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作业分级表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
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
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
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
<88
88-94 94-100 100-106
IV 级 >112 >109 >106
8
<85
85-91
91-97 97-103 >103
表 3.1-9
噪声作业分级表
范围
声级≤ ~ ~ ~ ~ ~ ~ ~ ~ ~ ≥
100 103 106 109 112 112
85 88 91 94 97
级别
接噪时间(h)
Ⅱ
Ⅱ
Ⅲ
Ⅰ
Ⅰ
Ⅱ
Ⅱ Ⅱ-Ⅲ Ⅲ
Ⅲ
0
Ⅰ
Ⅰ-Ⅱ
Ⅱ
Ⅱ
Ⅲ
Ⅲ
Ⅳ
0
Ⅰ Ⅰ-Ⅱ Ⅱ Ⅱ-Ⅲ Ⅲ
Ⅲ
Ⅰ
0
Ⅰ Ⅰ-Ⅱ Ⅱ
Ⅱ
Ⅲ
Ⅲ
Ⅱ
0
Ⅰ
Ⅱ Ⅱ-Ⅲ Ⅲ
Ⅲ
Ⅲ
10≤M≤50
Ⅲ
0
Ⅰ
Ⅱ
Ⅲ
Ⅲ
Ⅲ
Ⅲ
Ⅳ
0
Ⅰ Ⅱ-Ⅲ Ⅲ
Ⅲ
Ⅲ
Ⅲ
Ⅰ
0
Ⅰ
Ⅱ
Ⅲ
Ⅲ
Ⅲ
Ⅲ
Ⅱ
0
Ⅰ Ⅱ-Ⅲ Ⅲ
Ⅲ
Ⅲ
Ⅲ
50<M≤80
Ⅲ
0
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标准号:GB12331-1990替代情况:替代 $False$发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和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发布日期:实施日期:点击数:8540更新日期:2008年02月06日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引用标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术语3.1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 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三项指标的确定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表14.2.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 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表2式中: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3.2分级级别见表3。
表34.4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并实行简化,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见表4。
表4注: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从左到右,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h,依次分一、二、三级;>2h,依次分别为二、三、四级。
4.5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分别进行毒物作业的分级,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同时注明其他生产性毒物作业的级别。
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标准号: GB12331-1990替代情况:替代$False$发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和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发布日期:实施日期:点击数: 8540更新日期: 2008年02月06日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引用标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术语3.1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三项指标的确定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表14.2.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表2式中: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3.2分级级别见表3。
表34.4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并实行简化,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见表4。
表4注: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从左到右,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h,依次分一、二、三级;>2h,依次分别为二、三、四级。
4.5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分别进行毒物作业的分级,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同时注明其他生产性毒物作业的级别。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使用的几种主要分析方法为:三、有毒作业分级1、高毒物品卫生部2003年颁布了《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依据是:MAC或PC-TWA<1mg/m3的有毒物质及被IARC认定的人类致癌物,近十年列在职业中毒发病前十名的有毒物质。
《高毒物品目录》规定,高毒物品共有54种: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氨、苯、苯胺、丙烯酰胺、丙烯腈、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二甲基苯胺、二硫化碳、二氯代乙炔、二硝基苯(全部异构体)、二硝基(甲)苯、二氧化(一)氮、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 、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不含氟化氢)、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汞、碳酰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物、(四)羰基镍、锑及其化合物、五氧化二钒烟尘、硝基苯、一氧化碳(非高原)。
高毒物质的特点:①毒性大;②危害大;③易发生急慢性中毒及急性中毒或亚急性中毒;④易发生癌变;⑤易被利用于恐怖事件或战争。
2、有毒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数。
1)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 取值列于下表。
D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的取值)取值列于下表。
2)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 的权重数(WB3)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的计算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可按式(1)-(3)计算:(1)职业接触限值以PC-TWA 表示的:/(PC-TWA). . . . . . . . . . . . . (1)B =CTWA式中:B----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现场测量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2.1 执行。
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氟化氢
电解铝、氢氟酸制造
五氯酚及其钠盐
五氯酚、五氯酚钠生产
镉及其化合物 敌百虫 氯丙烯
镉冶炼、镉化合物的生产 敌百虫生产、贮运 环氧氯丙烷 制造、)
钒及其化合物 溴甲烷
硫酸二甲酯 金属镍
甲苯二异氰酸酯 环氧氯丙烷 砷化氢 敌敌畏 光气 氯丁二烯 一氧化碳 硝基苯 苯乙烯 甲醇 硝酸 硫酸 盐酸 甲苯 二甲苯 三氯乙烯
氰化物 三硝基甲苯
氰化钠制造、有机玻璃制造 三硝基甲苯 制造和 军火加工 生产
铅及其化合物
铅的冶炼、蓄电池制造
二硫化碳 氯
二硫化碳制 造、粘 胶纤维制 造 液氯烧碱生产、食盐电解
丙烯腈
丙烯腈制造、聚丙烯腈制造
Ⅱ级(高度危害)
四氯化碳 硫化氢
四氯化碳制造 硫化染料的制造
甲醛 苯胺
酚醛和尿醛树脂生产 苯胺生产
二甲基甲酰胺
六氟丙烯 苯酚
氮氧化物 溶剂汽油
丙酮 氢氧化钠 四氟乙烯
氨
钠生产 钒铁矿开采和冶炼 溴甲烷制造 硫酸二甲酯的制造、贮运 镍矿的开采和冶炼 聚氨酯塑料生产 环氧氯丙烷生产 含砷有色金属矿的冶炼 敌敌畏生产、贮运 光气制造 氯丁二烯制造、聚合 煤气制造、高炉炼铁、炼焦 硝基苯生产 苯乙烯制造、玻璃钢制造 甲醇生产 硝酸制造、贮运 硫酸制造、贮运 盐酸制造、贮运 甲苯制造 喷漆 三氯乙烯制造、金属清洗 二甲基甲酰 胺制造 、顺丁橡 胶的合成 六氟丙烯制造 酚醛树脂生产、苯酚生产 硝酸制造 橡胶制品(轮胎、胶鞋等)生产 丙酮生产 烧碱生产、造纸 聚全氟乙丙烯生产 氨制造、氮肥生产
铬酸盐、重铬酸盐
铬酸盐和重铬酸盐生产
Ⅰ级(极度危害)
黄磷 铍及其化合物
对硫磷 羰基镍
企业公司五项职业危害分级台账
企业公司五项职业危害分级台账
企业公司五项职业危害分级台账有毒作业分级记录表序号有害作业点名称接触人数毒物名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
国标规定(㎎/m3))
测定结果(㎎/m3))
超标倍数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定级≤ ≤2h >>2h
说明: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登记表序号有害作业点名称工种接触人数(人)国标规定(㎎/m3 )
测定结果(㎎/m3 )超标倍数粉尘中二氧化硅含量(% )说明:
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分级表序号作业地点名称工种人数(人)率劳动时间率 T((% )
8h 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率 KJ/ (min ·㎡))
性别数系数 S 体力劳动方数式系数 W 体力劳动强数度指数t 定级
说明:
噪声作业人员分级登记表序号作业地点名称工种人数(人)接触噪声作业时间(min )
声级范围/db 分贝定级
说明:
高温作业人员分级登记表序号作业地点名称工种人数(人)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 )
WBGT 指数(℃)定级
说明:。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附件3: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一类毒物:苯、氰化物、羰基镍、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非致癌的无机砷化物除外)、锰及其化合物、铬酸盐、重铬酸盐、沥青烟类、
二类毒物:氯、丙烯腈、硫化氢、苯乙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甲醛、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苯胺、金属镍、砷化氢、丙烯酰胺、糠醛、氯仿、2-羟基乙腈、氰化氢、对苯二酚、丙烯醛、五氧化二钒、水合肼
三类毒物:甲苯、二甲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二甲基甲酰胺、苯酚、甲酚、氮氧化物、三氯乙烯、二氧化硫、吡啶、单乙醇胺、硫氰酸钠、乙腈、硝铵、二乙醇胺、亚硝酸钠、高氯酸、甲胺、巴豆醛(2-丁烯醛)、甲酸、异丁醇、三苯基膦、氢氟酸、乙二胺、尾气
四类毒物: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氨、聚丙烯、醋酸乙烯酯、2-丁酮、硫磺、环已烷、丁烯、丁二烯、丙醛、乙酸、乙醛、二氧化碳、丁醇、乙二醇、石脑油、丁醛、异丁醛、甲基叔丁基醚、液化石油气(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乙酸乙酯、异丙醇、已烷、异戊烷、四氢呋喃、正庚烷、四氯化钛、乙苯。
35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4-23批准1991-01-01实施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引用标准GB 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 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术语3.1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三项指标的确定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表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D(见GB 5044表2) │───────────┼──────Ⅰ(极度危害) │ 8───────────┼──────Ⅱ(高度危害) │4───────────┼──────Ⅲ(中度危害) │ 2───────────┼──────Ⅳ(轻度危害) │1━━━━━━━━━━━┷━━━━━━4.2.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表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 L───────────┼────≤2│ 1───────────┼────2--5 │2───────────┼────>5 │ 3━━━━━━━━━━━┷━━━━4.2.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
部分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
-
5
蒸汽(mg/m3)
6600mg/m3,1小时(大鼠吸入)
2
粉尘和烟雾(mg/m3)
-
-
急性经口LD50(mg/kg)
无资料
-
1
急性经皮LD50(mg/kg)
无资料
-
刺激与腐蚀性
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3
2
致敏性
无
0
2
生殖毒性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4mg/m3,24小时(交配前72天),引起月经周期改变或失调,对分娩有影响,对雌性生育指数有影响。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25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
510mg/m3,2小时(大鼠吸入)
3
粉尘和烟雾(mg/m3)
-
-
急性经口LD50(mg/kg)
2140
0
1
急性经皮LD50(mg/kg)
无资料
-
刺激与腐蚀性
家兔经眼:1380μg,重度刺激。
3
2
致敏性
无
-
2
生殖毒性
无
-
3
致癌性
无
2
4
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
人的嗅觉阈为1mg/m^3。2mg/m^3浓度可引起鼻、咽部刺激症状,6~8mg/m^3引起剧烈咳嗽。口服浓硫酸1ml可致死。
3
5
扩散性(常温或工业使用时状态)
液态沸点:1390℃
1
3
蓄积性(或生物半减期)
-
-
1
毒物危害指数
n
THI=∑(ki·Fi)=24
i=1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有毒作业分级标准号:GB12331-1990替代情况:发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和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发布日期:实施日期:点击数:8540更新日期:2008年02月06日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引用标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术语3.1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 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三项指标的确定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表14.2.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 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表2式中: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3.2分级级别见表3。
表34.4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并实行简化,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见表4。
表4注: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从左到右,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h,依次分一、二、三级;>2h,依次分别为二、三、四级。
gb12331-1990有毒作业分级
颁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时间:1990-4-23生效时间:1991-1-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引用标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术语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有毒作业分级原则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三项指标的确定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见表4.2.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见表4.2.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
工作地点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规定见附录A(补充件)、超标倍数B的计算公式:B=M#c#/M#s#-1 (1)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Qmg/m*3*;M#s#——该种毒物在TJ36表4中的最高容许深度,mg/m*3*。
分级指数C的计算4.3.1分级指数C的计算公式:C=D.L.B (2)式中: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3.2分级级别见表3。
见表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并实行简化,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见表4。
职业危害分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指南
职业危害分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指南1 设置目的职业危害分级是企业实现职业健康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通过职业危害分级,可使企业掌握职业危害的致因、严重程度、接触人员的数量等,以便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计划,控制或减少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为此,特设置本项目。
2 适用范围本项目适用于从事生产性毒物、粉尘、高温、体力劳动强度等四项作业进行分级的人员。
3 考评要点3.1 接触三、四级毒物危害人员比率小于1%。
根据《有毒作业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3.1.1 有毒作业分级(见表4-9-1)表4-9-1 有毒作业分级分级指数C的计算公式:C=D·L·B式中: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3.1.2 三项指标的确定3.1.2.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4-9-2。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⑴属于Ⅰ级毒物(极度危害)的有:汞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氯乙烯、铬酸盐、重铬酸盐、黄磷、铍及其化合物、对硫磷、羰基镍、八氟异丁烯、氯甲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氰化物。
⑵属于Ⅱ级毒物(高度危害)的有:三硝基甲苯、铅及其化合物、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硫化氢、甲醛、苯胺、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敌百虫、氯丙烯、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硫酸二甲酯、金属镍、甲苯二异氰酸酯、环氧氯丙烷、砷化氢、敌敌畏、光气、氯丁二烯、一氧化碳、硝基苯。
⑶属于Ⅲ级毒物(中度危害)的有:苯乙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氧化物。
⑷属于Ⅳ级毒物(轻度危害)的有: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四氟乙烯、氨。
3.1.2.2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见表4-9-3。
表4-9-33.1.2.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超标倍数B的计算公式:B=Mc/Ms-1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3;Ms-该种毒物的最高容许深度,mg/m3。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4-23批准1991-01-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 引用标准GB 504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术语3.1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 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 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 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 三项指标的确定4.2.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表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D(见GB 5044表2) │───────────┼──────Ⅰ(极度危害) │8───────────┼──────Ⅱ(高度危害) │4───────────┼──────Ⅲ(中度危害) │ 2───────────┼──────Ⅳ(轻度危害) │1━━━━━━━━━━━┷━━━━━━4.2.2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表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L───────────┼────≤2│ 1───────────┼────2--5 │2───────────┼────>5 │ 3━━━━━━━━━━━┷━━━━4.2.3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4-23批准1991-01-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 引用标准GB 504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术语3.1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 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 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 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 三项指标的确定4.2.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表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D(见GB 5044表2) │───────────┼──────Ⅰ(极度危害) │ 8───────────┼──────Ⅱ(高度危害) │4───────────┼──────Ⅲ(中度危害) │ 2───────────┼──────Ⅳ(轻度危害) │1━━━━━━━━━━━┷━━━━━━4.2.2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表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 L───────────┼────≤2│ 1───────────┼────2--5 │2───────────┼────>5 │ 3━━━━━━━━━━━┷━━━━4.2.3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
化学物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4分级-- 4.2职业性接触毒物作业危害的分级 依据
• 4.2.5.3职业接触限值以MAC表示的: • B=CMAC/MAC ⑶
• • • •
式中: B--- 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 CMAC---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瞬(短)时浓度 MAC:最高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2.1执行。
4.2.6劳动者体力强度的权重数(WL)取值列于表3。 表3 劳动者体力强度的权重数(WL)取值
≤1 1<G≤6 6<G≤24 >24
0级(相对无害作业) Ⅰ级(轻度危害作业) Ⅱ级(中度危害作业) Ⅲ级(重度危害作业)
5 分级管理原则
• 应根据分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5.1 • 0级(相对无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对劳动者 健康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应继续保持目前的作业方式和防 护措施。一旦作业方式或防护效果发生变化,应重新分级。 • 5.2 • Ⅰ级(轻度危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对劳动者 的健康存在不良影响。应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者实际 接触水平,设置警告及防护标识,强化劳动者的安全操作 及职业卫生培训,采取定期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 等行动。
正确使用说明
• A.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评价工作场所生产性毒物作业的卫 生状况,区分该作业对接触者危害程度的大小,在综合评 估生产性毒物的健康危害程度、劳动者接触水平等基础上 实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时,应与生产性毒物控制和作业分 级管理办法配套使用。 • A.2作业分级的重要指标是职业接触水平。分级时,应考 虑毒作用类型不同的化学物的接触水平。 • A.2.1在对那些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 用,即同时具有PC-TWA和PC-STEL两种类型职业接触限 值的化学物进行分级时,应注意考虑短时间接触对健康的 影响。在PC-TWA接触比值进行分级的基础上,还应根据 PC-STEL接触比值对短时间接触程度进行分级。
GB 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4-23批准1991-01-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 引用标准GB 504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术语3.1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 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 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 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 三项指标的确定4.2.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表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D(见GB 5044表2) │───────────┼──────Ⅰ(极度危害) │8───────────┼──────Ⅱ(高度危害) │4───────────┼──────Ⅲ(中度危害) │ 2───────────┼──────Ⅳ(轻度危害) │1━━━━━━━━━━━┷━━━━━━4.2.2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表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L───────────┼────≤2│ 1───────────┼────2--5 │2───────────┼────>5 │ 3━━━━━━━━━━━┷━━━━4.2.3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