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附答案

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A 阶级斗争理论B 社会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2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ABD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第一章: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B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是机械唯物主义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C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C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4.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B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7. 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 D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A 主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10.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围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围是指 A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D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1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B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A 主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 主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7.“我思故我在”是 D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8.“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是 D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D.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人的感官之欲的逐利活动20.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 C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2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变革社会的正确道路。

它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更加看重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

后来,谈及黑格尔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时,恩格斯说:“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创立。

”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说的很清楚:“他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与我们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并且承认,“在那个狂风暴雨的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的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二)马克思又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的本质,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它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

它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两大发现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条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无法解决自身的制度矛盾,其必然由社会主义所替代。

两大发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通过阶级斗阵和物产阶级革命,离开这些,社会主义只是一句空话。

两大发现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肩负着消灭一切私有制、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它通过深入的社会历史分析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剖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

2.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阶级斗争,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无产阶级则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马克思主义关注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追求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理论扎根于实际,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改变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群众的创造力和实践主体地位,注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无阶级、无国家、无剥削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

5.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过渡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关键一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对社会问题和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关注。

它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指导,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思想理论来源

1、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空想主义:法国昂立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罗伯特欧文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特征。

4、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5、辩证唯物主义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方面组成6、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分为两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0、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根本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12、唯心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一切事物都是由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客观唯心主义:把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黑格尔和柏拉图)。

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卡尔·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的思想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卡尔·马克思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卡尔·马克思在思想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卡尔·马克思的背景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特里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深入研究了哲学、历史、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马克思的成长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这使得他对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创立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决定意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通过剩余价值的产生获取利润,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他的思想对后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他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理论,更是一种对于社会改变的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和对历史的客观分析,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理论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以展示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社会,其思想之源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个人交流和合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力于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他们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的矛盾则来源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他们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带来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剥削和社会压迫,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日益突出。

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还包括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19世纪下半叶,无产阶级日益觉醒并组织起来,积极参与阶级斗争,争取自身权益和社会解放。

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导和政治旗帜,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过程。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原理。

他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逐渐形成和发展。

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丰富了其理论内涵。

他们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的实践需要,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注入了新的内涵。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革命理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因此,唯物史观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其次,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私有制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外,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寻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革命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为人们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和目标。

总之,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革命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基本原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是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②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谦·配第。

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公布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还包括列宁及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实践中所进行的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重要内容。


两个理论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之一。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
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和矛盾运动。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同一斗争等基本原理。

通过辩证法的运用,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认识到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现象及其演变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强
调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变革的动力,揭示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各种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事物的辩证观察和历史的唯物解释,强调社
会现象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通过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深入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化过程,为实践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两个基本理论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为分析社会现象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在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标志与意义

微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标志与意义

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标志与意义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拓展点)(1)经济条件: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社会经济条件。

(2)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思想条件:19世纪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

(4)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把工人运动经验上升为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主观条件。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文件。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①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②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客观规律。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当前的建设)4.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拓展点)(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的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它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将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

它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制度。

(3)例子:巴黎公社的成立,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易错微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易错: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例题1 之所以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A.马克思、恩格斯努力B.自然科学的发展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共产党宣言》发表答案:C解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工人运动在欧洲蓬勃兴起,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标志着欧洲的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C。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主要通过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来分析社会变革的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并支配了这部分价值,导致剥削和阶级分化。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悖论和不公平现象,为对抗剥削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追求消除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5. 社会主义建设: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社会主义建设是逐步消除剥削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旨在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1.1.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1.2.科学背景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2.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哲学,除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之间有过直接的、朴素的、缺乏科学根据的结合之外,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切旧科学都存在着两个相脱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二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脱离,如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纲1、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2、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人与世界关系问题)。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40年代)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是(与时俱进)8、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实践性)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思想是(辩证法思想)1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唯物主义思想)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相混淆)16、”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相对性)17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一维性)1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9、物质和运动鞋关系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1、《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要以变成丘陵。

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观点)22、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2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参加社会实践)24、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 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25、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作用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2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2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2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9、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30、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31、(乐极生悲,苦尽甘来)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3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 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 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 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这突出说明文学艺术是人的 自由的创造。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 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 和主观目的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它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推 动历史前进的求真向善的积极力量。凡是人们在创造 性的活动中显示出来的聪明、智慧、才能,在追求新 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愿望,都是人的本 质力量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 文学理论建设
❖ 重点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熟ຫໍສະໝຸດ 并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 文学理论建设
❖ 重点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熟悉并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 文学理论建设
黑格尔在《美学》第1卷(38-39P)中说:
“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 己,而且要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 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 见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 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3.艺术生产论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论把整个艺术活动 视为艺术生产操作和消费过程,认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创 造,是在艺术生产中实现的。这种理论主要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 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这 就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文学艺术最 终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旨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视历史发展为一种客观规律性的过程,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则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共同构成社会总体结构。

2.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不同经济基础形态下的社会制度也不同,如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

3. 经济领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领域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和动力。

社会发展的冲突和矛盾主要源于经济领域的矛盾,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阶级矛盾等。

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是由经济领域的矛盾推动和引发的。

4.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不同阶级在社会经济结构内部产生矛盾,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变革。

无产阶级革命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为指导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它在实践中有以下重要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将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旨在通过调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 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观点,用以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依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哲学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及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依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哲学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及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任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呈周期性,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时间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题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应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应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应具有创造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一)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

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性;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践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第三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人口因数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口因素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分化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战其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

他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最强大动力"。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成为英雄史观。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于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的价值;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