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
郗超与谢玄不善原文及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郗超与谢玄不善原文及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郗超不以爱憎匿善》
【原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出自《世说新语》)【注释】
1.郗超:即郗景山。
2.问晋鼎:攻取晋氏江山。
传说夏朝铸九鼎,将其作为国宝,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3.狼噬:攻取。
4.桓宣武:即桓温。
5.履屐之间:比喻处理小事情。
6.元功:首功,大功。
举:成,实现。
【译文】
郗超和谢玄不和。
这时,苻坚打算灭亡晋朝,已经攻取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
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论调。
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
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温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让人尽其才,即便是小事,也能使各人得到适当安排。
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
”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文言文《王珣传》解析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 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
王珣传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
掾属 属吏
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
被动句
武官持旄节 专制一方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 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 旄节以为凭信
。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
判断句
转任
筹划 谋划
中国 华夏
始终
成功
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
指高级官员(如三公、
“朗寤”。
清楚明晰
大将军、将军等)
颖悟;敏悟
精通
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
判断句
寄望,寄托希望
历经险阻
充分 被动句 被嫉妒诽谤逼迫
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薧,使出京师,
• B王瑜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 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认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 C王绚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 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珀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 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晋书·王珣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
”转主薄。
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
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
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
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
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
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谢安常曰:“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
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
除吏部郎,迁中书令,领太子詹事。
孝武帝深相钦重,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司马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
其后,帝将擢时望以为藩屏,乃以恭为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及帝崩,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
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
”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恭乃遣使与殷仲堪、桓玄相结,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
道子收国宝,赐死,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谯王尚之说道子,藩伯强盛,宰相权弱,宜多树置以自卫。
道子乃以王愉为江州刺史,割庾楷豫州四郡使愉督之。
由是楷怒,遣子鸿说恭曰:“尚之专弄相权,欲假朝威贬削方镇,及其议未成,宜早图之。
”恭以为然,复以谋告殷仲堪、桓玄。
玄等从之,推恭为盟主,克期同赴京师。
朝廷使元显及王殉等距之。
元显使使说恭司马刘牢之,啖以重利,牢之乃斩颜延以降。
因恭曜兵,轻骑击之。
恭败,收送京师,道子于建康倪塘斩之。
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恭自在北府,以简惠为政,家无财帛,唯书籍而已,为识者所伤。
及玄执政,上表理恭,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译文:王恭,字孝伯,是光禄大夫王蕴的儿子,定皇后的兄长。
他有过人的高尚节操,自负才能超拔门第高贵,一直有做辅弼大臣的愿望。
谢安常说:“凭王恭的才品和门第,将来可以做一方诸侯。
”王恭最初拜官为佐著作郎,他感叹道:“做官不做宰相,才能志向怎么能得到施展呢!”于是称病辞谢不就。
高中文言文阅读:,琅邪临沂人也。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敬弘,琅邪临沂人也。
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
曾祖暠,晋骠骑将军。
祖胡之,司州刺史。
父茂之,晋陵太守。
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
性恬静,乐山水,为天门太守。
敬弘妻,桓玄②姊也。
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
敬弘至巴陵,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
”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
妻在桓氏,弥年不迎。
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
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
高祖受命,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
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如故。
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
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
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
关署文案,初不省读。
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
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
”上甚不悦。
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
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
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
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
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
追赠本官。
顺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
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
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
太祖尝问为政得失,敬弘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上高其言。
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
朝请无限,故无竞。
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太祖嘉而许之。
敬弘见儿孙岁中不过一再相见,见辄克日。
恢之尝请假还东定省,敬弘克日见之,至日辄不果,假日将尽,恢之乞求奉辞,敬弘呼前,既至阁,复不见。
恢之于阁外拜辞,流涕而去。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改动)(注)①高祖,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史称宋武帝(宋高祖)。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
”转主薄。
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
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
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
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
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
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
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
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
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
”乃欣然就职。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
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
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
六年,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
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
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
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
子史诸集皆一遍。
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
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
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
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C.老而弥笃笃:执着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王彬字世儒。
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
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吏刘机建武长史。
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
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
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就。
迁建安太守,徒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
中兴建,稍迁侍中。
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
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
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
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
”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
”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
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
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
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王应劝含投彬。
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
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
睹衰厄,必兴愍恻。
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
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
既不至,深以为恨。
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
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
”乃原之。
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译文:王彬字世儒。
从小就以品行端正著称,二十岁时,不接受州郡的任命。
后来与其兄王廙一起渡江,任扬州刺史刘机的建武长史。
元帝召他为镇东贼曹参军,转任典兵参军。
参预征讨华轶有功,封都亭侯。
愍帝召他为尚书郎,以道路险阻没有就任。
升任建安太守,调任义兴内史,没有就职,转任军谘祭酒。
《宋书—王景文传》“王景文,琅邪临沂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宋书—王景文传》“王景文,琅邪临沂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景文,琅邪临沂人也。
祖穆,临海太守。
伯父智,有高名,高祖..甚重之。
父僧朗,亦以谨实见知;薨,谥曰元公。
美风姿,好言理,少与陈郡谢庄齐名。
太祖甚相钦重,故为太宗娶景文妹,而以景文名与太宗同。
高祖第五女新安公主先适太原王景深,离绝,当以适景文,固辞以痰,故不成婚。
太宗即位,加领左卫将军。
时六军戒严,景文仗士三十人入六门。
诸将成云:“平殄小贼,易于拾遗..。
”景文曰:“敌固无小蜂虿有毒何可轻乎诸军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先为不可胜乃制胜之术耳。
”寻迁丹阳尹,遭父忧,起为冠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丹阳尹,固辞仆射。
太宗翦除暴主,又平四方,欲引朝望以佐大业。
乃下诏曰:“安南将军、江州刺史景文,风度淹粹,理怀清畅,体兼望实,诚备夷岨。
宝历方启,密赞义机,妖徒干纪,预毗庙略。
景文可封江安县侯,食邑八百户。
”景文固让,不许,乃受五百户。
时又谓景文在江州..,不能洁己。
景文与上幸臣王道龙书曰:“吾虽寡于行己,庶不负心,既愧殊效,誓不上欺明主。
窃闻有为其贝锦者,云营生乃至巨万,素无此能,一旦忽致异术,必非平理。
唯乞平心精检,若此言不虚,便宜肆诸市朝,以正风俗。
脱其妄作,当赐思罔昧之由。
故以密白,想为中启。
”时太子及诸皇子并小,上稍为身后之计,诸将帅吴喜、寿寂之之徒,虑其不能奉幼主,并杀之;而景文外戚贵盛,张永累经军旅,又疑其将来难信,乃自为谣言曰:“一士不可亲,弓长射杀人。
”一士,王字;弓长,张字也。
景文弥惧,乃自陈求解扬州。
时上既有疾,虑一旦晏驾,皇后临朝,则景文自然成宰相,门族强盛,藉元舅之重,岁暮不为纯臣。
泰豫元年春,乃遣使送药赐景文死,死时年六十。
(选自《宋书·卷八十五·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敌固无小蜂/虿有毒/何可轻乎/诸军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先/为不可胜/乃制胜之术耳B.敌固无小/蜂虿有毒/何可轻乎诸军/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先/为不可胜/乃制胜之术耳C.敌固无小蜂/虿有毒/何可轻乎诸军/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先为不可胜/乃制胜之术耳D.敌固无小/蜂虿有毒/何可轻乎/诸军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先为不可胜/乃制胜之术耳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庙号,有的君主会有多个庙号,两汉有庙号者极少,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有之。
四川省广元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四川省广元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
少勤学,弱冠得周敦颐、程颢兄弟诸书读之,恨不及登朱熹之门。
熹门人叶味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
”遂往见,首诲以求放心为本。
由是往来味道、正之间,研索益精。
入大学,登淳祐元年进士第。
授江阴军教授,诸生守其榘度。
知台州,两辞,不许,趣命益严。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约束官吏扰民五事。
取《孝经庶人章》为四言咏赞其义,使朝夕歌之,至有为之感涕者。
旌孝行,作《训孝文》以励其俗。
平重刑,惩哗讦,治豪横。
建黄岩县社仓六十有六。
节浮费,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县邑河渡钱。
期年之内,乞归田里者再,皆不许。
乃乞于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庶几有补后学,使病废之身不为无用于圣世,不许。
御笔兼崇政殿说书,造朝,侍缉熙殿。
彗出于柳,景纬应诏上封事曰:今日求所以解天意者,不过悦人心而已。
百姓之心即天心也。
闾阎之糟糠不厌,而燕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
百姓之膏血日削,而符移之星火愈急,则人不悦。
不公于己而欲绝天下之私,则人不悦。
夫必有是数者,斯足以召怨而致灾。
后以直敷文阁知嘉兴府,至郡,首以护根本、正风俗为先务。
拜宗正少卿,御笔兼侍讲。
以《礼记》进讲,开陈敬恕之义。
封还滥恩词头,帝从之。
进权礼部侍郎兼修玉牒,进《圣学四箴》。
有疾,谢医却药,曰:“使我清心以顺天命,毋重恼我怀。
”拱手三揖乃卒。
诏特赠四官至中奉大夫,谥文安。
景纬天性孝友,雅志冲淡,亲没无意仕进,故其立朝之日不久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B.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C.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D.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学校(太学)学习的学生。
《南齐书—王延之传》“王延之,字希季,琅邪临沂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齐书—王延之传》“王延之,字希季,琅邪临沂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延之,字希季,琅邪临沂人也。
祖裕,宋左光禄仪同三司。
父升之,都官尚书。
延之出继..伯父秀才粲之。
延之少而静默,不交人事。
州辟主簿..,不就。
举秀才。
除北中郎法曹行参军。
转署外兵尚书外兵部,并不就。
除中军建平王主簿、记室,仍度司空、北中郎二府,加振武将军,出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不拜。
宋明帝为卫军,延之转为长史。
延之清贫,居宇穿漏。
褚渊往候之,见其如此,具启明帝,帝即敕材官为起三间斋屋。
迁侍中,领射声校尉,未拜,出为吴郡太守。
罢郡还,家产无所增益。
除吏部尚书....,侍中,领右军,并不拜。
升明二年,转左仆射。
宋德既衰,太祖辅政,朝野之情,人怀彼此。
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时人为之语曰:“二王持平,不送不迎。
”太祖以此善之。
升明二年,转左仆射。
延之与金紫光禄大夫阮韬,俱宋领军刘湛外甥,并有早誉。
湛甚爱之,曰:“韬后当为第一,延之为次也。
”延之甚不平。
每致饷下都,韬与朝士同例。
太祖闻其如此,与延之书曰:“韬云卿未尝有别意,当缘刘家月旦故邪?”在州禄俸以外,一无所纳,独处斋内,吏民罕得见者。
永明二年,陈疾解职,世祖许之。
转特进,右光禄大夫。
其年卒,年六十四。
追赠散骑常侍,特进如故。
谥号..简子。
延之家训方严,不妄见子弟,虽节岁问讯,皆先克日。
子伦之,见儿子亦然。
永明中为侍中世幸琅邪城伦之与光禄大夫金景文等十一人坐不参承为有司所奏诏伦之亲为陪侍之职而同外惰慢免官景文等赎论(节选自《南齐书·卷卅二·列传第十三·王延之传》)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永明中/为侍中/世祖幸琅邪城/伦之与光禄大夫金景文等二十一人坐不参承为/有司所奏/诏伦之亲为陪侍之职而/同外惰慢/免官/景文等赎论/B.永明中为/侍中世祖幸琅邪城/伦之与光禄大夫金景文等二十一人坐不参承为/有司所奏/诏伦之亲为陪侍之职/而同外惰慢/免官/景文等赎论/C.永明中为/侍中世祖幸琅邪城/伦之与光禄大夫金景文等二十一人坐不参承/为有司所奏/诏伦之亲为陪侍之职而/同外惰慢/免官/景文等赎论/D.永明中/为侍中/世祖幸琅邪城/伦之与光禄大夫金景文等二十一人坐不参承/为有司所奏/诏伦之亲为陪侍之职/而同外惰慢/免官/景文等赎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继,传统宗族观念中的收养行为,即过继给别人做儿子,承担男性继承人责任。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阅读答案及译文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父浑,凉州刺史。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
”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
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
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
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
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
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
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
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注]①虓(xiāo),怒吼。
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D.以母忧去职忧:忧愁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薨于郏县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王肃,琅邪临沂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王肃,琅邪临沂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王肃,琅邪临沂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肃,琅邪临沂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肃,琅邪临沂人。
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
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
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
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
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
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
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
寻除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
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何为而来。
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
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
”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
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
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
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
”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
以破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
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
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
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
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
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
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南齐书—王思远传》“王思远,琅邪临沂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齐书—王思远传》“王思远,琅邪临沂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思远,琅邪临沂人。
尚书令晏从弟也。
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
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
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上表理之,事感朝廷。
②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
文惠太子与竞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
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
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①甚至表乞自解不许。
及祥日②,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③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
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
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
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④建武中,迁吏部郎。
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
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
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
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
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⑤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此人,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
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晏不纳。
后晏败。
⑥思远清修,立身简洁。
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
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
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注:①友于:兄弟之爱。
②祥日:丧祭名。
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 )⑴高宗辅政,不之任.(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思远不从,案.事如故()A.案件B.查究C.几案D.按照3.第⑴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B.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C.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D.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晋书温峤郗鉴列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温峤郗鉴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温峤,迁太子中庶子。
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
数陈规讽,又献《侍臣箴》,甚有弘益。
时太子起西池楼观,颇为劳费,峤上疏以为朝廷草创,巨寇未灭,宜应俭以率下,务农重兵,太子纳焉。
明帝即位,拜侍中,俄转中书令。
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
屡上疏,议奏,多纳之。
苏峻反,及京师倾覆,峤闻之号恸。
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
俄而庾亮来奔,宣太后诏,进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峤日:“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辞不受。
时亮虽奔败,峤每推崇之,分兵给亮。
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
峤初从之,后用其部将毛宝说,复固请侃行,语在宝传。
初,峤与庾亮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言于峤日:“征西将军位重兵强,宜共推之。
”峤于是遣王愆期奉侃为盟主侃许之,遣督护袭登率兵诣峤。
侃率所统与峤、亮同赴京师,戎卒六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直指石头,次子蔡洲。
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
时峻军多马,南军杖舟楫,不敢轻与交锋。
用将军李根计,据白石筑垒以自固,使庾亮守之。
贼步骑万余来攻,不下而退,追斩二百余级。
后义军屡战失利,峤军食尽,陶侃怒日:“使君前云不忧无将士,惟得老仆为主耳。
今数战皆北,良将安在?荆州接胡蜀二虏,仓廪当备不虞,若复无食,仆便欲西归,更思良算。
但今岁计,殄贼不为晚也。
”峤曰:“不然。
自古成监,师克在和。
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
峻、约小竖,为海内所患,今日之举,决在一战。
峻勇而无谋,藉骄胜之努,自谓无前,今挑之战,可一鼓则擒也。
奈何舍垂立之功,设进退之计!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脑涂地,峤等与公并受国恩,是臻命之日。
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虽灰灭,不足以谢责于先帝。
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
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
”侃无以对,遂留不去。
《琅邪内史桓温》阅读答案及翻译
《琅邪内史桓温》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琅邪内史桓温,彝之子也,豪爽有风概。
庾翼与之善,相期以宁济海内。
庾翼既卒,朝议皆以庾爰之代其任。
何充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地势险阻。
得人则中原可定,失人则社稷可忧,陆抗所谓'存则吴存,亡则吴亡’者也,岂可以白面少年当之哉!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任,无出温者。
”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
” 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
”穆帝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
七年,桓温闻石氏乱,上疏请出师经略中原,事久不报。
温知朝廷仗般浩以抗己甚念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遥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廉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般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
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
朝廷免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
自此,内外大权一归于温矣。
春二月乙丑,桓温统步骑四万发江陵,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以伐秦。
夏四月,温与秦兵战于蓝田。
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
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
温转战而前,进至滴上。
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
民争持牛酒迎劳,者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初,桓温自江陵北伐,遣都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
与察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温屯故太极殿前,既而徙屯全塘城,谒诸陵,有毁坏者修复之,各置陵令。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B. 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C. 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D. 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海内,国家边境,因古代传说我国位居寰宇之中,疆土四面环海故有此称谓。
《晋书谢玄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晋书谢玄传》原文及译文赏析玄字幼度。
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
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
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安悦。
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
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
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
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
玄必不负举,才也。
”时咸以为不然。
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
”于是征还,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
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
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
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逮于彭城。
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逮,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
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
泓伪许之。
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
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众凡八万。
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
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
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
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
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
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诏遣殿中将军慰劳。
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
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
王掾当作黑头公①。
皆难得之才也。
”珣转主簿。
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
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
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
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
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
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于是直前哭之甚恸。
法护,珣小字也。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
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
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崩,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
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
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
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
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
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1, 【答案】1.B 2.D 3.C
4.(1)当时的人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
(2)皇帝非常(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解析】1.“先事而发”,是事先发起进攻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AD项。
“窃发”的目的是“于京辇”,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2.D项,“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错误,“晏驾”,为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此称法。
故选D。
3.C项,“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
由原文“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于是直前哭之甚恸。
法护,珣小字也”分析可知,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
所以王献之还是理解和支持的。
故选C。
4.(1)“希”,迎合;“意”,意旨;“乃”,连词,于是;“出”,离京为官,外迁;“之”,到……去。
(2)“雅”,平素、一向;“好”,喜好、喜爱;“并”,一起;“以”,介词,凭借;“见”,介词,被;“昵”,同“暱”,亲近、亲昵;“于”,介词,引出对象;“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王珣,字元琳,是琅琊临沂人。
二十岁时与陈郡人谢玄共为桓温的属吏,一起被桓温敬重。
桓温曾对他们说:“谢掾在四十岁时,一定拥有使臣所执的旄节。
王掾应当作身居高位的青年人。
都是难得的人才。
”王珣转任主簿。
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
文臣武将数万人,王珣全都能认识他们的面孔。
王珣跟随桓温征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忌而产生了嫌隙。
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两个家族结成冤家。
当时的人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
任他为散骑常侍,王珣不接受任命。
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十分信赖他。
转任王珣为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王珣在郡中受到士人庶族的爱戴。
朝廷征召王珣为尚书右仆射,兼领吏部。
皇帝非常(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王国宝向会稽王谄媚,而与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考虑到自己辞世后诸人必定会产生仇怨,因而派遣王恭、郗恢出京担任一方之长,而委任王珣为尚书令。
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如椽大笔,梦醒后,他对人说:“这预示着将有大手笔之事。
”不久,孝武帝去世,哀册谥议等所有文章,都由王珣起草。
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握实权,谋议废黜旧臣。
王恭赴帝陵谒墓,想杀掉王国宝,王珣制止说:“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
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罪
恶遍布天下,这之后我们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无须忧虑不会成功。
”王恭便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隆安四年,王珣因病解职。
一年多后,死去,当年五十二岁。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
王珣神情开朗聪颖,精通经史,具有公私都有所寄望的风流之美。
时势艰难,他历经坎坷,饱经风霜。
迫于嫌隙诽谤,没有充分发挥才用。
当初,王珣与谢安有矛盾,在东都听说谢安逝世,就出都城,到了族弟王献之处,说:“我想去为谢安哭灵。
”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
”于是王珣径直去为谢安哭灵且十分悲痛。
法护,是王珣的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