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上)

合集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要谈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就不得不讨论什么是语文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我们一直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但只是一味地埋头教学,在探讨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时,往往忽视了小学语文最本质的教学;离开了这一点,所有的教学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犹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一般,只获得了教学的冰山一角。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这一表述,我们不难判断,语文学科的本质,其一是工具性,其二是人文性。

但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语言学科都兼有这两个基本特征,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到底如何定位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一、小学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母语教学汉语作为母语,不仅体现它的工具性,更是和我们心灵发生着碰撞,和我们的心灵相互交融。

它甚至规约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是我们学习外语不能实现的。

汉语的表现形态本身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它与印欧语系相比较更富有综合性、灵活性,与环境的交互更密切。

所以,我们用静态的形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式,往往无法描述汉语的真正意蕴。

正是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应用母亲疼爱婴儿,幼儿依恋母亲的情怀去引导学生学习。

由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了作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最基本语言规则,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素材和用语经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规范汉语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正因如此,在普通话达标要求中,一般教师均为二乙以上,唯有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二甲以上,并且测试也很严格。

我想,这正是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母语教学。

虽然乔姆斯认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但我们难以否认正规的语文教学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没计看语文教学的本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没计看语文教学的本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没计看语文教学的本质【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本质不久前,有幸作为评委参与了市里优质课竞赛的评课工作,现场观摩了十位教师执教《故都的秋》、《记念刘和珍君》、《我有一个梦想》、《胡同文化》、《(呐喊)自序》、《五人墓碑记》、《项脊轩志》等课文的课堂教学。

纵观整个比赛过程,参赛教师在充分展示各自的教学功力和迥异的教学特色的同时,其对执教对象的选择和教学指向所呈现的课堂教学现象,表现出了一线语文教师对本学科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由此,在为语文教坛新秀辈出感到欣喜之余,也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和语文教学的思考。

这不由得使我回想起曾经聆听过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其独具匠心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深受启迪。

余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独出心裁地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等板块。

“序曲”:介绍普希金的主要资料,以及别人(更准确地说是曾经的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

“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学生自由吟诵;2.自由背诵;3.学生们交流各自吟诵的感受;4.谈谈诗歌对人生的启迪;5.分角色吟诵诗歌。

在这里,老师着重指出学生要注意“吟诵”,强调“吟诵”不同于“念书”。

然后指导学生采用两种方式——劝慰式和独白式诵读诗歌。

“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引入诗人宫玺的诗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师生们就重点理解的两个词语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应该是“诚实”和“执着”。

“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学生试写诗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然后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欣赏诗人邵燕祥的诗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综观余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认为其中至少有三个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对我们理解和认识语文教学,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一是“序曲”部分介绍普希金的主要资料和曾经的青少年学生从这首诗中获得的感受。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

五、所有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是语用教学
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得面对并解决: 一是通过语言(含文字)表征的生活体 验问题,一是语言表达水平问题和表现 语言的文字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处于语言表达水平问 题、文字问题和生活体验问题的中段, 教学中遇到的语言表达水平问题、文字 问题和生活体验问题大体参半,并渐渐 向生活体验问题倾斜。初中阶段语言表 达水平问题、文字问题略多于生活体验 问题。
二、什么是语用教学
语用学自从20世纪后半期兴盛之后,为语言 学和语言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语用学与语形学、语义学相对。
前两者之间的区分明显: 语形学研究的是构词法、句法等,它们是抽 象的语言形式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具体使用。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分比较复杂
语义学是对约定俗成的已经凝固在 语形之中的语义的研究,通俗地说,就 是字典义和语法的总和; 语用学则是研究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如 何使用语义教的内容很多,白话文教学的 重点不在于能不能认字、能不能理解句义、能不 能读懂整个篇章,而在于字、词、句、篇营造的 语境能给我们的认知和思想情感带来什么样的触 动——这就是语用教学范畴。有时候,字义、句义、 段义,甚至篇章表层意义都懂了,但未必明白语 境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学就要走进这种意义森林 的深处——这同样是语用教学范畴。
其次,语文教学要建构一种由“语 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 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 触、情感、交谈方式等共同构筑的可贵的生命 状态与精神家园。抓住这一点,才能抓住语文 教学的灵魂。
四、现代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语用教学
自从白话文进入语文教学领域,语文教学就 变成了语用教学。因为传统语文教学实际是语义 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读懂儒家经典, 前期准备工作就是识字和背诵经典,然后教师对 经典讲解,学生对经典的进一步记诵与发挥,大 体限制在约定俗成的词义和已经凝固的句义和篇 义的认知范围。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

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

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教学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

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语文教育“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语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

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化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既然是工具学科,那么学生只要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这一工具,因而强调语文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这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化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而“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不仅是工具,它是母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调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王敏论文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王敏论文

语文本姓“语”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理解语文的本质是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

本文通过我执教《九色鹿》以后感悟出语文的本质是姓“语”。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三个“关注”,这也是大语文对我们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快速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注体验新一轮课改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也乘课改东风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不懈的追求让我明白语文的本质是姓“语”,那是在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九色鹿》以后才豁然开朗。

执教《九色鹿》一课,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通过“钻研—执教—反思—再执教”,感受到语文本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个“关注”,引领学生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沉醉……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达到精神的愉悦与丰富。

一、挖掘内在因素,让我们关注教材教材,是教育的中心材料,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我在执教《九色鹿》时有深深的体会。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学生先前对这个故事或看书,或看动画片,大抵有所了解,甚至说有的学生已能绘声绘色地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单纯地通过读书熟知故事梗概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经过反复品读课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这样教学目标的确立简要而明确,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角色特点,紧扣“谁美、谁丑,美在哪里,丑在什么地方”这一主要目标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关注文中联系,在教学中实现了整合。

文中的美与丑字里行间已经流露,但是生硬地让学生分析文中角色特点,显然不适应小学生认知与情感特点。

张田若先生说:“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

”小学语文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寓于语言文字表达之中的,也就是说,文章要说明的道理一般借助于形象表现。

这就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

为了使学生感悟到九色鹿的美,调达的丑,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批注式阅读,学生自读、自悟,在独立阅读中写下自己感受。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同时,要注重教学设计的优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堂管理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深入挖掘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

“双减”政策的本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加强课堂管理、注重教学反思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线上教学能够克服传统课堂的种种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实践方法与效果。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线上教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其整体性、个性化、交互性的特点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需求。

本文将针对线上整体性教学在小学语文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思考概要:从教育的本质上去认识高中新课标的修订和高考改革,去理解高中语文课,我们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才能更懂得如何去实施语文教育教学。

语文要回归“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目标,语文课程要紧扣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根本,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教育,语文教育,为什么而做?为什么这样做?本应该怎样?还需要怎样?还能够怎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不能只顾埋头拉磨,而不去想来路和去路。

一、让学生学会生存并健康成长,获得个人的尊严、能力和幸福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概念,理性认识“教育”的内涵,理一理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命题——教育即“成人”;教育即发展;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教育是一种自由实践”“教育即解放”,教育即“修道”,教育即“学做人”“生活即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意味着理想人格的培育、精神世界的转变与个体不断地超越自我,重构自我;从制度上说,“教育”而不是“教学”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整个学校的工作包括管理、教学、服务、学校文化建设等工作必须具有“教育性”;“素质教育”这个时代教育变革主题的要义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

联合国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已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学会生存和发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提出:“实现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乃是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7年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申明:“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的教育的根本宗旨。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2014年10月18日有幸参加了兰州市语文教师教学研讨交流会,听了市教科所专家对两位教师授课情况的点评,很受启发。

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对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曹文轩教授语)听着曹教授的教诲,再看我们的课堂:依然是以教师的讲解、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着力点仍然停留在文章“写什么”,抓重点词、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技巧、思路结构等方面,即使关注文章“怎么写”的问题,也仅仅注重感悟语言的特点。

然而对于学生学习后的语言应用却等闲视之。

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提高呢?语文教学怎能不低效甚至无效呢?那么,到底什么是语用?什么是语用教学呢?一、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感悟语用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际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

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必备语法知识后,才有条件学习其他学科;个人和社会的交流都离不开语文,表情达意、交流感情、传递文化还是离不开语文。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正确指导学生。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即积累语言,沉淀语感,运用语言的过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如,在王艳君老师《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中,老师指导生字书写没有平均花费时间,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写“思”,“思”的书写只指导写好“心”字底。

这样,学生就会写好所有带“心”字底的字。

二、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感悟语用教学(一)提高语文素养,感悟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中心稿)

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中心稿)

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中心稿)湖南省浏阳市金声中学当前,语文方面的争鸣可谓如火如荼,笔者以为,对语文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应成为争鸣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有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

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

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

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一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

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是把一种社会现象同这种社会现象的承载工具并列,这不是很模糊吗?另外“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说法,其模糊性更是明显。

文字的出现,实现了语言由单凭听觉感知(耳闻)到可凭视觉感知(目治)的转变。

依此,“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究竟是以口头的什么为语,书面的什么为文呢?口头语言依托声音(可耳闻),书面语言依托文字(可目治),“不可偏指,合而为之”后,其“指”其“合”只可能依然是语言,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

据以上分析,三个解释的核心和本质只能是语言。

“语文”这个词,或许是由研究和从事教育的人提出来的缘故,它只存在于教育领域,准确地说是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名称。

到了大学或其他专业研究领域,这词就不复存在了,成了“中文”,成了“汉语”,就连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只一也是冠之以--汉语的。

其他学科的研究均可以成“家”,或加“学”再成“家”。

如: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等,唯独没听说什么“语文家”或“语文学家”的。

学语言自然离不开学文字,同是语言类学科,为啥“英语”称“英语”?难道“英语”就没有文字了吗?大纲和教材中称“祖国语文”,难道除“祖国语文”只外,还有什么“外国语文”不成?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语文”的提法具有模糊性,另人费解。

论语文教学的本质

论语文教学的本质

园 丁 沙龙
论语文 教学的 本质
■ 王功 国
语 文 教 学 和 提高 学 生 的人 文 素 养密 切 相 关 。从 小学到大学 , 语文教学一直贯穿于学生 的学习过程。 通过语文课 的教学 , 既能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同时对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语言 文字 、 热爱 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 增 强爱 国主义 精神, 乃至发展学 生的健康个性 、 健全人格 , 提高学 生 的思想道德素质 , 都具有重要作用 。 从 一定 的意义 上讲 ,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人文精神 的教育 。 就语文学科的性 质而 言, 一方 面 , 它是人 生存 和 发 展 的 基 础 。 语 言 是 人 际交 流不 可 缺 少 的 工 具 , 语 文、 语言 和人 的思想情感 、 民族情感 、 民族文化是不 可分割 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教师要注重营造语言 交流 的氛 围, 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发 言的机会 , 放开学 生 的手脚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成为学 习的主 人,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 、 勇 于提 出自己的想法 的 习惯 , 这是语文教学 的真谛。 对于学生存在一些不着 边 际的想法 , 教师 的责任就在于适 时地加 以引导 ; 而 那 些有新意 、 有创 造性 , 超越 常规思维 , 甚至超 出教 师接收范畴 的想法 , 教师更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 , 这 是学 生 的闪 光 点 , 也是教学的成功。 青 出于 蓝而 胜 于蓝 , 作 为教 师 , 应该有 这样的胸怀 , 去见证每个 学 生 的发 展 。 另一方面 , 语 文学科是综合性 很强 的学科 , 语文 课 文 中 除语 言 文 字 知识 外 ,还 包 含 着 广 泛 的社 会 科 学 和 自然 科 学 知 识 , 古 今 中外 , 上至天文 , 下 至 历 史 地理。 凡是人类创造 的精神文明 , 都必须用语言文字 表 述 出来 。 在 不 同年 级 的语 文 课 文 中 , 都 会 根 据学 生 语 文学 习 的需 要 反 映 出其 他 学 科 领 域 的 知识 。语 文 教学就不能单纯地为语文 而语文 ,离开综合性学科 知识很难真正理解语 文课文 。阅读 、 理解 、 分 析能力 绝不是靠背语文书来提高 的。因此 , 在语文教学 中, 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祖 国语 言文字和读 、 写、 听、 说 的真本领外 , 还要充分发挥教材作例子 的教育作用 , 让人文精神培养 、道德情操教育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 果。 综观语文教材 , 有以下几类具有教育作用的课文 :

谈论教学的本质

谈论教学的本质

谈论教学的本质教学本质是教学论的核心问题。

所谓教学本质,就是使教学成为其自身而又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就要对教学是什么进行追问。

所以,对于十几种教学本质理论,如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等追问,如果说教学的本质是这些观点的话,教育的本质不也是吗?教育的本质也可以是认识发展说、多本质说等等,所以它们难以揭示出教学成为其自身而又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不仅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自下而上归纳的思维进程,而且采用自上而下演绎的思维进程,用联系的、动态的、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尝试着探寻教学的本质,而这种结论的得出,莫过于与教学最近的概念———教育进行比较。

一、教育的本质———与其它实践活动的比较“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个定义经得起追问,较好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说过,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人在没有活动之前已经在头脑里把活动的目的、结果设计好了,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这样就把动物之间本能的父传子现象排除掉。

人的各种活动就是为了达到各种目的,不同目的决定了不同本质的实践活动,只有直接目的或首要目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才是教育,这样就把不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如政治、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也把无意或间接影响了人身心发展的其它活动如艺术活动、创作活动区分开来。

但是,继续追问,比如医生的手术使病人的瘸腿健步如飞,体质健壮了,医生的活动不也是体育教育了吗?显然不是,所以,在叶澜教授的定义里,必须加一条规定:以教与学为形式,这样,就把通过其它途径如手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排除掉。

经过不断的追问,逐步抽象出成为其自身而又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教育就是:以教与学为形式,有意识的、以促进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这也是广义的教育。

那么与广义教育比较,狭义的教育是什么?再次追问,就在于它的专门性,所以主要指学校教育,因此,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对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对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对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最近有幸听了几节名师的示范课和十几节青年教师竞赛课,他们的创新意识的确使我敬佩,知识功底、教学能力是无可厚非的。

但就教学效果的层面上讲,有不少令我深思的地方。

一次听一位名师讲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一开始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刚读一遍就进行互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接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的讨论还没展开,又进行下一个环节——进行交流。

如此进行下去,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等于教师的满堂问的“独角戏”,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下了课我同学生交流了一下,学生说,一堂课下来,紧张的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来不及思考,所学知识不甚了了。

我与授课老师交流了一下,授课老师说他设定的教学流程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感觉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我问及其中有两个问题的价值何在,这样做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授课老师说没有仔细考虑过。

事实上,学生还没有感悟到课文,只是对课文粗略地读一遍(速度慢的还没有读完),老师就急急忙忙地进行第二环节,这样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想一下,对课文还没有形成表象,便去应付老师第二环节的问题发出的指令,接下来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还没有建立交流的需要,多数学生除了沉默便是闲谈,即使有发言的,也只是让老师牵着走。

接着便是“体会感悟,拓展延伸”,学生前两个环节是仓促应战,这个环节只能是老师自个儿表演了。

有时老师提问,学生也会举手如林,回答也会口若悬河,可是仔细一琢磨,那是刻意地安排演练过多次的,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其结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又着重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以学生的自我发现为核心的发现式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核心,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潜心感知教材的能力,进而养成探究问题的学习品质,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本质所在。

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教育的本质

3、如何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洪武33年丁丑科会试,取了宋琮等52人全部是 南方学子,三月殿试又取闽县陈安为第一名。 北方学子愤愤不平。明太祖闻之大怒,命侍读 学士张信等12人重新阅卷,张信等人复阅后仍 以陈安为馆选奏进,更加触怒了明太祖。后明 太祖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61人,全部是北方 人。6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故称为春夏 榜,也称南北榜。
6、语文教育的意义



《太公家教》基本上是四字韵语,都是关于行为规范和 为人处世的言论,可以说,是一本不 折不扣的“思想教 育”教材。其言如:“事君尽忠,事父尽敬。礼闻来学, 不闻往教。舍父 事师,敬同于父。立身之本,义让为先。 人生不学,言不成章。” 的就是佚名人所编的《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 和据称是王应麟所编的《三字经》 《龙文鞭影》原名为《蒙养故事》,由明代萧良有编著, 杨臣诤对其加以增订,改名为《龙 文鞭影》。
7、语文教育,在于修身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 身先足以率人。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 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清明以养神,湛一以养虑,沈警以养识,高远 以养志,果断以养才,凝重以养气,宽容以养 量,刚正以养操,涵育以养深,浑厚以养天。
7、语文教育,在于修身
的就是佚名人所编的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和据称是王应麟所编的三字经龙文鞭影原名为蒙养故事由明代萧良有编著杨臣诤对其加以增订改名为龙弟子规和小学韵语父母责须顺承海阔天空般的度量冰清玉洁般的操守朗月春光般的襟怀温文尔雅般的修养
语文教育的本质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教授
语文教育的本质

1、什么是语文? 2、什么是教育? 3、如何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4、教育如何以人为本? 5、当前语文教育的问题有哪些? 6、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母语教 学
(1)对个人而言,母语应该就是母亲 教给的语言。如果母亲教给孩子的语言不只 一种,那么母亲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最常用 的那一种语言形式就是子女的母语。例如子 女和母亲都会英语、法语和汉语,但两人一 见面,通常情况下冲口而出的是汉语,或者 子女与母亲交谈时多数情况下使用汉语,那 么汉语就应该是子女的母语。或者子女和母 亲都会广州话、上海话、北京话,但他们俩 之间通常用广州话交谈,那么广州话就是子 女的母语。
(4)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是一种语言里 的两种表现形式。共同语是全民族共同使 用的语言形式,方言是该民族的部分人使 用的,也就是说语言中存在方言的民族实际 上是使用两种语言形式,一种是标准形式, 一种是变异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可以视为母 语,何况,方言与共同语都使用相同的文字, 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 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 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 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工具性表明 语文既是一个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 的“拐杖”,又是建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的平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个体而 言,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 想感情。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 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就交际而言,人 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 相互了解,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 就人类生存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 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 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 承的。所以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 握语言工具。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 据这一表述,我们不难判断,语文学科的本 质,其一是工具性,其二是人文性。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
汪潮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性质、本质的认识肤浅、模糊是影响语文教学
改革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决定语文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从现象与本质、特点与性质、性质与本质的三对关系分析,可以认识到:语言规律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属性,言语习得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所在。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汪潮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与案例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导言 [J], 李山林;李学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新成果——钱加清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评介[J], 齐军
3.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特殊性及项目课程的开发 [J], 杨泉良;
4.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后 [J], 耿红卫;务楠
5.试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课程与教学特质 [J], 许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

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是讲的多读。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

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

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

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本质摘要:从教学实践的亲身经历出发,分析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这一话题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教学;沟通;爱心;用心;同理心沟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的本质就是沟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下面我将从老师的角度来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我的想法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三心”。

一、爱心有时,我们会凭个人的喜好来对待学生。

课堂上总会在不经意间提问某几个学生,导致有一些学生长期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

我认为没有几个学生天生就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是我们做教师的失职。

当我们对这些学生心生责备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静下心来考虑一下:我们对这些学生到底投入了多少爱心?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都不相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作为老师,我们应当深切体会到这一点,用我们的爱心去接纳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聪明还是驽钝,乖巧抑或淘气,他都是一个真真实实的、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个体,需要被接纳。

唯有我们老师用爱心接纳,学生才能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

二、用心老师对学生用心倾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

当学生在讲话时,教师的不用心倾听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面目表情冷峻单一,时不时地摇头;露出带有嘲讽色彩的笑容或发出带有嘲讽意味的笑声;手悬在半空中,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嘴巴“蠢蠢欲动”,伺机插话或打断对方……我认为这些都是师生在沟通时,学生最不喜欢看到的,老师应当尽量避免的。

试想,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讲话时,学生要是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内心又会作何感想呢?三、同理心心理学家把“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出发来看待事物,使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察各自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称为“同理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上)
作者:汪潮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第01期
时下,关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众说纷纭,使得语文教学领域人云亦云,莫衷一是。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所致。

当前语文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性质、本质认识的肤浅和模糊是影响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决定着语文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的依据,事关重大。

笔者从现象与本质、特点与性质、性质与本质的关系上谈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的初步认识。

一、现象与本质:语言规律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与教学是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综合体。

这启示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必须用综合的方法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二是必须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把握其内在的本质。

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

更有甚者,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

例如,一位二年级的教师执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课堂热闹而富有情趣,但是这“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文现象。

这种设计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

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象主义”“形式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语文课堂上的热闹现象,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认识造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组成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单纯的、深刻的,因而现象可以直接被认识,而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现象是本质的表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本。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也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1.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在其形成、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显性形态,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性的,如教室、教学设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资源;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的研制、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讨活动;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林林总总现象涉
及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而多变,我们应感知现象、分析现象、研究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去反映;而语言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内容。

语言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就会直接影响语言内容的含义。

在语文课文里,语言是以词、句、段、篇按线型排列的,词语、语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语言表达中,内容相同,语言也一样,但由于形式上的位移而改变了内容的表达效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例如,(1)他关心同学。

(2)同学关心他。

在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词是一样的,但词排序的顺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异。

这种形式上的表达特点就是语言学习的精髓。

语文课程与教学不能抛开语言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语言内容,应当引导学生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中着重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2. 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
在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其基本规律,并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

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诸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并指导语文课程建设与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是语文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语文规律则是其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它是语文教学内部诸因素之间、语文教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从语文现象人手去找寻与把握语文特点,进而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这是有本质意义的。

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做“形象大于思想”。

学语文,不要简单地抽象思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表达的形象。

这种“形象”就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现在许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往往是一个抽象概念。

《苏武牧羊》要形成什么思想?爱国。

其实,解读《苏武牧羊》不要空讲爱国,要多解读典型的画面:北国边塞,大雪纷飞,荒草遍野,有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在放羊,但这个人手里举的不是羊鞭,而是汉朝的旌节。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这样一幅形象的画面永远留在学生头脑里,鼓励他们爱国爱家乡。

《负荆请罪》也是一样,不要光讲知错就改,而是要让学生把“负荆请罪”的画面刻在心里。

语文课程与教学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慢”艺术,只有对课文反复研读,才能透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在本质。

读《阿Q正传》不同遍数读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遍,我们会笑阿Q的可笑样子;第二遍可品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视化为深思的眼泪;第五遍,阿Q还是阿Q;第六遍,阿Q向自己走来。

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步理解和内化过程,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0期,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