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教案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尝试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尝试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即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归纳从而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法操作简便,适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践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疑导读如何创造一个合理、有效的问题情景,是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
让学生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后,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并养成积极思维的好习惯。
如在总复习中让学生掌握三基知识始终是复习之根本。
在复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若只是简单重复和归纳,学生听之无味,像背书一样去死记它;学生原来的错误和漏洞并没得到弥补和改正,对学生能力提高带来了较多的障碍,在同类问题中多次犯错。
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根据该知识的关键点,易错、易漏点设计好系列问题(或小题题组)的方法,让学生先尝试解决,然后让学生提出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予的积极性,又达到对基础知识重新思索、整理、归纳、掌握的目的。
如复习《椭圆及其方程》(1)我首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尝试回答。
问题①:椭圆如何定义?(第一定义:|PF1|+|PF2|=2a;第二定义:到一定点和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的点的轨迹);问题②:|F1F2|>2a,|F1F2|=2a其轨迹是什么?(无,线段F1F2);问题③:为得椭圆标准方程,如何建标?b2的引入解决了什么问题?a,b,c,e的关系在椭圆图中如何体现?(两定点对称置于某一坐标轴上;b2=a2-c2;特征△);问题④:确定一个椭圆方程需要什么条件?(定位,定量(两个))……(根据学生回答,做适当阐述与小结)。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实践过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认知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三、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实践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前提。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教材,也可以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困惑。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点。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问题解决过程。
4.总结评价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经验,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
通过总结评价,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效果评价1.学生参与度评价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有效程度,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雷勇军·案例解析(问题教学法)
关于问题教学的思考宜昌市二中雷勇军一、什么是问题教学?(一)问题教学的历史渊源1.我国问题教学的思想渊源(1)《学记》《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失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此可见,《学记》不仅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的方法——“提问”是关于教法的问题,“回答问题”是关于学法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在问题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善问”。
(2)《论语》《论语•述而》:“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论语》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以及引导的合适时机。
2.国外的问题教学思想渊源一般认为,国外问题教学的最早渊源应该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后来经过卢梭、杜威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建构主义的兴起,问题教学最终确定下来。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新思想的“产婆”,去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真理。
为此,他在教学中采用问答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教育目的。
(2)卢梭的问题教学思想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写道:“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1](P.223,280)这表明他反对给学生教授现成的知识,重视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发现学问。
(3)杜威的问题教学思想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J.杜威认为,思维的自然规律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所谓“实验逻辑”的反省的思维。
它是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
反省思维是由疑难的或不确定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两端之间的全过程。
初中物理问题式教案
教案题目:初中物理《光的传播》问题式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特点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3. 光的传播实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可以穿越哪些物质呢?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课堂讲解讲解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问题讨论提出问题: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光如何应对这些障碍?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5.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光的传播实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现象。
3.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4. 注重课堂练习,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2. 网络资源、图片素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了解光的其他传播现象。
2. 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问题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特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肖晔
“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双庙明德学校肖晔问题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敢于提问,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师生的互动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问题教学的模式结构:设置情境→发现问题→学生讨论→训练巩固→教师评价→总结(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师――呈现情境――激活情境――组织协调――总结评价↓↑学生――感知情境――发现问题――交流反馈――检验内化1、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问精心设计新课引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课堂。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的热情,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要点提示:○1师创设情景要贴近学生生活,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景中存疑,情中有问。
○2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3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总之只要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就能产生好情境。
2、强化探究意识,培养学生会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
要点提示:○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3教师要把教材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3、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会问”还要“会学”。
学生要善于在学习时进行综合分析,提取精华,即学会读书的一个重要本事:“由薄到厚”再到“由厚到薄”要点提示:○1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
问题式教学的教案设计
问题式教学的教案设计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制定合适的教案,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问题式教学的教案设计,并提供一个具体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问题式教学教案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通过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学习重点,以及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要明确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或能力。
2.可行可测:教学目标要能够通过实际行为来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与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问题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
教学内容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应该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回答教学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有趣味性:教学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相对完整性: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
三、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问题式教学的核心,通过学习任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情境,其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任务的明确性:学习任务应该明确描述学生应该完成的目标和内容。
2.任务的学习负荷合适:学习任务的难易度应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又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3.任务的趣味性:学习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高中化学问题式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问题式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2. 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结构、组成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25分钟)
(1)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2)进行几个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15分钟)
(1)讲解物质的结构、组成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2)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对其用途和应用的影响。
4.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概念,增加了化学知识的积累。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
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式教学法
题 的积 极 性 , 正 实现 以学 生 为 主 体 , 真 积极
首 先 , 师是 学 习 活 动 的 组 织 者 , 教 要精 3 高等数学教学 中 “ 问题式 ”教学法 丰 动地 进行知识 的建构 。 心 设 置 问题 情 景 , 出 问题 ; 次 , 生 是 的可 行 性 提 其 学 () 让 每一位 学生 都参 与 “ 4要 自主 、 合 学 习 活 动 的主 体 , 过 思考 、 析 和 老 师 与 通 分 高 等 数 学 教 材 内容 的展 开 形 式就 是 不 作 、 交流 、 究 ” 探 的过 程 , 能 只 对成 绩 好 的 不 学 生 之 间 , 生 与 学 生 之 间 的 交 流 讨 论 来 断 地 提 出 问题 、 究 问 题 、 解 问题 , 如 学 生 作 要 求 , 激 发 每 一 个 学 生 的 学 习 自 学 研 求 比 要 应 关 探 究 问题 、 解决 问题 , 师 作 为 参 与者 、 教 促 定 积 分 的 概念 , 是先 提 出 问题 : 样 求 曲 就 怎 信 心 和 学 习 热情 , 注 重 学 生 个体 差异 , 允 进 者 , 时 点拨 、 适 引导 。 后 教 师 对 学 生 得 边 梯 形 的 面 积 和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的 瞬 时 速 注 学 生 的 个 性 化 特 征 。 许 学 生 有 多 样 化 最 要 出 的 解 决 问 题 的 各 种 方 案 进 行 总 结 和 评 度 ; 探 讨 问题 : 割 , 和 , 极 限 , 后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不 同 层 次 的 思 维 水 平 , 支 再 分 求 求 最 价 , 学生一起讨论出最佳方案 。 和 解 决 问 题 , 出 数 学 建 模 : 积 分 。 等 数 持 和 鼓 励 学 生 大 胆 明 确说 出 自己解 决 问 题 得 定 高 2 2 问题情 景 的设置 要求 . 学 的 知识 理 论 系 统 , 是在 不 断 地 提 出 问 题 、 ( ) 符 合 学 生 的 认 识 规 律 , 紧 密联 解 决 问 题 的过 程 中逐 步 建 构 起 来 和 精 心组 1要 要 织起 来 的 。 等 数 学 的学 习过 程 , 是 不断 高 就 系生活实践 。 研 求 当学 习 内 容 与 学 生 现 有 的 认 知 结 构 和 地 提 出 问 题 、 究 问题 、 解 问 题 的 过 程 。 生括经验相关联 时 , 会引起学生 的学 习 就 的 策 略 , 励解 决 问题 策 略 的 多样 性 。 果 鼓 如 是 方 法 和 思 维 方 向不 对 , 注 意 引导 到 正 要 确 的 方 向上 来 。 合 作 、 流 、 究 的过 程 在 交 探 中 , 构 数 学 知 识 , 养 学 生 的创 新 精 神 和 建 培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以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为分析对象,探讨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和应用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法的第一步。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个银行家,你如何计算每天的利息和累计利息?如果你是一个运动员,你如何计算每天的训练量和累计训练量?”这些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例如,在讲解“不等式”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不等式问题,让学生分组解决。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最终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与反思是问题教学法的最后一步。
在问题解决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评价自己在解决三角函数问题中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当,进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下面以一个高中数学“函数单调性”的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和表格,让学生观察图像和表格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何定义函数单调性?”,“如何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单调性与生活有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适应社会的形式,在社会上立足,木里图学校这样一所有着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底蕴的学校也不甘落后,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主要体现在问题教学法、晚读课和课前四分钟三大模块。
(一)问题教学法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积极而稳妥地实施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落发展目标的要求,更是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则进,不改革则退。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崛起并蓬勃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
教育在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办?勇敢改革,大胆创新,走自己的路。
问题教学法就是我们深思熟虑后提出并将实施的课程改革方案。
问题教学法即由问题而引发并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师生共同达成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由五个教学环节构成即:1.问题引入。
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2.问题导学。
目的是确立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3.问题探究。
目的是通过对问题成因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深入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应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问题解读。
目的是答疑解惑,实现达成教学目标并形成技能技艺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力争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问题创新。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理论解读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精神实质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教学法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首先,要确立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学生自主学习天经地义,教师的教只能服务于学生的学。
其次,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学习方法的改革,核心理念是教法服务学法。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直线的斜率一、案例背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这种理念下,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可是,却有很多学生对数学不大感兴趣,觉得数学很难学,很枯燥。
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
下面,我结合直线的斜率的内容就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谈一些个人体会。
二、案例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坡时很吃力,这与坡的什么有关?生:与坡的平缓和陡有关。
师:我们分析一下坡的平缓和陡问题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如图是两张不同的楼梯图。
问题1:其中的楼梯有什么不同?生:楼梯的平缓和陡程度不同。
问题2:用什么量来刻画楼梯的平缓和陡呢?(提示:观察楼梯下面两个三角形)生:用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来反映。
师:一般地: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就叫坡度。
即:宽度高度=坡度 所以楼梯的倾斜程度是由坡度来刻画的,坡度越大,楼梯越陡。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1、借助模型,直观感知课件:给出一个楼梯模型楼梯上面有一条直线,直线就反映坡度。
问题教学法问题设计方案
一、背景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问题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目标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实施步骤1. 问题设计(1)确定问题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一个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作为主题。
(2)问题分解: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学生逐步探究。
(3)问题难度分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将问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难度级别。
2. 教学实施(1)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2)探究阶段: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展示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拓展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2)结果评价: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创新性。
四、问题设计方案举例主题:光的传播问题分解:1. 光是如何传播的?2. 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3. 光的折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4. 如何解释光的全反射现象?问题难度分级:初级:光是如何传播的?中级: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高级:光的折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释光的全反射现象?教学实施:1. 导入阶段: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光的传播现象。
2. 探究阶段: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3. 展示阶段: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4. 拓展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问题式教学法的互动设计
问题式教学法的互动设计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的方法,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的互动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份关于问题式教学法互动设计的详细文章。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互动设计原则1.问题设计要引发思考问题式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不宜太过简单,也不宜过于难解,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具有启发性和拓展性,能够引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2.问题设计要促进合作学习问题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因此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问题,或者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追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问题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问题式教学法的互动设计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可以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性的问题、挑战性的问题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问题设计要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问题式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问题式教学法的互动设计策略1.启发性问题设计启发性问题是指那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法的互动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摘要: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将问题作为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前置,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部分内容,然后在课堂中通过部分释疑的方式展开教学,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实施引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受到重视。
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早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师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讲解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让他们失去学习动力,效果适得其反。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好的问题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帮助他们理解课程的重难点。
倘若教师精心设问,合理引导,还能用它来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赋予课堂充分的活力。
一、前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很多的语文问题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找到答案的。
这时候教师要适当地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完成自主的预习和对知识的学习,进而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个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在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课前完成部分内容的预习,通过预习完成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时,教师鼓励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并且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自行总结不同花开放的时间。
学生完全可以在课文中自己找出答案,提升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艺术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能否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否带动课堂气氛,是决定课堂效率很重要的因素。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作为知识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思维很容易受教师的带动,而教师也会在不自觉中成为课堂的主要控制者。
问题式教学 初中 教案
问题式教学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问题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探讨问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2. 课题:《平面几何中的对称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自然界中的图案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在导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平面几何中的对称?对称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如何运用对称解决实际问题?”3.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问题,通过查阅教材、讨论等方式,初步了解对称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4.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5.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系统讲解,梳理对称的知识体系。
6.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对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 教师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
3. 课程评价:关注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浅谈“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现 问题 的 异 同 , 有 在 教 师 的 引 导 下 , 只 学生 才 能 发 现 问题 中存 在 的各 种 差 异 与 相 同或 2 讨论问题 。 发展 兴趣 。 实践 动机 , 解
3 解决问题 , 强化兴趣 , 实现动机 。 满 足 需 要
解 决 问题 这 一 过 程 是 个 重 要 的 环 节 ,
而 难 何 引导 学 生 针 对 自 己所 提 出 的 问 题 进 行 讨 和 盘 托 出 , 应 针 对 学 生 讨 论 的 疑 点 、 点 论呢 ? 共 同 讨 论 解 决 。 一 环 节 应 多 使 用 一 些 勉 这 和 5 倍 数 的 判 断 方 法 时 , 师 欲 引 导学 生 的 教 ( ) 学 生 根 据 所 提 问题 找 出反 面 的 结 励 的 话 语 ,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轻 松 、 1让 以 以 从 l 、6 3 、 3 5 …这 些数 中去 观 察 这 4 2 、8 l4 … 论 进 行 论 证 : 上 文 中 学 生 提 出 的 “ 位 上 愉 快 的 心 情 结 束 讨 论 , 而 培 养 学 生 的积 如 个 从 些数的特征时 , 出含有因数2 找 的数 有什 么 特 征 呢 ? 生 就 会 提 出 如 下 一 些 问 题 : 含 是 3 6 9 数 是 3 倍 数 , 以 通 过 列 举 学 “ 、、的 的 可 的 数 是 2 倍 数 ” 。 过 学 生 提 出 的各 个 生 明 白所 提 出 的 问 题 与 得 出 的 结 论 产 生 矛 的 等 通 问题 后 , 师再 把 观 察 点 引 向 特 定 的 位 置 盾 。 教
的看法 。
的倍 数 ” 。 过 观 察 所 得 出 的 结 论 显 然 是 等 通
矛盾 的 。 关键 时 , 教师 应 “ ” 生一 把 ( 扶 学 引导 和6 2 5 3 f 组成 。 师 如 果 再 引 导 学 生 、和 、 ̄4 l 教
问题教学法
一.用“问题”组织教学二.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串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感知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最终完成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摆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一切学习活动回归学习的本质—这也就是“问题教学”的实质.(“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知识的过程,“问题教学”的实质就是回归学习的本质--—王崴然)三.问题设置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问题教学法的重点是“问题",核心也是“问题”。
因此,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有针对性,要点到“点子”上。
然后才可能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深入,最后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在师生问答互动中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四.三.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一.由教师提问为主,转到以学生提问为主本节课中只有教师“满堂问"--把一个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而没有学生主动的质疑。
问题教学,应该是教师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并通过学生的多方面的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可以使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从单一老师提问到学生自己质疑?我认为首先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问题式探究模式教学案例设计
“问题式探究”模式教学案例设计【苏教版化学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基本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铜、Fe2+、Fe3+的性质,了解铁、铜、Fe2+、Fe3+的转化,了解铁、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
2、发展要求:了解Fe3+的常用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铁、铜制品及其资料的收集和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2.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3.通过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铁、铜的化学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难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按照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做好“五备”: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和备过程。
学生准备:1.搜集与铁、铜有关的物品或资料,了解它们的用途2.复习回顾金属的通性,预习《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四、教法设计1、本课时采用“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明确学习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理论分析、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实施解决策略(学生独立解决、生—生合作解决、师—生讨论解决)→归纳提升(总结评价、归纳整理、迁移发展)→发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延伸学习空间)。
2、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等教学手段。
观察、回忆、思考。
②观看实验录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以“问题”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快速而主动地投入到这一中心内容的学习中去,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归纳梳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问题式教学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以“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为例
问题式教学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以 基本不等式 的教学设计为例张青萍(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ꎬ福建漳州363000)摘㊀要: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ꎬ新教材的使用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 基本不等式 进行问题式教学设计实例ꎬ阐述了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问题串来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ꎬ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关键词:问题式教学ꎻ核心素养ꎻ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1-0047-03收稿日期:2023-04-25作者简介:张青萍(1990.11-)ꎬ女ꎬ福建省漳州人ꎬ学士ꎬ中学二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问题设计的质量高低是问题式教学是否能成功的关键.部分教师设计了很多问题ꎬ但有些属于无效提问ꎬ无法引导学生准确找到答题采分点ꎬ最终教师只能强行将知识塞给学生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ꎬ笔者以 基本不等式 教学设计为例ꎬ探讨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串应该如何设计ꎬ学生应该如何引导.1教学内容及目标分析1.1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为 基本不等式 ꎬ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㊁方程和不等式»第2节ꎬ学生在本节课之前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ꎬ并学习了重要不等式ꎬ为本节课学习基本不等式奠定了基础.1.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ꎬ总结出基本不等式ꎬ并掌握代数法㊁几何法证明.(2)注意基本不等式的适用范围及取等条件ꎬ并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和实际问题[1].(3)培养学生观察㊁猜想㊁证明㊁抽象概括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过程2.1情境引入妈妈让小圆去市场买一斤苹果.妈妈想看小贩有没有缺少斤两ꎬ就想称一下苹果重量ꎬ但家里没有秤ꎬ只找到一台左右臂不等长的天平ꎬ其余均精确.妈妈先将苹果放在左边托盘称了一次ꎬ重量为450gꎬ再将苹果放在右边托盘又称了一次ꎬ重量为550gꎬ于是妈妈得到结论:苹果重量刚好是两次所称重量的和的一半ꎬ即500gꎬ小贩没有缺少斤两.妈妈的说法对吗?如何证明?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出发ꎬ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ꎬ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ꎬ解决数学问题ꎬ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2.2分析问题问题1:大家知道天平称重的原理吗?学生:杠杆原理.追问:具体是如何操作的?74学生:在天平的两端各有一个盘子ꎬ一端盘子放砝码ꎬ一端盘子放物体ꎬ当两端平衡时ꎬ砝码的重量即为物体的重量.问题2:能利用天平精确称重的关键在哪里?学生:天平的左右力臂等长.追问:为什么?能否给出数学解释?学生:假设左右力臂长均为lꎬ物体重量为Mꎬ砝码重量为mꎬ重力加速度为g.由lMg=lmg可得M=mꎬ即物体重量与砝码重量相等.师:很好ꎬ这样可以得到当左右力臂不等长时ꎬ物体的重量和砝码的重量是不相等的.问题3:妈妈的做法能否得到正确的重量呢?大家讨论一下.2分钟以后ꎬ老师请同学们举手发表意见.学生1回答预设:我觉得可以ꎬ因为左右力臂不等长ꎬ两次称得的重量一次偏轻ꎬ一次偏重ꎬ两次相加取平均应该正好.学生2回答预设:我觉得不可以ꎬ因为虽然两次称得的重量一次偏轻ꎬ一次偏重ꎬ两次相加取平均不一定能刚好等于实际重量ꎬ可能还与力臂具体长短有关.学生3回答预设:我也觉得两次相加取平均不一定能刚好等于实际重量ꎬ但是与力臂具体长短应该也无关.师:能否从原理入手验证上述三位同学的说法究竟谁对谁错?真实重量应该如何计算?问题4:我们不妨假设物体实际重量为Mꎬ天平左右两臂长分别为l1和l2ꎬ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450g和550gꎬ大家能否得到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学生:l1Mg=450l2gꎬl2Mg=550l1g.追问:能否消去l1ꎬl2?学生:两式相乘得M2=247500.追问:根据这一计算结果ꎬ哪位同学的想法是对的?小圆妈妈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5002=250000>247500ꎬ不难看出小圆妈妈的做法不能得到精确的重量ꎬ实际重量应该要偏轻ꎬ并且与力臂具体长短无关ꎬ第三位同学想法正确.问题5:大家能不能从这一实例中抽象出一个一般的数学不等式?学生:两次称量结果设为a和bꎬ则a+b2æèçöø÷2>ab即a+b2>ab.追问:其中a和b有什么限制吗?有没有满足什么关系?学生:a和b都是正数ꎬ并且a与b不相等.追问:那如果a与b相等ꎬ不等式会发生改变吗?学生:a=b时a+b2=ab.追问:那大家能否将这个不等式补充完整?学生:a+b2ȡab(a>0ꎬb>0)ꎬ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师:很好ꎬ这个不等式我们称为基本不等式.大家能否给出证明?设计意图:设置问题1和2引导学生回答出天平称重的原理ꎬ为下一问作铺垫ꎻ设置问题3让学生自主思考㊁讨论ꎻ设置问题4引导学生自行论证观点的正确性ꎻ设置问题5引导学生将特殊转化为一般ꎬ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追问ꎬ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2.3解决问题问题1:我们学过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不等式?学生:作差法ꎬ分析法ꎬ综合法ꎬ反证法等等.问题2:此不等式可以考虑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a+b2-ab=a+b-2ab2=a()2+b()2-2ab2=a-b()22ȡ0ꎬ所以a+b2ȡab(a>0ꎬb>0)ꎬ当且仅当a=b即a=b时等号成立.师:很好ꎬ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师:那大家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ꎬ设置如下折纸实验: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让你们事先准备好的三张正方形卡纸ꎬ两大(一样大)一小.先拿出一大一 84小的两张正方形卡纸ꎬ我们不妨假设大的正方形面积为aꎬ小的正方形面积为b.先将两张正方形卡纸分别沿对角线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ꎬ再将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沿对角线拼在一起ꎬ构造一个两边分别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矩形ꎬ将多出来的部分切除ꎬ如图1.图1㊀大小正方形问题:思考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矩形面积的关系ꎬ大家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ꎬ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a+b2大于矩形的面积ab.教师借助PPT动态演示ꎬ直观展现折纸过程ꎬ得到ab<a+b2.师:接着请大家拿出另外一张大的正方形纸片也沿对角线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ꎬ将两个大三角形沿对角线拼在一起ꎬ看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动手折纸拼接后得到a a=a+a2即当a=b时ab=a+b2.师:很好ꎬ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基本不等式abɤa+b2(a>0ꎬb>0)的一种几何证明.设计意图:通过折纸实验ꎬ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ꎬ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㊁观察ꎬ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证明ꎬ印象深刻[2].2.4实际应用例题1㊀(1)用一根铁丝做一个矩形框ꎬ当框的面积为36cm2.所用铁丝最短多少?(2)用一根长为36cm的铁丝做一个矩形框ꎬ问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ꎬ矩形的面积最大ꎬ最大面积是多少?追问:例题中的定量是什么ꎬ变量是什么?能求解什么样的最值问题?设计意图:实际应用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读题㊁析题能力ꎬ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追问ꎬ引导学生总结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的特征ꎬ得出结论:对于任意的正实数xꎬyꎬ若xy=m(定值)ꎬ则当且仅当x=y时ꎬx+y有最小值2mꎻ若x+y=m(定值)ꎬ则当且仅当x=y时ꎬxy有最大值m24.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推导ꎬ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ꎬ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例题2㊀求y=x+1x(x>0)的值域.变式:若x>2ꎬ求x+1x-2的最小值.2.5回顾总结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运用了哪些数学思维方法?学生概括总结后ꎬ教师补充完善.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形成这节课的知识框架ꎬ对探究过程及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6课后巩固已知x>0ꎬy>0ꎬ且2x+8y=1ꎬ求xy的最小值.设计意图:通过课外作业的布置ꎬ实现对课堂知识巩固和加强的目的.不仅考查了基础ꎬ还探索了实际问题ꎬ作业呈现方式多样ꎬ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ꎬ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ꎬ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ꎬ又应用于生活ꎬ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ꎬ做到真正学有所用ꎬ学以致用.参考文献:[1]王禹桐ꎬ孔德宏.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微课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 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ꎬ2022(04):29-31.[2]王燕.以问题设计为手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ꎬ2022(02):37-39.[责任编辑:李㊀璟]94。
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应用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操作流程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车琳摘要:本文从化学学科发展的本源出发,结合学生事事探究的好奇天性,为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位置,提出分三步走来实现的举措;即由诱导学生上路,到陪伴学生走路,到放开学生自主寻路的探究过程,并提出课堂教学探究式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
关键词:情境诱导、知识生成、创造性运用化学是以生产、生活、自然现象为研究机体,通过实验探究为技法的一门富具假设、实践检验为特色、游离于宏观和微观双层面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从它的起源与人们认识研究发展的历程来看,离不开观察、实验、猜想、假设、论证、解释、应用及伴随曲折、玄妙、离奇、变化莫测并和客观世界相融合的过程,因此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色与思想。
赋予人们认识它、学习它、研究它的特殊认识过程和方法。
因此学习化学,尤其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更是和科学触摸、认识、内化、融合的过程,也是在科学世界里成长的过程。
这是其它学科不能具备的独特条件与客观环境,按照化学独有的魅力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化学教学过程也应有自身特色,教学虽无定法,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反映在化学教学上就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和科学的发展规律相融合的过程。
是可操作的、也是可再现的、人们发现和探究事物且具原创性风格的自然过程。
因此,教学模式也就是人们认识化学科学的再现过程,并且化学教学过程也和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有相似的地方,这就孕育出了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认识论,本文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概括出了“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认识论”的思想方法,通过具体的微格教学系列和宏观的控制,来探讨课堂教学的操作和生成,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和可操作化,从而来寻求新课改、新理念下化学教学的自身规律和提高实效性。
1课堂教学探究式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学生心目中的一切疑团,对人类来说可能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学生的生活天性本身是好奇的,事事都在探索中,时时都在创新中,未见得学生只有全部掌握了人类的知识之后,才开始具有创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组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 4 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
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
如,“资料袋”中有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让学生熟读成诵。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教时安排(合计11课时)
精读课文 4 课时
略读课文2课时
语文园地5课时
铜仁市南长城小学问题式教学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