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与要素核算
全面成本管理六大体系
全面成本管理六大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管理的深入发展,全面成本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面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以实现成本的最优化。
全面成本管理六大体系包括:成本计划体系、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分析体系、成本评价体系和成本决策体系。
一、成本计划体系成本计划体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目标和资源状况,制定成本计划和目标的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成本目标和成本计划三个方面。
成本预算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对各项成本进行合理预估和安排,以实现成本的控制和优化。
成本目标是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而设定的成本水平。
成本计划是指企业根据成本预算和目标,制定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和行动计划。
二、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控制体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手段和成本控制流程三个方面。
成本控制方法是指企业根据成本的特点和规律,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进行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手段是指企业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对成本进行控制。
成本控制流程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控制的具体流程和步骤。
三、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是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核算的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成本要素核算、作业成本核算和标准成本核算三个方面。
成本要素核算是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人工和间接费用等成本要素进行核算。
作业成本核算是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
标准成本核算是指企业根据标准成本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核算和比较。
四、成本分析体系成本分析体系是指企业对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成本变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差异分析三个方面。
成本变动分析是指企业对成本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成本效益分析是指企业对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
成本差异分析是指企业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
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知识点
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知识点导语: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作业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知识点之一,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计算和控制各项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本文将以1500字左右,详细介绍业成本法的知识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生产或服务过程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逐一核算,从而获得准确的成本数据。
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首先,它强调个别作业的成本计算,相对于总成本法更加精确。
其次,作业成本法适用于所有的企业类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成本核算。
最后,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需要建立完善的作业成本表,对每个作业的直接和间接成本进行准确分配。
二、作业成本法的要素与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主要要素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其中,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作业的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作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制造费用是指除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外的其他生产费用。
计算各个要素的方法是根据作业成本表进行逐一核算。
首先,根据作业的特点,确定直接材料成本,并进行明细记录。
其次,统计直接人工成本,包括人工工资和各类福利费用。
最后,由于制造费用比较复杂,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间接分配方法,如按照工时、工序或者机器使用时间进行分配。
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和意义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
首先,它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计算各个作业的成本,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经营分析。
其次,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低效的作业,从而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最后,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帮助企业控制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同时,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作业成本法的计算过程相对较为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统计和分析。
其次,作业成本法要求企业有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和数据管理系统,以保证成本数据的准确性。
成本核算的职责范围内容
成本核算的职责范围内容成本核算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一环,它主要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项成本与费用的核算和分析,以及相关的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的职责范围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成本核算的基本任务:1.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的起点是明确成本核算对象,即明确对哪些经济业务的成本进行核算。
一般来说,成本核算对象可以包括产品、项目、作业、部门、订单等。
2. 确定成本要素: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确定成本要素,即确定哪些成本要素应当计入成本核算范围内,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3. 确定成本核算要求: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有关成本情况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因此,在开展成本核算之前,需要明确成本核算的目标和要求,如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业绩评价等。
二、成本核算的内容:1. 直接成本核算: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直接成本核算的主要任务是对直接成本进行收集、分类、计量和核算,并将其分配到相应的成本核算对象上。
2. 间接成本核算: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成本,包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间接成本核算的主要任务是对间接成本进行分配、分摊或分配,并将其合理地分配到各个成本核算对象上。
3. 差异分析:差异分析是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并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为企业提供改进的依据。
4. 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成本核算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设定成本预算、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建立成本控制指标等手段,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实现成本的控制目标和效果。
5.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其主要任务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分类、归集、分析和解释,以提供有关成本结构、成本性质、成本变动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
作业成本管理要素与实施步骤
业成本动 因后 ,就 可按照 同质的成本
对象 ,也可以把 一个 品种 作为成本对
动因将相关 的成本 归集 起来 。每个成
象。在顾客组 合管理等新 的管理工具 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 ,以此 确定 目标顾 客群体 ,这 里的每 个顾 客
就是 成本对象 。 象和生产类 成本对象 。市场类 成本对
形 式 不 同而 不 同 。 认 定 作 业 可 采 用 几
解释发 生成本作业特性 的计量 指标 ,
6 应用软件 :选择或开发作业成 .
反映作 业所耗用 的成本或其他 作业所 种方法 :其一是绘制 企业的 生产流程 本实 施工具 系统 。作业 成本管理 中需 耗 用的作业量 。成本动 因可分为 交易 图,将企 业的各种 经营过程 以网络的 要 的比传统会计 更丰富 的信息 ,是建
性 成本动 因、延续性成本 动因和精确 形式表现 出来 ,每 一个流程 都分解 出 立在大量的计算上的。因此,作业成本 性 成本 动因三类 : 几 项 作业 ,最 后 将 相 关 或 同 类 作 业 归 的实施离不开应 用软件 工具 的支持 ,
①交易性成本动 因,计 量作业发 并起来 ;其二是从 企业现有 的职能部 软 件 工 具 有 助 于完 成 复 杂 的 核算 任 生的频率 ,例如设备调整次数 、订单数 门出发 ,通过调查分析 ,确定各个部门 务 ,有助于对信息进行分析。作业成本 目等。 当所 有的产 出物对 作业的要 求 的作业 ,再加以汇总 ;其三是召集全体 软 件系统提供 了作业成 本核算体 系构 基本 一 致 时 ,可选 择 交 易 性 成 本动 员工开会 ,由员工或工作组 描述其所 造工具 ,可 以帮助建立和 管理作 业成
道和顾 客带来的实际 收益 ,核算结果 企业成本流 动次序和导 致成本发 生的 本核算模型,主要确定企业资源、作业 主要用于 市场决策 ,并支持企 业的产 因素 ,了解各个部门对成本的责任,便 和成本对象,包括他们的分类 ,与各个 品决策 。生产类 成本对象是在 企业内 于设计作业以及责任控制体 系。 组织 层次 的关 系,各个计 算对象的 责 部的成 本对象 ,包括各种 产品和半成 2 作业认定 :掌握作业流程并分 任主体 ,资源作业分 配的成本动因,资 . 品 ,用于计量企业 内部 的生产成果。 解 归并 。作 业往往 分散在企业 的组织 源到 作业的分 配关系 ,作 业到产 品的 4 成本动 因。成本动 因,指 的是 结构 中,随着企业的规模 、工艺和组织 分 配 关 系 建立 。 .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与联系[摘要] 随着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传统成本计算逐渐显示其弊端,本文通过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的计算的比较,说明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计算比较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出现了作业成本法,又称ABC 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1.企业环境的变化。
个性化服务要求企业放弃大批量生产,改为采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柔性生产系统(FMS),以保证能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不同的新产品,及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许多人工己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而且制造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看,还是从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看,都要求成本核算把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上。
2.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
传统的成本核算,以直接人工为主,产品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的都归入制造费用,然后,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按各产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成本。
在传统成本计算中,通常暗含一个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
这种缺陷在直接人工成本占主要地位或制造费用所占比例不高的情况下不会很突出,但在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很高的情况下,传统成本核算的弊端就会日益突出。
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将会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目录: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构成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不同。
作业成本法下根据业务内容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材料整理准备、机器设备调整准备、机器设备维修保养、产品运送、产品质量检验等。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比如,材料整理数量就是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机器调整工时就是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就是产品运送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成本库又称同质成本库,它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一起。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1)按照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消耗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
(2)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合并加总在一起。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在归集同质作业成本库后,需要从中选取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的单位数,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即作业率。
接着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和作业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
典型的作业动因包括采购订单份数、“收单份数、检验报吿数或对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和制造周转次数等。
目录?成本法ABC什么是1管理法的区别ABC与2成本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3成本法组成ABC4分析法的过程ABC5分析法的实施步骤ABC6应用案例7分析法的作用ABC8ABC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什么是ABC成本法?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会计实务企业核算成本管理的常用5种方法
会计实务企业核算成本管理的常用5种方法
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按照不同的产品、工序或作业进行成本
核算的一种方法。
它将企业的各项费用按照作业次序或过程直接分配到相
应的产品或作业中,然后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以便清楚地了解到底是哪
些作业产生的成本较高或较低,并根据成本信息进行决策和控制。
2.过程成本法:过程成本法是将企业的生产或制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
不同的阶段或过程,然后根据每个过程所需的成本进行成本核算。
它可以
帮助企业了解各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并根据成本信息进行生产效
率和成本效益的评估和决策。
3.综合成本法:综合成本法是将企业的各项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到不同的产品或作业中,以便计算每个产品或作业的综合成本。
这种方法
尤其适合那些产品多样、生产过程复杂的企业,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
解各个产品或作业的成本构成和综合成本水平。
4.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以标准成本为基准,通过与实际成本的
比较来评估和管理企业的成本。
标准成本是预先设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成
本水平,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标准成本来引导和监督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决策。
5.直接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将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成本直接分
配到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中,然后计算每个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成本。
这种方
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各个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和直接成本水平,从而进行成本效益的评估和决策。
以上是会计实务企业核算成本管理的常用5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企业需求和特点,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以帮助企业了解成本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成本管理)成本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上)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
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
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
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资源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
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
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
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
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
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可以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
浅谈作业成本管理
浅谈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针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作业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方法。
通过合理分析和评估作业成本,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规划资源、优化流程,并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本文将就作业成本管理的定义、目的、原则以及实施步骤进行浅谈,以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作业成本管理的定义作业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作业性质和规模的分析,将各项作业的成本与产出进行核算、分析和控制的管理方法。
它包括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分类、分摊以及计算,并据此进行预算编制、成本分析、效益评价等。
二、作业成本管理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成本的合理分配和控制,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利润最大化。
具体而言,作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支持,使管理者能够明晰投入产出比,合理规划资源,并进行合理定价。
2. 通过对各项作业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发现成本差异,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3. 建立健全的作业成本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全面竞争力,提升利润水平。
4.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支持,使管理者能够明晰投入产出比,合理规划资源,并进行合理定价。
三、作业成本管理的原则作业成本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成本要素分析原则:将企业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别进行核算和分析。
2. 成本控制原则:通过对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实现成本的精确控制。
3. 成本计划与实际控制相结合原则:在制定成本预算的同时,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对成本进行动态调整和控制。
4. 管理者参与成本控制原则: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全员参与,管理者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控制。
四、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步骤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初步准备阶段:明确作业的概念、确定作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明确相关作业流程和数据信息的收集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要素与案例分析
景区、餐饮 、住宿 、交通企业的产品价格上涨与旅行社合作不同 本 动 因 的方 法 , 同时从 执 行 动 因 ,数 量 动 因和 强度 动 因方 面分解
步 的 现 象 。旅 行 社 的影 响 力 、吸 引 力 、和 融合 力根 本 不 能 与 一般 了成 本 动 因的 复 杂性 ,并 以 实 证 演 绎 了成 本 动 因 的解 决方 案 。 [ 关键词 】 作 业成 本 法 成 本动 因 行 业 的核 心 企 业相 提 并 论 。 在 目前 我 国旅 游 供 应 链 的权 力 关 系
维普资讯
经 营 管 理
在我 国现有的旅游经营和行业结构 中, 旅行社 和景 区、 餐饮 、 住宿 、交通企业的合作中,旅行社对这些单位的制约能 力微乎其
微 ,反 而 更大 程 度 的 受 制 约 于这 些 部 门。 因 为景 区 、住 宿 、交 通 企 业 等 供 应 商 即使 不 和 旅 行社 合 作 也 有 很 大 的 生存 空 间 ,甚 至 在
成 本 动 因 、成本 对 象 等 要 素 ,如何 进 行 作 业成 本 核 算 ,选 择成 的 实 时 在 线 预 定 , 而 且 由于 网上 交 易 的 技 术 问题 得 到 解 决 , 远 本 动 因是 关 键 。 程 通讯 技术的成熟和后 台处理能力 的大大提 高 ,使得越来 越多 作 业 成 本 法 的 成 本 动 因 要 素 分 析
能凭空 直接 联系旅游者和旅游 目的地 ,网上的各类预 定都必须 的 。 如不 采取 措施 消 除 它 ,它 将仍 然 归集 在 作 业 中 落地 “ ,在线的房务 、票务等业务必须能够很好的融 合。 因而 ,
旅 游 网 站也 不 是 旅 游供 应 链 中 的核 心 企 业 。 作业 是 企 业 为 了达 到其 生产 经 营 目标 ,在资 源 消 耗 的过 程 中
成本作业法要素
成本作业法要素
成本作业法涉及的核心要素包括资源、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对象、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同质成本库和成本要素等。
这些要素在成本作业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 资源:是成本的源泉,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原始成本。
2. 作业:是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单位,它对资源进行消耗并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
3. 作业中心:是若干项作业的集合,它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和成本核算。
4. 成本对象: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对象,也是成本费用的最终承担者。
5. 资源动因:是用来衡量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它是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的依据。
6. 作业动因:是用来衡量作业的执行情况与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关系的因素,它是将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基础。
7. 同质成本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作业中心的集合,它们的成本费用可以合并计算。
8. 成本要素:是指构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各个项目,例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在实施成本作业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对这些核心要素的分析和确认,来确定资源的消耗、作业的执行以及成本对象的分配,从而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作业成本管理要素与实施
作业成本管理要素与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划、控制和分析来实现成本管理的一种方法。
它涉及到成本的计划和控制,以及成本分析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是企业进行有效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以下是关于作业成本管理的要素和实施的详细介绍。
1.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指制定和确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成本目标和指标,包括计划生产成本、计划销售成本、计划利润等。
通过成本计划,企业能够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活动,确定成本目标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2.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成本进行监控和调整,以确保实际成本符合预算成本。
通过设定控制点、制定控制措施和进行成本分析,企业能够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分析成本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使成本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3.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详细分解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成本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通过成本分析,企业可以了解每个环节的成本构成和变动情况,为制定成本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成本评估:成本评估是指对生产中的成本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成本效益和优化成本结构。
通过对不同作业成本进行评估,企业可以找出成本高效率低的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实现成本效益的提升。
1.确定成本对象:首先需要确定成本对象,即确定计算作业成本的基本单位。
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服务、项目或制造过程等。
通过确定成本对象,可以对每个作业成本进行准确计算和分析。
2.设定计划和标准: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之前,需要制定计划和标准,包括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点和成本分析方法等。
这些计划和标准可以作为实施过程中的依据和参考,确保作业成本的有效管理。
3.记录和核算成本:实施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对每个作业成本进行详细记录和核算。
这包括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进行准确计算和分配,以得出每个成本对象的成本。
4.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通过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了解成本构成和变动情况。
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法
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问题历来是企业十分重视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成本核算的真实性,更加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因此,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十分必要,特别是采用何种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本文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谈及成本控制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重点讨论制造费用分配中的作业成本法相关问题。
一、成本控制的概述(一)成本控制的定义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1]。
(二)成本控制的经济实质成本控制的经济实质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三)成本控制的意义成本控制一直是现代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对于成本控制,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成本控制没有很好的反应企业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成本控制方法有待优化,成本控制效率低下。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以较低的价格、较高的质量、良好的服务、创新的意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产品,以获取竞争的胜利,而这集中体现在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这就要求企业要全面加强管理,实现资金的有效运作,严格控制产品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
成本控制是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手段,是加强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
企业要牢牢把握实现成本目标的主动权,必须使控制措施在影响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才能防止和克服成本形成过程的损失和浪费现象,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达到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成本控制的内容(一)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是指产品成本所耗用的能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需要的内容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需要的内容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需要包括以下要素:
1. 资源:资源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
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2. 作业:作业是成本的驱动因素,它描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活动。
通过了解作业,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成本产生的动因,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成本。
3. 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核算和报告的对象,通常可以是产品、服务、客户、市场等。
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企业可以计算出不同的成本,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决策。
4. 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成本产生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成本。
了解成本动因,企业可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和策略。
5. 分配路径:分配路径是指将资源分配给作业、作业分配给成本对象的路径。
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分配路径,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成本的准确核算。
此外,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还需要考虑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
会计期间是指企业核算和报告成本的期间,通常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
组织结构是指企业的组织层次和管理层次,它决定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责任。
通过以上要素的考虑和应用,企业可以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计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计算法名词解释
作业成本计算法名词解释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指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和产出成果,利用成本计算方法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和计量的方法。
主要的方法包括:
1. 直接成本法:根据作业直接使用的材料和直接劳动成本来计算作业成本。
2. 间接成本法:将作业间接使用的材料和劳动成本按一定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并加到作业的直接成本上,再计算作业的成本。
3. 过程成本法: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按一定的分配方式分摊到每个作业上,计算作业的成本。
4. 活动成本法: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不同活动来确定作业的成本,将活动相关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上。
5. ABC成本法:根据活动的相关性来确定作业的成本,将活
动相关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上,并结合活动的资源消耗量进行成本分析。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计算作业成本,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决策。
利用作业成本法写成本的技术路线
利用作业成本法写成本的技术路线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确定和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它将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三个要素。
下面将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技术路线,详细介绍成本的计算过程。
1.确定产品成本对象和成本要素:在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对象,即要计算成本的具体单位。
成本要素分为三个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
2.确定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单位。
根据生产过程的不同和成本分配的需求,可以设立多个成本中心,每个成本中心都有相应的成本代码和成本对象。
3.确定作业:在作业成本法中,作业是指对成本进行分类和分摊的基本单位。
作业可以是产品的生产过程、批量生产的单元、工序或者任务等。
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成本分配的需要,确定适当的作业单位。
4.收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
在作业成本法中,需要收集和记录每个作业所使用的直接材料的成本,包括材料的购买成本、运输费用等。
5.收集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人工成本,包括直接生产人员的工资、福利和相关费用等。
在作业成本法中,需要按照作业单位,计算和记录每个作业所使用的直接人工的成本。
6.分配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特定作业的费用,包括设备折旧、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等。
在作业成本法中,需要通过适当的分配基础和方法,将间接费用分摊到不同的作业中。
7.计算单位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可以通过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费用按照作业的数量或者工作量分配到每个作业上,从而得到每个作业的单位成本。
单位成本是指每个单位产品或者服务所需的成本。
8.分析成本变动原因:在作业成本法中,除了计算单位成本之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成本的变动原因,了解成本的来源和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通过分析成本的变动原因,可以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和作业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比较分析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
比较分析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出现了作业成本法,又称ABC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1.企业环境的变化。
个性化服务要求企业放弃大批量生产,改为采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柔性生产系统(FMS),以保证能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不同的新产品,及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许多人工己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而且制造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看,还是从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看,都要求成本核算把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上。
2.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
传统的成本核算,以直接人工为主,产品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的都归入制造费用,然后,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按各产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成本。
在传统成本计算中,通常暗含一个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
这种缺陷在直接人工成本占主要地位或制造费用所占比例不高的情况下不会很突出,但在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很高的情况下,传统成本核算的弊端就会日益突出。
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将会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
3.解决传统成本核算弊端的基本途径是:(1)缩小制造费用的分配范围——由全厂或全车间改为由若干个“作业”或“作业成本池”分别进行分配。
作业成本核算(ABC)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
引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传统成本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成本方法,(本文所论述的成本方法不是仅指成本核算方法,而是既包括成本核算方法又包括成本管理方法。
在西方,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是不分的,因此在本文论及成本方法时会涉及管理会计的内容。
)即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
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都与传统成本法有根本的不同,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与提高也是传统的成本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随意翻翻近几年的会计杂志或刊物,都能找到证明作业成本法“威力”的文章,摘录几则如下:李宏健在其所著的《现代管理会计》(第九版)举了一例,假定某公司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的产量是20 000 ,直接成本是10 000 ;乙产品的产量是100 000 ,直接成本是50 000 ;发生在两产品上的制造费用是300 000 。
依据这些资料,计算出的产品单位成本如表1 所示:表 1单位产品成本甲产品乙产品传统成本法下 3.00 3.00作业成本法下 4.75 2.65可以看出,两种成本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甲产品用传统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成本是3.00 元,而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成本是 4.75 元。
单位成本的差异额为1.75 元,差异率达58.33% !美国北部通讯公司有效地实行了作业成本法,他们发现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经常不同于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产品信息,其显著的差异在图2 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图上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占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的比例从1% 到100%, 甚至达到600% !当企业界沉醉在“80% 的销售量由20% 的产品产生”的80/20 法则时,罗伯特·S 卡普兰(Robert S.Kaplan )提出了被称为20/225 的法则。
他在进行作业成本研究中惊奇地发现许多产品实际上是侵蚀企业利润的,因为20%的产品(或顾客)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赵立三王丹《关于成本动因问题的理论探讨》,会计研究,1998年第6期……)看到这些例子,忍不住想问: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作业成本法为什么能够准确地核算企业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同一时期,欧美等国的会计界正在致力于改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
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
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
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资源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
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
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
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
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
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可以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
既可以对资源账户下的资源进行单独分配,也可以通过资源账户对资源分配。
一般先进行资源分配,再进行资源账户分配。
作业作业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首先,作业具有明确的“边界”,以明确作业消耗的资源与作业产出,能够明确成本责任;其次作业必须是可量化的基准,对于一般的生产作业,作业比较容易量化,对于知识性的作业,如研究工作,则难以量化,如果要把作业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则必须对作业进行计量,为作业制订量化的标准。
第三,作业具有单一的分配动因,作业的分配目标对于作业的消耗只能按照单一的成本动因线性分配,而作业中的某些成本项目可能与该成本动因并不线性相关;第四,作业必须与一定的组织机构对应,必须具有唯一对作业整体负责的一个组织单位。
作业层次分类法把作业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其中:(1).单位作业: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数量成正比,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件、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2).批别作业: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
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
常见的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3).产品作业: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
例如零件数控代码编制、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4).支持作业: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例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等。
通常认为前三个类别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还有一种根据作业增值属性分类方法,把作业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
企业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获得利润。
非增值作业不能创造顾客价值,是无效的作业,必须消除以降低成本,增值作业创造顾客价值,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
通过对作业增值属性的分析,可以发现降低成本机会。
增值作业与非增值的判断标准如下:(1)该作业将带来状态的改变;(2)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先前的作业来完成;(3)该作业使得其它作业得以执行。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作业都是增值作业,违背其中一条或者多条标准的作业都是非增值作业。
多种作业分类方法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也会带来处理的困难,为了便于分析,需要选择一个首要的分类方法,而其它的分类法作为辅助。
一般选择作业层次分类法为主,而以增值属性分类法为辅助。
一个作业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作业的层次属性:作业属于哪一个层次;作业的输出:计量作业产出数量的标准;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作业的增值属性:表明作业是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组织:对作业负有直接责任的组织机构;通常对作业的成本和作业执行的效率负责;作业的标准单位成本:企业确定的作业的标准成本,用以考核分析作业执行的效率;计量单位:标示作业产出的单位;如次,小时,个等等;作业能力:通常指在基础会计期间内所能完成作业的最大数量;作业成本:基础会计期间内作业的总的成本;可控成本:作业的直接组织机构对作业成本负责的部分;作业账户作业也需要管理,作业账户就是用来对作业进行管理的。
但是作业账户不能参加分配,这与资源账户不一样。
以作业层次分类法为基础,相应产生了四个作业账户:单元作业账户,批别作业账户、产品作业账户、支持作业账户;根据管理的需要;各作业账户可以继续细分。
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
这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
如可以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
在顾客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这里的每个顾客就是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
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核算结果主要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
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包括各种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根据成本对象持续时间可以把生产类成本对象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成本对象,流水式的生产和连续生产模式下的内部成本对象都是此类,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长期成本对象。
为了进行成本核算,需要把成本对象按期间分割。
订单式的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以订单或者项目的形式存在,其持续时间从订单(或者项目)投入生产到订单完成为止,这个持续时间可能跨越成本核算期间,在核算时分别不同期间核算期间内累计的成本,最后计算出总的成本对象的成本。
第三种情形就是即时的成本对象,这种成本对象主要出现在服务行业,服务结束成本对象立即结束,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等等,服务类成本对象往往与作业容易混淆。
成本对象也需要建立账户进行管理。
如建立按批和按产品的成本对象,可以建立批别成本对象账户和产品成本对象账户。
成本对象账户不参与分配,也不接受分配。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下)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成本动因就是分配的原因,最新的作业成本核算/作业管理标准规定了三种成本动因:资源动因:表示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它资源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它资源。
作业动因: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它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它作业。
成本对象动因:表示其它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它成本对象。
根据成本动因确定的可能的分配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可能的分配方式有关成本动因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章《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分析》。
分配路径:作业成本法中定义了很多的资源作业成本对象等可以参与成本归集与分配的对象,也定义了很多成本动因。
分配路径就是把这些独立的分配对象和成本动因关联起来:例如:人工工资按照各个作业的人数分配到加工作业、检验作业,装配作业。
加工作业根据各个生产批的加工共时分配到各个生产批号。
成本从人工工资流到生产批号就是分配路径。
分配路径把分散的作业成本要素组成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2 分配路径举例辅助要素会计期间:作业成本法按会计期间核算,因此需要确定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包含基础会计期间和复合会计期间,在传统成本法下,“月”是一个基础会计期间,是最短的会计期间,其它的会计期间包括季度和年。
会计期间形成了层次结构。
作业成本法下,会计期间通常也采用月、季度、年的自然会计期间,也可以自由定义:如可以按照旬或者周核算。
组织层次: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确定实施对象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图对于实现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必需的,但是通过把作业成本法的各种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等分配对象与具体的组织结构对应,可以明确各个组织层次的成本责任和目标,以及根据成本信息对组织进行成本绩效考核,从而有利于促成成本的降低。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图3是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图,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传统成本法的成本信息扭曲,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应用作业成本的基本原理分配制造费用以减少成本扭曲。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二阶段的分配过程,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作业向产品分配。
利用成本库合并作业,以减少核算工作量。
图脱离了传统成本法的约束,完全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独立构成一个成本核算体系,但是模型所包含的分配关系有限。
图4 初期的作业成本概念模型图5是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图。
在这个模型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内部结构,增加了账户来对他们的内部结构进行管理,还增加了专门的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
这个核算模型在图3所示模型的基础上,对分配关系进行了扩展,使得作业成本法描述企业成本流动过程的能力大大提高。
图5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图6是图5核算模型分配维度的展开图,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可分配对象之间的实际分配网络,专注于刻画企业的成本流动过程,省略了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部分。
图6包括所有参与分配的对象:资源、资源组合、资源账户、作业和成本对象,对作业按着层次分类进行分析,可以直观表示同类型分配对象之间的分配,尤其是作业之间的分配。
图6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展开从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对于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描述能力逐渐增强。
传统成本法陷入困境正是在于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并不相关。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力图更好地反映生产过程,按照生产的过程来核算成本,这就增加了作业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
作业是描述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关键因素,并且通过作业的组织属性可以刻画各个生产过程的活动的成本责任,间接地描绘出一副成本责任图,这是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因。
随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也越来越复杂。
在现代信息技术很发达的条件下,没有必要用人工来管理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功能强大的作业成本计算/管理系统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所有这些工作,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地把成本流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并能在模型基础上实现作业成本核算,完成相关的各种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