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模式下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会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模式下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
实践
【摘要】观代教育是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根本任务,语文教育工作者逐渐明确认识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认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特别又要注意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度”的把握,万不能因过分强调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而走火入魔。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思维训练语文素养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思维。”因为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对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入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思维畅达,言语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语言就简练。充满激情,语言就有色彩。思想上模糊一片,写出来的文章也是语无伦次。
近年来,我在我校承担的市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
模式研究”下,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意在将这些思考与实践作为引玉之砖,诚请语文教育专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予以斧正。
1.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
1.1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所谓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能够快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同时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但不合情理,这样的“快”,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思考问题合乎情理,但太缓慢了,显然,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
1.2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思路不通畅,那么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思维面广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范围越大,思维的质量越高。
1.3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所谓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它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去思考和认识事物,从而发现事物本真的思维过程。
1.4 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所谓思维的周密性,就是指思考问题要达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如果遇到问题只是粗略的草草一想,所得到的认识很可能是片面的或存有漏洞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要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满足于一得之见,而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寻求种种解决办法,最终选择最佳解决途径。
1.5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为思维的创造性,就是指能提供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创造性的解读。
2.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中,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更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以下途径不失
为实用而高效的方法。
2.1 立足单元教学,规划学生思维的训练。立足单元教学,坚持思维训练要在语文活动中进行的原则。为进行思维训练,发现并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我实践改变备一课,讲一课的状态。给每一单元设置一个思维训练的目标,每一单元思维训练的目标又要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我在具体的单元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认识阶段,这是训练的前提。在此阶段,教师通过深刻领会教材,使得“思维训练目标”与“教学知识目标”相一致;其次是训练阶段,精心设计“主问题”,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式辅以思维方法的指导,开拓学生思考的路子,指导学生具体解决问题,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完成思维训练目标;其三是反馈阶段,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调节教学,评价教学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反馈是对这一阶段训练的“抽样”,在检查知识目标完成情况的同时检查到了思维训练目标完成情况。
2.2 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在教学《隆中对》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片段,再让学生谈谈各自对诸葛亮的看法,在激烈谈论中切机进入新课,《隆中对》就这样在师生茶馆式的闲聊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口技》时,先播放“百鸟争春”的实况录音;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先播放电影《淮海战役》中的激烈片段;学《智取生辰纲》时,课前师生激情合唱《好汉歌》,大家一起带着一种与作品中人物相近的气势走进文本。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主
动性。
2.3 联系生活实际,搭建学生思维的桥梁。说明文《统筹方法》,学生对内容的感知有一定难度。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假如是成年人,当时的情境是;厨房煤气炉上的水正好开了。卧室内的孩子哭了,门外响起了敲门声,电话铃响了,阳台上晾着衣服,突然间下雨了,这么多的事情几乎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做?我还没说完学生们就情不自禁的讨论起来了,之后纷纷举手争先恐后的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应先关火,安全第一;有的认为应先抱小孩,孩子磕了碰了怎么办?有的认为应先开门迎接客人,礼貌第一;有的认为应先接电话,万一有重要的事请耽误了怎么办?……无论答案怎样,同学们都有一个共识:在这种情况下衣服最好请客人帮忙拿。显然同学们懂得了应用统筹方法安排工作进程,抓关键环节外,还要通力合作。
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了统一的答案。而在于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培养了思维的创新性和周密性。
2.4 设置递进式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度。有时可以就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理等,采用递进提问,层层剥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层分析词句含义、段意篇旨,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这也是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概括、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