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导学案
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至圣”,有“万世师表”之称。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2.背景解读礼崩乐坏的局面,礼乐治国的理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
虽说已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还在,与战国时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不同,孔子也还只是忧心忡忡而已,尚有一种纡徐气象。
他所追求的是“克己复礼”,所以在课文中他对几位弟子的理想就有了不同的评价。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
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
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
3.相关知识《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4.文化常识【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 人,步卒72 人,称一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三单元菩萨蛮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教时安排:一课时【导入】:(课前播放《菩萨蛮》的歌曲演唱)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五代的词。
词在最初,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的歌词。
古代的宴席,是有歌舞奏乐的,文人骚客兴之所至,就取来漂亮的纸笺,写下一首首小词,以供旁边的美丽女子歌唱。
也正因为词最初是写给歌女的歌词,因此内容多关乎闺情风月,香艳绮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晚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预习案】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宋朝之后,词学日趋衰落,一直到清朝,才有了一次复兴——这,就是词的大致发展历史。
很少有人知道:词与诗正式分开从温庭筠开始的。
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大的流派。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作品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他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另有绰号“温八叉”、“温八吟”、“温钟馗”都能反映温庭筠的性格特点。
(此处可根据情况补充绰号的由来,以增加趣味性:温庭筠在当时被称为“温八叉”,因为他在作诗的时候“八叉手而成八韵”,也就是说,双手这样交叉一下,就写出一句,交叉八次,一首诗就完成了,可见当时的温庭筠是多么的才思敏捷。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逍遥游导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逍遥游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3.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一、默写: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_________ 。
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 。
2.适莽苍者,______ ,________ ;适百里者,_______ ;适千里者,_______ 。
二.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北冥.(mínɡ)鲲.鹏(kūn)抟.扶摇(chuán)坳.堂(āo)B.夭.阏(â)蜩.鸠(tiáo)决.起(juã)榆枋.(fānɡ)C.舂.粮(chōnɡ)朝.菌(cháo)蟪.蛄(huì)大椿.(chūn)D.斥鴳.(yàn)蓬蒿.(hāo)泠.然(línɡ)数数.然(shuó)答案:D 解析:A.抟扶摇tuán;B.决起xuâ;C.朝菌zhāo。
课中导学(第一课时)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②绝云气,负青天。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不负众望。
C.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不胜枚举。
D.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
④适得其反。
C(①举:全;②举:抬起;③举:考上;④举:举例)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集(27份) 人教课标版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内容……
文学
常识
介绍
(一)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岁。
、亲戚待遇
“姊妹弟兄皆列土”后果: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的媚态、杨的打扮、对比描写、两人的游乐、杨的亲人的待遇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媚态:“凝脂”、“娇无力”
、打扮:
“云鬓花颜金步摇”——步摇:钗的一种。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说玄宗和杨玉环定情时曾亲手给她插上一枝“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
——白居易《李夫人》:“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君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对比、夸张;突出杨贵妃的美貌。
《清平乐令》:“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
届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课之
《长恨歌》导学案
导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本诗体裁特点;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第周本周第个累计个主备人:审阅人: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意的理解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丰富的诗情。
【学习重难点】理解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知识链接】一、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是整体的,空灵的。
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即“境生象外”。
二、诗歌赏析方法指导请认真阅读课本P22-24的“赏析指导”,用笔勾画重点,明确以下知识点:1、什么是置身诗境?反复诵读诗文,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2、如何置身诗境?A、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和诗人取得共鸣;B、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C、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3、什么是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怎样缘景明情?A、意象组合法: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作者的诗思;B、补充联缀法:把诗中那些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的意象,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C、品读词句法(尤其是结尾句):对作品中的精妙的词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精妙而使全诗意境、诗趣全出;尤其对那些诗意含蓄、余味久长的结句,要反复吟哦,细细品味,以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人论世】1、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背景补充】孟浩然与鹿门山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
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
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
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写实之意,但主要还是表明归隐的志趣。
【整体感知】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合作探究1、讨论《夜归鹿门歌》“归”字的含义。
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_8六国论_word版
《六国论》【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并能正确翻译全文。
2.了解史论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理解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重、难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并完成相关练习。
1. 作者、作品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年27岁始发奋读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
遂悉焚自己平常所写文字,闲户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成数千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
《权书》包括10篇政论和史论。
本文是其中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文字,因此一般选本改题为《六国论》。
2.背景介绍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给加点字注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秦()抱薪.救火()邯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第一课时【预习案】(一)研读第一、二段1.重点词语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盖.失强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今:有害;没有好处。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长恨歌导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长恨歌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感受其凝炼、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2、背景介绍: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
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3、李、杨的故事: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课型:新授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呈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
(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
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1金银筑成的宫殿。
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
高中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课学案
【语文】高中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5课学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一、整体把握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段起止段意第一部分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写杨贵妃进宫并得到唐玄宗的专宠。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安史之乱给李、杨的爱情造成悲剧的结局。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写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相思。
二、细部探微1.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导学策略教学重难点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难点:弄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结论的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课件PPT课时安排两课时主要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学目标:了解相关资料,扫清字音障碍,能初步朗读。
学生活动个性补充导入新课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之亡我,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一、介绍及时代背景: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
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
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偻等文言实词。
2、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类比、对比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合作探究文章的深意并加以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
2、理解的养人术。
导学策略教学重难点1、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2、讨论分析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课时安排2课时主要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学生活动个性补充情景导入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营造氛围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划出学案中重要信息。
记好笔记结合课文,分析各类基础知识记好笔记学生记录重点字词的意思合作探究总结记录师生互动构建新知二、作家作品1、简介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2、简介作品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导学案.doc
研读文木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4、合作探究: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白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牛”之道有什么联系?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粹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吋解完牛踌躇满志Z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歛口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
5、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叫以全生,"J以养亲,口J以尽年。
养生主【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
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
顺其口然Z理以为常法,就对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町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幣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卩,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
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月•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
让精神顺其H然。
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厚尽寿命。
学生研读文本,师生互动完成相关内容。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学案:伶官传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一、导入了解基本知识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序也作“叙”或称“引”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有助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古代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晚年又号,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著作有《六一诗话》、《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
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李凭箜篌引》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的思想感情。
导学策略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诗中用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生动乃至神奇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课件PPT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个性补充导入新课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一、自主学习1、收集关于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
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23根弦。
二、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
纠错。
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3、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朗读的乐趣。
4、风采展示,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赛。
三、合作探究(一)、说一说,感意境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集(27份) 人教课标版19
课堂练习
根据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
项脊轩见证归氏三世痛
要求:紧扣课文内容,涉及文中主要人、事、物。
参考下联
篱笆墙隔断诸父手足情
象牙笏凝聚祖母一片心
枇杷树映照夫妻半生情
学生做练习,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针对你自己的书房写一段描写性的话。要求语言优美,至少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格。
、学生自由读课文。
、文本分析,思考:
()从标题来看,作者围绕什么来写?(项脊轩)
()作者在那些段落重点写项脊轩?
()作者围绕项脊轩回忆了哪几位亲人生前的琐事?分别在那些段落写到?作者情感如何?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各段要点。
Hale Waihona Puke 明确:第一段:项脊轩修葺前后的特点。
第二段:回忆祖母、母亲生前的事迹。
第三段:写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项脊轩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归有光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等。
、归有光简历:
年(岁)生于江苏昆山
年(岁)开始读书
年(岁)丧母
年(岁)娶妻魏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创设情景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
、文学作品介绍;、熟读课文,理清结构;、讲解第一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集(27份) 人教课标版17
文章
诵读
(一)解题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二)诵读训练
、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学生朗读,注意读音、句读、节奏、感情
学生自由诵读。
师
生பைடு நூலகம்
互
动
构
建
新
知
二、翻译、理解文意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寻找规律和方法: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进一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以“我的收获”形式加以小结
进一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以“我的收获”形式加以小结
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导
学
策
略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深入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旅夜书怀 导学案
《积雨辋川庄作》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表现手法。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王维诗中的禅意。
一.知人论世看王维(详情略)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王维亦官亦隐,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
是少有的全才。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唐代山水田园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浩然。
二、解题《积雨辋川庄作》,又名《秋归辋川庄作》。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学生自读并注音解词,老师解疑。
1.注音蒸藜(lí)炊黍(shǔ)饷(xiǎng)东菑(zī)啭(zhuàn)黄鹂(lí)朝槿(jǐn)2.疑难词语解释⑧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
《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
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相处就很随便了。
⑨海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好鸥,每日与鸥鸟游玩,数以百计的鸥鸟聚集在他身边。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捉鸥鸟。
第二天他来到海边,鸥鸟就盘旋不下了,因为他有了机心。
此处以海鸥比喻淳朴而无机心的农民。
⑩更相疑:又怀疑我猜忌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一、整体把握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段起止段意第一部分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写杨贵妃进宫并得到唐玄宗的专宠。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安史之乱给李、杨的爱情造成悲剧的结局。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写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相思。
二、细部探微1.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答案(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顶点。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答案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写法,让仙境中的杨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一、中心主旨《长恨歌》是一首代表白居易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本意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从写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都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对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
但是,这一意图并没有贯穿到底。
白居易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有同情的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
这首诗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二、写作特色1.艺术构思巧妙曲折。
诗人开篇便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间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与杨氏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从而为写爱情的悲剧作了有力的反衬。
接着反复描绘唐玄宗因失去爱妃而泪流销魂、五内俱摧的痛苦心情,最后写杨贵妃置身仙境的寂寞憔悴与一往情深。
情节起落有致,一波三折。
2.刻画人物形象细腻传神。
全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或借助动作表现,或通过景物烘托,或直接描写,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
3.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抒情成分浓厚,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白对照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惜统治天下多年,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
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上身边。
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使六宫的妃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嫔佳丽都黯然失色。
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的肌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肤如凝结的油脂。
侍女扶出浴池,正娇懒无力,初承恩泽就在这一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时。
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
(他们)在温暖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雀,她的玉搔头。
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眼泪和血一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起流。
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玄宗通过曲折、险要的栈道,由剑阁入川。
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峨嵋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断绝。
行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铃也是断肠声息。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总算有一天,)地覆天翻,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的那块地。
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城。
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
那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泪?(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夜晚,在这秋雨打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梧桐落叶的时辰!太上皇住的南苑与西宫,秋草长满闲庭,不扫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它满阶落叶红。
梨园弟子白发初生,当年椒房阿监青眉已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只听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眼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
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
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回头往下看一看人间,只看见云雾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看不见长安,只能拿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带还。
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人分一半。
只要我们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二人心里明白。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时我们两个说说悄悄话。
在天上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我们但愿永作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作连理枝条。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倾.国(qīnɡ)回眸.(móu)霓.裳(ní)B.鼙.鼓(pí) 千乘.(shènɡ) 萦纡.(yú)C.驭.气(yù) 仙袂.(mèi) 凝睇.(dì)D.人寰.(huán) 参差.(cī) 临邛.(qiónɡ)答案 B解析纡yū。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闲暇姊妹渺茫B.踌躇峨嵋旌旗C.辗转阑干迤逦D.城阕卓约连理枝答案 D解析阕—阙,卓—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3月28日美联储宣布近期加息,这次加息声明态度更加模棱两可,后续方向莫衷一...是.。
B.美国众议院6月11日经投票同意将一份有关弹劾总统布什的议案提交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审议,美弹劾总统案被传得纷纷扬扬....。
C.5月2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慰问战斗在汶川工程现场的水利部专家、公司和施工、设备抗震抢险单位的职工。
他殷切..地希望大家总结经验,为将来建坝积累宝贵财富。
D.作为一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作为青海省主管文化的副省长吉狄马加,在繁忙的重大活动的闲暇..,写就《献给汶川的挽歌》。
答案 B解析纷纷扬扬:多形容落叶和雪花等轻飘的东西。
应用“沸沸扬扬”。
沸沸扬扬:形容人声鼎沸,议论纷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绵绵的春雨,灼人的夏日,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冬雪,历来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随着光阴流传而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了。
D.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答案 A解析B.去掉“的检验工作”;C.主谓不搭配;D.“优越”改为“高超”。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解释下列词语。
(1)云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萦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青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耿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入云霄的栈道(2)曲折环绕(3)青春的美好容颜(4)天色微明的样子6.试分析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