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汉武帝与匈奴 ①汉武帝武力反击匈奴
国力强盛
②三破匈奴
将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卫青 霍去病 卫青 霍去病 取得了…… 分裂 设置了…… 呼韩邪单于向汉 称臣、和亲 西汉结果 匈奴结果
“冠军侯”的来历
汉武帝称赞霍去病:
“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 纪轻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 敢,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 就封你为冠军侯吧!”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西域的物品
中原的物品
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流示意图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各抒己见:
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辱使命、不屈不 挠、执着进取、不怕困 难、百折不挠,爱国、 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 危等。
西域都护辖区
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 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西汉政府十分重 视对南方的经营,不 仅有效管理今浙江、 福建、广东、广西等 当时越人的聚居地, 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 的道路,加强与西南 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 祖刘邦采纳了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 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匈奴大量的财物, 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
汉初的和亲政策 ①嫁公主给单于 ②每年赠送大量财物
评价汉初的和亲政策
①目的
换取北部边疆暂时的安宁
②结果
没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 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 时间。
七年级历史 西汉的民族关系
七年级历史西汉的民族关系
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涉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的关系。
以下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一些关键点:
1. 汉族的形成与特征:在西汉时期,汉族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语言文字、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居住区域和共同心理状态的人口众多的民族。
2. 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冒顿单于登位,是匈奴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由于匈奴的骚扰,西汉初年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即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量财物。
然而,即使采取了这种政策,匈奴的骚扰并未停止。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胁。
3. 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
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4. 民族关系的总体趋势:尽管西汉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发生过战争,但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交往,导致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各族社会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既有冲突和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的外交关系与匈奴朝鲜越南等国的交往与争斗
西汉的外交关系与匈奴朝鲜越南等国的交往与争斗西汉的外交关系与匈奴、朝鲜、越南等国的交往与争斗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充满挑战的时期。
在西汉统治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了许多外交事务,其中与匈奴、朝鲜、越南等国家的交往与争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西汉时期的外交关系及其对这些国家的影响。
一、西汉与匈奴的外交关系西汉时期,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蛮族国家。
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时而敌对,时而友好。
最早期的时候,西汉采取了联姻政策,通过与匈奴的公主结婚来维持边境的相对稳定。
然而,这种联姻政策只能暂时维持边境和平,匈奴不断发动侵略,使得西汉不得不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手段。
在西汉前期,刘邦、汉高祖时期,西汉曾经与匈奴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争。
然而,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对外政策,大规模出兵北方,与匈奴进行了长时间的冲突。
虽然西汉的军队在战争中也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最终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成功地削弱了匈奴的实力。
在西汉晚期,因为贵族内部纷争和内外交困等原因,西汉不再能够有效地应对匈奴的威胁。
匈奴利用这一机会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逐步侵占了西汉的北方边疆地区。
直到东汉时期,中国才重新恢复对北方的控制。
二、西汉与朝鲜的外交关系西汉时期,朝鲜半岛是由三个独立的国家组成,即辽东、河西和新罗。
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复杂多变。
在西汉前期,中国与朝鲜之间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辽东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也通过政治和文化手段,与河西地区和新罗保持着合作。
然而,到了西汉中期,中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政策,试图对朝鲜进行统治。
这导致了与朝鲜的冲突和争斗。
在西汉晚期,朝鲜地区出现了动乱和内乱,中国趁机出兵进攻朝鲜,并成功地占领了部分地区。
然而,在东汉时期,中国对朝鲜的统治遭到了朝鲜人民的强烈抵抗,最终导致了中国撤军。
从此以后,朝鲜地区逐渐独立,并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与政治体系。
三、西汉与越南的外交关系西汉与越南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国封建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1课时)
与匈奴的关系
1、秦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起:
①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②战国末年,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南下侵扰北 方各国。 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 于”。
(2)秦朝所采取的措施:
①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 ②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 修筑城防。
:
问题探究 如何认识汉匈战争的性质? 两汉时期匈奴与内地汉族政权的战争是 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之争,不存在侵略 与反侵略之分.
概括总结汉高祖时期、汉武帝时期和汉武帝之后, 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何不同?试分析其原因。
所处的时期 汉对匈奴政策 汉高祖时期 国力情况 和亲的性质
战争、和亲
汉初 国力较弱
被迫和亲
昭 君 出 塞 的 意 义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 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 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 长久的和平。 昭君出塞后,双方恢复友好关系, 北方近60年没有战乱,汉朝和匈奴 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 所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4)东汉时汉与匈奴的关系怎样?
2.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关系
武力抵御 “和亲”政策
(1)汉高祖时期,刘邦对匈奴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大军北上抵御匈奴, 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
汉初国力较弱,尚无力 抗御匈奴
“和亲”政策的内容: ① 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 于为妻。 ② 汉朝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以暂时 避免匈奴的侵扰。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对当时的西汉和匈奴有什么影响?
①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 国力强盛; ② 还包括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③ 卫青、霍去病军事能力突出等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D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劳动,逐渐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中央政府与各民族之间曾经有过战争,也有过友好交往。但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01
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
当代史学研究者这样评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对南方的经营
秦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5、对南方的经营
汉武帝与云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赐“滇王之印”。
02
பைடு நூலகம்
单击添加标题
编辑:pgfcsdvfggr346777
01
搜集有关张骞的历史资料,如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写写你的感受。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沿线风景的图片,观看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资料,写写你的感受。(任选一题)
01
作业:
02
习题时间
1、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中输入了那些物品( ) A 葡萄、胡萝卜、杏子、桃子 B汗血马、黄瓜、蚕豆、芝麻 C 葡萄、梨子、黄瓜、桃子 D芝麻、汗血马,桃子、葡萄 2、《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天 山 山 脉 塔克拉玛干沙漠
评一评
”
不畏艰险
有胆识
西汉和亲简介 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
西汉和亲简介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本文导读:简介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
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
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
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和亲动机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
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外交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而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
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
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
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西汉汉匈和亲
西汉汉匈和亲
汉匈和亲是指中国西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政治联姻。
这种联姻形式始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历经惠帝、文帝、景帝、武帝,至宣帝时期才结束,持续了大约一百三十年。
汉匈和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战争的发生,同时也有巩固汉朝边疆的作用。
在和亲过程中,汉朝通常会向匈奴赠送大量的财物和礼品,以示友好。
汉匈和亲对于汉朝和匈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汉朝来说,和亲不仅缓解了边疆的压力,还促进了汉匈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对于匈奴来说,和亲使其获得了汉朝的支持和援助,增强了其在草原上的势力。
总的来说,汉匈和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联姻,对于汉朝和匈奴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与匈奴试题及答案
西汉与匈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A. 友好往来B. 贸易合作C. 军事对抗D. 文化交流答案:C2. 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采取的主要策略是:A. 和亲政策B. 经济制裁C. 军事征服D. 外交孤立答案:C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西汉时期对匈奴作战的著名将领?A. 霍去病B. 张骞C. 卫青D. 李广答案:C二、填空题4.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______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答案:张骞5.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______地区。
答案:漠北三、简答题6. 简述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特点。
答案: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特点主要表现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略深远。
汉朝采取了积极的攻势,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漠北之战等,力图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同时,汉朝还通过外交手段,如和亲、招降等,削弱匈奴的实力。
四、论述题7. 论述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从和亲到战争再到最终的和平共处的过程。
汉武帝时期,汉朝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逐步削弱了匈奴的势力,最终迫使匈奴分裂,部分匈奴人归附汉朝。
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汉朝的边疆安全,也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同时,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也促进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汉武帝对匈奴采取的策略及其效果。
材料: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采取了积极的军事攻势,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漠北之战等,力图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同时,汉朝还通过外交手段,如和亲、招降等,削弱匈奴的实力。
答案:汉武帝对匈奴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
军事上,汉武帝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漠北之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削弱了匈奴的军事力量。
外交上,通过和亲、招降等手段,分化匈奴内部,进一步削弱其整体实力。
《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范文
《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篇一一、引言匈奴,一个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游牧民族,与西汉王朝的关系错综复杂,历经数个世纪的战争、和平与交融。
本文旨在探讨匈奴与西汉之间的历史关系,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动因,揭示这两大历史实体间的互动如何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二、匈奴的起源与西汉的崛起匈奴起源于古代蒙古高原,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
西汉时期,匈奴在北方地区拥有强大的势力。
与此同时,西汉王朝在刘邦的领导下逐渐崛起,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王朝之一。
在这一时期,匈奴与西汉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
三、战争与冲突在匈奴与西汉的交往中,战争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汉初,匈奴曾多次入侵边境,对西汉王朝构成威胁。
然而,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朝开始反击匈奴,并在边境设立了军事防线。
此外,匈奴还因土地、资源等问题与西汉发生争端,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四、和平共处与文化交流尽管战争与冲突时有发生,但匈奴与西汉也曾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和平共处。
在和平时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匈奴的游牧文化与汉朝的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
例如,匈奴的马匹、毛织品等物品传入汉地,丰富了汉朝的物质文化;而汉朝的丝织品、农耕技术等也传到了匈奴地区,促进了匈奴地区的发展。
五、政治联姻与互市贸易为了维护两国之间的关系,匈奴与西汉曾多次进行政治联姻。
通过联姻,两国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有助于缓解边境紧张局势。
此外,互市贸易也是匈奴与西汉之间的一种重要交往方式。
互市贸易为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两国之间的战争与冲突、和平共处与文化交流、政治联姻与互市贸易等都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匈奴与西汉的历史命运,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复杂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两汉与匈奴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20213133班47号袁馨自古以来,我国的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更是其中的典型。
一匈奴起源要了解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匈奴的起源。
中国局部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或者是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死后,其子与父亲的妻妾,向北迁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秦朝之前的鬼方、混夷、戎、狄、胡等等,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匈奴〞原义,为“人〞,义为“天帝之子〞,源于原始时期对天神的信仰。
据王国维考证,“匈奴〞二字急读为“胡〞。
而“胡〞一词在匈奴人心目中,也以为即“天之骄子也〞。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同,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并未统一,这也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二平城之围平城之围又称白登之围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冒顿单于攻马邑,刘邦疑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忧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
随后韩王信与匈奴出兵,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
第二年冬,汉高祖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并镇压韩王信叛乱。
汉军连连取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亦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
韩王信的一些将领拥立赵国后代赵利为王,聚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准备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
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在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离石,楼烦西北均被汉军部队击溃。
汉军节节胜利,已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
刘邦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派使臣出使匈奴,而匈奴成心将老弱病残列于阵前以迷惑刘邦。
刘邦派刘敬〔娄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认为匈奴不可击。
刘邦不听劝告,大骂刘敬并将刘敬囚禁在广武城。
刘邦率骑兵先到平城,而步兵还未完全赶到。
冒顿单于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带着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就被围困在白登山。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学生学年论文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系别历史系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历史11-1学号11064060135学生姓名刘敏健指导教师(职称)卢萍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10 日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摘要: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采取的措施以“和亲”为主。
主要是汉匈之间的力量对,西汉处于劣势地位,匈奴处于优势地位。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立国已经六十多年。
经过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等人的休养生息,西汉民生逐渐恢复,国力逐渐强盛,与匈奴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
所以汉武帝就萌生了改变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做法,打算以武力征服匈奴。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从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谋开始,西汉与匈奴进入了四十多年的战争时期。
然而,国与国之间,不能一直用武力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不能仅从胜负层面去评价,还要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评论。
关键词:汉武帝西汉匈奴战争一、汉武帝前的汉匈关系(一)匈奴寇边中国史书对匈奴这的记载,可以总结为“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
意思就是说,匈奴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是典型的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离不开射击和狩猎,所以匈奴男子从小就练习骑射狩猎,弓马娴熟。
但是匈奴人没有像汉人这样有一套成熟的典章制度,最明显就是他们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公元前57年发生了五单于争位战争。
匈奴民族文明程度不高,还实行收继婚制。
收继婚制,说白了就是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除了亲妈以外,父亲其他所有的妻子。
所以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等呼韩邪单于死了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娶了昭君,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死了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孙子又娶了昭君。
昭君在匈奴一直做到了太皇太后。
驰突无垣,就是说匈奴并没有可坚守的城,“垣”就是城的意思。
很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
从这一句对匈奴的总结,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匈奴对汉民族政权的威胁这么大。
匈奴人逐水草,典型的游牧民族。
汉族与匈奴的关系
汉族与匈奴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
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朝代和民族,中国境内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它们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在和匈奴的关系上……一、秦汉与匈奴战国末年,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大漠南北崛起了。
尧舜时称它为荤鬻,自称黄帝的后代,与夏朝密切的交往。
在商朝和西周是侵扰北方,掠财、害民。
后来,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后来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
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发展了军队。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秦赵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
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攻破楼烦、林胡,修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
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
二、西汉与匈奴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刚建立的汉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1、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
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
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和匈奴的关系:(1)秦朝: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筑长城。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又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时,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喊胸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西域隶属中央政府:(1)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从此今___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文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4)明清: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1)唐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有将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合同为一家”了。
(2)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了解)(4)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台湾(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与唇亡齿寒类似的历史故事
与唇亡齿寒类似的历史故事
与“唇亡齿寒”类似的历史故事之一是关于西汉时期的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
在西汉时期,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常常侵扰汉朝的边界。
汉朝为了保护边疆的安全,采取了一种外交政策,称为“和亲”。
这意味着与匈奴达成婚姻联姻关系,通过与匈奴族的公主联姻来维持两国的和平。
然而,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虽然通过婚姻联姻维持了一定程度的和平,但同时汉朝也需要向匈奴提供贡品和物资,以保证匈奴不侵犯边境。
这种关系就如同“唇亡齿寒”的情境,唇齿相依,如果一方出现问题,另一方也会受到威胁。
在某些时候,匈奴渴望得到更多的贡品和福利,不满足于与汉朝的联姻关系。
当汉朝贡品或支援减少时,匈奴可能会借此机会发起侵略,给汉朝边境带来威胁和损失。
反之,如果汉朝能够提供足够的贡品和支持,就能够维持与匈奴的和平关系。
这个历史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方出现问题或衰弱,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
维持和平和稳定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积极合作、互相支持,并寻求共同的利益。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而脆弱的,需要不断地努力去维持和平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西汉与匈奴的和战
设计思路: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讲述的就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西域的民族关系。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对于初一学生来讲理解的难度较大,为此,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并将教材进行合理调整,把昭君出塞提到前面讲,使教学结构更紧凑,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内容主要有四部分:匈奴的强大、汉初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北击匈奴、昭君出塞。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结合使有的方法,加深学生匈奴族的了解;通过学生对战国图、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图的观察,获取信息,感受到匈奴的强大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通过对汉初实行和亲的原因、效果的分析探讨,与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与国力的关系。
为什么昭君出塞成为历史佳话?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行角色移情,通过对比加深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始终用问题设计来引领教学,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达到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法指导。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系统的历史课学习,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引导。
教给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历史,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汉初和亲政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通过观察匈奴金属制品的图画,阅读有关材料,培养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材料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动脑筋,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提高历史认识能力.
●通过对西汉和亲政策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匈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开发蒙古草原作
出贡献,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
进而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正确评价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国力的大小决定战争的胜负.
教学重点:西汉同匈奴的和战
教学难点: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材料解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一、匈奴的强大
1.匈奴族的起源
2.匈奴人的生活
3.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西汉与匈奴的和战
1、汉初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3、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