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数据史料运用前的鉴别

合集下载

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辨识

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辨识

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辨识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古籍众多,其中不乏虚假或伪造的文献,因此,保证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辨识方法。

一、古代文献鉴定的意义古代文献鉴定是确保古籍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鉴定古籍的经文、纸张、装帧等特征,可以准确判断其年代、地域、作者,甚至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只有确保文献的真实和可靠,才能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古代文献鉴定的方法1.考证法考证法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文献鉴定方法,通过对文献内部记载的事件、人物、地点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比对,以验证其真实性。

同时,也要注重对文献的史料来源和传承轨迹进行考证,比如查阅相关的史书、传世文献和历代注解,以拓宽研究视野。

2.字迹学字迹学是古代文献鉴定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对文献的字体、笔画、字形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判断文献的年代和地域。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已知作品的字迹进行对比,以验证文献的真实性。

在字迹学的研究中,需要运用到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3.物理化学鉴定物理化学鉴定是一种辅助手段,通过对文献的纸张、墨迹、媒质等进行分析,探求其年代和制作工艺,以确定文献的真伪。

例如,可以运用纸张的碳十四测年技术、色谱质谱技术等方法,以判断文献所属的历史时期。

4.考古发掘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通过考古发掘可以获得古代文献的实物。

通过对这些实物的形态、材质等进行分析和考证,可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相关的历史信息。

三、古代文献鉴定中的案例1.《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之一,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直备受争议。

通过对《春秋左传》内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考证,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比对,我们可以确信《春秋左传》是一部可靠的古代文献。

2.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一批古代文献,经过物理化学和字迹学的鉴定,确定其年代在唐宋时期,从而确认了这些文献的真实性。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浅谈历史研究法之辨真伪——《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历史传到今日经历了若干年若干人之口笔,不同时代的人读历史的关注点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心理不同,不同时代的人获取的信息不同;不同的人学识不同,不同的人才德不同,不同的人立场不同。

以至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同一本书有不同的见解,令我辈真伪难辨。

那么历史还能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学经典《尚书》的态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知行合一,做学互补的治学方法。

近代伟人教导我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常我们说的历史仅只是人类社会史,梁任公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但凡人类活动,必会有所痕迹,史学界称之为史迹。

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史料史籍与古物遗址相互考证,以求得可信的历史。

说到信史,是与也有不可信的历史相对,有的史事是后人误传,有的是后人伪作,或以文载,或以口传,正误辨伪,是谓鉴别。

史料之误伪按照始作俑者的行为动机来分,“误”是无意之行为,是诸多原因导致作者错误理解或者错误的传播,“伪”是刻意而为之,行为是有一定的目的,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是有意识的杜撰历史。

下面基于梁任公的学说介绍一下错误的由来及勘正法,伪书伪事的由来及鉴别法。

其中有些个人理解,还请看过此书的历史爱好者纠偏,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一起讨论研究。

错误之由来史实被错误传承的原因有很多,梁任公将其总结为局部的幻觉和一般的幻觉。

第一,主观上误以为,梁任公谓之局部的幻觉。

比如提起长城就想起来秦始皇,提起大运河就想起隋炀帝,将多代人的劳作记在一个人的身上。

第二,不同时代人的格局不同,梁任公谓之心理上的史迹,例如《左传》中的五大战役,在今人看来不过是乡里人械斗罢了,规模远不如后世的战争,因铺张分析的叙述,将读者意识放大。

史料的鉴别——精选推荐

史料的鉴别——精选推荐

第三节史料的鉴别本节从史书的辨伪、史料的校勘和史事的考证三个方面介绍史料的鉴别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史料的鉴别是历史研究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是保证史料是否真实的必要手段;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别史料的方法是史学工作者必须的基本功。

一、史料鉴别的必要性将搜集起来的史料加以整理以后,固然方便了史料的利用,但仍然不能马上就利用。

史料很可能真伪错杂,互相抵捂,需要加以辨别,去伪存真,以保证史料的真实性。

郭沫若说得好:“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

材料不足,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

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

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十批判书》)。

可见,史料是否真实,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

鉴别史料的真伪,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环节。

史学认识成果是否正确,有没有坚实的基础,首先就在于有没有鉴别史料的真伪问题。

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二、史书的辨伪在我国汗牛充栋地古文献中,有不少伪书。

如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

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者,如《孔子家语》、《鬼谷子》;有部分伪者,如《列子》、《竹书纪年》;有内容不全为伪而书名伪或书名、著者全为伪,如《春秋左氏传》、《商君书》;也有内容虽真,但时代为伪者等。

伪书的出现,使史料真假难辨,是逮不清,这些都为研究者征引史料带来了种种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

辨别伪书的工作早在汉代已经开时,人们在长期的辨伪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与方法。

明代胡应麟[链接:胡应麟(1551-1602),明代学者。

字元瑞,后更名明瑞。

浙江兰溪人。

藏书丰富,达四万余卷。

在史学方面,主要从事对史书、史家及史事的评论,间或对某些史实做出考订。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有效运用历史史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揭示历史真相,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有效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

要全面收集史料。

在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或过程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史料,而应该尽可能地收集和整理与该事件或过程相关的各种史料。

这些史料可以包括书面文件、记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全面收集史料可以使我们获取更多信息,了解更多历史细节。

要对史料进行严谨的鉴别和筛选。

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严谨的鉴别和筛选,排除虚假的史料,只选取真实可靠的史料。

这包括从史料本身的来源、作者、时间等方面对其进行判断,同时可以对比多个史料,进一步确定其真实性。

要进行深入的史料研究分析。

运用史料进行研究分析时,不仅要对史料本身进行解读和分析,还要将其与其他史料进行对比和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如文字分析、图表分析、统计分析等,对史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第四,要注意史料的体裁和偏见。

历史史料具有不同的体裁和偏见,这会影响我们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解。

不同的史料可能具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会有所偏袒或偏向某一方面。

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意识到这些偏见,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第五,要善于将史料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历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

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解读。

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态度。

历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任何研究都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不断深入研究历史史料,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研究,以不断推进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历史研究中的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

历史研究中的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

历史研究中的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正确的鉴定方法,我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揭示历史的真相。

因此,本文将讨论几种常用的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并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文献来源鉴定法文献来源鉴定法是通过对文献的出处进行考证,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深入研究文献的作者、写作的时代和背景等因素。

首先,研究者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该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从而判断文献的真实性。

其次,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比对其他可信来源的文献,对照验证所研究文献的内容和描述是否合理。

二、文本分析鉴定法文本分析鉴定法是通过对文献的文字、语言、文体等方面进行研究,来判断其真实性和价值。

这种方法需要研究者具备对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献特点有所了解。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和句式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该时期的语言规范和风格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文献内容的逻辑性、一致性和可信度进行评估,来判断其价值和可信度。

三、物证鉴定法物证鉴定法是通过对文献背后的实物证据进行研究和考证,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关的考古知识和技能。

例如,对于古代文献中提及的某个历史事件,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该事件发生地的考古发掘,来寻找与文献内容相符的实物证据。

这些物证可以是文物、遗址、遗迹等,能够为文献的真实性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对证鉴定法对证鉴定法是通过对多个文献进行对照研究,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广泛阅读、系统整理和分析多个相关的文献,以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矛盾之处。

通过对比不同文献的叙述和描述,研究者可以辨析其真实性和可靠度。

此外,对证鉴定法还可以通过对多个史料的交叉检验,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五、外部证据鉴定法外部证据鉴定法是通过对文献外部的其他证据进行研究和考证,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历史数据史料运用前的鉴别

历史数据史料运用前的鉴别

历史数据史料运用前的鉴别关键词历史数据史料鉴别史料实证史料教学是当前历史课堂的常态。

中外史料多彩多姿,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正如何炳松先生所说,“史料之中,所在多伪”,“当今可信史料,寥假设晨星”[1],运用史料之前,对史料的真伪正误进行必要的鉴别,既是历史教师求真求实精神的表达,更是历史教学科学性的前提。

“正是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工作,或者说史料考证工作,才形成了历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种专门技艺。

”[2]修订版课标将史料实证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大大增强了中学历史课程的学术色彩,也对史料鉴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如何开展教学运用前的鉴别工作呢?本文试以数据史料为例略作说明。

数据史料在历史学中有着广泛的“分布”,也一直是教学和命题的常用素材。

自2022年陈志武等人在清华大学举办每年一届的量化历史讲习班以来,借助数据史料研究历史成为了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也给中学历史教学的数据史料运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前景。

数据史料能够将历史事物量化,让历史的呈现更加精准精确,更显严谨,也更具说服力。

但一利亦有一弊,由于资源有限和中学教师普遍缺少深入的历史研究,加之数据史料披有“精确性外衣”,各种讹误较为隐蔽,史料的鉴别工作极容易被忽略。

一、考史源:谨防史料來源“先天缺乏”除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数据史料失真以外,主观原因造成的数据错误也比比皆是。

网上有一篇标题叫做《差距太大太大的史料数据》的帖子[5],说的是中日双方对日军在抗日战争各主要战役中伤亡数量的记录差异,笔者虽无从考证其真伪,但依常情想来,中国方面为了鼓舞士气,在战果宣传中有所夸大在当时也是必要的。

由于中学生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教学中一旦运用这类史料,危害远大于历史研究。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必须谨慎选用那些已被学术界认可的数据史料。

【史学理论】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史学理论】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A
例9、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 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
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
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D
4、史料解读例举: 例13、材料一: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大 禹时代的社会情况。 材料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材料三:最近,在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抗第三次考古发掘 中,陆续有铜镞之类的文物出土,还发现了带有彩绘的战车的局 部和彩绘俑。 (1)上述三则材料中的内容,按形式划分,分别属于哪种史料? (2)上述资料中,哪则最真实可信?为什么? (3)材料一中的《史记》是否可以作为研究黄帝时期的一手资 料?说明理由。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 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 (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 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
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史料甄别方法

史料甄别方法

史料甄别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史料甄别方法。

这可太重要了呀!比如说,你看到一本历史书里写着秦始皇每天都吃汉堡,你不会真信了吧?哈哈!
首先呢,咱得看看这史料的来源可靠不。

就像你交朋友,得找靠谱的人呀!要是一个总爱说谎的人跟你说件事,你能轻易信吗?比如说有个史料是从一个喜欢胡编乱造的人那里传出来的,那它能靠谱吗?肯定不能呀!咱得找那些口碑好、有信誉的来源。

然后呢,多找几份史料相互印证呀。

这就好比你为了确定一件事,多找几个人问问一样。

如果好几份史料都说刘备爱哭,那可能还真有点可信度。

要是只有一份史料这么说,那说不定是写这份史料的人自己想象的呢!
再就是要注意史料的背景和目的。

好比说你知道一个人是为了出名才说一些夸张的话,那你对他说的就得打个折扣了。

有些史料可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写的,不一定完全真实。

还有啊,看看有没有逻辑矛盾。

如果一份史料前面说曹操特别矮,后面又说他能轻松够到很高的东西,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肯定就有问题啦!
最后,用常识来判断。

要是有史料写古代人开着汽车打仗,这不是瞎扯吗?那时候有汽车吗?简直开玩笑嘛!
总的来说,甄别史料就像侦探破案一样,要仔细、认真、多思考。

可不能随随便便就相信那些不靠谱的东西。

咱得练就一双慧眼,把那些虚假的史料都给揪出来,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真相呀!你们说是不是?。

历史资料的鉴别选用

历史资料的鉴别选用

历史资料的甄别是资料征集过程中的以一道关,首先是对征集资料的历史背景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然后是对资料本身的材质、内容、形式、品相、甚至于价格,都要考虑。

有点像过去典当行里的掌柜先生,什么东西过来,一上手就知道真假,价值几何。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
这张照片正面没有题跋,背面文字上看,是1952年9月7日,上海市税务局稽查五科的工会会员过组织生活时在上海康健园拍摄的。

从照片的纸质,画面人物衣着背景,背面文字颜色等分析判断应属于当时的原件,辅助分析:那天是星期天,单位休息,与背面文字相应,从价格上判断也没有造假必要。

横向比较:前文提篮桥税务局也有星期天游冠生园的照片,并有题跋。

还有扈税稽六科、稽
二科游园图片等等。

所以这是上海税务局税工人员业余生活的照片,属于一般性历史资料,可以当作主要资料的
参考、佐证来使用。

梁启超对于史料选择、真伪辨别方法总结(供喜读史书者参考)

梁启超对于史料选择、真伪辨别方法总结(供喜读史书者参考)

梁启超对于史料选择、真伪辨别方法总结(供喜读史书者参考)这些方法只是梁启超的一家之言,有的史学家未必赞同,仅供喜读史书者参考。

个人觉得,在判断一个历史事实前,至少得先看看史料的可信程度、来源以及作者的立场,否则单纯拿着一条史料就轻易下结论,这就太不明智了。

1、对于同一历史事实,几部史料的记载相互矛盾的,以离史迹最先最近者为可信。

当时当地当局之人留下的史料,是第一等史料。

(此条也有例外。

比如发生在某历史事件后较近时间中一些散见的史料要慎用此法。

)不能因为史料同自己想证明的史实时间最近,就确定此条史料价值为高,具体还要看史料的性质、出处、立场等诸多要素。

2、灵活运用反正辨伪。

鉴别史料的误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例反证。

反证大多数时候不好举,但读者可以按照反证的方向去怀疑。

例如(只是举例,史实大家都知道)要证明“司马迁没有遭受宫刑”,最好的反证是其遭受了宫刑的证据,证据一时不好找,但至少可以从“司马迁遭受了宫刑”这个假设方向去怀疑。

一个怀疑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可以触类旁通,改变方向对史料大胆求证。

3、以年代为准多多收集旁证。

旁证肯定会收集到很多,这些史料可以进行联系、排比、相互印证,在不断地梳理之下,真相会逐渐浮现出来。

4、有些常识性的史料很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一提起长城,很多人都说是秦始皇修的,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确切。

所以一遇到所谓的常识,必然要先怀疑。

还有一种史料里的常识性错觉,是经过他人口述或笔记发生变质的,比如《左传》里泓、城濮、鞍等五大战,名曰大战,其实细究起来规模并不大,仅仅相当于两个村子的械斗。

5、“先辨伪书,次辨伪事”。

这里有12个辨别伪书的原则和7个辨别伪事的原则:先说辨别伪书:一、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从无人引用而突然出现的,十有九皆伪;二、其书虽然前代有著录,但久经散逸,突然冒出一本,篇数内容和旧本迥异,十有九皆伪;三、其书不管有没有旧本,如果今本来历不明,都不能轻信;四、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比如某书流经几人之手都有记载,那么突然出现一本书,上面有不属于流经的那几人的题撰,这本书的真实性是要打折扣的);五、真书原本被前人引用过,有佐证,但今本在内容上与引用的内容不同,则今本必伪;六、其书题“某人所作”,但里面记载的事迹有一部分是发生在此人死后,那么此书要么全伪,要么半伪。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理论指导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

比如说遗物、遗迹等。

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理论指导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如何辨别真假历史信息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如何辨别真假历史信息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如何辨别真假历史信息历史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大量的历史信息,其中既有真实可信的历史事件,也有虚假的历史传说。

因此,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辨别真假历史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技巧。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为大家介绍一些辨别真假历史信息的技巧。

一、注重来源可信度学习历史信息时,首先要注重信息的来源可信度。

学生们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如教科书、史书、文献资料、专业历史网站等。

然而,不同来源的信息可信度各有不同。

教科书、史书等经过学术研究和编纂的书籍往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而一些非正式的渠道如个人博客、社交媒体等则需要谨慎对待。

因此,学生要以权威性较高的来源为主,重视正规出版物和历史学者的观点,避免轻信不可靠的信息。

二、对比多方观点辨别真假历史信息的关键在于多方观点的对比。

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学生们应当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可以通过阅读不同历史学家的观点,对比多种资料的记载,以及参考学界对争议性事件的讨论来做出判断。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并辨别虚假信息。

三、关注事实细节在学习和了解历史信息时,学生们需要注重关注历史事件的事实细节。

真实的历史事件往往有丰富的细节描述,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

当我们阅读历史材料时,可以注意其中的具体细节,如事件的背景、经过、后果等。

而虚假的历史信息通常会缺乏具体的细节,描述模糊或存在逻辑矛盾。

通过关注事实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四、善用信息技术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生们辨别真假历史信息提供了便利。

通过善用各类信息技术,学生们可以进行在线检索、查找学术资料以及参与历史学习社区等。

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也需要注意信息的可信度和来源。

避免只看表面,要注意筛选和验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五、培养批判思维培养批判思维是有效辨别真假历史信息的关键。

学生们应当注重发展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评估。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历史史料是研究和了解历史的重要素材,有效运用历史史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过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下面将从使用历史史料的角度,分析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史料。

对历史史料进行准确的评估是有效运用历史史料的关键。

历史史料的来源可能有多种,包括官方文献、私人信函、日记等。

针对每个史料,我们要仔细分析其作者的身份、立场、背景等,以确定其可信度和价值。

不同史料可能对同一事件或人物有不同的描述,我们需要对比不同观点,辨别真伪,形成自己的判断。

要善于整合多种来源的历史史料。

历史史料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

通过整合不同来源的史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在整合史料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偏袒某一方观点,力求得到较为客观的历史描述。

要善于运用历史史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历史史料往往不是直接呈现的“事实”,而是需要我们通过解读和分析,才能得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在运用历史史料时,我们要注意史料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理清事件的因果关系,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我们也要注意历史时期和背景的特殊性,不将当代的观念和标准简单地应用到历史中去,以免产生错误的理解。

第四,要善于从历史史料中寻找启示和借鉴。

历史史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见证。

通过研究历史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一个参考和借鉴的基础。

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运用历史史料。

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数字化技术,历史史料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存储、检索和分析,使历史研究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还原历史场景和环境,使研究者更加贴近历史现实,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作者:胡克芹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第9期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数据史料是文献史料中的一种类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

用数据材料来研究历史属于计量史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历史研究变得更直观、精确和准确。

根据专家对史料实证概念的界定,在运用数据史料来解释历史时,要注意这些问题:这个数据可信吗?数据的统计者有何意图?该数据能证明什么?由此说明了什么?本文试图结合自身实践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数据史料这一问题。

一、辨别数据的真伪作为认识历史证据之一的数据史料,首先应当是真实可信的,否则建立在其上的所有判断和认识都将是错误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数据史料都是真实可信的。

例如:材料1: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新闻写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

”这是一则轰动一时、众所周知的新闻报道,它所提到的农作物的产量显然是天方夜谭。

只要具备有一点常识就能知道这些数据是不可信的,在这则报道刊登58年以后的2016年,袁隆平院士指导栽培的超级杂交水稻实测亩产才达到1013.8公斤,而2014年我国花生最高亩产量为752.6公斤。

当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报道,结合大跃进运动的历史,不难认识到这是当时“超英赶美”政治狂热的产物,也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科学技术的认识局限有关。

再如:材料2:1944年10月19日,台湾海域航空战,(日军)大本营发表报道称日本海军击沉击破美军的航空母舰19艘、战列舰4艘等共计45艘舰船。

天皇还对此颁发了“奋战!大胆击破敌舰”的嘉奖圣谕,举国上下一派欢腾,甚至为纪念胜利而发行了唱片。

但是,事实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当时美军只有17艘航空母舰(参加此役)。

[1]1943年6月,美军即在太平洋战场发起反攻,日军节节败退。

例谈史料的甄别和误用

例谈史料的甄别和误用

例谈史料的甄别和误用史料教学成为时下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

2010年以来围绕史料教学,一线教师进行了不少探索,发表的科研成果多集中在史料的运用方面,但是对史料的甄别涉及较少,笔者不揣浅陋,略谈浅见,请方家指教。

一、真实是史料的生命诚如徐金超老师所言,“材料的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的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有害。

”求真是历史学科学性的体现,只有史料真实可靠,据此获得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史料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的根据或依据。

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或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的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地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后者是指后人对第一手史料所作的诠释或解释。

一般而言,与历史事件、人物相关的文物和记载等原始史料价值高。

如果对原始史料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官史和野史。

官史往往由史官撰写,理论上遵循“秉笔直书”的原则,但是在专制时代往往很难落实。

社会学上有一条铁则,那就是:主宰一个人的薪给,即可主宰其意志。

史官缺乏独立的经济政治地位,是专制政权的附属品,因此往往为尊者讳,做一些文过饰非的事情,由史官撰写的官史在运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甄别,以免以讹传讹。

二、史料作伪《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具有半官方性质。

该书的“方正”篇,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内容如下:三国时期,魏将郭淮的妻子是大臣王凌的妹妹。

王凌与司马懿争夺权力失败,被满门抄斩。

按照当时的法律,王凌的妹妹不得幸免。

司马懿派侍御史向郭淮要人。

郭淮上书朝廷说:孩子死了娘,孩子就活不成了;孩子活不了,我也就活不了了。

司马懿奏请皇帝,最终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这是“君仁臣忠”的典型,被《世说新语》写入“方正”篇。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如何辨别历史资料的真实性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如何辨别历史资料的真实性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如何辨别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历史学习是中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忆和教训。

然而,历史资料中往往掺杂着虚假与真实,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辨别历史资料真实性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二年级学生可以使用的历史学习技巧,以帮助他们准确辨别历史资料的真实性。

一、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要辨别历史资料的真实性,首要的步骤是了解资料的来源。

学生们应该尝试找出资料的作者、出版时间、发表地点等信息,以便对其可信度进行评估。

权威的出版机构、历史学者或研究机构出版的资料通常比较可靠,而个人博客、论坛等非权威来源的资料需要更加谨慎对待。

二、比较不同资料的观点历史事件往往有多种解读,不同观点的历史资料可能存在差异。

学生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资料,了解各种角度和观点,从而更好地评估历史资料的真实性。

同时,他们也可以参考权威历史专家的研究成果,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三、检查历史资料的准确性在辨别历史资料真实性时,学生们需要检查资料的准确性。

他们可以查证资料中的数据、地点、时间等信息是否与公认的历史事实相符。

同时,他们还可以寻找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四、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于辨别历史资料真实性至关重要。

学生们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深入了解所学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这样,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对历史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五、参考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历史学习往往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们可以参考地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他们辨别历史资料的真实性。

举个例子,学生们可以通过地理知识了解某个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地理条件是否与资料描述一致。

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辨别历史资料真实性至关重要。

学生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单一的资料或观点。

他们可以总结不同资料的优劣势,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历史资料的鉴定与解读

历史资料的鉴定与解读

历史资料的鉴定与解读历史是人类的记忆长河,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准备的重要依据。

而历史资料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

然而,历史资料的鉴定与解读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运用严谨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首先,历史资料的鉴定是非常关键的。

鉴定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

在鉴定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多个方面。

首先要考虑来源。

历史文献的来源可以来自于各种渠道,例如公文、私信、日记等。

对于公文类的历史文献,我们需要注意其发布的机构和日期,以及背景和目的。

私信和日记则更多地呈现了个人视角,我们要考虑写作者的身份、背景和动机。

其次,我们需要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比对。

通过对多个来源的对比,我们可以确保资料的客观性,排除个别文献的主观倾向。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文献的保存和传承情况。

由于历史资料的保存往往会面临时间的侵蚀和人为破坏,所以在鉴定历史资料时,我们需要考虑其保存和传承方式是否有助于保持其原本的真实性。

然而,鉴定历史资料并不仅仅是考虑其真实性,还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解读。

历史资料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背后的原因。

在进行解读时,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专业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将历史事件放入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理解。

历史事件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并尽量摆脱主观偏见。

其次,我们需要寻找相关的背景知识。

只有了解背景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资料。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比较和综合,我们可以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解读。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解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者的发现和不同角度的观察,历史解读也会得到不断的修正和更新。

除了鉴定和解读历史资料,我们还需要关注历史资料的保护和传承。

历史资料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保护好历史资料,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材料去鉴定和解读。

历史资料的保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建立专门的档案馆、设立研究机构以及加强法律保护等。

古代文献学中的历史文献的鉴定与鉴别

古代文献学中的历史文献的鉴定与鉴别

古代文献学中的历史文献的鉴定与鉴别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科学,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对历史文献的鉴定与鉴别。

通过鉴定和鉴别历史文献,可以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等重要信息。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学中的历史文献鉴定与鉴别的理论和方法。

一、历史文献的鉴定鉴定历史文献是确定其真伪、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过程。

对于古代历史文献而言,其年代久远,鉴定的难度较大。

在进行历史文献鉴定时,我们需要通过以下方面的考察:1.1 书写材料和工艺:通过考察历史文献所使用的纸张、墨色、字体等,可以初步判断其时代背景和制作工艺。

例如,古代纸张的纤维结构、纹理和质地等特征,可以帮助确定历史文献的年代。

1.2 语言文字:历史文献中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也是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

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发展规律不同,文字形态和用法也会有所差异。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语言用词、文法结构等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其所处的时代。

1.3 内容和风格: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都会对文献的内容和风格产生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内容、记载方式、叙述风格等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其可信度和可靠性。

同时,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情况。

1.4 参考其他文献和资料:鉴定历史文献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和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验证,可以进一步确定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和价值。

二、历史文献的鉴别历史文献的鉴别是指确定历史文献的来源、作者和目的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鉴别历史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献的背景和意义,进而推断其在历史资料中的价值和可信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历史文献鉴别方法:2.1 作者考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中的签名、题字、批语等,可以初步判定其作者身份和地位。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其他相关文献和资料,进一步确定其真实性。

2.2 目的和用途:历史文献的产生常常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用途。

通过分析文献内容、记载方式以及历史背景等,可以推断出文献的创作意图和使用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表孝占管理2019年3月1日E-mail:jxyglcn@历史数据史料运用前的鉴别苗颖(上海市松江一中,上海,201600)摘要将数据史料运用于教学之前,必须对其真伪正误进行•鉴别,以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

对数据史料的鉴别应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考史源,也就是从史料形成的源头上考证其科学性,谨防史料来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二是明史变,充分认识时代变迁带来的度量衡制度的变化,确保数据换算的准确;三是慎史述,转述历史应严谨,要杜绝舛误和以讹传讹…关键词历史数据史料鉴别史料实证史料教学是当前历史课堂的常态。

中外史料多彩多姿,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正如何炳松先生所说,“史料之中,所在多伪”,“当今可信史料,寥若晨星”叫运用史料之前,对史料的真伪正误进行必要的鉴别,既是历史教师求真求实精神的体现,更是历史教学科学性的前提。

“正是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工作,或者说史料考证工作,才形成了历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种专门技艺。

”回修订版课标将史料实证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大大增强了中学历史课程的学术色彩,也对史料鉴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如何开展教学运用前的鉴别工作呢?本文试以数据史料为例略作说明。

数据史料在历史学中有着广泛的“分布”,也一直是教学和命题的常用素材。

自2013年陈志武等人在清华大学举办每年一届的量化历史讲习班以来,借助数据史料研究历史成为了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也给中学历史教学的数据史料运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前景。

数据史料能够将历史事物量化,让历史的呈现更加精准精确,更显严谨,也更具说服力。

但一利亦有一弊,由于资源有限和中学教师普遍缺少深入的历史研究,加之数据史料披有“精确性外衣”,各种讹误较为隐蔽,史料的鉴别工作极容易被忽略。

一、考史源:谨防史料来源“先天不足”大部分的数据是时人或者后人出于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整理或统计,由于时代局限、技术落后、资料散佚乃至于主观故意,许多数据史料并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有些甚至严重偏离历史真实,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更需要我们审慎地从史料形成的源头上考证其科学性。

中国古代虽有浩繁的典籍,但其中的许多数据可信度不高。

四川师大的张邦炜先生曾就北宋的耕地面积、亩产量等做过详细的计算,成果发表后被许多知名学者广泛转载使用,影响颇大。

但后来张邦炜发现,自己所依据的《宋史•食货志》等原始数据并不可信,在其基础上得出的计算结果并不能成立,于是在2008年出版专著《两宋史散论》时,就干脆把所有自己据此研究得出的数据统统删掉了叫对于中国古代史上的数据混乱和不全的情况,王家范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非常遗憾的是,历史文献并没有给史家提供这种数量统计最起码的条件——例如虽有偏差极大的全国垦田数,却没有全国农业总产量的数据;有严重隐漏的全国人口数,却没有全国农业人口的统计数据。

”中国古代计量史学“几乎不可能”,勉为其难,也只有“各种象征性的或示意性的统计”程除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数据史料失真以外,主观原因造成的数据错误也比比皆是。

网上有一篇标题叫做《差距太大太大的史料数据》的帖子叫说的是中日双方对日军在抗日战争各主要战役中伤亡数量的记录差异,笔者虽无从考证其真伪,但依常情想来,中国方面为了鼓舞士气,在战果宣传中有所夸大在当时也是必要的。

由于中学生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教学中一旦运用这类史料,危害远大于历史研究。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必须谨慎选用那些已被学术界认可的数据史料。

2005年上海卷第23题就是一个数据来源“先天不足”的典型。

试题用图表的形式给出了清代丁税征收的变化,让学生选出四个选项中表述正确的苗颖:历史数据史料运用前的鉴别•51•本题的数据史料运用至少有两处错误,一是丁口混淆。

竖轴标出的是人口,但实际上所给的数据则是人丁数。

这在当年已有老师撰文指出问。

二是图示人丁数及与之关联的人口数是学术界早已提出质疑并基本否定的说法。

古代的人丁和人口数,由于统计手段的落后,赋税制度的影响、各种瞒报漏报等,存在很大的统计偏差。

比如,据明朝官方的统计数字,人口长期徘徊在6000万左右,而今天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人口超过1亿,有专家甚至估计超过2亿叫清朝初年的人口也至少有1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约有1.5亿,乾隆末年则达到3亿多何。

本题图中所给出的清初人口数仅2千万左右,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

试想,从1734年的2千多万增长到1794年的3亿多,增长率岂不高得离谱?二、明史变:谨防单位换算“以今律古”时代在演进,度量衡制度也会发生变化,后人认识历史上的数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古今度量衡的不同。

忽视度量衡差异而造成的结论严重错误在历史研究中并不少见,王家范先生在《中国历史通论》的“农业产出、亩产量及其他”部分就专门分析了因忽视度量衡制度的历代不同而造成研究结论严重偏差的情况叫因此,严谨的历史学家总是很重视度量衡的换算。

黄仁宇在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时,专门把度量衡的界定列在开篇叫中国农史研究丛书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首章就是“先从度量衡亩的有关问题谈起”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忽视了度量衡单位的古今差别,“以今律古”,造成了明显错误,试举一例。

一位教师在解释人教版必修二的“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时,为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这200元的价值,对币值进行了古今换算:“鸦片战争后清朝的银元1元为0.72两白银,同时古制一斤等于16两,一两就是31.25克,按照今天的一克白银5元计算可得:1866年的200元就是现在的22500元人民币。

”将历史上的数量换算成今天通用的计量单位,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性、现实感都很强,对学生理解历史大有裨益,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创意。

但此处的换算有着简单化的倾向,且不说一百多年来的物价上涨因素必然会影响货币价值的变化,仅是计量单位的换算就存在明显的问题。

清代的一块银元重0.72两,即七钱二分银子是不错的,一斤等于16两也是对的,但清代的一斤是今天的500克吗?一两等于31.25克吗?从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斤、两等重量单位,历代均使用,但换算成今天的“克”,则不同时代之间差距悬殊,最多时约合670克左右(唐朝),最少时约合220克左右(魏晋)叩,无法一概而论。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称之为营造库平制。

以纵黍百粒之长为长度的基准,称营造尺,以一立方寸金属(黄铜)作为重量的基准,叫库平。

对于清代一库平两折合今天的多少克的问题,学术界已有共识。

据度量衡史研究专家对清代多件权衡器的测量折算,测得清代的一库平斤在594.4-596.8克之间。

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戊J一度量衡时,改从西方各国之制,以营造尺一立方寸纯水在摄氏4度时的重量定为库平两的基准,后来还请巴黎万国权度公局代为制造钳铁合金“两”原器和镰钢合金“两”副原器各一个,今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这就为我们实测清代一库平两的实际克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经实地测量,清代“两”原器重37.3克,折合一斤等于596.8克叩,上例中的31.25克显然是错误的。

除,"斤”“两”等重量单位之外,“尺”“寸”“里”等长度单位、“升”“斗”等容量单位和“亩”等面积单位的古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在教学时一定要弄清古今的换算关系,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三、慎史述:谨防数据转引“鲁鱼亥豕”和一般史料不同,数据史料在转引时极易出错,且错误不易被发现,而数据上的细微错误(如小数点的位置)都足以谬之千里。

这就要求我们在转引数据时要仔细再仔细,尽量避免鲁鱼亥豕之误。

笔者去年曾开设了一节《明朝的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段史料:“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

”这一材料最早进入中学教学领域应该是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29题,当时试卷并没有给岀出处,笔者备这节课时,在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找到了相同的表述口,以为找到了试题材料的出处。

但后来发现,自己竟然是在以・52・衣学占管理2019年3月1日E-mail:jxyglcn@初中生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再构建王聪(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一个好的教学模式要想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推广,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文在考虑初中生心理特征与自学能力的前提下,借鉴雷夫老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初中生自学辅导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尝试构建一种操作性更强的初中生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两种课型结构,其一是必修课,其二是选修课,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操作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积分制一、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初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o一方面,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各方面都想要谋求自己的独立地位,这就为其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初中生自我提高需要的增强、认知与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改善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等都为其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1.自主学习动机随着独立意识、交往需要和自尊需要的不断增讹传讹,原始材料根本就不是如此。

该记载最早出自《明太祖实录》:“己未,给事中张文辅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劄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

‘。

其后在多次转引中,这两个数字逐渐出现了新的“版本”。

为便于说明,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及推测,列出了一个从《明太祖实录》,到《春明梦余录》网《天府广记》叫再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文献文章中这两个数字的变化,以展示其中的讹误现象(见表1)。

表1《明太祖实录》(成书于永乐十六年,即1418年)1660件文书,涉及3391件事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明末清初)1660件文书,涉及3291件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世纪)1160件文书,涉及3291件事上海高考试题材料(2005年)笔者的《观人物活动,探政治生态)(2017年)1160件文书,涉及3291件事(平均每天处理411件事)《明太祖实录》中的两个数字是1660和3391,到了孙承泽那里变成了1660和3291,到钱穆先生则变成了1160和3291,上海卷命题人想必是和笔者一样转引自钱穆著作,结果这组数字就持续错了下去。

实际转引过程未必如笔者所述的如此简单直接,但数据经过转引后变得面目全非,就连史学大强,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呈现以下特征:其一,自我提高需要明显增强。

与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相比,初中生更关注学习本身的价值,努力学习更多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满足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

其二,学业成绩与自尊的关联性增强。

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有助于保护自尊、确立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叫2.自主学习策略在认知策略方面,无论是划线、复习等复述策略,做笔记、记忆术等精加工策略,还是列提纲、画结构图等组织策略,初中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家如钱穆也概莫能免,数据转引错误的易发性、隐蔽性可见一斑,引用数据史料岂能不慎重?责任编辑⑴何炳松.通史新义•历史研究法[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张邦炜.历史学如何算起来?——从北宋耕地面积、粮食亩产量等数字说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en/s/blog_461b8fd90102uwmp.html.[6]陶圣建.我国古代的人口和人丁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5(12).[7]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J].中国史研究,1995(01).[8]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9]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阿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0]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1]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3]董伦,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15]孙承泽.天府广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责任编辑郑雪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