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地表形态的变化

合集下载

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篇热点专题攻略 专题四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影响 考点2 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篇热点专题攻略 专题四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影响 考点2 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考点2 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考查内容情境载体考查素养1.地表形态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2.地形对聚落、交通运输方式等的影响以区域图、示意图、景观图等为情境,考查地表形态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形对聚落和交通运输方式等的影响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2021·湖南选择考)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

冬季,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

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

据此完成(1)、(2)题。

(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A.暖干B.暖湿C.冷干D.冷湿(3)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①相对湿度②气压变化③气温水平分布④气温垂直分布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审题思维】[破题]材料信息①地理位置: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②滑道落差:滑道落差近900米;③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图表信息①山脊线、小海坨山的位置;②等高线分布情况:山谷、山脊等地形区的位置[解题]第(1)题,解题思路如下:第(2)题,解题思路如下: 第(3)题,解题思路如下:[答案](1)B (2)A (3)C 1.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地形对人文环境的影响:高山冻原是指在温带和寒温带的高山树木线以上,以苔藓、地衣、多年生草类和耐寒小灌木构成的低矮植被。

下图为我国某高山冻原带的一种植物类型。

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雪峰山B.太行山C.武夷山D.长白山2.图示植物叶子四季常青的最大益处是( )A.利于春季光合作用B.增强夏季植物蒸腾C.适应秋季土壤冷湿D.抵御冬季风沙危害3.图示植物多生长在石质山坡上,其生态习性表现为( )A.株形高大B.根系发达C.生长期长D.花朵硕大【解析】1选D,2选A,3选B。

题型03 地表形态的变化-2024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解析版)

题型03 地表形态的变化-2024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解析版)

03 地表形态的塑造年份卷名及题号考查情境命题特点模板01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模板02 流水地貌形成过程模板03 风沙活动与风力地貌模板04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特点模板05 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模板06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第一步:分析岩石类型(外力作用沉积或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岩)第二步: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使地表崎岖不平)第三步: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等作用,削高填低)(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

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

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

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

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第(1)小问尝试解答:第(2)小问尝试解答:第(3)小问1.(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宏图盆地位于阿拉善高原东北部,在晚第四纪期间形成了统一的古大湖水系,随着气候变化,湖水退去,留下沙地和盐结壳。

盆地海拔低于750米处发育多座黏土沙丘,由黏土、砂粒和粉粒组成,单体规模较小。

黏土沙丘中的黏土和含盐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吸水时软化恢复塑性(塑性指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固体物质具有抵抗变形的能力)。

受气候干湿交替影响,黏土沙丘表面冲沟发育,改变了沙丘垂直方向上的粒径分布。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测试-地表形态的变化(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测试-地表形态的变化(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测试-地表形态的变化岱崮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

该地貌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普遍分布。

下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

据此完成1~2小题。

1.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组成岱崮地貌的岩石主要为()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2.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为()A.固结成岩—岩层断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岩层断裂—裂扩张—岩浆喷发—地壳抬升C.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沉积—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图中褶曲为向斜构造。

断层导致岩体发生相对运动,相对上升的岩层易被侵蚀。

读图,完成3~4小题。

3.图中岩层及断层形成按新到老排序正确的是()A.⑥④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⑥①②③④⑤4.图中()A.D岩体有明显气孔构造B.Z岩体有层理结构C.断层东侧相对上升D.断层以水平运动为主风化坑(岩石顶面上积水风化作用而成)和壶穴坑(河流挟带沙粒侵蚀而成)是常见的岩石坑穴地貌。

福建省长乐市三溪河地区花岗岩广布且多裂隙发育,三溪水库筑坝截流后下游部分河床出露,在河床中发现大量壶穴坑分布。

据此完成5~6小题。

5.图中风化坑可能主要分布在()A.①研究点B.②研究点C.③研究点D.④研究点6.与壶穴坑相比,风化坑()A.平面形态更圆B.宽深比小C.口径边缘圆滑D.底部更平读图,完成7~9小题。

7.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A.侵蚀、搬运、堆积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8.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A.瀑布、河漫滩平原B.冲积扇、三角洲C.三角洲、冲积平原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9.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的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B.b处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C.c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的发展壮大D.与公路建设相比,铁路投资少、技术要求低,故图示区域的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下图示意长江部分河段水系,上荆江自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对干流的输沙量影响较大。

高考复习《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复习《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易溶矿物溶解流失,难 溶矿物遗留在原地,增 加岩石孔隙度,为物理 风化提供条件
某些矿物与水反应形成 新矿物,比如石膏,体 积膨胀,挤压围岩,引 发机械破碎。
矿物中的元素化合价变 高,许多岩石的风化面 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穴居动 物、微生物腐蚀。
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是什么力量使它如此"尖俏"?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 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简述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
物理(机械)风化 温差风化 冻融风化(冰楔作用) 层裂作用
深埋地下的岩石当地壳抬升之后,上 覆岩石遭到侵蚀,压力减小,因而产 生卸荷裂隙,从而层层脱落
化学风化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等以及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 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是不溶性物质,如粘土,则 常残留在原地。
(3)要有严寒而温差大的多年冻土地气候。这样融冻风化作用才能深入地下,产 生大块的砾石。
石河发育在多年冻土区具有一定坡度的谷地中。山坡上由融冻风化而产生的大量 碎石汇集于谷地后,在重力作用下石块沿着湿润的下垫面或永冻层的顶面,整体 向下缓慢移动。 其中,融冻作用可使石河碎屑物孔隙中的水分反复冻结和融化,促进石块的下移, 导致整体膨胀和收缩,石河运动速度很慢,如瑞士的石河流速为每年0.25-1.55m。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学生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学生版)

1.从近年高考看,考查内容上,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基础。

以示意图的方式考查循环规律、过程原理是重要命题方向。

3.“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构造类型、成因及实践意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重要考点,结合工程建设,以地质构造图为背景是重要命题方式。

4.流水地貌、风力地貌的分布,成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重要命题点。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

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

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

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

完成下列问题。

命题趋势专题 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1.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2.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B【解析】该组试题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

试题材料真实、新颖,考查内容为教材主干知识。

总体难度适中。

1.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

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

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2.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

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

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

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地表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项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1)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2)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2)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3)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小板块(4)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稳定。

全球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宏观地形举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碰撞巨大的褶皱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陆洋碰撞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形成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洋洋张裂大洋中脊、海岭大西洋中脊陆陆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的一个弯曲)2.褶皱与地貌(1)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2)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地形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1)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成山背斜谷向斜山地形特点顺口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
• 4.若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 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 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 以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而成;若侵蚀面上部 为风化壳,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力侵蚀。
•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 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精选版ppt
17
• 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高原 山区
平原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 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 富
多呈带状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 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 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 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 条带状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 沿河聚落带;有的沿 海发展,形成沿海聚 落带
精选版ppt
20
• 【例1】 (2011·江苏)某同学骑自行车自 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 动记录一次位置。图1是考察线路地质剖 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1)~(2)题。
• 图1
精选版ppt
21
• (1)上图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普遍
风力 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
风蚀蘑菇等地貌
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侵蚀 作用
流水 侵(溶)蚀
“V”形谷、河湾、槽形谷等; 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 河流影响地区 柱等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变化

面流水侵蚀形成细沟
★河流流水侵蚀
• 河流流水会侵蚀河流的谷底和两岸,形成河 流侵蚀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石柱
石笋
钟乳石
流水化学侵蚀地貌
瀑 布
河流 沟谷 峡谷
流水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3、其他侵蚀作用
• ★风力侵蚀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不仅能将地 表的松散积沉物或风化产物吹走,所携带 的沙土还能对地面进行磨蚀。
返回
2、侵蚀作用及流水侵蚀
• 流水、风力、冰川和波浪等外力,不断对 风化产物或露出地表的岩石进行破坏,这 种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流水能带走地表松散物,溶蚀可溶性岩石, 所携带的泥沙在流动过程中还能对岩石进 行磨蚀。
★坡面流水侵蚀
• 坡面流水在沿坡向下流动过程中,形成许 多小股细流,冲刷着坡面,形成浅而细的 沟槽。坡面流水侵蚀使沟槽不断下切,形 成沟谷流水侵蚀。沟坡还会发生崩塌、滑 坡等重力作用,沟谷便不断加宽、合并, 最终坡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三、地表形态的变化
1、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地面温度变化、水、 大气和生物等影响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和化 学变化。
机械崩解是物理作用下的变化。
• 岩石在水、水溶液、空气等作用下,可发 生溶解、水解和氧化等化学变化。 • 生物能通过物理或化学途径使岩石风化。 • 风化作用的产物有的溶解于水,随水流失; 不溶解于水的,则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壳,为侵蚀作用创造了条件。


野 女柳 王 风 头 石景 区
风蚀蘑菇为什么下部细,上部粗?
• 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 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 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 蚀蘑菇。其主要形成原因为风力的侵蚀作用。 当其经风蚀较严重时会倒塌。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用动态演变的视角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用动态演变的视角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用动态演变的视角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3.第一次褶皱形成于()A.断层乙形成之前B.岩层甲形成之后C.断层乙形成之后D.岩层丙形成之后解析:1.B 2.B 3.A第1题,沉积岩位置越往下形成时间越早。

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图示地质构造中,乙断层形成最早。

断层形成后,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沉积层形成,然后岩浆侵入,形成丙岩层。

此后又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新的沉积层甲形成,B对。

第2题,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图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乙断层形成前,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

甲岩层附近岩层也是倾斜的,说明上覆沉积岩层形成后,又受挤压,形成褶皱。

图示形成褶皱次数是2次,B对。

第3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丙—甲,乙断层形成前,岩层倾斜,说明乙断层破坏了已经发生褶皱的、倾斜的岩层,因此第一次褶皱形成于断层乙形成之前,A正确。

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

据此完成4~6题。

4.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A.先上升再下降B.先下降再上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5.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岩层厚度差异B.沉积物质差异C.地壳运动差异D.外力侵蚀差异6.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①流水侵蚀②冻蚀作用③雨水淋溶④冰川堆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4.B 5.D 6.A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成岩、造山、成景三个阶段。

成岩阶段红色碎屑堆积,堆积发生在低地,该时期(或之前)地壳下降;造山阶段地壳上升形成山地(高地);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作用阶段。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地表形态的变化

2.板块运动与地貌(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地中海面积在缩小,而红海面积在扩大? 提示: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2)为什么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多火山地震? 提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为什么非洲大陆地势起伏较小,而美洲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 提示: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美洲大陆西海岸位于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地质构造
背斜
褶皱
向斜
断层
从岩层形态上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判断
断裂面有明显的相
判 从岩层的新老 中 心 部 分 岩 层 较 中心部分岩层较 对位移
断 关系上判断 老,两翼岩层较新 新,两翼岩层较老

法 图示
地质构造
背斜
褶皱
向斜
断层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隧道避开向斜 隧道选在背斜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典例] (2021·河北高考)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 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 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1)~(2)题。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物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 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 作用叫做固结成岩。
7
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 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风化 — 风化产物
裸露的岩石
搬运 堆积
侵蚀 — 侵蚀产物 固结成岩
8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而人类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貌形态, 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 的。例如:平整田地、 修筑梯田。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也会 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如:破坏植被等。
因此,我们应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9
1、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 影响? 2、观察当地大雨以后地表水土流失的 情况,缓坡和陡坡,有植被和无植被地面各 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10
11
12
流水侵蚀
13
14
15
16
17
流 水 沉 积 作 用 形 成 的 冲 积 平 原 地 形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 风化作用 (二 )侵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堆积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
1、为什么我国的黄土高原 会千沟万壑?
2、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如何 形成?
2
(一)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 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 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
5
(四)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 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 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物质的 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 具有分选性 沉积作用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非分选性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形 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形。
6
(五)固结成岩作用
18
梯 田
20
பைடு நூலகம்
物理风化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地形
3
(二)侵蚀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 以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海蚀
4
(三)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 川、海浪等转移离开乐原来位置的作用, 叫做搬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