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米精编全国通用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含解析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初一历史试题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初一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c494b8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9.png)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初一历史实验【学习目的】1.理解匈奴的兴起。
2.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3.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4.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5.通过学习,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根底知识精讲】在今内蒙古南郊10公里处,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
墓上草色青青,树木葱茏,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格外耀眼。
墓前竖立着董必武谒〔yè〕昭君墓的诗碑,诗中赞扬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友好相处的历史奉献,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这里的胡,是指匈奴。
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可从这节课中找到答案。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聪明、才智的历史。
秦汉时期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开展的重要时代。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假设你是匈奴民族的一位官员,你能向大家介绍匈奴是怎样强盛起来的?战国以来,匈奴不断南下,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
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开展。
但是秦末,秦朝的统治瓦解,边防松弛,接着又发生楚汉战争,匈奴乘机崛起。
匈奴形成强大国家。
他们的领袖称为“单于〞。
秦末汉初,匈奴的出色领袖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励精图治,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从此,蒙古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冒顿励精图治,严于治HY。
他创造了一种响箭,令骑兵日夜习射。
他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到哪里,你们也要射向那里,否那么立即处死。
〞他用响箭射向鸟兽,有不听命令的,就被斩首了。
他又射向自己的战马,不跟着射的,也都被处死。
经过几次严格的训练,整肃了HY纪,没有人再敢不服从命令。
2.匈奴经济的开展西汉时期,匈奴的消费迅速开展,HY业兴隆兴隆,家畜漫山遍野,有“马畜弥山〞之称。
冶铸业也开展起来,铁器被广泛运用于消费、生活和HY事。
金属制品上多用动物图案作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https://img.taocdn.com/s3/m/6083ad14b7360b4c2e3f6484.png)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统一蒙古草原——为以后全国性统一创造条件 畜牧业兴旺 冶铸业发达 向汉族学会农耕 促进经济发展,开发北部边疆。
匈奴和汉朝的和、战都促进了两族人们经济文化 的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如果你是汉初皇帝刘邦,你 是战还是和?为什么?
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标注答案的位置 1、冒顿统一蒙古后的发展体现在哪里? 2、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鼎盛的原因 和表现及结果?
原因:冒顿统一蒙古 草原
表现:畜牧业兴旺, 冶铸业发达,向汉族 学会农耕
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结果:实力不断强大, 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昭君墓
霍去病墓
第 15 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
和战
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的 影响(重点) 2.理解并识记汉朝不同时期 对匈奴采取政策的史实(难 点) 3.掌握昭君出塞的意义 。
自学指导
默读课本P77—P80页并做《百练百胜P30页
的“教材训练”部分。注意:找到的答案在 书本上划出来。
请回答:
(1)请给材料一中的想象图起一个最恰当的名称。
昭君出塞
(2)材料二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和谐局面?
北方边境安定,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生活安稳。 (3)材料二、三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都表达了希望边境安宁,社会秩序安定,民 族友好交往和相处的愿望。
昭君出塞
时间
和亲者 汉元帝时期 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 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860d82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0.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含答案)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df623c5a8102d276a22fcd.png)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
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 ) A.蒙恬B.汉武帝C.冒顿单于D.呼韩邪单于答案 C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 ( )A.窦宪、窦固B.卫青、霍去病C.窦固、霍去病 D.窦宪、卫青答案 B3、汉武帝能够打败匈奴的最根本原因是A.卫青、霍去病等汉朝将士英勇善战B.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又善于用人C.和亲政策持续几十年,匈奴失去斗志D.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答案 D4、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答案 D5、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C.老上单于D.郅支单于答案A6、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答案 B7、汉武帝时反击匈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A.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 B.国力强盛C.匈奴社会制度落后 D.卫青、霍去病英勇善战答案 B8、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答案 B9、“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
”材料中的“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打败了()A.匈奴B.犬戎C.鲜卑族D.山戎答案 A10、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
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
这两组诙谐有趣的话反映的史实是()A.通西域,北击匈奴B.通吐蕃,南击南蛮C.通夷洲,西击党项D.通南中,东击匈奴答案 A11、为了阻止匈奴南下骚扰边境,汉朝政府曾采取过两种不同的政策。
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重难点解析实验试题
![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重难点解析实验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69b381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0.png)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重难点解析实验自学目的启示●知识要点跟踪1.人物:①匈奴出色的领袖__________,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②汉武帝时派大将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率精兵出击匈奴。
③汉__________时候,__________单于入朝恳求和亲。
宫女__________自请前往。
2.地点:①匈奴族在__________草原过着游牧生活。
②汉武帝时,开场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还击,夺取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地区。
③经过__________战役的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④南迁到__________附近的一局部匈奴,与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3.时间是:①公元前__________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
②公元前__________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
●重点难点剖析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①匈奴政权的建立:秦汉之际冒顿统一北方草原,占领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冒顿单于建立一整套职官HY事体制。
单于领袖的位置是世袭,由显贵的家族世袭。
②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族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狩猎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中原先进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匈奴逐渐进步,已开场从事农业消费,冶铁业是他们的重要手工业。
③影响:匈奴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的场面。
也时常出现农牧两种文明的碰撞,互相影响。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①还击条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这是汉武帝发动还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
②战况:汉武帝,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场对匈奴进展大规模的还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各率数十万人,分两路进击匈奴,一直追至漠北。
③结果: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局部匈奴人开场西迁。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阶级社会里,既存在着民族矛盾、民族战争,也存在着亲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初三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试题
![初三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8e4b1164afe04a1b171dea6.png)
初三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试题1.清代诗人彦德有诗曰:“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连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诗人歌颂的是()A.王昭君B.张骞C.文成公主D.鉴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昭君出塞的相关知识内容。
明妃是对汉朝时期王昭君的称谓。
昭君出塞,使汉朝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彦德有的诗正是歌颂了昭君出塞的伟大历史功绩。
故答案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2.下列对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老子是道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昭君出塞,密切西汉与西藏少数民族的关系。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等改革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D.唐朝统治者创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文要求选出对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史实表述不正确的选项。
选项中ACD表述是正确的选项;B昭君出塞是与匈奴族和亲,密切了西汉与匈奴族的民族关系,不正确,与题意要求相符,故选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族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3.被称为“汉家和亲第一公主”的刘细君生活的朝代是()A.西汉B.鉴真C.唐朝D.清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民族关系,是基础题。
此题的关键是“汉家和亲第一公主”,其“汉家和亲”,意思就是汉族与外族和亲。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刘细君出塞,远嫁乌孙国和亲。
故此题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4.“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
”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是A.修筑长城,抵御匈奴B.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C.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辖D.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的相关知识内容。
第4课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练习
![第4课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5979bba6f1aff00bed51ee2.png)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一、单项选择题1、匈奴的首领称为()A、大王B、国君C、单于D、皇帝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中原地区正处在()A、秦朝末年B、王莽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3、下列有关匈奴社会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畜牧业兴旺发达,为匈奴骑兵提供大量马匹B、冶铸业十分发达,能够制造铁制农具和兵器C、逐渐有了农耕,开始过上定居生活D、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富有民族特色的动物图案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A、白登之围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蒙恬出击匈奴`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5、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原因是()①西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②西汉政权巩固③为了吞并匈奴④为了确保北部边郡的安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匈奴分为南北两部是在()A、西汉初年B、秦朝C、东汉D、西汉末年7、昭君出塞是在()A、汉高祖时B、汉武帝时C、汉成帝时D、汉元帝时8、东汉时期、向汉称臣,逐渐内迁的是()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C北匈奴D南匈奴9、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实质上是()A、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B、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之间的关系C、汉朝内部民族间的关系D、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10、匈奴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进入鼎盛时期是在()A冒顿单于 B 伊稚斜单于C呼韩邪单于D汉武帝11、匈奴族像哪个民族学会了农耕技术A汉族B羌族 C 蒙古族 D 回族12、匈奴族统一蒙古草原后,生产迅速发展,其中最兴旺发达的是()A耕作业B林业C冶铁业D畜牧业13、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大一统,并大规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帝王是()A秦始皇B汉高祖 C 汉武帝D汉元帝14、下列对匈奴族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匈奴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少数民族B长城是中原与匈奴的分界线C匈奴族为开发中国北方,促进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D匈奴族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同意了蒙古草原二、材料分析题15、阅读翦伯赞诗:“汉武帝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习题(含答案)-答案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习题(含答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72193b6bd97f192279e999.png)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习题(含答案)【答案】1. C2. C3. B4. D5. A6. (1)秦始皇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汉武帝统一铸五铢钱.(2)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使儒家教育官方化.(3)秦始皇实行筑长城、御匈奴的政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故答案为:(1)秦始皇:半两钱(或秦圆钱、圆形方孔钱);汉武帝:五铢钱.(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3)秦始皇:修筑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7. (1)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因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2)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出现了大分裂,政权分立,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而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3)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事例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张骞通西域、班超重开丝绸之路、昭君出塞、东汉末年的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等.(4)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氐族建立前秦、鲜卑族建立北魏等.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5)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人口众多且文化先进,所以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汉族创造的.”这一观点不正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祖国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言之有理即可)(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探究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尊重各个民族,祖国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等等.(7)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学到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归纳法、史论结合等等.故答案为:(1)秦汉时期.(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张骞通西域、班超重开丝绸之路、昭君出塞、东汉末年的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等.(4)氐族建立前秦、鲜卑族建立北魏等.(5)不正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祖国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言之有理即可)(6)启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尊重各个民族,祖国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等等.(符合探究主题,言之有理即可)(7)归纳法、史论结合等等.8. (1)据材料“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可知,材料中前两句指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了漠北战役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2)材料中后两句指昭君出塞,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3)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巩固了西汉的边境,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答案为:(1)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2)昭君出塞.(3)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巩固了西汉的边境,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9. (1)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2)秦始皇为加强对思想的控制,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本质目的是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3)秦朝时期,为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时期,曾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故答案为:(1)推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3)北击匈奴.10. (1)据材料一“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可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具备了统一的社会基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具有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2)秦始皇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还有: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修长城,北击匈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发展.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此外他还开发了南疆,修灵渠,促进了东南和岭南地区的发展.(3)据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可知,汉武帝使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对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汉进入全盛时期分;军事上北击匈奴;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位时,都在北方面临着匈奴的威胁,秦时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5)秦皇汉武并称的主要原因从历史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方面回答即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统一.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故答案为:(1)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具备了统一的社会基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具有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2)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修长城,北击匈奴.(3)使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对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汉进入全盛时期分;军事上北击匈奴;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匈奴,秦时蒙恬北击.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5)从历史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方面回答即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统一.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11.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汉朝与匈奴之间采用和亲的民族政策,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黄河流域,当时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中原.(3)据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和材料三“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方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可知,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读材料四“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5)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友好,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1)和亲政策.(2)匈奴、鲜卑、羯.(3)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5)和平友好;民族平等,友好交往、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繁荣.12. (1)据材料一“匈奴,其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随畜牧而转移,…具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牛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巩固边疆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2)据材料二“汉初,历经战乱,百废待兴…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匈奴30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女翁主(诸王之女)为单于阏氏(妻子),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可知,高祖实行和亲的民族政策.据材料三“武帝时,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后设置郡县,派驻军队,迁徙百姓,管理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单于向汉称臣…”可知汉武帝实行大规模反击的民族政策.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初年,无力反击匈奴,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大规模反击,多次打败匈奴.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大规模反击变化的主要原因.(3)唐朝初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尺带珠丹上书唐中宗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821年唐蕃会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综合上述探究可知,历史上无数次“战”与“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和平相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故答案为:(1)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2)高祖实行和亲政策,武帝大规模反击;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国力强盛与否).(3)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或文成公主入藏.(4)和平相处是民族交往是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13. (1)据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知,①处是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据材料二“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汉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还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经济上,盐铁、铸币官营;军事外交上,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4)综上所述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大一统.故答案为:(1)朝代:东周.(2)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密切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3)秦: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经济上,盐铁、铸币官营;军事外交上,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4)主旋律:大一统.【解析】1.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故选C.本题考查了冒顿单于.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冒顿统一蒙古草原.2.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因此董必武认为“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故选C.本题考查昭君出塞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3.汉武帝派张赛出使西域,不是蒙恬,据此可排除含①的ACD三个选项.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相关史实.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4.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D发生于东汉时期,不能在《史记》中查找到.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司马迁与《史记》相关知识内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掌握《史记》记载的内容及昭君出塞的时间.5.①派张骞出使西域、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和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是汉武帝的历史功绩.④将盐铁经营权是汉武帝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不是下放至地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6.(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货币的名称.(2)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分别采取的措施.(3)本题主要考查在处理匈奴问题上,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7.(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2)本题主要考查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事例.(4)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5)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创造者.(6)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给我们的启示.(7)本题主要考查学习历史的方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8.(1)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知道通过漠北战役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2)本题考查昭君出塞,知道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3)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和昭君出塞的共同作用,知道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巩固了西汉的边境,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和昭君出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1)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和推恩令的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3)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点.本题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10.(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3)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主要功绩.(4)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匈奴的威胁及解决措施.(5)本题主要考查秦皇汉武并称的主要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11.(1)本题考查昭君出塞.(2)本题考查五胡内迁.(3)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4)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5)本题考查古代的民族关系.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少数民族南迁、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2.(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为巩固北方边疆的安全采取的措施.秦朝在军事上实行筑长城、御匈奴的政策.(2)本题主要考查高祖和武帝采取的民族政策的不同及引起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大规模反击变化的主要原因.(3)本题主要考查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史实.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4)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无数次“战”与“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重要意义.民族交往是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高祖、武帝采取的民族政策、唐蕃“和同为一家”及历史上无数次“战”与“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重要意义的相关史实.13.(1)本题考查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洛,史称“东周”.(2)本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3)本题考查秦汉加强统治的措施.秦朝和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和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本题考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的相关历史史实以及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练习题(含答案版)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练习题(含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7d3a7231b765ce0508147d.png)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A蒙古族 B匈奴族 C突厥族 D东夷2、匈奴族生活的范围主要在 ( )A东北平原 B蒙古草原 C新疆一带 D西藏地区3、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皇帝 D大王4、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在 ( )A汉高祖时 B汉武帝时 C汉景帝时 D汉元帝时5、匈奴在统一后迅速发展,它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学会农耕6、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A公元前119年 B公元119年 C公元前1世纪中期 D公元1世纪中期7、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8、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因为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9、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 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10、“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昭君出塞1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的刘彻,采取各种措施最终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他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 )12、下列有关匈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蒙古草原过首游牧的生活 B匈奴称首领为单于C秦修筑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D匈奴畜牧业兴旺,冶铁业也发展起来,便完全没有农耕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 D汉武帝时,匈奴的势力衰弱14、汉武帝时,打败匈奴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国力强盛②匈奴势力日益衰落③政权稳定④汉军将士英勇善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B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C是汉朝迫于匈奴压力的一项和亲 D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6、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 B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C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D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二、组合列举题17、根据相关的提示写了人物。
专题14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练)-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上册)(解析版)
![专题14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练)-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上册)(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1646522e3f5727a5e9623b.png)
七年级上册同步精品学案(练)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B.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C.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D.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答案】C考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2.下面是昭君出塞图,请你判断此事件发生于()A.公元前1世纪中期 B.公元1世纪中期C.公元前2世纪中期 D.公元2世纪中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识图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基础知识,本图片反映的是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考查对时间的掌握。
而昭君出塞的时间是:公元前1世纪中期,因此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诗中的“胡”在这里是指:(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反映的是汉元帝时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单干,昭君出塞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故这里的“胡”为匈奴族。
故选A。
考点:昭君出塞。
4.《史记• 匈奴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在汉军的打击下,匈奴失去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经济上大受损失,他们悲伤地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你认为这一现象应该发生在( )A、汉高祖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元帝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与匈奴“战”的关系;。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的现象。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汉与匈奴的关系。
5.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A.漠北地区B.蒙古草原C.河西走廊D.河套地区【答案】A考点: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6.东汉的建立者是()A.刘秀 B.刘邦 C.刘彻 D.刘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统治时期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同步练习01.doc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同步练习01.doc](https://img.taocdn.com/s3/m/30efcb9bee06eff9aef807d0.png)
• •• 1 . >• ••••••• ••• •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选择题1.下图是“单于天降”瓦当。
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B.契丹C.女真D.蒙古2. 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
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 原,使匈奴成为横跨大漠数万里的草原主人,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 )oA.铁木真B.松赞干布C.冒顿单于D.呼韩邪单于解析: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并在大规模的反击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 帝王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唐玄宗二、读图简答题6.阅读“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完成问题。
(1 )西汉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2)根据示意图回答,前两次反击夺取了哪两个地方?(3)第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将领是谁?发牛于哪一年?著名的战役是什么?这次决战有 倒 奴漠 小'白登西 水. 东长安海己举于庭X ■放粉力曾炖的 亠・・攻也方向何重大影响?三、简答题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A CC二、(1)汉武帝。
(2)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3)卫青、霍去病。
公元前119年。
漠北战役。
经过这次战役的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三、(1)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
(2)这种政策变化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3)汉武帝时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最终取得了反击匈奴的胜利。
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试题
![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201c613856a561253d36f25.png)
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试题1.“昭君出塞”时的西汉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元帝D.汉明帝【答案】C【解析】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2.电视剧《昭君出塞》的热播,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
你知道王昭君和亲嫁给了哪一民族的首领A.鲜卑族B.匈奴族C.藏族D.蒙古族【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汉朝民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西汉和匈奴的关系是有和有战,和主要是指和亲政策,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向西汉请求和亲,汉元帝就把宫女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边境出现了安定的局面,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本题选B。
【考点】昭君出塞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昭君出塞是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一般据课本知识直接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3.“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这首诗歌颂的是以下哪位人物?()A.卫青B.霍去病C.王昭君D.张骞【答案】C【解析】“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这首诗歌颂的是王昭君,颂扬的是昭君出塞的史实,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昭君出塞点评:关于昭君出塞,学生还要知道,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这次和亲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
昭君出塞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4.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是()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C.松赞干布D.怀仁可汗【答案】A【解析】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是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呼韩邪单于是西汉后期匈奴单于;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怀仁可汗是回纥汗国的建立者,名骨力裴罗,故选A。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两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两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https://img.taocdn.com/s3/m/c49f8278e45c3b3566ec8b27.png)
两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观察右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A.造纸B.炼铁C.纺织D.制瓷2、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苏轼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①书桌上有写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条幅②墙上挂有《宋、金对峙形势图》③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三国演义》一本④接待客人的椅子是方形靠背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汉朝长安城里叫做“市”的地方是专门的A.居民区B.商业区C.办公区D.皇城区4、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所作《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含着浓厚的“恤民”气息,这里所说的二京指的是A.东京和西京B.北京和南京C.长安和洛阳D.镐京和殷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如右图模型。
它的作用是()A.鼓风冶铁B.灌溉C.纺织D.运输6、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7、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
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
这位水利专家是()A.蔡伦B.王景C.杜诗D.郦道元8、汉代农具有很大进步,其中耧车(下图)是一种新型的A.交通工具B.播种工具C.收割工具D.灌溉工具9、两汉的都城繁华,被人们称为“东西二京”,这里的“二京”是指()A.咸阳和洛阳B.长安和洛阳C.长安和镐京D.咸阳和开封10、东汉明帝时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A.李冰B.王景C.杜诗D.郑国11、如图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它的作用是()A.鼓风冶铁B.纺织C.运输D.灌溉12、至2008年,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有多少年了()A.1502年B.1738年C.1842年D.1907年13、如图,这是收藏在日本博物馆的一枚金印。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习题(含答案)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824362a8956bec0975e399.png)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1. 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A. 蒙恬B. 卫青C. 冒顿单于D. 呼韩邪单于2.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A. 霍去病B. 张骞C. 王昭君D. 呼韩邪单于3.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①派蒙恬出使西域②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大规模反击匈奴④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 下列那一历史事件不可能在《史记》中查找到()A. 武王伐纣B. 长平之战C. 文景之治D. 昭君出塞5.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①派张骞出使西域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6.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秦汉时期的两个重要帝王,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别说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货币的名称。
(2)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在处理匈奴问题上,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7. 学完本册历史书,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知识梳理】(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2)“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哪一历史时期的特征?(3)列举出三例古代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事例。
(4)列举出两个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要求:标出民族名称)任务二【观点论证】(5)“汉族人口众多且文化先进,所以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汉族创造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278a7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8.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命题人:孙文杰审题人:宋树桐命题单位:德胜镇二中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领袖是()。
A.呼韩邪单于B.冒顿单于C.成吉思汗D.拓跋宏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进展,其中不包括()。
A.畜牧业兴隆 B.冶铸业进展C.制瓷业发达D.慢慢有了农耕3.以下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10.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2)“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地高。
”此诗赞扬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B.昭君出塞C.汉武帝大一统D.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5.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能够打败匈奴的缘故有( )。
①西汉国力兴盛②卫青、霍去病能征善战③匈奴已经割裂成南北两部,力量减弱④南匈奴和汉代和好(3)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D.①②③④6.“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期的事()。
A.汉高祖B. 汉武帝C. 汉元帝D.汉明帝(4)西汉时,有一名将,在还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
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③他的英勇善战对那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阻碍?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命题人:孙文杰审题人:宋树桐命题单位:德胜镇二中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领袖是()。
A.呼韩邪单于B.冒顿单于C.成吉思汗D.拓跋宏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进展,其中不包括()。
A.畜牧业兴隆 B.冶铸业进展C.制瓷业发达D.慢慢有了农耕3.以下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练习题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4674df428ea81c759f57800.png)
【配套练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知识导航1、匈奴族在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此后,匈奴族的业兴旺,业发展,并从汉族那里学会,进入时期。
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达标体验(单项选择题)1、下列事件与汉武帝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B、颁布“推恩令”,消弱诸侯王的势力C、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夹击匈奴D、昭君出塞2、汉武帝时期能够击败匈奴的主要原因是()A、匈奴分裂B、国力强盛C、其他少数民族的支持D、匈奴衰落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诗句中的“胡”指的是()A、鲜卑族B、羌族C、匈奴族D、胡族4、汉元帝时,匈奴向汉族提出“和亲”,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B、和亲对汉而言是屈辱的C、和亲是汉以求暂时避免匈奴骚扰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5、“月黑燕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中的“单于”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A、蒙古B、匈奴C、越族D、满族6、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地管理7、大败匈奴,使之不能与西汉抗衡的重要将领是()A、蒙恬B、卫青、霍去病C、窦固D、窦宪8、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是()A、东夷B、突厥C、蒙古D、匈奴9、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B.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D.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10、“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昭君出塞”是在()A、汉文帝B、汉武帝C、汉景帝D、汉元帝三、材料解析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
中考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03部分
![中考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03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a96ac2a16bec0975f465e258.png)
A.春秋战国 B.秦朝
C.汉朝
D.三国时期
6.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
)
A.圆形方孔钱 B.刀形币
C.五诛钱 D.银元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
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在西汉的都城长安城内,有被叫做“市”的地方,这是专门的(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
和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实现了经济上的大
一统。
、
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
—“市”。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
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 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
A.温室栽培蔬菜
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 的斗争
6.董必武《谒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其“胡”是指(
)。
A.越族 B.匈奴 C.西域各族 D.东胡
7.“皇帝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的事(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元帝 D.汉和帝
强盛,开始对匈奴大规模反击,夺取了
地区和 地区。
年,汉武帝又派卫青、
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在
大败匈奴,使
其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
。
3.
时,
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这就是历史上称颂的昭君出塞。
这件事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
全国通用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含解析125
![全国通用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含解析125](https://img.taocdn.com/s3/m/1935e0e3bb4cf7ec4afed02b.png)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1. 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A.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B.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 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D. 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2. 史学家剪伯赞赋诗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诗的前两句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事件,后两句指的是()A. 昭君出塞B. 张骞出使西域C. 西域都护的设置D.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3.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 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4. 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A. 蒙恬B. 主父偃C. 霍去病D. 王昭君5. 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交往融合的舞台。
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 汉与匈奴和亲B. 文成公主出嫁C. 实行改土归流D. 设立驻藏大臣6. “穿越跑”是许多马拉松比赛上的亮丽风景线。
若你是其中一员。
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己见③皇帝与蒙古王公在木兰围场围猎④太学儒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
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③④7.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此诗赞扬的历史事件是()A. 汉武帝的大一统B. 张骞通西域C. 昭君出塞D.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8. 大败匈奴,使之不能与西汉抗衡的重要将领是()A. 蒙恬B. 卫青、霍去病C. 窦固D. 窦宪9. 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校名师推荐…………………………………………………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1. 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A.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B.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 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D. 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2. 史学家剪伯赞赋诗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诗的前两句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事件,后两句指的是()A. 昭君出塞B. 张骞出使西域C. 西域都护的设置D.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3.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 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4. 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A. 蒙恬B. 主父偃C. 霍去病D. 王昭君5. 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交往融合的舞台。
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 汉与匈奴和亲B. 文成公主出嫁C. 实行改土归流D. 设立驻藏大臣6. “穿越跑”是许多马拉松比赛上的亮丽风景线。
若你是其中一员。
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己见③皇帝与蒙古王公在木兰围场围猎④太学儒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
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③④7.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此诗赞扬的历史事件是()A. 汉武帝的大一统B. 张骞通西域C. 昭君出塞D.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8. 大败匈奴,使之不能与西汉抗衡的重要将领是()A. 蒙恬B. 卫青、霍去病C. 窦固D. 窦宪9. 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
你知道王昭君和亲主要是因为()A. 为了个人幸福,打破传统观念B. 不畏艰险,不辞劳苦C. 以西汉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密切了汉匈友好关系D. 忍气吞声,忍辱负重10. 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
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的民族是()A. 匈奴族B. 鲜卑族C. 氐族D. 女真族11.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生活于蒙古草原,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民族。
据历史记载,匈奴第一次统一蒙古,建立强大的国家是在()A. 战国末期B. 秦汉之际C. 西汉前期D. 两汉之际12. 下列相对应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A. 文帝、景帝──“文景之治”B. 秦始皇──反击匈奴C.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13. 在西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名将,其中立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誓言的青年将军是()A. 卫青B. 李广C. 霍去病D. 李陵14. 公元一世纪中期,有一位美丽的宫女为了和平远嫁匈奴,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这位女子是()A. 貂蝉B. 王昭君C. 西施D. 杨贵妃15.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A. 冒顿单于B. 呼韩邪单于C. 老上单于D. 郅支单于16.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A. 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 窦宪率军出击匈奴D. 窦固率军出击匈奴17.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这段文字是对下列哪一事件的评价()A. 汉武帝的大一统B. 文景之治C.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 昭君出塞18. 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是()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19.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 排除了匈奴的威胁B. 促进了汉人与匈奴杂居C. 和睦了汉匈关系D. 瓦解了北匈奴政权2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短短的几行诗句,将天高云淡,牛羊遍野的蒙古草原风光展现无遗。
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A. 卫青B. 冒顿C. 张1……………………………………………………………名校名师推荐…………………………………………………骞 D. 呼韩邪21. “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两首诗的典故出自于()A. 张骞通西域B. 甘英出使大秦C. 昭君出塞D. 班超经营西域22. 有位同学暑假想要实地考察“昭君出塞”的历史遗迹,请你告诉他应该去哪一城市是()A. 开封B. 咸阳C. 南京D. 呼和浩特23. 对如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B. 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C. 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D. 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24. 公元前119年,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军出击匈奴的西汉皇帝是()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武帝D. 汉景帝25. 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日悲笳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王昭君持肯定态度,是因为昭君出塞()A. 是为了个人幸福B. 不畏艰难险阻C. 是为了国家安宁D. 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26.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①派张骞出使西域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7. 董必武同志有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昭君出塞时的皇帝是()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武帝D. 汉元帝28.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①派蒙恬出使西域②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大规模反击匈奴④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9. 下列那一历史事件不可能在《史记》中查找到()A. 武王伐纣B. 长平之战C. 文景之治D. 昭君出塞30.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中的胡指的是()A. 越族B. 匈奴C. 西域各族D. 突厥31.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四句诗反映的事件是()①秦始皇时期反击匈奴②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③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④唐太宗时期昭君出塞。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2.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A. 张骞出使西域B. 丝绸之路的开通C.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 昭君出塞33.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 汉武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 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D. 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34. 史书记载,某事件发生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亡(无)干戈之役”。
“某事件”指的是()A. 霍去病反击匈奴B. 昭君出塞C. 卫青与匈奴主力决战漠北D. 丝绸之路的开通35. 汉元帝时期,入朝请求和亲的单于是()A. 呼韩邪单于B. 冒顿单于C. 班超D. 匈奴36. 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 河套地区B. 河西走廊地区C. 漠北地区D.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37. 下列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对抗的是()A.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B. 不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C. 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D. 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2……………………………………………………………名校名师推荐…………………………………………………338. 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 ) A. 蒙恬 B. 卫青 C. 冒顿单于 D. 呼韩邪单于39.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张骞 C. 王昭君 D. 呼韩邪单于40. 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你看了吗?汉武帝刘彻采取措施最终完成了大一统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他曾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哪个少数民族的骚扰( ) A. 犬戎族 B. 山越族 C. 匈奴族 D. 乌桓族 41. “昭君出塞”体现了汉朝时的“和亲”政策,它发生于( )A. 汉藏之间B. 汉匈之间C. 满汉之间D. 汉蒙之间42. 某中学兴趣小组拟办“西藏今昔-大型图片展”,下列图片中不能入选的是( )A. 昭君出塞B.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像C.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D.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43. 汉高祖、文帝、景帝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的国策,汉武帝主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高祖、文帝、景帝软弱无能B. 汉武帝雄才大略C.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D. 汉武帝遇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才44.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郑和下西洋 ③册封达赖、班禅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昭君出塞.A. ①④⑤B. ①②④C. ①③⑤D. ①②③④45. “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昭君出塞③澶渊之盟④回族形成⑤鉴真东渡。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①③④⑤46.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 A. 匈奴 B. 突厥 C. 契丹 D. 女真47.假如要评选历史上为汉藏的友好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女性,能成功入选的是()① ② ③ ④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48.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写到了汉与哪一民族的关系?( )A. 维吾尔族B. 蒙古族C. 匈奴D. 藏族49.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实行过和亲政策,汉唐两朝还留下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