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课堂PPT)
合集下载
10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2024/1/24
1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理解、词汇记忆、语法 练习等,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 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教材选用
本课程选用《师说》原文作为主要教材,辅以相关的注释、 译文和解读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同 时,还将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 入了解古代教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ຫໍສະໝຸດ 2024/1/247
主要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师说》的背景、作者及时代 意义
12
讲解与示范环节
2024/1/24
讲解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01
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框
架和中心思想。
讲解重点词句和语法知识
02
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语法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意思并积累语言知识。
示范朗读和背诵方法
03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和
102《师说》公开 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2024/1/24
1
目 录
2024/1/24
• 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 总结与展望
2
01
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2024/1/24
3
《师说》课程背景
01
《师说》公开课优秀课件

互动性强:设置问答、讨论、 投票等互动环节,增强学生
参与度
针对性强:针对不同年级、 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
课件内容
03
课件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师说》的 主要内容和思想
掌握《师说》的 写作特点和艺术 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和鉴赏 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和批判 性思维
教学内容
介绍《师说》的作者和背景 分析《师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讲解《师说》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探讨《师说》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引入VR/AR技术,增强课件的互 动性和沉浸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 现课件的自动生成和个性化推荐
采用云技术,实现课件的在线共 享和实时更新
06
课件评价与反馈
评价标准与方法
课件内容:是否全面、 准确、深入浅出
课件设计:是否美观、 清晰、易于理解
课件互动:是否具有 互动性,激发学生兴
趣
课件效果:是否达到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
成绩
学生反馈:学生对课 件的评价和意见
教师反馈:教师对课 件的评价和意见
同行评价:同行对课 件的评价和意见
专家评价:专家对课 件的评价和意见
评价结果分析
课件内容丰富,知识点讲解清晰 课件设计美观,易于理解 课件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课件实用性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反馈意见与改进措施
课件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设计美观,色彩搭配和 谐,易于观看
课件内容丰富,讲解清晰, 易于理解
课件内容需要进一步更新, 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课件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实用 性,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大赛一等奖《师说》ppt

学习第三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3、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01
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②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③指目:手指而目视。④牵引:拉拉扯扯状。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
段
学者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正反论证
群言堂
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一个重要标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先强调师之于人的不可或缺,把天地君亲师的师请下神坛,以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再从反面议论无师的后果。一正一反,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以及为师的职能。紧接着的议论,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急促切迫,借以强化从师的标准,又为下面的议论张本。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3、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01
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②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③指目:手指而目视。④牵引:拉拉扯扯状。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
段
学者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正反论证
群言堂
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一个重要标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先强调师之于人的不可或缺,把天地君亲师的师请下神坛,以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再从反面议论无师的后果。一正一反,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以及为师的职能。紧接着的议论,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急促切迫,借以强化从师的标准,又为下面的议论张本。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公开课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 小学而大遗 愚益愚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则耻师焉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不耻耻相师 形容词作名词,小旳方面,大旳方 面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羞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组朗诵PK台
• 书声满校园,读书能提升人旳智慧,朗诵 能让你旳人生变得更美妙。
•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大声朗 诵《师说》第三段,看哪一组读旳最佳。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干。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旳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旳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旳词 找出文中旳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旳人;读书人。(今)指有 专门学问旳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㈠用来……方法(方式、工具、根据等); ㈡……旳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旳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 “古之学 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 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 不言自明。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 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 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 的基础。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 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 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 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 “到” 、“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
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 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 超出一般人够 远了, 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 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 圣人就更 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
的所以成为愚人,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
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
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
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 不言自明。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 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 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 的基础。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 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 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 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 “到” 、“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
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 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 超出一般人够 远了, 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 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 圣人就更 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
的所以成为愚人,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
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
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
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共38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师说》公开课ppt

法”。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道:学问道德水平。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齿:队列,不齿,不以为伍。 及:赶得上。 其:副词表反问,难道? 欤:语气词
第二段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
韩 愈 祠
韩愈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 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 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 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 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 风。这次运动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 的基础。
惑也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横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 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译为 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二十二《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 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 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愈,柳宗元等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
古 内容上:
文
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
运 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 乏的骈俪文章。
动
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
师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倡 导 者
13.06.2020
.
韩
愈
2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
13.06.2020
.
3
了解作者 1.你对作者的了解 2.读课文,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
故事中了解韩愈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 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 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 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浅层:贻之
深层意图:勉励后生应从师、尊师
?
思路点拨
提示:[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三感叹―――三对比。
感叹社会现状,社会风气: 呜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感叹一)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感叹二) 三组对比,不同态度,不同结局: ①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错误态度) ②其身耻师-------替子择师(错误认识)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错误行 为)
13.06.2020
.
11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韩愈,柳宗元等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
古 内容上:
文
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
运 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 乏的骈俪文章。
动
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
师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倡 导 者
13.06.2020
.
韩
愈
2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
13.06.2020
.
3
了解作者 1.你对作者的了解 2.读课文,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
故事中了解韩愈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 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 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 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浅层:贻之
深层意图:勉励后生应从师、尊师
?
思路点拨
提示:[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三感叹―――三对比。
感叹社会现状,社会风气: 呜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感叹一)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感叹二) 三组对比,不同态度,不同结局: ①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错误态度) ②其身耻师-------替子择师(错误认识)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错误行 为)
13.06.2020
.
11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字音
• 句读之不知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郯子 • 苌弘 •老聃 • 李氏子 蟠 • 作《师说》以贻之 • 择师而教之
• 读:(dòu) • 不通否:(fǒu) • 谀:(yú) ● 郯 tán • 苌 chánɡ • 聃 dān • 蟠pán • 贻:(yí) • 教:(jiāo)
8
教jiāo教授,传授。强调的是知识或技能的传授;
天地君亲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程门立雪 明师之恩,成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 多矣。
唐朝中期:耻学于师
韩愈
1
师说
韩愈
2
韩愈
唐朝中期文学大家 ● 韩文公、韩昌黎 ● 《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 之衰 ●韩潮苏海 ●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5
二、今众摒道 (反面)
分论点: 批判今众耻学于师(对比论证)
古圣 今众
对子 对己
士大夫 百工
26
对比对象 从师态度 结果 作者态度
古圣人—今众人 从师—耻师 圣愈圣—愚愈愚 其皆出于此乎?
对子—对己 择师—耻师
士大夫—百工之 笑之—不耻 人
小学—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智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31
四、蟠行古道
除了交代写作缘由,作者更深的用意? 李蟠:不拘于时,遵行古道,是师道恢复的一缕曙光! 作者:面对社会压力,敢为人师,好为人师,激励后
进,倡言师道,正直不屈!
孔圣崇道 由古自今的传承 蟠行古道
师道当兴
32
韩愈逆世俗之流,倡言师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他 崇高的人格魅力。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23
一、古学师道(正面)
老师职责:授业 、解惑 传道
(必要性)(标准) 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果论证)
研讨与练习一:怎么逐步推出论点的?
24
讨论
“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是你心中的理想 的老师吗? 一个好的老师有怎样的品质呢?
知识渊博 以身作则
品行端正 传道解惑
亦师亦友……
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
③作助词
1、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矣
3、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4、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19
归纳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师道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其皆出于此乎?”(从、在)
2.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于
“于其身也。”
3. 介词,表示比较,比 。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介词,表示被动,受,之
①作动词 “到”、“往” 广陵
归纳
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
②作代词 1、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2、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
解题 解题:师说
师说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先 叙后议,也“可说夹”,叙古夹义议为。陈一述般和陈解述说对,某是种古事代物议的论见、解说, 相者述当和说于解》明 夹 对现 说、一议 这在 ,《类,类的 故马文一文杂说“章般体文》师的是,都说。总陈都属”我称述可这可们。自按类理以可己“文解前解以对体为学说先某。过“…叙种解《…“后事说爱的说议物从莲道”,的师说理,也见的》”古可解来道、义以。理理《为夹因解”捕陈叙而。。蛇
归纳
受通授 不通否
古今异义
古:求学的人
1.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 用来……的
2.所以
今:因果关系的连词
13
3、从而
两个词, 跟随 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4、众人
一般人 很多人
5、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了 初级学校
14
词类活用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2.吾师道也
学习
3.惑而不从师
有疑惑
4.小学而大遗 小(大)的方面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小学而大遗……
29
三、孔圣崇道 (正面)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古学师道
推 进
孔圣崇道
圣人 无常师
推进
推进
古之学者 必有师
30
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一种动态观,我们该用相对 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 间没有固定的界限了,倡导能者为师的新理念, 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jiào教育,教导,强调的是知识或技能的传授。
文中指选择童子的老师,“授之书习其 句读”,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并没有担当 传道教育的责任,因此读一声。
9
节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也 作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 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
10
语气词
●嗟乎!(慨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呜呼!(悲叹) ●其可怪也欤!(表感叹,发人深思)
句句后面都是惊叹号,可见情感之 深沉、浓烈。
感情:愤慨,失望
11
文言知识梳理
12
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6
背景介绍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师说》是韩愈在他35岁时在长安 当国子监博士时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针砭时弊,倡导尊师重道。
2、确实,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 ?
1. 语气助词,表反诘或推测语气相当于“呢、
吧”。
乎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诘,
“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吧。)
2. 介词,表示时间或比较,相当于“在”或
“比”。
17
“生乎吾前。”(表时间,在。)
1.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向,从,在。
“耻学于师。”(从、向)
3
古文运动
唐朝中期由韩愈、柳 宗元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 主要内容是反对佛老,复 兴儒学;反对辞藻华丽, 内容空乏的骈文,提倡先 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 主张“文以载道”、“陈言 务 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奠 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4
韩
潮
文 如 潮
波 澜 壮 阔
感 情 充 沛
气 势 磅 礡
苏 海
水
5
35
对象 各自态度 结果
作者情感 态度
27
• 第一句 惋惜——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纵比 责问 —— 其皆出于此乎? • 自比 讽刺 —— 吾未见其明也。 • 横比 失望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其可怪也欤!
古今的对比
古学师道
今众摒道
鉴古戒今 28
讨论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文中揭露的现象 吗?并找出与现实相符的句子。
2.被动句:不拘于时
20
3.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词结构后置 (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而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学于余
5.省略句 (1)吾从(之)而师之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1
师说
韩愈
22
回顾总结常用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 5、事实论证 6、因果论证
5.其贤不及孔子 学问,才能
归纳
名词——动词 名词——动词 名词——动词 形容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15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 形容词——名词
7.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意动用法
8.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意动用法
9. 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
意动用法
16
重点虚词
归纳
其 1、大概,表推测
其皆出于此乎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加
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34
课后作业
1、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不 能老跟我一样,你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 法。
2、把归纳的字词和本课的名句整理在笔记本上。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 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 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 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 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读韩愈》
33
总结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句
使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增强了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