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哲学审视的开题报告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哲学审视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风险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网络安全等方面,人们面临的诸多风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压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风险。
如何应对社会风险,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风险社会理论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来被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进一步发展。
吉登斯认为,风险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各种风险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风险网络。
“风险社会”并不是说现代社会只有风险,而是指现代社会风险的种类和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影响面更广,风险由传统的自然风险转向了人类活动和技术风险。
然而,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问题。
有学者认为,吉登斯的理论存在方法论的不足和哲学基础的缺失。
因此,对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哲学审视,既有助于深入了解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和逻辑,也有助于补充和发展其理论框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哲学审视,探讨其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具体目标包括:1. 阐述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逻辑。
2. 探讨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特征和背景。
3. 分析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4. 探讨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 提出对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改进和发展建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按照以下内容进行组织:1. 前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
2.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逻辑探讨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包括风险的概念和类型、现代风险的特征、风险社会的形成和影响等。
3.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特征和背景分析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特征和背景,包括现代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等。
4.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分析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探讨其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和基础前提。
浅谈风险社会理论的范式变革(一)

浅谈风险社会理论的范式变革(一)论文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现代性范式论文摘要:在现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现代性论说,得出其范式变革的3个基本路向:颠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范畴框架,避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言路,超越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究竟应怎样看待“现代性”,应怎样看待“发展”,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持续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在当前众多的现代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中,贝克、吉登斯等学者所阐述的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了一个在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解释现代社会本性及其发展的新范式。
批判地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范式变革,借鉴其变革路向,可以促使人们在面临纷至沓来的理论思潮冲击时,更为审慎地抉择发展和现代化的方向。
一、颠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范畴框架风险社会理论以社会学的方法探究现代社会,寻求范式的创新,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范畴框架。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经典社会学理论所处的现实场景是“工业社会”或“阶级社会”,它的中心论题是:在一个匮乏社会中,社会生产的财富是怎样通过不平等但同时也是“合法”的方式被分配的。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已构成现代性在当代的主要“阴暗面”,并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
“风险社会”成为当代社会理论必须面对的生活情境,它将原有的中心论题变换为:作为现代化一部分之系统地生产出来的风险怎样才能被避免、减弱或疏导?如何使其既不妨害现代化,又不超出可以容忍的界限?风险社会理论据此认为,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范式和框架,已无力解释新的社会变化,甚至可以说其本身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观念障碍。
那么,在风险社会来临之后,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范畴及其框架究竟出现了怎样的不适应症状呢?按照贝克的说法,经典社会学理论是在其3条基本原则上出现了问题。
一是地域性原则。
该原则认为,社会行为需要附着于地域上,地域的远近造成了社会关系的远近。
经典社会学植根于民族国家之中,但社会学方法论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应用之际,完全是未经质疑的。
风险意识启蒙与反思性现代化_贝克和吉登斯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寻及其启示

风险意识启蒙与反思性现代化
现代性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不同 ,它彰显了一 种“负责任的现代性”———第二现代性 。
再次 ,政治和道德替换科学论证的优先权 。 贝克关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而其中的一个重 要方面就是科技体制的安排 。在贝克看来 ,科技 体制问题的症结 ,正在于“科学理性”与“社会理 性”的断裂 。科学技术实践一旦脱离了道德的约 束和价值的审查 ,很可能引发破坏性的后果 。核 技术以及当代基因 、生化等先进科技都潜存着巨 大的科技风险 。贝克强调 ,在风险时代 ,应破除对 科学的权威性的迷信 ,他说 “: 取消科学的权威不 是失败而是成功 。可以说 ,在这个世纪 ,科学越成 功 ,就越反射出其自身的确定性方面的局限 ,它们 就更多地成为反思性的人为不确定性的源泉 。科
贝克的理论一直关注实践 ,从其对风险社会 出路的探讨中 ,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 一特点也是吉登斯的理论特色 。作为英国工党执 政理念的重要理论支撑 ,吉登斯的《超越左与右》、 《第三条道路》无疑既具有鲜活的理论魅力又具有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
学在可能性范围内发挥作用 ,这并不排除最坏的 情况 。”λξ科学技术实践本身的不确定性就潜存着
143
2009. 1
破解的途径就在于“启蒙”。贝克认为 “: 正是由于 现有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逻辑基本上是自我毁灭 式的 、掠夺式的 ,才需要人类透过多方面的思考与 实际行动努力去校正当代的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的社会秩序 。”⑤贝克指出 ,在风险社会 ,风险成为 公众认知和争论的主题 ,公众的风险意识日益普 遍化 ,这就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对现代化的自觉的 “反省”意识 ,因此风险社会必然成为反思性社会 。 在贝克看来 ,启蒙首先是由现代新风险所诱发的 , 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 ,它 是一种风险意识的启蒙 。他说 “: 核物理学家们对 核裂变的政治后果感到震惊之时就是这种风险社 会的诞生之日 。这种震惊曾导致了一场关于自身 的启蒙运动 ,并引起了反思 。”⑥与此同时 ,贝克更 强调当代启蒙的主导理念是“自我批评 、自我反 省 、自我校正”的反思精神 ,他说 “: 风险社会从本 质上表明自己是个自我批评的社会 ,不仅是针对 个别情况进行批评 ,而且还在原则上进行自我批 评 。”⑦从这个意义上讲 ,当代启蒙不同于强调“理 性至上 、主体至高 、人性至尊”的启蒙运动 ,贝克因 此将之称为“第二次启蒙”。“第二次启蒙”在现实 层面首先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并在全球范 围内形成了大规模的环保运动 ,所以“第二次启 蒙”实际上也是生态启蒙 。贝克指出 “: 对我来说 , 启蒙不是一种历史概念和一系列观念 ,而是一个 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批评 、自我批评和人性 起中心作用 (目前我的研究主题) 。”⑧虽然贝克至 今并没有提出更系统的观点 ,但他能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的重要性 ,并自觉地把它作为研究主题 ,这 足以显示其思想的深刻性 。并且 ,贝克指出了一 个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那就是从“人性”角度审 视当代风险问题及其出路 ,这已经不单纯是一个 社会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哲学问题 。
风险社会——精选推荐

风险社会1.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2.在贝克(UlrichBeck)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3.风险社会是指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他提出,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4.一般来讲,所谓风险社会,即是指由于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社会灾难.风险与社会政策1风险社会的风险管理理念现代社会是日益复杂化的“风险社会”5.因此,一些学者又把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34在“风险社会”中,怀疑与信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进行调适6.在这样的社会,新的需要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国外有些学者也把当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满足需要的方法引出新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更多的问题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反思:以中国为参考背景

风险社会理论反思:以中国为参考背景杨雪冬摘要:全球风险社会已然来临。
处在现代转型与向世界开放的中国,不仅风险数量多,而且性质复合——过程风险与结构风险共震。
如何应对风险?西方三大风险研究范式——文化、治理性、风险社会—已被引介到中国,其中又以吉登斯、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影响最大。
与后现代的西方去民族国家偏重个人化应对风险不同,当代中国应围绕民族国家建构风险治理机制,并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同时,相应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个人治理能力。
全球风险社会已然来临,各类风险和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
此时,若我们缺少自己本土化的理论,就如同航海者没有罗盘,旅行者没有地图。
目前的中国情形,正是如此。
——我们依然停留在引进外国研究成果的水平,在应对措施上,也依然常常对西方亦步亦趋。
但现实告诉我们,不对庞大的转型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不对解决风险的理念、方法、机制进行中国化的思考,就会成为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带来的最大风险。
一、西方风险研究的三大理论在风险研究中,大致形成了三种理论范式:一是以玛丽·道格拉斯为代表,利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风险的“文化—象征”理论;二是艾瓦尔德等人借助福柯思想而提出的“治理性”理论;三是吉登斯和贝克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
玛丽·道格拉斯把风险意识看作是人们应对紧张的一种手段,因为他们可以找到抱怨或指责的对象。
这种分析是建立在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认知手段和保护方式的基础上的。
道格拉斯认为,风险是一种在当代西方社会维护文化边界的手段。
风险主要被用作抱怨的借口,“有风险的”群体或制度被视为危险的。
有“风险的”他者会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或所从属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象征性形态产生威胁。
对风险的理解必然是通过文化假定完成的,因此是共同分享的惯例或期望,而非个人主义的判断或个体决策者的“认知”帮助。
风险在解释出错的事情或可预料的不幸时起到了“辩论资源”的作用。
而且由于与科学的中立性有关,风险已经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对风险的“原罪”和“禁忌”看法继续使人们认为来自非西方社会的“他者”是危险的。
“风险社会”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应对

却可能会带来 新的更大的风险。其 二 , 时空速扩性。全 “ 风险社会 ” 理论从 2 世 纪 8 年代 末 以来 盛行于西方 国 同时 , 0 0
风险已变得无地域 限制 , 任何 家, 这一理论主要 以德 国社会学 家贝 克和英 国政 治学家 吉登 球 化使世界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斯为代表。贝克认为 :风险的概念直接与反思现代化 的概念 不幸事件一旦发生 , “ 就可能快速对 整个 系统造成影响 , 甚至造 基金管理者 、 银 相关 。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 自身 引致 的危 险 成更大的伤害 。比如在新 的全球 电子经济中 , 和不安全感 的方式。 …“ 9 风险 是介 于安全 和毁坏 之间 的一 个 行 、 y 公司 以及成千上万的个人投资者们 只要轻轻 点击 鼠标 , 就
特定阶段 , 是一种 真实存在 。 - 贝克 从社会 发展 的阶段意 义 能将大量 的资本从世界 的一端迅速转移到另一端 , ”2 J 这种做法 ,
上将风险划分为三种 :前工业社会的风险 , 业社会的风 险, 使似乎坚如磐石 的经 济顷刻 之间就发生 动摇甚 至轰 然倒塌 。 “ 工 风险社 会的风险 0[ 前工业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 为由 自然界 20 年 开 始 爆 发 的 世 界 金 融 危 机 所 显示 的风 险 即 是 典型 。 -3 ] 08
第 2 卷第 3 3 期 21 5 00年 月
潍 坊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 EF L OFW IANC DUC Ⅱ ONA COU正 E E A L
Vd. 3 2 No 3 . Ma . 0 0 y21
“ 险 社 会 ’ “ 谐社 会 " 科 学 发 展观 的应对 风 ’ 和 至 :
风险社会的风 险具 有与 以往 社会 的 风险显 著不 同的特
10.风险社会理论

10.风险社会主义理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风险社会及其特征1.风险社会的内涵“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提出来的。
20年来不断发展,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景象。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实际上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现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中风险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关注人类未来,尤其是规避人为风险和追求安全的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
”)2.风险社会的特征这个被称作“风险社会”的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风险危害的全球性近些年来,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既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和考验。
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其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从而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有时也难以幸免被风险冲击而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
(2)风险形成的人为性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一种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之中,成为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人为引发的风险也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到来。
第五讲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生)

第五讲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生)第一篇:第五讲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生)第五讲贝克一、贝克其人及其主要著作1、个人简介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德国社会学家,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社会学杂志百年访问教授。
贝克1944年5月15日出生于斯武普斯克市的波美拉尼亚镇[④]。
1966年,贝克进入弗赖堡大学(Freiburg)学习法律,但在第二学期,他就转到慕尼黑大学(Universität München)主修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政治学。
1972年,贝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PhD),并留校任职。
1979年,晋升为讲师。
1979年—1981年,贝克担任明斯特大学(Münster)教授,1981年—1992年,担任班贝格(Bamberg)大学教授。
自1992年起,贝克开始在慕尼黑大学任社会学教授,并任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97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聘请贝克为英国社会学杂志百年访问教授。
1980年以来,贝克一直担任《社会世界》(Soziale Welt)杂志的编辑。
目前发表文章150多篇,著有多本著作。
1995年至1997年,贝克曾担任德国未来委员会的委员[⑤]。
1999年至2006年,贝克担任的德国研究协会(DFG)自反性现代化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贝克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和荣誉,如1997年,获得慕尼黑市文化荣誉奖,1999年,获德—英论坛奖,2006年和2007年,贝克分别被意大利的马利拉塔大学和西班牙马德里联合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头衔。
2、代表著作《风险社会》、《什么是全球化》、《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批判性争论》、《个体化—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及其社会和政治后果》、《全球的美国—全球化的文化后果》等等。
二、风险社会理论贝克(U.Beck)是一位特别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
他的《风险社会》一书于1986年在德国出版,接着于1991年出版了英文版;他又于1999年出版了另一本英文版论著《世界风险社会》。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风险社会及现代发展中的风险

风险社会及现代发展中的风险[摘要]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当代发展理论之一。
他认为人为的风险是现代性和全球性问题;是后工业时代的主题和中心议题;具有风险后果不可计算性等特征;导致国家的非合法性危机;其出路在后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社会和世界民主上。
[关键词]发展;风险;风险社会;乌尔利希,贝克在当代发展中,风险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成为一些学者的重要论题。
在当代风险问题的研究中,首推德国学者乌尔利希·贝克和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尤其是乌尔利希·贝克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
了解贝克的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发展问题不无裨益。
一、风险社会的特征及其产生风险社会理论在本质上是对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悖论和问题的揭示,是一种“反思的现代性”,包含着对进步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亦是对全球化理论的深入与发展,揭示了风险是全球化中的一个主题和基本特征。
贝克所指称的风险社会是20世纪后半期的后工业社会,他认为自那时以来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风险社会或“世界风险社会”,即这种风险已经完全超出地域性限制而影响到整个人类。
风险社会理论着眼于人类进步的负面性,尤其是工业和科技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危害,其核心命题是:是风险而不是物质匮乏成为后工业时代的主题和政治的中心议题。
风险社会具有与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同的特征。
其一,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与传统社会的风险不同,传统社会的风险是外在、自然的,主要来自于风、涝、瘟疫等自然灾害,与人的决策无关;而风险社会的风险则是内在、人为的,来自于人的决策之中。
贝克指出,现代风险“是决策和选择,科学和政治,工业、市场和资本的问题。
这不是外在的风险,而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和各种不同的制度中内生的风险”[1]。
其二,风险社会的风险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风险。
贝克将风险社会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工业社会的风险,其风险是以事故概念为前提的,如商船沉没、交通事故、矿难、失业等,事故发生在一定的地点、时间、人群中,因此其风险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统计学加以描述和计算的,可以通过保险、保障制度等方式使其受到控制和处理。
风险理论综述

风险社会图景在理论研究的导引下逐步清晰明朗。
本文以宏观结构和微观视角相结合,以风险社会理论的创立者乌尔里希· 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为核心,以风险社会的架构体系、社会结构和运作逻辑为主线,旨在对风险社会相关概念追根溯源,相关理论解读剖析以及相关研究综述梳理。
风险社会理性化法则个体化法则反思性A于 1986 年出版且在其后畅销不已的《风险社会》不仅使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声名鹊起,更因其对风险社会总体概观的开创性论述使得风险社会理论亦成为反思现代性思想的重要社会理论。
贝克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当代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旨在向以启蒙运动为知识基础、以民族国家为地域基础、以社会阶层为集体基础的工业社会提出挑战的一场根本性变化,由此形成的新的政治社会形态称之为风险社会。
从词源角度来分析,风险(risk)始于希腊文cliff 一词的派生之义risi,在拉丁文中为risicare, 后在古意大利文中risicare 意为胆敢冒险之义,经由法文演变为risque 意为航行于危崖间,直至 17 世纪中期英文才浮现risk 一词。
从词义角度来分析,风险早期用于航海业,意为可能发生的危(wei)险,特指自然灾害或者触礁事件,后演变为保险业或者法律术语,意为遇到破坏或者损失的机会或者危险,在 20 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相关研究中,逐步将风险看做是人为行为和决策的产物。
最早将风险概念引入经济学研究的当数约翰·汉尼斯( John Haynes)。
早在 1895 年,汉尼斯在权威杂志《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作为经济因素的风险》一文中认为风险是损失的概率,风险在分配理论争论中被当做获取利润的本质原因,但对于收益损失均具可能性的投机性风险和惟独损失可能性的生产性风险间的差异尚未分析清晰。
直到 1901 年,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爱伦·威雷特(Allan H. Willett)提交的博士论文《风险和保险经济理论》被认为是对风险和保险的初次系统性研究,这本经典著作首次指出风险具有主观和客观之分,损失的可能性是通过心理层面的不确定性影响经济活动的。
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三个研究维度探析

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三个研究维度探析张广利;许丽娜【摘要】At present, three different research dimensions of the risk society theory are developed in the western research field. They are institution dimension, culture dimension, system and environment dimension, which respectively gives a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dern risk and risk societ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combs the three different research dimensions, analyzes their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epistemologies,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clarifies their anticipatory value, schema, substantive and characteristics to have a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risk society theory.%目前西方关于风险社会的研究渐已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研究维度,即制度维度、文化维度、系统与环境维度,它们分别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理路对现代社会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独特的阐释。
本文在对三个研究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同时,分别就各研究维度的理论预设、认知取向、研究视角等进行了剖析和审视,并进一步理清其各自的价值预设、架构体系及本质特征等,以达到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较为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字数:3178 字号:大中小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风险逻辑——对狄波拉·勒普顿《风险》的述评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CULTURE人们经常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1之中,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与各种风险共存和抗争的过程。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污染、洪水和火灾,两性、社交和婚姻,消费、驾驶和休闲,诊疗、药物和手术,投资、就业和贷款,保险、犯罪和起诉等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都在影响着日益焦虑的我们“怎么想”和“如何做”。
但是,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是风险,什么不是风险呢?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还是个人偶遇呢?我们应该用何种方式去应对和规避风险呢?在西方社会,人们自愿地搜索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与之相伴的是风险识别、风险计算、风险评估、风险传播和风险治理的研究叠起,风险事业俨然正在成为不断扩大的产业。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授狄波拉·勒普顿所著的《风险》,别出心裁地强调,风险是一种社会文化,要从社会文化视角来分析风险,为我们洞悉风险提供了新路径。
正如纽约大学社会学系的多萝西·聂尔金教授所言,“该书所持的强调社会和文化信念重要性之风险感知的文化视角,充实了这个领域的讨论”。
一、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认识风险《风险》是一本概念性很强、带有文献综述性质的著作。
勒普顿在书中以专业术语的意义变化为开端,追溯了风险从前现代时期到后现代时期的建构情况,介绍了风险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由“非人为的海洋风险”到“价值中立的风险评估”再到“社会领域的风险”后到“风险的社会文化特征”的演变,认为后现代时期风险已卷入了社会文化与政治的中心,接着论述了风险与文化、风险与自反性现代化、风险与治理性、风险与主体性、风险与差异性、风险和愉悦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为我们理解现代动态社会的风险特征提供了有益参照。
勒普顿没有把风险界定为治理的相关理论视角,而是使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视角来深入主题研究。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是多元复杂的,必然需求一个多学科的方法来解决。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学术界,对现代社会“风险”问题较早地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系统的思想与理论的学者当推德国的社会学家卢曼、贝克和英国的安东尼·吉登斯。
关于现代社会“风险”的思想与理论产生于针对西方社会的“现代危机”而兴起的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之中。
这种批判与反思把“风险”视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甚至把“风险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为灾难不断发生,使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潜在风险,风险问题由此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主题。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都归因于“人为风险”的扩大,这些人为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或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等,它们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人为风险”。
1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一、风险与社会风险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在西方文化中,英语词典将风险(Risk)解释为危险的潜在性或财产和价值的损失(the potential for danger or loss of an asset)。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从词源的分析中认为风险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贝克与吉登斯一样,将风险视为一个现代概念,认为风险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用以刻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一个概念。
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的特征: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对风险的把握和预见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风险是一个预期性概念,客观存在的损失性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因而风险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损失性揭示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
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

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摘要】编者按: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各国社会都会进入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进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
中国也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高风险期。
短短20多年发生的高速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模式、消费模式、生活模式以及认知模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间的关系等都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与改变。
为了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借鉴国外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及其实践的经验。
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央编译局杨雪冬研究员。
下面是他同本刊记者的谈话。
记者: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风险已经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风险不仅来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也来自我们作为集体或个人作出的每个决定、每种选择以及每次行动。
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风险社会概念的来龙去脉?杨雪冬:"风险社会"作为一个分析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围绕这个概念产生了三种理论。
第一种是现实主义的,以劳(Lau)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他们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第二种理解是文化意义上的,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
比如凡▪普里特威茨(Von Prittwitz)的"灾难悖论"理论以及拉什等人提出的"风险文化"理论。
普里特威茨认为,我们在风险社会中认识到本来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反而引起了新的问题。
拉什是从批判贝克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的。
他认为风险社会概念无法准确地描绘出我们当前面临的境况,因为风险并不是有序排列,带有明确的结构性和指向性的。
更重要的是,风险作为一种心理认知的结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群体对于风险的应对都有自己的理想图景,因此风险在当代的凸显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秩序。
试论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试论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陈萌萌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6(000)0z4
【摘要】@@ 一、我国正处于风险社会rn风险社会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奇·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提出的.随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英国的疯牛病、美国的"9·11事件及一系列恐怖活动的发生、中国的SARS蔓延以及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等,一再地证实了这一理论.以贝克以及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等人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陈萌萌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试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3.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防范策略
4.试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5.试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发展风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
风险社会的概念在三个参照领域内带来了划时代的、系统性转变。
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化完全确立后这些资源逐渐消失了;其次是社会与其自身所产生的、超越了社会对安全的理解范围的威胁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威胁和问题的存在,就很可能动摇旧社会秩序的根本假设。
第三,工业社会文化中的集体的或具体团体的意义之源(比如阶级意识或进步信念) 正在枯竭、失去魅力。
与贝克相比,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他对制度性风险的强调,另一个是他分析了风险社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中的风险不断,更重要的是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风险社会是关注人类未来的社会。
(徐艳晴-p32)风险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众多社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工业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如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核污染、电子污染等)、环境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震荡等等,一旦发生,就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这些作为现代性本身后果的诸多社会风险也同样是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所同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的汶川地震、舟曲的泥石流、南方雪灾以及去年的海南的4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等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抵抗突发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启发我们政府及社会组织要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实践中,要求政府及社会做好灾害的应急预警和预防,做好自然灾害前的应急动员工作。
(徐艳晴-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