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来自:命题资料 > 《古代文化》摘要:“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哲学精华,本文从老子所写《道德经》入手,研析其中“无为”的内容和内涵,并分析这种“无为”的思想对世人形成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对世人处世观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无为处世观道德经成书于2500年前的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基性的经典著作,世称“千精妙”,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推《道德经》。

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中国近代伟大作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更有这样的评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这一部经久不衰的哲学著作无疑给国人的处世哲学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中国历史上对之进行超越的著作可谓少之又少。

一、老子无为哲学的时代背景老子生卒年不可考,只知是在晚周,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留给后人惟一的著作是《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倾向于消极,以宁静退守态度自处,出世而隐遁。

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政简刑轻,和平无争。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是无休止的兼并战争,人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内部则以虚伪的礼仪掩盖争权夺利的事实。

对这一切的目睹身受,引起老子对统治阶层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提出他”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

在他设计的这个理想国里,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充满了平等自由、淳朴真诚的气息。

老子的无为哲学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对。

在”过度有为”的情况下,人的思想活动变得僵化,只有解除不必要的枷锁,以无为来矫正世俗之弊,人们才能回归心灵的乌托邦,回到一个合于道的境界。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先秦时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初期,为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实行无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巩固,统治者便开始了有为治理,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周而复始,依次循环往复,曲折发展。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现今,如何正确理解“无为”思想,并把它的积极方面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无为”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种自然思想,它与“道”紧密结合。

“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与天并称为“天道”。

“天”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天,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因为自然和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应是无为的。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强调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性,强调应保持万事万物最原本的自然状态,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尤其是不要进行不合理的人为干预。

“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无为之政,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显然,这种想法有着它原本的朴实性,但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的“无为” 有些人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无治主义”,事实上,从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无为”的含义,即“为无为”。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苏乾20077122生物工程学院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

汉族。

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一流的哲学家。

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下面是本人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老子心中的道我认为,在研究无为思想之前,我们应先来看看,老子心中的道。

《道德经》开章第一篇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此,道可有三层含义:1、世界本质的道;2、社会规律;3、生活准则。

由此可以看出,道存在于我们生活得每个角落,指引着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

王有王道,民有民道,人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道,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无为思想就是这“道”中的重要一部分。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为?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仅前面几章就提到了哪么多的否定。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其中,"无为"的观念是《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

并且它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无为”的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来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祥和的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相反老子所居的正是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时代,战祸连年,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以及社会规律,正是他所说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有为”一词,也就是老子全篇中心思想中与无为相对应的思想认识,这主要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老子看到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苛捐杂税太多,枉自作为,违背规律,不顾百姓的死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亏." 在这种情况下的“无为”思想的提出,其实是极力的奉劝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不要杀鸡取卵,不要过多的干预百姓的生活。

其实“无为”并不是提倡什么都不做,其实他是指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浅论老子无为思想

浅论老子无为思想

浅论老子无为思想周维12080243 酒实Q1241 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是由氏族奴隶制王国向封建制王国的转型期。

诸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士";"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人民,汝复夺之"等都是当时的社会转型现实状况的生动体现。

阶级矛盾突出,社会变革呼之欲出;至此人文思潮开始兴起,哲学的层次得到提升,哲学上开始出现突破。

老子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后裔,自幼好读,学识渊博。

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一方面,统治者好大喜功,贪得无厌,肆意妄为,丝毫不顾及自然规律,结果使得老百姓疲于奔波,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另一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强大,政治动荡不安。

老子生活在变革动乱社会现实中,历经坎坷,一本《尚书》深深地影响着老子,他开始探求道的深刻含义。

《尚书》中记载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让老子领悟到了“道”,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正反相倚,老子还提出宇宙生命整体就是“道”的无为的生命特征,最后提出“道”的范畴,进而提出无为的思想,这样老子的哲学就建立起来了。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如“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便体现其“无为”思想。

老子在深刻体会到统治者的有为造成的严重祸害的情况下,她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两层意思,一是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制度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二是"无不为",即在尊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给老百姓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无苛政重税之苦,人民安居乐业。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它理解为无所作为,它暗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夫无为,故无所不为”。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一一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其至误解和曲解,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U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LI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白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一一“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老子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道之“德”的体现,“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道常无为” “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学号:20083876姓名:陈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及班级:建筑材料工程2班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 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墨子的道德观有明显的区别。

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与“德”的解释有两层涵义。

一是在哲学意义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万物的本性。

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意思是说,万物靠道生长出来,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长、发展,因此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

二是在伦理意义上,“道”指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德”指人类的本性或品德。

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是说,圣人以与世无争作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则。

他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这里的德,则是指人的品性。

在老子那里,自然与道德观是相通的。

他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道”与“德”,应当以自然界的“道”与“德”为依据。

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

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

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下统治者与老百姓都以“无为”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众富裕。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七十五章,下同)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另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

“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所以,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

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

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

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

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

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

老子思想概括

老子思想概括

老子思想概括老子无为思想的阐释二、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1、无为而不敢为老子的无为并非是一切不为的意思,更绝非是一种无政府的主义,而是要“去甚、去奢、去泰”,任何一切人为的自作聪明,或贪、或嗔、或痴,均需去除。

所以,在想要达到“无为”的过程当中,已经包含了“有为”的成分了。

然而“自然”是道的精神表现,“不敢为”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膺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

2、无为而无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于此提倡的是“公仁”、“公爱”,而非“私仁”、“私爱”。

但由于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关爱,所以透过另一种无为的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所以,老子的无为即有为,无私即有私,是至大至公之为,是至大至公之私。

3、无为而无不为前面所提,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切人为的一己私欲,但他仍然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

因此,“无为”只是老子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则在达成“有为。

”于是经由这种无为,天地万物各归其本位,各随自然而生,「这就是无为的效果,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

四、老子无为思想的开展无为思想是老子的处世哲学的原则,由无为开展的各项功夫,如柔弱、不争、无知、无欲等等,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归纳为修养论和政治论两方面来论述。

(一)修养论老子的无为是对世俗思想的反动,他对无为所开展的功夫均采反向操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无为即依此方式来表现。

1、抱朴守真老子无为的思想,表现于修养上,即是抱朴守真,也就是保持内在纯真质朴的本性而不妄为。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器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所教我们追求的是如同婴儿般的质朴,没有后天习染自然的德性,也就是“常德”。

2、清利寡欲老子要我们追求的是归真反朴的常道,自然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老子,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一位伟人。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千百年来的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

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荦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标签:老子;无为;无所作为;为所欲为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哲学背景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老子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里为老子作传的时候,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已经非常严重了。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思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流派的思想层出不穷,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界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髓,然而曾经的“百花齐放”,现在也仅剩下不过几家思想——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道家在四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地位是仅次于儒家的。

以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的道教,它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宗教界也是独树一帜。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的对中国的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源泉,他的思想精华:以“道”为本的天道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尊重自然以及客观规律以及无为而治等,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道德经》中,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就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所以他的其他思想也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

“道”是万物之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第一章),我们只有在无欲的时候才认识到它的本质,有欲望的时候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无为”的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造成了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子产生了“无为”思想,每个人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无欲无望,以达到内心清静的状态,那么就不会有祸患,人们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国、修身等方面:在治国方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希望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仅是引导事物的兴起,对其后的发展就不加干涉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认为坚守朴素,减少私欲,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这里的灭私欲也属于“无为”,人要没有欲望才能顺应事物原本的发展,有欲望就会“有为”,为了现在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去努力,从而改变客观条件来实现欲望,这就破坏了老子观念中尊重自然中不变的规律,所以要杜绝国家出现忧患,统治者就倡导“无为”,并且统治者也要做到“无为”。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一文五千言,论述阐发了老子的哲学核心——道,道它无为而无不为,在整篇《老子》中,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老子》一文中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一种顺应规律和自然的有为,有它很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无为;有为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75-01一、什么是无为与有为整篇《老子》中,“无为”一词共出现了八次,可见“无为”在《老子》中的重要性。

“有为”一词,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仅在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中出现一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有为”一词的理解。

因为“有为”一词与“无为”一词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可以从对“无为”的深刻了解进而了解到“有为”的含义。

《老子》一文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最后一次在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些章句虽然直接使用了“无为”一词。

但是对于我们理解它的本意的帮助并不大,要了解“无为”一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和内涵,就要先对文章中的哲学概念“无”有所了解。

文章的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助于我们对“无”的理解。

十一章中讲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一个轮子,正是由于它的中间空无才可以作为车的一部分使用、房间因为中间空,中间无才可以作为房室来装东西用。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车轮之中的空不是凭空而空的、由无而无的,而是有条件的“空”与“无”的。

是先有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轮子后才能使其中间的部分“无”的,若是先没有轮子的“有”是不存在中间的“无”的,也就不存在整架车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 (第四章)第一,中国古时说“混沌初开”,是说宇宙生前是“混沌”。

后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第五章)这和当今宇宙由宇宙大爆炸的生成说是相通的。

这就是由无形无状生成有形有状的第一种无生有。

第二,老子说“有无相生”(第四十六章),就是说“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一般生物都会死亡。

松柏、龟蛇等长寿物也有死亡之时。

生物死了,形体就由“有”变“无”。

根据物质不灭原理,尸体腐烂后各种元素还在,还会在阳光、雨露下转化为新的物质“有”。

河流可干涸改道;山可下陷为海或消蚀为平地;地可沧海桑田甚至沙漠化;石头可风化为砂或飞散四方……但不管如何变,非生物的元素仍在,仍可重新组合生化,或沙变石,或由植物根吸收而成枝叶,或由生物吸食而成细胞。

这都是有无相生。

另外,理论与实践的互生。

人们通过实践,把对事物的认识上升为理论。

老子也正是这样,他把事物存在、变化的“有”上升成光辉的道家哲学思想,提出了抽象的属性概念“无”。

他的理论(无),反过来又指导了贞观之治等实际(有)。

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人的善念可以产生善的行为,由此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这些都是老子“有无相生”论的有力说明。

2、“无为”的基本含义“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

“无为”的这个含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经典中也有表述。

比如:《国语·吴》:“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

”这里“无为”二字是表示遵循自然法则的意思。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里充分肯定舜按照民意而治理国家的原则。

《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不先物为”就是事物发展尚未到某一步,人切莫先加干预。

如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秋收未到先征租税、孩子尚小急于催补。

“因物”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违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因物之所为’就是顺应规律的作为,这样做事就会见成效。

因此,“无为”是“不违反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不凭主观意志为所欲为”的缩写或特指。

切不可用现代汉语去生套,错误理解为“不作为”。

老子提出“无为”不是叫人不作为,也不是自己不作为。

对于该做的事情,老子是主张要做的。

对此,老子在多个章节做了深刻的阐述。

比如: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这就是说,要建设道德社会,道德精神的普及和修养是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再好的理论和行政措施都难以得到实施。

而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是一项及其艰苦的工程,要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亲友,然后再扩大到社会。

这是艰苦的系统工程,要大批道德精英进行长期的努力,怎么能够说是不作为呢?德篇第二十六章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主张在祸患发生之前预先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杜绝祸患的发生。

这不比祸患已经发生了,才手忙脚乱的乱搞一通强上百倍吗?这不是很积极吗?德篇第十一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在求学上力求天天有增益,肯下功夫;在追求真理和修德上,能不断革除偏见和恶性,更肯下功夫。

这是先有为而后上升至无为,最后又达于“无不为”。

老子一生在学业、事业、著述、功成身退、养生等上都体现了对“为”与“无为”的辨正关系。

由此可见,老子是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键是要弄清何处当有为,何处当无为。

二、老子提出“无为”思想的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家把它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断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无为”原则。

德篇第二十章说:“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不欲而民自樸。

”无为两个字的含义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果去除种种妄为、按照自然规律而行事,那么百姓就会受到很好的道德教化;统治者如果能够清静心身,端正行为,那么民风就会端正,歪风邪气就不能形成气候;统治者如果不要给老百姓增加种种不必要的负担,那么百姓自然会富足;统治者如果去除私心贪欲,办事从人民利益出发,那么人民就会效法而形成淳朴的风气。

要“无为”就要去除统治者的种种“有位”。

因为统治者有私心贪欲就会采取多种罪恶的行径。

就会对百姓无情剥削,对外疯狂侵略。

对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及其发起者,老子痛加抨击。

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焉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第九章)意思是说,天下有道的时候,老百姓能够把马匹用来耕地运输;在天下无道的时候,马匹就会被征用,驱驰于战场,以至小马驹都会生在荒郊。

而战争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种种贪欲,这种贪欲不仅造成社会的灾难,同时发动战争的侵略者也没有好下场。

德篇第四十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也。

” 意思是,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

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

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

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老子在德篇第二十章说:“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意思是,用兵打仗需要出奇制胜,往往会不按照常规行事。

但是治理国家必须要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应用“无为”原则进行正面和正规的教化。

老子在德篇第十二章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意思是有道的国君永远没有自己的私心和私利,他是以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把百姓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圣人心怀天下,心系百姓,去除私心贪欲,把自己的心与天下百姓的心融为一体。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百姓的关注,影响百姓的观念和行为。

而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这句经文阐述了圣人和百姓水乳交融的关系,也说明圣人悲心救世、德化众生的大愿。

三、“无为而治”的光辉历史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被统治者用于治世,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

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就是有力的证明。

据史载,文帝犹有亲民近民之美、慈恕恭俭之德。

以百姓之心为心,而与民休养生息。

汉惠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马和服饰,在刘邦为帝的基础上一点都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

有一次汉文帝想建造一座露台,找来工匠一计算,需要上百斤黄金。

汉文帝说:“这相当于十户人家的产业,实在是太贵了”,就没有动工修建。

每当有天灾人祸、边境不宁的时候,文帝就反思自己的道德心性,进行忏悔祈祷。

他废止了肉刑和诽谤朝廷的罪名,招贤纳谏。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

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

文帝还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文帝修建陵墓,殉葬品不用金、银、铜、锡,只用瓦器;没有高大坟茔,保持山川原貌。

文帝的遗诏说:百姓只需服丧三天,不得禁止婚嫁、酒肉、祭祀诸事。

后宫眷属,夫人以下的宫女全部都遣散安置回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