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是属于物质还是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高中政治意识的知识点
高中政治意识的知识点高中政治意识的知识点1.意识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特点和表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中政治选择题怎么答1.抓住立意。
每个政治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
因而,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2-1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基础能力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考查清单】1.我们说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因为 ( )。
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④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③说法错误;④的说法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是错误的。
答案 A2.“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
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判断能力。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而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因此选项A正确。
答案 A3.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现小孩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
这些狼孩有的虽已七八岁,甚至是十来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这些事例说明 ( )。
A.狼孩的脑子虽是人脑,但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B.狼孩的脑子不是人脑C.狼孩的脑子天生就是笨的、不聪明的D.狼孩没有参与社会实践,所以不可能产生思维解析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狼孩具备了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但仍然没有产生意识的根源就在于此,故选D项。
A项否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说法错误;狼孩的脑子是人脑,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与题意无关。
答案 D孔子标准像4.面对孔子标准像,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
这表明 ( )。
①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③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④“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②③观点错误,排除。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第三课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黄沙滚滚
飞瀑涛涛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葵花向阳
小草含羞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形成经历了三个 阶段:
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 识。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物质的反应形式
物质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举例
自
然 一切事物 反应特性
界
物质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二)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3.社会历史趋向并不否定主体选择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 规律性的制约,但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 能动性和选择性。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 问题。
虎咬而色变 见虎色变 谈虎色变
(三)意识的本质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 东西而已” 。
(三)意识的本质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鲁迅: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
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 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 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 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 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 。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也是意识的源泉,判断题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也是意识的源泉,判断题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也是意识的源泉这句话不对,因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意识的内容是来自于客观世界,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意识是有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再经过大脑的处理才产生的,所以不能片面的说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意识的内容是来自于客观世界。
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的还是来自于想象或回忆的。
此种辨识真伪的能力,任何其它脑区都没有。
而思想是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的感知能力帮助我们记忆,经过记忆和分析就产生思想,动物也有思想,它们的思想不是自发的,也有主观能动性,不只有人的思想是自觉的,丰富多彩的。
意识在人的实践中分为各种形式,包括记忆、思想、情绪、念头、观念等。
从表象的直观到一定现象的集合念头,最终逻辑地发展为观念,通过思考最终形成思想。
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人脑是高度严密复杂的物质体系, 由10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具有 完善、精致的结构。
人脑的在量上和质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人脑平均重约1500克,而黑猩猩和大 猩猩的脑分别只有400克、540克。大 象、鲸鱼的脑量平均重达6000克、 9000克,但只占其体重的千分之一或 更少一些,远低于人脑所占体衙的五 十分之一。当然人的思维不仅与脑量 有关,更与人的勤奋有关,与人脑的 质量有关。
人的意识与电脑“思维”具有质的不同:
首先,人类思维是有生命物质的运动形式, 而电脑“思维”不过是无生命物质的低级运 动形式。 其次,人类思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 会性,而电脑“思维”不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类思维是积极主动的,而电脑“思 维”只是呆板的、被动的。
第四,电脑的本事再大,也是人脑思维在前, 电脑功能在后,电脑要靠人来控制。
意识依赖于它的物质器官,离开人脑 神经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 存在。这就从物质基础上说明,意识 是人脑这种物质的机能。物质决定意 识。
三、电脑与人脑的区别
一百多年前,数学家提出“四色定理”猜想,说 画地图,不管多么复杂的地图,只要四种颜色就 够了,三种颜色不够,五种又不必要,四种正合 适。这个定理是对的,但没有得到证明。一直到 1976年,美国两位数学家用电脑才完成。电脑运 算了1200个小时,做了200亿个逻辑判断。有人估 计过,要是没有电脑,用人工算,一个人每天工 作2系统的反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 理基础。意识就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 信号系统协同下所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对外界环境作用的 一种生而具有的反射
反 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而建立 起来的,是由后天的“学习”而获 得的。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主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
人脑是具有高度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整个人脑的神经细胞多达1 100亿个,其中仅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有150亿至300亿个。
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接,并和感觉器官的神经末梢相联系,形成等级式的网络结构。
人脑的不同部位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在实践过程中,外部世界的信息通过耳、眼、鼻、舌、身各种器官转化为神经冲动,由神经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活动,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绪等意识活动。
离开了人脑神经活动这一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存在。
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揭示了意识的产生是经过人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它是一种本能活动。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是经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由实物的刺激(第一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它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也就是由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
人有了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对外部环境刺激反射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般动物无法比拟的程度。
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
举例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
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和半成品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
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外部客观世界相接触,感觉器官把事物、现象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制作,才能产生意识。
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斐济鸡人
据英国媒体报道,一名叫 做苏吉特· 库玛的32岁斐济男 思考: 子自小被祖父关在鸡笼中跟鸡 一起生活了3年,养成了鸡的 有了人脑一定就有意识吗? 习性———“说话”咯咯叫, 吃饭用嘴啄,生气时会将手拱 成翅膀模样攻击人。目前专家 正在对库玛进行教育,教导他 重新像人一样说话走路,希望 他能重入人类社会。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 无论是对人们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
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任何意识都根 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是来自于客观事物。
意 识 是 客 观 事 物 在 人 脑 中 的 反 映
什么是 意识
起源: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内容根源:客观存在 产生途径:社会实践
历史回顾:侵华战争
被杀害的中国人民
被砍下的人头
侵华证据
日军遗留下来的炮弹
历史不是空白的,它会留下很多的历史 资料,这些资料作用于人脑,再经过头 脑的加工分析,就形成了对历史的反映。 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内容归根 到底还是来自于当时的客观事物。 所以日本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共建友好”。
正确的思想意识:如实得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
目的意识。
错误的思想意识:歪曲得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
目的意识。(如宗教观念)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 的反映。
总之,无论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 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宗教观念
生病
打针是什么感觉?------痛
具体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
客观存在
实践 人脑 (1)
怎样才能形成意识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018年3月29日)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高考频度:★★★★☆难易程度:★★★☆☆科学研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作镜像神经元的细胞使我们的祖先逐步脱离猿类。
它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
同时还发现患有自闭症的人,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镜像神经元受到了损害。
这一研究成果证明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是在镜像神经元作用下的模仿C.意识源于人脑的镜像神经元D.人脑神经系统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1)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
(3)条件反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是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不能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与动物的大脑在构造上有着质的区别。
这些区别说明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没有高度发达、完善的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
(2)动物的大脑只对客观事物作出本能的反应,而没有思维意识,它们只会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
1.为什么有人唱歌不着调?研究表明,音调的处理一般是由大脑右颞区控制的(此区域有区分旋律、音调及间隔信息的功能),正常的次级听觉皮层会处理音调的变化并操控正确的语音语调。
而最近的节奏分辨的试验提示,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动缺乏极可能是致使先天或后天失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这说明A.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2.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人脑中的“海马区”在存储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切除掉海马区,那么以前的记忆就会一同消失。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来说,要做到:(1)重视物质,不要用精神的力量取代物质的力量,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
(2)坚持无神论,反对上帝创世、女娲造人等有神论。
(3)想问题办事情从国情(实际)出发,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提出,就是遵循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就是遵循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4)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如赵括的纸上谈兵,伯乐的儿子按图索骥等,都是生搬硬套,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而毛泽东提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5)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和估价自己,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赵高的“指鹿为马”就是没有实事求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进行反映。
2.世界观: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活动及能力,以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的心态。
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要要做到:(1)反对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思想和意识,因为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是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庖丁解牛”“草船借箭”等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拔苗助长”“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健康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科学的态度、丰富的知识等。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⑴物质决定意识。
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表现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⑶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决定意识是二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只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要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之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它都是处于第二位的,而不能成为决定作用,始终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物质和意识的含义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关于“物质”的地位: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问题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quan)。
从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人脑以外的客观世界,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是抽象的意识,还是形象化的思维,无论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还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它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都有它的根源,都能够找到它的原型。
但是,人的大脑并非一块“白板”,并非只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作机械的应答,而是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以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因此,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也就是说,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这具体表现为: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看,意识的形式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它们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事物。
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看,意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反映,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这种主观差异的根源却是客观的,归根到底可以从客观过程得到说明。
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在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也可以表现在它能创造出与现实事物不相似的各种艺术造型和荒诞的观念(如鬼神观念)。
但这种主观特征,都有其客观基础,都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找到自己的“原型”。
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差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实的,后者的反映则是虚假的、歪曲的。
注意:在意识起源和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1)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客观精神赋予的.(2)“物活论”的观点:所有物质甚至石头都有意识.(3)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人脑分泌(mi)出来的特殊物质.。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只承认前者而否认后者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片面夸大后者的作用而否认前者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基础,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
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
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
狼孩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 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 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 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 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 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 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 俩个怪物,原来是俩个母狼 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 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 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 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 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 出来觅食。
的反映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B、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程度来看,无论 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对现状的认识: 客观物质在人们的实践中作用于人脑,人脑就 会形成形象,得出判断,产生认识。
恐龙的发现
从《清明上
河图》中我们可 以了解到北宋时 东京商业繁荣的 景象。
A.都是人的意识
B.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
C.都是根源于物质的
D.都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谢谢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的是:( )
①思维 ②头脑 ③唯心主义 ④精神文明 建设 ⑤虚数⑥生产关系 ⑦鬼神 ⑧梦中 的黄山
A.①③⑤⑦⑧ C. ①②④⑥⑧
B. ①②④⑤⑥⑧ D. ①③④⑤⑥⑦
2.有了人脑不一定有意识。是因为
(
)
A.人脑只是意识的“加工厂”
B.意识只有内容来自人脑
C.意识不一定是人脑的产物
人脑的功能:
人脑与动物脑的区别: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是产生意 识的生理基础,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只产生意识呢?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 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 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 有了意识。
辩证法整理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4)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3、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1)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2)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3)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4)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1)整体是事物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2)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3)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没有部分也无所谓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4)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1)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2)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6、规律的客观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具有不可抗拒性.(2)规律只能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4)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要解放思想,达到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7、矛盾普遍性原理(1)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2)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3)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4)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8、矛盾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3)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4)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反对“一刀切”.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3)二者又是可以变化的.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4)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1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1)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把内因和外因割裂开来. 13、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4)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5)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4、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而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1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4)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5)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16、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原理(1)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2)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4)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如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的程度、利益出发点问题等.(5)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得到增强;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周围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未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17、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2)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人们认识事物必须获得理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实践基础上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18、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原理(1)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2)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了.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3)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19、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1)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事物,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2)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 (3)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20、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1)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2)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指导.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21、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原理(1)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令人吃惊的思维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创新为基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2、实践的特征原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23、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2)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应该树立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我国,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当今国际竞争中,科技是龙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各国都加紧制订和发展本国的高科技计划,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2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2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3)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6、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1)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2)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应该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在改造世界中,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2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及风俗习惯等.(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副作用.(3)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是人们根据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而逐步形成的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29、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1)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人的社会的动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具有社会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30、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3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贡献时,既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32、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2)人生离不开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由于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脑是属于物质还是意识
看似简单的生活,似乎平凡的人生,却又处处显得格外矛盾和神奇。
世界由物质组成,思想由意识决定,而我们的思想与世界相映衬时便涌出了世界观的问题。
分析人这种特殊的“物质”的结构,从上至下集中最为关键的部位——大脑。
那么,大脑是属于物质还是意识?
物质,究其根源,经历了从朴实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而不是用精神的因素去解释世界,它是一种存在的概念,并非抽象性思想的立场。
这种说法看似通俗易懂,实质上却将片面,孤立的纰漏表露无遗。
20世纪初,列宁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这一定义也就明确的给出了人脑在物质方面的合适定义。
对于我们而言,人的大脑是生来有之,本身客观所存在的事物,并不受赋予我们的感觉。
即使没有我们的感觉,他也依旧是存在着的,未发生改变,但是这一点还并未从真正意义上来定义人脑是属于物质这一说。
接着,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存在性毫无疑问的定义大脑为物质。
因此,否定了形而上学的观点,完善唯物主义辩证的定义,无可厚非,我们将大脑归属于了物质。
但是我却认为这个是不正确的定律,我们再来谈谈矛盾。
这个结论似乎又违背了矛盾的统一性。
我们仅仅是从表面去谈,但是不单看人脑的轮廓,内在的,抽象的,存在但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这些存在但是无法用物质定义去规定的又是什么呢?就矛盾体来说,任何物质的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对于大脑,矛盾何来?唯物主义一元论表明:唯一的一个本原,除物质外,精神在哪?所以,不能单纯的只考虑大脑的表面,就像看人不能只顾外貌,内心的美才是一个人本质,否则你对他的了解是不全面的。
马克思提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换言之就是意识是物质世界主观映像,是大脑的产物而已,就是那抽象但是存在的东西。
更清晰而言,人
的内心想法需要通过能看的见得物质客观表现出来,抽象的意识想要展现往往需要物质的配合。
所以对于大脑来说,思想便是意识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生活在大脑这个物质的躯壳里,它属于大脑。
离开了大脑它无法生存,这就是依赖性;没有意识,大脑可以存在,但是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只有两种共存才是最正确的解释。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并非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可以将这种本身所具备属性贯彻到思维,也就是说大脑从物质反衬到意识。
没有思维的大脑和没有大脑的思维也就等同于破坏了运动与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否定了恩格斯所证明的观点。
大脑是思维意识的承担者,而思维意义是大脑在生命长河中的不断运动。
总而言之,并不能从单方面来谈人脑到底是意识还是物质,因为它是两者的结合体,是由意识和物质同时存在而相迎合的矛盾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