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眼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一、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能够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不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因为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之“诗眼”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之“诗眼”

202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指导与练习: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之“诗眼”【考点总论】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

“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

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

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赏析例举】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例题】陆游《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哪个字是诗眼?【答案】诗眼是“空”字。

“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抒写悲愤之情,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的字。

【例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答案】“绿”字是诗眼。

“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

3.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字【例题】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哪一个是诗眼?【答案】“闹”字是诗眼。

“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生动形象,极具情趣性。

4.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例题】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答案】“愁”字是诗眼。

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诗歌鉴赏之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眼

8、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你觉得两首诗哪一首更好?
苏东坡: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推敲字词
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谢谢大家,再见!
看问题,明指向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2、请简要分析···句中“ X ”字的妙处。 3、赏析“··· ”中“ X ”字的表达效果。 4、关于此诗,有人说“ X ”字统领全篇,有人说 “ X”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5两首诗都有一个“ X ”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 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6、这首诗第?句中的“X”可否换成“X”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 7、“······”句中的“X”字有的版本写作 “X”。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 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 增强了诗的韵味。(绿是色彩,此处有变 绿之意。) (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 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 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的真诚祝福,也暗含 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迁移训练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杂念。
【提问】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
参考
“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即 呜咽之意, “冷”即阴冷之意。(第一步)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1、内容定位例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又例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的“常”字写出了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而“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著精神的体现吗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2、修辞定格概括性、抒情性极强的诗歌又最需要依赖修辞采进行表现。

诗歌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一点也反映在“诗眼”上。

为了实现一些修辞手法,有些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与平常也有所不同。

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中的“咽”字、“冷”字是诗眼。

“咽”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

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

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更新奇绝妙。

“咽”、“冷”两字的修辞运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张先的《天仙子》中写道:“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王国维在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因为这个“弄”字,包含着拟人的手法,能够引发人的联想,言“花弄影”,含有“嬉戏”、“挑逗”之意,把“花”与“影”都写活了,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诗歌语言鉴赏之诗眼

诗歌语言鉴赏之诗眼
诗歌语言鉴赏之
诗眼
知识储备
• 所谓“诗眼”,是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 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 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 分类 • 1. 句中诗眼:是诗人着力锤炼之字。相当于上面 讲的“炼字”。 • 2. 篇中诗眼:是全文的心脏,是诗中思想闪光的 句子。在许多近体诗,如律诗、绝句中,那些有 眼之句,往往就是篇眼之所在。句眼使句子见精 神,而这见精神之句又使全篇见精神。
【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眼,试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技法精要
[答案] “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2. 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
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 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 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
的?请结合全诗(词)进行简要赏析。
5. 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词)分析。
的真实感觉),(步骤2)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景融合在了 一起。(步骤3)所以“凉”字是诗眼。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诗眼在句中 的含义;②将诗眼延伸至全诗,分析诗眼与全诗的关系。 [读懂诗歌] 在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我感到夜凉后送友 人上船。我好像看到了友人远在潇湘,在孤月高照之下,难以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 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稳,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

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诗眼”一词是宋人分析唐诗的所用之言,并成为宋元诗话中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术语;“诗眼”多产生于近体诗中,唐代大诗人杜甫堪称点睛圣手。

“诗眼”位于何处?下面我们就以近体诗为例,来探究局部诗眼在诗中的具体位置。

因为五言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型多为上四下三,所以,往往把五言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叫作“诗眼”,是所炼之字,要特别在这个字上下功夫。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下”是炼字。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赴”是炼字。

但这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五言诗中有炼在第二字的,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也有炼在第五字的,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浮”;还有炼在第二字和第五字的,如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尽”“入”“流”。

七言也有炼在其他字上的。

炼在第四字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炼在第七字的,如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中的“尽”“深”。

局部诗眼的锤炼,就是炼字,炼字有??字、虚字、响字、拗字等说法,这里主要说实字和虚字。

所谓实字,一般是指动词、形容词。

在近体诗中,所炼诗眼以动词、形容词较多,这一点可以从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略见一斑,故有炼实字以炼动词为主之说。

鉴赏诗歌语言(诗眼)

鉴赏诗歌语言(诗眼)

• 百嘉村见梅花(龚鼎孳)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
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问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
“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
认为呢?为什么?
关于“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
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
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
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
,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
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
பைடு நூலகம்
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 1.要有多要素意识 • (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最易统
• 三江小渡(杨万里) •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 【注】 将:行,流过。 • 问题: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 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 【答案】诗眼是“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 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 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 溪渡”“风波”以象征意义,从而表现了友情恒 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即时巩固 • 菩萨蛮(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
情,黄鹂三两声。
• 问题: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这首词 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一、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典诗歌鉴赏(诗眼)

古典诗歌鉴赏(诗眼)

古典诗歌鉴赏(诗眼)什么叫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一、“分析诗眼”题的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注意联系诗歌感情和表现手法)。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第一步)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释字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深远的景象(点作用)(第二步)[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宋)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②。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①赖:依赖,凭借。

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

豁,舒展。

有人说“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的诗眼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课后练习
( 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①诗中“折柳”的是寓意是什么?②为什么“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
答案示例
答:①“折柳”是乐府古曲《折枝杨柳行》,寓意是“惜别怀 远”。
①诗眼是“忧”。②作者在诗中诉说了自己的生活艰 辛(心关桂玉)之“忧”;仕途不顺(运落风波)之 “忧”;生命衰老(志气消尽,白发新添)之“忧”。 “忧”是全诗内容的结构线索,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作者从渲染凄清阴郁氛围(借景抒情)到直接表达(直抒 胸臆),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忧愤之情。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弄"字而境界全出。风弄花影,词人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 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 满生机与情趣。
(四)抓词类活用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
“老”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 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 可以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 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 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 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 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 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答案: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 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 其动态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 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诗歌鉴赏之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眼

参考答案
⑴ 凉:冰凉。
⑵江风夹带着江雨吹入舟中,凉意袭人。“凉”字
写出了秋风秋雨带给人的真实的感觉。(分析
“诗眼”句中意)
⑶ 一个“凉”字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该字将情和景
融合在了一起,表现了作者送别朋友时的难分难
舍。(将该字延伸至全诗,分析“诗眼”与全诗 的关系)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有人说“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的诗眼 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分 析。
(有时也可解释该字并描绘画面)
2、找出诗歌中紧扣“诗眼”或关键词的词句,
并简要分析。(此步骤可灵活处理)
3、分析该词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诗歌结
构上的作用。
巩固练习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的诗眼,试作简 要 分析。
参考答案
“数峰清瘦出云来”意为云彩散去,数座清峻瘦硬的山 峰显露出来。(解释句子意思) 作者有意把“数峰清 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 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做铺垫,取得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 而来。 (结构和情感上的妙处)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采用拟人手法,造语新奇, 写出了雨后山峰的清新高峻挺拔瘦硬的特点,同时也表 现了作者屡遭贬谪后依然清高、独立、坚守的精神。 (点明“清瘦”的妙处) 诗句中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外化,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了。
诗歌语言鉴赏 之“诗眼”
诗眼:
①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
②构成全文线索、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体现文章主

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之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之诗眼

诗眼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炼字”,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炼字”有区别,所以在这里单独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五个角度:1. 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2. 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 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 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考点对接教材】01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02梦游天姥吟留别(必修上) 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诗歌鉴赏之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眼

答题示例
闺 怨 王昌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请指出哪个字是诗眼,并分析妙处。 答: “忽”字(一) 。 “忽”字表明少妇漫不经意间 忽然看到闯入眼帘的柳色(二) ,想起了当年与丈 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一个 “忽”字将这位满脸稚气的少妇在情绪上的变化写得 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字。(一)表明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 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二) 主人选取劝酒辞这一细节集中表现此刻强烈、 深挚的惜别之情。 (三)Leabharlann 作业:见课后作业单
谢 谢!
2、“诗眼”主要表现为三类字 (词):
(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 “愁”、“思”、“忆”、“凉”、 “孤”、“冷”等; (2)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常运用比 喻、拟人等手法,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以 动词或形容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 或暗地围绕它来写,常以动词或形容词为 主。
古诗鉴赏之“诗眼”训 春晴 练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你认为诗中哪个字是诗眼,为什么?
“疑”字是诗眼 (步骤一)。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 蜂蝶以人的情感,想象奇特,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此时的小园、蜂蝶、春色顿时焕发出异样神采, 那种残春之景一扫而光(步骤二)。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 用。 “满”字(一)。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 花竞丽的美好景象(二);从情景关系 上看,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堪 悲”(悲伤愁苦)之情(三)。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语言——诗眼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语言——诗眼

鉴赏诗歌的语言——诗眼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

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阅读古诗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什么是诗眼呢?简单地说,诗眼就是诗词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

详细地讲,诗眼就是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和情趣性的能够统领全句、全联或全篇的字词,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诗眼有很多特性,准确把握和分析诗眼的艺术表达效果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鉴赏诗词。

一、诗眼能够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用做诗眼的词语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比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就直白地流露了诗人虽然有满腔的报国热忱却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不仅读之令人扼腕,还准确深刻地点明了本诗的主旨——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二、诗眼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与情趣性这类用做诗眼的词语一般都是动词。

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就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盎然之景,还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了诗人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更流露了作者经历罢相后虽被征召回朝却依然忧虑重重的情思,其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与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

这大概也是王安石不厌其烦地易“十许字,始定为‘绿’”的原因吧!再如,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更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杏花怒放时生机勃勃的景象生动形象且极具情趣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并被王国维赞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三、诗眼能统领全句、全联、全阕甚至是全篇白居易《长相思》的上阕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根本不会觉得词句有什么奇特之处,无非就是写了两条河在流,而且还是流到了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到“愁”字诗意就陡然发生变化,不仅山水含愁,而且万物齐悲,词人的哀愁一下子就弥漫于山水,充塞了天地,一个“愁”字便点燃了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诗歌鉴赏之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眼

解答分析:
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 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 感上所起的作用。
解答步骤:
(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
主Hale Waihona Puke 、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 用。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 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 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 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歌语言鉴赏 ——诗眼
诗眼
诗眼是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
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你发现了它就 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提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 明理由。 (5)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
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 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 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情”字,但是它突 出的却是一个“深”字——诗人与汪伦之间的 深情厚谊,所以“深”是诗眼。这个“深”不 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 “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
寻常的异响。
诗的前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
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
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
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
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这两句平述史
古代诗文阅读
第四讲 如何鉴赏诗眼
多重意识赏“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 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 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 诗眼 ” 是洞察诗歌旨 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抓住 “ 诗眼 ” 对于领会诗 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 “ 诗眼 ”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 “ 惊 ” 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 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 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 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 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
子第五个字。
二、如何赏析“诗眼”(关键词) 1.要有多要素意识 (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最易统摄全 篇。 (4) 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 “ 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诗 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
断的依据。
解析 综观全诗,“天涯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追求, “乌孙归去不称王”表明民族关系已经妥善处理,边疆各 族可以和睦共处。“静”字最能传神地表现人们的这种愿 望和追求。
答案
诗眼是 “ 静 ” 。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
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
4.要有规范答题意识
①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②结合全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③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鉴赏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
实,为全诗做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 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静”字用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 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 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 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人用 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的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 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
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下面两句写 “ 望 ” 后之
感。诗人虽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 (在官
府中抄写公文 ),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
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
向皇帝请发长缨,缚藩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
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 “ 投笔从戎 ” :东汉班超原在官府
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
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 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 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 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 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 沙场烽火连胡月 ”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 “海 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 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 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
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 兵气 ” ,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 “ 销 ” 字,
直贯句末,且与 “ 静处 ” 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 愈唱愈高,真有拏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 “ 句亦吐光 ” , 可谓当之无愧。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 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赋予 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但是,不妨碍
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
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 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 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 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
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是贯穿全诗的吗?请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是。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第一句 写初至燕台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为边塞重镇及汉 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为猎猎军 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烽火连天,汉军守备 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
抄写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 “ 立功异域 ” ,后
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
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
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 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确,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末二句一反起句的 “ 客心惊 ” ,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 诗。 全诗紧扣一个 “ 望 ” 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 高昂,感奋人心。
一、如何确定“诗眼” 1. 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 “ 诗眼 ” 。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 词类上:具有 “ 多重含义 ” ,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
思想的动词往往是 “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
是“诗眼”。
4. 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
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例如 2008 年全国卷 Ⅱ
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的 “ 网 ” 字进行赏析,答案为 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
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角度分析与鉴赏的结果。
“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
动、新奇 ” 。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边地见到的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
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 泛指平卢、范阳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 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 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 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
的客人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引出下文三句。
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厚,不说它是怎样的
冷了,就是雪上反射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
万里寒光生积雪 ” 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 “
惊 ” 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 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
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
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
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
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 “ 静 ” 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 “ 静 ”是本诗的“诗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