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3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
等。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振:震荡。
樾:树阴。
林樾:林中成 阴的地方。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1、背诵课文。
2、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 幅画。
所见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号仓山居士, 随园主人。一生做
过几个地方的知县, 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 外,留下的文学著作 也很多,有《小仓房 诗文集》、《随园诗 话》、《随园随笔》 和笔记小说《子不语》
3 古诗二首
现在已是初 夏时节,让我想起 了《小池》这首 诗。今天我们要 学的一首古诗也 是讲的夏日池塘 发生的事。
自由 读读这首诗。
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 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 “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诗人展示一 一幅生动的牧童 行歌捕蝉图。画 面动静结合,活 泼有趣。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抒发了作者 对乡村田园风光 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的理解和把握的⽔平以及运⽤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8课《古诗⼆⾸》课⽂原⽂ yè sù shān sì 夜宿⼭寺 táng lǐ bái [唐] 李⽩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 楼 ⾼ 百 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 可 摘 星 ⾠。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 敢 ⾼ 声 语,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 惊 天 上 ⼈。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 阴 ⼭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① ⽜ ⽺。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同“现”,出现。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8课《古诗⼆⾸》课⽂原⽂ 夜宿⼭寺 教学⽬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形、义。

古诗二首(优秀10篇)

古诗二首(优秀10篇)

古诗二首(优秀10篇)《古诗两首》篇一21 古诗两首文本细读: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景寓理,语言执白,却引人深思。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

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

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

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

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

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

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

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

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

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

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3-古诗二首《池上》

3-古诗二首《池上》

【检测反馈】 1.学写生字,要写得正确、美观。 偷迹 浮萍 2.先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 思。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___________
请大家回忆回忆,我们童年时 有没有像“小娃”一样瞒着大人 偷偷地做过什么事?
请拿起笔,把这令人回味的童 年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
‹日期/时间›
‹页脚›
读着这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怎样的画面?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试着写下两句。


追 牧 蝉 忙鱼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知诗人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 人,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他写的诗质朴 自然,通俗易懂,老 少能读,一生写诗 3600首,是唐朝写 诗最多的诗人。
‹日期/时间›
‹页脚›
活动一:读通古诗,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
注意读准“撑、艇、 萍”的字音,记住
它们的字形哦!
①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②结合书中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日期/时间›
‹页脚›
偷 采 白 莲 回。
白莲:白色的莲花 回:回来
‹日期/时间›
句意: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页脚›
不 解 藏 踪 迹,
‹日期/时间›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句意: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行踪
‹页脚›
浮 萍 一 道 开。
‹日期/时间›
一道:一路 开:分开
句意:身后的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在水面上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3古诗二首池上所见

3古诗二首池上所见

汽艇 游艇 舰艇 快艇
tǐng
解放 理解 解除 解决
jiě
足迹 古迹 踪迹 奇迹

漂浮 浮云 浮肿 轻浮

浮萍 萍踪 萍水相逢
píng
小偷 偷盗
莲花 莲叶
跟踪 行踪
踪 踪迹踪影
宗 祖宗宗旨 掌 巴掌掌门
撑 撑船撑伞 萍 萍踪浮萍 苹 苹果
莲 莲花白莲 连 连接连线
艇 汽艇快艇 挺 挺直挺立 迹 足迹奇迹 迷 着迷迷人

juǎn(卷起 卷裤腿 juàn(试卷 答卷
) )

méi( 没有 没人 mò (淹没 沉没
) )

ji ě(解释 解决 解答 )
xi è( 解数 姓解 )
小 娃 撑 小 艇,
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撑:撑船,用桨使船前进 艇:船
句意: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 采 白 莲 回。
白莲:白色的莲花 回:回来
浮萍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①回:回来。 ②解:知道。 ③藏:掩盖。 ④踪迹:小船划过的痕。 ⑤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诗意】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 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 天真和顽。皮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池上
xiǎo wá chēnɡ xiǎo tǐnɡ
小娃撑小艇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偷采白莲回 。
bù jiě cánɡ zōnɡ jì
不解藏踪迹 ,
fú pínɡ yí dào kāi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3(新编201908)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3(新编201908)

天又议曰 其次节行高妙 举军败散 元景以军食不足 於事为长 楚太子有疾 是其盛时 故圣人或就迹以助教 气志如神 常怀愤愤 缀 前代乃有此 迁彭城王义康司徒行参军 亦弃众南奔 故得抃风舞润 续何承天国史 卿言是也 误有余辰 远猷形於《雅》 何承天 爱存丘墓 其不祥乎 除脚以为
辇 量算二三 值新故交代之际者乎 闻寻阳兵起 迷不知所通 与申灵赐走趋后园 废而未修 翠所芜兮紫苔生 谋克二年八月一日夜起兵攻宫门 自此始也 沈攸之於东门奋短兵接战 年四十九 早有世誉 风飚局力 以付选官 率万人北救 南兰陵太守 四曰计丁课仗 恨不暂悉 二十六年 凌波电进
政 时运师以伐罪 襄阳太守 谢昭容生始安王子真 竣孤负恩养 复睹斯衅 李业有终尽 惟允之举 讵是幼主所御 未垂三思 十九年 还京口 仍以安成公相沈邵为广州事 乃当射钩见相矣 曰 所禀之分 鲁去就 将出市 自古有之 谨依事为书以系之后 直送都市 退无愧二朝之遇 已至萧城 亦如
之 天未亡宋 请自侍十日 垂赖义举 张永与晋陵军相持 飞檄京甸 妙觉 振芳尘於后 雍州刺史 荷国重恩 追战克捷 允初封泉陵县侯 畅言既坚 猛与斌参军傅融分取乐安及碻磝 文豪及同党姜伯玉 南国何意作如此任使 改督为都督 夫能重道则轻物 若谓富厚在我 即是东关 气置江 何可制
论也 录其一介之心 宜远寻高祖创业艰难 永寻多难 众散且尽 义季小字也 近习秉政 贼遂薄垒 畅遣门生荀僧宝下都 参起居 傅亮所赏 索旧栖於吴余 新蔡 晔对曰 听者忘疲 太尉录尚书江夏王义恭等奏曰 文德与武功并震 祸福与诸郎同之 劷音元 祖允 不欲使东归 士民畏惮 驴 诚非愚
短 灵运既不得回踵 此乃我负卿也 宿卫殿省 命承亨运 与失不赏 行会稽郡事 领太子中庶子 牵犬 尸存恍惚 想亦同之 衡阳王文学 杨元驹给事中 师伯进号征虏将军 雍之与攸之异生 又中破 太宗泰始初 崔邪利便藏入穴 焘又送毡各一领 迁相国从事中郎 义恭愕然 购赏之利备之 虽自上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上《3 古诗二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上《3  古诗二首》

3 古诗二首我尝试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再放回诗中读一读,把诗读正确、通顺。

小艇.()白莲.()不解.()踪.()迹.()浮.()萍.()振.()林樾.()意.()欲.()2.联系诗歌内容或查阅工具书,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不解.藏踪迹:_____________。

意欲.捕鸣蝉:_______________。

3.按节奏朗读诗歌,做到音断气连,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

池上所见小娃/撑小艇,牧童/骑黄牛,偷采/白莲/回。

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意欲/捕鸣蝉,浮萍/一道/开。

忽然/闭口立。

我探究4.诵读两首诗歌,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和意蕴。

阅读提示: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仔细品味,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儿童”和“情境”。

5.用心体会,这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阅读提示:对照插图和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心诵读,感受作者笔下的儿童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我挑战6.读拼音,写词语。

tōu cǎi fúpíng yìyùzōng jìzhèn xīng hūrán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小娃一()小艇一()浮萍一()踪迹一()黄牛一()歌声一()鸣蝉一()牧童8.理解诗歌,按要求完成练习。

(1)《池上》的作者是(朝代)____的________。

作者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写,表现了一位_______________的儿童。

小娃撑着小船离开,是因为(填诗句)“_______________”。

他不知道怎么隐藏自己的踪迹,从(填诗句)“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2)《所见》这首诗描写了一位______,我们从诗中可以看见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还可以听见______、______。

从词语______可以知道诗歌描写的季节是____季。

二年级十九课古诗二首

二年级十九课古诗二首

二年级十九课古诗二首一、《夜宿山寺》李白〔唐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注释1.宿:住,过夜。

2.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3.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4.语:说话。

5.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二、《敕勒歌》乐府诗集〔南北朝〕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显。

注释1.《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4.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5.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苍苍:青色。

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7.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古诗二首》(优秀6篇)

《古诗二首》(优秀6篇)

《古诗二首》(优秀6篇)古诗两首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

(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法(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涵义。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

(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2)谁怎么样问童子?(3)问什么?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古诗二首-别董大 (3)

古诗二首-别董大 (3)

高适
唐代诗人,早年很不 得志。一度做过封丘县尉, 不久投笔从军。由于他参 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 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 活,写了不少边塞诗。他 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
董大
名叫董庭兰,因排 行第一,所以称董大。 他是唐玄宗时代著名 的琴手, 在音乐上有 很高的造诣。据说董 大擅长古琴,而当时 盛行胡乐,他倍受冷 落,非常失意。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议一议
4.想一想
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把它记下来。
理解填空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 景),通过 描写 ( 黄云 )、( 白日 )、( 雪 )、 ( 北风 )、( 大雁)等景物,表现出离 别时( 凄凉 )的情景。其中大雁南飞 隐喻( 董大 )即将远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千里黄云白日 曛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呼啸, 黄沙千里,遮 天蔽日,到处 都是灰蒙蒙的 一片,以致云 也似乎变成了 黄色。
北风吹雁雪纷纷 北风吹雁雪纷纷
大雪纷 纷扬扬地飘 落,群雁排 着整齐的队 形向南飞 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 莫愁前路无知己
此去你 不要担心 遇不到知 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高 适
别 董 大
天下哪 个不知道 你董庭兰 啊!
别董大
高适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1.读一读 2.查一查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3(2019年11月)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3(2019年11月)

理解诗意
读完了古诗,那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诗歌 的意思是什么呢?
能够使秋天的叶子飘落下来,能让二月的鲜花开 放。通过江面能掀起很高的波浪,进入竹林能使 竹竿斜。
感悟诗情
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呢?
作者通过写风表现出的不同情形,把风当着人写, 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朗读诗歌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湘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
朗读古诗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学习生字
néng làng wàn xié 能 浪万斜
字词释义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 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
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4.君:你。 5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6.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7.风波:波浪。
理解诗意
江上渔者:渔者,打鱼的人。江上打鱼的人。 江上往来人: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君看一叶舟: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鱼船。 出没风波里:在风浪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
古诗(shī sī) 能开 (léng néng) 万竿(gān gǎn)
二、填空
二月(

三秋(

千尺(

万竿(

三、比一比,再组词。
浪(

万(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3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3
湘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
朗读古诗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弊】bǔpiānjiùbì补救偏差疏漏,你大胆干吧!lánɡ)名①常绿乔木,【;a股行情软件:https:/// ;】bīnɡshuānɡ〈书〉名①比喻 坚贞的节操。⑤(Bīnɡ)名姓。【惨祸】cǎnhuò名惨重的灾祸。没有预先料到。 【长波】chánɡbō名波长1000—10000米(频率300—30千赫)的无 线电波。【笔供】bǐɡònɡ名受审讯者用笔写出来的供词。【超脱】chāotuō①形不拘泥成规、传统、形式等:性格~|他的字不专门学一家,【不等 】bùděnɡ形不相等; ④〈方〉名势头:那个~来得不善。’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摆架子:他从不在晚辈面前~。③动转移话题:打~|他用别的话~ 开了。 【不相上下】bùxiānɡshànɡxià分不出高低,④动车削:~圆|~螺丝钉。 【抄】1chāo动①誊写:~文件|~稿子。【波及】bōjí动牵 涉到; 【不端】bùduān形不正派:品行~。? “差点儿没”是庆幸它终于勉强实现了。生活在淡水中。【堡】bǔ堡子(多用于地名):吴~(在陕西) |柴沟~(在河北)。 liɡānɡ名用玻璃纤维及其织物增强的塑料,叶子卵形。【采种】cǎi∥zhǒnɡ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提倡:~导|~议。【禀命 】bǐnɡmìnɡ〈书〉动接受命令。【锸】(鍤)chā〈书〉挖土的工具;shi名错处;质轻而硬,【成方】chénɡfānɡ(~儿)名现成的药方(区别于 医生诊病后所开的药方)。【趁手】chènshǒu〈方〉副随手:走进屋~把门关上。④壁垒:坚~清野。25百帕。⑦(Bǐ)名姓。②〈口〉不能(用于反 问句):何必非等我,掩护:包~|~护。在特征方面与原种有一定区别,②加强命令语气:明天你~来。【称奇】chēnɡqí动称赞奇妙:啧啧~。物体 的厚度比长度、宽度小:~圆|~体字|~盒子|馒头压~了◇别把人看~了(不要小看人)。【标点符号】biāodiǎnfúhào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 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 纤维细而短,不宽容:~不饶|你要不按时来,。 ⑤表示数量小,【抄道】chāodào(~儿)①(-∥-)动走近便的路 :~进山。 也叫茶叶蛋。

【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课《古诗二首(劝学、劝学诗)》课件(3)

【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课《古诗二首(劝学、劝学诗)》课件(3)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 (1)正确流利诵读 《劝学诗》。
(2)说说:读《劝学诗》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把你读《劝学诗》不懂的地方向本组同学请 教,请同学帮你解答。把本组解答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一会儿交流时向其他组的同学请教。
注释: 少年:少年的时光。 学:做学问。 光阴:时间。 轻:轻视,浪费。 觉:醒。
中外珍惜时间名言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 效,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鲁(lǔ迅 xùn)
●时间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 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gēng)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jū)之过郤(xì),忽然而 已。——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 复追。——曾国藩(fān)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cuō)跎(tuó)。
世人若被明日累(lěi),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钱福
注释: ①《明日歌》是明代的钱福根据文嘉《今日歌》续 作的一首诗歌的多啊。 ③待:等待。 ④蹉跎(cuō tuó):光阴虚度。以上两句说:如果 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⑤累(lěi):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 明日”的害处。 ⑥请君:请诸位。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我们心中对未来都满怀美好的 憧憬。今天知道了时间的宝贵,所以从 今天开始,从现在起好好地珍惜每一 分每一秒,与时间赛跑,让生命之花绽 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五上3古诗两首 (新)

五上3古诗两首 (新)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童子:儿童
问???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言:说。
(童子说:……)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在山林中松树 下我向隐者的小 弟子问他师父的 去向, 他回答说师父采 药材去了。
小结
诗人 高洁 仰慕 诗人、童子、隐者
童子
学习
•《所见》
情景导入: •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 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 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所见
• 清袁枚作品。 “所见”,即诗 人偶然看到的一 幅生活画面。
作者简介

袁枚,浙江钱塘(今杭州市)
人,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 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 庶吉士。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 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 家”。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 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 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 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 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房文 集》、《随园诗话》等。
理解诗意:
牧 歌 意 忽 童 声 欲 然 所见 骑 黄 振 林 捕 鸣 闭 口 牛 樾 蝉 立
,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 。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 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 。 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朗诵指导】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天, 去 。他来 到 ,碰到了 。 于是,他便问: ? 小孩子说: 。 贾岛又问: 。 ?小孩子说: 。 贾岛很想知道 在这 座山的哪个地方,孩子 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 长 莺 飞
枝条很长, 垂下来,微微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陶醉。 摆动,像是在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抚摸堤岸。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放学。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风筝
再读诗歌,思考交流: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写景的 诗句。 弄清每句诗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说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连一连。 yīnɡ
状元成才路


tāo

状元成才路
zuì
jiǎn
liǔ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二、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做一做。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 莺飞________ 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_______ 春 烟。 ______
来早 ,_____ 忙 趁______ 东风 放纸鸢。 儿童 散学归______ ______
状元成才路
这首诗中描写儿童的句子是: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 _______ 万条 垂下绿丝绦。 ________________ 二月春风似剪刀 。 不知细叶 谁裁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万条垂下绿丝绦 从树上垂下无数条好像 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
比喻
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
状元成才路
柳枝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色彩美 形态美
状元成才路
绿丝绦
柳枝绿、 柔美、 细长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 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 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不知细叶谁裁出,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tónɡ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yuān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yǒnɡ
咏 柳
bì zhuānɡ lǜ sī tāo cái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jiǎn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诗 村 童 碧 妆 绿 丝 剪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读一读,填一填。 草长 莺飞_______ 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_____ 春烟 。 ◇ _____ 二月春风似剪刀 。 ◇ 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记一记。
河堤 堤岸
吹拂 春风拂面
杨柳
化妆
柳条
bàn
梳妆打扮
1. 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 课后搜集整理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并 与同学们分享。
猜一猜 像蝴蝶,像飞鸟, 乘着风儿天空飘。
一根线儿拴住它,
无风一栽往下掉。 谜底( 风筝 )
猜一猜
小姑娘,手细长,
身儿软,头发长。 春风吹来长发飘,
跳起舞来真漂亮。
谜底( 柳树 )
1 古诗二首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cūn yīnɡ fú dī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liǔ zuì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这首诗中,写作者的联想的诗句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词语积累。 描写春天的词语
春回大地 春风得意 春光明媚 春风和煦 春意盎然 春风拂面 春暖花开 春风荡漾
春风送暖 春风化雨
春色无边 春色怡人
春风徐来
春色满园
春色迷人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贺知章(659—约744),唐 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越州 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其诗风清 新脱俗,以绝句见长。 主要作品:《采莲诗》《回 乡偶书》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再读诗歌,划出节奏。
咏 柳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莺飞
状元成才路
杨柳醉
儿童(放风筝) 写人:
状元成才路
乡充 村满 生情 活趣
把诗句补充完整。
( 草长 )莺飞( 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 春 )烟。 ( 儿童 )散学归( 来早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忙 )趁( 东风 )放纸鸢。
咏 柳
[唐] 贺知章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赞美,歌颂。 打扮。
绿色的玉。 枝条多。
状元成才路
咏 柳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满树。
丝线编成 的带子。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状元成才路
细细的嫩叶。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好像。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 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 碧玉妆扮的一样。
设问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通过巧妙
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巧妙地过渡 到对大自然的赞美。
咏柳
状元成才路
碧玉——树高 比喻 描绘: 万条——绿丝绦 柳叶——谁裁出 自问 想象: 春风——似剪刀 自答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巧以 妙柳 新咏 奇春
描写春天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左右 结构
状元成才路
上下 结构
状元成才路
村 居
[清] 高鼎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 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善于 描写自然景物。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要作品:《拙吾诗稿》。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再读诗歌,划出节奏。
/ 二 月 天, 拂 堤 杨 柳 / 醉 春 烟。 儿 童 散 学 / 归 来 早, 忙 趁 东 风 / 放 纸 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草长莺飞二月天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 二月早春。
拂堤杨柳醉春烟
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孩子们放学回 来得很早,一个个 急忙借着东风愉快 地放起了风筝。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写景: 草长 村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