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专题1 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2018届高考历史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试题
专题1 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一、选择题1.(2017·河北衡水二模)下图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此图反映了当时A.中外丝绸贸易发达B.中外经贸交往频繁C.中国国际地位提升D.中外文明交流互通2.(2017·福建福州适应性考试)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俗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C.民族融合出现高潮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3.南宋时期中国把瓷器、丝绸、印本书籍输向海外,输入物品有金沙、木材、珠宝、高丽参、药材等。
这一外贸的产品对比可以说明 ( )A.古代外贸不计经济效益B.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C.中国在各领域世界领先D.外贸收入成为南宋重要的财源之一4.(2016·吉林长春四模)“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
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
材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 )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沟通B.商贸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促使商人改变了初衷C.商贸活动承载了风俗习惯加快文化相互融合D.商贸活动加快民族融合元朝时回族形成5.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颁布法令,规定在政府允许开放的港口设立海关,征收进口税和出口税,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 )A.标志着古代海禁政策终结B.加速了世界白银流向中国C.促进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D.促进了中国经济质的飞跃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B.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专题1 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一、选择题1.D 图片信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的区域,并没有数据说明一定是丝绸贸易,也不能显示出中外经贸交往频繁,故A、B两项错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也不能从交通路线中显示出来,故C项错误。
通史版2018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主题2(含解析)
主题二大国兴衰与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冲突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
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
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材料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
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
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以怎样的外交融入当今世界格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格局,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方式角度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第(2)问相同,据材料一中“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据材料二“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得出,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极体系,据材料一中“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据材料二“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得出,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主题演练五 国际风云——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大国关系面临挑战
主题演练五国际风云——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大国关系面临挑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美国《商业周刊》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
这主要指的是() A.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B.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英法等西欧盟国先于美国同中国建交【解析】“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是指美国对华实施的外交孤立政策,而题干中“幻想已被粉碎”说明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失败,而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正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A项正确。
【答案】 A2.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
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
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
这表明该报告()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析】根据“中苏意识形态一致”可首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走向了破裂,C项说法错误;美国的研究反映出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仍是两极格局,D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研究报告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答案】 A3.1961年9月,在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铁托提出:“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A.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中立政策B.体现出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C.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D.标志着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解析】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该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结盟和非集团。
不结盟运动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局势下,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和民族权益的团结自强的组织,奉行不结盟、非集团的原则,据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回顾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回顾1.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在汉朝时期,中国与欧亚大陆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这就是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贯穿中国、中亚和地中海地区,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还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通过这条古老的贸易网络,东西方的文化、艺术、科技、宗教等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对世界的影响至今可见。
2.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往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许多外国使节、学者和商人来到中国,进行交流与考察。
唐朝通过外交渠道将中国在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和远方之地,同时也接纳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城市兴起了大量的艺术家、学者和文化交流中心。
他们通过翻译古代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艺术家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借鉴,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意大利的文化繁荣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人们,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4. 西方科学的传播与发展在近代历史上,西方科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殖民扩张和贸易活动带来了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欧洲的科学家通过对外界科学成就的研究和借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世界事务。
5. 二战后的联合国与国际合作二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联合国成立了。
联合国以其总部设在纽约的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为依托,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联合国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开展跨国项目等方式,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并为各国合作提供了平台。
6. 当代的数字化与全球化当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数字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文化交流更加便捷、迅速。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和分享各种文化资源,以及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与合作。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通史讲座3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通史融会贯通
通史讲座(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通史融会贯通宏观视野中外关联(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中俄(苏)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美苏“冷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影响阶段特征通史体系(对应学生用书第74页)一、世界古代史——西方文明的摇篮[特征概述]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史实定位]1.政治上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给后世以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
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缜密的法律,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经济上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为古希腊民主、罗马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3.思想文化上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4.对外关系上对外扩张,航海和海外贸易发展。
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世界连成一体[特征概述]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史实定位]一、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使议会限制了国王,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主题4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价值观,根据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可以归纳;第二小问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仁”和“礼”的含义;第三小问据信息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异同点,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归纳;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而材料二对儒学彻底否定;第二小问评析,应从两方面去看待。
答案:(1)价值观:“仁”和“礼”。
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礼”就是克己复礼,遵守社会等级秩序。
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
“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考卷题型抢分练:时政热点押题 训练2“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及实施
训练2“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及实施“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2017·河北唐山二模,27)“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A.社会习俗B.区域经济C.边疆治理D.丝绸之路答案 D解析诗里没有涉及到社会习俗,故A项错误;诗里没有涉及到区域经济,故B项错误;“应驮白练到安西”表达了诗人非常强烈地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故C项错误;根据“白练”、“安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可供研究唐代的丝绸之路,故D项正确。
2.(2017·4月浙江高考选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 D解析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表明宋朝的海外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信息,故D项正确。
3.(2017·四川达州二模,33)下图白色区域是某一时期欧洲人认识世界的范围,据图可知,当时()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主导者B.非洲大量土地被欧洲列强瓜分C.主要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D.美洲正在逐步地纳入世界体系答案 D解析据图可知,通过开辟新航路,欧洲人已发现美洲大陆,A项是新航路开辟前的状况,故A项错误;据图可知,此时正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和了解非洲,20世纪初期列强瓜分非洲,故B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明清以前的对外贸易路线,故与图片所指代的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据图可知,通过开辟新航路,欧洲人已发现美洲大陆,表明当时美洲正在逐步地纳入世界体系,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高中历史中外 交流史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中外交流史考点解析关键信息项:1、古代中外交流的主要路线和方式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使节往来贸易交流2、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中外经济交流的特点和影响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对双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近代中外交流的新变化和原因列强侵略与不平等条约西学东渐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对外交流的关系5、现代中外交流的格局和趋势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竞争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1 古代中外交流的主要路线和方式11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始于西汉时期,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域,最终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物品也传入中国。
除了商品交换,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112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所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它以东南沿海的港口为起点,主要通往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等地。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种类繁多,包括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器等。
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量更大,运输成本更低,对中外交流的推动作用也更加显著。
113 使节往来古代各国之间经常派遣使节进行访问和交流。
使节不仅负责传递政治信息,还会带来本国的特产和文化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
例如,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4 贸易交流除了官方的贸易往来,民间的贸易交流也十分活跃。
边境地区的互市贸易、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外交流。
12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1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如禅宗、净土宗等。
ppt模板丝绸之路上的交流(高三历史)
谢谢
元
• 1320年—1325年 乔托•迪 邦多 • 木板坦培拉 • 84cm×54cm “补子”本来是一块嵌于长 袍的丝绸饰物,后成为明清 官服中区分官职等级的重要 依据。公元13-14世纪,欧 洲基督教高级教士的圣服中 流行一种将东方丝绸缝缀于 服饰重要位置(如胸口)以 作装饰的做法,与“补子”主的东西方交通线路,即从长 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玉门、敦煌,由疏勒越过 葱岭后经大月氏和安息至地中海东岸的这条大通 道
• 广义的“丝绸之路”涵盖陆地和海洋两个地缘空 间,除了发挥主导性作用的中部绿洲之路,还有 北方草原之路和南方海上之路。
明
• 1575年 • 高12.5cm,底径5.5cm • 意大利那不勒斯马提纳公 爵博物馆藏 • 凸字形”口沿,束颈,鼓 腹,圈足,把手为弯曲蛇 神状。蓝色缠枝莲纹与半 透明玻璃釉呈现出一种白 地蓝花的效果,明显模仿 中国青花瓷。底部有佛罗 伦萨大教堂穹顶图案。
•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虽 然造船与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丝绸之路贸易 全面走向衰落。
汉-罗马
• • • • • 花神芙罗拉 公元1世纪 47cm×41cm×6cm 庞贝出土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 然爆发,将罗马帝国的庞 贝古城覆盖。这幅《花神 芙罗拉》即发现于古城中 一所别墅的卧室内。壁画 中的女子身着丝绸。
南北朝
• 网纹玻璃杯 • 北魏时期外来玻璃器 • 高6.7cm,口径10.3cm,足 径4.6cm,壁厚0.2cm • 1948年河北省景县北魏封 氏墓群出土 • 这件杯口沿内翻成圆唇,底 部缠玻璃条成矮圈足,平底。 杯体淡绿色。采用模吹制方 法成型。经测定,当为东罗 马帝国时期黑海地区产品
唐-中世纪
• 长沙窑贴花椰枣纹瓷壶 • 唐代(618年—907年) • 高17.8cm,口径9.4cm, 足径12.5cm
世界古代文明交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古代文明交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丝绸之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路丝绸之路的中心在长安,途经中亚、西亚,一直延伸到罗马。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瓷器、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被运往世界各地,同时欧亚大陆各国的商品也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在广州,途经东南亚、南亚、西亚,最后到达东非和欧洲。
通过这条航线,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织品等物产被运往世界各地,同时欧亚大陆各国的商品也传入中国。
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中国古代的丝绸制造技术曾传播到国外,中国丝绸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地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得以加强。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文化知识先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同时,西方各国的科学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先后传播到中国,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 简述材料一所述丝绸之路的意义。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认识。
1. 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2. 材料二主要讲述了古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包括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地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材料二也强调了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3.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得以繁荣发展,同时文化交流也得以加强。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专题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教案
第二专题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考点1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一、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②意义: 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①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 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二、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三、明朝郑和下西洋1、目的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4、历史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
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重要的贸易路线,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两条路线各有特点,丝绸之路强调陆上贸易,而海上丝绸之路则侧重海洋贸易。
本文将对两条路线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在中世纪时期对全球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起于中国,经过中亚、西亚、东欧,最终抵达地中海地区。
这条路线在2世纪至14世纪之间达到鼎盛,连接了东西方文明。
1. 贸易内容与方式丝绸之路主要以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特产为主要贸易商品。
沿途经过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陆上贸易往来,交流物资和文化。
2. 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确立,带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东方瓷器、饮食习惯、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与西方文明相互影响、融合。
3. 文化遗产的传承丝绸之路为各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敦煌莫高窟、著名的大佛石像等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是通过海洋进行贸易联系的重要路径,尤其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
这条路线的发展,促进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繁荣。
1. 贸易内容与方式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特产为主要贸易商品,同时还有药材、石料等。
通过海洋贸易,各地可以更快速地进行商品交换,促进了经济繁荣。
2. 文化交流与共享海上丝绸之路使各地文化在互动中融合,共同发展。
各国通过贸易交流,不仅传播了物质财富,还促进了语言、宗教、哲学等文化元素的交流和借鉴。
3. 科技与知识传播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带动了航海技术、航行器材以及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造船技术、南海航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与影响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和文化交流。
1. 贸易与经济互补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相互补充、互利互惠,共同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课件:板块
(2)战略对策 ①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 积极搞好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事 业,参与国际竞争,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来不利影响。 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依靠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性 共同点(概括) 苏俄新经济政策(说 明)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 背景:当时都面临经 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济困难、社会动荡 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 济危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说明) 十年“文化大革命” 使经济濒临崩溃,社 会一片混乱
解析:选 A。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种模式都是为解决当 时本国的经济困难,故 A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都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 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不是以国家力量 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故 B 项错误;只有斯大林模式是先重工 业后轻工业,故 C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 得巨大成就, 但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和缺陷也使苏联社会主义探索遭 受了重大挫折,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解析: 选 C。 七十年代中国还无法和美苏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故 A 项错误;此时中美建交的目标提出还过于早,美国还处于对 中国的遏制之时,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华沙这个论坛太公开, 也太拘谨, 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可知中美关系 的发展受冷战的影响,故 C 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已于 60 年代瓦 解,故 D 项错误。
4.(2017· 四川南充一模)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积 极应对全球化挑战、 携手谋求共同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这一 选择体现了中非共同的发展使命和战略利益, 它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 ) A.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C.积极参与非洲国际组织活动 D.反对殖民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高三历史复习课——一带一路
1793年7月,马嘎尔 尼勋爵率领的一支庞大 的英国访华使团经过长 达数个月的颠簸之后, 终于抵达了位于大清帝 国直隶境内的天津大沽 港口,并就此拉开了大 清帝国与西方政府间交 流的序幕。。
18世纪中英对比
政治
中国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 封建制度
英国 君主立宪的 资本主义 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
工业革命
• 汉:凿空(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 唐: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 宋:海外贸易 • 元:泉州
二、自大的中国人
• 明:朝贡贸易、海禁 • 清:海禁、闭关锁国
练一练
2.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3.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 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新特征: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世界 市场以欧美为中心,侵略扩张,把各国经济纳入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 变化: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 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 主。
材料三 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
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
历史上中国人 面对世界的姿态
1、丝绸之路是怎样把中西方文明联接在一 起的? 2、丝绸之路没落的原因? 3、新时代,丝绸之路焕发出哪些新的可能 性?
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 热,这是他们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 斗和流血的事,这里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 也是一样的。忠厚是随处可见的品质。他们的车子和 其它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须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 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 物归原主。粮食虽然常见匮乏,但他们对于救济贫民, 却十分慷慨。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6 第2讲 主题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 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 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 的贡献。
解析: 本题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近代以来的人口迁移, 主要考 查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世界大国的兴衰主题。第(1)问, 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回答可得出;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和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海外 移民三个明显阶段特点。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中呈现的特点, 依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对应分析; 第三小问, 首先抓住时间“中 国近代史”, 再结合华侨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的贡献 分析。
(11)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的表现、影响。 (12) 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及世界经 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对近现代大国崛起的反思 (1)俄罗斯(苏联、俄国):经济、政治、法律等各项改革要协调 进行; 经济改革要关注民生的改善; 政治改革要关注权力的监督和 法制建设;各项政策要随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革 的挫折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
答案:(1)原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获得民族独立; 很好利用了历史的机遇; 有良好的宪政制度保障; 吸收了多元的外 来文化。 (2)不同:军事上依靠外部力量维持平衡;欧洲通过联合手段 发展经济; 由经济层面向政治层面递进; 建立并深化统一的市场机 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成为强国的历程始于 18 世纪是英属加拿大,自从美英修好后,英国不再威胁到美 国,南面是虚弱的墨西哥,东西两侧濒临大洋,且幅员辽阔,资源 丰富。独立革命期间,它利用英法矛盾,获得外援并赢得独立。19 世纪的欧洲内部不稳定, 美国乘机在世界寻求市场, 进行国内建设;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扩大生产和黄金储备; 战后又在军事高科 技领域不断创新, 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成为新经济的领头羊。 美国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外关联悟通(一)
政治
经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至 17世 纪中 英两 国的 发展 概况
军事
文化
面临葡萄牙等西方殖民 主义势力入侵和倭寇的 骚扰 出现了崇尚实际的学风 和反封建思想,但八股 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 思想和创造力
开始争夺海上霸权,1588年击败 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 队”,17世纪打败荷兰 受到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思潮的影响,进行了一场伟大的 思想解放运动
16至 17世 纪中 英两 国的 发展 概况 中国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出 现宦官专权、特务机 构,明朝灭亡,清朝建 立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 主导地位,江南一些经 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英国 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加强王 权,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爆发资 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通过圈地运动和海上掠夺等方式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获 得发展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 值;儒家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人和人类社会 相 同 (2)都将道德看做政治的基础。儒家思想将道德建设与治国之本 点 联系起来,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道 德修养是治理好城邦的基础
关联点三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古代罗马法制 古代中国法制 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 古代中国法律深受宗法群 法律观念 人权利 体观念影响 古代中国法制是君主专制 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 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 法律地位 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治色彩 古罗马法律私法发达,公法 古代中国法律民刑不分, 法律结构 不发达 以刑为主 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 中国法律没有法人制度和 法律内容 度和人格权制度 人格权制度
小国寡民;人民主权,轮番而 大国众民;专制主义中央集 政治 权制度,皇权至上 至;法律至上 勇于进取、探索,重视自由、 强调忠君、服从,注重社 文化 平等,解放个性 会,压制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中外关联
专题1 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主干串讲 史料分析 高考链接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主干串讲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1.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 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中南半岛—马来 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2.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 (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 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 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2.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
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 崇尚友好。 三、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 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 和其他豪华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石榴、葡萄酒等的传 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二、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概况 1.发展概况 (1)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 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物产 和奇珍异宝也陆续输入中原。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 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 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 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他们把胡椒、 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 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 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3)两宋 ①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③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 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居多。 ④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4)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 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 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6)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出现贸易顺差。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2.特点 (1)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2)朝贡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3.历史意义 (1)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 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2)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 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3)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 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 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