱼藻、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 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 瓶会更稳定
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的原因:
自然因素: 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 爆发 地震等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甚至毁灭。
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全球 性的环境危机。
总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法:
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 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 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义:
1、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2、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3、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例: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
意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经典教学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经典教学课件
(+)
实例:
结果:
+
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原方向
原方向
发生偏离
发生偏离
正反馈调节
更加偏离
负反馈调节
回到原来方向
愈演愈烈
改邪归正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直至崩溃。
【设计展示】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维持原状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
2.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与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低,反之亦然。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含义
(1)结构上的相对稳定:生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原因: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1: 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河流轻微污染
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
微生物分解
消除污染
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物理信息
行为信息
化学信息
1.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生态系统信息的作用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x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x

情景再现 火山喷发
情景再现 环境污染
情景再现 土壤沙化
情景再现 过度采伐
课堂反馈
1. 从前的黄土高原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而如今却成了荒山秃岭,主
要原因是( A )
A. 地球的温室效应造成的
B. 气候变得干燥造成的
C. 人类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滥伐造成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 D. 地壳变迁所致
2. 在一个由草、野兔、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
将狼杀绝,野兔的数量变化可用下图中哪一曲线来表示( C )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野兔数量
A
野兔数量
B
野兔数量
C
野兔数量
D
课堂反馈
3. 图23-02中图A、图B均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示,据图回答。
野狗


狮子 仔鹿
秃鹰

图A




图B
(1)图A 中数量最多的动物是______;图B中数量最少的动物是______。 (2)图B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___________。 (3)图B中食物网有_____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天食物链______________; 消费者有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B中倘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毛皮而大量捕猎狐狸,则会使

的自我调节能力


人为因素
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自然因素
1.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疾病,在“水草→虾→鱼→鱼
鹰”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 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稳定性破坏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这一结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

近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1)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引入]: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

进而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着结构的稳定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自己所制作的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
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
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
为什么?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

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

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

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因素”的教学,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的。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

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的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谈自己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此教学中,注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点的渗透。

五、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

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生态平衡的原理”是“理”很浓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与“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问题3.本节教学中的观点教育,应以“在了解影响生态
平衡因素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意义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此观点
六、小资料补充: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

什么是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

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如: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负反馈图解)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

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