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河中石兽背诵题
《河中石兽》应知应会检测
《河中石兽》应知应会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没啮.()沙溯.()欤.()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加线的词语:1.临.:2.河干:3.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4.棹.:5.设帐:6.尔辈不能究.物理:7.是.非木杮:8.湮.:9.耳.: 10.啮.:11.坎穴:12.不已.:13.遂.:14. 溯流: 15.如.其言:16.但.:17.据理臆断:18.求.石兽于水中:19.竟.不可得:20.凡.河中失石: 21.曳.铁钯:22. 以为:23.盖.:24.闻.之:25.固.颠:26.二石兽并沉焉.:27.然则:28.乃.石性坚重: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不亦颠乎?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2、曳铁钯。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五、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词语。
(注意中考必考八个虚词:而、之、以、于、为、其、则、乎)闻之.笑曰山门圮于.河沿河求之.求石兽于.水中一老河兵闻之.2、于湮于.沙上1、之当求之.于上流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至石之.半果得于.数里外求之.下流、求之.地中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4、其如其.言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3、为众服为.确论如.是再啮啮沙为.坎穴5、如如.其言六、下面句中哪个词语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请用横线标示出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七、下面加线的词语属于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请解释它的古义和今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2、是非木杮(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盖石性坚重(古义: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6、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河水)(古义:今义:与“湿”相对)7、但知其一(古义:今义:连词,表转折,但是,却)8、竟不可得(古义:今义:)9、转转不已(古义:今义:已经)1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今义:坚固)八、下面的句子都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舟( ) 曳铁( ) 湮( ) 啮( ) 溯流( ) 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数小舟,曳铁(: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数小舟,曳铁,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4分)(1)阅.十余岁()(2)竟.不可得()(3)转转不已.()(4)据理臆断..()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写到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通过阅读选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4分)1.(4分)(1)经过,经历(2)终了,最后(3)停止(4)主观地判断2.(4分)(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3.(4分)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话僧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河中石兽练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文注释
作者简介
1.河干:
2.圮:
3并:
4.阅:
5求石兽于水中
6竟
7棹:
8铁钯
9设帐
10尔辈不能究物理
11.是非木柿:
12.湮:
13耳14.颠
15众服为确论16河兵
17失石
18啮
19坎穴
20不已:
21遂
22溯流
23如其言24.但:
25据理臆断。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河中石兽》复资料全及答案总分:150分一、文学常识(每空1分,总共10分):1、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文,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以形式写成。
2、本文作者是明代的XXX,字XXX,曾任总纂官,该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每词1分,总共32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XXX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XXX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改写:河中有一座南边的寺庙,它的山门已经倒塌在河里,两个石兽也沉没在这里。
XXX在十多岁时,曾和僧人一起募集金钱,想要在水里寻找这两个石兽,但最终没有找到。
有人认为这两个石兽已经随着水流漂走了,于是他们划着小船,拖着XXX,沿着河流寻找,但十多里的距离里都没有找到任何踪迹。
后来,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听到这个故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物理,怎么能让石头随着涨潮漂走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这两个石兽的石头很坚硬,而周围的沙子却很松软,所以石头被埋在了沙子里,慢慢地沉入了河底。
”他还说,如果你们沿着河流寻找,那不是很愚蠢吗?因为当石头被水冲击时,会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力量会在石头下面啃出一个坑穴,随着时间的推移,坑穴会越来越深,直到石头的一半被啃出后,石头就会倒掉坑穴里。
然后,坑穴会再次被啃出,石头又会转动,这样不断重复,最终石头会倒流逆上而行。
所以,如果你们想找到这两个石兽,应该向上游寻找,因为石头会随着水流漂流到上游。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原文注释】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
】河干(gān)【干:岸边。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
】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盖:原来是。
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河中石兽复习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③阅.十余岁()④一寺临河干...()()⑤山门圮.于河()⑥曳.铁钯()⑦.竟.不可得()⑧棹.数小舟()⑨是非..石性坚重众服为确论..()..木柿()⑩乃⑾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⑿再转不已(..).⒀.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⒁求之下流,固颠。
(....)(..).⒂然则..欤?()...天下之事。
()⒃可据理臆断⒄湮..于沙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⑪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4)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问答题:⑪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⑫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略2.翻译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河中石兽》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1,...,__,4题。
(15分)《河中石兽》心沧州南一寺临河于,山门记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钜,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啃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啃,石又再转。
转转不巳,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穗断欤?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 I、司十余岁(经过,过了)(2)竟不可得(终于,到底)(3)棹数小舟(划船).(4)但知其一(只)2. 将下列旬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3.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二三,是因为“转转不巳,遂反溯流逆上矣"。
(用原文填空。
)(3分)【解析】第一空问的是讲学家的看法,那么就在文中第@段寻找,可知讲学家认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湮于沙中”;关于老河兵的论述应在第@段寻找,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膛断”的道理。
【解析】作答时要紧紧抓住“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这一主题,道理在原文结尾处巳和盘托出,不难找到。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之杨若古兰创作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觉得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跌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给上面加线的字注音.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跌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释上面句中加点的词语.⑴一寺临河干()()⑵僧募金重建()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如是再啮()(6)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8)二石兽并沉焉()“之”用法分歧的一项是()4.用古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⑴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跌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翻译(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翻译(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翻译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觅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准确的?请根据、、辞意,用本人的话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如何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2.⑴靠近岸⑵募集⑶经过⑷只(5)如许(6)推究,推理;事物的道理4.⑴这不是木片,如何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如许,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客观臆断吗?5. 四种:一是就在原地水中找;二是到河下流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因为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6. 事物的变更是很多的,不克不及凭客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7、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普通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和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准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河中石兽 》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
作者是 ,字 ,清代 ﹑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 二、字词分析:1、 注音:溯 欤3、通假字: 钯: 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 如是再啮 如其言 (1)介词 在 (2)介词,像 (3)介词 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被 ) 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5. 古今异义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ft 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二、字词分析:1、注音: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河:余:湮:圮:阅:岁:是:杮( f èi):并:啮:坎穴:臆断:已:如:设帐:竟:棹:曳:但:倒掷:盖:暴涨尔辈:求:以为:溯流:固:究:然则:遂:3、通假字:钯: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 ,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 , 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 , 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 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 , 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 1已停止已经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 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f 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
1、
2、
3、
4、
5、
6、
7、
8、
活用为
16分)
今义: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每空1分,28分)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治经为博士邪(
沿河求之.(
其反激之.力(
今义:
老河兵闻之.(
至石之.半(
求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
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也 颠倒、错乱 信服 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 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大凡、凡是 落入水中的石头 原来是(因为) 坚硬沉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渐激
代词,代水流的 的 侵蚀,冲刷 成为 坑洞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众服为确论。
4、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八、文意理解.(20分)
1、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全书以记叙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
)沉焉.(
)。
阅.(
)十余岁.(
),僧募.(
)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河中石兽》(基础知识和练习)
河中石兽一、重点字词1. 词类活用棹球小舟棹:zhào,划船,名词用作动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2. 古今异义阅十余岁阅:经过渐沉渐深耳耳:罢了是非木柿是非:这不是3. 重点实词临河干临:靠近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寻找竟不可得竟:最后转转不已已:停止4. 重点虚词其:如其言:代词,他的但如其一:代词,其中的为:以为顺流下矣:动词,认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之: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这件事当求之于上流代词,石兽其反激之力助词,的求之下流代词,石兽天下之事:助词,的二、概括内容文章记述了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三、文章主旨文章告诉我们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模拟练习: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一寺临.河干阅.十余岁但.知其一如是再.啮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靠近经过只第二次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②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原句: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docx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一.【 2017 年成都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河中石兽》(原文略)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棹数小舟棹:划船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C. 渐激渐深激:猛烈D. 转转不已已:停止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 2017 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原文略)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 3 分)(1)湮于沙上湮( 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3)曳铁钯曳 ________20.翻译下面的句子。
( 4 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分)译文:( 2)可据理臆断欤?( 2 分)文:21.初三复,老小翻“凡河中失石⋯⋯”一句,小将“凡” “凡是”,老指出了小的,小不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背诵题
一、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
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原因是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
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1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问题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
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一、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角度:可据理臆断欤)
三、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角度:老河兵正确)
7、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8、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