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理研究讲义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本录
章 主 要 内 容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地方治理,是党和政府在地方公共事务层 面的国家治理行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 要组成部分。
●地方治理的实现过程,是地方人民政府职 能重心逐步从统治与管理向治理与服务的 “位移”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人民政府通过提供公 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当地社会的社会秩 序,促进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社会转型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 扩大了公民参与的社会基础,特别是随着 教育程度的提高,公民对公共事务参与意 识和参与能力都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探索 和创新,不断丰富着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 式,有效增强了公民参与效能。特别是在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降低 了公民参与的成本,论坛、微博、微信等 网络平台正成为政府与公民互动的新平台。
第三节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一、地方治理的演变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 计划经济时代
1978年
●20世纪50年代,伴随工业化的大规模启动,受 国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逐步形成了计划 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国家权力全面介入各个领域。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 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其作用受到体制的制约。地 方治理主要是贯彻执行落实中央的政策方针和计 划,根据中央精神全面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各个领域。
第三节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三、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地方治理能力的内涵
●地方治理能力是指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地方人民政府通 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统筹地方治理体系各方面相互协调、共 同发展,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增进地方民众福 祉的本领与能力。地方人民政府能力是地方治理能力的核 心要素之一。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计划学时:36学时三、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

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方政府概述一、国家、政府与社会(一)什么是国家(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三)“社会”的概念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一)地方政府的内涵(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三、地方政府的类型(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四、地方政府的价值(一)政治层面的价值(二)社会层面的价值第二节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第三节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研究的对象(二)研究的内容三、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方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二)历史分析的方法(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四)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题:1.简析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计划学时: 36 学时三、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

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方政府概述一、国家、政府与社会(一)什么是国家(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三)“社会”的概念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一)地方政府的内涵(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三、地方政府的类型(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四、地方政府的价值(一)政治层面的价值(二)社会层面的价值第二节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第三节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研究的对象(二)研究的内容三、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方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二)历史分析的方法(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四)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题: 1. 简析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

11.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11.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本录
章 主 要 内 容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地方治理,是党和政府在地方公共事务层 面的国家治理行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 要组成部分。
●地方治理的实现过程,是地方人民政府职 能重心逐步从统治与管理向治理与服务的 “位移”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人民政府通过提供公 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当地社会的社会秩 序,促进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地方治理的演变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 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的重大创新。地方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 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现代化紧密相连。
三、地方人民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实现形式
●地方人民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实现形式具体就表现为多种 政策工具和治理技术的组合和运用。
(一)地方人民政府的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也称政府工具、治理工具, 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各种手段的 总称,实质是把目标转化为行动。 ●换言之,政策工具是政策目标和政策 行动之间的桥梁,既包含目标也包括行 动。按照对象和目标的不同以及强度的 差异,政策工具可以分为管制性工具、 激励性工具、引导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
态功能主
要体现在 3 第三,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
以下几个
方面:
4 第四,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节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的关系
一、地方人民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
(一)地方人民政府是市场发展的引导者和规范者
●第一,合理界定地方人民政府 权力边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 运行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当代政府与政治(讲义)

当代政府与政治(讲义)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一节复习要点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政府的界定广义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政府是指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国家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镇的建制和区域划分。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

(二)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1.国务院组成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国务院行政机构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如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量监督总局、环保总局、民航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体育总局、统计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安全生产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宗教事务局等)、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如国台办、新闻办、法制办、侨办、港澳办、研究室等)、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绿化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等)。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地方公共治理

地方公共治理
•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 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 力、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在公共事务的 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 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 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
• 1989年斯托克首次将"调节论"应用于英国地方政府的研究。 (1)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地方政府主要是提供和管理基 础设施,为工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
• (2)在战后进入福特主义时期,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了 变化,更多地履行诸如供气、供电和供水、住房和教育等 社会福利的职能,地方政府日益成为福利国家的工具; (3)70年代,开始从福特主义转型进入后福特主义时期, 地方政府角色也随之转换,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服务的签 约外包、在民选的地方议会控制之外设立地方准政府公共 机构、私人部门对地方政府影响增大等;同样,公共服务 提供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了更分散的公共服务消费方式、 以消费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等,也改变着地方政府的传 统角色。此外,地方政府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使用了 更灵活的劳动管理方法,弱化了等级结构,并引进了新公 共管理技术等。
相关重要概念
一 地方政府理论 :地方政府权力结构为研究中 心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 主要理论之多元论 代表人物 罗伯特 达尔 《谁统 治:美国城市中的民主和权力》 理论假设:地方决策制度具有复杂的特征,但它 是公开和透明的,能够回应大多数人的意愿。 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治,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 源和法律资格将大多数居民的意志转化为政策措 施。 在政策决策过程中,若要充分表述意见、充分参 与、影响决策,乃至顺利执行,相关的民间团体、 政府部门、学者与专家,应形成一个有高度共识、 凝聚力的网络。

地方政府学概论—PPT课件

地方政府学概论—PPT课件

段选用上的自主权有限。
4
3.地方政府行政手段的优缺点
(1)优点 效率性 灵活性 针对性
(2)缺点 ◆不利于被管理者积极性的发挥。 ◆随意性大,一旦脱离现实、造成失误,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过多运用会影响社会的开放性与活力、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5
4.地方政府行政手段发展的新趋势
(行政手段使用上的改革) ◆中央政府或者上级政府赋予下层地方政府更大的行政自主权,
1.经济手段的特点
间接性 关联性 有偿性
2.经济手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以分税制与地方政府财政自由度为例
7
3.地方政府经济手段的优缺点
(1)优点
◆有利于有效地调动市场与社会的积极性,顺应市场经发展的要 求。
◆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从具体的经济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更 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缺点 效果难以衡量,短期效果或者直接效果往往不明显; 难以单独发挥作用、难以单独解决具体的行政管理问题,更多 地作为辅助性管理手段。
12
第三节 新兴管理技术及其在地方政府中的应用
一.系统工程
基础是系统论和整体论,通过综合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不断优化管理体系。
二.网络规划技术
三.目标管理方法 [德鲁克;从企业管理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成果管理),也是一种参与式 管理,理论基础在于动机激发理论和“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目标管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职能部门和组织成员自我管理能力 建设;认为组织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个组织成 员发挥潜力与智慧,共同制定目标和实现集体目标。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正、副职领导人的选举 ○县级以上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选举

地方政府治理

地方政府治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学习指导书⏹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1、《地方政府治理》的课程内容:《地方政府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该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与模式。

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主要部分:(1)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

主要介绍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功能结构、权力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职能划分与职能转变。

(2)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

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内部管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具体方式等。

(3)地方政府治道变革。

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更新、地方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等。

(4)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

主要介绍地方立法体系、地方司法体系、地方行政执法体系、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等。

(5)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

主要介绍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构建、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以及目标模式等。

2、学习基本要求:《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注重专业性与基础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治理行动的特点,具备从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章节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学习指导第一章地方政府的基本范畴与历史沿革2学时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理解地方政府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的历史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重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地方政府。

第二章* 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4学时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了解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以及功能结构,注意从总体上树立系统、整体的观念来理解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

地方政府治理

地方政府治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1.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文字表达流畅。

2.理论工具应与所选题目相一致,能够运用适当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

3.主次分明,字体小四,宋体,行间距1.5。

二.作业内容1、如何理解地方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50分)答:一、新公共管理与政府角色定位政府角色是将人格化来定位其功能作用。

政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或者政府的角色是什么,一直是公共管理的热门话题。

而在新公共管理中,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论,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新公共管理对政府决策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从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来讲,有所谓“统治者”与“治理者”之分;从作用的大小来看,有所谓“全能政府”和“守夜人政府”或“小政府大社会”之分;从作用的方式来看,有所谓“划桨者”和“掌舵者”之分,或“运动员”与“裁判员”之别;从政府在改革中的地位来讲,政府既是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又是改革的对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讲,政府既是制度的供给者,又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推动者。

如此种种,都是对政府角色定位的形象描绘。

政府角色与政府的作用和政府的职能有很大的联系,但是又不完全等同。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在中央几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的带动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改革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政府自身角色定位日趋科学与合理,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够十分准确,以至于造成了政府职能和行为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等现象。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府还没有完全从经济活动中“跳”出来,包揽了许多不该由政府而本该由市场或社会承担的职能,管了一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以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的损失,不但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有损政府的形象,这严重的造成了政府角色的错位与越位;另一方面,许多本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能而没有履行好,如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没有为社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就造成了政府角色的缺位。

地方政府学课课件

地方政府学课课件

地方政府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地方政府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能 权限、运作机制、政策创新与扩散、治理模式等方面。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地方政府的起源与发展、地方政府的类型与特 点、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权力、地方政府的组织与人事、地方 政府的财政与预算、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与扩散等。
治理创新的经验与教训
总结了治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需要吸取的教训和改进的方向。
地方政府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治理发展的国际趋势
分析了国际上地方政府治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数字化、智能化、绿
色化等。
02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未来展望
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
地方府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政治学的关系
地方政府学与政治学密切相关,政治学为地方政府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地方政府学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领 域和应用价值。
与行政学的关系
地方政府学是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行政学为地方政府学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地方政府学进一步细化了行政 学的研究内容,推动了行政学的学科发展。
地方政府获得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和 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获得债务收入,用于补 充财政支出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
公共服务支出
地方政府用于提供公共安全、教育、卫生、 文化等领域的支出。
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 领域的支出。
供给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探讨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以及创新的具体措施 和实践案例。
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与实践

政治学概论(适用2024版)完整版讲义

政治学概论(适用2024版)完整版讲义
如何理解权力在政治学中的核 心地位?
思考题二
比较不同国家的选举制度,分 析其优缺点。
思考题三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带来了 哪些挑战?
思考题四
如何评估跨国公司在全球治理 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01
《政治学导论》(杨光 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2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 方法》(张小劲、景跃 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1
社会舆论定义
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共同意见和看法,反映社会整体价值观和
利益诉求。
02
社会舆论形成
受到媒体、社交网络、公众人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多元化的舆论场

03
社会舆论对政治过程影响
监督政府行为、推动政策改革、塑造政治形象等,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力
量。同时,也可能存在被操纵和利用的风险,需要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
未来政治发展趋势预测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政治格局将呈现多极化趋 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将进一步加强。
民主化进程持续推进
随着全球范围内民主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实现政 治制度的民主化转型。
新兴技术将继续改变政治生态
未来新兴技术将继续对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区块链技术、虚 拟现实技术等将对政治参与、选举制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由选举产生的议员或代表组 成,代表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
立法程序
包括议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 公布等环节,确保法律的民主性
和科学性。
议事规则
规定议员发言、表决等行为的规 则,保障立法活动的秩序和效率

行政机关职责及执行过程
行政机关职责

地方政府治理作业

地方政府治理作业

地方政府治理作业第一篇:地方政府治理作业.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习近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1.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文字表达流畅。

2.理论工具应与所选题目相一致,能够运用适当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

3.主次分明,字体小四,宋体,行间距1.5。

二.作业内容1、结合实际,谈谈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

(50分)答: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一、首先地方多中心治理主体要实现角色转换地方政府不是全能的,如同市场一样存在缺陷。

在不稳定因素凸显的今天,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失灵”,所以,首先必须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才能稳步地推进地方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

(1)地方政府应从单纯使用权力到注重树立法理权威(2)企业型组织应从注重利润索取走向回报社会、担当社会责任。

(3)非营利组织应从依赖走向自治。

二、地方政府的引导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强化社会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才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协作,才能使地方公共机构能够以较低的治理成本完成公共服务的提供。

三、公民社会的构建一个国家自治化程度越高,代表着公民社会越成熟;公民社会越成熟,意味着多中心治理体系越完备。

四、权力资源的再分配“多中心”治理要求的分权化指的是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将相关权力、责任向市场与公民社会转移的过程,表现为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关系结构。

2、结合实际,谈谈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50分)答: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下列这些方面:(1)有效监督的缺失在理论上来说,地方政府不会监督制度的实施,因为监督对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惩罚对于惩罚者和被惩罚者,成本都是很高的。

而且监督和惩罚后的利益有可能被其他政府无偿占有,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

当各级地方政府认为惩罚不遵守诺言者比不惩罚更不利于自己时,他们很可能消极对待惩罚。

《地方政府治理》第讲 地方政府及其结构

《地方政府治理》第讲  地方政府及其结构

地方政府的地位
• 政府的政治统治 地域面积、人口数量 中国:省、地、县、乡等36 471个 法国:大区、省、市镇等36000多个 日本:市、町、村、特别区等3255个
二 地方政府的特征与作用
• 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主权性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地域范围/管辖事务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 地方政府的作用 政治作用--政治统治 民主政治 公共管理 社会作用--提供环境 促进进步
第2节 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
关键术语: 体制结构 层级结构 功能结构 权力结构 行政体地方政府 自治体地方政府 混合体地方政府 高层地方政府 中层地方政府 基层地方政府 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城镇型地方政府 特殊型地方政府 议行合一地方政府 议行分立地方政府
–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利弊(主要弊病) • 第一,由于不存在代表民意的机构,民众无 法参与管理,也无权监督政府,与民主原则 背道而驰; • 第二,由于政令划一,不能因地制宜,无法 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 第三,由于高度集权,地方官吏容易恣意妄 为,滋生腐败; • 第四,由于中央与地方关系不对称,地方可 能欺上瞒下,中央可能武断决策,容易引起 人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2.1 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
– (1)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 存在由本地居民选举产生、代表当地居民意愿的代 议机构,并由代议机构(通常称为国家权力机关) 选出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 • 地方行政机关是中央和上级行政机关在当地的代表, 是它们的下级机关。在各级权力机关之间不存在上 下隶属关系,只存在法律监督和指导关系。 • 行政机关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在接受上级行政 机关领导的同时,又对产生它的地方权力机关负责, 并接受其领导。 • 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之间存在上下隶属关系,都是中 央政府在当地的代表。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探讨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探讨

第9卷 第5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 9 No 5 2009年9月Journal of Hebe iP olytechnic U niversity(Social Sc ience Ed ition)Sep 2009文章编号:1673 2804(2009)05 0025 0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探讨陈英华(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01718)关键词:地方政府;治理;治理结构摘 要: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是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是一种科层制结构,并且上下级政府间形成 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这也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面临困境,如地方政府职能错位、行政成本膨胀等。

对现行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政关系;加强同级政府的横向委托代理关系;合理划分各治理主体的治理权限。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志码:A现实经济、社会生活是各种组织活动的集合,最典型和有影响的组织是政府、市场和企业,学术界围绕三者进行了众多研究。

随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地方政府成为研究的热点。

纵观现有论述,大多立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等方面,上述方面对地方政府治理均有着重要影响,但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显然都是不够的,没有完善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就无从谈及地方政府治理的根本改善。

一 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世界银行专家丹尼尔∀考夫曼等人认为,政府治理结构是决定如何在一个特定国家中行使权力的传统和机构。

它包括(1)选择政府,政府行使职责,监督政府及政府更换的过程;(2)政府有效管理资源,并制订、实施和强制执行健全的政策和法规的能力;(3)公民和政府对管理它们之间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尊重。

我国学者李惠认为,政府治理结构是指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公共权力和权威的运行方式,政府设计、规划和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

上述两个定义各有侧重,相比较而言前者的定义更侧重于国家层面,包括政府权力的来源实施、监督及与社会的互动;后者则侧重于一般意义上政府,将其看作公共权力的实施及运作。

地方政府治理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乡镇机构改革研究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二班学号***********姓名李科研内容摘要乡镇政府是中央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守卫者和职能体现者,是与农民最直接互动的政府部门,是农村各种关系得以实现协调的关键载体,任何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的研究如果不涉及到乡村地区的话,就无法真正准确和完整地描述这些变化的图景。

因此,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的乡镇职能发挥得如何,其在协调农村地区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和效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从整体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然而,我国当前乡镇体制存在着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党政不分,权力结构不合理。

在这种乡镇模式下,不但无法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各种关系的紧张,如干群关系、农民与地方利益团体的关系等。

所有的这些问题说明,我国目前乡镇模式显然难以适合新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因此,有效地实现我国农村地区关系协调成为我国乡镇治理的核心命题。

乡镇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与政府治理变革相适应,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以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为核心内容的干部分类管理机制,妥善、多渠道分流人员,依法行政。

本文从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概念、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入手,穿插了几个乡镇政府治理的案例,重点论述了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推进对策20世纪80年末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乡镇体制改革的学术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重新进入了我国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视野。

乡镇机构改革源于农村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治理变革进程的要求,依据当前乡镇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架构的现实,它涉及包括乡镇政府及其内设机构,部门管理机构以及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乡镇机构的改革。

这里的政府是广义概念,是以一个以党委为核心,包括党委、政府、人大甚至乡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多种角色组成的多元主体结构。

专题07 全面依法治国(讲义)(解析版)

专题07 全面依法治国(讲义)(解析版)

专题07 全面依法治国目录 (2)新课程标准要求: (2)核心素养: (2)考点分析: (3)知识构建: (3) (3) (9) (20)新课程标准要求: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4.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底层设计,理解依法治国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理解该目标和原则符合我国国情。

通过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具体学习,明白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明白法律制定的流程,知道立法的科学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明白严格执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一以贯之。

明白公正司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渐进性工程,持续性工程。

查询身边案例,理解全民守法的重要性。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法治观念和法治尝试;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

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

认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增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信心。

知道我国法律制定的严谨性,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学习,认同严格执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通过学习,深入理解公正司法,感悟党在促进公正司法中发挥的领导作用。

正确认识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明白守法是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

法治意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等知识,树立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意识。

地方政府学课件整理

地方政府学课件整理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地方政府的基本范畴一、地方政府的内涵与外延(一)不同视角下的地方政府1.从内涵的视角看,主要有四种见解:英美学者:地方政府是以地方自治为目的的。

法德学者:常用地方行政的概念,认为地方政府的管理强调的是行政权。

日本学者:用地方公共团体表述地方政府,是独立于中央政府的法人。

设立的理论基础是地方自治和分权。

中国学者:从“地方政权机关”到追求“司法独立”,逐渐认同地方政府是由地方议决机关和执行机关组成的政府单位。

2.从外延的视角看,有两种观点:(1)单一制国家中央以下地域性政府都属于地方政府。

(2)联邦制国家联邦组成单位以下的区域性政府才被视为地方政府。

特别强调的一个问题:地域性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概念区别地域性政府泛指一个国家内的所有组成单位,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

地方政府是指单一制国家内中央政府以下的所有地域性政府或联邦制组成单位之下的地域性政府。

(二)地方政府的界定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联邦成员政府为治理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的某些社会事务而依法设置的、由地方议决机关和地方执行机关组成的政府单位。

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一)地域特定性地方政府只能在辖区内进行管理和服务。

(二)地位双重性既扮演执行者角色,又扮演领导者角色。

(三)权力的有限性权力的非主权性,职权的局部性。

(四)职能的社会性相对中央政府,较多承担社会管理职能。

(五)结构的差异性外部结构差异,内部结构差异。

三、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一)地方政府是国家和地方实施有效治理的管理者。

(二)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三)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和地方非政府主体双重利益的代表者。

(四)地方政府是民主政治的建设者。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历史沿革一、国外地方政府的历史发展(一)古代国家的地域性政府1.古希腊的地域性政治实体2.古罗马城邦的自治市和行省3.古埃及前王朝的州4.古巴比伦王国的地域性政府5.古印度的行省和村社早期国家的分区治理机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政府,只能说是地域性政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背景:圭叶村是国家重点的贫困村。每年镇财政给 村上划拨办公费5000元,偶尔村里也会得到一些扶 贫赠款,除此之外村里无其他收入。但是多年来, 这些为数不多的公款怎么用,用在哪儿却常常引起 村民们的不满和质疑。
村民自治概述
❖ 村民自治的组织:村民委员会
性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 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 党中央及时肯定了农民自发组织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982年新宪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确立了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
❖ 这就为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宪法依据,各地依照宪法规 定,进行建立村民委员会的试点。
❖ 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村民委员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一些地方基层组织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村社会面临公共产 品供给的短缺问题时,农民自发成立的一种组织形式。
❖ 当时,人民公社的部分权力开始从农村退出,社会治安、公 共设施、社会福利、土地管理、水利管理等社会职能无人问 津。
❖ 人民公社旧的管理体制的解体造成乡村社会的“权力真空”, 它呼唤新的群众性基层自治组织的出现。
村民自治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四章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五章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村民自治概述
史上“最牛”公章
❖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 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 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 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 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以将其合 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
召集: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
村民自治概述
❖ 《村委会组织法》第二十四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 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二)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三)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四)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六)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
创始阶段 1980-1986
❖ 《乡镇论坛》主编米有录寻访,最早的村委会产生于宜山县 (今为宜州市)屏南乡的合寨村(1984年前为合寨大队)。
❖ 1980年2月,在合寨大队所属的果作自然村,为了治安防盗 和自我管理,生产队队长韦焕能提出建立村民委员会。他和 邻近的5个生产队队长一道通知农民开会,每户一人,选举 村委会。韦焕能当选为村主任。
产生:由全村公民选举产生。 组成: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职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 和提出建议。 任期: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 委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自治概述
❖ 村民自治的组织:村民会议
这项制度不仅打破了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的束缚,而且 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出来。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合作社被虚置, 农村开始出现秩序失调,公益事业无人关心等问题,迫 切需要一个新兴的村民组织。
在这种状况下村委会应运而生,拉开了农村村民自治的 帷幕。
创始阶段 1980-1986
❖ 村民委员会产生
村民自治概述
❖ 村民自治的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关于农村村民自治的法律。 ❖1987年11月24日经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 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1988年6月1日起试行。 ❖1998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公布,自 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由我国第十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 2010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
第07讲 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概述
❖ 村民自治的概念
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 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村民组织起来,依法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村民自治概述
自我教育:通过开展村民自治活动使村民受到各种教育 自我服务:服务项目根据村民需要确定,重大项目由村
他事项。
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 创始阶段
1980—1986年
❖ 发展创新和完备阶段
1986—1997年
❖ 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阶段
1997—2004年
❖ 无税费时代ຫໍສະໝຸດ 2005年至今创始阶段 1980-1986
❖ 背景:改革开放
全国范围的改革开放,在农村确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的 家庭联产承包联产责任制。
民会议讨论决定;所需费用和资金由村民自己筹集;村 民一起动手,共同兴办,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
村民自治概述
❖ 村民自治的宪法依据
《宪法》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 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 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 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 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 1980年7月14日,他同85户村民一道制定了一份村规民约、 封山公约。实现了村务的民主管理和村民的自我教育。后来 又修建两座小桥,开辟了一条机耕路,安装了电视转播器, 从而开始实现了村民的自我服务。
❖ 这样,果作村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村民委员会 诞生了,村民自治由此发端。
创始阶段 1980-1986
组成: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召集: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 权力: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
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 村民自治的组织:村民代表会议
组成: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 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 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