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模型及国际贸易利弊分析
论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论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成为了一种普遍被接受的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优点以及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方面进行探讨。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
它的基本原则是,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它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他产品。
比较优势是基于资源、技术、经验等因素的相对优势,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更适合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
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首先,比较优势理论使国际贸易更有效率。
因为每个国家都可以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从而实现了生产的最优化。
同时,还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效率。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使国际贸易更公平。
因为每个国家都可以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从而避免了某些国家通过保护主义政策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每个国家都专门生产自己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就会变得更加频繁和迅速。
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其他产品。
同时,比较优势理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为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从而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也为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一个基础。
因为每个国家都可以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从而避免了国家之间在某些产品上的竞争,从而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加和谐和稳定。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假设各个国家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对优势的基础上的。
而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各个国家之间并不存在相对优势。
其次,在实际运作中,比较优势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一些国家可能会选择保护自己的本土产业,从而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
结论总之,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使国际贸易更加有效率和公平,并且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实现经济合作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
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经济学原理之一。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国际贸易的益处以及比较优势对贸易模式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它认为各国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产品差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比较优势的形成是基于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本差异。
一个国家应该专注生产和出口它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同时从其他国家进口其它商品。
比较优势可以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所具有的绝对效率优势,而相对优势则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相对于其他商品具有的相对效率优势。
二、国际贸易的益处国际贸易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市场扩大、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
首先,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和商机。
这样可以刺激生产和提升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国际贸易使各国能够通过特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比较优势,每个国家可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其相对优势产品,从而提高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国际贸易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企业为了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三、比较优势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比较优势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瑞典贸易和互补性贸易。
瑞典贸易指的是当两个国家都具有相对优势产品的生产能力时,它们可以进行相互贸易,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配置和贸易的互惠。
例如,假设国家A擅长生产汽车,而国家B擅长生产飞机,那么国家A可以将汽车出口给国家B,而国家B则将飞机出口给国家A,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贸易的双赢。
互补性贸易是指当两个国家在某一领域内存在相对优势时,它们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互补配置和互补的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优势与劣势分析论文
国际贸易优势与劣势分析论文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禀赋优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蚀失。
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弱势基础上,通过劳动力竞争优势的制度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字: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发展对策引言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人均实际工资的年递增率为7.1%,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75%,二者几乎相当。
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已达10.4%,是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1.5倍。
尽管如此,在9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低于国际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1999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9.08%,21.98%和51.50%;同期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国家的3.94%,11.27%和35.66%。
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水平的40%-70%,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低廉的劳动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存诸多劣势。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优劣势,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我国经济赖以成功的廉价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所谓低级劳动力系指未受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
在我国,低级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民、下岗工人和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教育的青年。
由于这类人口的巨大基数,使得我国的低级劳动力资源远远供过于求。
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相比国外,在我国进行生产的企业其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工人工资可以压缩到很小的比例。
廉价劳动力资源不仅为国内的制造企业所利用。
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在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后,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些企业中决大部分是引进资金和一条生产线便可以开工的低级制造企业,如玩具、纺织、制鞋业等。
李嘉图模型及国际贸易利弊分析 共18页
成员 谢晨
赵泽宇 赵伟
陈泉玮 陈雄骏
分工 PPT制作和演说,材料搜集,
整理 材料搜集,参与讨论 材料搜集,参与讨论 材料搜集,参与讨论 材料搜集,参与讨论
目录
李嘉图
模型
1 “Worldwide Quarterly Mobile Phone Tracker,” IDC, May, 2019 2 “Worldwide and U.S. Media Tablet 2019-2019 Forecast,” IDC, April, 2019
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 的二元经济模型,与 发展中国家有特别密 切的关系。他把经济 分为两大部门,一个 是现代的、资本主义 的工业部门,另一个 是传统的尚未进人资 本主义阶段的农业部 门。
到19世纪后半期至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 国家利用对外贸易促 进经济增长的事实,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 的观点便应 运而生。贸易是经济 增长发动机的理论命 题是D.H.罗卜特逊在 3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 50年代R.纳克斯对这 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 步的充实和发展。
美国
1.25
0.8
比较优势的度量
相对劳动成本
生产的可能性(100人) 生产成本
中国
大米(R) 小麦(M)
美国
大米(R) 小麦(M)
1.0
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8
1.0
中国
100
美国
125
50 100
相对生产成本
R/M
M/R
中国
0.5
2.0
美国
0.8
1.25
李嘉图模型—贸易所得
如果交换比例为:1大米=0.6小麦
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1)两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与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
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
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与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
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与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李 嘉 图 模 型
三、相对价格和供给 1、Pc/Pw>aLC/aLW :只生产布。 2、Pc/Pw<aLC/aLW :只生产麦。 3、Pc/Pw=aLC/aLW :既生产麦又生产布。 结论:不存在国际贸易时,商品的相对价格 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劳动投入。
四、单个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1、假定外国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LC、 a﹡LW ,且aLC/aLW< a﹡LC/a﹡LW,即本 国有生产布的优势。 2、此时,本国出口布进口麦,直到两国相 对价格相等时为止。
2.3
多产品下的比较优势
一、贸易模式 1、单位劳动投入比例的排序: aL1/a’L1<aL2/a’L2< aL3/a’L3< aL4/a’L4… 贸易模式将唯一取决于两国间的工资率的比 例,即W/W’. 2、各国生产产品的规则:aL1/a’L1 >W/W’,本 国生产; aL1/a’L1 <W/W’,外国生产。 也可以比较两国生产成本WaL1 和W’ a’L1
2.5
提供曲线与国际均衡
一、提供曲线 表示给定相对价格下一国贸易的实际活动, 即进出口量。 二、国际均衡 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探讨的问题 1、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对一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3、哪些因素会影响国际贸易?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 1、1776, Smith, Absolute Advantage; 2、1817, Ricardo, Comparative Advantage; 3、1919&1939, H-O, Factor Endowment; 4、1940-,
3、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er-country, Glob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Finance.
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 中国服装价格=0.4箱饮料 • 中国饮料价格=2.5套服装
同理可以算出美国的服装价格为2箱饮料,美 国的饮料价格为0.5套服装。
封闭经济均衡
商品价格和工资
在李嘉图模型中,产品生产只需要劳动力投入,所以 出售产品所得完全归工人所有。
开放贸易的动力
中美两国有没有相互开放贸易的动力? 两国在封闭经济均衡中的商品价格显示,中国 生产的服装比美国便宜,而美国生产的饮料比 中国便宜,所以两国的消费者都有参与国际贸 易的动力。 但从国家的角度看,贸易开放是不是会损害中 国的饮料工业,或者美国的服装工业呢?
自由贸易均衡
自由贸易下的价格
封闭经济均衡
无差异曲线
饮料
7.2
6 5.1 4.5 U2 U1 O 5 6 7 8 服装
无差异曲线
封闭经济均衡
中国的封闭经济均衡
饮料
B 100 E UA O 服装
250
中国的封闭经济均衡
封闭经济均衡
美国的封闭经济均衡
饮料
200
E*
O
100
美国的封闭经济均衡
封闭经济均衡
商品价格和工资
在没有货币的实物经济中,服装的价格是用可 以换到的饮料来衡量,而饮料的价格是用可以 换到的服装来衡量。
• 交换比率是:500套服装=400箱饮料
这个交换比率可以转化为两个相对价格:
• 服装价格=0.8箱饮料 • 饮料价格=1.25套服装
自由贸易均衡
商品价格和工资
李嘉图模型
28
如果w/ w* = 5,前二种商品在本国 生产,后三种在外国生产。 如果w/ w* = 3,前三种在本国生产, 后二种在外国生产。 看工资比例是大于还是小于相对生 产率,也就是单位劳动投入之比。
* * PC PW > a LC a LW 5)
无穷大,世界没有任何麦的供给
2.5 贸易利益
布 本国 外国 aLC=1 a*LC=6 麦 aLW=2 a*LW=3
国际相对价格 PC P = 1 W 1、微观上得利
1个人时的劳动可以直接生产1/aLW单位麦 ,也可以生产1/aLC单位布,然后用布去交 换麦。每单位布可以交换到PC/PW单位麦。 1个人时的劳动可以交换到(1/aLC)( PC/PW)单位的麦。因此,只要(1/aLC)( PC/PW)> 1/aLW,或者PC/PW >aLC/aLW,就 值得。 (具体例子,参见书p27) 2、宏观上得利
2.3 国际分工与贸易均衡
1、比较优势假定
aLC aLW < a aLC a
* LC
* LC
a
* LW * LW
(2.2a)
(2.2b) 假定本国布与麦的单位劳动投入之比要比 外国低,或者说本国的布相对于外国来说 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我们就可以说,本国在布的生产方面具有 比较优势。
2.1 基本假设
1、有两个国家,我们分别称作本国和外国; 他们都生产两种产品,我们称为麦和布; 2、两个国家都只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进行 生产,并且劳动的供给给定。令本国的劳 动供给为L,外国的为L*; 3、生产1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是唯一给定 的。令aLC和aLw分别表示本国布和麦的单位 劳动投入,a*LC和a*LW表示外国布和麦的 单位劳动投入;
国际贸易原理第四章(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Chapter 4
国际贸易使得世界产出增长的原因:每个国家 都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 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 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 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004版
Chapter 4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有利地位, 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 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
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相比较最有利(有利程度 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 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 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 带来利益。
2004版
假定的生产变化
Chapter 4
美国
玫瑰 (万枝) -1000
计算机 (万台)
+10
南美
+1000
-3
合计
0
+7
2004版
Chapter 4
变化:世界上种植的玫瑰还是跟以前一样多, 但现在生产了更多的计算机,所以这种生产上 的重组将增大整个世界经济蛋糕的规模,由于 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比以前生产了更多,则在理 论上可能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 比较优势理论
2004版
一、大卫•李嘉图(详见《经济学家3 李嘉图》) 二、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定 四、贸易的基础 五、比较优势的度量 (Example) 六、生产和贸易的格局 七、贸易的利得 八、李嘉图模型简评 九、小结
Chapter 4
二、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谷物法》的存废之争
2004版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流动,而比较优势则是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它们的共同存在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9世纪初提出的经济学原理。
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一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具有相对优势的能力。
这种优势是基于资源分布、劳动力技能、技术水平或成本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各国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和出口自己擅长的产品,同时通过进口其他国家擅长的产品,从而实现利益互惠和资源优化配置。
比较优势不仅可以促进贸易的发展,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国家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的关系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存在。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这导致了各国在不同领域上能力的差异。
比较优势使得各国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好处之一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工合作。
各国在贸易中追求自身的利益,并通过比较优势的运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三、比较优势的实例分析1.土特产贸易比如,巴西拥有丰富的糖和咖啡资源,而瑞士则擅长巧克力和奶制品的加工制造。
由于巴西在糖和咖啡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瑞士则在巧克力和奶制品的加工制造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2.技术服务贸易例如,美国以其领先的科技实力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成为国际上主要的技术服务出口国。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条件下,提供一定程度的技术服务。
两国通过技术服务贸易实现互补和合作。
四、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的挑战和应对尽管国际贸易和比较优势为全球经济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变过程,并兼论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自大卫·李嘉图提出以来,一直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其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挑战,进而引入竞争优势理论,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阐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地位。
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在当代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不足,如忽视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竞争优势理论,详细阐述其内涵、特点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应用。
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国家在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这些因素在形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揭示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和竞争优势理论的优越性。
本文将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回顾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拥有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效率,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然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何一个国家会出口其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也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选择生产并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同时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从连续商品的角度考虑李嘉图模型中的比较优势,贸易和支付问题
贸易品 VS 非贸易品
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非贸易品↑→贸易品↓→ 本国的z ↓→ ↑。
非贸易品↓→贸易品↑→ 本国的z ↑→ ↓。
0
A( z )
z
1z
转移支付
假定用劳动力数量T来衡量从外国到本国的转移支付。
(16)T (k )[L T ] [L* T ]
(1 (1 k))(wL w*T ) (w*L* w*T ) w*T
1() L
R
E eW *
(30 ')WL eW *L* VG
G
eW *
C. 在更一般条件下的价格—实物流动机制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针对货币方面的不均衡的调整过程。并且探究 当存在非贸易商品时与世界货币供给重新分配相联系的价格影响。
将所有产品按下列不等式排序:
a1* ... ... ai* ... an*
a1
ai
an
在连续商品的情况下,我们根据本国的比较优势,将[0,1]区间内的商品做降序排列。
相对单位劳动力需求: (1)A(z) a* (z)A '(z) 0 a(z)
本国会生产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商品:a(z)w a*(z)w*( w工资率)
PiCi Y
bi
n
bi*
i1
bi
1
其中Y为总收入,C为对第i个商品的需求量,P为第i个商品的价格。
(8)b(z) P(z)C(z) 0 Y
b(z) b*(z)
1
[0,1]区间内所有商品消费的百分比加总: b(z)dz 1 0
记在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上的消费比例为:
z
(9)(z) 0 b(z)dz 0
w*T是以外国工资w*表现的外国劳动力T转移所带给本国的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导致本国对贸易品的消费支出增加,外国对贸易品的消费支出减少。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综述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19世纪初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1978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8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多。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8.0%,位次也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简析一.基本概念: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相对区别,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从而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些思考
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些思考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领域,他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经济史上第一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解释了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
它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般的经济运行原则与规律,即“如果说,绝对成本说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那么,比较成本说就进一步将贸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加入国际贸易中,并从中获利。
或许一些参与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则该参与国可在优中选优中找到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甚至说,如果该参与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能在劣势中选择比较轻从而找到比较优势。
李嘉图以英国、葡萄牙两国关于毛呢和葡萄酒的贸易为例,说明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英葡双方能够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
他假定英国生产一定量的毛呢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酿造一定量的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生产等量的毛呢需要90人劳动一年,而等量的葡萄酒生产则需要80人劳动一年。
这个假定意味着英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对比而言,生产毛呢的劣势要小一些(100/90上述就是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简单描述。
该理论虽然简单明了,但是背后却隐含着相当深刻而且意义重大的内涵。
正如本文开文对李嘉图及其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对于实际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理论价值。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
自古以来,贸易就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互补。
现代社会背景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易,更是国家间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体现。
然而,国际贸易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利益与不利之处。
一、国际贸易的优势1. 资源配置优化每个国家的资源分布是有限且不均匀的。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专注于生产自己最擅长的商品或服务。
例如,拥有丰富农产品资源的国家可以将其余粮出口至缺乏粮食的国家,同时进口高科技产品,形成一个资源配置优化的良好局面。
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全球范围内商品和服务的供应效率,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2. 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为国家提供了市场接入机会,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当一个国家能够出口商品时,可以扩大其生产规模,从而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此外,外部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动力,有助于创业和新企业的产生。
3. 增加就业机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往往会扩大生产以满足外部市场需求,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可以吸引更多外资,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相较于封闭市场,开放市场对劳动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实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
4. 技术转移与创新国际贸易还为技术转移创造了条件。
很多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往往源自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进口技术或合作研发等方式,发展中国家也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此外,通过对外贸易竞争,各企业也会更加重视研发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5. 增强外交关系国际贸易常常被视为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深厚的经贸合作基础上,各国往往能够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实现利益共赢。
这种良好的关系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政治上的稳定性。
二、国际贸易的弊端1. 本土产业受到冲击尽管国际贸易能够带来许多好处,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对本土企业造成有害影响。
李嘉图模型及国际贸易利弊分析18页
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 的二元经济模型,与 发展中国家有特别密 切的关系。他把经济 分为两大部门,一个 是现代的、资本主义 的工业部门,另一个 是传统的尚未进人资 本主义阶段的农业部 门。
到19世纪后半期至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 国家利用对外贸易促 进经济增长的事实,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 的观点便应 运而生。贸易是经济 增长发动机的理论命 题是D.H.罗卜特逊在 3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 50年代R.纳克斯对这 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 步的充实和发展。
国际贸易使国家受益还是受损?
李嘉图模型—基贸本 易假 基定 础
• 一种生产要素 • 相对劳劳动动生力产(L)率的差异
• 两种产品,两个国家 大米(R)•和小相麦(对M)生,中产国和成美本国的差异
• 生产要素可充分流动 • 劳机动力会可成以本充分的流差动异
• 充分就业, 完全竞争,规•模收国益际不贸变易
美国
1.25
0.8
比较优势的度量
相对劳动成本
生产的可能性(100人) 生产成本
中国
大米(R) 小麦(M)
美国
大米(R) 小麦(M)
1.0
2.0
0.8
1.0
中国
100
美国
125
50 100
相对生产成本
R/M
M/R
中国
0.5
2.0
美国
0.8
1.25
李嘉图模型—贸易所得
如果交换比例为:1大米=0.6小麦
用相对劳动生产力衡量 用相对劳动成本衡量 用机会成本衡量 机会成本低的产品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度量
相对劳动生产力
生产的可能性(100人)
大米(R) 小麦(M)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国际贸易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利益与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就业机会、贸易不平衡、环境问题等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一、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于提振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生产,然后通过出口实现经济增长。
例如,中国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制造业的竞争力,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国际贸易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劳工的剥削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也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当出口市场受到冲击时,会面临经济危机。
二、就业机会国际贸易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贸易,企业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为数以亿计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降低了失业率,改善了民生。
然而,国际贸易也带来了一定的就业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些低技能劳动者可能会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差异而失去工作机会,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因此,在实施贸易政策时,需要注意平衡就业机会的分配,并为劳动者提供培训和转岗的机会。
三、贸易不平衡国际贸易往往导致不平衡的贸易关系。
一些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出口,而忽视了本国产业的发展。
这使得这些国家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极其敏感,一旦出口市场受到冲击,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导致贸易不平衡进一步恶化。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加强贸易体制的改革,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四、环境问题国际贸易对环境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源和技术的跨国流动,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合作。
例如,各国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然而,国际贸易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负面影响。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L2x + L2y +L 2z + L2v = L2
( 2)
根据瓦尔拉斯法则, 上面 6个方程只有 5个是独立
的。
有关专业化分工理论的研究文献 (杨小凯, 1998)
表明, 依据进入贸易的商品数目的不同, 可确定不同的
国际贸易模式。在两国 4种商品条件下, 若假设两国均
消费 4的种商品, 依据萨缪尔逊论述的与国际贸易摩擦
分别用于生产商品 X、Y、Z 和 V 的劳动量。生产商品 x
的生产将求解下列利润最大化问题,
即:
m L
ax
ix
Pix
=
px aix
L ix -WiL ix, s. .t L ix \0 。类似地, 生产商品 Y、Z、V 的利
润最大化问题可同理分析。
这样, 如果给定贸易模式, 可以解出上述的消费者
和生产者决策问题。结合下面给出的商品市场和劳动
U
i
=
x
y z v A B C 1-
i ii i
A-
B-
C
( 1)
其中, A、B、C、1- A- B- C为参数。消费者进行效
用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是 px xi + py yi + pz z i + vi = w iLi。求 解 消 费 者 效 用 最 大 化, 定 义 拉 格 朗 日 函 数 Zi = xAi yBi zCi v1i - A- B- C + Ki ( w iLi - px xi - p yy i - pz zi - vi ), 由此可
=
Ba1v。 Aa2v
同时
,
可求两国商品的需
求函数, 并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两国的效用水平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李嘉图模型—比较优势的度量
用相对劳动生产力衡量 用相对劳动成本衡量 用机会成本衡量
机会成本低的产品有比较优势
相对劳动生产力
劳动生产率
大米(R) 小麦(M)
中国
1.0 1,25
0.5 1.0
大米 (R)
小麦 (M) 50 100
美国
中国 美国
100 125
相对劳动生产率
各国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和出 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 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 获得最大利益。
因此,中国应 专门生产大米,美
国应专门生产小
麦。
李嘉图模型—简评
进步性:
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对推动世
界自由贸易起积极作用。可以作为解 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发生原因及结构的基础理论。
中国-卖1斤大米多得0.1近小麦
美国-买1斤大米少用0.2单位小麦
两国都能获利的 交换比例:
0.5小麦< 1大米<0.8小 麦
劳动生产率
大米(R) 小麦(M) 0.5 1.0
中国 美国
1.0 1,25
李嘉图模型—总结
理论核心: “两优取其重, 两劣取其轻” 各个国家应专业生产并 出口那些他们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
局限性:
(1)严格的假设条件难以满足 (2)是静态的、短期分析,忽略了动态分析
国际贸易—利益
静态利益
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
动态利益
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弊端
国际贸易—总结
R/M M/R 0.5
中国
2.0
美国
1.25
0.8
相对劳动成本
生产成本
大米(R) 小麦(M)中国源自1.0 0.82.0 1.0
大米 (R)
小麦 (M) 50 100
美国
中国 美国
100 125
相对生产成本
R/M M/R 2.0
中国
0.5
美国
0.8
1.25
李嘉图模型—贸易所得
如果交换比例为:1大米=0.6小麦
Worldwide PC Market: 4Q11 Review,”
嘉图模型—贸易基础 李嘉图模型—基本假定
劳动力(L)
大米(R)和小麦(M),中国和美国
劳动力可以充分流动
李嘉图模型—重要
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 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成员 谢晨
分工 PPT制作和演说,材料搜集,整理
赵泽宇
赵伟 陈泉玮 陈雄骏
材料搜集,参与讨论
材料搜集,参与讨论 材料搜集,参与讨论 材料搜集,参与讨论
1 2
“Worldwide Quarterly Mobile Phone Tracker,” IDC, May, 2012 “Worldwide and U.S. Media Tablet 2012-2016 Forecast,” IDC, April,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