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
从《简·萨默斯的日记》看莱辛的女性书写
质 和 新女 性 对 女 性 气质 的 回 归等 三 方 面剖 析 莱 辛 的 女 性 书 写 , 出 多丽 丝 ・ 辛对 于女 性 解 放 独 到 的 见 解 。 指 莱
关 键 词 :多丽丝 ・ 莱辛 ; 萨默斯的 日 ; 简・ 记 女性 书写 ; 女性主体 ; 女性 经验
Do i s i g SFe a e Na r tv r m r s Le s n ’ m l r a i e f o
文献标识码 : A
从 简萨 斯 日 》莱 的 性 写 《 ・默 的 外 国语 学 院 , 福 建 福 州 300 ) 507
摘
要 : 用女性 主义批 评理论分析 《简・ 运 萨默斯的 日记 》, 父权 制下传统女性的处境 、 从 新时代独立女性 的特
一
机会 , 头 来只 能含 辛 茹苦 独 自抚 养 孩子 , 到 终生 潦
倒 。 的 同事乔伊 斯 (o e )是 杂志社 有史 以来最 简 Jy e “
好 的 主编 , … , 是她 要 去 美 国 , 弃 一 份 很 少 … 但 放
人 能够 拥 有 的工 作 , 弃 家 庭 、 友和 家 , 一 个 放 朋 去
a ay e hs b o o he s e t— — fmae’dlmma i ar rhc s ce , etr s o e fmae n n lz st i o k fr tre ap cs m ls i e n p ti c i o it fau e f n w e ls a d a y
记 》 《 果老 人 能够 ……》 叙 述 了她 中年新 寡 后 和 如 , 在 亲情 和 爱情 上 的心 路 历程 ,并在 这 过程 中寻 找 到 自我 , 使女 陛身 份得 以 完整 。本 文从 女性 主 义文 学批 评 的 角度 , 图对 《 ・ 默 斯 的 日记 》 行解 试 简 萨 进 剖 , 示 菜辛对 当今 社会 女性 身份 和 处境 的看 法 。 揭
生命的流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时态交叉
rng 6 7@ sn . o i 67 i a t m
英 国女作家 多 丽丝 ・ 辛 ( o sL s n ) 莱 D f es g 幼 i
人类 科 学 的 介 绍》中谈 到 , 生 命 的 过 程 是 一 时 “
年在殖 民地 长大 , 目睹 了很 多社会不公 , 一生受很 多“ 主义” 如共 产主义 、 , 马克 思主 义、 非主 义 的 苏
t r u h a ay i g t e t r e tn e nd tns n e s ci n u e n te n v 1 h o g n lzn h h e e s sa e e i tr e to s d i o e . h
K yw rs oi I si T e irs n o e lep i sp y t s t sc o e od :D r e s g h ai J e S m r i h oo h e ei e et n s. n D eo a f s f l n nr i Auh r Z a gLn l gi ap s rd a tdn e c ol f oe nL nu gs N nigU i ri f to : h n ig n ot au t s etnt ho o r g a gae , aj n esyo i s g e u i h S F i n v t S i c n eh o g N n n 10 4 C i ) sei in ri n m r a i rt e m i c neadT cn l y( aj g2 0 9 , hn , p c l i i B is adA ei nLt au .E a : e o i a a z g n th c e r l
从多丽丝·莱辛的现实主义小说《青草在歌唱》和《简·萨默斯的日记》看她的的边缘性和人文情怀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多丽丝·莱辛的现实主义小说《青草在歌唱》和《简·萨默斯的日记》看她的的边缘性和人文情怀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10631摘要摘要多丽丝·莱辛在她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近30部作品,展现了多样的写作风格,反映了多元化的主题,众多莱辛研究专家一致认为很难对她的作品进行归类概括。
莱辛本人也拒绝被划分到某个固定的流派,而是始终坚持以一个边缘观察者的立场看待社会的大问题和生活中的普通问题,写出人生的边缘经验,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早已被偏见定论的问题,作品中深深浸透着对弱者的人文关怀。
这一切都与她早年流亡的生活经历和逐渐形成的边缘文化身份有着深刻渊源。
莱辛一生为人类的福祉而尝试各种风格的写作,涉及多样的主题,探索表达思想的最有力方式,并认为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是文学的至高点。
本文选取莱辛现实主义处女作《青草在歌唱》和后期重返现实主义的第一本重要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解读莱辛对于社会异化的边缘书写和对女性问题的独特见解,追寻她不断转换的视角和转变的观念以及对写作形式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从而呈现她长期以流亡作家的独立气质和边缘姿态谱写对人类生存和精神状态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边缘性;流亡;人文关怀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ⅡAbstractInherOVer60yearsofwritingc{I慨DorisLessinghascreatednearly30fictions、析tllvariouswritingstylesandthemes.ExpertsonLessinghavedrawnaconclusionthatLessingandherworksagenoteasytoconcludeorcategorize.Meanwhile,tessingherselfrefusestobecategorizedintoany丘xodgroupfor10ng.舢lthroughoutherwritingcareer,shepositionsherselfasamarginalobserverandexpressesherideasaboutsocialissuesandcommonproblemsindailylife.Herarticulationofmarginallifeexperienceenablesreaderstocastnewperspectivesonwhatthedominantculturehasstereotypedandarticulated.Therefore,humanityprevailsina11herworks.Allthisisintenselyconnected、析Ⅱlherearlylifeexperienceandcultureidentityofanexilicwriter.Forthewelfareofhumanbeings,Lessinghasbeenseekingthemostsuitablestyleandformforfictions.Sheconsidersthe19也centuryrealistfictionstobethehighestformofliterature.ByanalyzingherfirstrealistnovelTheGrassIsSingingandherfirstimportantnovelDiariesofJaneSomersaftershereturnedtorealiststyleintheeighties,thisthesistriestopresentLessing’Shumaneconc是l'nabouthumansurvivalandmentalstate弱anindependentandexilicintellectual.ItelaboratesLessing’suniqueperspectiveonalienationofsocietyandfemaleissue,andherconversedviewpointsandconsistentexplorationofwritingstyle嬲well.Marginalityinheridentitycartexplainallhereffortsofexploration.Keywords:DorisLessing;Marginality;Exile;Humanitym啪5叫7㈣5㈣8Ⅲ9㈣9……1洲Y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V中文文摘中文文摘第一章引言首先,本章介绍多丽丝·莱辛的创作生平和她在文学界的地位。
从《简·萨默斯日记》看家庭关系与现代女性生存价值实现
从《简·萨默斯日记》看家庭关系与现代女性生存价值实现作者:韩晴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多丽丝·莱辛(1919年-)是英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
她多产而高寿,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她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来英国女性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
她在小说领域中的成就主要来自于她对现代女性群体的全面细致的刻画与描写。
莱辛在作品里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当代西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实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女性自由的现状、实质等问题表达了自己辩证而多维的观点。
关键词:《简·萨默斯日记》现代女性价值实现女性的自由与生存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家庭的依托与付出及男女两性的和谐相依,也无法脱离大社会而存在,女性追求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永远都是有限的。
(夏琼,2007)现代女性在牺牲自我和追求自我两者之间仍然难以抉择。
单纯的追逐自我价值不一定意味着幸福,某种程度上“牺牲自我”却往往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途径。
即现代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履行传统的家庭角色之间并不相悖。
《简·萨默斯的日记》作为莱辛后期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莱辛终其一生对于现代女性生存价值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一.现代女性生存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对家庭的付出《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人公简·萨默斯的经历表明:现代女性实现自身生存意义和改善自身生存状态的重要一环在于回归女性的天性,协调好自身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现代社会角色的关系。
传统的家庭角色要求女性付出爱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我,而现代社会角色即工作会帮助女性实现自我价值。
莱辛在作品中认为现代女性需要在追求自我与牺牲自我之间达到平衡,在和谐的两性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下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漂亮能干的中年职业女性简,在杂志社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她自私而麻木,生活枯燥乏味,所在乎的一切就是自己的工作和自身形象。
悖反式回归_简_萨默斯的日记_中女性主义的另一种解读_秦治全
外国语文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c. , 2010 Vol. 26 No. 6
一、 引言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女性主义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吸引 社会学、 心理学、 哲学 了众多研究者的追随。他们从种族学、 等角度切入, 或以理论, 或以作品, 或以实践形式对其进行诠 释与演绎, 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他们大都局限于从单纯的性 别对立, 或者拘泥于从理论科学对其进行剖析, 最终要么将 其演变成了新格局下的男女性别的对立斗争, 从而将女性 主义拉向了一个偏激的维度; 要么全盘否定女性主义的历 史意义, 将其封杀在男性政治之下 。 笔者认为, 这不能不说 它既富于启示 是一个遗憾。 因为从女性主义发展史来看, 性, 又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但整体而言, 作为一种历史思潮, 它无疑具有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但它的最终旨归指向何处, 却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话题, 因为它关涉着整个人类未 来的命运。为此, 各类艺术家、 社会学家、 作家、 心理学家纷 纷对其深入探索, 并且取得了骄人成绩。 其中, 诺贝尔文学
悖反式回归
— — —《 简·萨默斯的日记》 中女性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秦治全
( 武汉工业学院 外语系, 湖北 武汉 430023 )
提
, 《简 · 萨默斯的日记 》 要: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 ·莱辛的后期之作 无疑可谓经典。 它以独特的人
但其光环却屡屡被人忽略, 尤其为其著作的另一部 物形象和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和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 《金色笔记》 作品 的光芒所掩盖。笔者认为, 该作品表达的女性主义思想已超越了同时代不同领域有关女性主义思 想的阐释, 从而上升到一个更加可感和有质的高度, 因此它理应被深入挖掘 。 而且, 对这一作品的深入解读, 有利 于我们进一步走近多丽丝 ·莱辛, 是对其价值的进一步认识 。换言之, 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不仅是对多丽丝 · 莱辛 卓绝之处的深入挖掘, 亦是对女性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思考, 有益于人类和谐。 ; 悖反; 回归; 女性主义 关键词:《简·萨默斯的日记》 中图分类号: I561.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6414 ( 2010 ) 06 - 0011 - 04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析《简·萨默斯的日记》
西方文论界的认可。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人文学研究 ,指 点滴 。她 开始 注意 观察 周 围的人 和事 物 ,寻找生 活 的乐趣 和美好 。 出文学 与历史 之间是 相互作 用 ,相互 影 响的关 系 ,而非 “ 前景 ”与 而对于莫迪来说 ,在她终老前夕有人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实为 “ 背景 ”的关 系。它具 备 明显 的批判 性 、消解 性和颠 覆性 等后 现代 主义特 征 , 主体对 历史 的干 预和 改 写 。在 批评 实 践上 ,新历 史 强调 主义 跨越 了文学 、史学 、哲学 、政 治学 、社 会学 的学科 界 限 ,具有
多 丽丝 ・ 莱辛 (oiL si ,11一是一 位享 誉世 界 文坛 的 当 D r es g 9 9 ) s n
的年龄 ) 觉到 身 边 的男 人 们不 再 注意 她 ,这 种受 人漠 视 的感觉 时察
代 英 国女 作 家 。2 0年 l月 ,在 囊 括 了 欧洲 几 乎 所有 文 学 奖项 之 使她 感触 良深 。不仅 如此 ,在 这个 现实 的社会 里 ,中老年人更 是成 07 0
21血 00
南昌教 育 学院学报 文学 艺术
第2 卷 第4 5 期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析 《 ・ 简 萨默斯的 日记 》
陈桂 珍
( 州大学 阳光学 院外语 系 福 建福 州 301 ) 福 506
摘 要 :具有鲜 明后现代 色彩 的新历 史主 义批评是 对传统历史主义和 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拔 ,它强调 文学文本与历 史文本之 间的互文 性。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批评 的角度 来剖析英 国" 3代女作家多丽丝 ・ - 莱辛后期 重返现 实主义的一部重要作品 《 ・ 简 萨默斯 的日 》,浅析 记 这位 “ 文坛常青树”是如何以其独特 的艺术视 角来展现她 所生存 时代的重大社会 问题 , 其对人 类命运和精神世界的探 索。 及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批评 ;多丽丝 ・ 菜辛 ; 《 ・ 简 萨默斯的 日 5 记 5;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 :10 文 献标识码 :A 16 文章 编号 :1 0 — 7 7( 0 0) 4 0 2 - 2 0 8 6 5 2 1 0 — 0 6 0
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简·萨默斯的日记》
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简萨默斯的日记》张秀芳【摘要】《简·萨默斯的日记》是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一部代表作。
莱辛通过主人公简一生的起伏沉落,阐释了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本文结合萨特对于“他人”理论的论述,着重分析简在对待自我、对待他人态度以及对待他人判断方面所发生的巨大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不仅使简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领略了生活的真谛,也使简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为存在的人。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18-19,22)【关键词】《简·萨默斯的日记》;转变;自我;他人;自为存在【作者】张秀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简·萨默斯的日记》是多丽丝·莱辛1984年匿名发表的一部作品,小说采用日记的形式对主人公简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直接的透视:简曾是一位眼界狭窄的中产阶级妇女,与他人的关系十分糟糕,亲情、友情和爱情都与她相距甚远。
随着丈夫和母亲的相继去世,简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此时,简偶遇莫迪,随着与莫迪交往的逐渐深入,简经历了人生彻底的蜕变,与他人的关系也出现了重大转变,简最终体味到了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日记》虽说在莱辛的全部作品中不是最重要的作品,但常被称之为一部对她后期写作尤为关键的作品。
因此,不少国内外的评论家对这部作品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但多从母女关系、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将结合萨特对于“他人”理论的论述,着重分析简在与他人关系中所发生的巨大转变。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指出,存在可划分为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为他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指无意识的物的存在,即是其所是。
自为的存在指有意识的人的存在,它具有人为性、时间性和超越性的特点。
为他的存在指自我在他人的“注视”下感到了自身的异化,但我既不能完全被他人对象化,又不能完全把他人对象化;我与他人总是处在互为对象化的纠缠和矛盾之中。
试析多丽丝·莱辛笔下的生命哲学观
试析多丽丝·莱辛笔下的生命哲学观摘要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笔触刻画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本文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话语历史背景分析法,通过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中语篇产生和接受的时空结构和人物关系的对应形式,并且结合生命哲学观来揭示多丽丝·莱辛笔下的生命哲学观。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话语历史背景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时空;生命哲学一、前言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作为多丽丝·莱辛后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一个好邻居的日记》受到国外许多评论家的关注。
1997年,Muge Galin出版了她的专著《在东西方之间一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苏菲主义》,其中《一个好邻居的日记》被认为是莱辛苏菲主义教育小说之一。
2000年,维基尼亚-泰戈发表了评论《老龄焦虑——(简·萨默斯的日记)》,评论涉及文艺女性代表、莱辛的双角色应用、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母亲以及莱辛在现实主义和幻想主义之间的游离等众多主题。
2006年,我国学者王丽丽教授和郭曼在《山东外语教学》上发表了《灵魂的影子——论(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双人物的特征和功能》一文,通过双人物的起源、死亡与新生、现实与梦境和心灵告白分析了双人物的关联性特征及在小说中发挥的独特功能。
以往国内外对《简·萨默斯的日记》的评论多是从心理补偿、女性主义、心理学、反射理论或新历史主义批评等方面来分析,却少有学者从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话语历史背景分析法来解析此部作品。
本文将利用话语历史背景分析方法,对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的语篇描述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潜在的生命哲学观。
“时空”与“语篇叙述”是体现作品及作者思想意识的最好方法,并且在特定的文学语境下,通过具体、客观的分析的小说产生的话语背景,这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关系和情节的发展,而且深刻地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这也是多丽丝·莱辛笔下所潜在的思想艺术。
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
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论文摘要:《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和《简·萨默斯的日记》分别创作于莱辛的早年、中年和晚年。
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玛丽、安娜和简体现了莱辛在不同阶段对女性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女性从屈从于命运,到追求自由,再到重新认识人生的心理成长历程。
论文关键词:莱辛女性心理成长多利丝·莱辛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的早期成名作品《野草在歌唱》、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金色笔记》和后期代表作《简·萨默斯的日记》,这三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共同构成了莱辛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发展轨迹。
玛丽、安娜和简体现了莱辛在不同阶段对女性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探索。
生活于殖民地,被禁锢于种植园的玛丽惨死于黑人家奴的镰刀之下;安娜和简与玛丽不同,她们都是“独立自由”的女性,都在故事的结尾看到了希望;简又与安娜不同,安娜在故事的结尾终于克服了写作障碍,是在事业上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简则是在个人的感情世界里看到了希望。
这三个命运各异的女性很好地体现了女性从屈从于命运,到追求自由,再到对生活有了新认识的过程。
一、玛丽之死在许多评论者看来,玛丽的死根源于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和白人至上的思想,这使她在与自己的黑人家奴摩西发生了暖昧的关系后,又对其百般侮辱,致使摩西对她举起了复仇的镰刀。
在惨剧发生前,玛丽已有预感,但她还是选择了迎接死亡,而不是逃离。
死亡对她而言或许正是一种解脱,解脱窒息的种植园生活,解脱毫无爱意的夫妻生活,解脱软弱无力的自我。
玛丽自始至终都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直到死神降临。
小时候受惯了父亲带给她和母亲的不幸,长大后由于童年的阴影无法正常地恋爱、结婚,嫁给迪克也不过是在他人的闲言闲语打击下的冲动之举,对于迪克她既不理解,也无爱意。
初到种植园虽然一切都不如意,但玛丽还是在最初的一段日子里竭尽所能地充实自己的新生活。
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家庭创伤
鉴赏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家庭创伤吕 洁 董 锋 大连理工大学摘要: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
她喜欢耗费大量笔墨描述各式各样的家庭生活,而这些家庭大多危机重重。
在她笔下出现的孩子,大都具有敏感、反叛、内向的特质。
他们的童年是压抑的、充满创伤的。
这种创作现象与莱辛本人经历十分相关,莱辛的童年是不愉快的,这也间接造成她成年后的婚姻不幸。
因此,在莱辛的作品中充满了回忆和反思的意味,而家庭中情感忽视和责任缺失的问题更成为她思考和展现的重点。
关键词:创伤;家庭;忽视;责任在心理学领域,人在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会影响他的一生。
童年创伤的形成有多种情况。
除了肉体上的虐待,或言语上的辱骂等,很多创伤的形成是慢性的、长期的,在一些看似寻常的环境下,创伤的形成更为隐秘和复杂。
这种创伤形成的最典型环境就是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在成长期接受启蒙教育的最基本单位,孩子的性格、价值观的形成大多取决于家庭背景。
在莱辛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压抑而敏感的孩子和危机重重的家庭,她对孩子的内心探析有着异于常人的细致,通过还原自身经历和后期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家庭创伤的形成。
由于莱辛个人的成长经历,在她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情感忽视和责任缺失产生的创伤。
一、情感忽视情感忽视是造成家庭创伤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爱与归属等需求的忽视。
相较于打骂体罚属于身体上的虐待,这种行为可归属于情感上的虐待。
日常普通琐碎的家庭生活,使很多父母疏于表达亲情,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无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创伤在他们不经意的日常中默默形成。
家庭作为人类在孩童时期接触到的最小的权力单位,不仅仅是给予孩子庇护和抚养的地方,更是一个使孩子受到规训和束缚的场域。
成年的父母作为家庭之主,掌有绝大部分的控制权,从各个方面对子女施加影响。
在精神分析领域,家庭中角色的完整性是家庭稳固的保障。
父亲、母亲、孩子三者缺一不可。
父亲,是权威的代表,他能够更好的启发和训导孩子,通过男性化视角引导孩子看待世界、用理性引导孩子的思维。
母女关系的完整再现与女性身份探索——解读多莉丝·莱辛的《简·萨默斯的日记》
母女关系的完整再现与女性身份探索——解读多莉丝莱辛的
《简萨默斯的日记》
蔡晓燕
【期刊名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1
【摘要】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角作为女儿和母亲的双重感受,体现莱辛运用双重视角完整地再现母女关系这一创作思想.同时通过分析女主角在母女关系背景下的自我身份探索过程,指出母女关系在女性身份构成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蔡晓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65
【相关文献】
1.从《简·萨默斯的日记》看莱辛的女性书写 [J], 王美芳
2.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身份建构——论自传体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的母女关系[J], 冯春园;张尚莲;姚爽;陈耀庭
3.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简·萨默斯的日记》 [J], 张秀芳
4.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身份建构——论自传体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的母女关系
[J], 冯春园;张尚莲;姚爽;陈耀庭;
5.母女关系的重新阐释——解读多莉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 [J], 蔡晓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简·萨默斯的日记》
V o 1 . 3 0
第 6期
N o . 6
兰州教 育学 院学报
J OU RNAL OF L AN Z H0U I NS T I T UT E O F E DUC A T 1 0 N
2 0 1 4年 6月
J u n .2 0 1 4
重塑 自我 与他人的关系
解 读 多丽 丝 ・ 莱 辛 的《 简 ・ 萨 默斯 的 日记 》
张 秀芳
( 武汉大学珞珈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是 多丽丝 ・莱辛晚年的一部代表作。莱辛通过 主人 公 简一 生的起 伏沉 落, 阐释 了正确
认识 自我与他人关 系的重要性。本文结合 萨特对于“ 他人” 理论 的论述 , 着重分析 简在对待 自我 、 对待他人 态度 以及 对
迪, 随着与莫迪交往 的逐渐深入 , 简经历了人生彻底 萨特 在 阐述 自我 与他 人 的关 系时 , 同样 认 识 到 了正 确
的蜕 变 , 与 他 人 的关 系 也 出现 了重 大 转 变 , 简 最 终 体 对待 自我是 处理 与他 人关 系 中最基 础 的 一环 , 并 提 出 味到 了美 好 的亲情 、 友 情和 爱情 。《日记》 虽 说在 莱 辛 了“ 自欺 ” 的概念 。萨 特认 为 , 所 谓 自欺 就是 一种 辩 解
的全部 作 品 中不是 最 重要 的作 品 , 但 常 被 称之 为 一 部 行 为 , 意识 迫使 这种行 为做 出某个 事 物 的样 子 : “自欺 对 她后 期写 作尤 为关键 的作 品 。因此 , 不 少 国 内外 的 的第 一行动 就是 逃避 它所 不能 逃避 的 , 逃 避 它所 是 的
的人 的存 在 , 它具 有人 为性 、 时 间性 和 超越 性 的特点 。 关 系融洽 , 还有一 份 收入颇 丰 的工 作 , 家庭 美 满 幸福 。 为他 的存 在 指 自我在 他 人 的“ 注视 ” 下感 到 了 自身 的 但 深 入简 的 内心 , 却发 现 内心 深处 的简 与 他 人所 看 到
浅析《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老年人问题
122浅析《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老年人问题文/王梦梦摘要: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女性文学家,一生中共创作了五十多部作品,大多着重体现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连续多年陪跑之后,莱辛终在2007年10月11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简·萨默斯的日记》是莱辛后期的作品,也是她重返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作。
以中产阶级丧夫女性简·萨默斯与社会底层老人莫迪之间的忘年交为故事线索,全方位地展示了简在与莫迪相处过程中的成长变化。
关键词:老年人;简·萨默斯;成长在西方社会,衰老代表着生命的消逝,对社会不再存在价值。
他们都向往着青春和未来,却对老年充满抗拒,拒谈死亡。
为了证明自己不老,他们更享受自由,努力让自己充满活力,再现自己存在价值。
亚洲国家,老年人通常与儿孙子女生活在一起,由子女照顾;而在西方,大部分老年人都是独自生活,他们拒绝成为需要照顾的群体。
简正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女性,对变老充满了恐惧与伤感。
简一直在主观上忽略自己注定要成为一个老年人的事实,但在经历了丈夫与母亲相继去世的打击后,她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去尝试结识一些老年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药店认识了老人莫迪,两人成为了朋友。
起初,简对自己的种种行为毫无认同感,感到莫名的恐慌,在结识莫迪后的第一个周六,简就带着玫瑰和康乃馨以及奶油蛋糕去了莫迪那破破烂烂的房子,她没有意识到莫迪的家里甚至没有可以放置鲜花的花瓶,也没有盛放美味奶油蛋糕的小盘子。
在此之前简由于对衰老的抗拒与恐惧,从未认真地去了解过老年人,她的眼里只有那些穿着打扮得体,充满热情的人们,她的一腔热血也都在杂志社的工作上。
与莫迪熟悉后,简才发现原来莫迪就住在自己家附近,而且附近还住了很多老年人,而简却从未见过他们。
从埃里希·弗罗姆的自由观解读《简·萨默斯的日记》
多丽丝·莱辛是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简·萨 默斯的日记》是 由 《好 邻 居 日 记 》和 《岁 月 无 情 》两 部 小说组成。小说中的简是一位独立自信、精明能干的 现代女性,她是一家时尚杂志的副主编。她对丈夫感 情冷淡,不喜 欢 孩 子,所 以 没 有 生 小 孩。 她 对 祖 母 和 母亲的死也没有太过悲伤,在祖母生病的时候,她忙 于工作,无暇 顾 及。 当 她 母 亲 偶 尔 写 信 给 她,告 诉 她 祖母的病情,她 也 从 不 关 心,甚 至 连 信 也 懒 得 读。 简 的丈夫和母亲去世之后,虽然没有了家庭的负担,但 简并没有感到轻松释然,相反却感到孤独茫然。她虽 然不再有家庭的束缚,表面上她是自由的,但是这种 自由只是消极自由。埃里希·弗罗姆是 20世纪著名 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认为现代人应该寻求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最终通过自发性的爱和 创造性的工作实现积极自由。从消极自由与积极自 由的关系,解释简在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后,没有感到 自由而是感到孤独的原因。最终,简承担起女儿和母 亲的责任,她不再感到孤独茫然,而是充实满足。
20世纪以来,现代女性在政治上,可以和男人一 样竞选参政;在工作上,可以和男人一样身居高位,收 入不菲;在生活上,可以不结婚,即使结婚也可以选择 不生小孩。这些被给予自由的女性却并不快乐,她们 孤独茫然,不知所措,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她们拒绝 婚姻、离婚、独自照顾孩子和放荡不羁的私生活,但是 她们并没有获得快乐和满足,而是陷入了困境。
顾晓杰:从埃里希·弗罗姆的自由观解读《简·萨默斯的日记》
49
简在各个方面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独立女性,但 她无法摆脱潜意识中对男人的依赖感和对于男人的 感情需要。尽管简试图表现得与其他传统女性不同, 表面上独立坚强,但失去丈夫和母亲的痛苦,使她逐 渐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传统女性一样脆弱,男人和女人 是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关系,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 完整的。在丈夫去世之后,简在自己和弗雷迪的套房 里,感到孤独寂寞、心情低落:“我觉得自己像一小团 绒絮或者一 根 羽 毛,随 风 飘 荡。 下 班 回 家 以 后,我 好 像指望能在哪里找到秤砣或锚之类的东西,但那东西 根本不存在。”[1]6锚 是 船 上 的 一 种 铁 钩,当 船 需 要 停 靠时,把沉重的铁锚放进水里,可以防止船在大海中 顺水漂流。简把自己看作一艘小船,把母亲和丈夫看 作船上的铁 锚。 如 果 失 去 铁 锚,船 就 会 四 处 漂 泊,甚 至会偏离航向。当她的母亲和丈夫在世时,她没有意 识到他们对自己有多重要,自己又是多么依赖他们。 当失去他们时,她觉得自己像一艘失去铁锚的小船, 孤独地在大海上随风飘荡,失去了方向。简意识到自 己的软弱无力,自己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独立女性,不 是指经济上的不独立,而是指作为一个人的不独立。 简虽然摆脱了家庭的束缚,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但她 依然要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在拥有一些自 由的同时,她也尝到了随之而来的痛苦和失落,所谓 的自由并不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单身,无需扮演女 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随心所欲的性关系,这样的生 活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孤独。
孤独与救赎——《简·萨默斯日记》解读
第35卷第6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月V o l.35N o.6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o v.2018孤独与救赎‘简㊃萨默斯日记“解读冯军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广州510540)摘要:‘简㊃萨默斯日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㊃莱辛创作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主要讲述现代中年女性简娜如何摆脱孤独完成自我成长与救赎的故事㊂基于弗洛姆爱的理论及诺丁斯的关怀伦理视角,解读小说中爱与关怀的救赎力量,指出唯有爱与关怀能使人类摆脱孤独㊂关键词:孤独;救赎;‘简萨默斯日记“;爱与关怀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8)06003604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18.06.07多丽丝㊃莱辛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㊂2007年,88岁高龄的多丽丝㊃莱辛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赞扬她 用怀疑㊁热情和构思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㊂莱辛的创作根据主题可大致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以后殖民主义和争取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斗争为题材;第二时期主要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第三个时期她的兴趣转向科幻题材,以寓言㊁幻想的形式对人类的过去和未来进行思索;第四个时期她重返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对女性题材的挖掘更为深入,小说多以中老年妇女为中心描写她们所经历的感情生活㊁内心冲突和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境遇㊂‘简㊃萨默斯日记“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主要讲述现代中年女性简娜如何摆脱孤独完成自我成长与救赎的故事㊂自出版以来,国内外评论家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㊂有学者从老年人主题做分析,有学者从莱辛的女性主义观做分析,也有学者从母女关系角度㊁从作品的叙事艺术角度分析等;然而,少有学者从爱与关怀的角度分析该小说㊂弗洛姆(E r i c hF r o mm,1900-1980),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他看来,只有创造性的爱能完成孤独的救赎,使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㊂诺丁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㊁教育家,关怀伦理学奠基人之一,针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淡漠㊁疏离,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精神上的孤独,他指出人们应该通过建立相互之间的关怀关系来消除这种隔阂和孤独㊂诺丁斯说: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㊂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㊂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㊂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还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㊂ 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㊂ [1]1本文将基于弗洛姆爱的理论及诺丁斯的关怀伦理视角,解读小说中爱与关怀的救赎力量㊂一㊁现代女性的孤独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如此描述现代人的生存境况: 个人解脱了经济与政治纽带的束缚 但同时,他所摆脱的这些纽带正是过去常常给予他安全感和相与感的那些纽带,人不再生活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封闭的世界里㊂ 他受到了强大的超人力量㊁资本和市场的威胁㊂随着所有人都成了他潜在的竞争对手,他同他人的关系成了一种钩心斗角㊁尔虞我诈的关系㊂他自由了,但这也意味着:他是孤独的,他是被隔离的,他受到来自各方收稿日期:20180410基金项目:2017年校级 创新强校工程 科研项目 二十一世纪英国经典小说伦理道德主题研究 ㊂作者简介:冯军霞(1982-),女,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㊁高等教育㊂面的威胁㊂ [2]78‘简㊃萨默斯日记“中的简㊃萨默斯(以下称简娜)正是生活在这一背景下的现代女性㊂她拥有令人羡慕的时尚杂志工作及上流社会的社交圈,是现代社会独立自主的中年女性㊂但是在精神生活上,与身边的亲人关系冷漠,未曾在家庭生活上找到真正的归属,陷入孤独的状态㊂首先,她的孤独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上,尤其是服饰和外表㊂简娜经常是 一周买三四件新衣服,只穿一两次,然后就扔一边堆着 [3]3,母亲曾说她花在脸上和衣服上的钱能养活一家人㊂她30多年来都以精心打扮㊁光彩照人㊁优雅自信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㊂她走进办公室时,大家都留意观察她的装扮,然后投来羡慕的笑容便是她每天翘首以盼的,是生命的最好时刻㊂昂贵的衣服是她抵御生活混乱空虚的武器,正如简娜对自己的剖析,她通过外在的服饰㊁发型之类进行自我保护,以抵制内心的孤独㊂其次,她的孤独表现在与家人之间疏远而又冷漠的关系㊂在简娜的婚姻中,她陪伴丈夫的时间非常少,回到家中,大多数时间是泡在浴缸里,周末常常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修剪指甲,挑选服饰㊂除此之外,与丈夫之间在心灵上几乎是零交流,对此,她的解释是 我们没法交流㊂不对,是不交流㊂不对,是他没法和我交流㊂因为每当他尝试的时候,我就会逃避 [3]2㊂正如简娜后来所认识到的,他们的婚姻 不是那种有着真正交流的婚姻㊂根本不算真正成了婚 [3]1㊂在丈夫弗雷迪身患癌症之后,简娜的第一反应不是伤心,而是认为弗雷迪占了她的便宜,对她不公平㊂她虽然知道丈夫不久将离开人世,但仍然 当没这回事 , 一直工作,保持有钱进账 [3]1㊂除此之外,在和家人关系上,也是充满了隔阂㊂她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两个世界的人,母亲过于古板和讲究体面㊂母亲则认为她过于奢侈和浮夸,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㊂在母亲临死前的日子里,简娜也未曾停下工作,陪伴母亲的时间少之又少,没能做到和母亲亲密交流㊂她早上很早就去上班,晚上母亲上床后才回来,回来后唯一为母亲做的事情是把药准备好㊂与母亲之间没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唯一的近距离接触是晚上母亲上床后,她走进房间,在母亲身边坐一小会㊂她与姐姐之间也未曾建立起亲密关系㊂她每次去姐姐乔姬家把自己搞得 像公主巡访一样 [3]62,乐于讲述自己时髦的人生,而乔姬听了并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认为她是不负责任㊁不顾家㊁自私自利的那种人㊂在觉醒之前,她从未和姐姐谈过心,不了解姐姐,和姐姐之间也从未有过拥抱㊂即使是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有的也只是冷漠㊂二㊁孤独的克服:爱与关怀弗洛姆对 爱 这样定义: 爱是指热烈地肯定某个人的本质,积极主动地与之建立关系 是两个人在各自独立与完整基础上的结合 [4]110根据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 爱的形式应该以博爱为基础,这是对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责任感㊁关心㊁尊重和了解,爱人如爱己,这种爱包含所有的人,不具有独占性,每个人都是平等的㊂以这种博爱态度来生活,可以克服自我的孤独㊂因为每个人都关心别人也被别人关心着,这种关系促使每个人都去努力了解别人 [5]28㊂内尔㊃诺丁斯在谈及关怀伦理时,也指出人们在这种存在中彼此都需要他人的理解㊁接纳㊁尊重和认同,因此,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㊂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简娜来说,爱与关怀便是摆脱孤独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对于孤独体验的自我救赎之路㊂(一)付出与给予根据弗洛姆所说, 给 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 给 ,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 富裕 ,我的 活力 ㊂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㊂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㊂ 给 比 得 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 给 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 给 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4]28㊂ 给不仅仅是个物质范畴,更重要的给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㊂一个人应该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和他人一起分享他的欢乐㊁理解力㊁幽默㊁爱好,等等㊂通过给,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命感,同时也提升了对方的生命感,所以说有生命力才能够有创造爱的能力㊂ [4]128在与莫迪相处中,这种给予和关爱使简娜获得了新的生命力㊂当简娜与莫迪第一次相遇时,莫迪在买药,向她寻求帮助㊂她欣然提供帮助,第一次体会到帮助老人也许能让她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善㊂在之后的交往中,她主动帮助莫迪打扫卫生,改善原有的卫生状态㊂正如梅洛夫所说的, 关怀一个人,就其最重要的意义来说,就是帮助他人成长并且实现自我 [6]25㊂为莫迪买药,打扫卫生,采购生活必需的食品,一系列关怀莫迪的行为使简娜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力㊂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莫迪去世后简娜继续帮助其他老人,同时还帮助自己的外甥女的主要原因㊂在精神生活上,简娜常常和莫迪分享自己工作73第35卷第6期冯军霞:孤独与救赎中的种种趣闻,而莫迪也乐于与她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㊁婚姻经历,以及她作为一个女帽工的经历㊂从这些相互的交谈中,两人都表现出分享和倾听的兴趣,并感受到了对方的爱㊂莫迪认为,与简娜的相处是她一生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㊂这种帮助和给予充分体现了人的积极能动性,也潜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爱的能力㊂ 在给予的过程中,人们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能得到更多的快乐,也使被关爱者获得幸福和发展㊂ [7]133(二)关心和责任对于爱的特征,弗洛姆还认为: 在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主动特性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㊁责任㊁尊重和了解㊂ [3]21卢梭也指出, 在人的善良的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8]46㊂ 怜悯心 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是对他人困境与窘迫的同情的情感㊂在怜悯心的驱动下,个体开始关心他人㊁爱他人㊂ [9]19在简娜和莫迪的交往过程中,不同的阶层㊁背景㊁年龄㊁受教育的程度和经历,都需要她们付出耐心和努力去适应对方㊂刚开始时,简娜甚至害怕莫迪的气味, 我跟着她进了门,屋里的气味让我心里不舒服,胃里也不舒服 [3]10㊂但是,在离开之前,她答应周末会去看莫迪㊂虽然起先的交往令她感到可怕和不安,但由于天然的怜悯心,她还是遵守承诺,在周末时去看望了莫迪㊂随着交往的深入,对于莫迪的情感已经由原来的强制关心转变为自发的关心㊂工作之余,不管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去探望莫迪,即使是在下班后非常疲惫的状态㊂甚至因为担心莫迪,她出差特意提前赶回来㊂渐渐地,简娜开始关照莫迪起居饮食,关心她的身体疾病,承担起照顾一位老人的责任㊂对简娜来说,莫迪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关心和对老年人的责任感使简娜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和独立性,不再是一根随风飘荡的羽毛㊂(三)尊重与了解根据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言,如果没有尊重,对一个人的关爱和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和奴役别人㊂尊重的含义是 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3]35㊂尊重他人便是 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人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 [3]35㊂而尊重的前提是了解和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㊂而这也是简娜和那些 好邻居 及政府服务人员对待莫迪的区别㊂ 好邻居 和政府服务人员来看望像莫迪那样的老人时,确实也帮助老人们清理房屋,采购日常所需,但是他们从来都不花费时间和老人交流,他们从一家老人奔走到另一家老人那里,没有时间坐下来和老人们交流,自然也就谈不上了解和尊重㊂简娜对于莫迪的了解和尊重,无论是对孤独的莫迪还是对想要摆脱孤独的简娜来说都是爱的积极要素㊂简娜常常花费时间倾听莫迪讲述年轻时的经历,而且表现出真诚的喜欢㊂莫迪聊起五六十年前的老式服装,简娜真诚地倾听,并思考这些老式服装的价值,希望杂志社能就老式服装做一篇专题㊂而对于莫迪而言,这种交谈也是愉悦的,如她所言我喜欢回忆旧时光 [3]25㊂莫迪讲述自己作为一名女帽工的生活和年轻时的爱情,简娜把她的经历写成小说‘女帽工的浪漫生活“㊂了解到莫迪对姐姐的想念,她鼓励莫迪去看望姐姐,并伴她前往㊂在莫迪姐姐面前,郑重地强调自己是她的朋友,而不是因为受政府指派,靠照顾她拿政府津贴的 好邻居 ,也不是怜悯她的某个好心的社会工作人员,而是欣赏及尊重她的朋友㊂对于莫迪的尿床事件,她在日记中以莫迪的视角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并揣摩莫迪的心理,无一不体现出对老人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尊重㊂正是因为对莫迪的了解和尊重,她慢慢开始反思自己先前的以自我为中心,开始试图理解自己的姐姐和母亲的处境,理解以前自己不曾看到的老人的生活状态,心灵不再是冷漠空虚的状态㊂三㊁孤独的超越:自我成长给予㊁关心老人㊁承担照顾他人的责任㊁了解和尊重老人都是爱的积极要素,简娜通过这种方式,成功摆脱了孤独的体验,完成了自我救赎,实现了孤独的超越㊂简娜的成长正是多丽丝㊃莱辛后期创作主题的体现,即强调对边缘人物的关怀,承担起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㊂这种成长可以概括为内在精神的丰富和外在关系的和谐㊂(一)内在精神的丰富对莫迪的关怀与爱,使简娜踏上了自我认知和理解生活本身的旅程,她逐渐学会应对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别人的情感和观点㊂在这个过程中,她实则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㊂首先,在物质追求上,她不再对昂贵的衣服和奢华的生活感兴趣,也不愿意为了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办公室而花费一整天的时间㊂ 我原指望着现在83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月有时间了,可以让我的衣服达到水准㊂ 但不行啊,问题是,就算我现在有时间保持我的风格,我也没兴趣保持了㊂ [3]217其次,她放慢工作的节奏,探索内心的乐趣㊂在工作上,她先前认为自己除了工作,一无所有㊂即使是丈夫生病住院,她也处于工作的状态,未曾请过一天假㊂成长之后的她休假三周,探索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无限可能,开始喜欢上自己所生活的城市㊂她放慢生活节奏,亲近自然,感受到自然的乐趣㊂观察老人们的生活, 从年龄非常大的人那里学到真正地㊁缓慢地㊁充分地享受乐趣 ㊂她在日记中写道: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喜欢它,直到我过了美好的三个星期㊂[3]201(二)外在关系的和谐除了内在精神的丰富,简娜的成长还体现在外在关系的和谐㊂ 人的行为中只有加入关爱情感,才能满足被关爱对象的需要,才可以通过关爱情感付出来缩小或消除人们之间的冷漠和隔离㊂[10]94正是有了关爱情感的注入,简娜与外界才逐渐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个外在不仅包括家人,还包括陌生人㊂首先,在与家人的关系上,她努力打破与家人之间的隔阂㊂第一次看望了姐姐一家,并向姐姐了解妈妈和外婆的生活,对姐姐的孩子们,不再是厌烦和疏远,渐渐承担起长辈的责任㊂鼓励姐姐的孩子吉尔参加杂志社的考试,并指导她处理工作上的问题,同时,在和 问题少女 凯特相处时,她表现得非常耐心细致㊂在人生规划上,帮助凯特提升学历,拓展社交圈㊂其次,开始关照老年人的世界㊂她不仅担起照顾莫迪的责任,还开始关照安妮㊁伊利莎㊃贝茨等其他老人㊂在医院陪伴莫迪时,莫迪睡着了,她还会去别的病房和其他老人聊天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㊂对于老人们的缓慢而充满疾病的世界,她不再感到畏惧,她说: 我享受那个世界,那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有那么一个世界存在㊂[3]191简娜的成长与爱的付出和给予以及她对老人世界的了解与尊重是密不可分的㊂而同样经历着精神上的焦虑与孤独的乔伊丝搬到美国后,她每天都是聚会㊁饮酒,醉醺醺㊁浑浑噩噩地生活,并未具备创造性地爱的力量,也未与外界建立起关怀关系,缺少爱的力量,远离对社会的关怀,自然也就无法摆脱孤独,与简娜的友谊也渐行渐远㊂这充分说明了只有真正的爱和关怀才能摆脱孤独,仅仅是身体上的靠近和臣服,无法完成自我救赎与成长㊂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爱,包括对老人的关心㊁付出㊁了解与尊重等要素,摆脱了原有的孤独和不成熟的状态,不论在精神生活还是在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上都达到了和谐状态,完成了自我救赎和成长㊂通过简娜的蜕变,我们不难看出多丽丝㊃莱辛对爱与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力倡导㊂参考文献:[1]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艾里希㊃弗洛姆.逃避自由[M ].刘林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L e s s i n g D o r i s .T h ed i a r i e so fJ a n eS o m e r s [M ].S h a n g -h a i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an d R e s e a r c h P r e s s ,2005.[4]艾里希㊃弗洛姆.爱的艺术[M ].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徐梦蓓.弗洛姆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6]米尔顿㊃梅洛夫.关怀的力量[M ].陈正芬,译.台北:经济新潮社,2011.[7]王莉.弗洛姆关爱教育思想的意义探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3135.[8]卢梭.社会契约论[M ].钟书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9]曹青青.内尔㊃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10]尤吾兵.关怀伦理与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动力机制构建[J ].中州学刊,2017(4):9499.ʌ责任编辑:曹丽华ɔL o n e l i n e s s a n d r e d e m p t i o n :Ab r i e f a n a l ys i s o f T h eD i a r i e s o f J a n eS o m e r s F E N GJ u n x i e(T i a n h eC o l l e g e ,G 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G u a n gz h o u51054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o r i sL e s s i n gi s a f a m o u sw r i t e rw h ow i n sN o b e l P r i z e f o r l i t e r a t u r e i n2007.T h eD i a r i e so f J a n eS o m e r sw a s w r i t t e nd u r i n g h e r l a t e r p h r a s e ,n a r r a t i n g h o wa m i d d l e -a ge d w o m a n ,J a n e ,t o g e t r i dof l o n e l i n e s sa n da c h i e v et h es e l f -g r o w t ha n d r e d e m p t i o n .B a s e do nE r i c hF r o mm s d i s c o u r s e a b o u t l o v e a n dN o d i n g s c a r e e thi c s ,t h e p a p e r a t t e m pt s t o r e -c o n s i d e r t h e p o w e r o f l o v e a n d c a r e i n t h en o v e l ,p o i n t i n g o u t t h a t o n l y l o v e a n d c a r e c a nh e l p us g e t r i do f l o n e l i n e s s .K e y wo r d s :L o n e l i n e s s ;r e d e m p t i o n ;J a n eS o m e r s ;l o v e a n d c a r e 93第35卷第6期冯军霞:孤独与救赎。
简的困境: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
简的困境: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作者:叶渝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10期摘要:多丽丝·莱辛在《简·萨默斯的日记》这部小说中刻画了简这位孤独的中年女性对自己心里困境自我发现的生命历程。
本文试图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弗罗姆对现代人心理困境的分析理论出发,分析简的孤独与焦虑,探究简的心理困境的根源,揭示莱辛对现代中老年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孤独心理困境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36-021 莱辛写作风格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伟大而独特的作家。
她用犀利多变的笔触,刻画了无数独特的女性角色:穷困潦倒的失孤老妪、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独立自信的职业女性等等。
尽管作品众多,主题风格各异,莱辛自始至终关注女性问题。
她着力描绘现代女性的处境,探索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出路。
“她从事写作有如呼吸,不断逼近我们生存中的考验和启示。
我们可以把她的作品视为揭示二十世纪人行为方式的教科书,没有几个人能如她那样,成为本世纪女性角色的化身。
”[1]其中《简·萨默斯的日记》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莱辛回归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
在这部小说里,莱辛重笔浓墨地刻画了简这位独立自信却内心孤独的中年女性,引发读者对现代都市社会中年女性心理困境的关注。
2 简的困境:孤独老去的未来在莱辛的笔下,“孤独和被社会放逐是她一贯的主题。
”[1]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莱辛描绘了生活在二十世纪70年代的伦敦,这座现代大都市中一组孤独的中老年女性群像:孤独而倔强的老太太莫迪、自怜自艾的邻居彭妮太太、面临中年危机身陷家庭事业两难境地的乔伊丝等等,而简——小说的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就是这群孤独的女人的生活缩影。
像大多数打拼在大都市的职业女性一样,简出身平凡而独立自信。
《老人与猫》和《好邻居日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老人与猫》和《好邻居日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作者:田玉铭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5期内容摘要:《好邻居日记》是多丽丝·莱辛继《老人与猫》之后,又一次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生活的关注,通过对以赫蒂和莫迪为代表的老人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了多丽丝·莱辛对人性的哲学思考,即人在年老之后,尽管对很多事情无可奈何、甚至力不从心,但是他们渴望爱与被爱仍然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本文拟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种伦理关系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伦理道德,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爱融化,人通过被爱来重新认识自我,人在社会中将爱传递,这是一种爱的回归,是作者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老妇与猫好邻居日记文学伦理学人与人人与自我《老人与猫》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于1967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赫蒂这位孤寡老人和其收养的猫蒂贝相依为命走完最后时光的故事,控诉了社会的冷漠无情和政府机制的不完善。
《好邻居日记》是多丽丝·莱辛在盛名之下化名为简·萨默斯创作的,这部作品与《老人与猫》一样,作者将目光再次放在了“老年人”身上,希望能够让人们关注这个群体。
《好邻居日记》的序言里有一种关于作家自我意识的表述,无论作家如何虚构,“我们笔下的人物总是我们的一部分,但是整整一本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意味着激活居住于我们每人心中各色人物中的一个,强化她或他,让她或他自由发展”。
作家难免会把自己隐藏到小说中,但是简·萨默斯这个叙事的隐身衣激活了多丽丝·莱辛另外的潜能,而属于多丽丝·莱辛的部分也昭然若揭无法掩盖,比如《老人与猫》中强烈的、毫不掩饰的作家意图。
不难发现,《好邻居日记》是多丽丝·莱辛继《老人与猫》之后,又一次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生活的关注,通过对以赫蒂和莫迪为代表的老人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了多丽丝·莱辛对人性的哲学思考,即人在年老之后,尽管对很多事情无可奈何、甚至力不从心,但是他们渴望爱与被爱仍然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作者】李彦;【导师】王丽丽;【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5,硕士【副题名】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摘要】老年人问题是世界各国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不少国家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大。
这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老年人的问题向来是被人们遗忘的一个角落。
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很多人不仅遭受贫困与疾病的折磨,而且始终要面对社会的冷漠、歧视和偏见,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困难与要求。
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老年人问题已经引起愈来愈多的人关注。
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大批关注老年人命运的作家,多丽丝莱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以来英国才华横溢且风格多变的女小说家,她自开始创作生涯以来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蜚声战后的英国文坛。
她的作品不仅在英国,并且在整个英语国家的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她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她作为当代英国小说家中获奖最多者之一,曾经连续数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果。
她的作品无论对男人或女人,老人或年轻人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虽然组成《简萨默斯的日记》的两部小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1983)和《假如老人能够》(1984)在她的众多著作中称不上巨著,但也可算作是莱辛创作后期的重返现实主义的一部重要作品,本书即描述了以吉尔为代表的青年,又描写了和以莫迪为代表的老年人,而中年人简娜是他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意识到时间的力量,从年轻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从老年人那里预见到自己的将来。
着本书赋予了生活更多的意义,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特殊关切。
也正是莱辛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的领悟,构成了这篇论文三个章节的框架。
第一章主要是对老年人面临的健康、经济困扰、孤独等问题的分析。
不像在那些传统的国家里,英国的老年人不再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帮助和照料,相反,他们还要尽可能地不去“麻烦”他们已经成年独立的子女。
莫迪是女主人公简娜在当地议价药店里结识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她虽然贫穷,但个性很强,骨子里透出一股傲气。
简娜更多还原【Abstract】 The plight of the aged, for so long neglected, has recently come to be regarded as a major social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roportion of the aged members is increasing in most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after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living level and the health-care standard.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s.The aged have always been neglected. They are offered a sick role-the role of the infirm person who hasoutlived his or her usefulness to society. Quite a number of the elderly not only suffer from the illness and poverty, but also face the ignorance, prejudice and loneliness. Few people know their plight and request. This kind of social problem has been improved a lot since 1980s,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 to realize the plight of the aged. Apart from the sociologists and gerontologists, there are also a lot of literary writers who are deeply concerned in the fate of the elderly, and Doris Lessing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Doris Lessing has been a renowned and talented British novelist. Her works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not only in Britain but also in the whole world. Her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have been worldly known. Having won numerous prizes all over the world, she also has been nominated for Literary Nobel Prize for many years. Her works has deep and lasting influence on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Though the novel 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Diaries of a Good Neighbour and If the Old Could is not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s among her famous books, it has also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book coming back to Realism during the latter period her creation. The readers sense Doris Lessing’s deep and special concern for the humanity. Her concern for the humanity forms the framework of the three chapters of this thesis.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plight of the aged faces such as thehealth problems, the economic problems and loneliness. Unlike the elders in a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British aged can no longer lay automatic claim on their kin for suppor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to try not to be a "nuisance" to they now independent adult offspring.2 Maudie is an old woman whom Janna, the protagonist meets in a chemist’s shop. She is proud and strong-willed though she lives in poverty. It’s hard to find thereal friendship in the rich and fast-developing society. On the surface, the chasm between the two women is enormous, Janna: elegant, pushy, middle-aged career woman; Maudie: slow, old, troublesome and needy. But an extraordi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grows from this chance encounter and they change each other’s l ife. It is a big mock at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Lessing always tries to find some merits on the humanity though it is hard to find them in reality.The secondchapter presents several youngsters’ different characters, ambition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life. Young people are the hope and future of the world. They are less willing to accept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unquestionably than the youngsters in the past.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self-fulfillment and preserving personal privacy than youth were then3. Lessing depicts several different young people in this book. We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characteristics. If there is any word that fits the present youngsters, it might be " anxious." Young people are eager to do well in school, to get started on careers, to lend a hand in solving the country’s problems. But they are also filled with anxiety, fearing that they won’t be given a chance to show their talent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fluences among the three generations. Being obsessed with her work, Janna has taken her husband and mother for granted all the time. Only after their death does she realizes her ignorance and indifference to them. After the chance encounter in the chemist’s shop, Janna and Maudie become friends. The relatioship between them is more like kinship. In some way, Janna takes Maudie as a mother and Maudie also finds her long-lost lovefrom Janna. Her relationship with Maudie exposes Janna to many aspects of herself that have previously remained buried and leads her to look with fresh eyes at our society’s callous disregard for the loneliness, deprivation and suffering of the old.Janna’s two nieces Jill and Kate are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wo kinds of young people. Jill is smart, considerate and ambitious. She works hard and takes Janna as her model. Janna sees her younger self on Jill. On the contrary, Kate isolates herself from the real world with alcohol and music. She wishes to be as excellent as Jill while she is too self-indulgent to work hard. She is anxious to get the help from her senior adults but she is unwilling to show it. Janna tries to save Kate but in vain. Lessing gives the readers confidence at the end of the book.. Kate has been taken care by Janna’s colleague Hannah. We see hope from Kate’s letter to Jann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is both ordinary and delicate. The old need support from their offspring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y should face the reality of the declining health and mentality that will come sooner or later in a reasonable way. They should not live in memories, in regrets for the good old days, or in sadness about friends who are dead. Their thoughts must be directed to the future, and to things in which there is something to be don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s ambitious, energetic and fearless, and they are eager to do well. They still need the directions oftheir adults though it is no use telling grown-up children not tomake mistakes, both because they will not believe, and because mistake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education. 更多还原【关键词】老人;青年;从冷漠到理解;人性;【Key words】 age; youth; from ignorance to understanding;humanity;参考文献:论《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叙事艺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风格多变的女作家,莱辛一直笔耕不辍,她一生荣获多种文学奖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