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word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最新)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最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可修改文字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可修改文字

群力新区的发展定位
➢发展驱动力分析
中心城区产业 与人口的外溢
2
1
位于哈大齐工业
走廊和城市对外
发展
交通的重要节点
驱动力
城市深厚的科研
教育资源基础
3
4
迎宾路开发区的
快速发展以及对Βιβλιοθήκη 服务业的需求群力新区的发展定位
➢目标
•群力新区将成为哈尔滨最具国际意向的
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塑造: 哈尔滨的城市新名片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创新示范区 充满现代活力的远东最佳商务区 世界一流的寒地生态居住区 东北亚国际文化交流区。
区的过渡地带
•良好的通达性 •城市对外的联系节点
综合区位分析
➢时间的区位-发展阶段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30.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342
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6.4∶35.3∶48.3,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超过城市第三 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8.1亿元,新兴的商务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等增长 迅速;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公共交通结构分析图
➢道路交通系统 •坚持公交优先策略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道路系统结构分析图
•保证车行顺畅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建筑密度控制分析图
➢建筑密度控制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土地开发强度分析图
➢开发强度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开放空间系统分析图
➢开放空间系统 •全区性开放空间系统 •社区性开放空间 •邻里性开放空间 •庭院半开放空间
群力新区位于城市西南侧,松花江南沿岸,高低漫滩衔接地带。 滨水,位于城市上风向、上游,地下水丰富,水质好。
发展机遇
•城市滨水区设计开发
•松滨水地区是城市一个非

哈尔滨城市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质量和效 益。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绿色 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挖掘和传承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文化 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具体规划愿景
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 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
工业区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居住区
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居 住品质。
文化旅游区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产 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
加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建 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
利性。
道路交通
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 通行能力和效率,缓解城市交 通拥堵。
绿道网络
建设绿道网络,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通道,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
05 产业发展规划
现有产业分析
工业基础雄厚
01
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涵
盖了能源、机械、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
农业资源丰富
02
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农业资源,是国家和
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心、哈尔滨市呼兰区文化体育中心等。
03
文化体育资源配置
哈尔滨注重文化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优化
了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提高了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0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
湿地保护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样本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样本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城市实际居住人□规模3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65km2; 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规模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58km2o
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格局特点为「2918",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富有活力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十八个聚集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二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
城市区位图
哈尔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哈尔淡雨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市域城镇现状分布图
哈尔滨亦城区发展演变示意图
人□规模:哈尔滨市现状人□规模为347万人。

用地规模:哈尔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93平方公里。

平均每人建设用地:84.4平方米/入。

哈尔滨亦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
城市现状图()
哈尔滨市城布总体规划(2004 2020)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图
城市建设用地发金方向分析图
人□规模:到2020年哈尔滨市人□规模达到495万人。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
设用地99.6平方米/人。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有效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内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省市共建”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其它相关文件,特制订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宏观引导和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大都市圈内城镇发展与布局、区域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本规划同时指导大都市圈内各级城镇规划和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

第3条本规划的范围为《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肇东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万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近期为2005年。

远景考虑到2040年左右。

第二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战略第5条哈尔滨大都市圈应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北部现代工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密集区,全国和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密集区之一;在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具有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能力的城市地区;黑龙江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战略的主要载体,实施“省市共建”策略的基本调控空间;哈尔滨中心城与外围地区构建合理经济社会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人为分隔的有效平台。

第6条作为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在东北、全国、东北亚和世界的定位是:东北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东北亚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要中心城市,寒冷地区国际性城市,世界冰雪文化名城。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附件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3月目 录 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一节发展基础 (2)第二节机遇挑战 (3)第三节重要意义 (4)第二章发展思路 (4)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4)第二节战略定位 (6)第三节发展目标 (7)第三章总体布局 (7)第一节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 (8)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发展体系 (9)第三节推动人口布局优化 (12)第四章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 (13)第一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13)第二节营造“双创”良好环境 (14)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5)第四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5)第五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6)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7)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 (19)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20)第四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1)第六章产业协调发展 (22)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2)第二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25)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27)第七章生态文明共建 (28)第一节构建区域生态屏障 (29)第二节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30)第三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2)第四节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33)第八章开放发展合作共赢 (34)第一节扩大对外开放 (34)第二节加强国内合作 (35)第九章基本公共服务共享 (36)第一节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36)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7)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7)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9)第十章组织实施 (39)前言哈长城市群是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区域,处于全国“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京哈京广通道纵轴北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加快培育哈长城市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规划。

规划是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都市圈规划

哈尔滨都市圈规划

END
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1、以公路建设为重点, 实现内畅外联 2、以旧城改造为重点, 强化中心城市 3、以强化多核心为重点, 完善圈层结构 4、以建设制造业基地为 重点,推进产业分区进程 5、以共建共享为重点, 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 6、以文化、生态为重点, 营造和谐生活空间
地位评价

在东北的地位,哈尔滨都市圈竞争力水 平位居第三,总体竞争力水平相对薄弱。 在全国的地位,哈尔滨市在产业结构、 就业情况、卫生事业和生态环境等分别 排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七,而综合实 力、科技实力均靠后。中心城市的发展 水平直接影响了哈尔滨都市圈在全国同 等级都市圈中的地位。
生态空间结构
以山脉、水系、交通通道等为骨架,以山、 林、河、田、湖泊等为要素,构建由一个外 圈生态屏障、一条松花江景观轴带、两个环 城绿化带、道路绿廊和河流蓝廊、三个区域 生态绿核和多个生态绿心构成的都市圈绿地 开敞空间。
1、一圈 由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体、 中东部大青山自然山体、北部呼兰河湿 地防护林、肇东三北防护林、南部拉林 河湿地防护林构成。 2、一带 指松花江沿江景观带。 3、两廊 风车状绿廊:哈五、哈阿、哈双、 哈同、哈伊和哈大六条高速公路绿化带。 树枝状蓝廊:松花江一级支流(拉 林河、阿什河、蚂蚁河、蜚克图河)。 4、双环 指哈尔滨三、四环路环城绿化带。 5、三核 东部区域绿核:由张广才岭西麓余 脉山地丘陵构成。 中部区域绿核:由大青山一线山体、 长寿、金泉和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组成。 西部区域绿核:由肇东三北防护林 和草原构成。 6、多心 主要由风景名胜区、水库等构成。
交通体系规划
分层次组织区域交通网络;构建快捷的都 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筑以快速路和干道网为骨架,连接各市 和主要城镇,具有方便配套设施,行车效率高, 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圈网络化交通系统结构。 推进都市圈“一环为主”、“8字型”加 “七条放射”的公路网总体格局。 一环为主。指城市四环路,是都市圈中心 的快速路,路长约50公里。 “8”字型。其上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 宾西、方台、呼兰、肇东、机场再到双城;下 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宾州、尚志、 五常、拉林、最后到双城。“8”字型的道路经 新建和改造后不低于二级公路标准。 七条放射。指哈大(绥满线GZ15)、哈绥 (G301)、哈同(GZ10)、哈阿(GZ15)、 哈五(G202)、京哈(GZ10)、哈尔滨—机 场专用高速公路。这些线路是中心城市哈尔滨 连接各卫星城的主要辐射路,均为高速路或一 级公路。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

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论 (1)一、哈尔滨大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 (2)二、规划建设哈尔滨大都市圈所面临的问题 (7)三、规划重点内容简述 (13)第二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的背景 (20)一、国内外的都市圈规划 (20)二、哈尔滨大都市圈概况 (23)三、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 (30)四、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32)第三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35)一、城市化水平分析 (35)二、城镇职能结构特点 (35)三、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特点 (36)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点 (37)五、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现状结构的总体特征 (38)六、对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总结 (39)第四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总体战略 (43)一、规划依据 (43)二、规划期限 (43)三、定位与战略目标 (43)四、人口与城镇化 (44)五、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的理念和发展模式 (49)第五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规划 (51)一、大都市圈城镇体系的功能重构 (51)二、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52)三、城镇体系空间重组规划 (54)四、主要城镇与重点产业园区的发展策略与布局 (57)五、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的综合协调 (60)六、哈尔滨大都市圈的生态工程 (65)第六章实施规划的关键措施与政策 (70)一、关键措施 (70)二、区域管制: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发展保证 (78)三、持续发展:城市化的有序推进 (83)第七章近期规划建设要点与城镇重点发展项目库 (87)一、近期规划建设要点 (87)二、大都市圈建设与发展项目库 (89)第一章总论为什么要规划建设哈尔滨大都市圈?总的来说,是“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诊断全省社会经济系统的现状表明,目前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系统仍处于资源开发与加工工业并行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并未完结。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9-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建设规划

哈尔滨市建设规划

哈尔滨市场分析一、宏观市场1、政策导向2、哈尔滨整体市场分析二、区域市场1、区域概述2、区域规划3、区域总体供应量及消化量4、区域土地存量及未来供应5、区域未来市场预测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将城市空间从圈层蔓延走向轴向拓展,从紧凑团块走向分散组团,从大城市模式转向都市区模式。

城市空间的拓展遵循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的模式。

———“北跃”,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积74平方公里。

这74平方公里集中在松花江以北、呼兰河两岸地区。

这里将建成以行政办公、商贸居住为主,新兴工业、绿色产业为辅的生态型园林新城区。

———“西扩”是城市重要发展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积32.7平方公里。

这就是目前正在筹措开发的群力地区。

这里将成为哈尔滨新的中央商务区,未来将有近30万人口在此居住。

———“南延”是城市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积46.8平方公里。

平房地区将是南延的载体,这里将建成国家机械制造业基地。

———“东优”主要是优化、整合哈东工业区、成高子、新香坊、团结、动力东侧等地区,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1.2平方公里。

———“中兴”即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结构,改善交通、绿化环境,提高文化品位,建设区域性商贸、金融、信息、保险、会展等中心。

目标是推进城市的更新和复兴,通过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搬迁城区有污染的工厂企业,加大危房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建设大型居住社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金融、贸易、教育、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层次,构建现代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突出城市风貌特色;增添城市活力,实现城市功能的调整和环境的改善。

充分利用城市河流水系、城市边缘林地、农田形成的楔形绿地、城区道路、铁路及高压走廊建立的绿地生态廊道,实现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的目标。

———“外联”即构筑哈尔滨都市圈,哈尔滨市主要经济影响区范围,以市区为中心,以铁路、公路等交通通道为拓展轴线,以100公里左右(1小时车距)为半径进行构筑。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精品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精品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word资料11页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word资料11页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19-2020)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19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传统产业集聚区。

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

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

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国务院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提出,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逐步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哈市要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08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4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8平方公里以内。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哈市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对太阳岛等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哈市要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重点保护好中央大街、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索菲亚教堂、石公祠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加强对松花江沿岸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控制和引导,保护好自然水体、生态岸线和景观风貌。

冰城新布局:一江两城九组团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布局示意图日前,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哈尔滨未来如何规划?成为冰城人关注的热点。

对此,近日,哈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做客本报与哈尔滨政府网站联办栏目“政府访谈在线”,与市民在线交流,详细解读哈市总体规划内容。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总体规划出炉-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总体规划出炉-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哈尔滨市将全面启动群力新区的开发建设。

据了解,哈尔滨市计划每年开发建设规模为150万平方米至200万平方米,按照先开发南部、后向北推进,先开发住宅、后发展中央商务区(CBD)的原则,对东部起步区进行梯度开发。

整个开发期计划8年,分三期实施。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新区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设已经启动。

据介绍,群力新区总用地面积为27.33平方公里,可容纳32万人,其中东部启动区用地面积为13.63平方公里,可容纳15.7万人。

按照新区建设与设施配套同步推进,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群力新区在规划阶段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新区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群力新区综合交通规划●群力新区交通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

●群力新区规划了快速公交专用道,设置在道路中央。

●考虑哈尔滨寒地城市气候特点,在人流集中的公交换乘站点,大量建设候车暖亭。

●为了落实”公交优先”群力新区共规划10处公交首末站。

●为实现轨道交通五号线与快速公交的换乘需求,规划2处总面积达到2公顷的换乘枢纽,该枢纽建成后将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和便捷换乘。

●规划自行车专用道系统,采用不同材质和色彩,与机动车完全隔离,便于安全出行和健身运动。

●规划集中设置公共停车场7处,总面积为11.9公顷,解决城市普遍存在的停车问题。

●在群力新区规划设置5处加油站,平均服务半径约为1200米。

群力东区启动区规划重点紧紧围绕中央商务、旅游观光、生态宜居等功能。

加强新区与老城区的交通联系。

形成以康安路、河松街、群力北路为主的东西向道路系统,以职工街、武威路、齿轮路、三环路为主的南北向道路系统,完善支路结构,构成本区内层次分明的交通网络,方便本区内及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建设有魅力的群力中央活力区。

哈尔滨市提出建设”五个基地、一个中心、一座名城”的战略构想,其中”一个中心”指的是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即由大公司、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中枢部门机构聚集而成的商务中心活动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
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
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
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
传统产业集聚区。

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

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

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生态空间结构:
以山脉、水系、交通通道等为骨架,以山、林、河、田、湖泊等为要素,构建由一个外圈生态屏障、一条松花江景观轴带、两个环城绿化带、道路绿廊和河流蓝廊、三个区域生态绿核和多个生态绿心构成的都市圈绿地开敞空间。

1、一圈
由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体、中东部大青山自然山体、北部呼兰河湿地防护林、肇东三北防护林、南部拉林河湿地防护林
构成。

2、一带
指松花江沿江景观带。

3、两廊
风车状绿廊:哈五、哈阿、哈双、哈同、哈伊和哈大六条高速公路绿化带。

树枝状蓝廊:松花江一级支流(拉林河、阿什河、蚂蚁河、蜚克图河)。

4、双环
指哈尔滨三、四环路环城绿化带。

5、三核
东部区域绿核:由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地丘陵构成。

中部区域绿核:由大青山一线山体、长寿、金泉和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组成。

西部区域绿核:由肇东三北防护林和草原构成。

6、多心
主要由风景名胜区、水库等构成。

旅游景区规划:
1、以哈尔滨市市区为中心的冰雪、文化和都市旅游区
重点发展哈尔滨太阳岛公园、冰雪大世界、东北虎林园、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斯大林公园等旅游区。

重点完善道里中央大街地区、索非亚教堂周边的环境整治工程,保护好犹太人公墓、活动遗址及平房区侵华日军“731”部队罪
证遗址等革命教育基地。

2、以尚志市为中心的冰雪、避暑、森林旅游区。

结合亚布力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3、以宾县为中心的二龙山度假、休闲、冰雪旅游区。

依托二龙山山水资源,建设四季可游、集休闲、度假、冰雪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胜地。

4、以阿城为旅游发展中心的文化、生态、冰雪旅游区。

依托深厚的金源历史文化积淀,保护好历史文物及遗址遗迹,建立阿城金源文化中心。

利用阿城东部丰富的森林及现有设施,开发森林生态游及滑雪运动等旅游项目,将阿城建设成哈尔滨东部综合性的旅游中心。

交通体系规划:
分层次组织区域交通网络;构建快捷的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筑以快速路和干道网为骨架,连接各市和主要城镇,具有方便配套设施,行车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圈网络化交通系统结构。

推进都市圈“一环为主”、“8字型”加“七条放射”的公路网总体格局。

一环为主。

指城市四环路,是都市圈中心的快速路,路长约50公里。

“8”字型。

其上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方台、呼兰、肇东、机场再到双城;下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宾州、尚志、五常、拉林、最后到双城。

“8”字型的道路经新建和改造后不低于二级公路标准。

七条放射。

指哈大(绥满线GZ15)、哈绥(G301)、哈同(GZ10)、哈阿(GZ15)、哈五(G202)、京哈(GZ10)、哈尔滨—机场专用高速公路。

这些线路是中心城市哈尔滨连接各卫星城的主要辐射路,均为高速路或一级公路。

哈尔滨都市圈市政重点项目建设:
新建500kV永源变、肇东变、绥化变,扩建哈南变,形成四角环网,总容量为6051MVA。

新建220千伏变电所12座,形成环网供电,各县市电网规划远期电网目标网架为一县一座220KV双主变的变电所。

利用磨盘山水源和松花江作供水水源,同时建设各县市供水工程:磨盘山水库、二甲沟水库、亚布力水库、白杨木水库、幸福沟水库、巴彦县龙泉水库及水库相应的配套供水工程。

建设哈尔滨垃圾焚烧热电厂。

以松花江干流堤防消险加固为重点,提高团结、民主、新发、新农、宾县、双城松花江堤防、太平镇的太平村片坡堤防及依兰牡丹江旧水堤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群力堤段提高到100年一遇,其余城郊堤防全部达到20年一遇标准。

社会设施规划:
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水平,减少都市圈城与城之间、城乡之间居民的生活差距,最大程度地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舒适、
生态的社会设施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

建成社会设施齐全的、完备和谐的国际性大都市,既有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社会设施,又有为普通市民服务的社
区型生活设施。

卫星城。

配置完整的教育设施系统和独立的科研机构,面向全市服务;医疗卫生系统则安排市医院、中医院、康复医院、保健院;文化体育设施有少年宫、影剧院、科技馆、体育馆、体育场,面向全市服务;休疗养设施有敬老院、疗养院,面向全市服务。

重点城镇。

配置小学、中学、卫生医院、文化站、科技中心、体育场、敬老院等。

一般性城镇。

配置小学、卫生保健站、文化站、科技服务中心、敬老院等。

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1、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实现内畅外联
2、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
3、以强化多核心为重点,完善圈层结构
4、以建设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推进产业分区进程
5、以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
6、以文化、生态为重点,营造和谐生活空间
注:范本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最好仔细浏览后下载使用,感谢您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