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匹配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匹配设计研究

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匹配设计研究

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匹配设计研究郭福祥1,史文库2,王世朝2(1、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2、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摘要:汽车的振动与噪声性能现在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重视,也越来越成为摆在汽车制造商以及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轻型商用车上,由于成本以及布置空间等原因,无法采用像重型车上的全浮式减振方式。

常用的方法是对驾驶室的悬置进行优化匹配,使其在各个频段下都有较好的振动隔离效果。

本文着眼于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的匹配分析,从驾驶室惯性参数获取到驾驶室悬置的匹配优化,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匹配方法过程。

这将对驾驶室悬置的匹配具有良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驾驶室悬置;惯性参数;能量解耦;遗传算法;匹配;中图分类号:U463.83文献标识码:AMatch and Optimization of Light Truck Cab MountGUO Fu-xiang1,SHI Wen-ku2,WANG Shi-chao3(1、Nanjing Iveco Co.Ltd; 2、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Abstract:People tak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vehicle NVH performance for its significance for vehicle ride comfort,it is also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vehicle manufacturers.Because of cost and fit space reason,light truck have little chance to install float drive cab as heavy truck use。

Manufacturers usually match stiffness,to isolate vibration all over large frequency range.This paper is focus on the match and analysis for light truck cab mount,including vibration source analysis,inertia parameter achieving and optimizing for cab mount.A full matching chain is completed and have good reference for other light truck cab mount.Key words:Drive cab mount;Inertia Parameter;Energy Decoupling;Genetic Algorithm;Matching12驾驶室悬置对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汽车制造商越来越重视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匹配。

某轻型卡车动力总成悬置的振动测试与优化设计

某轻型卡车动力总成悬置的振动测试与优化设计
据 采 集 与 分析 系统 和美 国 P C B公 司 的 三 向加 速
视 。动力 总成悬 置作 为动 力 总成与 车架 之 间 的弹 性 连接件 ,除 了支撑 动力 总成 本体 不发 生零 件 干 涉 问题外 ,还有 重要 的功 能是 衰减 动力 总成 向车 架 传递 的振 动能 量 ,从而 影 响整 车的振 动 水平 和
为 了评价 悬置 在 车辆动 力 总成 向车 架传 递振 动 能量 过程 中的衰减 程度 ,通 常会 在悬 置 系统 的
开 发验证 阶段 ,运用 试验 X向
Y向 Z 向

l 8 l 3
1 5 1 O 1 l 1 0 1 2 9 1 2
乘 坐舒适 性 。 所 以在新 车型 开发 阶段 , 通 过悬 置系
度 传感器 。
1 _ 2 测试结 果分析 及对 策
测 试时 采集 车辆 怠速及 各 种匀 速行 驶工 况下
统 参数 的合理优 化 ,对 衰减 动力 总成 的振 动能 量 和提 高乘 员 的 乘 坐 舒 适 性 将 起 到 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本 文 针对某 轻 型卡 车在 开发 验证 阶段 暴露 出 动力 总 成 悬 置 的 传 递 率 没 有 达 到设 计 目标 的 问 题 ,详 细 叙述 了悬 置 系统重 新进 行优 化 匹配 的过 程 ,最后 提 出 了满 足设 计要 求 的悬置 系 统 的优化
轻 型汽 车技 术
2 0 1 3 ( 1 1 / 1 2) 总2 9 1 / 2 9 2
技 术纵横 3
某轻型卡车动力总成悬置的振动测试与优化设计
戴 云 徐 伟1 郭福祥 z
( 1 南京 汽车 集 团有 限公 司汽车 工程研 究院 2南 京依 维柯 汽车有 限公 司 )

悬置系统匹配手册(1)

悬置系统匹配手册(1)

潍柴动力应用匹配手册 某个频率下, 一个模态的能量能占到 70%以上, 那么这个模态与其他模态的解耦程度被视为合 格。对垂直移动与纵向转动模态要求要达到 80%以上。
图 10-12 动力总成刚体模态 10.3.3 纵向转动频率 发动机曲轴是绕 X 轴转动的,所以纵向转动模态是最容易被激励起来的,如果纵向转动 的频率与激励频率一致,那么动力总成就容易发生共振。 在设计动力总成隔振系统时,激振频率与纵向转动模态频率的比要大于 2.5。
其中:KE 是悬置软垫上支架的刚度,KI 是软垫的刚度;KV 是悬置软垫下支架的刚度。 为了达到良好的隔振效果, 支架的刚度必须要远大于软垫的刚度。 通常遵循的是两个标准, 一个标准的是支架刚度应该是悬置软垫刚度的 6~10 倍;另一个标准是支架的最低的弹性体模 态频率在 500Hz 以上。 1. 悬置软垫离支架在机体的安装点距离不能超过 20cm;
R 2 WeL1 WtL 4 L2 R1 We Wt R 2 Mx WtL5 R 2 L3
式中: We—发动机湿重; Wt—变速箱湿重; R1—前悬置点力; R2—后悬置点力;
潍柴动力应用匹配手册 L1—发动机质心到前悬置的距离; L2—前后悬置点之间的距离; L3—后悬置点到变速箱质心的距离; L4—变速箱质心到前悬置点的距离; L5—变速箱质心到发动机缸体后端面之间的距离。
图 10-11 飞轮壳许用静态弯矩计算 如果 Mx 超过飞轮壳许用静态弯矩值,则必须在变速箱上增加辅助支承。 表 10-2 各机型飞轮壳许用静态弯矩
机型 WP4 WP5 WP6 WP7 WP10 WP12 飞轮壳许用弯矩(N*m) 1254 1331 1122 1325 1283 1312
10.3 悬置系统的评价标准 悬置系统隔振效果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三个:隔振器的传递率、动力装置刚体结构的模态解 耦程度及动力装置绕曲轴的转动频率。 10.3.1 悬置软垫传递率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传递率是指系统传递到车身上的力与系统激励之比, 同时它是一 个无量纲数,能直观地反映出系统的隔振情况,可用于对比不同系统的隔振情况。一般要求悬 置软垫的传递率要在 20%以下。 10.3.2 动力总成的模态解耦率 解耦程度的高低是评价动力总成隔振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隔振设计的一个目标就是 使这六个模态尽可能的解耦,特别是横向转动(也就是绕 X 轴的旋转)。一般来说,如果在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与匹配---基本理论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与匹配---基本理论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与匹配 ——基本理论
目录
一、悬置系统的典型结构及基本理论 二、悬置系统的主要布置方式 三、悬置系统的设计原则 四、悬置系统对汽车N&V特性的影响 五、悬置系统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方法 六、悬置系统的匹配样车要求及N&V匹配方法
一、悬置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典型结构
1、悬置的定义:装配在动力总成与车身(架)之间起支撑连接作用并使二者间 的力的传递产生衰减的弹性减振元件。
动力总成的完全解耦布置
动力总成的部分解耦布置
四、悬置系统的设计原则
撞击中心理论:
撞击中心理论主要用于选择前后悬置的位置。当动力总成视为 刚体,前后悬置如果处于互为撞击中心的位置上时,当一个悬置受 到干扰时或冲击时,另一个悬置上的响应为零。
扭轴理论:
当发动机的主惯性轴偏离曲轴轴线 一定角度, 在发动机激振力矩作用下, 发动机体将绕某一固定的“扭轴”作 白由振动。这时悬置布置应围绕“扭 轴”布置更为合理。
2、悬置系统(悬置+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典型结构
3、各种类型悬置结构
一、悬置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典型结构
悬置的结构型式日趋复杂。主要分为:橡胶悬置、液压悬置、 半主动/主动悬置。
橡胶悬置:结构简单,成型容易、成本低廉,被大量的使用在各型 车辆。缺点:存在高频硬化现象。下面为橡胶悬置常见结构:
压缩式
一、悬置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典型结构
悬置系统六自由度力学方程的建立(势能)
一、悬置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典型结构
悬置系统六自由度力学方程的建立(势能)
一、悬置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典型结构
悬置系统六自由度力学方程的建立(耗散能)
一、悬置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典型结构

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匹配设计

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匹配设计

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匹配设计
郭福祥;史文库;王世朝
【期刊名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41)003
【摘要】为了解决某轻型卡车驾驶室在62 km/h左右时存在比较严重的振动,对乘坐舒适性影响较大的问题,对该车型驾驶室悬置进行了匹配优化.采用频响函数方法,利用LMS Test-Lab测试系统对驾驶室质心、转动惯量等惯性参数进行了识别,并用称重法对所获得的质心数据进行了验证.在所获惯性参数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在Matlab软件中编写优化程序,对驾驶室悬置3向刚度进行了优化.试制样件并装车进行了路试.实验结果表明:悬置系统优化后的驾驶室在该速度下振动加速度幅值被消减了32%,振动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总页数】6页(P347-352)
【作者】郭福祥;史文库;王世朝
【作者单位】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南京210028;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长春130025;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长春13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83
【相关文献】
1.基于车身3自由度刚体模态计算的轻型载货汽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 [J], 何海;周鋐;徐海卿;王思乐
2.轻型卡车离合系统的匹配设计及应用 [J], 侯伟
3.轻型卡车除霜系统优化分析 [J], 陈玉鸿
4.某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振动试验分析与优化改进 [J], 朱学华;戴云;徐伟;郭福祥
5.轻型卡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研究 [J], 王显会;李守成;程亮;徐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最优阻尼比研究综述

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最优阻尼比研究综述

清晰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才能较好地 生 产 过 程 中 的 岗 位 职 责 对 接 ,使学生能模
拟职业岗位的职责和要求进行操作实训,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规范操作习惯和标准 意 识 ,提 升 了 学 生 的 综 合 职 业 素 养 。有效 解 决 了 少 数 人 动 手 ,多 数 人 休 息 的 实 训 教 学 问 题 ,使 所 有 学 生 都 有 事 可 做 ,有任务 要 完 成 ,收 到 了 较 好 的 教 学 效 果 ,达到了 一体化教学法实施的目的。3 穸
Q— 路面不平度函数
Cs = 2 ^ / ^ — 驾 驶 室 悬 置 待 定 阻 尼。
m ,--- 簧下质量
ii]3— 单侧悬置对应驾驶室质量;
Ks— 单侧悬置对应驾驶室悬置弹簧刚度,
m2— 单轮对应车身质量
Kt— 轮胎刚度;
4 、z j t l z 3--- 垂直位移坐标;
根 据 三 自 由 度 振 动 模 型 ,得 出振动微分
FRONTIER DISCUSSION I前沿探讨
D 时代汽车 au丨
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最优阻尼比研究综述
王娜娜 日 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日照市276826
摘 要 :卡 车 驾 驶 室 悬 置 系 统 把 车 辆 的 震 动 、 冲 击 直 接 传 递 给 驾 驶 员 ,从 而 造 成 驾 驶 员 的 伤 害 。 文 章 介 绍 了 国 、 内 外 卡 车 驾 驶 室 悬 置 系 统 的 研 究 现 状 ,综 述 了 卡 车 驾 驶 室 悬 置 系 统 的 模 型 及 最 佳 阻 尼 比 匹 配 方 法 ,并探讨了 今后的研究工作。
响函数为: Q
H(jco)z^ =
( 下转第53页 )
AUTO TIME 2 7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试验及参数优化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试验及参数优化

摘要由于政策导向和互联网经济爆发,国内陆上物流业蓬勃发展,重型商用车成为公路运输的主力军。

长途运输中,商用车驾驶员长期处于恶劣的振动环境下,对乘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且产生的驾驶疲劳会招致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能够有效衰减传递到驾驶室的振动能量,提升整车平顺性,并能为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等性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

因此,对商用车驾驶室悬置进行研究,于客户于制造商,都大有裨益。

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整车道路平顺性试验,对试验采集的加速度数据按照国标要求处理后,分别以悬置振动衰减率和座椅加速度乘坐值作为评价指标,对悬置隔振性能以及整车的平顺性进行了客观评价。

试验中,悬置下方的加速度传感器采集了车架端的振动信号,作为本文理论模型的振动输入。

其次,给出了驾驶室相关参数,对弹性元件和横向稳定杆等特殊元件作了特殊处理,介绍了参数线性化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对实际模型进行简化后,按照实际参数在ADAMS软件中建立了驾驶室悬置仿真模型,并以实测的悬下振动激励作为输入进行了振动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精准度。

再次,根据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对设计变量制定了多组仿真方案,根据仿真采集的数据,拟合了驾驶室地板垂向加速度和质心纵向角加速度这两个振动响应量的响应面方程,并用方差分析和统计计算方法验证了方程的显著性和有效性。

最后,根据多目标优化问题基本原理对振动响应量进行优化,对拟合的响应面方程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进行了寻优,优化后的方案经ADAMS仿真验证,最常用车速下响应量功率谱密度峰值分别下降16%和17.3%,对应加速度均方值分别下降9.4%和8%,仿真结果的目标函数最优值与粒子群算法对方程的寻优值误差为2%,其余车速下响应量功率谱密度峰值均有明显下降,说明本文的优化工作有一定效果并且优化方法可行。

关键词:重型商用车;驾驶室悬置;ADAMS;响应面设计;粒子群算法AbstractDue to the policy guidance and the outbreak of Internet economy, the domestic highway logistics industry is booming and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s are acting as the main force of road haula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line-haul, drivers of commercial vehicles are exposed to harsh vibrations for a long time, the resulting driving fatigue brings hidden dangers of traffic accidents and bo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drivers can be badly damaged. The commercial vehicle cab suspens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ttenuate the vibration energy transmitted to the cab, improve the ride comfort that ensure both the acceleration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refore, to research on the commercial cab suspension system is of great benefits to both customers and manufactures.Firstl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basic structure as well as function of cab suspension were presented in detail. Ride comfort tests were carried out,and the acceleration data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requirements, with the vibration attenuation rate and the seat acceleration respectively used as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cab suspension and the ride comfort were evaluated objectively. In the tests, the acceleration signal collected by the sensors underneath the suspension was transmitted from frame and used as the vibration input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Secondly,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of the cab were given. Specialized processing for special components such as elastic components and transverse stabilizers was described detailed, after which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arameter linearization were introduced. With several simplification of the actual model, a simulation model of cab suspension was established in the ADAMS software based on actual parameters, and several vibration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collected vibration excitation as input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ADAMS model.Then,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multiple sets of simulation were developed for the design variables. Using the result data of the simulations, two response surface equations of the vibration responses including the vertical acceleration on cab floor and the pitch acceleration at cab centroid were fitted and used. Varianc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verify thesignificance and validity of the equations.Finally, the vibration responses were to be optimized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he fitted response surface equations were optimized by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he optimized scheme of parameters was verified by ADAMS simulation, in which the maximum power spectrum density of two responses at 60km/h decreased by 16%.and 17.3% and acceleration decreased by 9.4% and 8% res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PSD of two respons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rest speed. The optimization was indicated to have certain effects and th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was proved to be feasible with a deviation of 2% between the optimized value coming from ADAMS simulation and the one coming from PSO algorithm as indicator.Key words: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 Cab suspension; ADAM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目录 (V)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驾驶室悬置系统概述 (3)1.3 驾驶室悬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7)1.3.1 驾驶室悬置研究现状 (7)1.3.2 研究现状评述 (9)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0)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0)1.4.2 技术路线 (11)第2章ADAMS多体动力学及驾驶室悬置振动的相关理论 (12)2.1 ADAMS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12)2.1.1 多体动力学系统的模型组成 (13)2.1.2 ADAMS多体动力学的建模理论和求解方法 (13)2.2 驾驶室悬置振动模型简化及振动原理 (18)2.3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及平顺性评价 (25)2.3.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基本评价方法 (25)2.3.2 商用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27)2.4 本章小结 (29)第3章驾驶室悬置平顺性试验 (30)3.1 本文驾驶室悬置结构简介 (30)3.2 实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采集 (31)3.2.1 试验方法及规定 (31)3.2.2 试验设备 (32)3.3 数据处理及平顺性评价 (36)3.4 本章小结 (40)第4章驾驶室悬置结构理论分析及建模 (41)4.1 ADAMS建模方法简述 (41)4.2 建立驾驶室悬置仿真模型 (42)4.2.1 模型参数介绍 (43)4.2.2 模型简化处理 (49)4.2.3 悬置模型的最终建立 (50)4.3 振动仿真及模型验证 (53)4.3.1 模型静态验证 (53)4.3.2 振动仿真设置 (54)4.3.3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精度验证 (56)4.4 本章小结 (59)第5章驾驶室悬置仿真试验设计 (60)5.1 试验设计原理及意义简述 (60)5.2 试验设计优化方法概述 (61)5.2.1 常用试验优化方法简述 (61)5.2.2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原理 (64)5.3 驾驶室悬置模型的响应面试验分析 (68)5.3.1 响应面试验设计 (68)5.3.2 进行仿真试验及数据后处理 (70)5.3.3 模型拟合及显著性检验 (73)5.4 本章小结 (76)第6 章驾驶室悬置系统参数优化 (77)6.1 悬置系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77)6.2 粒子群算法原理简述 (80)6.3 优化效果验证 (83)6.4 本章小结 (89)第7 章结论 (90)7.1 全文总结 (90)7.2 研究展望 (91)致谢 (92)参考文献 (94)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8)附录A:各车速下模型准确度验证 (99)附录B:本文粒子群算法MATLAB程序 (101)第1章绪论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与乘员的乘坐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车载货物的完整性息息相关,性能良好的驾驶室悬置系统能够使得乘员和货物的安全得到保障并提供更舒适的乘坐感受,因此,对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进行研究具有足够的实际意义。

轻卡某车型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匹配设计

轻卡某车型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匹配设计

轻卡某车型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匹配设计杜智超【摘要】发动机悬置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衔接动力总成和车身,支撑动力总成,减少并控制发动机振动对整车的影响.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匹配与设计,不仅关系到整车的可靠性,而且对整车的NVH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国内轻卡某车型,介绍轻卡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匹配与设计.【期刊名称】《汽车实用技术》【年(卷),期】2018(000)022【总页数】3页(P169-170,178)【关键词】轻卡;发动机悬置系统;匹配与设计【作者】杜智超【作者单位】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3.8发动机是车体内部的振动源,同时汽车运行时还要受到外部各种激振源的激发振动作用,因此,设计悬置系统,在保证可靠性与耐久性的基础上,可以把发动机传递到支承系统的振动减小到最小限度,这对于汽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动机悬置系统应能满足的基本要求:A.能在所有工况下承受动、静载荷,并使发动机在所有方向上的位移不超过可接受范围;B.隔离路面产生的振动,降低振动噪声;C.保证发动机机体与飞轮壳体连接面不超过发动机厂家的允许值。

2.1.1 悬置系统点数的选择悬置点数受动力总成的长度、质量、用途和安装方式影响,一般采用3点或4点悬置系统。

由于四点式悬置的稳定性好、能克服较大的转矩反作用力,因此在轻卡上应用最为普遍,故该轻卡优先选择4点悬置系统。

2.1.2 悬置系统布置形式的选择轻型卡车发动机悬置的布置方式主要有会聚式、斜置式、平置式、斜置平置组合式等,而斜置式悬置布置形式较为常用,故该车型优先采用斜置式悬置布置形式。

2.1.3 悬置系统软垫的选择悬置系统的传递率T要求小于10%,由此可以计算自激振动频率Fm。

式中:F为外部扰动频率。

软垫的变形量为:S=9.8×25.4/Fm2,由此计算出软垫静刚度:K=P/S,其中P为各个支撑处的载荷,即为支撑反力的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匹配设计研究郭福祥1,史文库2,王世朝2(1、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2、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摘要:汽车的振动与噪声性能现在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重视,也越来越成为摆在汽车制造商以及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轻型商用车上,由于成本以及布置空间等原因,无法采用像重型车上的全浮式减振方式。

常用的方法是对驾驶室的悬置进行优化匹配,使其在各个频段下都有较好的振动隔离效果。

本文着眼于轻型卡车驾驶室悬置的匹配分析,从驾驶室惯性参数获取到驾驶室悬置的匹配优化,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匹配方法过程。

这将对驾驶室悬置的匹配具有良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驾驶室悬置;惯性参数;能量解耦;遗传算法;匹配;中图分类号:U463.83文献标识码:AMatch and Optimization of Light Truck Cab MountGUO Fu-xiang1,SHI Wen-ku2,WANG Shi-chao3(1、Nanjing Iveco Co.Ltd; 2、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Abstract:People tak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vehicle NVH performance for its significance for vehicle ride comfort,it is also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vehicle manufacturers.Because of cost and fit space reason,light truck have little chance to install float drive cab as heavy truck use。

Manufacturers usually match stiffness,to isolate vibration all over large frequency range.This paper is focus on the match and analysis for light truck cab mount,including vibration source analysis,inertia parameter achieving and optimizing for cab mount.A full matching chain is completed and have good reference for other light truck cab mount.Key words:Drive cab mount;Inertia Parameter;Energy Decoupling;Genetic Algorithm;Matching12驾驶室悬置对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汽车制造商越来越重视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匹配。

在轻型卡车上,由于受到成本控制和安装空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通过优化驾驶室悬置的刚度就成了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优化方式。

相对于普通动力总成的匹配优化,驾驶室悬置匹配除了考虑能量解耦与频率分布之外,由于驾驶室成员对驾驶室姿态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悬置对于驾驶室的稳定姿态控制能力也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1】【2】。

本文参考动力总成悬置的设计匹配方法,从驾驶室的惯性参数识别到悬置优化匹配均进行了将为详细的试验和计算工作,形成了一整套驾驶室悬置匹配的过程和方法,对驾驶室的悬置系统匹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意义。

1.驾驶室惯性参数获取驾驶室惯性参数获取是采用基于试验模态分析技术的一种刚体惯性参数识别方法。

将试验对象采用一定的弹性结构支撑起来,使驾驶室在激励作用下产生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5158)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3M541294) 一定频率的刚体模态。

这种基于无阻尼线性弹性支承系统的刚体惯性参数识别方法能有效地简化振动试验系统的复杂性,易于实施试验模态分析,有利于提高参数识别的精度【3】【1】。

图1驾驶室质心参数获取驾驶室可以视为刚体,悬置元件可以简化为三个相互垂直的具有阻尼的线弹性弹簧。

将与之连接的车架视为刚性的。

悬置系统可以看作具有六自由度的空间振动系统。

图 2 驾驶室动力学模型在试验过程中,首先设定坐标原点,并相对于该坐标原点,建立了一个驾驶室坐标系,车身向后的纵向为X 正向,驾驶室右侧为Y 正方向,垂直向上为Z向。

得到了驾驶室振动的微分方程【4】:MxCx Kx F ++= (1) 由于微分方程通解的形式是j tx Xeω=,对方程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了21()()()M K X j F j ωωω-=(2)其中M 矩阵是驾驶室在OXYZ 坐标下的广义质量阵cl lm m M m J -⎡⎤=⎢⎥⎣⎦;000000c m m m m ⎡⎤=⎢⎥⎢⎥⎣⎦; 000cmcm l cmcm cmcmmz my m mz mx my mx -⎡⎤=-⎢⎥⎢⎥-⎣⎦; ⎥⎥⎥⎦⎤⎢⎢⎢⎣⎡------=zz yz xz yz yy xy xz xy xx J J J J J J J J J J ;{,,,,,}'X x y z αβγ=是位移列向量,{,,,,,}'x y z F f f f T T T αβγ=是力和力矩向量。

x ,y ,z 是相对于O 点的三向加速度,,,αβγ是相对于O 点的角位移向量,方程中的未知参数是,,,,,,,c m c m c m x x x y x z y y y z z zx y z J J J J J J ,由于质心坐标,,cm cm cm x y z 与惯量,,,,,xx xy xz yy yz zz J J J J J J 不耦合,可以将方程降阶为一个3阶方程和一个6阶方程。

121[][](2)cm x cm y cm z x f x m y f m y K X f z f z φπ⎧⎫⎧⎫⎧⎫⎪⎪⎪⎪⎪⎪=-+⎨⎬⎨⎬⎨⎬⎪⎪⎪⎪⎪⎪⎩⎭⎩⎭⎩⎭(3) 其中0[]00m m m m m m m φγβγαβα-⎡⎤⎢⎥=-⎢⎥⎢⎥--⎣⎦221[][](2)xx yy zz xy xz yz J J T J T K X J f T J J αβγφπ⎧⎫⎪⎪⎪⎪⎧⎫⎪⎪⎪⎪⎪⎪=+⎨⎬⎨⎬⎪⎪⎪⎪⎩⎭⎪⎪⎪⎪⎪⎪⎩⎭(4) 其中000[]0000αβγφβαγγαβ--⎡⎤⎢⎥=--⎢⎥⎢⎥--⎣⎦136236[][],2[]K K f K ωπ⨯⨯⎡⎤==⎢⎥⎣⎦。

利用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中的相关程序,求解方程(3)、(4)就可以计算出驾驶室的质心以及转动惯量等相关参数,为后续的计算提供依据。

驾驶室质量为553kg ,而表1是结合称重法测质心方法获得的驾驶室质心和惯性参数。

表格1驾驶室质心及惯性参数质心位置mmX -653.11相对前左右悬置中心连线中点向后Y 5.99相对驾驶室中间线偏左Z 475.45相对前左右悬置中心连线中点向上惯性参数2*Kg m转动惯量 惯性积xx J215 xy J16.7 yy J112 xz J21.4 zz J170yz J-69.32悬置系统优化匹配2.1 解耦优化目前,悬置系统匹配主要采用能量解耦法【5】。

能量解耦法主要是优化驾驶室振动能量在六个自由度上的分布,在驾驶室悬置匹配的初级阶段比较适用。

本文将结合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频率分布进行综合优化。

驾驶室的振动形式取决于物体质心的位置、主惯性轴位置、扰动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悬置的刚度特性以及布置位置等【6】。

车辆的驾驶室形式无法改变,使得驾驶室的质心、主惯性轴以及相应的惯性参数都无法改变。

因此,本文采取的匹配设计方法是对驾驶室悬置的三向刚度进行优化设计。

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与阻尼无关,对于解耦运算可以忽略。

建立驾驶室振动微分方程(1),对驾驶室进行解耦运算时,需要求解其特征方程。

02=-ωM K (5)在求解过程中,需要对M 矩阵进行正规化处理02211=-=---ωωE Q M M K M (6)求得的值就是矩阵Q 的特征值,可以得到驾驶室振动系统的刚体振动模态以及对应的模态频率,然后再计算驾驶室振动系统的能量解耦分布【7】。

驾驶室振动系统在j 阶振动模态下得总的振动动能:266()max11()()2jj j kkl j l k l Tm ωφφ===∑∑(7)其中,()j k φ表示驾驶室的j 阶振动向量中的第k个自由度的位移,j ω表示驾驶室j 阶刚体模态对应的圆频率,kl m 对应惯性矩阵中的第k 行l 列个元素。

驾驶室振动系统动能在某一自由度的分布:26()1()()2jj k j k kl j l l T m ωφφ==∑(8)在j 阶振动模态下,驾驶室振动系统第k 个自由度振动动能占总动能的比值:()()max100%j k j T DIP T =⨯(9)DIP 的值为100%,表明振动系统在该自由度的振动与其他自由度完全解耦,振动不发生耦合。

通常情况下,振动系统的振动解耦程度越高越好。

对驾驶室振动系统进行优化计算采用的是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 )。

这是John Holland 提出的一种全局优化算法,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各个领域,具有简单易用、鲁棒性好等优点【8】。

其原理是以可行域空间中的所有的个体为对象,利用随机化技术对这个空间进行搜索。

选择适应度相对高的个体进行遗传操作。

为了防止优化陷入局部最优解,在遗传操作过程中还包含变异操作。

通过若干代的遗传操作,获得最优解【9】。

利用遗传算法相关原理通过编写程序,来进行驾驶室振动能量解耦计算和频率分布优化分析,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函数。

悬置优化过程中能量解耦子目标函数:611(100())i ii i J w DIP x ==-∑(10)频率分布的子目标函数:621i s i J w S ==∑(11)|()|()0iiobj iobjl i iobjui f x g g f x g S -≤≤⎧=⎨⎩其他()i f x 表示第i 个自由度的频率,X 表示对应的自由度。

iobjl g 表示频率的合理的频率带下限,iobju g 表示合理的频率带上限。

1J 与2J 在量级上相差很大,因此需要对这两个目标函数进行规格化处理。

i Ti J J αβα-=-(12) ,αβ分别表示函数值的下、上限。

则统一目标函数为21i Ti i J w J ==∑(13)i w 为加权因子。

通过对子目标函数进行不同的加权求和计算,就得到了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的目标函数【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