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妍多丽丝莱辛
她们的空间诉求——评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
她们的空间诉求——评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作者:冯玥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冯玥(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71)摘要:《又来了,爱情》是英国极负盛名的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写于1995年的晚年代表作。
小说展示了当代女性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和对女性空间的强烈诉求。
一方面,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努力争取生存空间来肯定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她们渴望爱情、亲情,追求情感空间。
莱辛的小说中并没有倡导女性通过与男性强烈对抗达到获取独立空间的目的;相反,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女性对生存空间、情感空间的诉求可以通过积极主动树立主体意识、完成自我救赎来满足,从而实现两性关系和谐构建。
关键词:诉求;生存空间;情感空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10-02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
她视阈极其宽阔,思想不囿于一家之言,创造风格亦不断求新求变,许多批评家认为她是最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面宽广的作家。
2007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并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语言的力量,来审视被割裂的文明”①。
“空间”是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角度。
西方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以及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关注的是女性被压抑、被禁锢在狭窄的私人空间问题。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摆脱禁锢、寻求空间的愿望愈发迫切。
作家们也在作品中反映这个主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开始从空间的角度解读莱辛的作品。
《又来了,爱情》是莱辛在76岁高龄时完成的作品,是她创作后期重返现实主义的一部代表作。
边缘——老年女性成为作品的主题,无论是女主人公萨拉还是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人物都凸显了女性对生存空间、心理空间、情感空间的诉求。
一、生存空间的诉求萨拉·德拉姆是青鸟剧团的团长兼编剧,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事业上有所成就。
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看《到十九号房间》中主人公苏姗的悲剧命运
作者: 顾雯清[1]
作者机构: [1]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137-13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空间叙事;《到十九号房间》;悲剧命运;小说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被誉为"文坛常青树",于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到十九号房间》是一篇体现莱辛女性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苏姗的一场失败的寻找自我之旅.作者巧妙创构了多个不同的空间,包括父权制背景下的社会空间、苏姗在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下所逃向的物理空间以及展现苏姗整个心路历程的精神空间.本文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分析《到十九号房间》的空间艺术,从而深入莱辛的心灵,探究其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和对父权制度的声讨.。
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中女性的困境
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中女性的困境多丽丝·莱辛是继伍尔夫之后又一伟大的女性作家,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性主义作家。
她一如既往的写作热情、与众不同的创作主题、独特的写作风格及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技巧使她在文学界获得了国际名誉。
她也被誉为“文学界的长青树”和“文学之母”。
同时有论坛评论她为当代的乔治·艾略特,一个从感性生活和自然界中汲取灵感的知识分子。
这部小说《又来了,爱情》表面上讲述的是一部爱情故事。
事实上,它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同女性的情感困境,不论她们是生活在父权社会还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都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本论文将以波伏娃的被誉为女性主义圣经的《第二性》为理论依据,就小说中女性的困境进行尝试性分析。
本论文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莱辛和她的文学成就;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相关的理论和理论家以及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一章,主要分析萨拉的困境,她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上了年纪的女性:她不幸的童年源自于女性的他者地位;她爱情的失败是由于传统的道德思想在她心中的内化;因此在强大的社会传统面前,她的反抗也是无力的。
第二章主要分析小说中另一个主要人物朱莉在父权社会中的困境:私生女和有色女性的双重身份,导致了她一生中被遗弃的命运和异化的生活;最后,她只能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反抗不公平的父权社会。
第三章主要讨论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尽管她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依然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尤其是在情感方面。
乔伊斯是个问题少年,她的反常行为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安妮是乔伊斯的母亲,她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使她不能关心自己的女儿,同时她自己也陷入了困惑和无奈的境地。
而伊丽莎白则是一个女性同性恋者;丈夫在感情上的背叛和冷漠导致了她的同性恋取向。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一部分是对前几章的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后来变成了女人,是传统的道德思想限制了女人的身心。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女作家,被誉为“黑暗塞弗斯”,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女性主题的关注而闻名于世。
她的中后期小说以其女性空间越界的书写而备受关注,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多丽丝·莱辛的中后期小说出发,探讨她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女性空间越界的情境,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多丽丝·莱辛在她的中后期小说中,经常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作为作品的主要创作素材。
她以女性的视角切入,深刻描绘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空间通常是受到限制和束缚的,她们被传统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的期望所禁锢,很难获得自由和发展的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女性们却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尽渴望和追求,她们试图突破常规和传统,寻找最真实的自我。
多丽丝·莱辛在她的作品中,通过女性的空间越界来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元。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角色,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多变的情感。
她们既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坚强独立的一面;既有渴望被爱的温柔,又有对自由追求的执著。
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使她们成为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命运的角色。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中,女性的空间越界往往伴随着对权力和权威的挑战和追求。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们常常试图摆脱外界的束缚和限制,寻求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她们敢于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她们不满于束缚自己的命运,而是要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这种对权力的追求和挑战,使得她们成为了自由的追求者和社会的改革者,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在多丽丝·莱辛的中后期小说中,女性的空间越界其实也是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她通过女性的视角和经历,揭示了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呼吁人们重新认识女性,尊重女性,给予她们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献祭与重生——从多丽丝·莱辛作品看女性成人仪式原型
献祭与重生——从多丽丝莱辛作品看女性成人仪式原型
郭曼
【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女性主题是多丽丝·莱辛作品中众多主题之一.随着莱辛本人的成熟和发展,对于女性主题的阐释也日渐深入.综观莱辛作品,可以看到女性"献祭"自我和在集体社会中得以"重生"的成人仪式原型.因此,莱辛作品不愧为女性经验的史诗.
【总页数】6页(P133-138)
【作者】郭曼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25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47
【相关文献】
1.透过女性看世界:多丽丝·莱辛作品研究 [J], 蒋萧
2.多丽丝·莱辛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从《到十九号房间》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J], 杜娟
3.献祭与重生——从多丽丝·莱辛作品看女性成人仪式原型 [J], 郭曼;
4.改造·征服·破坏——从生态女性主义看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男性与自然的关系 [J], 梁颂宇
5.母职意识形态禁锢与心灵戕害下的女性献祭者人物塑造——对多丽丝·莱辛《到第十九号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J], 刘春艳;李珮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房间与女性散文北京文艺网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房间与女性散文北京文艺网【导读】对于莱辛笔下的一些女性角色来说,房间意味着一个禁锢她们身、心、灵的空间。
在苏珊找到她的十九号房之前,她所居住的房间压抑而无趣,甚至快要将她逼疯。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享有“文坛老祖母”的美誉,她的作品不计其数。
除了备受推崇的《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四部曲”等长篇小说之外,她的短篇小说也异彩纷呈。
其中,莱辛在20世纪中期所写的有关房间的多篇短篇小说收录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A Man and Two Women)短篇小说集中,这些短篇小说从一个整体展现了莱辛对女性身份构建问题的态度和倾向。
房间虽是一种固化的物质存在,但在莱辛笔下却引发了女性在其间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不同的房间给不同的女性带来了不同的生理体验、精神感受和心理意义。
对于莱辛来说,“房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动力”,是其笔下的女性所要完全拥有的领地,唯此,女性才能达成思想和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从而才能完成其身份的重新界定。
一、房间,女性存在的物质空间房间,即庇护所,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物质空间,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次,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
莱辛笔下的房间是女性存在的一个标志,就像海德格尔指出的“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譼?訛,莱辛的短篇小说中女性所栖居的房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十九号房》中的苏珊拥有一个“宽敞的白房子”,莱辛反复地使用了“大的”“白”“理想的”这些简单的词。
其中“大的”“宽敞的”在文中出现了十二次,“空”出现了七次,“理想的”和类似的词出现了三次,“白”出现了五次。
因此,她的房间给人以体面、干净、简单、空旷而无趣的感觉以及其物质生活相对富裕而舒适的状态。
在短篇小说《一个房间》中,主人公刚刚搬到外表“丑陋”“造价便宜而且一点也不坚固”的公寓里。
主人公发现她的新房间被刷成淡粉色,地毯都要磨出洞了,墙壁是用旅行海报装饰的,壁炉是铁制的,天花板是一块看似会随时掉下来的石膏板。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
多丽丝·莱辛介绍
中文名:多丽丝·莱辛
外文名:Doris Lessing
国籍:英国
出生地:伊朗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2013年11月17日
职业:学者,作家
主要成就:1976年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
1981年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
1989年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1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
笔名:简·萨默斯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
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
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第十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去世,享年94岁。
多丽丝·莱辛:请勿奢谈男文学女文学
多丽丝·莱辛:请勿奢谈男文学、女文学康慨七十年前,多丽丝·莱辛就是个叛逆的现代女人。
这样的女人放在今天也并不会显得落伍。
她性格里和作品中的挑衅性与不妥协性,仍然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年轻女性,去寻找真正的自我,发现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世界。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集《到十九号房间去》刚刚在中国出版。
我们刚好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她的文学道路和男女观念。
一个女人去十九号房莱辛勤奋多产,生前出版著作达六七十部,而195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版的,少说也有三十种。
她的短篇小说虽不像长篇那么有名,但也有很高的水准。
收在《到十九号房间去》里、与书名同题的一篇便备受关注,译本颇多。
小说描写广告画师苏珊嫁给报社编辑马休,搬进大宅,不再工作,生下一儿一女,又添一对龙凤胎,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两口子小心呵护着婚姻,却渐渐感到乏味。
丈夫的一次外遇算是少有的微澜。
等到双胞胎终于也上学去了,苏珊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几个钟头。
“首先,我花了我十二年成年的时光工作,过着我自己的生活。
然后,我结婚了,从我怀孕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自己,可以这么说,把自己签给了别人。
签给了孩子们。
十二年来没有一刻我是独自一人,没有一刻属于我自己。
所以现在,我得学会重新做自己。
就是这么回事。
”她在大房子的顶楼给自己争取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连保洁阿姨都不能入内,但她也很少进去,因为那里让她感觉比待在卧室更像囚禁。
即便如此,在孩子们接连不断的入侵下,这里很快也变成全家人共用了。
于是,她继续“梦想着有一个房间,或者是一个地方,在哪儿都行,她可以到那儿去坐坐,独自一人,谁也不知道她在哪儿”。
她到邻镇找了一家小旅馆,租了一个又旧又脏的房间,每周三次,朝十晚五,到这儿享受一番孤独,尽管只是坐在扶手椅上,或是站起来看着窗外。
十九号房在她心目中变得比家还要亲近。
可她没有自己的收入,每个星期得跟丈夫讨五英镑,拿去作房钱。
自己在外面本就有情人的丈夫,当然起了疑心,雇用侦探,到处打听妻子并不存在的情夫。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首先从《失落之花》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多丽丝·莱辛对于女性空间越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苏珊娜在20世纪初美国乡村的生活轨迹,她在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束缚。
苏珊娜小时候就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怀疑,她渴望自由和独立,不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约束。
在成年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走出了乡村,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小说中,莱辛通过苏珊娜的成长和追求,探讨了女性如何越界,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内心欲望。
她将苏珊娜塑造成了一个坚强、独立和敢为人先的女性形象,她用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向传统的女性角色进行了挑战,展现了女性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为她们争取了更多的社会空间。
另一部作品《追逐阳光的女人》则更加深入地描绘了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挑战。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女性,她在商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实力,然而在家庭中却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压力。
她想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却往往在求索中发现自己的无力和茫然。
莱辛通过主人公的职场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当代女性在追求事业成功的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她通过书写这样一个形象,揭示了女性在职场中的辛酸与压力,同时也为她们的努力和拼搏点赞,为她们争取更多的权利和尊重。
在这两部小说中,多丽丝·莱辛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书写了女性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中的生活状态,探讨了她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她通过刻画女性的形象和命运,揭示了她们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风雨飘摇,以及她们勇敢追求自我价值和解放的愿望。
她呈现了女性的坚强、智慧和勇气,让女性更有尊严和自信,也为她们争取了更多的社会空间和尊重。
在当代社会,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对于女性空间越界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更加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现实,为她们的努力和追求点赞,同时也呼吁社会更多地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金色浮生的一场玫瑰梦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评论
作者: 张夕远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杂志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37-139页
摘要: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已逾耄耋之年的莱辛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5岁时全家迁往罗得西亚,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15岁(又有说是12—13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主要作品:《青草在歌唱》(1950),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四门之城》(1969),《金色笔记》(1962).。
多丽丝·莱辛和她的作品
多丽丝·莱辛和她的作品多丽丝·辛(Dons Lessing,1919一)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出生在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
她五岁时父亲率全迁到南非罗得西亚场(现称津巴布韦)农,家境一直比较困窘。
莱辛十五岁(又有说是十二三岁)时因眼疾辍学,十六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她青年时期积投身反对殖民主义和法西斯战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加入共产党。
她曾两次结婚,有三个孩,莱辛是第二个丈夫的姓。
她在结束了第二次婚姻之后,于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全部家当是提包中的一部说草稿。
该文稿不久后付梓出版,名为《青草在歌唱》(1950),记述非洲农庄中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侧重心理刻画。
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而冷静的笔触记述了一名在非洲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金色笔记》(1962)通常被公认是莱辛的代表作。
在那部作品中,她打破了以往采用的按照时序叙事的传统写作方法。
全书以名为“自由妇女”的第三人中篇故事为框架,分五个小节记叙两位单身母亲(安娜和莫莉)的生活和事业。
各小节之间夹有一串安娜的“笔记集”。
这些笔记片段以笔记本的颜色(黑、红、黄、蓝)命名,分别记录着女作家安娜过去的非洲经历、与政治生活相关的事件和体验、一篇正在构思的小说和她当时的人生活。
最后一节“自由妇女”之前还嵌入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部分。
全书呈现一种刻意安排的万花筒式的混乱,其多重结构与作品的多重主题相对应。
该书引起广的共鸣和女权主义者的关注,它在写作手法上的尝试和创新也得到了评论界的重视。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莱辛对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强烈兴趣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简述地狱之行》(1971)《黑暗前的夏天》(1973)和《幸存者回忆录》(1974)等品发表后,她又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O)《天狼星试验》(1981)《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等,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率比虑。
边缘人的爱情——浅析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
的人物。而是表现为一种带有普遍性冲突的悲惨结局和历史必然 性追求的挫折,因而引起审美主体心灵的共鸣,同时又给其以强烈 的道德震撼。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审美主体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 得到净化,从而得到审美快感——愉悦、慰藉。于是审美主体生发 出振奋精神、赴难进取、超越自己、升华自己、趋向崇高的心理欲望。
萨拉爱上了小自己28岁的男演员比尔,但她为自己而感到痛 苦,“她知道她容纳了许多各自分离的感情关系,它们是如此相互 矛盾,以至于不能在她的躯体,或头脑,或心中和平共处”。人们易 于接受老夫少妻的搭配方式,但对差异稍大的老妻少夫却莫名惊 诧。即使是在萨拉所处的时代。男人也不理解或无法体会女人有与 他们同样或相似的情感需求。甚至萨拉自己,由于受到社会主流思 想制约,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做法,无法承认自己陷入了恋爱,无法 原谅自己爱上了比尔。“她正在想,我不能告诉他说,‘是的,我爱上 了那位标致的英雄好汉。’这是不可宽恕的。然而,成千上万老年妇 女——也许有上百万人——正在恋爱,并且保持沉默。她们不得不 如此。”外部社会因素对老年女性的生活影响,造成了她们的心理 困惑,当她们内心当中试图寻求自我的意识,寻求身份认同的意 识,并竭力做出自我拯救时,现实生活却只能使她们做出像萨拉这 样的痛苦反应与挣扎:“成千上百万人生活在丑陋可憎的面具之 后,渴望蔚能够重新获得吸引人的淳朴的爱情力量。现在我已经和 那些被禁止恋爱的老年人们毫无区别”,“我坐在这儿,就像年轻人 宴席上的一个可怜而老迈的幽灵,如果这真是如此可怕,如此痛 苦.那么为什么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我对这种剥夺了爱情的生活心 满意足,只是现在才感到它难以忍受?”
性命运的特殊关切、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的领悟。 此书结构并不复杂,通过两条叙事线索,莱辛讲述了处于不同
历史时期的两个女性:朱莉和萨拉的故事。朱莉的故事可以被看 作历史背景,而萨拉的则是社会现实。
社会价值与个体生命本能的辩证统一——从《到十九号房》看女性解放的终极目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第34卷第3期2020年6月Vol. 34 No.3Jun. 2020社会价值与个体生命本能的辩证统一——从《到十九号房》看女性解放的终极目标边萌萌(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摘要: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同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之间存在互文性的关联。
在女性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女性获得了自身的话语权,但在理性控制下的社会中,女性感受到的压抑和痛苦使其丧失了话语表达的内 容,与此同时男性在女性话语建构中的失语现象共同构成了女性解放的终极目标的迷失。
莱辛认为女性既是社会的存在,也是个人的存在,寻求女性个体生命本能和社会价值的动态平衡是女性解放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到十九号房》;话语建构;终极目标;女性解放中图分类号:1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118(2020)03-0041-05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就“妇女和小说”问题向剑桥大学的学生们做了演 讲,后来经过整理,写成《一间自己的屋子》(ARoom of One ' s Own)—书,这本书在英国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
该书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假如妇女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有维持生计的收入保障....女性才能确保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对立地位,才有可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 [1]由此,伍尔 夫为女性争取了一间“房间”,它是女性独立的标志,这间房间既是女性独立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 女性自我审视和自我身份确认的精神空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被誉为继弗吉尼 亚•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于2007 年获诺奖,收录于短篇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 人》(A Man and Two Women )中的《到十九号房》(To Room Nineteen)奠定了莱辛在短篇小说仓作中 的地位。
二元对立的较量之忆——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教育文化论坛 2013年6期 ·学术争鸣·收稿日期:20130929作者简介:赵先凤(1978-),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二元对立的较量之忆———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赵先凤(贵州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18)摘 要: 多丽丝·莱辛是一个具有女性意识和生态意识的伟大英国女作家。
文章以二元对立为切入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她的小说《幸存者回忆录》,分析小说中父权制思想下的女性与男性形象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的环境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类精神生态问题,以期给读者新的解读视角,从而丰富莱辛作品的研究。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二元对立;生态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3)06-0101-03 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问题的作家。
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一直致力于对人的生活和未来的探索,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环境问题、科学危机等。
1974年发表的《幸存者回忆录》,以富于哲人气质的深邃和诗人的想象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前途。
本文以二元对立思想为切入点,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莱辛的《幸存者回忆录》,分析小说中父权制思想下的女性与男性形象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的环境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类精神生态问题,找出人类文明分裂的症结所在,挖掘莱辛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
一、两性对立的较量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结合而成的思潮。
生态女性主义者凯伦·华伦指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与男人对女人的压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现实源自二元对立思维和价值等级制。
该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不仅是对立关系,而且是上下级关系。
多丽丝·莱辛
∙收藏∙分享多丽丝·莱辛编辑词条多丽丝·莱辛(英语: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迄今最年长的男性诺贝尔获奖者是2007年经济学奖得主里奥尼德·赫维克兹,生于1917年8月21日。
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
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等。
中文名多丽丝·莱辛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919年10月22日职业学者、作家代表作品《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外文名Doris Lessing出生地英国罗得西亚逝世日期2013年11月17日主要成就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目录∙1人物介绍∙早年时期∙开始创作∙辉煌时期∙逝世∙2主要作品∙3写作特点∙4人物思想∙哲学思想∙对女性主义∙写作思想∙5人物评价1人物介绍早年时期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
父母是英国人。
[1]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
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
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2]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
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
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3]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
[4]开始创作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1. 引言1.1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是指女性角色在小说中超越传统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限制,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在莱辛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经常通过各种方式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和社会规定,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主张和社会批判意识。
这种空间越界的书写不仅使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和具有深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潜力的思考。
莱辛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空间越界通常体现为对家庭、社会和政治权力的追求和争夺。
她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生活,而是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改变周围环境的现状,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权力。
她们也在深层次地探讨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引发读者对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莱辛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空间越界也常常涉及到对母性和女性自我认同的冲突。
女性角色在扮演母亲的也需要面对自己的职业和个人发展。
她们不再把母性视作唯一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而是努力平衡好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关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中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不仅展现出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呼应了当代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女性主体性的再塑与抗争,莱辛的作品为当代女性文学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和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关注。
2. 正文2.1 主题的呈现与探索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中,女性空间越界书写体现为对主题的呈现与探索。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常常被赋予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这种背景下,作品中掴述的故事和主题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莱辛通过这些角色的命运和抉择,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讨了性别、权力、家庭等议题。
在《温情浪漫小镇》中,主人公艾丽丝从一个普通家庭主妇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事业女性,探索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
多丽丝莱辛《青草在歌唱》解读-2019年文档
多丽丝莱辛《青草在歌唱》解读《青草在歌唱》讲述了南非一个破败农场中白人女主人玛丽被其黑人男仆摩西杀害的血腥谋杀案。
主仆的隔阂,黑与白的对比,男与女的差距,多层次、多角度的娓娓道来。
此书从全新的穷苦白人角度,探讨了种族歧视给非洲社会黑人带来的痛苦,这在当时极具挑战性,成为当时南非社会中畸形种族关系的一个缩影。
一、深厚的非洲情缘与非洲记忆众所周知,莱辛有南部非洲生活的经历。
《青草在歌唱》的扉页上写到,将此书献给南罗得西亚的格拉迪丝·马斯多普夫人,我心中永远对她怀着最深切挚爱和钦佩。
莱辛五岁时,全家迁往南罗得西亚,“莱辛可以说是大英帝国的孩子,她长大成人的罗得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
”非洲原野是很重要的意象,充满着神秘,也饱含人们对它的无限遐想。
莱辛在诺贝尔奖致辞中如此说,“我的心中充满了关于非洲的美好记忆。
当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它们就在我的眼前飘动。
日落时分,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金色、紫色、橙色的颜料洒满了傍晚的天幕;蝴蝶、蛾子、蜜蜂在卡拉哈里芬芳的矮树丛中飞舞。
…夜晚的天空又是什么样的呢?没有被污染的天空黑亮而美妙,数不清的星星不知疲倦地眨着眼睛。
”她在晚年的回忆中把自己在非洲的生活经历称作“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青草在歌唱》是以南部非洲为背景的,它的中心是:不能明说的,对白人的行为进行委婉的描述,是一种“什么事也没说,但什么事都明白了”的描述。
莱辛是个经历丰富、善于观察的人。
《野》中主要人物形象都来自于作者日常生活之中,注定会带上作者的思想镣铐和印记。
二、种族分裂于人的身心双重病痛“我生长在一个隔离制度———白人,黑人———及其结果已在关于南部非洲的新闻中凸显出来的地方:僵化的制度被暴力和战争打破。
”当时南非社会,法律体系处于畸形。
可以说,种族之间无公正的法律可言,种族隔离被认为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制度。
那些土族黑人在白人看来,只是会劳动的机器和使唤的奴仆。
莱辛将种族的分裂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及矛盾融入故事情节中。
八九十年代多丽丝_莱辛的文学创作
2000年1月第16卷 第1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 ichuan International S tudies UniversityJan.,2000V ol.16 N o.1八九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Ξ李福祥1 钟清兰2(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四川彭州 611930)摘 要: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讨论了杰出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本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她后期)的文学创作,指出“多样化特征才是莱辛后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从而完善和发展了原有研究成果,并为全面把握本阶段莱辛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实证资料。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八九十年代;文学创作中图分类号:I5611074 文献标识码:A 进入80年代以后,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不负众望,相继发表近二十部作品,其中不仅有她擅长的长、短篇小说,而且还有两卷自传及文论、散文、剧本等等。
这些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获得了众多奖项。
本文拟对其新作作一评介,以便我国读者能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位著名作家后期创作的全貌。
11初尝苦涩:“太空小说”创作实验 在后期文学创作中,莱辛最早发表的是“太空小说”五部曲(即评论界习称的科幻小说五部曲)。
莱辛小说创作中的又一次重要实验(前一次当算《金色笔记》)主要通过场景的切换,即把地球上的社会真实拓展到虚拟的太空帝国,从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来展示她早已十分熟悉与成功的政治主题———揭露与批判殖民主义与战争的丑恶。
然而,与上次实验不同的是,本次尝试未能如愿以偿地获得评论界和读者的赞许;相反,不少人感到迷惑不解,不明白甚至不接受她为什么要从主流文学创作突然转变到“非主流文学”创作上去。
但值得莱辛聊以自慰的是,五部曲在总体上仍然获得众多好评,其中一些作品如《天狼星人的实验》等还多次获奖。
这说明“太空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广泛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美学价值也是不应低估的。
当然,围绕“太空小说”需要讨论的问题还很多,并非三言两语所能及,笔者已撰专文①作过探讨,在此恕不赘述。
建构与解构:莱辛《屋顶丽人》中的“凝视”
建构与解构:莱辛《屋顶丽人》中的“凝视”作者:陈蓓蓓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讲述了三个男性工人试图通过言语和男性凝视侵犯和规训对面阳台上晒日光浴的女子,却被冷漠无视的故事。
在这场凝视与漠视的对峙中,女子使用了“回视”“他者凝视”等策略,最终击溃了三个男人居高临下的男权建构。
凝视主体随之改变,权力和欲望开始易主。
小说在凝视表象背后所折射的是各种权力冲突和对弈,以及莱辛复杂而矛盾的两性观和阶级观。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建构;解构;凝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5-0025-06200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终于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此前她已多次获得该奖提名。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对于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莱辛却不大认同,她认为要确切地概括一位作家及其一大堆五花八门的作品,其实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她和她的作品亦如是。
事实上,莱辛的作品不仅仅基于女性经验,也不囿于女性主义主题,她的作品“展现了广博的兴趣,同时又集中体现了种族主义、共产主义、女性主义和神秘主义”[1]184。
一直以来,文学评论界较为推崇她的长篇小说,如代表作《金色笔记》。
她的短篇小说也丝毫不逊色,主题思想丰富、题材广泛,篇幅虽短,却能极为准确地把握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微妙的人物内心感受。
《屋顶丽人》就是这样一部佳作。
《屋顶丽人》创作于1963年。
故事中,三个修葺屋顶的工人在一个酷暑难耐的六月午后,在屋顶暂时躲避烈日之际,忽在不远处的烟囱间发现一位“简直一丝不挂”的女子。
炎炎赤日下的辛苦劳作因此被打断。
他们开始躁动,不停地变换位置“观看”这名女子,向她吹口哨、喊叫,继而是跺脚、谩骂。
从弗洛姆异化理论解读《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 刘亚[1]
作者机构: [1]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70-7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莱辛;《天黑前的夏天》;异化主题;创作手法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于197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本文运用艾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研究《天黑前的夏天》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和爱情的异化,通过分析莱辛作品中体现出的这些异化现象,旨在探究该理论下《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异化主题和莱辛的创作手法,从而寻求解决这些异化现象的健全的人生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r mother, obsessedv. 着迷 (obsess的过去式);纠缠 with raising a proper daughter, enforced a rigid严格的 system of rules and hygienen卫生;卫 生学;保健法 at home, then installed Doris in a conventn 女修道院 school, where nuns修 女 terrified their charges with stories of hell and damnation 诅咒.
getting rich through maize玉米 farming, the family moved to the British colony in Southern Rhodesia n. 罗德西亚 (now
Early life & Education
• Early life
• Education
➢ this novel has called “ the Bible圣经 of Feminist”
Literary Style
. As a short story writer, Doris
Lessing is particularly noted for her precision, her choice of words and her economy of language. Her life and experience in Rhodesia have provided excellent material for her African storie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acclaimed.
• This book explores mental and societal breakdown. It also contains a powerful anti-war and anti- Stalinist斯大 林式的 message, an extended analysis of commun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in England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50s, and a famed examination of the budding萌芽 的 sexual and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s.
Reviews on the Golden Notebook
➢ The Golden Notebook is the masterpiece of Doris Lessing, on English female novelist.
➢ The book offers “ an understanding of issues such as political repression镇压, sexual abuse, single parenthood, writer’s block, and women’s movement.”
• Remember that the book which bores you when bores you when you are twenty or thirty will open doors for you are forty or fifty--and vice-versa.
•
----Doris Lessing
The golden Notebook
• Anna is a writer, author of one very successful novel, who now keeps four notebooks. In one, with a black cover, she reviews the African experience of her earlier year. In a red one she records her political life, her disillusionment醒悟 with communism. In a yellow one she writes a novel in which the heroine reviles辱骂 part of her own experience. And in the blue one she keeps a personal diary. Finally, in love with an American writer and threatened with insanity疯 狂, Anna tries to bring the threads线 串联 of all four books together in a golden notebook and reflects the inner life of women who want to live freely .
• it is a daring narrative experiment, in which the multiple多 样的 selves of a contemporary同时代的 woman are rendered in表现出 astonishing惊人的 depth and detail. Anna Wulf, like Lessing herself, strives for ruthless残忍的 honesty as she aims to free herself from the chaos, emotional numbness麻木, and hypocrisy afflicting使痛苦 her generation.
award, and the third oldest Nobel Laureate n. 桂冠诗人;得奖者 in any category.
(SthoecoieldtyesMt iasragninAamlizeericdaPn,e9o0,pfloer( Ronnie)
economic prize, the youngest is a British, 25 for physics prize)
都) , from which she soon dropped out. She was thirteen; and it was the end of her formal education.
But like other women writers from southern African who did not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such as Olive Schreiner and Nadine Gordimer), Lessing made herself into a self-educated intellectual.
Doris Lessing
多丽丝•莱辛
英语11-3 徐梦妍
Doris Lessing
British Writer
born in Oct. 1919
Family
I.Doris Lessing was born Doris May Tayler in Persia波斯(西南亚国家,现称伊朗) (now Iran伊朗) on October 22, 1919.
The golden Notebook
• The Golden Notebook is the longest and the most ambitious work Doris Lessing has ever attempted to write. It is a masterpiece杰作 in portraiture肖像画 of the manners, aspirations愿望, anxieties and the particular problems of the times in which we live.
Lessing has described her
childhood as an uneven不均匀的 mix of some pleasure and much pain.
Lessing was later sent to an
all-girls high school in the capital of Salisbury 索尔兹伯里 市(津巴布韦,原罗得西亚首
She also stands as only the eleventh woman to be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by the Swedish Academy in its 106-year history.
She titled her Nobel Lecture On Not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and used it to draw attention to global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to explore changing attitudes to storytelling and literature
self-evaluation
• Lessing does not like the idea of being pigeon-holed as a feminist author. When asked why, she replies:
• What the feminists want of me is something they haven't examined because it comes from religion. They want me to bear witness. What they would really like me to say is, 'Ha, sisters, I stand with you side by side in your struggle toward the golden dawn where all those beastly men are no more.' Do they really want people to make oversimplified statements about men and women? In fact, they do. I've come with great regret to this co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